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解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两种人生

一丽’大f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解析《卒兄的世.黝甲的两种人生

M嘲

273

摘要: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一对平凡的农

家兄弟形象.他们的身上具备着黄土高原所特有的厚重与

坚韧。在困境面前,他们探索着不同的人生道路,理想和现实错综交织.阐释着古老的传统生活与突破现实,对理

想主义的追求。

关键词:理想现实生活爱情

孙少安、孙少平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着力塑造

的典型,在他们的身上允分体现着顽强奋斗的英雄精神和善良质朴的传统美德。他们以各自的行动谱就了一曲人生

的赞歌,为我们展示了黄土高原上别样的两种人生。

每个人在家庭中有自己的位置。这种位置的不同所带

来的家庭责任也是不同的。对一个极需劳动力的贫困家庭来说,长子就意味着要及早负起家庭的生活重担,并在必

要的时候做出牺牲。作为一个贫苫:的农家孩子,少安深深

地明白自己将来要面对的是什么。所以他主动放弃了上中学的机会,和父亲一样拼命干活.供养弟妹上学。少安深

埋掉所有的理想和憧憬,心平气和地开始了自己的农民生

涯。

相比之下,少平就幸运多了。由于少安的支撑,他得以读完中学、出外闯荡,实现自己理想的另样生活。少安作为妖子,他担负起家庭责任,为弟妹撑起一片天空,给

弟妹多一份选择。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的伦理观,牺牲了个体.换来全家的稳定。所以,这一观念被人们普遍地接受。也很少有人刻意地逃脱它。

当然.文化层次的差异也是少安少平走上不同生活道

路的莺要因素。家庭责任感使少安选择回家务农,而高小文化的知识水平则进一步加固了他的传统思想,这两种因素使他深深地扎根在黄土地中。如果说有所不同,那就是

少安并不是死守着田地而不思进取,他划分猪饲料场地、

率先在自己的生产队推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还承包了砖瓦厂。这些都是一个平凡人并不平凡的行为,只是有限

的知识决定了他的见识始终限制在农村的田地上,生活的

最高理想不过是种好庄稼。办好砖厂。以辛勤的劳动换取

每一天那点农民式的快乐。

而少平则正如少安所埋怨的那样.

“书念得太多了”。

但正是这些书除掉了他心中的自卑与虚荣,开阔了他的视

野与胸怀。读书使孙少平在思想上发生了质的飞跃.开始

从更高的层次上俯视人生。他不再像从前对大哥和父亲的话深信不疑,毕业前夕他与田晓霞畅谈理想,已完全离开

了土地.虽尚带有幼稚的成分,却町见他旺盛的生命力和不懈追求理想的热情。积累的文化素养使少平不再满足于和

父辈们一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灭的生活,他要开辟自己的

理想之路。

生活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爱情的道路。在这条路

万方数据

李维

上,孙少安、孙少平遇到了几乎同样的难题——对方不可

跨越的家庭和地位:一个是大队书记的女几:一个是地委书记的女儿。这对孙家二兄弟来说,简直就像一个飘摇的梦,然而对这个“梦”,一个很快就打碎了梦。一个却紧紧

地追随。

对少安来说,找一个吃苦肯干的农村姑娘才是现实的。

所以他一见贺秀莲的面,就看上了她——身体好,懂事,

门电门外的活都能干,这正是他过去想象过的那种媳妇。

尽管他和用润叶青梅竹马,但他也从未想过让润叶做他的

媳妇。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都是绝对不町能的。面对润

叶的真挚追求,少安也曾幸福地哭了,他感到一股巨大的暖流在他的胸膛晕汹涌澎湃,可是温暖而幸福的暖流很快就退潮了,他立刻就回到现实中来。他对他所处的境况有着清醒的认识:社会地位的悬殊.家庭条件的差距.每一

点都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而润叶要真正要和他这样一个农民开始生活.那苫:恼将会是无尽的.而那时的苦恼就要比现在的苦恼不知要苦恼多少倍。所以,长痛不如短痛。孙少安赶快打碎了梦,他不能为了理想的爱情而冒风险。所以,他对润叶的态度是坚决的,甚至是残忍的.现实生活

道路不允许他们结合。

和少安相比.少平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爱情。读书使

他根除了大男子主义,削弱了门当户对的等级观念。他和田晓霞的地位和家庭虽相差万里,但由于他穿梭在城市之

间.无形中在心理上缩短了城乡差距.他町以像城市人一

样追求他的爱情梦想。在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少平和田晓霞逐渐培养起来忠贞的爱情。这基本上是一种志同道合的

理想选择,一种超越地位和家庭的精神之恋。当然,在孙少平的心里.还潜存着门当户对的观念以及自卑。但这些对于他们爱情并没有在根本上造成威胁,最终两颗心完全交融在一起,他们甚至谈到了结婚,这的确太理想化了,其实在他们之间已经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作者不得不安排用晓霞的牺牲。孙少平的爱情梦想碎了。然而追随梦想的过程。却显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

力量。

孙少安、孙少平在生活、爱情道路上的不同选择,与

二人不同的家庭定位以及文化层次密切相关。当然,这两

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并不能划分为绝对的理想或现实,其实在二人的身上,理想与现实是一对不可拆解的矛盾体。只不过在孙少平的身上理想大于现实.而在孙少安的身上现实大于理想。他们在内心的激烈斗争下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价值的评判,选择了各自侧重不同的道路。可以说,

