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徙木立信"再论

  关于商鞅,有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新政前,为了避免民众怀疑,商鞅在国都集市南门立一根三丈长木头,宣布只要有人能将木头搬到北门,就奖励十金。公众觉得奇怪,不敢有所行动,于是商鞅悬赏五十金。终于有一愣头青将木头搬至北门,商鞅兑现承诺,“以明不欺”,随后颁布法令。   针对这段“佳话”,1912年,就读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的毛泽东同学,曾写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这是他现存的最早文稿。毛泽东开篇由“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感慨“国民之愚”和“执政者之煞费苦心”。随后,指出善法将会得到民众支持,不善之法将会得到民众抵制,“商鞅之法,良法也”,竟然民众“惮而不信”,再次感慨“执政者之具费苦心”和“国民之愚”。60多年后,已经成为“伟大领袖”的毛泽东,再次盛赞法家。他的一生有很多跌宕起伏,但对法家的推崇一以贯之。毛泽东在作文里指出,商鞅是四千余年首屈一指的“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的政策是“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这个观点至死不渝。   但是,商鞅徙木这段“佳话”,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商君书》云:“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重赏的根本目的,是让民众争先恐后的“献身”,这样国家才能“说不”,才能“不高兴”,达到“大国崛起”目标。重赏之下,法令本身是否合法,不再重要。法令制定是秘密进行的,民众没有权利参与讨论,更不存在“权为民所赋”的可能。法令颁布经过精密安排,先确立对商鞅的个人崇拜,再颁布法令。商鞅所立之信,与其说是公信,不如说是威信,甚至是迷信。   “变法之令”,在《商鞅徙木立信论》里得到高度评价,被称为“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但在《史记・商君列传》里,“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连坐、告密、抑商,中国文化中的黑暗传统,从商鞅变法开始,被“发扬光大”。   商鞅的法令是否“利国福民”呢?“利国”有案可循,“福民”无从说起。《商君书》有“弱民”一章,反复强调“民弱国强;民强国弱”,将之视为基本国策。   故所有不利于“国强”的行为,都被视为“奸宄”,被严打。“人民之权利”等同为人民献身国家之权利。而“务耕织”是重农的特征,常与“抑商”并列,“商”属于“奸宄”的一部分。通过市场谋生的商人阶层,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如果“富可敌国”,会对国家权威形成挑战,非但不予鼓励,还要严厉打击。“男耕女织”,使民众温饱得到解决,同时仅限于此,这样比较稳定。因此,“国民之富力”,主要是指“国富”或者“国强”。“尚军功”是军事帝国的风格。更重要的是,这使得民众争相“献身”,以此改变出身,而贵族阶层地位因此下降,无法挑战国家权威。“孥贫怠以绝消耗”,对“地富反坏右”及其家属进行劳教,不仅节省社保支出,还创造大量利润。   正因如此,重赏仅是序曲,一旦法令颁布,进入实施阶段,严打就取而代之。在《史记・商君列传》里,法令颁布之后,有一小撮人对“变法”心怀不满,商鞅决定严打。太子犯法,不便处以刑罚,就严打太子的老师,于是,这一小撮人,洗心革面,纷纷盛赞“变法”。商鞅把他们发配到边疆,从此再也没有人对“变法”指手画脚。   按照《商君书》理论,“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君主亲民,是为了民众为君主献身。等到对君主的迷信确立,就无需重赏,而是重在严打。如果再次“徙木立信”,可以不去重赏徙木者,而是严打拒绝徙木者。严打程度越狠,效果越好。如果把拒绝徙木者斩首示众,徙木者不仅不会要求奖赏,还会为自己有机会徙木倍感庆幸,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至于这是否符合法治原则,不会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提出这个问题,也会面临严打。   可以看出,商鞅徙木立信不是佳话,而是与迷信有关的神话。商鞅的“变法”,根本目标不是“国富民强”,而是“君强国富”。在这种改革中,付出最多、获利最少的民众,却为“君强国富”的盛世感到自豪。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民众,不愿加入这个合唱,在严打之下“被自豪”。   作者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副教授

