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历程 成就和经验探析

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探析*

[摘

要]新中国文化事业是在艰辛探索中螺旋式上升、曲折式前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事

业、文化产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历史证明,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推进文化理论的创新结合起来,把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结合起来,把服务人民与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结合起来,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与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把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结合起来,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起来,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与培养文化人才队伍结合起来,是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新中国;文化建设;历程;成就;经验[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1)03-0033-05

新中国文化建设已经走过60多年的历史,系统总结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解决文化发展难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谋求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有助于解决未来文化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渐深入人心;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得以增强。随着社会的转变,新民主主义文化也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

1956至1966年的十年探索时期,党领导

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出现两个发展趋向:一方面,党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发展方向、基本方针等理论,总结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可喜成就;另一方面,由于受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界限,错误地在文艺领域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展批判等,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严重的失误。总的来说,十年建设时期的文化事业,正确的方面是主流,成就和经验是第一位的,缺点和错误是第二位的。

一、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

历程和基本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总体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也在探索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时期

1966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社

会主义文化事业陷入灾难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文化建设道路误入歧途,“左”的指导思想占据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伤害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建设者,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处于万马齐喑的低谷。1975年,在毛泽东支持下,邓小平主持文艺整顿,是文化领域纠正“左”的错误

1949至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

会主义文化转变的过渡时期,即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确立和初步建设时期。在这一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确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逐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新中国成立60周年基本经验研究”[08&ZD006]子课题“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基本经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刘仓,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33-

的尝试和探索,成为“文化大革命”后实现文化领域拨乱反正和重新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先导。

“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92年,是文化事业完成拨乱反正和在改革开放中复苏、发展的时期。其突出特征是,在探索文化发展新道路的过程中,文化建设实现了从从属于政治的附属地位到获得相对独立发展的转变,从服务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自觉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新道路、创新文化理论上比较成功,文化建设发展迅猛,这是主流。但由于存在“一手软”等偏差,文化建设也经历波折。这为继续探索文化发展规律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02年,是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文化建设新路子的时期。这一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党的文化建设理论不断完善;在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下,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条件下,增添了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新内容,开拓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就,这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辟了道路,创造了条件。

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体系。在伟大的创业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孕育了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等改革创新精神。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1949年,全国有公共图书馆55个,文化馆896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基本上属于空白。到2009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478个,文化馆3214个,公共图书馆2833个,博物馆1996个;广播电台251座,电视台272座,广播电视台2087座,教育台44个;有线电视用户17398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6200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2%;全年制作故事影片45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102部;全国共有档案馆4035个,已开放各类档案7991万卷(件)。

[1]

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迅速。60多年来,新闻出版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见表1)。

表1

新闻出版事业发展情况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是社会主义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结概括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社会主义文化进入大发展大繁荣时期。

新中国60多年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征和中心内容,且前一个发展阶段成为后一个发展阶段的先导,后一个阶段承继前一个阶段的经验或者教训。新中国60多年的文化建设,是在艰辛探索中螺旋式上升、曲折性前进的60多年。

(二)新中国文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中国共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经典中国辉煌60年(文化篇)》,《光明日报》2009年11月

9日。

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5月14日在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底,我国文化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8万个,非

-34-

法人单位2.43万个,个体经营户49.69万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18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

是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探索,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

(一)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面,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推进文化理论创新相结合,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实现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发展

马列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构成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根源。其中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想、关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关于“文化的前进都是向自由迈进的一步”的论断、关于“科学是历史起推动作用的进步的力量”的思想等,以及列宁关于两种民族文化的思想、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思想、关于如何对待资产阶级文化遗产的思想等,都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规律的同时,也不断探索文化建设的道路和规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在文化地位和作用、文化发展方向、目的、动力、思路、格局、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方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初步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为什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在文化发展地位和作用方面,把文化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整个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无论缺少哪一项,都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文化发展是经济、政治、社会发

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高于同期GDP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快于同期GDP的现价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占同期GDP初步核算数的比重为2.5%左右。[2]

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2009年,中国已同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

