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ABA教程

ABA教学方法介绍(一)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

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 罗瓦思写的《发育障碍儿童教育》(1981)是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参考书。 应用行为分析法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罗瓦思在1981年的书阐明了他的方法。孩子的训练一般是在他三岁半前开始的。每周在家里有三十到四十个小时的训练。就是每星期5-7天的训练,每天4-6个小时(都是一对一的)。这种时间安排不是绝对的,主要是要按照各各儿童的需要调整。一次训练平均2-3个小时(包括休息)。每个项目(5分钟左右)结束之后要休息1-2分钟,每小时也让儿童休息15分钟,那时候他可以自己玩,吃零食,看录象,等活动。

罗瓦思强调说:为什么要尽早(三岁半前)开始进行训练?是因为要尽早改正或减少不良行为(在孩子已经习惯了那个行为前),也要尽早教孩子基本的语言和社会交往(包括玩)的技能。这教法强调先用一对一的方式来教,后扩大治疗环境,集体治疗,以便熟悉类似上学的环境和活动。

他和提倡应用性行为分析法的人认为早期进行强化的训练使孩子上普通学校的可能性增加。

开展一个应用性行为分析法(ABA)训练计划需要哪些人参与?在美国一般来说要组成一个"治疗组"。这组有至少三个人,这样可以保障他们一周的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可达到30-40小时。通常参与的人员是学教育学或心理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但有时也可以请亲戚来帮助。如果这些人愿意作志愿者当然最好,但是常常找到的是要打工的学生。家长也是这个组的成员,但是不一定是直接来充当一对一的教师。也可能,家长自己先学会这种操作技能,再教给请来的老师,他的角色是参加每周治疗组开会。最好是,能先请专家来,一起设置合适的(一些)项目,帮所有训练人员(家长和别的老师)都掌握同样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专家,家长可以自己通过看了书,了解了方法以后,就开始做。一个人只要有兴趣,有积极性和能够坚持就可以学会这个方法。

这几年来在美国越来越多学校,机构和家庭都选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来教孤独症儿童。教学(训练)的方式叫分解式操作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这种DTT是一种具体的训练技术。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②强化性(intensive)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③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④使用强化物及强化手段。

为什么叫分解式操作教学(DTT)呢?这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包括着多种"操作",每项"操作"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具体过程是由三环节组成:①给孩子发出指令或要求;②促使孩子对指令或要求的回答或作出反应;③结果(对孩子的反应强化或提示加强化)。一个操作的这三个环节完成后,稍微停顿后再给出下一个指令(开始新的操作)。

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可以把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这叫《分解目标》。比如,要教孩子学习洗手就有好几个步骤:打开水龙头,搓手,擦肥皂,再搓手,关水,把手擦干……。再比如,要较孩子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孩子,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下面还将仔细介绍)来促使孩子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孩子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孩子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

ABA的分解式操作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与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它是由指令、反应、和结果三个环节构成的。经典的教学方法是给孩子提供(看或讲)很多的信息内容,孩子在教授过程中只需被动的"听",无需明确地作出反应。ABA教法就不一样,只给孩子很少的"信息"(比如两张动物的卡片和一个指令:"把牛给我。"),对孩子的要求十分明确,孩子对此也十分清楚。因此,应该说ABA不是那种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每次"操作"时孩子必须作出反应。这种方式很适于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因为他们不可能象正常儿童那样,只需被动听老师上课就能学会新的技能。 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帮助。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向ABA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时,他可

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孩子。如果别的孩子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孩子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孤独症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ABA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孩子指令后,孩子须马上做出反应。因此,提示的技术就更具意义。比如,教一个孩子学会完成两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者"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时,孩子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出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孩子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以强化。强化孩子做出的正确的反应就是"操作训练"的第三环节--结果。如果儿童反应是对的,马上给某种奖励,如果反应不对,说"不好!"。通过反复的练习,可以逐渐减少对孩子的提示,一直到无需再给提示,他也能正确做出反应。强化的使用也是有区别的,一般在操作练习两天以后的技能,如果需要提示的反应,强化的方式就用赞赏(对、很对;好…),如果没有经提示就做出的正确反应,就要多给强化,包括更多的夸奖及给他喜欢的东西(好吃的、玩具之类)。

上面这个例子提到了ABA另外两个特点(除了把技能项目分解成很小的步骤和使用提示帮助以外),就是强化和反复练习的重要性。

强化: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一个孩子叫了"妈妈",妈妈马上高兴的对他笑、并拥抱他,孩子可能因此会更多地叫妈妈。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开始对孤独症孩子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初级强化物,它包括食物、饮料等,在使用初级强化方式(给以食物、饮料)时,也要失用表扬等,逐渐可以引导孩子接受次级强化手段--如表扬、赞赏,拥抱等。

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的作用。教孩子较难的技能项目时,就要使用最好的强化物(孩子最想要的)。强化物可以放在放在使孩子能够看到的地方,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是不要说:"如果你听话,指出那个是公园,就给你吃糖"。这样好像是在讨价还价。最好是通过孩子在完成了应有的反应得到强化的经验,让他来接受你的这种操作方式。

强化的目的是让孩子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你在使用赞赏时,除了说"很好"、"真棒"以外,也应该明确地表明你所强化、表扬的是什么行为。比如,在孩子进行对名词的理解的训练时,指令是"把火车给我",孩子果真把火车拿给你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真好,把火车给了老师。"(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动作反应"真好")。

反复练习是ABA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孩子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有些从事训练的老师或家长往往容易出现如下的"错误",就是在孩子对指令只做出一次反应或回答以后,就换做另一个题目了。他们给孩子提示,使孩子"正确"地做出了反应,并没有给孩子机会反复练习,以致达到能够无须提示也可以正确操作的机会。这样的训练是无效的。应该说,重复多次的练习,对孩子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

在美国ABA老师训练新的技能时一般给孩子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几的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比如,教孩子认识房间的作用("我们在厨房里干甚么?""做饭"),开始教这个项目时,选一个房间练习10次。不过,连续十遍问同样的问题可能没有意思。可以问几次后再问些不同的问题(比如,给他看一个房间或地方的图片,问他"这是哪里?"),然后再回到目标问题上。只是注意,在问不同问题前的最后一个目标问题的回答必须是没有提示的。

如果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个项目中的几项内容后(比如学习"情感"的认识时,已经对"高兴"、"生气"、"难过"有了认识,下一步要求了解"不好意思"),除了增加和练习新的内容(反复给他出示一个孩子在做错事后而感到不好意思的图片,并问他觉得怎么样?)以外,还要随时穿插他已经练习过的话题。这样做有以下好处:①使练习不觉得单调(更有意思);②有助他记住学过的东西;③加强他对旧的和新的图片辨别能力

在反复练习时,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孩子所学的技能够得到泛化,另外也可增加孩子的兴趣。如果他在学《分类》,把不同分类的东西(水果,动物,交通工具,文具类等,或它们的图片 )排好,找好几个水果,也找好几个苹果,西瓜,等的例子。这样用不同的例子,反复练习,也是ABA最强调的一点。

ABA教学方法介绍(二)

项目一:摹仿大肌肉群运动:

1> 和孩子面对面坐按椅子上。尽量使他注意你(确定他注意了你,2 就可以开始了)。

2> 一边做一个动作,一边同时说“这样做。”动作可以是:

拍桌子 拍手 挥手(象打招呼似的) 握双手 拍腿 摇头 点头 转身 用手把脸捂起来 拍肩膀 跳 踏步 伸手 敲椅子 插腰 拍头 摩擦手掌等 抱臂 拍肚

3> 每个动作都要提示孩子,帮助他成功,然后给于强化。

4>逐渐地减少实践的提示,改变强化方式。减少提示,加强表扬获奖励。最后孩子能够按照指令反应正确时才给他强化。 项目四:摹仿口形的运动: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确定他是否注意。

② 边示范边说:“这样做。”

口型动作包括: 张嘴 伸舌头 噘嘴 磕牙齿 吹的动作 笑 吻 舌头抵上下牙齿等

注意: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要求语音模仿,那么一边做动作,一边要发出声响。如果孩子不能够摹仿你,你们可以坐在镜子面前操作。从镜子里学习模仿动作。

跟别的其它项目一样,只要做对了就要给他强化。先给帮助提示,逐渐减少到孩子听到了口头指令就能够正确反应。 项目七:相配、区别物体

A.相配(一双、一对物体)

1.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主义力集中。

2. 把一件物品(比如∶杯子、扣子---)放在桌子上面。

3. 把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物品给孩子,同时叫他相配,“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4. 提示他做出正确的反应(把东西放在了第一个物品的旁边较近),给以强化。

B.相配(两双、两对物体)

1.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注意义力集中。

2 把两个不同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比如:一个杯子,一个勺子,这两件东西要从形状上不容易混淆)。两件东西要摆放的距离孩子一样远。

3. 拿另外的一件东西(和上面的一件东西相同)给孩子,要求他“把一样的东西摆到一起”如果他摆得不对,马上把东西放还给他,让他重新来一次。对他说∶“不对”并且重复说:“把一样的东西摆到一起”。用手把手地提示让他正确摆放。

4. 对他正确的操作给以强化。和以上操作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强化。

5. 在孩子学会了将以上两件物品相配以后,再练习随意地相配(比如:一次用杯子,两次用勺子)。也要使用提示和强化的手段。

C.相配(两对物品位置变换不定)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注意义力集中。

② 和B项操作一样,只是要随时把桌子上的东西位置变动。为的是不要使孩子只是记住固定的摆放位置(比如∶杯子在左边;勺子在右边的放法)。

注意:在做好了A.B.C.三项操作练习以后,可以练习用三、四对物品相配,,教他区别更多的东西。

项目十三:图片(领悟和表达)

A.领悟:认出图片里的物品

① 把图片放在孩子的面前的桌子上,确定他已注意。

② 说:“指出(图片上的)„„”。

③ 用现实提示帮助他正确指出,并予以强化。

④ 强化和提示逐渐减少(如以上项目)。

B.表达:能够说出图片里的物品名称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确定他已注意。

② 拿起一张图片给他看,问:“这是什么?”

** 提示孩子正确说出物品的名称,给予强化。强化和提示和以上项目一样,逐渐减少。

项目十九:所属关系(领悟和表达)

A.领悟

① 在孩子的附近有熟悉的人(他能够见到),要求孩子:“去摸摸„„(比如:去摸摸华华的手)”

② 提示他正确的反应(去摸华华的手),给以强化。

③ 和以上的操作过程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对他的强化。

B.表达

① 你指着一个孩子认识的人的衣服或身体的部位说:“谁的衣服(或身体某部位)”?

② 提示他作出回答(比如:“这是毛毛的衣服„„。”),并给以强化。

和以上的操作过程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对他的强化。

项目二十三:要、不要(比较喜欢,比较不喜欢)

A. 不喜欢的东西

① 和孩子对面坐着。

② 把一件孩子不想要的(不感兴趣)东西拿给孩子,问他:“你要不要„„(某物品)?”

