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六大基本特征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六大基本特征

王 奎 清

(中原工学院 政法系 河南 郑州 450007)

内容提要:重视与加强文化建设,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方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使当代中国主导文化领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正确认识与深入把握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特征,是科学进行文化改革和建设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文化/主导文化/当代/特征

作者简介:王奎清(1970-)女,河南泌阳人,中原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即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中国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观念意识综合反映的文化体系。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道德规范等则是其现实表现形式。深入研究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进行文化改革和建设的必要前提,更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任务。当代中国主导文化领域呈现如下六大特征:

一、一元主导与多样性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文化领域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社会主义文化的一元主导地位,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文化一元地位的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是其政治根源;社会意识构成要素的不平衡性发展规律是其理论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理想是其价值取向。同时,一元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动员、召唤和聚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精神支柱;是在全球化背景与国际格局中,一元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安全和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元主导地位,是我国文化领域的突出特点。同时,文化的多样性更是我国文化领域的客观现实。它是我国多种经济并存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政党政治、社会阶层变化、人们现实思想文化水准差异的必然结果。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机制的深入,社会的经济成分、物质利益、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思想状况日益复杂多样;由社会转型所造成的人们的社会心态变化、行为准则的不同、评价观念的差异、社会期待的变更,以及由市场经济活动而引发的竞争和流动,人们的认知水平、社会角色与职业、教育背景等不同,由此而形成当前我国文化领域的多样化。它体现着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与精神需求的差异性。文化领域的多样性客观现

实,反映了当前我国的社会现实,是我们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在多样性的文化体系中,既有与主导文化同质的非主导文化,也有异质的非主导文化。就其合理性而言,因其反映了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状况,又紧贴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实际,对于主导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具有补充、促进作用;就其局限性而言,部分非主导文化,特别是异质性的文化,其本质是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会以不同的方式模糊、边缘甚至危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一元主导地位。因而,对于非主导文化的二重性,应正确的分析与认识,视其性质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予以对待与处理。

正因同质性非主导文化的存在,使主导文化的功能发挥和自我发展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与主导文化格格不入的异质文化,对主导文化的一元地位形成挑战,是主导文化批判和改造的对象。主导文化在与异质性文化的比较中,显示出先进性与科学性;在与其斗争中,推动着主导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实践表明,主导文化在与非主导文化的比较与借鉴、批判与斗争中,不断地生成出新的发展要素,是主导文化发展的动力。

二、先进性与层次性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先进性抑或先进的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因其科学地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因而能够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并召唤人们为实现价值理想而奋斗。

主导文化先进性的社会基础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先进生产力的反映。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状态是文化的现实基础。当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先进生产力、一般生产力、落后生产力,主导文化的先进性是先进生产力的观念形态,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着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与发展性质。二是由党的先进性要求所决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她要把自己的执政地位推向包括文化领域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导文化的先进性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与执政理论在文化领域中的核心地位和先进性质的体现。三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主导文化的先进性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个深厚基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而先进的主导文化反映了群众愿望之根本,诉诸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四是时代精神的表现。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化的时化代表征;是结合新的实践及时代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化体现;是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与中国现实民族精神相结合的具体化展现。

就其实质而言,主导文化的先进性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群众性。主导文化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和价值追求,代表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人民群众有教育、引领和范导作用;脱离群众基础的“贵族文化”,是不具有先进性的。二是科学性。先进的主导文化始终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正确地反映了不断发展的客观世界,有着严谨的科学内涵、科学精神、科学价值、科学方法和科学的传播途径,具有持久的生命

力。三是前瞻性。前瞻性是主导文化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先进性的主导文化发展趋势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能对现实社会实践起矫正的作用,对人们思想动向的异常现象起预警作用。

主导文化的层次性不同于文化的多样性。前者主要是指主导文化的层次性与多样性;后者则是指多种文化(即主导和非主导文化、同质性和异质性文化)的并存性。当代中国主导文化层次性的具体形态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合理追求个人利益的思想文化等;其规范性要求是:提倡鼓励的、必须做到的和允许存在的文化。当然,这种层次性没有明显的分界,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均质状态,而只是表明主导文化的多层契合性。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先进性与层次性,在践履的对象上是不同的。对于党员和干部,坚持先进性,身体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不能降格,而且要以制度予以保证,以他们的率先垂范,教育和引导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接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对于生活在社会不同层面的多数社会成员,要区分层次性,立足实际,从他们现实生活条件、认知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准出发,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时,实行适用于全体劳动者、爱国者的思想道德,不能脱离实际,硬性地提过高的标准与要求。