理想和现实的碰撞造就了坎坷而迥异的人生道路。当然,孙少平的身上充满了太多的理想色彩.这是作者对生活充满理想主义的探寻。虽然,书中理想之路遭受了几乎毁灭

性的打击,爱情道路也轰然倒塌。但那种理想主义的光芒却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

(李维:武警福州指挥学院政工教研室。讲师。)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解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两种人生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维

武警福州指挥学院政工教研室大家

GREAT MASTER2010,""(9)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郑若玲. Zhen Ruoling 高考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7(2)

高考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大规模教育考试制度,具有强大社会导向功能和重大社会影响,其改革复杂而艰巨.高考改革常常陷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中.改革实践之所以与理想目标出现矛盾或差距,既受制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国情,亦有传统文化影响之根源.横亘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能否逐渐缩小乃至完全跨越,既取决于树立理想之现实态度,亦取决于立足现实之理想行为.完全可能在坚持理想立足现实的前提下,找到高考改革的适切之路.

2.学位论文 翟丽艳 理想的认识论思考 2004

理想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现象。本文从几个侧面对理想作了若干认识论的思考,试图通过对理想的内涵、构成、检验、实现等问题的阐明,揭示理想的认识论本质,使人们对理想的认识能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走出传统的政治学、伦理学的视野。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

说明对理想作认识论思考的因由和意义。论文指出:迄今为止,人们对理想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诸多探讨,大都局限于政治学、伦理学的视野,相比之下,在哲学的层面上,特别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其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则显得用力不够。而理想作为一种意识现象,如果不从哲学认识论角度揭示其内在本质,揭示其形成、发展以及所受制约的机制,对理想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感性的层面,而不能上升到更高的理性层面。由此,理想也就缺乏号召力和说服力,更不能为群众所掌握,而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理想的认识论思考既是理论研究的要求,也是现实实践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理想的内涵及实质。论文从哲学认识论角度指明理想的本质,并从表现和控制两个侧面,阐述理想的构成机制。

从哲学认识论角度而言,理想的本质可概括为:理想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对现实的前瞻性或超前性的反映。就其主观性而言,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现实的自觉向往和追求;就其客观性而言,理想反映的是已有现实的发展趋势。

理想的构成机制从其表现而言,它是真、善、美的完美结合。理想中的认知因素表明着理想的“真”,它必须是合乎客观规律和主体能力可以达到的东西,因而内在地包含着真理的成分;理想中的“善”是指主体追求的目的、利益和需要,体现为价值目标,人们对现实加以“善”的把握,就意味着要变“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理想中的“美”是指,理想被主体凭借想象力而不同程度地形象化了,而这种形象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

理想的构成机制从其控制因素而言,它是知、情、意的有机统一。理想中的“知”是指知识,它是对外部现实发展状况和自身能力进行正确认知的结果;理想中的“情”是指情感,理想就是注入了主体的强烈情感和欲望,并准备用不懈的努力去争取的奋斗目标;理想中的“意”是指意志,理想这种观念的东西在实践中的客观化过程,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因此,要仰仗意志的伟力。

为了进一步说明作为真善美统一体的理想的内在机制,廓清人们在理想认识问题上的模糊、混乱、甚而歪曲,显示以理想表示人们意识中对真善美之未来追求在概念表达上的恰如其分,文中进一步论述了理想与空想、幻想的关系及其与邪念、恶意的关系。指出理想为“真”,空想为“假”,即两者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与蕴含在现实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相符合,是否与现实的客观条件相联系,是否按照客观规律所确定的必然趋势,确定无疑地转变成未来的现实。同时指出理想为“善”,是善良、崇高、美好的东西;而肮脏的,损人利己的,甚至是反社会、反人类的,低级下流的和罪恶的目的即为邪念或恶意。

第三部分:理想的形成和制约。论文从主、客观两个角度提出理想形成的四个要素,并从纵横两个视角分析制约理想形成,造成理想多样性、差异性的两大相关因素:生产力和群体。

理想形成的四个要素:以人的超越性为前提。超越性使现实从现有状态向人们追求的应有状态转变,人类在主观上的超越总是不断地给予现实中的人对明天现实的希求和前望。而希求和前望就是理想。

以现实为基础。理想中的“真”就是对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与把握,“真”孕育于现实之中。理想还是一种价值认识,渗透着“善”的意向,“善”即人的需要,但却是由现实历史地决定的,“善”产生于现实之中;理想中的“美”就是“真”和“善”在现实生活形象上的统一,“美”深深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

以需要为轴心。人的理想的最直接动机是需要。人有了更多、更高、更完美的,在现实生活中又无法觅到的需要才有了理想。 以实践为源泉。实践是认识产生、形成的生长点,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产生和形成,当然,也就不会有理想的产生和形成。

横向的制约因素——群体。在不同的群体内,有不同的某种特殊利益,以及满足这种特殊利益的手段,形成自己群体的特殊需要、特殊理想。 纵向的制约因素——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约着理想的侧重点及其广度和深度;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对人类理想的历史发展从物质条件方面产生制约。