③ 提示孩子摇头或讲出“不要”。

④ 孩子做到时,就立刻将东西拿开(最好是再看不到了),给孩子强化。

⑤ 和以上的操作过程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对他的强化。

B. 喜爱的东西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拿给孩子看他喜爱的东西(玩具、食物等),问他:“你要不要„„(物品的名称)?”

③ 提示孩子点头或者讲“要”。

④ 孩子表示后马上把东西给孩子 ⑤ 和以上的操作过程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对他的强化。

C. 要、不要的区别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随意交替地将孩子有兴趣及没有兴趣的东西拿给他,询问他:“你要不要„(东西的名称)?”

③ 提示孩子正确表达,并给以强化。

和以上的操作过程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对他的强化。

项目二十六:社交问题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注意你。

② 问他一个社交性问题,帮助孩子讲出正确的回答。

③ 给他强化。并逐渐地减少提示与强化。

可以问的问题包括:

• 你叫什么名字? • 你几岁了? • 你(今天)好吗(高兴吗)? • 你住在哪里? • 你的(兄、弟、姐、妹)是谁? • 你喜欢玩什么? • 你的爸爸、妈妈叫什么? • 你喜欢吃什么? • 你在哪里上幼儿园(上学)? • 谁是你的朋友? • 你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 • 你家住在哪里? • 你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 什么是你最喜欢的玩具? •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 • 你的老师叫甚么?

项目二十五:选择技能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注意你。

② 拿两件他喜欢的东西(拿在你自己的手中)给他看。

③ 问他:“你要„„还是„„?”

④ 提示他指出或讲出他最喜欢的东西,马上给他。

6 逐渐减少提示,他每次讲对时,都把东西给他(开始时,用来选择的两样物品应该一件是他十分喜爱的物品,另一件是他稍微有兴趣的物品。这样做有帮于他理解《分辨》和《选择》的概念)。

**注意:如果孩子还不会说话,可以教他用手指点所选择的物品。他如果已经能够较快地选择出摆在他面前的物品时,可以让他对一些看不见的物品进行选择(比如:“你要苹果还是要饼干?„„”)。还要注意,每次问话时要变换物品名字的顺序,避免他只是选择讲的最后的物品。

项目三十五:描简单的画

①.把纸和笔放在面前的桌子上。

②.在纸上画一个东西(作示范),同时要求孩子同样地画一个。

③.提示孩子拿笔画出这件东西,并给予强化。

④.和以上项目一样,逐渐减少提示和强化。

所画的东西可以包括:

竖线 横线 +字 圆圈 斜杠 数字 各种形状 笑脸 花 车 房子 人 彩虹 „„

项目四十:孩子给你两件东西

① 把几个物体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

② 要求孩子:“把------和---------给我。”

③ 提示孩子把那两件东西拿给你,并予以强化。

④ 和以往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强化。

注意:你提示孩子最好是同时拿起两件东西(一手拿一件)。如果他的理解能力比较困难,可以将你的用语简单化。比如只说:“球、小车”。而不用:“把球和汽车给我”的表达方式。也要在日常的环境中很自然地要求他拿两件东西,(比如可以是:“去拿袜子和鞋子”之类的。)

项目四十四:分类(相配,认出,说出名字)

A.相配

① 把几组(不同种类)物体的卡片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

拿出另外(卡片上面的东西和以上卡片中的一组是一类的)一张卡片,让相配(放入相同种类的一组中)。提示他把卡片放在适合的一组中(比如:桌子上有白菜、汽车、椅子„„等卡片,提示他将拿到的火车的卡片放在汽车上面──同属于交通工具一类)。并给予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B.认出分类

① 在一堆卡片中将相同种类的卡片归为一组。

② 要求孩子:指出„„(比如:食品/交通工具/„„)的卡片组。

③ 提示孩子指出你要他指的卡片(分类)组,并给予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C.讲出分类的名称

① 把卡片按不同分类组,分别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

② 你指着其中的一组卡片问他:“这些是甚么?”

③ 提示孩子讲出那组分类的名称,并给予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注意:如果你的孩子对相配(图片分类)有困难,可以使用实物来操作练习。

项目四十五:代词(我的,你的)

A.领悟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引起他的注意。

② 让孩子(给他指令)摸摸(你的、我的)(衣服或者身体的部位)。

③ 提示(或手把手)或示范他正确地作出反应,并给以强化。

④ 和以往的练习相同,逐渐减少给他的提示和强化。 ⑤ 先教使用“你的”,再教使用“我的”。然后再(随意)交替练习(领悟)。

B.表达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引起他的注意。

② 你指着你自己或孩子身上的衣服或者身体的某一部位,问:“谁的„?”

③ 提示孩子说出代词和相应衣服或身体部位的名字(比如:我的手。)给以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减少给他的提示和强化。

⑤ 先教使用“我的”,再教使用“你的”。然后再(随意)交替练习。

注意:你的孩子学会领悟代词以后,联系几个星期后再教他练习说出代词,这样会对他更为容易掌握,更明确。

项目四十七:想出(猜出)/讲出你描写的物体(看得见或看不见)。

A. 看不见

① 把几件东西(苹果、香蕉)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使他注意。

② 说:“我在想吃一个长在树上的、红红的、可以吃的东西”。

③ 提示他指出苹果,并讲出它的名称,给他苹果以强化。 ④ 和以上一样逐渐减少帮助和强化。

B. 看不见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注意看着你。

② 说:“我希望有个(描述)园园的,可以踢的东西”。

③ 提示他(猜出你所描述的)说出东西(球),并给以强化。

④ 和以上一样逐渐减少帮助和强化。

注意:开始时,放的东西不要太多(2、3件),东西相互之间的特征要有显著的不同(颜色、形状、功能„)。以后逐渐选择比较有相近特征的东西。可以提示孩子按照地方、场所区别。

项目五十:回答关于物体和图片中的问题

A.物体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看一个物品,问他一个问题(见提示内容)。

③ 提示孩子正确回答,并给以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B.图片、照片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孩子看照片(比如爸爸在厨房里炒菜,„)询问他问题。

③ 提示他正确地讲出,并给他以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询问和回答的范例:

A.关于物体:

① 这是什么?是香蕉 ② 这是什么颜色?黄色 ③ 你拿香蕉干甚么? 我吃香蕉 ④ 香蕉是甚么?水果 ① 这是什么? 是冰棍/棒棒糖 ② 这是什么颜色? 红颜色 ③ 你用他可以干甚么? 我舔他 ④ 你在哪里买冰棍儿? 在商店里

B.关于照片:

① 这是谁? 妈妈 ② 她在做甚么? 她在笑 ③ 她在什么地方? 她在客厅 ④ 她怎么样? 她很高兴 注意:开始时只要求他回答两个问题,然后再逐渐地教他更多的内容。如果你的孩子学习这个项目很困难,可以先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问问题,然后逐渐改变成不同的形式。

项目五十五:简单句式

A.它是„„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出示给他一件物品并问:“这是甚么?”

③ 提示他讲出:“这是球„„书等。”并给以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B.我看„„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一张图片,并问他:“你看什么?”

③ 提示他回答:“我在看(图片中的物品)”。给以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C.我有„„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一件物品,并问他:“你有什么”?

③ 提示他回答出:“我有一个(手中的物品名称)”。并给以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注意:学会了B的项目以后,可以教他说出图片中的几样东西(如:我看到了一个房子,一棵树,一部汽车„„等)。使用儿童画册的内容来泛化这项技能。

项目五十六:简单地相互交流

A.我有„„(物品)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把一件东西交给他,你自己手中拿着另一样东西。

② 举起你的东西说:“我有一个„„(你的东西的名称)”。强调东西的名称,讲得慢些。

③ 提示(示范)孩子也说:“我有一个××(他的东西)”。他能够正确表示时就给以强化。

④ 几次练习后可以更换物体再练习。然后可以让他自己从盒子里挑选物体,练习句式。

⑤ 在他学会了表达“有什么”之后,教他其它表示(形容)物体的句式。

⑥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B.我看„„(图片或书上的东西)

① 把两张图片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

② 你指着一张说:“我看„„(图片上的东西)”。

③ 提示孩子指着另一张,说:“我看„„(他指的东西)。并给以强化。

④ 练习几次后更换图片。

⑤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实际例子: 物体

① 我有一只鸭子。 我有一只牛。

② 我的鸭子是黄色的。 我的牛是黑色的。

③ 我的鸭子叫“呱呱”。 我的牛叫“牟牟(叫声)”。

④ 我的鸭子生活在水中。 我的牛生活在牧场。

图片/书

① 我看球。 我看花。

② 我看车,树。 我看人和蛋糕。

③ 我看红帽子。 我看蓝色的球。

④ 我看男孩在走路。 我看女孩在作游戏。

⑤ 我看汽车里的女孩。 我看滑梯上的男孩子。

项目六十:询问“„„在哪里?”的练习

A.请孩子找回不见的东西

① 把5个孩子认识(能够叫出名称)的东西放在他的身后(不能直接看见),让他看到物品在哪里(让他转身,并同时对他说:“看有球、汽车、书、铅, 笔和帽子”。)

② 让他再次将身体转过去(又不能直接看见哪些东西了)。

③ 你说:“去拿来(上述物品中的一个)”。

④ 提示他找回那样东西,并给予强化。

⑤ 让三次找到了东西后,把其它的东西(比如铅笔)藏起来。

⑥ 要求孩子说:“去把„„(比如说:铅笔)找出来”。

⑦ 孩子一到背后去找(铅笔)就提示他问:“铅笔在哪里?”

⑧ 马上说:“„„(铅笔)在这儿”。邦孩子拿出铅笔。并给孩子强化。

⑨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B.在活动中

① 设置一项要求孩子完成的活动项目(或程序),比如拼图或画画。

② 让孩子开始操作前,先把一件必须的东西(比如:拼图中的一块或者蜡笔)藏起来。

③ 开始让孩子操作这项活动。当他发现缺失的东西时(比如:拼图中的一块或者蜡笔)立刻提示他问:“„„(拼图或者蜡笔)在哪儿”?

④ 马上回答说:“„„(拼图或蜡笔)在这儿”。把东西给他,并且也给他强化。

⑤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减少提示的方法:在第一次他一找东西时,马上给口头提示。以后逐渐延长(在他发现缺失东西到你给他提示之间的)时间,每次可延长1秒钟左右。以致他能够自己主动地问“„„在哪儿?”