三、批判性与建设性

社会主义主导文化不拒斥人类文明史上任何有科学价值的理论,但也不放弃同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展开彻底批判。在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世界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实施意识形态渗透与和平演变政策并没有停止,这就要求主导文化要有强有力的批判性以反击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侵略,维护社会主义的文化安全;在国内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并存的态势将长期存在,良莠不齐的思想意识都有存在市场,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西方学者极力鼓吹所谓“普世价值”,加之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者的附和与推波,“普适社会价值标准”话语时常显现,以模糊意识形态的界线,边缘主导文化的一元地位。回应挑战,就必须凸显主导文化的批判性。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批判,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自觉反思与现实检验,进而开拓理论范式新境界。其批判的对象主要是各种异质性文化,以发展先进和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性和腐朽的文化,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主导文化的批判性更表现为自我批判,自我批判就是其自身的吐故纳新与新陈代谢,它是主导文化自我生成与进步的内在动力。是否具有批判与自我批判能力、以及批判的性能强弱,是主导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具有持续发展潜能的重要表现。当代中国主导文化不仅应有鲜明的外在批判,更要有彻底的自我批判。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中,有效防止主导文化僵化与教条化,表现出开放性和实践性,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彰显竞争性与战斗性。从而使主导文化与时俱进,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活力,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保持动态统一。

主导文化批判性的目的与任务不仅仅是消解异质文化,更重要的是在批判旧文化中建设新的文化。当今世界文化思想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激烈的碰撞与较量。这种态势的存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文化的国际格局中,迎对具有强势影响的西方挑战,社会主义主导必须发挥其建设性的功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兼容各种文化的有益成分,吸收其积极合理的文明成果,在各种文化交互作用与融合的世界平台上,建构能和西方意识形态相抗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屹立于世界强势文化之林。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应看到,深刻的社会变革和随之而来的大量新情况,部分人的意识形态冷漠与信仰模糊、信念动摇、信心不足、信任下降,使文化建设出现了新的问题。既有的阵地,或是不适应时代要求,或是忽视其重要性,或是工作不力与失误,使社会主义文化的控制力有所弱化,造成传统阵地有所丧失,新的阵地尚未完全占领。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主导文化的建设性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每逢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之时,往往是意识形态活跃和发展的时候,先进思想不去传播、占领,落后思想必然获得孳生的机会而蔓延。文化的领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必然去占领。我们今天同样处在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变动着的现实需要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的引领。构筑体现时代发展与人们思想需求的时代精神,强化社会的共同理想,引导变化着的思想流向,就必须发挥主导文化的建设性功能。

四、时代性与民族性并存

彰显时代的精神、赋予时代的内容、体现时代的要求、注入时代的活力,是主导文化时代性的突出表现。当代中国的文化领域,无论是时空阈界上,还是人们的精神状态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伴随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的进程,各种文化在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相遇与碰撞、纷争与交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较量之势。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造成工具理性相对张扬与价值理性的相对弱化,使人们的思维、交往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直接影响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生活理念产生重大转换。社会转型期,新的思想观念尚未形成,而现实的人们总会寻求一种思想观念来填补精神世界的空缺等等。这就要求主导文化必须站在时代前列,紧叩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生活实际,把握变动的思想流向,塑造出反映时代的理论观念与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占领并支配变动时代的思想阵地,使人们获得文化上的社会认同。

主导文化作为社会思想意识,总是由时代的民族人、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民族的生活习性、认知图式、语言体系、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交流方式等,基于民族群众的社会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因而具有浓厚的民族内容与形式、民族语言与风格、民族精神与气息、民族个性与气派。这种民族性,将随着民族社会的发展而一脉相承地递传于其后继者,并附着、

渗透在思想文化载体及其日常生活之中,以代代传承。主导文化中的民族性价值取向,常以法令和道德的形式,以他律和自律方式,规范着人们思想与行为的边界,以至形成较强的民族集体意识。