第四部分:理想的检验和实现。论文指出了理想的实践检验和非实践检验以及理想实现的三个手段。

理想的检验包括非实践检验的方式。理想的非实践检验是指,建构理想的理论前提是可以被实践检验的;理想的建构有其严密的逻辑性,而这也可以借助逻辑证明和推演得到检验。

理想和观念、理论一样,其真理性最终只能靠实践来检验。理想的实践检验是指,在理想实现的全过程中,用不同阶段的实践结果去检验理想,这无数个阶段的、大大小小的实践结果的连续,便构成了对理想的最终检验。就理想实践检验的实际过程而言,由于理想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意识,其主、客体有不共时性,因而,实践检验是纵贯长远的、历史的实践检验与当下的、眼前的实践检验的统一。 论文指出了理想实现的三个手段: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和关系手段。

理想实现的物质手段——实践。理想属于观念形态,是人们在头脑中所构想的未来美好蓝图,要想使之客体化,必须借助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即实践。

理想实现的精神手段——信仰。信仰的作用在于使人执著地追求理想,并将实现理想的实践进行到底。信仰是理想客体化的内在动力,对实现理想的实践活动起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理想实现的关系手段——价值。价值使理想在现实中产生,又将理想引入实践,并在实践中将理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第五部分:理想与现时代。

论文阐明了理想的作用,特别是共产主义理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论文还对对现实生活中的理想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3.期刊论文 包庆德 理想与现实:可持续发展观分类与比较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5)

与传统意义上的发展相比,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中外学者对此确有颇多深入的乃至精辟的论述.文章通过分类比较认为,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它可以通过理论研究上的有序突破、行为模式上的有机变革和战略实施上的有效执行逐步实现.同时作者也特别注意到可持续发展在现实操作上的难度,即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颇大距离,其实施可谓任重而道远.

4.学位论文 李娅丽 阮籍的理想与现实人生 2002

该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阮籍的理想与现实人生进行了分析.一、魏晋之际的政治、文化变动与阮籍的人生选择.造成阮籍人生悲剧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其中,魏晋之际的政治形势与文化变动,对于阮籍的人生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魏晋之际的政治动荡造成了士人普遍的生存恐慌,并由此对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二、阮籍的理想社会构想.由于济世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受挫,作为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士人,阮籍企图通过精神上的构建活动来超越既定的现实,实现自身的价值.为此,阮籍针对现实的不合理性进行了自我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建构,企图以此弥补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失落.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与心灵失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痛苦在阮籍的身上一方面外化为他种种矛盾的行为及意识,主要表现为超然与参与;至慎与刚直;守礼与毁礼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内化为阮籍内心深处强烈的痛苦与心灵的失衡.这种痛苦在其《咏怀诗》中多有表现,而心灵的失衡也正是源于这种痛苦及其所造成的人生困惑.四、心灵失衡的弥合途径.为了抚平心灵的创伤,阮籍采取了一系列的方式来弥合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痛苦.主要包括:借诗渲情,融情山水,醉酒人生.这些手段虽然中客观上具有一定效果,但由于现实的不合理性不能得到改变,这就决定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最终无法调和,阮籍也永远无法从痛苦中解脱.五、阮籍人生际遇的反思.阮籍的一生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痛苦中度过的.阮籍的人生际遇是封建专制下士人命运的典型反映,是他个人的悲剧亦是时代的悲剧.阮籍的处世方式对后世文人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与此同时实践和发展了玄学的精神内涵.

5.期刊论文 刘世明 立足现实 瞩目未来——谈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人既服从现实,又不屈从现实,并通过自己的能动活动超越现实,走向未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植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只要在共同理想指导下积极实践,就一定能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6.学位论文 马金艳 硕士研究生择业认知——理想与现实差异的比较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个案 2008

一、研究目的:

理想与现实是一对哲学概念,本研究把其应用到心理学上,并与择业相结合,从择业认知的角度进行解析,了解当前硕士研究生的理想与现实状况、特点及差异情况,探讨理想与现实产生差异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探究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二、对象与方法:

采用《硕士研究生的理想与现实调查问卷》对云南大学的三个年级的研究生进行调查。调查时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研究对象。于2007年6月至10月进行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28份,有效率为88%。

对回收的问卷用SPSS11.5进行处理,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及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硕士研究生理想与现实的认知调查结果

通过了解研究生择业时对收入、地区、单位及职业的理想与现实的认知情况发现,研究生最理想的月收入是5000元以上,理想的就业地区是沿海开放城市、京津沪及省会城市,理想的就业单位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而理想的职业是国家机关、党政人员、科研人员、大学教师、企事业单位人员;认为不理想的地区是中小城市、西部地区,不理想的单位是中学和民营企业,不理想的职业是中学教师、商业服务人员、农林牧等生产人员。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差异,在认为理想的收入、地区、单位及职业上,理想高于现实,而在认为是不理想的收入、地区、单位及职业上,理想低于现实。

(二)不同对象的理想与现实认知差异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工作经历与择业认知的关系表明,性别、年级、专业及工作经历对择业认知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影响因素对择业认知的影响程度不同。 四、结论:

当前研究生的理想高于现实,就业期望值高于社会实际,理想与现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包括:自我认知不准确,期望值过高,择业取向功利化,认知偏差的存在,择业价值取向的不同等。并从更广的范围内包括研究生个人和培养方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自身入手包括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了解就业现实,形成合理的期望以及进行自我教育;学校方面应该开展职业理想教育,使职业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并加强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引导等,通过各方的努力积极促进研究生就业。

7.期刊论文 贾远娥. 李宏翰. Jia Yuane. Li Honghan 大学生的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及其与抑郁的关系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4)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理想-现实自我差异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考查了447名1~4年级大学生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状况及其与抑郁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被试的理想自我概念与现实自我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大学生被试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在学业、情绪和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大学生被试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显著大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被试;大学生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与抑郁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情绪、人际、家庭自我差异等对抑郁的影响作用较大.