注意: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泛化这项技能。如:在出门前把他的鞋子藏起来等。

项目六十二:回答常识问题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注意你。 ② 问他一个常识性的问题。 ③ 提示他正确地回答,给予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常识性的问题可以包括:

动物题目: ① 狗是怎么叫的? ②什么动物“汪、汪”叫? ③ 狗可以做甚么?看门④ 牛住在什么地方? ⑤ „„

颜色题目: ① 太阳是甚么颜色的? ② 什么东西是黄/红/绿/兰色的?③ „„

社会职业题目: ① (救火员/医生/司机„)是做甚么的? ② 谁给我们看病? ③ „„

节日题目:①春节/儿童节/„„是甚么时候?② 十月/五月/„„)里有什么节日? ③ 春节时我们作什么? „„ ④ 物理特性题目:① (糖)有什么味道? ② 讲出什么东西是(酸)的?③ 你摸(冰)有什么样的感觉? ④ (雪)是甚么颜色?⑤ 什么东西是软的? ⑥ 什么东西大?⑦ „„

季节题目:

① 四个季节是甚么? ② 哪个季节里有„„(雪/很热„„)? ③ (夏/秋/„„)季节我们作什么(游泳/„„)?幼儿园常识题目: ① 晚上天上有什么亮的东西? ② 每星期有几天? ③ 鸡可以生什么? ④ „„

注意:开始最好有图片或可能观看的图片,照片作教具。

项目六十六:回答“„„在哪儿”的问题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注意你。

② 问他一个“„„在哪儿?”的问题。

③ 提示让他回答出。并给予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这类问题可以包括:

a) 你在哪儿睡觉? b) 你在哪儿洗澡? c) 你在哪儿吃饭? d) 你住在哪儿? e) 在哪儿买菜? f) 炉子在哪儿? g) 妈妈在哪儿上班? h) 哪儿有滑梯? i) 哪儿可以看到老虎? j) 到哪儿可以游泳? k) 生病了到哪儿去看病? l) 到哪儿去买书? m) 到哪儿可以买到油条(汉堡包„„)? n) 你去哪儿理发? o) „„

注意:除了口头提示(示范)以外,孩子可以使用照片、图片来作提示。

项目七十二:回答关于故事的问题。

A.用图片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出示一个人在做动作(在某种场所从事某种活动)的图片/或照片(比如,一个小朋友在海滩游泳)。 ③ 讲述图片中的故事〖有一天,阿毛去海边游泳〗。

④ 询问孩子关于故事中的问题(阿毛到那里去了?谁到海边去了?阿毛到海边干甚么?)

⑤ 提示他(口头)正确回答。并给以强化。 ⑥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B.简单地讲故事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讲一个简单的故事(如:有一天,妈妈去商店买冰淇淋)。

③ 询问他关于故事中的问题。(如:谁去了商店?妈妈到那里去了?妈妈在商店里买了什么?„„)

④ 提示他正确回答出,并给以强化。 ⑤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C.简单儿童故事(书)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念儿童故事书中的一页(一、二句话)。

③ 询问他关于听到的故事内容的问题(不是要求他复述,而是回答询问)。

④ 提示孩子正确地回答,并给以强化。 ⑤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D.讲比较难的故事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讲一个四句话的故事(比如:“有一天,一个叫毛毛的小朋友到公园玩,他发现了一个红色的球。他把球带回家给了妈妈,晚饭后他玩了会儿球,就睡了。)

③ 询问孩子有关故事中的内容。

④ 提示他正确地回答的答案,并给以强化。

⑤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注意:如果你的孩子有困难,可以从更简单的故事开始。(如:“妈妈去了商店”。“谁去了商店?”)

项目七十四:听从“问”和“告诉”的指令

A.问

① 在遇见一个小朋友时,让孩子去“问„„ „„”(问“毛毛”他“多大”了)!

② 用实践提示让孩子走到那个小朋友身边,示范他询问“毛毛,你多大?”

③ 那个小朋友回答后,你马上给孩子一个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B.告诉

① 在“遇到”一个小朋友时,让孩子去“告诉„„ „„„”(去告诉“毛毛”你多大了)!

② 用实践提示和口头示范让孩子走到那个小朋友身旁,并且说出(要求说的话):“毛毛,我六岁了”。 ③ 孩子说完马上给以强化。和以上的练习一样,4 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5逐渐地减少强化。

C.问、告诉随意练习

① 给孩子A项或B项的(第一)指令。

② 提示孩子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并给以其强化。

③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注意:可以利用小朋友进行这个项目的练习,教孩子在玩的过程之中怎么问和回答问题。

项目七十八:解释(描述)话题

① 和孩子对面坐着,让他注意你。

② 要求孩子:“给我谈谈(关于„„)”(内容见下面的实例)。

③ 用示范帮助他说出有关题目内容中的三件东西,并给以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可以选用的实例:

① 节日 春节:是一个节日。在冬天过。大家那天在一起吃饭。

② 地方 学校:我在拉萨路小学上学。我的老师是王老师。我的同学是王琨。

③ 家庭 妈妈:我的妈妈是马琳。她在学校里教书。

④ 运动 溜冰:我和爸爸去溜冰。我们在夫子庙溜冰场溜冰。我滑得很快。

注意:开始时先讲一句,逐渐地增加到二句、三句话。

项目八十七:回答“为什么„„?”和“如果„„?”的问题

A.“为什么”

1 和孩子对面坐着,2 让他注意你。

3 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要吃饭?”)。

4 提示他作出正确回答(“又为我饿了”)。给他强化。

5 和以上操作一样,6 逐渐地减少对他的提示和强化。

B.“如果”

1 和孩子对面坐着,2 让他注意你。

3 王一个“如果”的问题(比如“你如果觉得饿了,4 你会作什么?”)。

5 提示他正确回答(我会吃饭或吃东西),6 给以强化。

7 和以上操作一样,8 逐渐地减少对他的提示和强化。

询问的内容可以包括:

1 吃饭/饿了 2 喝水/渴了 3 睡觉/困了 4 哭/难过 5 笑/高兴 6 看病/不7 舒服8 9 洗澡/脏了 10 穿大衣/冷了 11 打伞/下雨

注意:用日常生活的情况,比如孩子要喝水(或饮料)时,问他为什么要喝水?同时帮助他回答“因为我渴了”。也要教他从图片上回答问题的方式(比如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是一个孩子从自行车上摔下来,哭了。问“他为什么哭”,提示他说,“因为他从自行车摔下来”)

ABA教学方法介绍(三)ABA训练计划示例

本文为3~4岁孤独症儿童2年的训练计划:

需遵守的总原则:1. 每次上课中伴随目光对视训练。

2. 在执行复杂指令前先将每个步骤与技能全部掌握。

3. 为保持强化物的有效性应经常更换强化物。

4. 不理睬发脾气与反抗,坚持工作。

注意:在每个分类中的技能是按由简单到难的次序排列的,然而训练的每个计划中,都应从各分类选取需教的技能。

第一疗程(3个月)

1 注意力

在教儿童如何集中注意力时,指令:“看着我”是非常关键的。提示儿童坐在椅子上,放平两手,老师坐得很近,不允许儿童坐姿不正或跑开。 老师的态度是一贯性,坚定,提要求,对任何服从的表示给予表扬,拥抱,抚背。让儿童集中注意力是关键的第一步。

1) 看着我面对面 1秒,2秒,5秒

由活动转向老师 (让他从事活动,然后教他在老师说“看着我”时,抬头看并进行目光接触 。提示:将手放在儿童下巴下面,将强化物放在眼睛的水平高度)

2) 对姓名的反应

2 听从一步的指令

指令:坐下,站起来,过来,手放好,举起手,拥抱一下,转过来,跺脚,挥手等。起先用身体提示,然后减退提示。

“触摸身体部位” :头,脚 ,肚子, 眼睛, 腿等

“做给我看”:吃,喝,拍手,挥手,拥抱,转身,站住,坐住,走路,跑步等

3 模仿活动: “跟我这样做”

大肌肉:拍手,举手臂,拍腿,拍桌子,摸头,打哇哇,跺脚,站起来,摇头不,点头是

小肌肉:使用手指,开合手掌,接触身体部位等。

积木模仿:老师将积木搭成形状,让他模仿,用 3块~5块。

物体模仿:教模仿使用物体,如将勺子放入杯子中,用面巾纸擦面,将玩具车放入玩具箱里。 画图模仿:抓笔,画线,画图等。

4 指令反应: 老师将儿童想要的物品举起,叫他“用手指”,提示他将手直接指向物品(接触),然后给他,以后减退提示并增大距离。

5 配对: 物体间/图画与物体间/图画间/色彩间/字母间/数字间

6 语言模仿: 元音/辅音~词语~词语组合 一开始可接受相近音,再慢慢纠正

7 玩耍 : 形状块 / 动物拼图(同时老师发出动物的叫声并学习动物的动作)

珠子 / 钟型拼图

积木 / 数字拼图

音乐(VCD,电子琴,打击乐器)

娃娃书

8 区别物体: 叫他“给我”:球, 杯子,鞋等,逐渐增加桌上物品的数量

9 区别图画: 叫他指着: 从两幅画到许多画

10 认识物品名称: “这是什么?” 用真实物品或图画,开始时接受相近回答

11 是/否 : 摇头说不——对不想吃的东西 点头说是——对想吃的东西 开始提示,然后减退

12 认识动作:1)对老师 “我在做什么?” 挥手,跳,站,坐,拍手,跑,擤鼻子,亲吻,笑,走路,睡觉,打开,喝水,吃饭,哭等(示范回答,开始时接受相近答案)2)对自己 “你在做什么?

3)对别人 “他在做什么?” 开始时只要求动词,如“在跳”

13 认识色彩(从理解到表达)

1) 指红色/蓝色/黄色等2) “这是什么颜色?”举起物品(示范,再减退)

14 所有格: 指出。。。的鞋(姓名)(为 你的/我的 的训练打好基础)

15 形状(从理解到表达)

1) 指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2) “这是什么形状?”,举起相应形状的木块(示范正确回答,再减退)

第二疗程(2个月)保持以上所有课程,包括目光接触

1 比较,对比:大/小 指着 大的/小的 车子

2 动作+物体的表达方式: 喝果汁”“吃饼干”看图说话“他在做什么?” 提到自己“你在做什么?” 提到老师 “我在做什么?”

3 新的颜色

4 所有格: “这是谁的鞋?” “。。。的鞋”

5 作选择: “你想要。。。还是。。。?”

6 同时模仿: 做。。和。。(拍桌子和摸鼻子)

7 继续用积木模仿

8 给/取回: 两到三个物品

“给我。和。。和。。”,从桌上开始,然后要求他在房间里周围取物,锻炼他的短期记忆

9 两步指令: “站起来并转圈”等(这时应分别已掌握两个单独的指令)

10 是/否(否定):“这是一个。。。吗?” 如举起玩具熊问“这是一匹马吗?”

11 玩耍: 用小的偶像玩过家家:妈妈,爸爸,男孩,女孩,宝宝,

示范一些简单的动作,吃,睡,唱儿歌等

一起读书,指着图画,拍球,滚球,提示将球取回。一开始坐得近些

一起唱歌,表扬他唱出来的部分

一起画人的五官,有时强调身体的某部分: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

12 在短句中用语言提要求:示范:“我想要。。”“我可以要。。吗?”

13 识别情绪状态: 开心/伤心/生气 指画问“他觉得怎么样?”

