"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李君如

教学与研究 2004年06期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十三年里,我们党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不断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于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最近,不少同志在学习中提出: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这里,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面对着世纪之交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来研究和回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而且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探索,推动党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两次与时俱进,以理论创新的新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两大贡献

  我们研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党治国十三年中的理论贡献,首先必须看到党中央在这十三年中领导全党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两次与时俱进。

  一次是领导全党学习、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通过广泛深入的理论武装工作,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后,为推动全党学习、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明确地表示,对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一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二要全面执行,一以贯之。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七中全会和建党70周年庆祝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容和基本原则一次又一次作出重要概括。特别是在党的十四大上,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概括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贡献,第一次提出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从而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十四大以后,经过五年的理论武装工作,全党认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党的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明地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且把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一次与时俱进。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理论建设中所做出的一个重大的贡献。

  另一次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党的十六大把这一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五大在确立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的地位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任务。这就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十五大提出这个理论任务,是经过郑重考虑的。一是考虑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这一“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二是考虑到邓小平去世以后,党要在新的情况下应对复杂的情况。江泽民同志在纪念邓小平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曾经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事业。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但是今后的路具体怎么走,要靠我们自己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只有这样去做,才能创造性地继承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这是对待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态度,也是邓小平同志期望于我们的。”正是根据这样一种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党中央承担起坚持并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庄严历史责任,认真总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把这一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又一次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这是我们这十三年在党的理论建设中所做出的又一个重大的贡献。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丰富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是什么关系?这是许多同志关心的一个问题。从上述十三年党的理论建设的历史回溯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邓小平理论是既坚持又丰富和发展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思想理论的主题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邓小平理论一样,坚持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同时又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二,在思想理论解决的课题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邓小平理论致力于搞清楚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同时又根据邓小平的政治交代,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

  第三,在思想理论的具体论断和观点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鲜经验为基础,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认识。正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指出的,这些新认识坚持和丰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要观点。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坚持邓小平理论所开辟的道路和方向及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

  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什么关系呢?这也是许多同志关心的一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平时我们常说,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发展于江泽民。这个说法,尽管比较朴实,也比较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但是需要补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是其中的初始阶段。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定会随着实践的发展继续向前拓展和深化。放到这么一个大背景、大过程下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可以看清楚这两个理论成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理论地位和理论贡献,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正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所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哪些方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呢?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现在,一般都采用归纳法来研究这一问题,当然是有价值的,但要做到完全归纳又是不可能的。因此,研究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切入点着眼加以分析研究:一个是看一看党中央是如何铭记邓小平的政治交代,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失误问题的;一个是看一看党中央是如何面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突发事件,经受新的挑战和考验的。从这两个切入点开展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新贡献是多方面的。

  这里,我们着重列举五个方面理论贡献,看一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怎样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的。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同执政党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邓小平在交班的时候,以非常鲜明的语言强调“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在全党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的观念。这样,就把执政党建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直接联系起来,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这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保证。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邓小平在交班时,曾经尖锐地指出,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有失误,这就是“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腐败现象在党内蔓延,要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纠正这些失误,取信于民。党中央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要求,特别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反腐败斗争深化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这样,我们就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必须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进程。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一条既有较快速度又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路子。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党治国的十三年里,先后因苏东剧变和亚洲金融风波等突发事件,引发过要不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如何对待市场经济的争论,碰到过如何处理通货膨胀和经济紧缩等难题。但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正确应对,驾御复杂局面,形成了关于发展和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比如,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的精神,在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我们都知道,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等论断后,全党在如何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上,思想大解放。但是,在改革开放中究竟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在十四大报告起草过程中还是有不同看法和提法的。有的主张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有的主张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的主张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同志认真地研究了这些意见,并且研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研究了当代世界经济的经验教训。1992年6月9日,他到中央党校省部班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表示“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经过大家讨论,这个意见写进了十四大报告,由此,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又比如,江泽民同志还提出中国要在21世纪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等等。这些重要思想对于21世纪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改革的实质是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所以邓小平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但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政治风波的教训告诉我们,改革要顺利推进,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总结这一重大教训,提出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重大课题,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强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特别是后来在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些重大关系的时候,又提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一思想反映了我国过去十三年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国在21世纪继续稳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方针。