主导文化的民族性,同时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内在精神动力。它既承载民族发展的文明、构筑民族传统的灵魂、铸就民族生存的“主心骨”,又形成强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铸造伟大的民族精神,永远延续和代代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固有的血脉,使民族发展生生不息。

人类文明发展是表明,民族的永远具有空间的世界性和时间的时代性。主导文化的民族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和民族独立性的表现。无论何时何地,时代性的主导文化,不可能走出自己民族性传统的精神世界,而只能是蕴育在民族性之中。主导文化的民族性滋润着时代性,是时代性主导文化的连续性基础。历史的发展也同时显示,民族性主导文化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在时代的变革与前进中不断开拓民族思想精神的新境界,生成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范式精神产品和意识形态。

当今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强调民族性的主导文化更具有现实意义。与全球化相伴的是外来文化的流入。它为民族文化发展带来机遇之时,也对民族文化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居于强势国家的文化,侵蚀弱视国家的文化,同化其民族性与本土性,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和国家政局的不稳定。更引警醒的是,强势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西化”价值标准的推进,造成民族性意识的失落,民族虚无主义的泛滥,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丧失殆尽。忽视主导文化民族性的严重后果,已引起一些国家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注意。进入新世纪,在时代性中强调民族性是我党和国家进行主导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五、继承性与创新性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在时空维度上,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但同时继承与延伸着中国历史的文化材料和思想资源。主导文化的继承性反映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连续性和中国几千年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就其秉承的社会思想资源,一是社会主义社会内在固有的文化内容,体现共产主义的目标理想和社会主义的方向性;二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思想,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与教训的理论总结,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性;四是西方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果,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性;五是批判资产阶级文化所产生的免疫性思想,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阶级性;六是当代世界发展所产生的新思想和进步观念,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正是对各种思想观念的批判与整合中,剔其糟粕、汲其精华,社会主义文化才得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继承性不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真正体现其价值追求特质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

新性。继承是发展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创新是继承性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创新根植在继承之中,汲取了继承性资源的价值养料,并根据现实的要求,赋予创新所追求的时代内容与气息。

创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和继往开来的精神气质,同时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源泉。任何一种文化思想体系,一旦失去了创新,就会凝固、保守和腐烂,惟有创新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因而,创新对于社会发展与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发展的社会思想,与时俱进是其基本的理论品格。这种品格内在要求它不应有任何狭隘与僵化的成分,而应有创新发展的精神风貌。

在当代,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联度不断升级。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合流,使综合国力的较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其实质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因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就日益突出,使得创新主体和范围由经济组织和技术创新转向以国家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这就使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创新性具有新的特征:一是综合性。以理论、制度和科技创新为主线,贯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二是实践性。创新不是远离社会生活、脱离社会实践,而是根植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现实的创新。三是自觉性。包括对创新意义的认识,创新的具体指向、过程、应用的评价,对创新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承受与预测,接受科学理论对创新活动的指导,都有制度规范与理性认识。四是效率性。随着高科技的运用,认识水平、工具、能力的提高,信息更迭周期的缩短,创新已突破循序渐进的传统模式,表现为跨越式的新的发展方式,使创新效率不断提高。

主导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主导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都应当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现有效性。要真正做到这些,在主导文化建设中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基础;坚持以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培养“四有”公民为基本任务;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坚持以理论与实践、本土与外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为基本途径。

六、开放性与包容性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开放性是时代赋予的基本属性,其根源首先在于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其次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再次,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交流、跨界发展,以及共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危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问题,需要各个国家跨界交往,这就必然带来文化的跨界交流。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开放性具有新的特点:一是自身发展要求而非权宜之计,具有主动性、持久性;二是借鉴和吸收一切先进思