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整合文化资源,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举办“中国文化节”、“中华文化非洲行”、“中华文化北非行”、“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等大型文化活动。这种大规模的“走出去”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二、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文化建设之所以取得显著的成就,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建设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文化建设的规律,总结文化建设的经验。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共十二大以来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以及两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都可以说是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2006年,国家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独立篇章。随后,又发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第一个国家级文化建设中长期专项规划,是指导“十一五”时期乃至今后较长时期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献,[3]包含着对文化建设经验的系统总结。

2006年3月28日,李长春在文化体制改革工

作会议上,把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先进文化的新观点、新论断,概括为六点,提出“新的文化发展观”;2008年1月21日,又把“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概括为八个方面。2010年

6月17日,李长春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正确

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把上述文化理念系统化为十大关系。这既

-35-

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搞好文化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舆论支持和共同的思想基础。这要求更加重视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共同发展,以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在文化发展方向上,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结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弘扬主旋律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一致的,提倡多样化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都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方针。弘扬主旋律,必须坚持“二为”方向,离开了“二为”方向,就不能称为社会主义文化;而搞千篇一律,不提倡多样化,也会窒息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在当代中国,弘扬主旋律,就是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时代主题、伟大征程、光辉道路和伟大成就,就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最强音。同时,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精神文化需要,还要充分发扬文化民主,创造更多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文化成果,提供更多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又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

(四)在文化发展目的方面,把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同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创造精神相结合

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推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开了人民群众,文化建设就没有任何意义。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依靠力量,以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根本途径,把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评价作品的最终标准和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建立健全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多提供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坚持以人为本,应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

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谋划文化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文化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衡量文化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

[4](pp.749、750)

(五)在文化发展动力方面,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同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相结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相协调的文化体制,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改革创新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应该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破解文化发展难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把文化建设划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这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这需要建设和培育门类齐全的文化市场体系。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六)在文化发展环境方面,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相结合,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发展环境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对文化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借口促进文化繁荣而放弃文化管理,就会陷入混乱无序状况,最终也会损害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而对文化领域采取包办的办法也会窒息文化发展的活力。管理也是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是为文化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二者是并行不悖的。加强文化管理的重点是加强对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流通的管理,加强对文化市场和传媒的管理。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注重依法管

-36-

理为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推进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有效解决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七)在文化发展途径方面,把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当代文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同外来文化结合起来,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资源大国,应该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植根于文化建设的实践,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时代需要实现创造性转换,为创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服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这为学习借鉴国外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机遇,同时也面临保护民族文化特性和维护文化安全的任务。中国文化、价值体系、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等核心观念被世界接受越广泛,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越深远,中国的文化安全和主权就越有保障。这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八)在文化成果的判断标准方面,把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也要发挥文化产品向物质收益转化的潜力

优秀的文化成果具有陶冶情操、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宣传教育、传承知识的功能。无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文化具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属性,因此也应该注重经济效益。当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购买优秀文化产品的人越多,授受教育的面就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好,社会效益也就越广泛,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因此,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努力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同时善

于运用市场机制,鼓励文化企业把面向群众和面向市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九)在文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方面,把加强党的领导同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结合起来,培养从事文化建设事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党的领导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要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提高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把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动权。文化建设面临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能力,不断提高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和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能力,不断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能力,不断提高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统筹文化发展大局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管理和监督的能力。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文化产品的创作者,培养和选拔强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艺术家和领军人物,一大批精通文化工作、懂经营善管理、具有现代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一大批精通外语、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善于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外向型人才,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工作者队伍,这些都相当重要。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J].人民日报,2010-2-26(16).

[2]胡谋,刘阳.文博会举行权威信息发布会去年文化产业保

持较快发展[J].人民日报,2010-5-15(4).