  第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依然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在社会变革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怎样认识这一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怎样认识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江泽民同志通过大量的深入的调查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党中央强调,对于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符合党员条件的还可以发展入党。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从劳动和财富两个角度,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一重大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根据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确立起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的观念;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财富是劳动和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的思想,强调财富的分配要根据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来参与分配,要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做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仅仅从我们这里列举的五个方面问题,就可以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做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新贡献。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关系呢?搞清楚这个问题,也是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要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两个理论特征。

  十六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一个定义性的论断。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里讲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鲜明地指出了这一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两个理论特征。正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特征,是属于马克思主义体系之内的思想,所以它能够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正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是有自己独特理论贡献的思想,所以它才有必要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这两个理论特征体现在哪里呢?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作了回答和分析。这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在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方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方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展现了“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这四个方面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点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胡锦涛同志在分析和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不是简单地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哪些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是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四个基本点上,对马克思主义既继承又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样的论述,是十分科学的、辩证的。

  二要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形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要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必须解开一个思想扣子,即不能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仅仅理解为是三句话。“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需要说明的是,“三个代表”这三句话的集中概括,是怎么展开为一个包含有如此丰富内容的系统的科学理论的呢?这主要是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具有鲜明实践性的理论。它不仅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也不仅论证了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三个代表”,而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基础,阐述了怎么坚持并做到“三个代表”这一重大问题。江泽民同志在指导十六大报告起草的时候,就是这样强调的。也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不仅阐述了“是什么”、“为什么”,而且重点讲了“怎么做”。比如,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实践性的特点,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又比如,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性的特点,江泽民同志科学地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积累的基本经验,提出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深化各方面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再比如,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性特点,江泽民同志科学地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等等。这些内容的展开和贯通,构成的就是一个以执政党建设为重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验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要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思想在执政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问题上的一些创新思想和科学论断,而且更要学习和认识这一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经验,研究和掌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

  只要我们认真研读一下江泽民同志的著作《论“三个代表”》、《论党的建设》、《论科学技术》、《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和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重要文献,联系过去十三年我们大家一起走过的历程及其积累的经验,就可以体会到我们党在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的过程中,确实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的经验。这主要是:

  (一)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

  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党的历史经验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为之,我们党历来强调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原则。这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就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了解现实,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了解。大家注意到,这十三年中间,每一次党的代表大会,每一次中央全委会,每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那样类型的具体会议,会前都进行调查,会中都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这已成为我们党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

  二要研究问题,联系实际重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比如许多人看到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科学技术等方面还有新的很大发展,就怀疑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否正确。针对这种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仅强调“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而且强调“两个决不会”。这就是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指出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然后,他进一步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为什么还能发展的诸多原因。与此同时,他还多次引用恩格斯在《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中关于股份公司出现后资本主义生产变化的论述,要求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因此,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而是要以今天新的实际为中心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它运用于执政党建设,则是江泽民同志的贡献。

  关于这种科学方法,江泽民同志把它概括为“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2001年8月31日,他在国防大学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深刻地指出:“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运用得越好。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只要考察一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可以证明这一科学方法论正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过程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二)重视群众创造的新经验,在调查研究中进行理论概括和提炼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的名言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江泽民同志也十分重视到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他在重申毛泽东的名言时还加了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他指出:“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研究。”他还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这个结合的过程,始终是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为依据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江泽民同志在广东指导高州市“三讲”教育,并进而在珠江三角洲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在这一重要思想提出来后,为了解决执政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系列复杂问题,他在2000年5月以后先后在江苏、浙江、上海,在西北五省区,在东北三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向地方和基层的同志求教,总结各地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并把它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为了使调查研究取得最大成效,这几年我们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是明确调研的主题和要求,事先发“安民告示”;二是在调研中要多方听取有实践经验同志的意见,包括现职同志和退下来老同志的意见,包括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同志的意见,包括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三是调研工作既要尊重地方和基层的安排,又要采取随机的方法和抽样的方法更多地了解实际情况,尤其是直接听取群众的各种意见;四是调研组内部要形成民主的氛围,边调研边讨论,既能及时发现问题,深化调研,又能有利于形成一些共识,正确决策。