想和优秀成果,而非局部选择,具有全方位性;三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而非单向度的进口或出口,具有双向互动性;四是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和强权霸道作风,具有平等性。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发展不起来。主导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只有纳入开放的世界中,才能保持先进性,富于建设性。开放性的文化,能消解文化壁垒,汲取国外先进文明成果和有益的公共精神产品,克服自身的封闭性、片面性和局限性,使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在世界舞台上具有广阔的天地。改革开放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主导文化的开放性,不仅能给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与发展带来所需的先进技术、观念和人才资源,更为主导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内容,更多全球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成为我们文化领域重要构成内容,并为主导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世界性的宽阔视野和交流平台。文化的发展史也表明:缺乏开放、自我封闭是文化没落与衰亡的重要原因。坚持主导文化的开放性,了解和融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把握世界变动的思想脉搏,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引领文化的前进方向、构筑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主导文化的开放性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为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传播、腐蚀入侵提供了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电子网络的发展,这些挑战将更加明显。对于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主导文化的开放性所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防范,构筑起反渗透、反西化、反分化的思想战线和理论防线。一要充分认识反意识形态渗透的战略意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范的主动性,增强抵御渗透能力。二要深入开展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战略特点和规律研究,正确区分其影响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建立系统而科学的反意识形态渗透的文化体系。三要在主导文化的开放过程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人们甄别良莠的能力,在吸取外来优秀成果的同时,荡涤各种反动、腐朽、没落的文化。四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意识形态阵地,发挥主导文化的先进性和批判性,维护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包容性是开放的主导文化必然具有的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它有着博大宽阔的胸怀,是博采古今中外之长、广集世间百家精华的文化。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包容性,除一元主导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外,其覆盖和容纳的思想资源有: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现存社会正在成长着的文化;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与现实有益的文明成果。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包容性,是由我国社会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这决定着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的同时,包容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思想文化。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六大基本特征

王 奎 清

(中原工学院 政法系 河南 郑州 450007)

内容提要:重视与加强文化建设,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方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使当代中国主导文化领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正确认识与深入把握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特征,是科学进行文化改革和建设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文化/主导文化/当代/特征

作者简介:王奎清(1970-)女,河南泌阳人,中原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即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中国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观念意识综合反映的文化体系。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道德规范等则是其现实表现形式。深入研究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进行文化改革和建设的必要前提,更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任务。当代中国主导文化领域呈现如下六大特征:

一、一元主导与多样性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文化领域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社会主义文化的一元主导地位,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文化一元地位的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是其政治根源;社会意识构成要素的不平衡性发展规律是其理论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理想是其价值取向。同时,一元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动员、召唤和聚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精神支柱;是在全球化背景与国际格局中,一元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安全和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元主导地位,是我国文化领域的突出特点。同时,文化的多样性更是我国文化领域的客观现实。它是我国多种经济并存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政党政治、社会阶层变化、人们现实思想文化水准差异的必然结果。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机制的深入,社会的经济成分、物质利益、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思想状况日益复杂多样;由社会转型所造成的人们的社会心态变化、行为准则的不同、评价观念的差异、社会期待的变更,以及由市场经济活动而引发的竞争和流动,人们的认知水平、社会角色与职业、教育背景等不同,由此而形成当前我国文化领域的多样化。它体现着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与精神需求的差异性。文化领域的多样性客观现

实,反映了当前我国的社会现实,是我们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在多样性的文化体系中,既有与主导文化同质的非主导文化,也有异质的非主导文化。就其合理性而言,因其反映了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状况,又紧贴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实际,对于主导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具有补充、促进作用;就其局限性而言,部分非主导文化,特别是异质性的文化,其本质是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会以不同的方式模糊、边缘甚至危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一元主导地位。因而,对于非主导文化的二重性,应正确的分析与认识,视其性质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予以对待与处理。

正因同质性非主导文化的存在,使主导文化的功能发挥和自我发展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与主导文化格格不入的异质文化,对主导文化的一元地位形成挑战,是主导文化批判和改造的对象。主导文化在与异质性文化的比较中,显示出先进性与科学性;在与其斗争中,推动着主导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实践表明,主导文化在与非主导文化的比较与借鉴、批判与斗争中,不断地生成出新的发展要素,是主导文化发展的动力。

二、先进性与层次性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先进性抑或先进的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因其科学地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因而能够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并召唤人们为实现价值理想而奋斗。

主导文化先进性的社会基础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先进生产力的反映。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状态是文化的现实基础。当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先进生产力、一般生产力、落后生产力,主导文化的先进性是先进生产力的观念形态,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着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与发展性质。二是由党的先进性要求所决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她要把自己的执政地位推向包括文化领域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导文化的先进性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与执政理论在文化领域中的核心地位和先进性质的体现。三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主导文化的先进性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个深厚基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而先进的主导文化反映了群众愿望之根本,诉诸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四是时代精神的表现。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化的时化代表征;是结合新的实践及时代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化体现;是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与中国现实民族精神相结合的具体化展现。