[3]文化部政策法规司编.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汇编(编写说

明)[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美景

-37-

opment,understandthetaskofculturaldevelopmentandfullyusetheresourcestoguaranteethegreatrevivaloftheChi-nesenation.(ZHOUJian-mingCAOJin-qing)

ATentativeAnalysisoftheCourse,AchievementsandExperiencesoftheCulturalDevelopmentoftheNewChina:ThecultureofthenewChinaadvancesinaspiralandzigzaggingwayandgreatachievementshavebeenmadeinthefieldofsocialistcorevaluesystem,publicculture,culturalindustriesandothers.IthasbeenhistoricallyprovedthatthenewChina’sbasicexperiencesinculturaldevelopmentliesinthecombinationofMarxistculturaltheoryandtheinnova-tionofculturaltheory,thedevelopmentofcultureandeconomicsociety,thepromotionofthethemeanddiversification,servingthepeopleandexertingthepeople’sinitiatives,thedevelopmentofthepubliccultureandthedevelopmentofthebusinessculture,thenationalcultureandtheforeignculture,thesocialbenefitandtheeconomicbenefitandothers.(LIUCang)

TheConcept,FormandFeaturesofthePublicCulture:Theconceptofpubliccultureoriginatedinthedemocraticprocessoftheearlycapitalism.Thepublicfieldformedwiththemoderndemocraticprocessofthecapitalismlaterdividedintothepoliticalpublicsphereandtheculturalpublicsphereandthendevelopedintothepubliccultureofthemodernsociety.However,givenitscivilparticipationandnon-profitnature,thecultureofthehumansocietywaspublicculturefromitsbirth.Thus,publiccultureistheproductiveformofthenonproductivecultureinnature.Historically,thepublicculturesindifferentcountries,nationsandareasaredifferentinformsandcontents.Thepublicculturecharacterizesshare-ability,ceremoniality,variabilityandconstructivity.(RONGYue-ming)

BuildingthePublicCulturalServiceSystemintheContextofMarxistHumanism:Toacceleratethebuildingofthepublicculturalservingsystemisveryimportanttotheprojecttorealizepeople’sculturalrights,whichwinsitslegitima-tiononitsbenefitstopeopleandbuildsitspracticalmechanismonitssharebythepeople.FromtheperspectiveofMarx-isthumanisticpractice,theculturaldemandsofthehumanisthereasonforbuildingthepublicculturalservingsystemandthepeoplearethemainforce,toimprovethecivilwelfareisthedirectpurpose,theoveralldevelopmentofthehumaniswherethevalueofthesystemliesandpeople’sparticipationandsharingaretheroadofpracticeforbuildingthepublicculturalservingsystem.(WANGSheng-yu)

JiangZeminandtheTheoryofSocialistMarketEconomy:TheprocessofestablishingthereformgoalofthesocialistsystemofmarketeconomywasinitiatedbyDengXiaopingandaccompaniedbyJiangZemin,whoinsistedthat“social-ism”shouldnotberemovedfromtherealmofsocialistmarketeconomy,state-ownedenterprisesshouldbecomethein-dependentbodyofthemarketeconomy,emphasizedthecontrollingroleofthestate-ownedeconomy,promotedthatChina’senterprisesgoouttoforeigncountries,andplacedemphasisonpreventionof“moneyworship”andadherencetosocialistdirection.(YUANEn-zhen)

OnthePriorityofSpecialContradictions:RouteofInnovativeExperiencesofContemporaryMarxism:Thein-novationofMarxismmaybeinterpretedfromdifferentperspectives.Howtogeneralizeandsummarizetheinnovativeex-periencesofcontemporaryMarxismintermsofChina’ssocialpracticesofreformandopeningupinordertoprovideexperientialmethodologyforthedomestication,updatingandpublicationofcontemporaryMarxismisofpracticalsignifi-cance.Throughelaborationof“priorityofrealproblems”,“priorityofspecialnature”and“priorityofobjectiveactivi-ties”,theinnovativeexperientialmethodologyofMarxismmaybeinterpreted,andtherouteoftheMarxistinnovativeexperiencesmaybeunderstoodthroughanalysesofthegeneralization,theupdating,subjectizationandpopularization.