  关于商鞅,有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新政前,为了避免民众怀疑,商鞅在国都集市南门立一根三丈长木头,宣布只要有人能将木头搬到北门,就奖励十金。公众觉得奇怪,不敢有所行动,于是商鞅悬赏五十金。终于有一愣头青将木头搬至北门,商鞅兑现承诺,“以明不欺”,随后颁布法令。   针对这段“佳话”,1912年,就读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的毛泽东同学,曾写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这是他现存的最早文稿。毛泽东开篇由“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感慨“国民之愚”和“执政者之煞费苦心”。随后,指出善法将会得到民众支持,不善之法将会得到民众抵制,“商鞅之法,良法也”,竟然民众“惮而不信”,再次感慨“执政者之具费苦心”和“国民之愚”。60多年后,已经成为“伟大领袖”的毛泽东,再次盛赞法家。他的一生有很多跌宕起伏,但对法家的推崇一以贯之。毛泽东在作文里指出,商鞅是四千余年首屈一指的“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的政策是“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这个观点至死不渝。   但是,商鞅徙木这段“佳话”,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商君书》云:“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重赏的根本目的,是让民众争先恐后的“献身”,这样国家才能“说不”,才能“不高兴”,达到“大国崛起”目标。重赏之下,法令本身是否合法,不再重要。法令制定是秘密进行的,民众没有权利参与讨论,更不存在“权为民所赋”的可能。法令颁布经过精密安排,先确立对商鞅的个人崇拜,再颁布法令。商鞅所立之信,与其说是公信,不如说是威信,甚至是迷信。   “变法之令”,在《商鞅徙木立信论》里得到高度评价,被称为“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但在《史记・商君列传》里,“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连坐、告密、抑商,中国文化中的黑暗传统,从商鞅变法开始,被“发扬光大”。   商鞅的法令是否“利国福民”呢?“利国”有案可循,“福民”无从说起。《商君书》有“弱民”一章,反复强调“民弱国强;民强国弱”,将之视为基本国策。   故所有不利于“国强”的行为,都被视为“奸宄”,被严打。“人民之权利”等同为人民献身国家之权利。而“务耕织”是重农的特征,常与“抑商”并列,“商”属于“奸宄”的一部分。通过市场谋生的商人阶层,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如果“富可敌国”,会对国家权威形成挑战,非但不予鼓励,还要严厉打击。“男耕女织”,使民众温饱得到解决,同时仅限于此,这样比较稳定。因此,“国民之富力”,主要是指“国富”或者“国强”。“尚军功”是军事帝国的风格。更重要的是,这使得民众争相“献身”,以此改变出身,而贵族阶层地位因此下降,无法挑战国家权威。“孥贫怠以绝消耗”,对“地富反坏右”及其家属进行劳教,不仅节省社保支出,还创造大量利润。   正因如此,重赏仅是序曲,一旦法令颁布,进入实施阶段,严打就取而代之。在《史记・商君列传》里,法令颁布之后,有一小撮人对“变法”心怀不满,商鞅决定严打。太子犯法,不便处以刑罚,就严打太子的老师,于是,这一小撮人,洗心革面,纷纷盛赞“变法”。商鞅把他们发配到边疆,从此再也没有人对“变法”指手画脚。   按照《商君书》理论,“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君主亲民,是为了民众为君主献身。等到对君主的迷信确立,就无需重赏,而是重在严打。如果再次“徙木立信”,可以不去重赏徙木者,而是严打拒绝徙木者。严打程度越狠,效果越好。如果把拒绝徙木者斩首示众,徙木者不仅不会要求奖赏,还会为自己有机会徙木倍感庆幸,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至于这是否符合法治原则,不会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提出这个问题,也会面临严打。   可以看出,商鞅徙木立信不是佳话,而是与迷信有关的神话。商鞅的“变法”,根本目标不是“国富民强”,而是“君强国富”。在这种改革中,付出最多、获利最少的民众,却为“君强国富”的盛世感到自豪。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民众,不愿加入这个合唱,在严打之下“被自豪”。   作者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副教授


相关内容

  • [商鞅徙木立信论]
  • <商鞅徙木立信论> --毛泽东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 ...

  • 商鞅的徙木效应
  •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卫国(今河南安阳)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在秦执政约20年,使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国强民富,史称"商鞅变法",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法治创新 商鞅年轻时受李悝.吴起等法家人物影响,钻研法治,喜 ...

  • 商鞅变法教案
  • 第8课 商鞅变法--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变法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 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从商鞅为改革 ...

  • 战国商鞅变法:取信于民起步的法家变法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招标课题"改革方法论研究--基于古今中外经典改革案例的视角"课题组 两千多年来,因立场.角度的不同,人们对商鞅变法褒贬不一,有人将其作为一次极富成效的改革典范加以推崇,"秦行商君而富强":也有人将其定性为一场极端的.激进式改革,&q ...

  • 商鞅变法精品教案
  • 商鞅变法 设计思路:以人物为线索展开教学 课前:播放励志音乐<我相信>,活跃氛围 [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好几位中国历史上的明星,如(图片):大禹.管仲.楚庄王.越王勾践.谁是你心中的明星,为什么? 教师小结:无论是哪一位,他们都曾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并成就一番事业, ...

  • 第9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教学设计
  • 第9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课标内容: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学习目标: 1.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及意义(重点): 2.掌握商鞅变法(重点)的原因.内容及意义(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图示法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 商鞅变法的历史教训
  • 试析商鞅变法的历史教训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西处边陲,中原各国压根看不起它."(中原各国)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资治通鉴·卷二>)在中原各国的眼里,秦国就是野蛮的部落,中原各国的政治活动它没资格参与. 流亡魏国回来的秦献公,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 ...

  • 七年级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 七年级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者: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 ...

  • (39)喜悲商君(下)
  • 喜悲商君(下) 等到散朝后,卫鞅由孝公指派的卫士们簇拥着从大堂里走了出来.他踱步大院边站了一下,凭栏远望,但见渭河如练委婉,一衣带水,夹裹着两岸桃花,如霞云翻涌,似彩虹飞渡,一天的春光,一地的春色,他万分感慨,自语道:"是啊,一个划时代的春天来了,这'春天的故事'一定精彩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