8.期刊论文 杨荣华. 陈中永. YANG Rong-hua. CHEN Zhong-yong 大学生现实-理想差异与自我效能、自我实现、自我认同及心理症状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4)

目的:探讨大学生现实-理想差异与自我效能、自我实现、自我认同及心理症状的关系.方法:从某大学抽取173名大学生,用问卷法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和t检验分析处理数据.结果:①现实-理想差异与自我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效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高低自我差异组在这3个指标上有显著的组间差异;②现实-理想差异与SCL-90的九种心理症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低自我差异组在这9种症状上有显著的组问差异.结论:现实-理想差异与自我效能、自我实现、自我认同、心理症状关系密切.

9.期刊论文 梁晓辉 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威尼斯商人》简析 -衡水师专学报2003,5(2)

是莎士比亚最富社会讽刺意义的现实主义喜剧,也是他创作早期到悲剧时期的过渡性作品.在这部戏剧中,作家忠于现实,宣扬人文主义理想,但是理想受到现实的冲击,他一次次地动摇、挣扎,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其理想信念呈波状下滑状态,最终大欢喜的结局终究不能挽救其理想在现实中破灭的事实.作家的思想及创作也必将在理想的破灭中升华.

10.学位论文 韩跃 论乔治·吉辛的《新格拉布街》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009

本文试图探析小说《新格拉布街》中主人公的各自不同的命运。与吉辛本人的经历相似,《新格拉布街》中雷尔登、毕芬和尤尔等人的悲惨命运都是发生于理想与现实不可消解的矛盾中,因为不能适应工业革命时期维多利亚的时代精神,不能接受新兴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沉溺在古典文学世界中追求完美与极致,被时代的快车无情地甩在身后,遭受贫穷的折磨和婚姻的不幸。本论文试图分析《新格拉布街》中雷尔登、毕芬和尤尔的文学理想和经济困境的现实的双重矛盾、贾柏斯对名利追求的实现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婚姻问题,同时结合工业革命时期维多利亚的时代精神进行阐释。 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导言介绍吉辛本人的生活经历,这一点对理解吉辛和其作品中的人物有关键作用,然后总结归纳并分析对《新格拉布街》的相关评论。

第一章集中阐述《新格拉布街》中主人公的文学创作中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首先,本文将说明维多利亚后期大众读者群的总体情况,然后分析《新格拉布街》中四个主要人物各自的文学理想。

第二章着重分析主人公婚姻中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首先阐述贫穷的未婚女性玛丽安和米尔文姐妹的婚姻理想与现实,然后阐述雷尔登与妻子艾米、尤尔与妻子的各自婚姻理想与现实。

第三章探析主人公在写作和婚姻中理想与现实发生巨大冲突的可能根源:当时普遍的功利主义社会环境使多数读者对学术性的智性写作不感兴趣,还有作家自身的写作风格与读者大众的不协调等两点因素。

第五部分总结前面对写作理想与现实、婚姻理想与现实和其后冲突的根源的论述,以便能从整体上把握矛盾和冲突的方面和根源,并对主人公各自的命运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j201009175.aspx

授权使用:浙江师范大学(wfshzjsf),授权号:cdfbb1b9-c3d0-40f0-8754-9e5e0104dc7e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日

一丽’大f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解析《卒兄的世.黝甲的两种人生

M嘲

273

摘要: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一对平凡的农

家兄弟形象.他们的身上具备着黄土高原所特有的厚重与

坚韧。在困境面前,他们探索着不同的人生道路,理想和现实错综交织.阐释着古老的传统生活与突破现实,对理

想主义的追求。

关键词:理想现实生活爱情

孙少安、孙少平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着力塑造

的典型,在他们的身上允分体现着顽强奋斗的英雄精神和善良质朴的传统美德。他们以各自的行动谱就了一曲人生

的赞歌,为我们展示了黄土高原上别样的两种人生。

每个人在家庭中有自己的位置。这种位置的不同所带

来的家庭责任也是不同的。对一个极需劳动力的贫困家庭来说,长子就意味着要及早负起家庭的生活重担,并在必

要的时候做出牺牲。作为一个贫苫:的农家孩子,少安深深

地明白自己将来要面对的是什么。所以他主动放弃了上中学的机会,和父亲一样拼命干活.供养弟妹上学。少安深

埋掉所有的理想和憧憬,心平气和地开始了自己的农民生

涯。

相比之下,少平就幸运多了。由于少安的支撑,他得以读完中学、出外闯荡,实现自己理想的另样生活。少安作为妖子,他担负起家庭责任,为弟妹撑起一片天空,给

弟妹多一份选择。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的伦理观,牺牲了个体.换来全家的稳定。所以,这一观念被人们普遍地接受。也很少有人刻意地逃脱它。