就其实质而言,主导文化的先进性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群众性。主导文化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和价值追求,代表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人民群众有教育、引领和范导作用;脱离群众基础的“贵族文化”,是不具有先进性的。二是科学性。先进的主导文化始终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正确地反映了不断发展的客观世界,有着严谨的科学内涵、科学精神、科学价值、科学方法和科学的传播途径,具有持久的生命

力。三是前瞻性。前瞻性是主导文化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先进性的主导文化发展趋势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能对现实社会实践起矫正的作用,对人们思想动向的异常现象起预警作用。

主导文化的层次性不同于文化的多样性。前者主要是指主导文化的层次性与多样性;后者则是指多种文化(即主导和非主导文化、同质性和异质性文化)的并存性。当代中国主导文化层次性的具体形态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合理追求个人利益的思想文化等;其规范性要求是:提倡鼓励的、必须做到的和允许存在的文化。当然,这种层次性没有明显的分界,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均质状态,而只是表明主导文化的多层契合性。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先进性与层次性,在践履的对象上是不同的。对于党员和干部,坚持先进性,身体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不能降格,而且要以制度予以保证,以他们的率先垂范,教育和引导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接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对于生活在社会不同层面的多数社会成员,要区分层次性,立足实际,从他们现实生活条件、认知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准出发,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时,实行适用于全体劳动者、爱国者的思想道德,不能脱离实际,硬性地提过高的标准与要求。

三、批判性与建设性

社会主义主导文化不拒斥人类文明史上任何有科学价值的理论,但也不放弃同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展开彻底批判。在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世界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实施意识形态渗透与和平演变政策并没有停止,这就要求主导文化要有强有力的批判性以反击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侵略,维护社会主义的文化安全;在国内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并存的态势将长期存在,良莠不齐的思想意识都有存在市场,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西方学者极力鼓吹所谓“普世价值”,加之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者的附和与推波,“普适社会价值标准”话语时常显现,以模糊意识形态的界线,边缘主导文化的一元地位。回应挑战,就必须凸显主导文化的批判性。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批判,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自觉反思与现实检验,进而开拓理论范式新境界。其批判的对象主要是各种异质性文化,以发展先进和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性和腐朽的文化,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主导文化的批判性更表现为自我批判,自我批判就是其自身的吐故纳新与新陈代谢,它是主导文化自我生成与进步的内在动力。是否具有批判与自我批判能力、以及批判的性能强弱,是主导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具有持续发展潜能的重要表现。当代中国主导文化不仅应有鲜明的外在批判,更要有彻底的自我批判。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中,有效防止主导文化僵化与教条化,表现出开放性和实践性,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彰显竞争性与战斗性。从而使主导文化与时俱进,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活力,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保持动态统一。

主导文化批判性的目的与任务不仅仅是消解异质文化,更重要的是在批判旧文化中建设新的文化。当今世界文化思想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激烈的碰撞与较量。这种态势的存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文化的国际格局中,迎对具有强势影响的西方挑战,社会主义主导必须发挥其建设性的功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兼容各种文化的有益成分,吸收其积极合理的文明成果,在各种文化交互作用与融合的世界平台上,建构能和西方意识形态相抗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屹立于世界强势文化之林。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应看到,深刻的社会变革和随之而来的大量新情况,部分人的意识形态冷漠与信仰模糊、信念动摇、信心不足、信任下降,使文化建设出现了新的问题。既有的阵地,或是不适应时代要求,或是忽视其重要性,或是工作不力与失误,使社会主义文化的控制力有所弱化,造成传统阵地有所丧失,新的阵地尚未完全占领。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主导文化的建设性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每逢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之时,往往是意识形态活跃和发展的时候,先进思想不去传播、占领,落后思想必然获得孳生的机会而蔓延。文化的领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必然去占领。我们今天同样处在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变动着的现实需要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的引领。构筑体现时代发展与人们思想需求的时代精神,强化社会的共同理想,引导变化着的思想流向,就必须发挥主导文化的建设性功能。