(YANGJun-yi)

TheFoundationandDevelopmentoftheHistoricalCulturefromtheEcologicalPerspectiveofContemporaryMarxismofChina:TheMarxistviewofecologyandtheecologicalthoughtsimpliedi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retheimportanttheoreticalbasisandnationalculturalfoundationofcontemporaryMarxistviewonecology.Theconstruc-tionof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isthepracticalbaseandtobuildsocialistecologicalcivilizationisthecollectivereflec-tionandpursuitforvalues.TheviewofcontemporaryMarxistecologyofChinashouldbeenrichedanddevelopedintheconstructingprocessoftheecologicalcivilization.(ZHANGXiu-liFENGXue-jun)

RouteSelectionandOverallCharacteristicsofthestudyofMarxistSinoficationbyForeignScholars:Thefor-eignscholars’researchofthe100-yearofMarxistSinoficationintegratedeachpartofitsformationanddevelopmentandfocusedonsporadicresearchpointsanddifferentresearchroutes.Tounderstandandanalyzetheirresearchrouteandcon-tentsbyfollowingthebasicrequirementsmayhelptofindtheoverallcharacteristicsofthestudyofMarxistSinoficationbyforeignscholars.(YANGJian-xin)

-84-

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探析*

[摘

要]新中国文化事业是在艰辛探索中螺旋式上升、曲折式前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事

业、文化产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历史证明,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推进文化理论的创新结合起来,把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结合起来,把服务人民与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结合起来,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与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把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结合起来,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起来,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与培养文化人才队伍结合起来,是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新中国;文化建设;历程;成就;经验[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1)03-0033-05

新中国文化建设已经走过60多年的历史,系统总结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解决文化发展难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谋求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有助于解决未来文化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渐深入人心;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得以增强。随着社会的转变,新民主主义文化也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

1956至1966年的十年探索时期,党领导

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出现两个发展趋向:一方面,党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发展方向、基本方针等理论,总结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可喜成就;另一方面,由于受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界限,错误地在文艺领域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展批判等,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严重的失误。总的来说,十年建设时期的文化事业,正确的方面是主流,成就和经验是第一位的,缺点和错误是第二位的。

一、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

历程和基本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总体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也在探索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时期

1966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社

会主义文化事业陷入灾难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文化建设道路误入歧途,“左”的指导思想占据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伤害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建设者,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处于万马齐喑的低谷。1975年,在毛泽东支持下,邓小平主持文艺整顿,是文化领域纠正“左”的错误

1949至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

会主义文化转变的过渡时期,即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确立和初步建设时期。在这一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确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逐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新中国成立60周年基本经验研究”[08&ZD006]子课题“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基本经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刘仓,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33-

的尝试和探索,成为“文化大革命”后实现文化领域拨乱反正和重新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先导。

“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92年,是文化事业完成拨乱反正和在改革开放中复苏、发展的时期。其突出特征是,在探索文化发展新道路的过程中,文化建设实现了从从属于政治的附属地位到获得相对独立发展的转变,从服务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自觉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新道路、创新文化理论上比较成功,文化建设发展迅猛,这是主流。但由于存在“一手软”等偏差,文化建设也经历波折。这为继续探索文化发展规律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02年,是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文化建设新路子的时期。这一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党的文化建设理论不断完善;在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下,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条件下,增添了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新内容,开拓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就,这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辟了道路,创造了条件。

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体系。在伟大的创业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孕育了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等改革创新精神。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1949年,全国有公共图书馆55个,文化馆896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基本上属于空白。到2009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478个,文化馆3214个,公共图书馆2833个,博物馆1996个;广播电台251座,电视台272座,广播电视台2087座,教育台44个;有线电视用户17398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6200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2%;全年制作故事影片45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102部;全国共有档案馆4035个,已开放各类档案7991万卷(件)。

[1]

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迅速。60多年来,新闻出版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见表1)。

表1

新闻出版事业发展情况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是社会主义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结概括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社会主义文化进入大发展大繁荣时期。

新中国60多年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征和中心内容,且前一个发展阶段成为后一个发展阶段的先导,后一个阶段承继前一个阶段的经验或者教训。新中国60多年的文化建设,是在艰辛探索中螺旋式上升、曲折性前进的60多年。

(二)新中国文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中国共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经典中国辉煌60年(文化篇)》,《光明日报》2009年11月

9日。

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5月14日在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底,我国文化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8万个,非

-34-

法人单位2.43万个,个体经营户49.69万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18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

是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探索,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

(一)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面,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推进文化理论创新相结合,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实现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发展