  (三)重视专家的科学研究成果,在集体攻关中进行理论阐述和创新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江泽民同志近年来多次就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不仅如此,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还多次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2000年下半年,经过调查研究,江泽民同志提炼出了一批研究课题,组织专家开展攻关研究。从2001年到2002年,中央组织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党建调研,先后部署了24个调研课题,动员了一大批中央各部委、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广泛听取从中央到地方有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的领导同志和理论工作者的意见。这些研究报告,都是集体智慧的汇总,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回答了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这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经过江泽民同志和党中央的分析综合,写入党的重要文献,成为党的重大决策和理论观点。发挥专家的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的重要经验。

  (四)重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研究和借鉴,以世界眼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对于邓小平强调的“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等思想,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并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在对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江泽民同志强调,既要清醒地看到两者有对立和斗争的一面,又要充分看到对资本主义也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这种学习和借鉴,不仅包括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而且包括优秀的文化成果。我们注意到,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辞典里增加了许多引进的术语和理论。比如“知识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创新”、“学习型社会”等等,这些当今世界的人类文明成果,现在都成了我们马克思主义者的词汇和看法。不要小看了这种学习和借鉴的意义。江泽民同志曾经以“康乾盛世”期间,清朝统治者拒绝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后导致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告诫全党尤其是中青年领导干部,一定要培育世界眼光,学会敏锐地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变化,始终走在时代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党不仅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新学习,不仅重视向群众作调查研究和依靠专家进行集体攻关,而且重视以宽广的世界眼光研究和借鉴最新的人类文明成果,以此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

  (五)总之,坚持在实践创新中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进一步推进实践创新

  研究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由于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新情况、新问题,要解决问题就要敢于创新。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十六大报告中,他还指出:“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这里讲的“治党治国之道”,应该也包括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理论创新的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我们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指针。因此,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在实践中坚持理论创新。

  总结我们这几年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两点: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要创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把我们的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同时,要认识到解放思想不是盲目空想或胡思乱想,而是根据不断变动的实际,坚持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

  二是坚持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理论创新要解决问题,就要倾听群众的呼声,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总结这十三年工作,党中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社会全面进步,形成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也好,坚持改革和发展,强调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也好,在坚持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强调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也好,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反映和体现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创新,才是有生命力的。这是我们这十三年推进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经验。

  这五条经验,第一条和第五条是管总的,中间三条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做法。总起来,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论。我认为,学习、研究和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怎样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不仅要了解“继承和发展”的成果,而且更要总结“继承和发展”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中,真正在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在实践中取得新的成效。

作者介绍:李君如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作者:李君如

教学与研究 2004年06期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十三年里,我们党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不断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于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最近,不少同志在学习中提出: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这里,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面对着世纪之交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来研究和回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而且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探索,推动党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两次与时俱进,以理论创新的新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两大贡献

  我们研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党治国十三年中的理论贡献,首先必须看到党中央在这十三年中领导全党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两次与时俱进。

  一次是领导全党学习、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通过广泛深入的理论武装工作,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后,为推动全党学习、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明确地表示,对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一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二要全面执行,一以贯之。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七中全会和建党70周年庆祝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容和基本原则一次又一次作出重要概括。特别是在党的十四大上,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概括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贡献,第一次提出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从而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十四大以后,经过五年的理论武装工作,全党认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党的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明地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且把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一次与时俱进。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理论建设中所做出的一个重大的贡献。