四、时代性与民族性并存

彰显时代的精神、赋予时代的内容、体现时代的要求、注入时代的活力,是主导文化时代性的突出表现。当代中国的文化领域,无论是时空阈界上,还是人们的精神状态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伴随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的进程,各种文化在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相遇与碰撞、纷争与交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较量之势。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造成工具理性相对张扬与价值理性的相对弱化,使人们的思维、交往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直接影响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生活理念产生重大转换。社会转型期,新的思想观念尚未形成,而现实的人们总会寻求一种思想观念来填补精神世界的空缺等等。这就要求主导文化必须站在时代前列,紧叩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生活实际,把握变动的思想流向,塑造出反映时代的理论观念与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占领并支配变动时代的思想阵地,使人们获得文化上的社会认同。

主导文化作为社会思想意识,总是由时代的民族人、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民族的生活习性、认知图式、语言体系、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交流方式等,基于民族群众的社会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因而具有浓厚的民族内容与形式、民族语言与风格、民族精神与气息、民族个性与气派。这种民族性,将随着民族社会的发展而一脉相承地递传于其后继者,并附着、

渗透在思想文化载体及其日常生活之中,以代代传承。主导文化中的民族性价值取向,常以法令和道德的形式,以他律和自律方式,规范着人们思想与行为的边界,以至形成较强的民族集体意识。

主导文化的民族性,同时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内在精神动力。它既承载民族发展的文明、构筑民族传统的灵魂、铸就民族生存的“主心骨”,又形成强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铸造伟大的民族精神,永远延续和代代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固有的血脉,使民族发展生生不息。

人类文明发展是表明,民族的永远具有空间的世界性和时间的时代性。主导文化的民族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和民族独立性的表现。无论何时何地,时代性的主导文化,不可能走出自己民族性传统的精神世界,而只能是蕴育在民族性之中。主导文化的民族性滋润着时代性,是时代性主导文化的连续性基础。历史的发展也同时显示,民族性主导文化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在时代的变革与前进中不断开拓民族思想精神的新境界,生成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范式精神产品和意识形态。

当今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强调民族性的主导文化更具有现实意义。与全球化相伴的是外来文化的流入。它为民族文化发展带来机遇之时,也对民族文化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居于强势国家的文化,侵蚀弱视国家的文化,同化其民族性与本土性,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和国家政局的不稳定。更引警醒的是,强势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西化”价值标准的推进,造成民族性意识的失落,民族虚无主义的泛滥,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丧失殆尽。忽视主导文化民族性的严重后果,已引起一些国家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注意。进入新世纪,在时代性中强调民族性是我党和国家进行主导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五、继承性与创新性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在时空维度上,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但同时继承与延伸着中国历史的文化材料和思想资源。主导文化的继承性反映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连续性和中国几千年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就其秉承的社会思想资源,一是社会主义社会内在固有的文化内容,体现共产主义的目标理想和社会主义的方向性;二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思想,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与教训的理论总结,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性;四是西方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果,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性;五是批判资产阶级文化所产生的免疫性思想,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阶级性;六是当代世界发展所产生的新思想和进步观念,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正是对各种思想观念的批判与整合中,剔其糟粕、汲其精华,社会主义文化才得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继承性不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真正体现其价值追求特质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

新性。继承是发展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创新是继承性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创新根植在继承之中,汲取了继承性资源的价值养料,并根据现实的要求,赋予创新所追求的时代内容与气息。

创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和继往开来的精神气质,同时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源泉。任何一种文化思想体系,一旦失去了创新,就会凝固、保守和腐烂,惟有创新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因而,创新对于社会发展与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发展的社会思想,与时俱进是其基本的理论品格。这种品格内在要求它不应有任何狭隘与僵化的成分,而应有创新发展的精神风貌。

在当代,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联度不断升级。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合流,使综合国力的较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其实质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因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就日益突出,使得创新主体和范围由经济组织和技术创新转向以国家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这就使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创新性具有新的特征:一是综合性。以理论、制度和科技创新为主线,贯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二是实践性。创新不是远离社会生活、脱离社会实践,而是根植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现实的创新。三是自觉性。包括对创新意义的认识,创新的具体指向、过程、应用的评价,对创新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承受与预测,接受科学理论对创新活动的指导,都有制度规范与理性认识。四是效率性。随着高科技的运用,认识水平、工具、能力的提高,信息更迭周期的缩短,创新已突破循序渐进的传统模式,表现为跨越式的新的发展方式,使创新效率不断提高。