马列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构成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根源。其中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想、关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关于“文化的前进都是向自由迈进的一步”的论断、关于“科学是历史起推动作用的进步的力量”的思想等,以及列宁关于两种民族文化的思想、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思想、关于如何对待资产阶级文化遗产的思想等,都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规律的同时,也不断探索文化建设的道路和规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在文化地位和作用、文化发展方向、目的、动力、思路、格局、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方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初步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为什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在文化发展地位和作用方面,把文化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整个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无论缺少哪一项,都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文化发展是经济、政治、社会发

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高于同期GDP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快于同期GDP的现价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占同期GDP初步核算数的比重为2.5%左右。[2]

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2009年,中国已同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

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整合文化资源,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举办“中国文化节”、“中华文化非洲行”、“中华文化北非行”、“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等大型文化活动。这种大规模的“走出去”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二、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文化建设之所以取得显著的成就,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建设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文化建设的规律,总结文化建设的经验。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共十二大以来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以及两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都可以说是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2006年,国家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独立篇章。随后,又发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第一个国家级文化建设中长期专项规划,是指导“十一五”时期乃至今后较长时期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献,[3]包含着对文化建设经验的系统总结。

2006年3月28日,李长春在文化体制改革工

作会议上,把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先进文化的新观点、新论断,概括为六点,提出“新的文化发展观”;2008年1月21日,又把“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概括为八个方面。2010年

6月17日,李长春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正确

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把上述文化理念系统化为十大关系。这既

-35-

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搞好文化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舆论支持和共同的思想基础。这要求更加重视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共同发展,以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在文化发展方向上,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结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弘扬主旋律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一致的,提倡多样化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都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方针。弘扬主旋律,必须坚持“二为”方向,离开了“二为”方向,就不能称为社会主义文化;而搞千篇一律,不提倡多样化,也会窒息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在当代中国,弘扬主旋律,就是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时代主题、伟大征程、光辉道路和伟大成就,就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最强音。同时,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精神文化需要,还要充分发扬文化民主,创造更多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文化成果,提供更多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又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

(四)在文化发展目的方面,把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同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创造精神相结合

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推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开了人民群众,文化建设就没有任何意义。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依靠力量,以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根本途径,把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评价作品的最终标准和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建立健全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多提供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坚持以人为本,应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

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谋划文化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文化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衡量文化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

[4](pp.749、750)

(五)在文化发展动力方面,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同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相结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相协调的文化体制,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改革创新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应该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破解文化发展难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把文化建设划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这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这需要建设和培育门类齐全的文化市场体系。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六)在文化发展环境方面,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相结合,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发展环境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对文化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借口促进文化繁荣而放弃文化管理,就会陷入混乱无序状况,最终也会损害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而对文化领域采取包办的办法也会窒息文化发展的活力。管理也是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是为文化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二者是并行不悖的。加强文化管理的重点是加强对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流通的管理,加强对文化市场和传媒的管理。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注重依法管

-36-

理为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推进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有效解决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七)在文化发展途径方面,把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当代文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同外来文化结合起来,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资源大国,应该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植根于文化建设的实践,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时代需要实现创造性转换,为创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服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这为学习借鉴国外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机遇,同时也面临保护民族文化特性和维护文化安全的任务。中国文化、价值体系、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等核心观念被世界接受越广泛,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越深远,中国的文化安全和主权就越有保障。这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八)在文化成果的判断标准方面,把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也要发挥文化产品向物质收益转化的潜力

优秀的文化成果具有陶冶情操、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宣传教育、传承知识的功能。无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文化具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属性,因此也应该注重经济效益。当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购买优秀文化产品的人越多,授受教育的面就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好,社会效益也就越广泛,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因此,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努力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同时善

于运用市场机制,鼓励文化企业把面向群众和面向市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九)在文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方面,把加强党的领导同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结合起来,培养从事文化建设事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党的领导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要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提高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把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动权。文化建设面临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能力,不断提高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和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能力,不断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能力,不断提高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统筹文化发展大局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管理和监督的能力。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文化产品的创作者,培养和选拔强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艺术家和领军人物,一大批精通文化工作、懂经营善管理、具有现代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一大批精通外语、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善于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外向型人才,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工作者队伍,这些都相当重要。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J].人民日报,2010-2-26(16).

[2]胡谋,刘阳.文博会举行权威信息发布会去年文化产业保

持较快发展[J].人民日报,2010-5-15(4).