  另一次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党的十六大把这一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五大在确立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的地位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任务。这就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十五大提出这个理论任务,是经过郑重考虑的。一是考虑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这一“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二是考虑到邓小平去世以后,党要在新的情况下应对复杂的情况。江泽民同志在纪念邓小平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曾经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事业。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但是今后的路具体怎么走,要靠我们自己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只有这样去做,才能创造性地继承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这是对待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态度,也是邓小平同志期望于我们的。”正是根据这样一种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党中央承担起坚持并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庄严历史责任,认真总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把这一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又一次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这是我们这十三年在党的理论建设中所做出的又一个重大的贡献。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丰富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是什么关系?这是许多同志关心的一个问题。从上述十三年党的理论建设的历史回溯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邓小平理论是既坚持又丰富和发展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思想理论的主题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邓小平理论一样,坚持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同时又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二,在思想理论解决的课题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邓小平理论致力于搞清楚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同时又根据邓小平的政治交代,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

  第三,在思想理论的具体论断和观点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鲜经验为基础,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认识。正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指出的,这些新认识坚持和丰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要观点。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坚持邓小平理论所开辟的道路和方向及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

  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什么关系呢?这也是许多同志关心的一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平时我们常说,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发展于江泽民。这个说法,尽管比较朴实,也比较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但是需要补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是其中的初始阶段。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定会随着实践的发展继续向前拓展和深化。放到这么一个大背景、大过程下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可以看清楚这两个理论成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理论地位和理论贡献,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正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所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哪些方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呢?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现在,一般都采用归纳法来研究这一问题,当然是有价值的,但要做到完全归纳又是不可能的。因此,研究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切入点着眼加以分析研究:一个是看一看党中央是如何铭记邓小平的政治交代,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失误问题的;一个是看一看党中央是如何面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突发事件,经受新的挑战和考验的。从这两个切入点开展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新贡献是多方面的。

  这里,我们着重列举五个方面理论贡献,看一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怎样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的。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同执政党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邓小平在交班的时候,以非常鲜明的语言强调“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在全党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的观念。这样,就把执政党建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直接联系起来,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这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保证。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邓小平在交班时,曾经尖锐地指出,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有失误,这就是“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腐败现象在党内蔓延,要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纠正这些失误,取信于民。党中央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要求,特别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反腐败斗争深化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这样,我们就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必须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进程。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一条既有较快速度又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路子。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党治国的十三年里,先后因苏东剧变和亚洲金融风波等突发事件,引发过要不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如何对待市场经济的争论,碰到过如何处理通货膨胀和经济紧缩等难题。但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正确应对,驾御复杂局面,形成了关于发展和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比如,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的精神,在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我们都知道,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等论断后,全党在如何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上,思想大解放。但是,在改革开放中究竟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在十四大报告起草过程中还是有不同看法和提法的。有的主张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有的主张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的主张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同志认真地研究了这些意见,并且研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研究了当代世界经济的经验教训。1992年6月9日,他到中央党校省部班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表示“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经过大家讨论,这个意见写进了十四大报告,由此,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又比如,江泽民同志还提出中国要在21世纪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等等。这些重要思想对于21世纪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改革的实质是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所以邓小平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但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政治风波的教训告诉我们,改革要顺利推进,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总结这一重大教训,提出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重大课题,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强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特别是后来在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些重大关系的时候,又提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一思想反映了我国过去十三年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国在21世纪继续稳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方针。

  第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依然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在社会变革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怎样认识这一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怎样认识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江泽民同志通过大量的深入的调查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党中央强调,对于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符合党员条件的还可以发展入党。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从劳动和财富两个角度,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一重大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根据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确立起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的观念;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财富是劳动和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的思想,强调财富的分配要根据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来参与分配,要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做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仅仅从我们这里列举的五个方面问题,就可以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做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新贡献。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关系呢?搞清楚这个问题,也是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要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两个理论特征。