14 “我的/你的”: 用鞋子 “把你的鞋子给我”“把我的鞋子给我”

(这可能是语言中最困难的课程,因为“你,我”是不固定的,因说话者而异,一开始要教理解语言,固定老师说话,“我”指老师,“你”指儿童,然后教表达语言,固定儿童说话,“我”指儿童,“你”指老师。在自闭症的语言中“我”和“你”常会混淆。自闭症者在对原材料除重复外,进行转达,总结,泛化方面是有缺陷的,但经过训练是可以掌握的。)

15 语言模仿

16 “哪里” 加上表达 “里面,外面,上面,下面”

如“哨子在哪里?” 示范“在盒子的里面,外面,上面,下面“

17 “谁” : 用照片指家人,朋友等

18 “。。在干什么?”用照片中熟悉的人在根一件特定的事(如在饮果汁),也可用图卡。

第三疗程(2.5个月)

这里有许多项目,每名训练员在每个2小时的计划中做约10个项目,一般做其他训练员未做过的项 1 开始训练大小便

2 对比:冷/热 长/短 重/轻等 “指给我重的” 可用这方面的教育卡片

3 指代词 :看图片“他在做什么?” 示范“他在。。”,再减退

4 执行两步指令(保持)

5 方位词(继续) : 在。。旁边/后面/前面

6 颜色(继续教新的颜色)

7 区分情绪(继续) 用图片或面对面“我觉得怎么样?”,老师 做高兴/难过/生气的表情

8 区别 :“谁,做什么,在哪里”等问题

9 宾语/动词/完成句子

用更完整的句子描述人们的动作(图片)一开始可接受“男孩在吃苹果”,但渐渐示范更完整的句子“这个男孩正在吃一个苹果”

以后问“告诉我画上有什么/这幅画讲的是什么/这个男孩在干什么”

保持指代词“他/它”,描述动作,情绪等的训练

10 简单的句子

“我看见。。。”“这是一个。。”

做一本“我看见什么”的书,将图画贴在笔记本里,头五页每页一件物品,下五页每页两件。。。,提示说“我看见。。。和。。。和。。。”,保证在增加物品数量前已掌握“我看见一个球”,而不是“我看见球” 11 按指令取物

12 用大人的姓名,称呼来提要求: “妈妈,我要画图”等,不久还可加上触摸,提示他触碰他人引起注意 13 是/否,否定(继续)

14 简单的社交提问: 姓名,年龄,家人

15 玩耍: 用毡板,将毛毡物体粘在毡板上制造情景

16 语言模仿: 教词语组合,纠正他对物品的叫法 17 保持注意力/转移注意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

1)保持注意力

在同一个话题上问几个问题“看见这只狗吗?”“它在做什么?”“这条狗是什么颜色的?”“它要到哪里去?”等。这算不上一个专门的项目,但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都要强调,特别是玩耍与读书时(从长远来看,保持注意力能使儿童关注目前同一话题,限制他说傻话,走题。许多自闭症的孩子能用正确的语法与词汇说很多话,但不能专著于他的听众想谈论的话题,这会使他们很难交朋友与建立社会关系,所以这项训练是意义非凡的

2)转移注意力

*轮到我玩/轮到你玩了

*老师可坐得更远些,但仍要求不断有目光对视。 老师可更经常在室内走动,或让儿童在室内走动,但不断要求他给予注意力

*老师开始一项活动,然后说“噢,不,我们还是做另一件事吧”,这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并增加灵活 *老师建立起一个活动,如画画,这要求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桌子上,但在整项活动中不断谈话,问问题,如儿童抬头看并回答则鼓励表扬

18 加快更替教学材料的节奏以避免厌倦情绪,每次在椅子上坐不超过5分钟。

用“坐得好”“听得好”“你不哭,这很好。”等话来加强行为的改善。尝试不同的强化物。在出现攻击行为时说“时间到”。注意:在小孩扯头发时可压他的指关节,小手会自然地松开。对拍手,身体紧张,用脚尖走路等,说“把手放好”并抓住他的手放在身边3秒钟,如坐好了就表扬。

19 保持目光对视的训练

20 练习“一刻钟游戏” 老师唱歌或读书,大约15分钟。

21 “我不知道”用熟悉物品的卡片,问“这是什么?”放几张不常见物品的图片在其中,如火花塞。示范说“我不知道”。他一旦理解了这句话的意义,开始用书本杂志等强化。当掌握“我不知道”后,提示他问:“我不知道,这是什么?”

22 开始示范用低的语调说话

因为这时儿童开始用高的,吱吱声说话

23 哪里(表达)(前面理解课程的训练已为表达打好了基础)

将两件物品放在儿童面前,每件给他看两次。第三次时藏起一件。当他寻找时提示他说“。。在哪里”整个句子。他问后表扬他并将物品给他

24 用蜡笔画画

画简单的形状,如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老师画脸,让儿童加上五官,头发,眼镜等。

老师画简单的物品,让他认“花,球”等。纠正手的位置。最后学习画棍状人形, 然后开始画多于一个人的场景。

25 继续做扮演游戏。

假装你是飞机,猴子,婴儿,狮子等,使用动作与声音。

26 分类 动物/食物/衣物

将三张这三类的卡片放在桌上,从一堆卡片中另取一张。老师问“这是什么”,回答“猫”。老师说“很好”,老师问“猫是什么?”,回答“动物”。老师说“将动物归类”,他应将卡片放入动物类中。 开始时提示,然后减退。

第四疗程(2个月)

1 继续动物/食物/衣物的分类。

加上玩具/食物/饮料的分类

2 在整个训练中贯穿指代词的训练

“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

3 开始教物品的功能

将3~4件实物放在桌上,问“你用什么剪”回答“剪刀”

4 继续“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用实物

5 继续“我的/你的”,开始“他的”的所有格的训练

“我的名字叫什么”“你的名字叫什么”“他的名字叫什么”

一开始可提示“把我,。。的鞋子给我”“把你,儿童的鞋子给我。”然后减退提示。

6 保持是/否训练

“你冷/热吗?”“你是一只青蛙吗/你是一个男孩吗?”“你在睡觉吗/我在拍手吗?”

“他高兴吗/难过吗?”“这是一辆卡车还是一个胡萝卜?”

7 开始互动训练

(目的是让他回应他人的对话。一开始很机械,但当他明白含义后会变得自然。)

老师“我在用蓝腊笔画画” 示范回答“我在用红腊笔画画”

老师“我穿着一双白鞋子”,“我早餐喜欢吃面包”等

8 示范表达“谁,哪里,做什么,什么颜色”等问题,贯穿整个训练

9 引入“开始,然后,最后”的概念

当孩子不明白2比3小时,玩数字拼图时只作为空间的关系,按顺序排列。

然后可教关系:

“你每天最早吃什么饭?”“早餐”“然后你吃什么饭?”“中餐”“你最后吃什么饭?”“晚餐” 还可找到另外的例子

第五疗程(2.5个月)

1 继续“我的/你的”练习

2 取3件物品,开始用较近的物品,然后增加距离

3 用排序卡片做成3个顺序场景

目的:开始教将故事的顺序,以达到扩大创造性与自发性语言的目的

强调“开始,然后,最后,结束”。一开始用很简单的故事“一个男孩买了一个雪糕,然后他正在吃雪糕,最后他吃完了雪糕,故事讲完了”。当他的语言进步后,可用更复杂的故事。可用故事卡片,让他自己排序并讲述。

4 开始表达训练

“刀是什么?”示范“是你切东西用的”。

等他有概念后不再提示。问“汽车是什么?”等

5 物品的功能“你能用刀做什么?”“你能用刀切东西”

6 房间与家具游戏中有不同房间的画有不同家具与设备的卡片,放入不同房间,让他对真实世界有个认识。 7 语言模仿 不同的词语与声音

8 为什么/因为 故事中“为什么这只狗在叫?”“因为它看见那只猫”

9 社交问题: 姓名,年龄,家人的姓名,“你住在哪里”“你多少岁”

10 谁,什么,哪里,做什么(继续)

11 继续指代词的练习 你/我/他/它

老师做跳,写等动作,问“我在做什么?”要求完整回答“你在做。。。”

同样让儿童做某动作,问“你在做什么?”要求回答“我在做。。。”

12时间顺序

“在。。之后”“很快”“然后”“以后”“现在”“在。。之前”。在讲故事与玩耍中,强调这些作为时间标志的词。 13继续玩“一刻钟”游戏

14 复习方位词,颜色,比较

老师给出越来越多的选择,现在用一种不太正式,不太结构化的方式做,孩子的书是主要的教学材料,图画卡和游戏也可以用。

15 学习量词

“一辆车”“一碗饭”“一杯水”“一双鞋”“一盒牛奶”“一棵树”等

16开始一样/不一样, 相同/不同 的练习

一开始训练“相同”。将两块一样的,一块不同的积木放在桌上,说“给我相同的”提示,表扬并解释“很好,你给我相同的,它们的颜色相同。”

其他例子:两个勺子,一个叉子/两个碟子,一个杯子等。

17 开始认字母与数字 以1,2,3,A,B,C开始

18开始数字概念的训练 从4个物品中,要求给出1个,2个,3个

19 开始识别多/少 设两组,一组多,一组少,要求“给我 多的/少的”

20 回忆过去的事件 让他在另一个房间做一件简单的事,回到课堂后问他:“你刚刚做了什么?”示范“我看见了妈妈。”“我找到了一个皮球”等

21 “有什么不见了?”的游戏让儿童认三件物品:石头,圈圈,心形,提示他蒙住眼睛,拿走一件,问他:“有什么不见了”。示范回答 也可用图画:人脸上有鼻子,嘴巴,头发等,但只有一只眼睛或一张桌子,只有三条腿。问:“什么不见了?”

22 轮到谁了? 轮到你了/轮到我了游戏

23 互动练习

老师:我看见一只猫,而且它叫“喵”

儿童:我看见一只小狗,而且它在喝牛奶。

儿童必须加上信息。开始时示范,然后只提示“而且。。”

24 当掌握“我是”后,进一步到“你是”

25 用故事书与普通的场景讲因果关系

“这个女孩为什么吃饭?”“因为她肚子饿了”

“我们为什么去看医生”“小狗为什么睡觉”“妈妈为什么去菜市场”等

26在小孩没有灵活性时,试图用不同的方式讲述同一件事:

“你把手割破了,手上面有一个伤口,它很疼,我来给它搽点药水。瞧,我们把伤口包扎好了”

第六疗程(2个月)

1 强调指代词的训练

1) 我的/你的 2) 他的/它的/她的3) 当掌握后将两种材料混合训练 4) 轮到你„我练习 2 当叫名字时会应一声“噢”

3 当回声(即鹦鹉学舌时,重复他人话的后几个字)时用言语提示或将手放在他的嘴唇上,说“不要学舌 4 继续相同/不同的训练 “。。与。。在什么上相同”“。。与。。在什么上不同”

5 尽量使用正常的语言,用一些俗语

如“不错,很棒,了不起,盖帽了,没治了,不得了,完蛋了”等

6 荒唐的概念

“这幅画有什么很傻?”示范回答,强调“很傻”

7 复习方位词/形状

8 哪一个不是同类?为什么?