当然.文化层次的差异也是少安少平走上不同生活道

路的莺要因素。家庭责任感使少安选择回家务农,而高小文化的知识水平则进一步加固了他的传统思想,这两种因素使他深深地扎根在黄土地中。如果说有所不同,那就是

少安并不是死守着田地而不思进取,他划分猪饲料场地、

率先在自己的生产队推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还承包了砖瓦厂。这些都是一个平凡人并不平凡的行为,只是有限

的知识决定了他的见识始终限制在农村的田地上,生活的

最高理想不过是种好庄稼。办好砖厂。以辛勤的劳动换取

每一天那点农民式的快乐。

而少平则正如少安所埋怨的那样.

“书念得太多了”。

但正是这些书除掉了他心中的自卑与虚荣,开阔了他的视

野与胸怀。读书使孙少平在思想上发生了质的飞跃.开始

从更高的层次上俯视人生。他不再像从前对大哥和父亲的话深信不疑,毕业前夕他与田晓霞畅谈理想,已完全离开

了土地.虽尚带有幼稚的成分,却町见他旺盛的生命力和不懈追求理想的热情。积累的文化素养使少平不再满足于和

父辈们一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灭的生活,他要开辟自己的

理想之路。

生活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爱情的道路。在这条路

万方数据

李维

上,孙少安、孙少平遇到了几乎同样的难题——对方不可

跨越的家庭和地位:一个是大队书记的女几:一个是地委书记的女儿。这对孙家二兄弟来说,简直就像一个飘摇的梦,然而对这个“梦”,一个很快就打碎了梦。一个却紧紧

地追随。

对少安来说,找一个吃苦肯干的农村姑娘才是现实的。

所以他一见贺秀莲的面,就看上了她——身体好,懂事,

门电门外的活都能干,这正是他过去想象过的那种媳妇。

尽管他和用润叶青梅竹马,但他也从未想过让润叶做他的

媳妇。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都是绝对不町能的。面对润

叶的真挚追求,少安也曾幸福地哭了,他感到一股巨大的暖流在他的胸膛晕汹涌澎湃,可是温暖而幸福的暖流很快就退潮了,他立刻就回到现实中来。他对他所处的境况有着清醒的认识:社会地位的悬殊.家庭条件的差距.每一

点都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而润叶要真正要和他这样一个农民开始生活.那苫:恼将会是无尽的.而那时的苦恼就要比现在的苦恼不知要苦恼多少倍。所以,长痛不如短痛。孙少安赶快打碎了梦,他不能为了理想的爱情而冒风险。所以,他对润叶的态度是坚决的,甚至是残忍的.现实生活

道路不允许他们结合。

和少安相比.少平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爱情。读书使

他根除了大男子主义,削弱了门当户对的等级观念。他和田晓霞的地位和家庭虽相差万里,但由于他穿梭在城市之

间.无形中在心理上缩短了城乡差距.他町以像城市人一

样追求他的爱情梦想。在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少平和田晓霞逐渐培养起来忠贞的爱情。这基本上是一种志同道合的

理想选择,一种超越地位和家庭的精神之恋。当然,在孙少平的心里.还潜存着门当户对的观念以及自卑。但这些对于他们爱情并没有在根本上造成威胁,最终两颗心完全交融在一起,他们甚至谈到了结婚,这的确太理想化了,其实在他们之间已经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作者不得不安排用晓霞的牺牲。孙少平的爱情梦想碎了。然而追随梦想的过程。却显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

力量。

孙少安、孙少平在生活、爱情道路上的不同选择,与

二人不同的家庭定位以及文化层次密切相关。当然,这两

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并不能划分为绝对的理想或现实,其实在二人的身上,理想与现实是一对不可拆解的矛盾体。只不过在孙少平的身上理想大于现实.而在孙少安的身上现实大于理想。他们在内心的激烈斗争下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价值的评判,选择了各自侧重不同的道路。可以说,

理想和现实的碰撞造就了坎坷而迥异的人生道路。当然,孙少平的身上充满了太多的理想色彩.这是作者对生活充满理想主义的探寻。虽然,书中理想之路遭受了几乎毁灭

性的打击,爱情道路也轰然倒塌。但那种理想主义的光芒却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

(李维:武警福州指挥学院政工教研室。讲师。)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解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两种人生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维

武警福州指挥学院政工教研室大家

GREAT MASTER2010,""(9)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郑若玲. Zhen Ruoling 高考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7(2)

高考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大规模教育考试制度,具有强大社会导向功能和重大社会影响,其改革复杂而艰巨.高考改革常常陷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中.改革实践之所以与理想目标出现矛盾或差距,既受制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国情,亦有传统文化影响之根源.横亘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能否逐渐缩小乃至完全跨越,既取决于树立理想之现实态度,亦取决于立足现实之理想行为.完全可能在坚持理想立足现实的前提下,找到高考改革的适切之路.