  十六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一个定义性的论断。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里讲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鲜明地指出了这一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两个理论特征。正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特征,是属于马克思主义体系之内的思想,所以它能够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正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是有自己独特理论贡献的思想,所以它才有必要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这两个理论特征体现在哪里呢?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作了回答和分析。这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在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方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方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展现了“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这四个方面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点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胡锦涛同志在分析和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不是简单地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哪些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是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四个基本点上,对马克思主义既继承又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样的论述,是十分科学的、辩证的。

  二要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形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要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必须解开一个思想扣子,即不能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仅仅理解为是三句话。“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需要说明的是,“三个代表”这三句话的集中概括,是怎么展开为一个包含有如此丰富内容的系统的科学理论的呢?这主要是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具有鲜明实践性的理论。它不仅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也不仅论证了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三个代表”,而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基础,阐述了怎么坚持并做到“三个代表”这一重大问题。江泽民同志在指导十六大报告起草的时候,就是这样强调的。也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不仅阐述了“是什么”、“为什么”,而且重点讲了“怎么做”。比如,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实践性的特点,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又比如,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性的特点,江泽民同志科学地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积累的基本经验,提出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深化各方面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再比如,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性特点,江泽民同志科学地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等等。这些内容的展开和贯通,构成的就是一个以执政党建设为重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验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要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思想在执政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问题上的一些创新思想和科学论断,而且更要学习和认识这一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经验,研究和掌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

  只要我们认真研读一下江泽民同志的著作《论“三个代表”》、《论党的建设》、《论科学技术》、《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和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重要文献,联系过去十三年我们大家一起走过的历程及其积累的经验,就可以体会到我们党在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的过程中,确实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的经验。这主要是:

  (一)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

  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党的历史经验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为之,我们党历来强调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原则。这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就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了解现实,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了解。大家注意到,这十三年中间,每一次党的代表大会,每一次中央全委会,每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那样类型的具体会议,会前都进行调查,会中都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这已成为我们党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

  二要研究问题,联系实际重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比如许多人看到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科学技术等方面还有新的很大发展,就怀疑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否正确。针对这种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仅强调“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而且强调“两个决不会”。这就是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指出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然后,他进一步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为什么还能发展的诸多原因。与此同时,他还多次引用恩格斯在《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中关于股份公司出现后资本主义生产变化的论述,要求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因此,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而是要以今天新的实际为中心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它运用于执政党建设,则是江泽民同志的贡献。

  关于这种科学方法,江泽民同志把它概括为“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2001年8月31日,他在国防大学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深刻地指出:“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运用得越好。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只要考察一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可以证明这一科学方法论正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过程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二)重视群众创造的新经验,在调查研究中进行理论概括和提炼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的名言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江泽民同志也十分重视到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他在重申毛泽东的名言时还加了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他指出:“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研究。”他还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这个结合的过程,始终是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为依据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江泽民同志在广东指导高州市“三讲”教育,并进而在珠江三角洲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在这一重要思想提出来后,为了解决执政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系列复杂问题,他在2000年5月以后先后在江苏、浙江、上海,在西北五省区,在东北三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向地方和基层的同志求教,总结各地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并把它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为了使调查研究取得最大成效,这几年我们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是明确调研的主题和要求,事先发“安民告示”;二是在调研中要多方听取有实践经验同志的意见,包括现职同志和退下来老同志的意见,包括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同志的意见,包括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三是调研工作既要尊重地方和基层的安排,又要采取随机的方法和抽样的方法更多地了解实际情况,尤其是直接听取群众的各种意见;四是调研组内部要形成民主的氛围,边调研边讨论,既能及时发现问题,深化调研,又能有利于形成一些共识,正确决策。

  (三)重视专家的科学研究成果,在集体攻关中进行理论阐述和创新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江泽民同志近年来多次就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不仅如此,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还多次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2000年下半年,经过调查研究,江泽民同志提炼出了一批研究课题,组织专家开展攻关研究。从2001年到2002年,中央组织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党建调研,先后部署了24个调研课题,动员了一大批中央各部委、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广泛听取从中央到地方有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的领导同志和理论工作者的意见。这些研究报告,都是集体智慧的汇总,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回答了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这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经过江泽民同志和党中央的分析综合,写入党的重要文献,成为党的重大决策和理论观点。发挥专家的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的重要经验。