用有系列图画的书:三种食物与一辆汽车,三个人与一个动物等

9 开始“怎么,如何”的概念

“这项工作怎么做?”“你怎样玩这个游戏?”“我怎样把它打开?”一有机会就教

10 更多象征性的游戏

扮演角色与对白。如消防员灭火,警察与小偷,爸爸为孩子做饭等

扮演一个中性物品,如积木,汽车,飞机,三明治,青蛙,饮料,船等。

强调“假装”这个词以帮助孩子理解。

11 继续语言推理与因果的训练

帮助儿童自己讲故事,故事分为三个部分:某个角色到某个地方,看见或做了某件事,然后回家。如“从前有个小男孩,他走到大森林里,看见一条黑狗,他将黑狗带回家去,故事完了”。在每个故事后提问题“谁到森林去了?”“他看见了什么?”“然后怎么样了?”

12 继续用数字与字母做学前教育

13 从第三者得到信息

房间里有三个人:老师,妈妈,儿童

老师:“妈妈早餐吃的是什么?” 儿童:“我不知道” 老师:“你问问妈妈” 儿童:“妈妈,你早餐吃的是什么?”。 练习直到他理解,然后泛化到其他问题。

14 用故事书,问“什么时候”,继续强调“为什么”与“怎么办”

老师开始介绍越来越现实的信息,如每天的时间,季节,节日,城市的名字等

15 “告诉我关于。。。”

用图画书,照片或杂志“看图告诉我这幅画”“告诉我更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来促进对话。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应可取得长足进展。

16 请其他的孩子一起玩

第七疗程(2个月)

1 继续画画

2 继续讲故事

3 强调为什么/因为

4 用故事问谁/什么/哪里/怎样/何时/为什么

5 观察式学习,与同龄人同化。

帮助他在与同龄人玩时学会分享与轮候等待,示范应如何相互交换信息。此时儿童在以空前的速度同化,治疗变得更为轻松。几乎不在有训练,但仍强调目光交流。

6 继续扮演角色

7 开始定义某些词语

示范“。。是什么意思?”。定义要清楚,简单。当他理解后鼓励他自己提问题

8 继续训练灵活性

从一项活动转到另一项活动,不理会哭闹反抗,不断地换活动

9 动词的语态(表达)

“你正在做什么?”“你做过什么?”“你打算做什么?”

“你正在做什么?”可在任何活动中问

“你做过什么?”可在老师带儿童在另一间房中做了某事,回来再问

“你要去做什么?”是在老师要儿童去做某事,然后在他要离开时提问。

这些问题较复杂,可先帮助他掌握如何表达

10 创造性游戏 用积木,橡皮泥等做一些物品

11 保持话题

在几轮会话中保持对话的同一话题,带入过去时与将来时,谈不是在现时发生的事。

12 寻找孩子语言中的难点,强调克服

13 让儿童对老师的活动自发提问题

例如老师:“我要做个东西”提示儿童问:“做什么东西?”

老师:“噢,糟糕”提示儿童问“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老师在远处拿本书:“看这个”提示他走过来问“是什么?”

老师假装写字,跳舞,找东西,教他问:“你在做什么?”

14 不断提醒他在自由游戏中关注大人,不断强化目光对视。在他叫了你,做了目光对视,提要求后才满足他的要求。互相说笑话,互相唱歌等。

15 继续提问,如“怎么样”“这个苹果吃起来怎么样?”“你是怎么做的?”“你觉得怎么样?”

16 继续分类练习

哪些是同类?哪些不同类?哪些是马戏团里的?学校里的?农场的?商店的?卧室的?

17 猜测游戏

“我正在想一个在水里游,有鳞的东西,猜猜看,是什么?”

第八疗程(4个月)

1 继续观察性学习,与小伙伴玩,相互对话,提问题技巧的训练。互动游戏,学习完整的句子结构,让别的孩子也参与教学。

2 学前字母,数字的教学,用点连线书,迷宫,简单棋类,玩“有什么不见了”游戏。

3 演戏,“告诉我。。。”,讲故事,画画。

4 鼓励他分享,交换信息或问问题,轮流玩。

只要老师想出一个对所有孩子读有趣的节目,可监控,帮助儿童参与并狡猾意见。其他孩子也成为康复计划中的训练员。这样的玩法是的玩法是不少的。

ABA 教学方法介绍(四)

在讨论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方法时,结构化教学是一个被人们议论过多次的一个话题。国内不少学者及专业人员在其著作中都提到了结构化教学。“孤独症儿童通常需要高度结构化的教育程度,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杨晓玲);“孤独症儿

童缺乏主动学习和与别人交往的愿望,针对这个特点在教学中采取有计划的结构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十分必要的。”(王书荃)那么什么是结构化教学法?它能给予孤独症儿童哪些方面的帮助?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本文将对以上几个问题作简略的介绍。

一、什么叫结构化教学法

结构化教学(一)概述及相关概念!

二、结构化教学法的5个组成部分

(一)视觉结构;(二)环境结构;(三)常规;(四)程序时间表;(五)个人工作系统。

(一)视觉结构

视觉结构就是把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及工作程序作适当的安排,使儿童无需用言语,只用视觉的辨别,便能明白和理解学习要求。视觉结构又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视觉清晰显示;2、视觉组织3、视觉指示,

视觉清晰显示就是把学习中重要的资料或物件部分清晰显示出来,以便于儿童辨认。例如在进行分类练习时,若以物体的形状不分类,则要突出物体的形状,选同一色的物体;若以物体的颜色来分类,则要选择有醒目颜色的同一形状的物体,以此来突出分类的重点,尽量减少干扰因素。又如,为使儿童能较容易地看到并辨别出自己的座位,放置个人用品的地方,我们可以在他们的椅子上或个人用品橱上贴上不同颜色(根据儿童的喜好来选择)的纸,上面贴有他们的照片或写有他们的名字。总而言之,用颜色、形状及各种形式的醒目标签标出学习的重要资料或物体部分,是视觉清晰显示的重要点。视觉结构的第2部分是视觉组织。

视觉组织就是物件和空间的组织安排方法,有序的组织安排,使儿童能了解自己的工作范围和涉及的地点、材料、步骤等。例如要儿童完成剪断4条5公分宽的纸条的目标,就可以把所需的学习材料作有序安排:纸条、剪刀都放在一个大长方形的托盘内,并置于儿童够得着的工作桌上的左上方,4张纸条分别用曲别针顺序排列地夹在一张硬纸板上边,置于大托盘的左上角,剪刀放入一个小盒内,置于大托盘的右边,在纸条及剪刀的下方则放一个空盒作“完成盒”,用来盛剪碎的纸。这种安排,使儿童可以清楚地看见纸条及剪刀,并且知道要剪4张纸条,剪完后的碎纸要放在空盒内。这种有序安排使儿童操作起来也相对地方便。如果把这些学习材料无序地散放在工作桌上,势必增加教学的难度(老师需要用语言地解释儿童要完成的目标)和儿童学习的难度。(儿童不明白要干些什么,要完成多少)当然如何按步骤地去完成目标,开始之初,仍需老师帮助(手把手地教)。又例如要儿童清扫地面或擦拭桌子的目标,就把儿童要清扫的那块图用线条划分成四小块,如图:

儿童一看便了解要完成工作范围和按1234

视觉指示就是利用文字、图片把要完成的工作安排成为一个模式,说明工作的内容及步骤,以便儿童按照指示去完成工作。比如在职业劳动训练中和家居生活中,借助视觉指示的说明就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较快地掌握一些技能,养成好的习惯。比如要教会儿童如何使用洗手间及处理好个人的问题,就需要为儿童把每个步骤都用文字和图画标明出来,并教会儿童去依照指示做。又如每天晚上睡觉前,都用视觉指示来帮助儿童,家长不必每天都去提醒他,而是让他自行按指定的模式来完成。儿童明白了怎么做,会减少他的焦虑情绪,管理也相对容易些。视觉指示是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来安排的,这样儿童不仅会养成寻找指示并按指示完成工作的习惯,而且还会慢慢培养适应改变的能力。

(二)环境结构

环境结构就是用清晰的界限为儿童划定不同的活动和学习空间,以便儿童了解活动,学习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教室,除了有用来学习的空间,还可以划分出儿童自由玩耍的范围、个别辅导的范围以及工作程序表放置、衣物放置的范围等。如果教室的空间太狭小,无法安排很多的活动区域,则可作变通处理。如课桌既可以用来学习,又可以用来当餐桌,只是需要铺上一小块桌布作为标记就可以了。在家庭生活中,为了培养孤独症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也用纸条划出,用文字和图画标出儿童的活动范围及放置个人用品的地方,并引导儿童按要求做。这样,儿童会慢慢了解家中哪些地方可以玩,哪些地方不可以去,他的学习用品、玩具、衣服应从什么地方去取,用完后再放到哪里。这样家庭生活也会平和有序些,家长也不必为这方面的管理多费精力。

(三)常规

常规就是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习惯及规律。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起有意义及有次序的行为习惯,无疑地会给他们的学习和建立为人接受的良好行为带来好处。一个极有秩序及安排得当的学习环境,儿童就会按老师的要求做事。比如来到教室的第一件事是跟老师打招呼、问好、然后到固定的地方去看当日的程序时间表(课表),取下第一个程序卡,再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拿出家庭作业本,放在课桌的左上角,等老师来检查。这样就避免了因不知要干什么,无所事事而产生的无意义行为:绕教室转圈或到处敲打等。低龄的儿童也同样可以帮他养成学习的习惯,来到教室就坐到自己的座位上,等老师来点名,然后由教师带去活动。

常规的建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建立做事先后顺序常规。如先洗手,再拿东西吃;先学习,再玩耍;先工作,后得奖励;先经允许,再行动;先付钱,再取商店的物品;先看指示及说明,再做事等。

2)建立完成工作的常规,建立完成工作的常规就是通过训练让儿童建立起工作是会完成的,完成工作后就会有奖励或报酬的概念,以此来促使儿童努力完成任务。

(建立完成工作的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给出确定的任务,要求儿童把给的材料全部用完或全部从工作筐(篮、盒)中取出,即表示工作完成;或者划定一个工作的范围,如写字、清扫地面等,写完了规定的半篇或一篇字;扫完了规定的一块地面就表示工作完成。

b)当某项工作的工序全部完成之后,把物件放到特定的地方;盒子、筐子、篮子里(完成篮或完成筐)即表示工作完成。如要儿童折餐巾纸,儿童把老师给的20张餐巾纸按要求折好,装进塑料袋中,并一一放入完成筐,就表示工作完成。又如写字、画画,写完画完之后把笔放入笔盒中,就表示工作完成。

c)用形象化的时间作提示。有的工作或活动无法以量化的形式来表示结束,便可以用一种信号(视觉或听觉的)来表示。比如儿童自由活动时,可以用发声计时器或哨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声,活动便结束。又如儿童作插片练习,可以在他面前放上一些小夹子或小硬纸块,一定的时间过去,便把小夹子或小纸片一一取走,当全部夹子和纸片全部拿走时,便表示插片活动结束。