2.学位论文 翟丽艳 理想的认识论思考 2004

理想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现象。本文从几个侧面对理想作了若干认识论的思考,试图通过对理想的内涵、构成、检验、实现等问题的阐明,揭示理想的认识论本质,使人们对理想的认识能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走出传统的政治学、伦理学的视野。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

说明对理想作认识论思考的因由和意义。论文指出:迄今为止,人们对理想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诸多探讨,大都局限于政治学、伦理学的视野,相比之下,在哲学的层面上,特别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其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则显得用力不够。而理想作为一种意识现象,如果不从哲学认识论角度揭示其内在本质,揭示其形成、发展以及所受制约的机制,对理想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感性的层面,而不能上升到更高的理性层面。由此,理想也就缺乏号召力和说服力,更不能为群众所掌握,而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理想的认识论思考既是理论研究的要求,也是现实实践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理想的内涵及实质。论文从哲学认识论角度指明理想的本质,并从表现和控制两个侧面,阐述理想的构成机制。

从哲学认识论角度而言,理想的本质可概括为:理想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对现实的前瞻性或超前性的反映。就其主观性而言,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现实的自觉向往和追求;就其客观性而言,理想反映的是已有现实的发展趋势。

理想的构成机制从其表现而言,它是真、善、美的完美结合。理想中的认知因素表明着理想的“真”,它必须是合乎客观规律和主体能力可以达到的东西,因而内在地包含着真理的成分;理想中的“善”是指主体追求的目的、利益和需要,体现为价值目标,人们对现实加以“善”的把握,就意味着要变“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理想中的“美”是指,理想被主体凭借想象力而不同程度地形象化了,而这种形象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

理想的构成机制从其控制因素而言,它是知、情、意的有机统一。理想中的“知”是指知识,它是对外部现实发展状况和自身能力进行正确认知的结果;理想中的“情”是指情感,理想就是注入了主体的强烈情感和欲望,并准备用不懈的努力去争取的奋斗目标;理想中的“意”是指意志,理想这种观念的东西在实践中的客观化过程,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因此,要仰仗意志的伟力。

为了进一步说明作为真善美统一体的理想的内在机制,廓清人们在理想认识问题上的模糊、混乱、甚而歪曲,显示以理想表示人们意识中对真善美之未来追求在概念表达上的恰如其分,文中进一步论述了理想与空想、幻想的关系及其与邪念、恶意的关系。指出理想为“真”,空想为“假”,即两者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与蕴含在现实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相符合,是否与现实的客观条件相联系,是否按照客观规律所确定的必然趋势,确定无疑地转变成未来的现实。同时指出理想为“善”,是善良、崇高、美好的东西;而肮脏的,损人利己的,甚至是反社会、反人类的,低级下流的和罪恶的目的即为邪念或恶意。

第三部分:理想的形成和制约。论文从主、客观两个角度提出理想形成的四个要素,并从纵横两个视角分析制约理想形成,造成理想多样性、差异性的两大相关因素:生产力和群体。

理想形成的四个要素:以人的超越性为前提。超越性使现实从现有状态向人们追求的应有状态转变,人类在主观上的超越总是不断地给予现实中的人对明天现实的希求和前望。而希求和前望就是理想。

以现实为基础。理想中的“真”就是对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与把握,“真”孕育于现实之中。理想还是一种价值认识,渗透着“善”的意向,“善”即人的需要,但却是由现实历史地决定的,“善”产生于现实之中;理想中的“美”就是“真”和“善”在现实生活形象上的统一,“美”深深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

以需要为轴心。人的理想的最直接动机是需要。人有了更多、更高、更完美的,在现实生活中又无法觅到的需要才有了理想。 以实践为源泉。实践是认识产生、形成的生长点,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产生和形成,当然,也就不会有理想的产生和形成。

横向的制约因素——群体。在不同的群体内,有不同的某种特殊利益,以及满足这种特殊利益的手段,形成自己群体的特殊需要、特殊理想。 纵向的制约因素——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约着理想的侧重点及其广度和深度;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对人类理想的历史发展从物质条件方面产生制约。

第四部分:理想的检验和实现。论文指出了理想的实践检验和非实践检验以及理想实现的三个手段。

理想的检验包括非实践检验的方式。理想的非实践检验是指,建构理想的理论前提是可以被实践检验的;理想的建构有其严密的逻辑性,而这也可以借助逻辑证明和推演得到检验。

理想和观念、理论一样,其真理性最终只能靠实践来检验。理想的实践检验是指,在理想实现的全过程中,用不同阶段的实践结果去检验理想,这无数个阶段的、大大小小的实践结果的连续,便构成了对理想的最终检验。就理想实践检验的实际过程而言,由于理想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意识,其主、客体有不共时性,因而,实践检验是纵贯长远的、历史的实践检验与当下的、眼前的实践检验的统一。 论文指出了理想实现的三个手段: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和关系手段。

理想实现的物质手段——实践。理想属于观念形态,是人们在头脑中所构想的未来美好蓝图,要想使之客体化,必须借助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即实践。

理想实现的精神手段——信仰。信仰的作用在于使人执著地追求理想,并将实现理想的实践进行到底。信仰是理想客体化的内在动力,对实现理想的实践活动起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理想实现的关系手段——价值。价值使理想在现实中产生,又将理想引入实践,并在实践中将理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第五部分:理想与现时代。

论文阐明了理想的作用,特别是共产主义理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论文还对对现实生活中的理想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3.期刊论文 包庆德 理想与现实:可持续发展观分类与比较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5)

与传统意义上的发展相比,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中外学者对此确有颇多深入的乃至精辟的论述.文章通过分类比较认为,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它可以通过理论研究上的有序突破、行为模式上的有机变革和战略实施上的有效执行逐步实现.同时作者也特别注意到可持续发展在现实操作上的难度,即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颇大距离,其实施可谓任重而道远.