[3]文化部政策法规司编.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汇编(编写说

明)[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美景

-37-

opment,understandthetaskofculturaldevelopmentandfullyusetheresourcestoguaranteethegreatrevivaloftheChi-nesenation.(ZHOUJian-mingCAOJin-qing)

ATentativeAnalysisoftheCourse,AchievementsandExperiencesoftheCulturalDevelopmentoftheNewChina:ThecultureofthenewChinaadvancesinaspiralandzigzaggingwayandgreatachievementshavebeenmadeinthefieldofsocialistcorevaluesystem,publicculture,culturalindustriesandothers.IthasbeenhistoricallyprovedthatthenewChina’sbasicexperiencesinculturaldevelopmentliesinthecombinationofMarxistculturaltheoryandtheinnova-tionofculturaltheory,thedevelopmentofcultureandeconomicsociety,thepromotionofthethemeanddiversification,servingthepeopleandexertingthepeople’sinitiatives,thedevelopmentofthepubliccultureandthedevelopmentofthebusinessculture,thenationalcultureandtheforeignculture,thesocialbenefitandtheeconomicbenefitandothers.(LIUCang)

TheConcept,FormandFeaturesofthePublicCulture:Theconceptofpubliccultureoriginatedinthedemocraticprocessoftheearlycapitalism.Thepublicfieldformedwiththemoderndemocraticprocessofthecapitalismlaterdividedintothepoliticalpublicsphereandtheculturalpublicsphereandthendevelopedintothepubliccultureofthemodernsociety.However,givenitscivilparticipationandnon-profitnature,thecultureofthehumansocietywaspublicculturefromitsbirth.Thus,publiccultureistheproductiveformofthenonproductivecultureinnature.Historically,thepublicculturesindifferentcountries,nationsandareasaredifferentinformsandcontents.Thepublicculturecharacterizesshare-ability,ceremoniality,variabilityandconstructivity.(RONGYue-ming)

BuildingthePublicCulturalServiceSystemintheContextofMarxistHumanism:Toacceleratethebuildingofthepublicculturalservingsystemisveryimportanttotheprojecttorealizepeople’sculturalrights,whichwinsitslegitima-tiononitsbenefitstopeopleandbuildsitspracticalmechanismonitssharebythepeople.FromtheperspectiveofMarx-isthumanisticpractice,theculturaldemandsofthehumanisthereasonforbuildingthepublicculturalservingsystemandthepeoplearethemainforce,toimprovethecivilwelfareisthedirectpurpose,theoveralldevelopmentofthehumaniswherethevalueofthesystemliesandpeople’sparticipationandsharingaretheroadofpracticeforbuildingthepublicculturalservingsystem.(WANGSheng-yu)

JiangZeminandtheTheoryofSocialistMarketEconomy:TheprocessofestablishingthereformgoalofthesocialistsystemofmarketeconomywasinitiatedbyDengXiaopingandaccompaniedbyJiangZemin,whoinsistedthat“social-ism”shouldnotberemovedfromtherealmofsocialistmarketeconomy,state-ownedenterprisesshouldbecomethein-dependentbodyofthemarketeconomy,emphasizedthecontrollingroleofthestate-ownedeconomy,promotedthatChina’senterprisesgoouttoforeigncountries,andplacedemphasisonpreventionof“moneyworship”andadherencetosocialistdirection.(YUANEn-zhen)

OnthePriorityofSpecialContradictions:RouteofInnovativeExperiencesofContemporaryMarxism:Thein-novationofMarxismmaybeinterpretedfromdifferentperspectives.Howtogeneralizeandsummarizetheinnovativeex-periencesofcontemporaryMarxismintermsofChina’ssocialpracticesofreformandopeningupinordertoprovideexperientialmethodologyforthedomestication,updatingandpublicationofcontemporaryMarxismisofpracticalsignifi-cance.Throughelaborationof“priorityofrealproblems”,“priorityofspecialnature”and“priorityofobjectiveactivi-ties”,theinnovativeexperientialmethodologyofMarxismmaybeinterpreted,andtherouteoftheMarxistinnovativeexperiencesmaybeunderstoodthroughanalysesofthegeneralization,theupdating,subjectizationandpopularization.