3)建立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的工作步骤常规。孤独症儿童往往不知道一件工作从什么地方开始,这时用视觉讯号作出指示,便于工作于指导他们较好地完成任务。如写字时,便在写字本上先给儿童写出字头,并用箭头→标出从左到右的方向。清洁桌面便把桌面划分为四小块,并标上序号,再用箭头标明运行的方向。这样能减少儿童的焦虑,能情绪安定,专心独立地进行活动。

4)学会看个人时间表,通过训练培养孤独症儿童在每天活动开始之前看时间表的习惯,以便他能了解个人活动的内容,时间及先后顺序,把精力放在要做的事情之上。

5)根据个人工作系统中的安排去工作。

(四)程序时间表

程序时间表就是对儿童的每日或某段时间中所进行的活动,以及这些的先后顺序安排,也可以说是课表或活动表。常见的程序时间表有两种:一种是全日流程时间表,即每日每项活动的时间表,一种是个人工作时使用的工作程序表。这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特殊需要,按照个别教育计划制定的程序表。如图:

程序时间表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程序时间表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总表,另一部分是程序卡,即把每一个程序做成一个卡,便于儿童按排去抽取。如上表,小浩的上课程序表有4部分内容,除了那张总表外,还要把每一部分内容做成一张张卡,共有4张程序卡。

2)程序卡要一式两份,一份贴在(插在)总时间表或程序表上,另一张则要贴在期望儿童进行活动项目或地点上。

3)时间程序卡可用实物、照片、图片或文字来显示。用什么形式更合适要根据儿童的能力及兴趣来设计。

a) b)如儿童对触觉的辨别特别有兴趣时,则可选用不同质地材料作程序卡比如绒布、砂纸、光纸等,上面有文字、数字或图画。

c)儿童只能辨别照片或图片时,便用这些照片、图片做程序卡。d)如果儿童只会配对实物时,可用实物贴在卡上作程序卡,或把实物放在桌子上,让儿童拿取。

4)教会儿童使用时间表及程序卡。儿童在开始使用时间表及程序卡时,需要一定的协助。首先教会他怎样去看时间表并取程序卡,然后再到要活动的地方去找另一张程序卡,使之配对,待儿童逐渐掌握了时间程序卡的使用后,便可以减少帮助,以至于最后养成每日工作之前去看总表和取卡的习惯。卡取完了就表示全部工作结束,这样也能帮助儿童建立工作完成的概念。

5)训练初期,时间表及程序卡的活动项目不宜太多,可安排2—3个项目,待儿童掌握以后再逐渐增加项目。

6)程序时间表不仅在学校可以使用,在家庭中也照样适用。家长对儿童的课余时间及周日、假日活动都可作一个安排,并制成程序表,贴在儿童看得到的地方,使儿童养成做事先看表、再行动的习惯,这样管理也容易些。

(五)个人工作系统

结构化教学法的第5个组成部分是个人工作系统。它是指为儿童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独立的工作系统。个人工作系统包括了结构化教学法的各要素:视觉结构、环境结构、常规及程序时间表,再加上特定的教学材料安排,便建立起这个系统。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具有独特性,集体环境的教育训练必不可少,而个别化的教育训练更需要。因此,无论是学校、训练机构还是家庭的教育训练都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特殊需要,为其制定安排有针对性的个人工作系统,来帮助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三、结构化教学法对孤独症儿童有什么帮助

结构化教学法从解决孤独症儿童的学习困难出发,充分利用可视性媒介来帮助儿童,可使孤独症儿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益。

(一),结构化教学法可帮助孤独症儿童较好地理解学习环境及教导者的要求。孤独症儿童往往缺乏理解学习环境的能力,他们不知道,不理解别人对他的期望和要求,不知道事情如何去做,不知道何时开始,何时结束,也不知道自己的表现与奖励的关系。认知的缺陷使他们不了解这些学习规则,言语交流质的缺陷使他们不可能通过交流去理解这些学习规则,抗拒学习的行为往往由此产生。而结构化教学法有组织,有系统地设计了教学环境,就能帮助儿童理解环境,适应环境的要求,掌握其中的意义及教导者的要求,从而避免了很多行为问题的产生,最终使儿童能较容易地独立跟上环境的要求。

(二),结构化教学法可帮助孤独症儿童集中注意力。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孤独症儿童学习上的另一大难题。他们对某些感觉刺激(听觉、视觉、内部引发的刺激)有更大的兴趣,常会因一种声响或墙上的一些线条、地上的小纸屑、周围的某种颜色而使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内部引发的刺激,会使他们笑个不停或者突然变得紧张。结构化教学法由于对工作内容及步骤有醒目视觉提示和有序的安排,就能帮助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从而减弱了某些与学习无关因素对他们的影响。

(三),结构化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孤独症儿童有组织、有次序地完成工作能力,他们既不会计划,也不会独立地去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比如周日和假期如何安排,每天干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如何干他不会考虑。这时候借助一份精心设计的程序时间表就能帮上大忙了,儿童在家长的指导下便可以按工作程序自行跟上学习的每一步骤,不需要家长更多的言语提示或其他辅助,从而能慢慢地培养和提高他们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四),结构化教学法有助于孤独症儿童情绪的稳定。在训练中,孤独症儿童的情绪是否稳定是能否完成训练目标的关键。结构化教学法把与学习有关的资料、物品及工作步骤作了系统的安排,并且有醒目的视觉指示,在老师的帮助下,儿童能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完成训练目标,情绪也不容易出现大的起伏。

四、结构化教学法的使用

在运用结构化教学法时有以下几个问题应该注意:

1、结构化教学法针对的对象是那些不适应学习环境的孤独症儿童,或者学习新事物有困难的儿童。

2、应注意结构化教学法的变通。结构化教学法的使用并不是一层不变,当儿童不断进步,已掌握了某种技能,会独立完成某项工作时,部分结构化教学的策略就要慢慢改变,以避免新的刻板行为产生。比如完成工作“从左到右”、“由上到下”的常规,如果儿童已熟练掌握,就可以不一一把物品放在工作盘中,而是让儿童根据工作程序表的指示去寻找需要的物品,以增强他独立辨别、选择的能力。又比如“完成篮”的使用,在儿童已经建立起工作后要把物件放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这个概念,便可以把完成的项目放在桌子的一角。

3、关于“程序时间表”的使用,程序时间表因儿童的认知水平不一样而有不同的记录方式,但随着孤独症儿童能力的提高,记录的方式也要随着改变。最低水平的是使用物件(实物)来提示,再依次是像片、图片、文字。一旦儿童掌握了一定的文字,便可训练他们使用记事本以写日记的形式来记录每天的工作内容及顺序。个人使用的工作程序表也是如此,视儿童能力的提高,逐步使用学生手册来记录要完成的各个项目。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也要帮助儿童用记事本记下周日、假期的每日安排,以免忘记,或事先没有告诉儿童引起他情绪的波动。

4、结构化教学法的局限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解决儿童的全部问题,也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对所有儿童都适合。结构化教学法也是如此,它只是针对孤独症儿童在学习方面的某些困难以及言语沟通的障碍而采取的相应策略,既有它的可行性,又有它的弊病和局限。按照结构化教学法训练儿童,可使儿童养成有序工作的良好习惯,能较好地完成学校任务,也避免了管理上的一些麻烦;但另一方面如果操作不当,又容易使儿童产生新刻板行为。因此在使用结构化教学法时,“针对性”与“变通性”是应该注意的两个方面。

ABA教学方法介绍(一)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

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 罗瓦思写的《发育障碍儿童教育》(1981)是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参考书。 应用行为分析法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罗瓦思在1981年的书阐明了他的方法。孩子的训练一般是在他三岁半前开始的。每周在家里有三十到四十个小时的训练。就是每星期5-7天的训练,每天4-6个小时(都是一对一的)。这种时间安排不是绝对的,主要是要按照各各儿童的需要调整。一次训练平均2-3个小时(包括休息)。每个项目(5分钟左右)结束之后要休息1-2分钟,每小时也让儿童休息15分钟,那时候他可以自己玩,吃零食,看录象,等活动。

罗瓦思强调说:为什么要尽早(三岁半前)开始进行训练?是因为要尽早改正或减少不良行为(在孩子已经习惯了那个行为前),也要尽早教孩子基本的语言和社会交往(包括玩)的技能。这教法强调先用一对一的方式来教,后扩大治疗环境,集体治疗,以便熟悉类似上学的环境和活动。

他和提倡应用性行为分析法的人认为早期进行强化的训练使孩子上普通学校的可能性增加。

开展一个应用性行为分析法(ABA)训练计划需要哪些人参与?在美国一般来说要组成一个"治疗组"。这组有至少三个人,这样可以保障他们一周的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可达到30-40小时。通常参与的人员是学教育学或心理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但有时也可以请亲戚来帮助。如果这些人愿意作志愿者当然最好,但是常常找到的是要打工的学生。家长也是这个组的成员,但是不一定是直接来充当一对一的教师。也可能,家长自己先学会这种操作技能,再教给请来的老师,他的角色是参加每周治疗组开会。最好是,能先请专家来,一起设置合适的(一些)项目,帮所有训练人员(家长和别的老师)都掌握同样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专家,家长可以自己通过看了书,了解了方法以后,就开始做。一个人只要有兴趣,有积极性和能够坚持就可以学会这个方法。

这几年来在美国越来越多学校,机构和家庭都选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来教孤独症儿童。教学(训练)的方式叫分解式操作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这种DTT是一种具体的训练技术。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②强化性(intensive)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③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④使用强化物及强化手段。

为什么叫分解式操作教学(DTT)呢?这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包括着多种"操作",每项"操作"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具体过程是由三环节组成:①给孩子发出指令或要求;②促使孩子对指令或要求的回答或作出反应;③结果(对孩子的反应强化或提示加强化)。一个操作的这三个环节完成后,稍微停顿后再给出下一个指令(开始新的操作)。

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可以把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这叫《分解目标》。比如,要教孩子学习洗手就有好几个步骤:打开水龙头,搓手,擦肥皂,再搓手,关水,把手擦干……。再比如,要较孩子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孩子,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下面还将仔细介绍)来促使孩子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孩子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孩子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

ABA的分解式操作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与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它是由指令、反应、和结果三个环节构成的。经典的教学方法是给孩子提供(看或讲)很多的信息内容,孩子在教授过程中只需被动的"听",无需明确地作出反应。ABA教法就不一样,只给孩子很少的"信息"(比如两张动物的卡片和一个指令:"把牛给我。"),对孩子的要求十分明确,孩子对此也十分清楚。因此,应该说ABA不是那种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每次"操作"时孩子必须作出反应。这种方式很适于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因为他们不可能象正常儿童那样,只需被动听老师上课就能学会新的技能。 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帮助。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向ABA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时,他可