主导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主导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都应当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现有效性。要真正做到这些,在主导文化建设中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基础;坚持以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培养“四有”公民为基本任务;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坚持以理论与实践、本土与外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为基本途径。

六、开放性与包容性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开放性是时代赋予的基本属性,其根源首先在于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其次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再次,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交流、跨界发展,以及共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危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问题,需要各个国家跨界交往,这就必然带来文化的跨界交流。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开放性具有新的特点:一是自身发展要求而非权宜之计,具有主动性、持久性;二是借鉴和吸收一切先进思

想和优秀成果,而非局部选择,具有全方位性;三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而非单向度的进口或出口,具有双向互动性;四是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和强权霸道作风,具有平等性。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发展不起来。主导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只有纳入开放的世界中,才能保持先进性,富于建设性。开放性的文化,能消解文化壁垒,汲取国外先进文明成果和有益的公共精神产品,克服自身的封闭性、片面性和局限性,使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在世界舞台上具有广阔的天地。改革开放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主导文化的开放性,不仅能给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与发展带来所需的先进技术、观念和人才资源,更为主导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内容,更多全球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成为我们文化领域重要构成内容,并为主导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世界性的宽阔视野和交流平台。文化的发展史也表明:缺乏开放、自我封闭是文化没落与衰亡的重要原因。坚持主导文化的开放性,了解和融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把握世界变动的思想脉搏,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引领文化的前进方向、构筑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主导文化的开放性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为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传播、腐蚀入侵提供了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电子网络的发展,这些挑战将更加明显。对于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主导文化的开放性所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防范,构筑起反渗透、反西化、反分化的思想战线和理论防线。一要充分认识反意识形态渗透的战略意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范的主动性,增强抵御渗透能力。二要深入开展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战略特点和规律研究,正确区分其影响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建立系统而科学的反意识形态渗透的文化体系。三要在主导文化的开放过程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人们甄别良莠的能力,在吸取外来优秀成果的同时,荡涤各种反动、腐朽、没落的文化。四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意识形态阵地,发挥主导文化的先进性和批判性,维护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包容性是开放的主导文化必然具有的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它有着博大宽阔的胸怀,是博采古今中外之长、广集世间百家精华的文化。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包容性,除一元主导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外,其覆盖和容纳的思想资源有: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现存社会正在成长着的文化;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与现实有益的文明成果。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包容性,是由我国社会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这决定着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的同时,包容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思想文化。


相关内容

  • 当代中华民族性格考略
  • 当代中华民族性格考略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倪西强① NI Xi-qiang (杭州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基础部,浙江 杭州310036) (Dep. of Social Science, Hang ...

  • 马克思话语权
  • 红字需修改,绿色字体是要求.要求还是我的要求,没有变.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研究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产生主要有三大背景:"经济事实"状况.政治环境状况和"已有的思想材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与 ...

  •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第八章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主要明确两点: 1.什么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为什么要懂得: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其原因在于: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国 ...

  • 郎 旭:解决群众切身相关的民生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
  • 解决群众切身相关的民生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 作者:郎 旭 2014年09月01日 [摘要]从建党到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多元文化冲击,社会现实利益矛盾凸显以及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等问题使大众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因 ...

  • 十八大亮点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会议期间,就如何把握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实质,记者专访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刘靖北教授.他告诉记者,党 ...

  • 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历程 成就和经验探析
  • 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探析* 刘 [摘 仓 要]新中国文化事业是在艰辛探索中螺旋式上升.曲折式前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事 业.文化产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历史证明,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推进文化理论的创新结合起来,把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弘扬主 ...

  •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导读
  •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导读 苏秉琦先生是我国考古类型学的奠基人,他晚年为大众撰写的考古学著作<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以自述体叙述毕生考古经历和对研究内容的系统总结.运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作了新的探索,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世纪之作". 开篇 ...

  • 综合知识知识点总结
  • 综合知识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政治理论和时事政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人们关于人与世界关系得总的看法或基本观点,是人类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是标志 ...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 作者:李君如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04期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351(2008)01-0015-07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出发,提出了科学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