4.学位论文 李娅丽 阮籍的理想与现实人生 2002

该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阮籍的理想与现实人生进行了分析.一、魏晋之际的政治、文化变动与阮籍的人生选择.造成阮籍人生悲剧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其中,魏晋之际的政治形势与文化变动,对于阮籍的人生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魏晋之际的政治动荡造成了士人普遍的生存恐慌,并由此对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二、阮籍的理想社会构想.由于济世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受挫,作为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士人,阮籍企图通过精神上的构建活动来超越既定的现实,实现自身的价值.为此,阮籍针对现实的不合理性进行了自我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建构,企图以此弥补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失落.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与心灵失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痛苦在阮籍的身上一方面外化为他种种矛盾的行为及意识,主要表现为超然与参与;至慎与刚直;守礼与毁礼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内化为阮籍内心深处强烈的痛苦与心灵的失衡.这种痛苦在其《咏怀诗》中多有表现,而心灵的失衡也正是源于这种痛苦及其所造成的人生困惑.四、心灵失衡的弥合途径.为了抚平心灵的创伤,阮籍采取了一系列的方式来弥合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痛苦.主要包括:借诗渲情,融情山水,醉酒人生.这些手段虽然中客观上具有一定效果,但由于现实的不合理性不能得到改变,这就决定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最终无法调和,阮籍也永远无法从痛苦中解脱.五、阮籍人生际遇的反思.阮籍的一生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痛苦中度过的.阮籍的人生际遇是封建专制下士人命运的典型反映,是他个人的悲剧亦是时代的悲剧.阮籍的处世方式对后世文人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与此同时实践和发展了玄学的精神内涵.

5.期刊论文 刘世明 立足现实 瞩目未来——谈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人既服从现实,又不屈从现实,并通过自己的能动活动超越现实,走向未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植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只要在共同理想指导下积极实践,就一定能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6.学位论文 马金艳 硕士研究生择业认知——理想与现实差异的比较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个案 2008

一、研究目的:

理想与现实是一对哲学概念,本研究把其应用到心理学上,并与择业相结合,从择业认知的角度进行解析,了解当前硕士研究生的理想与现实状况、特点及差异情况,探讨理想与现实产生差异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探究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二、对象与方法:

采用《硕士研究生的理想与现实调查问卷》对云南大学的三个年级的研究生进行调查。调查时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研究对象。于2007年6月至10月进行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28份,有效率为88%。

对回收的问卷用SPSS11.5进行处理,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及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硕士研究生理想与现实的认知调查结果

通过了解研究生择业时对收入、地区、单位及职业的理想与现实的认知情况发现,研究生最理想的月收入是5000元以上,理想的就业地区是沿海开放城市、京津沪及省会城市,理想的就业单位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而理想的职业是国家机关、党政人员、科研人员、大学教师、企事业单位人员;认为不理想的地区是中小城市、西部地区,不理想的单位是中学和民营企业,不理想的职业是中学教师、商业服务人员、农林牧等生产人员。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差异,在认为理想的收入、地区、单位及职业上,理想高于现实,而在认为是不理想的收入、地区、单位及职业上,理想低于现实。

(二)不同对象的理想与现实认知差异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工作经历与择业认知的关系表明,性别、年级、专业及工作经历对择业认知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影响因素对择业认知的影响程度不同。 四、结论:

当前研究生的理想高于现实,就业期望值高于社会实际,理想与现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包括:自我认知不准确,期望值过高,择业取向功利化,认知偏差的存在,择业价值取向的不同等。并从更广的范围内包括研究生个人和培养方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自身入手包括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了解就业现实,形成合理的期望以及进行自我教育;学校方面应该开展职业理想教育,使职业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并加强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引导等,通过各方的努力积极促进研究生就业。

7.期刊论文 贾远娥. 李宏翰. Jia Yuane. Li Honghan 大学生的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及其与抑郁的关系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4)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理想-现实自我差异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考查了447名1~4年级大学生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状况及其与抑郁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被试的理想自我概念与现实自我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大学生被试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在学业、情绪和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大学生被试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显著大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被试;大学生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与抑郁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情绪、人际、家庭自我差异等对抑郁的影响作用较大.

8.期刊论文 杨荣华. 陈中永. YANG Rong-hua. CHEN Zhong-yong 大学生现实-理想差异与自我效能、自我实现、自我认同及心理症状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4)

目的:探讨大学生现实-理想差异与自我效能、自我实现、自我认同及心理症状的关系.方法:从某大学抽取173名大学生,用问卷法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和t检验分析处理数据.结果:①现实-理想差异与自我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效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高低自我差异组在这3个指标上有显著的组间差异;②现实-理想差异与SCL-90的九种心理症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低自我差异组在这9种症状上有显著的组问差异.结论:现实-理想差异与自我效能、自我实现、自我认同、心理症状关系密切.