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孩子。如果别的孩子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孩子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孤独症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ABA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孩子指令后,孩子须马上做出反应。因此,提示的技术就更具意义。比如,教一个孩子学会完成两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者"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时,孩子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出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孩子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以强化。强化孩子做出的正确的反应就是"操作训练"的第三环节--结果。如果儿童反应是对的,马上给某种奖励,如果反应不对,说"不好!"。通过反复的练习,可以逐渐减少对孩子的提示,一直到无需再给提示,他也能正确做出反应。强化的使用也是有区别的,一般在操作练习两天以后的技能,如果需要提示的反应,强化的方式就用赞赏(对、很对;好…),如果没有经提示就做出的正确反应,就要多给强化,包括更多的夸奖及给他喜欢的东西(好吃的、玩具之类)。

上面这个例子提到了ABA另外两个特点(除了把技能项目分解成很小的步骤和使用提示帮助以外),就是强化和反复练习的重要性。

强化: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一个孩子叫了"妈妈",妈妈马上高兴的对他笑、并拥抱他,孩子可能因此会更多地叫妈妈。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开始对孤独症孩子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初级强化物,它包括食物、饮料等,在使用初级强化方式(给以食物、饮料)时,也要失用表扬等,逐渐可以引导孩子接受次级强化手段--如表扬、赞赏,拥抱等。

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的作用。教孩子较难的技能项目时,就要使用最好的强化物(孩子最想要的)。强化物可以放在放在使孩子能够看到的地方,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是不要说:"如果你听话,指出那个是公园,就给你吃糖"。这样好像是在讨价还价。最好是通过孩子在完成了应有的反应得到强化的经验,让他来接受你的这种操作方式。

强化的目的是让孩子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你在使用赞赏时,除了说"很好"、"真棒"以外,也应该明确地表明你所强化、表扬的是什么行为。比如,在孩子进行对名词的理解的训练时,指令是"把火车给我",孩子果真把火车拿给你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真好,把火车给了老师。"(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动作反应"真好")。

反复练习是ABA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孩子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有些从事训练的老师或家长往往容易出现如下的"错误",就是在孩子对指令只做出一次反应或回答以后,就换做另一个题目了。他们给孩子提示,使孩子"正确"地做出了反应,并没有给孩子机会反复练习,以致达到能够无须提示也可以正确操作的机会。这样的训练是无效的。应该说,重复多次的练习,对孩子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

在美国ABA老师训练新的技能时一般给孩子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几的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比如,教孩子认识房间的作用("我们在厨房里干甚么?""做饭"),开始教这个项目时,选一个房间练习10次。不过,连续十遍问同样的问题可能没有意思。可以问几次后再问些不同的问题(比如,给他看一个房间或地方的图片,问他"这是哪里?"),然后再回到目标问题上。只是注意,在问不同问题前的最后一个目标问题的回答必须是没有提示的。

如果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个项目中的几项内容后(比如学习"情感"的认识时,已经对"高兴"、"生气"、"难过"有了认识,下一步要求了解"不好意思"),除了增加和练习新的内容(反复给他出示一个孩子在做错事后而感到不好意思的图片,并问他觉得怎么样?)以外,还要随时穿插他已经练习过的话题。这样做有以下好处:①使练习不觉得单调(更有意思);②有助他记住学过的东西;③加强他对旧的和新的图片辨别能力

在反复练习时,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孩子所学的技能够得到泛化,另外也可增加孩子的兴趣。如果他在学《分类》,把不同分类的东西(水果,动物,交通工具,文具类等,或它们的图片 )排好,找好几个水果,也找好几个苹果,西瓜,等的例子。这样用不同的例子,反复练习,也是ABA最强调的一点。

ABA教学方法介绍(二)

项目一:摹仿大肌肉群运动:

1> 和孩子面对面坐按椅子上。尽量使他注意你(确定他注意了你,2 就可以开始了)。

2> 一边做一个动作,一边同时说“这样做。”动作可以是:

拍桌子 拍手 挥手(象打招呼似的) 握双手 拍腿 摇头 点头 转身 用手把脸捂起来 拍肩膀 跳 踏步 伸手 敲椅子 插腰 拍头 摩擦手掌等 抱臂 拍肚

3> 每个动作都要提示孩子,帮助他成功,然后给于强化。

4>逐渐地减少实践的提示,改变强化方式。减少提示,加强表扬获奖励。最后孩子能够按照指令反应正确时才给他强化。 项目四:摹仿口形的运动: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确定他是否注意。

② 边示范边说:“这样做。”

口型动作包括: 张嘴 伸舌头 噘嘴 磕牙齿 吹的动作 笑 吻 舌头抵上下牙齿等

注意: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要求语音模仿,那么一边做动作,一边要发出声响。如果孩子不能够摹仿你,你们可以坐在镜子面前操作。从镜子里学习模仿动作。

跟别的其它项目一样,只要做对了就要给他强化。先给帮助提示,逐渐减少到孩子听到了口头指令就能够正确反应。 项目七:相配、区别物体

A.相配(一双、一对物体)

1.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主义力集中。

2. 把一件物品(比如∶杯子、扣子---)放在桌子上面。

3. 把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物品给孩子,同时叫他相配,“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4. 提示他做出正确的反应(把东西放在了第一个物品的旁边较近),给以强化。

B.相配(两双、两对物体)

1.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注意义力集中。

2 把两个不同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比如:一个杯子,一个勺子,这两件东西要从形状上不容易混淆)。两件东西要摆放的距离孩子一样远。

3. 拿另外的一件东西(和上面的一件东西相同)给孩子,要求他“把一样的东西摆到一起”如果他摆得不对,马上把东西放还给他,让他重新来一次。对他说∶“不对”并且重复说:“把一样的东西摆到一起”。用手把手地提示让他正确摆放。

4. 对他正确的操作给以强化。和以上操作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强化。

5. 在孩子学会了将以上两件物品相配以后,再练习随意地相配(比如:一次用杯子,两次用勺子)。也要使用提示和强化的手段。

C.相配(两对物品位置变换不定)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注意义力集中。

② 和B项操作一样,只是要随时把桌子上的东西位置变动。为的是不要使孩子只是记住固定的摆放位置(比如∶杯子在左边;勺子在右边的放法)。

注意:在做好了A.B.C.三项操作练习以后,可以练习用三、四对物品相配,,教他区别更多的东西。

项目十三:图片(领悟和表达)

A.领悟:认出图片里的物品

① 把图片放在孩子的面前的桌子上,确定他已注意。

② 说:“指出(图片上的)„„”。

③ 用现实提示帮助他正确指出,并予以强化。

④ 强化和提示逐渐减少(如以上项目)。

B.表达:能够说出图片里的物品名称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确定他已注意。

② 拿起一张图片给他看,问:“这是什么?”

** 提示孩子正确说出物品的名称,给予强化。强化和提示和以上项目一样,逐渐减少。

项目十九:所属关系(领悟和表达)

A.领悟

① 在孩子的附近有熟悉的人(他能够见到),要求孩子:“去摸摸„„(比如:去摸摸华华的手)”

② 提示他正确的反应(去摸华华的手),给以强化。

③ 和以上的操作过程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对他的强化。

B.表达

① 你指着一个孩子认识的人的衣服或身体的部位说:“谁的衣服(或身体某部位)”?

② 提示他作出回答(比如:“这是毛毛的衣服„„。”),并给以强化。

和以上的操作过程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对他的强化。

项目二十三:要、不要(比较喜欢,比较不喜欢)

A. 不喜欢的东西

① 和孩子对面坐着。

② 把一件孩子不想要的(不感兴趣)东西拿给孩子,问他:“你要不要„„(某物品)?”

③ 提示孩子摇头或讲出“不要”。

④ 孩子做到时,就立刻将东西拿开(最好是再看不到了),给孩子强化。

⑤ 和以上的操作过程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对他的强化。

B. 喜爱的东西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拿给孩子看他喜爱的东西(玩具、食物等),问他:“你要不要„„(物品的名称)?”

③ 提示孩子点头或者讲“要”。

④ 孩子表示后马上把东西给孩子 ⑤ 和以上的操作过程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对他的强化。

C. 要、不要的区别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随意交替地将孩子有兴趣及没有兴趣的东西拿给他,询问他:“你要不要„(东西的名称)?”

③ 提示孩子正确表达,并给以强化。

和以上的操作过程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对他的强化。

项目二十六:社交问题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注意你。

② 问他一个社交性问题,帮助孩子讲出正确的回答。

③ 给他强化。并逐渐地减少提示与强化。

可以问的问题包括:

• 你叫什么名字? • 你几岁了? • 你(今天)好吗(高兴吗)? • 你住在哪里? • 你的(兄、弟、姐、妹)是谁? • 你喜欢玩什么? • 你的爸爸、妈妈叫什么? • 你喜欢吃什么? • 你在哪里上幼儿园(上学)? • 谁是你的朋友? • 你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 • 你家住在哪里? • 你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 什么是你最喜欢的玩具? •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 • 你的老师叫甚么?

项目二十五:选择技能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注意你。

② 拿两件他喜欢的东西(拿在你自己的手中)给他看。

③ 问他:“你要„„还是„„?”

④ 提示他指出或讲出他最喜欢的东西,马上给他。

6 逐渐减少提示,他每次讲对时,都把东西给他(开始时,用来选择的两样物品应该一件是他十分喜爱的物品,另一件是他稍微有兴趣的物品。这样做有帮于他理解《分辨》和《选择》的概念)。

**注意:如果孩子还不会说话,可以教他用手指点所选择的物品。他如果已经能够较快地选择出摆在他面前的物品时,可以让他对一些看不见的物品进行选择(比如:“你要苹果还是要饼干?„„”)。还要注意,每次问话时要变换物品名字的顺序,避免他只是选择讲的最后的物品。

项目三十五:描简单的画

①.把纸和笔放在面前的桌子上。

②.在纸上画一个东西(作示范),同时要求孩子同样地画一个。

③.提示孩子拿笔画出这件东西,并给予强化。

④.和以上项目一样,逐渐减少提示和强化。

所画的东西可以包括:

竖线 横线 +字 圆圈 斜杠 数字 各种形状 笑脸 花 车 房子 人 彩虹 „„

项目四十:孩子给你两件东西

① 把几个物体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

② 要求孩子:“把------和---------给我。”

③ 提示孩子把那两件东西拿给你,并予以强化。

④ 和以往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强化。

注意:你提示孩子最好是同时拿起两件东西(一手拿一件)。如果他的理解能力比较困难,可以将你的用语简单化。比如只说:“球、小车”。而不用:“把球和汽车给我”的表达方式。也要在日常的环境中很自然地要求他拿两件东西,(比如可以是:“去拿袜子和鞋子”之类的。)

项目四十四:分类(相配,认出,说出名字)

A.相配

① 把几组(不同种类)物体的卡片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

拿出另外(卡片上面的东西和以上卡片中的一组是一类的)一张卡片,让相配(放入相同种类的一组中)。提示他把卡片放在适合的一组中(比如:桌子上有白菜、汽车、椅子„„等卡片,提示他将拿到的火车的卡片放在汽车上面──同属于交通工具一类)。并给予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B.认出分类

① 在一堆卡片中将相同种类的卡片归为一组。

② 要求孩子:指出„„(比如:食品/交通工具/„„)的卡片组。

③ 提示孩子指出你要他指的卡片(分类)组,并给予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C.讲出分类的名称

① 把卡片按不同分类组,分别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

② 你指着其中的一组卡片问他:“这些是甚么?”