  (四)重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研究和借鉴,以世界眼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对于邓小平强调的“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等思想,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并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在对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江泽民同志强调,既要清醒地看到两者有对立和斗争的一面,又要充分看到对资本主义也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这种学习和借鉴,不仅包括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而且包括优秀的文化成果。我们注意到,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辞典里增加了许多引进的术语和理论。比如“知识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创新”、“学习型社会”等等,这些当今世界的人类文明成果,现在都成了我们马克思主义者的词汇和看法。不要小看了这种学习和借鉴的意义。江泽民同志曾经以“康乾盛世”期间,清朝统治者拒绝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后导致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告诫全党尤其是中青年领导干部,一定要培育世界眼光,学会敏锐地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变化,始终走在时代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党不仅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新学习,不仅重视向群众作调查研究和依靠专家进行集体攻关,而且重视以宽广的世界眼光研究和借鉴最新的人类文明成果,以此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

  (五)总之,坚持在实践创新中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进一步推进实践创新

  研究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由于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新情况、新问题,要解决问题就要敢于创新。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十六大报告中,他还指出:“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这里讲的“治党治国之道”,应该也包括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理论创新的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我们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指针。因此,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在实践中坚持理论创新。

  总结我们这几年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两点: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要创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把我们的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同时,要认识到解放思想不是盲目空想或胡思乱想,而是根据不断变动的实际,坚持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

  二是坚持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理论创新要解决问题,就要倾听群众的呼声,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总结这十三年工作,党中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社会全面进步,形成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也好,坚持改革和发展,强调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也好,在坚持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强调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也好,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反映和体现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创新,才是有生命力的。这是我们这十三年推进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经验。

  这五条经验,第一条和第五条是管总的,中间三条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做法。总起来,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论。我认为,学习、研究和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怎样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不仅要了解“继承和发展”的成果,而且更要总结“继承和发展”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中,真正在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在实践中取得新的成效。

作者介绍:李君如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相关内容

  • 党校理论学习体会
  •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要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赖以领导人民大众取得一次又一次革命实践胜利的理论法宝,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与时 ...

  • 2.4.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 2.4.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高二政治组 吉鲁萍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能力:结合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提高归纳与分析问 ...

  • 2014年[文化生活]知识结构图(最新版)
  • [文化生活基本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 相对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意识形态部分: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化的组成部分 非意识形态部分 ...

  • 三个代三个代表三个代表三个代表个代表
  • ! ! 三个代表"" 宋贵伦 !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论述对毛泽东思想 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它从根本上进一步我们要建设一个什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 ...

  • 初三思想品德知识点汇总(必背)
  • 初三思想品德主要内容: 九年级 第1课 成长在社会 一.感受社会变化 P2 (一)体验生活变化 1.人们往往从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2活日益扩大.(举例说明) (二)领略现代文明 1 2.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 3 4.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 ...

  • 18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六大基本特征
  •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六大基本特征 王 奎 清 (中原工学院 政法系 河南 郑州 450007) 内容提要:重视与加强文化建设,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方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使当代中国主导文化领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正确认识与深入把握当代中国主导文化 ...

  • [矛盾论]综述
  • 年份 2017 2016 2015 2014 篇数 9 11 14 18 主题 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 新解及价值 哲学角度,辩证法.宇宙观 解读<实践论>.<矛盾论>的三种视域 解读视域.马克思经典著作传播的规律性级当代价值 马中化的启示.历史地位 关于其原创性质疑的回 ...

  • 第9课时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创新的途径 (6)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1)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 ...

  • 红色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摘要:红色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过程中形成的,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本文认为红色精神是在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是红色精神的精髓,也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关键词:红色精神:继承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