9.期刊论文 梁晓辉 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威尼斯商人》简析 -衡水师专学报2003,5(2)

是莎士比亚最富社会讽刺意义的现实主义喜剧,也是他创作早期到悲剧时期的过渡性作品.在这部戏剧中,作家忠于现实,宣扬人文主义理想,但是理想受到现实的冲击,他一次次地动摇、挣扎,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其理想信念呈波状下滑状态,最终大欢喜的结局终究不能挽救其理想在现实中破灭的事实.作家的思想及创作也必将在理想的破灭中升华.

10.学位论文 韩跃 论乔治·吉辛的《新格拉布街》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009

本文试图探析小说《新格拉布街》中主人公的各自不同的命运。与吉辛本人的经历相似,《新格拉布街》中雷尔登、毕芬和尤尔等人的悲惨命运都是发生于理想与现实不可消解的矛盾中,因为不能适应工业革命时期维多利亚的时代精神,不能接受新兴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沉溺在古典文学世界中追求完美与极致,被时代的快车无情地甩在身后,遭受贫穷的折磨和婚姻的不幸。本论文试图分析《新格拉布街》中雷尔登、毕芬和尤尔的文学理想和经济困境的现实的双重矛盾、贾柏斯对名利追求的实现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婚姻问题,同时结合工业革命时期维多利亚的时代精神进行阐释。 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导言介绍吉辛本人的生活经历,这一点对理解吉辛和其作品中的人物有关键作用,然后总结归纳并分析对《新格拉布街》的相关评论。

第一章集中阐述《新格拉布街》中主人公的文学创作中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首先,本文将说明维多利亚后期大众读者群的总体情况,然后分析《新格拉布街》中四个主要人物各自的文学理想。

第二章着重分析主人公婚姻中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首先阐述贫穷的未婚女性玛丽安和米尔文姐妹的婚姻理想与现实,然后阐述雷尔登与妻子艾米、尤尔与妻子的各自婚姻理想与现实。

第三章探析主人公在写作和婚姻中理想与现实发生巨大冲突的可能根源:当时普遍的功利主义社会环境使多数读者对学术性的智性写作不感兴趣,还有作家自身的写作风格与读者大众的不协调等两点因素。

第五部分总结前面对写作理想与现实、婚姻理想与现实和其后冲突的根源的论述,以便能从整体上把握矛盾和冲突的方面和根源,并对主人公各自的命运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j201009175.aspx

授权使用:浙江师范大学(wfshzjsf),授权号:cdfbb1b9-c3d0-40f0-8754-9e5e0104dc7e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日


相关内容

  • 议论文写作思路拓展
  • 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 --议论文思路拓展方法归纳 一.议论文常见写作思路回顾:(整体) 起-承-转-合 引-议-联-结(引-联-议-结) 点-正-反-深-联-结(点-反-正-深-联-结)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二.由头回顾:(局部1--解决"起""引"& ...

  • 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
  • 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一个特点是作家们开始注重人的理性思考,着重表现人的发展,题材上开始向人文的道路上回归,开始一改以往描写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宏大题材向表现日常凡人琐事生活转变.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就是这一时期的一部典型的作品. 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 ...

  • 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
  • 2015沈阳中考作文题目: 今年沈阳中考作文依旧为二选一: 1)半命题作文:_____比天大.比地大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全命题作文:安然握住 2015北京中考作文题目: (一)根据情境,按照要求写作. ...

  • 理想与现实碰撞中的女性情感悲剧--重读[伤逝]的爱情故事
  •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专刊 理想与现实碰撞中的女性情感悲剧 --重读<伤逝>的爱情故事 陈斌斌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历程.本文尝试着用一个坐标轴来反映他们之间的情感变化,也许这样能够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 说,故事讲述的是两个觉 ...

  • 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 宗白华 生活严肃的人,怀抱着理想,不愿自欺欺人,在人生里面体验到不可解救的矛盾,永难调和的冲突.然而愈矛盾则体验愈深,生命的境界愈丰满浓郁,在生活悲壮的冲突里显露出人生与世界的"深度".(一) 所以悲剧式的人生与人类的悲剧文学使 ...

  •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八 2碰撞与冲突习题 人民版必修3
  •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八 2碰撞与冲突习题 人 民版必修3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出现背景. (1)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得到巩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未能很好地缓和与协调自身矛盾. (2)在浪漫主义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 (3)资 ...

  • 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论文具体格式
  • 学号: 学号:200516040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士学位论文 题 学 目 生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悲剧 徐达 张洪杰 2005 级 汉语言文学 中文系 文学院 指导教师 年 专 系 学 级 业 别 院 哈 尔 滨 师 范 大 学 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浅析<平凡的 ...

  •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摘要:孙少平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家庭条件十分艰苦的农民家庭,却抱有着远大的理想,不断地挑战自己,一直沿着自己向往的地方而奋斗不息.他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树立了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路遥在 ...

  • 大学生阅读书单
  • 齐齐哈尔大学大学生阅读书单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作者:习近平 2.<习近平用典>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部编 3.<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作者:叶永烈 4.<邓小平传(1904-1974)>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5.<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