(YANGJun-yi)

TheFoundationandDevelopmentoftheHistoricalCulturefromtheEcologicalPerspectiveofContemporaryMarxismofChina:TheMarxistviewofecologyandtheecologicalthoughtsimpliedi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retheimportanttheoreticalbasisandnationalculturalfoundationofcontemporaryMarxistviewonecology.Theconstruc-tionof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isthepracticalbaseandtobuildsocialistecologicalcivilizationisthecollectivereflec-tionandpursuitforvalues.TheviewofcontemporaryMarxistecologyofChinashouldbeenrichedanddevelopedintheconstructingprocessoftheecologicalcivilization.(ZHANGXiu-liFENGXue-jun)

RouteSelectionandOverallCharacteristicsofthestudyofMarxistSinoficationbyForeignScholars:Thefor-eignscholars’researchofthe100-yearofMarxistSinoficationintegratedeachpartofitsformationanddevelopmentandfocusedonsporadicresearchpointsanddifferentresearchroutes.Tounderstandandanalyzetheirresearchrouteandcon-tentsbyfollowingthebasicrequirementsmayhelptofindtheoverallcharacteristicsofthestudyofMarxistSinoficationbyforeignscholars.(YANGJian-xin)

-84-


相关内容

  • "南方谈话"研究的新十年
  • [关键词]南方谈话:现实意义:精神实质:研究展望 [摘要]2003年至今的十年,国内学界主要从现实意义的解析.主要内容的解读及精神实质的剖析等方面推进了"南方谈话"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呈现出视角多样化.内容深入化的倾向.展望未来,"南方谈话"的现实启示将会继 ...

  • 探析中国共产党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 探析中国共产党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中共临沭县委党校 马学军 徐宏清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已跨越了95个年头,党员数量从建党之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今天的近九千万,带领了占世界人口19%的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被列强瓜分到独立自主,从一穷二白到GDP世界第二... . ...

  • 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探析
  • 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探析 [前言]: 物尽天择,适者生存,至物种起源以来这就是一条恒古不变的定律.回顾近代中国,一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剧变打破了中国统治者们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国也因此开启了落后挨打的屈辱近代史.纵观近代历程,中国闭关锁国导致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的一个原因,由此看来,落后就要挨打有其一定的合 ...

  • 恽代英青年观思想探析
  • 第29卷第6期 武 汉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Vol.29 No.62007年11月 J. Wuhan Inst. Tech. Nov. 2007 文章编号:1004-4736(2007)06-0037-03 恽代英青年观思想探析 刘 艳 (武汉科技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 ...

  • 韦庄词的女性化特征成因探析
  • 摘要:韦庄作为花间词派代表词人,继承了"男子作闺音"的典型范例,其词的题材.语言和场景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女性化特征.而其女性化特征的成因则是我们本文探析的重点. 关键词:韦庄 女性化 成因探析 作为花间大家之一的韦庄,他的词中继承了"男子作闺音"的写作范式,充分 ...

  • 探析传统建筑门窗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 探析传统建筑门窗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文/马希瑶 门和窗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和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传统建筑门窗艺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工艺性.文化性从原始时代传承至今,历史悠久.意义深刻,是我国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面对古建筑衰落和保护不当的现状,如何延续门窗在发展历程中的文 化, ...

  • 关于义乌无水港发展的思考-论文
  • 关于义乌无水港发展的思考 郑媛王凤山袁春维/浙江万里学院现代物流学院 [摘要]义乌市根据本地实际着力发展无水港,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扎实平台.义乌无水港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对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义乌无水港:发展历程:启示 无水港又称陆港.子港.内陆港.干港等,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 ...

  • 2013-2017年中国影视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投资预测报告
  • [ 描 述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广播影视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广播影视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革,听广播.观电影.看电视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改革开放给中国百姓带来的最显著.最愉悦的实惠之一. 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 ...

  • 海子诗歌理想
  • 海子诗歌理想探析 摘要 作为一位在短短五年时间里(1984-1989)就创作出将近三百首高质量的抒情短诗和数万行总名为<太阳:七部书>的"大诗"的诗人来说,海子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同于同时代诗人的诗歌理念.在后来的写作实践中,更不断超越和发展完善,形成独具一格的诗歌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