③ 提示孩子讲出那组分类的名称,并给予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注意:如果你的孩子对相配(图片分类)有困难,可以使用实物来操作练习。

项目四十五:代词(我的,你的)

A.领悟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引起他的注意。

② 让孩子(给他指令)摸摸(你的、我的)(衣服或者身体的部位)。

③ 提示(或手把手)或示范他正确地作出反应,并给以强化。

④ 和以往的练习相同,逐渐减少给他的提示和强化。 ⑤ 先教使用“你的”,再教使用“我的”。然后再(随意)交替练习(领悟)。

B.表达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引起他的注意。

② 你指着你自己或孩子身上的衣服或者身体的某一部位,问:“谁的„?”

③ 提示孩子说出代词和相应衣服或身体部位的名字(比如:我的手。)给以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减少给他的提示和强化。

⑤ 先教使用“我的”,再教使用“你的”。然后再(随意)交替练习。

注意:你的孩子学会领悟代词以后,联系几个星期后再教他练习说出代词,这样会对他更为容易掌握,更明确。

项目四十七:想出(猜出)/讲出你描写的物体(看得见或看不见)。

A. 看不见

① 把几件东西(苹果、香蕉)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使他注意。

② 说:“我在想吃一个长在树上的、红红的、可以吃的东西”。

③ 提示他指出苹果,并讲出它的名称,给他苹果以强化。 ④ 和以上一样逐渐减少帮助和强化。

B. 看不见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注意看着你。

② 说:“我希望有个(描述)园园的,可以踢的东西”。

③ 提示他(猜出你所描述的)说出东西(球),并给以强化。

④ 和以上一样逐渐减少帮助和强化。

注意:开始时,放的东西不要太多(2、3件),东西相互之间的特征要有显著的不同(颜色、形状、功能„)。以后逐渐选择比较有相近特征的东西。可以提示孩子按照地方、场所区别。

项目五十:回答关于物体和图片中的问题

A.物体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看一个物品,问他一个问题(见提示内容)。

③ 提示孩子正确回答,并给以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B.图片、照片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孩子看照片(比如爸爸在厨房里炒菜,„)询问他问题。

③ 提示他正确地讲出,并给他以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询问和回答的范例:

A.关于物体:

① 这是什么?是香蕉 ② 这是什么颜色?黄色 ③ 你拿香蕉干甚么? 我吃香蕉 ④ 香蕉是甚么?水果 ① 这是什么? 是冰棍/棒棒糖 ② 这是什么颜色? 红颜色 ③ 你用他可以干甚么? 我舔他 ④ 你在哪里买冰棍儿? 在商店里

B.关于照片:

① 这是谁? 妈妈 ② 她在做甚么? 她在笑 ③ 她在什么地方? 她在客厅 ④ 她怎么样? 她很高兴 注意:开始时只要求他回答两个问题,然后再逐渐地教他更多的内容。如果你的孩子学习这个项目很困难,可以先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问问题,然后逐渐改变成不同的形式。

项目五十五:简单句式

A.它是„„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出示给他一件物品并问:“这是甚么?”

③ 提示他讲出:“这是球„„书等。”并给以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B.我看„„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一张图片,并问他:“你看什么?”

③ 提示他回答:“我在看(图片中的物品)”。给以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C.我有„„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一件物品,并问他:“你有什么”?

③ 提示他回答出:“我有一个(手中的物品名称)”。并给以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注意:学会了B的项目以后,可以教他说出图片中的几样东西(如:我看到了一个房子,一棵树,一部汽车„„等)。使用儿童画册的内容来泛化这项技能。

项目五十六:简单地相互交流

A.我有„„(物品)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把一件东西交给他,你自己手中拿着另一样东西。

② 举起你的东西说:“我有一个„„(你的东西的名称)”。强调东西的名称,讲得慢些。

③ 提示(示范)孩子也说:“我有一个××(他的东西)”。他能够正确表示时就给以强化。

④ 几次练习后可以更换物体再练习。然后可以让他自己从盒子里挑选物体,练习句式。

⑤ 在他学会了表达“有什么”之后,教他其它表示(形容)物体的句式。

⑥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B.我看„„(图片或书上的东西)

① 把两张图片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

② 你指着一张说:“我看„„(图片上的东西)”。

③ 提示孩子指着另一张,说:“我看„„(他指的东西)。并给以强化。

④ 练习几次后更换图片。

⑤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实际例子: 物体

① 我有一只鸭子。 我有一只牛。

② 我的鸭子是黄色的。 我的牛是黑色的。

③ 我的鸭子叫“呱呱”。 我的牛叫“牟牟(叫声)”。

④ 我的鸭子生活在水中。 我的牛生活在牧场。

图片/书

① 我看球。 我看花。

② 我看车,树。 我看人和蛋糕。

③ 我看红帽子。 我看蓝色的球。

④ 我看男孩在走路。 我看女孩在作游戏。

⑤ 我看汽车里的女孩。 我看滑梯上的男孩子。

项目六十:询问“„„在哪里?”的练习

A.请孩子找回不见的东西

① 把5个孩子认识(能够叫出名称)的东西放在他的身后(不能直接看见),让他看到物品在哪里(让他转身,并同时对他说:“看有球、汽车、书、铅, 笔和帽子”。)

② 让他再次将身体转过去(又不能直接看见哪些东西了)。

③ 你说:“去拿来(上述物品中的一个)”。

④ 提示他找回那样东西,并给予强化。

⑤ 让三次找到了东西后,把其它的东西(比如铅笔)藏起来。

⑥ 要求孩子说:“去把„„(比如说:铅笔)找出来”。

⑦ 孩子一到背后去找(铅笔)就提示他问:“铅笔在哪里?”

⑧ 马上说:“„„(铅笔)在这儿”。邦孩子拿出铅笔。并给孩子强化。

⑨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B.在活动中

① 设置一项要求孩子完成的活动项目(或程序),比如拼图或画画。

② 让孩子开始操作前,先把一件必须的东西(比如:拼图中的一块或者蜡笔)藏起来。

③ 开始让孩子操作这项活动。当他发现缺失的东西时(比如:拼图中的一块或者蜡笔)立刻提示他问:“„„(拼图或者蜡笔)在哪儿”?

④ 马上回答说:“„„(拼图或蜡笔)在这儿”。把东西给他,并且也给他强化。

⑤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减少提示的方法:在第一次他一找东西时,马上给口头提示。以后逐渐延长(在他发现缺失东西到你给他提示之间的)时间,每次可延长1秒钟左右。以致他能够自己主动地问“„„在哪儿?”

注意: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泛化这项技能。如:在出门前把他的鞋子藏起来等。

项目六十二:回答常识问题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注意你。 ② 问他一个常识性的问题。 ③ 提示他正确地回答,给予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常识性的问题可以包括:

动物题目: ① 狗是怎么叫的? ②什么动物“汪、汪”叫? ③ 狗可以做甚么?看门④ 牛住在什么地方? ⑤ „„

颜色题目: ① 太阳是甚么颜色的? ② 什么东西是黄/红/绿/兰色的?③ „„

社会职业题目: ① (救火员/医生/司机„)是做甚么的? ② 谁给我们看病? ③ „„

节日题目:①春节/儿童节/„„是甚么时候?② 十月/五月/„„)里有什么节日? ③ 春节时我们作什么? „„ ④ 物理特性题目:① (糖)有什么味道? ② 讲出什么东西是(酸)的?③ 你摸(冰)有什么样的感觉? ④ (雪)是甚么颜色?⑤ 什么东西是软的? ⑥ 什么东西大?⑦ „„

季节题目:

① 四个季节是甚么? ② 哪个季节里有„„(雪/很热„„)? ③ (夏/秋/„„)季节我们作什么(游泳/„„)?幼儿园常识题目: ① 晚上天上有什么亮的东西? ② 每星期有几天? ③ 鸡可以生什么? ④ „„

注意:开始最好有图片或可能观看的图片,照片作教具。

项目六十六:回答“„„在哪儿”的问题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注意你。

② 问他一个“„„在哪儿?”的问题。

③ 提示让他回答出。并给予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

这类问题可以包括:

a) 你在哪儿睡觉? b) 你在哪儿洗澡? c) 你在哪儿吃饭? d) 你住在哪儿? e) 在哪儿买菜? f) 炉子在哪儿? g) 妈妈在哪儿上班? h) 哪儿有滑梯? i) 哪儿可以看到老虎? j) 到哪儿可以游泳? k) 生病了到哪儿去看病? l) 到哪儿去买书? m) 到哪儿可以买到油条(汉堡包„„)? n) 你去哪儿理发? o) „„

注意:除了口头提示(示范)以外,孩子可以使用照片、图片来作提示。

项目七十二:回答关于故事的问题。

A.用图片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出示一个人在做动作(在某种场所从事某种活动)的图片/或照片(比如,一个小朋友在海滩游泳)。 ③ 讲述图片中的故事〖有一天,阿毛去海边游泳〗。

④ 询问孩子关于故事中的问题(阿毛到那里去了?谁到海边去了?阿毛到海边干甚么?)

⑤ 提示他(口头)正确回答。并给以强化。 ⑥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B.简单地讲故事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讲一个简单的故事(如:有一天,妈妈去商店买冰淇淋)。

③ 询问他关于故事中的问题。(如:谁去了商店?妈妈到那里去了?妈妈在商店里买了什么?„„)

④ 提示他正确回答出,并给以强化。 ⑤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C.简单儿童故事(书)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念儿童故事书中的一页(一、二句话)。

③ 询问他关于听到的故事内容的问题(不是要求他复述,而是回答询问)。

④ 提示孩子正确地回答,并给以强化。 ⑤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D.讲比较难的故事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讲一个四句话的故事(比如:“有一天,一个叫毛毛的小朋友到公园玩,他发现了一个红色的球。他把球带回家给了妈妈,晚饭后他玩了会儿球,就睡了。)

③ 询问孩子有关故事中的内容。

④ 提示他正确地回答的答案,并给以强化。

⑤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注意:如果你的孩子有困难,可以从更简单的故事开始。(如:“妈妈去了商店”。“谁去了商店?”)

项目七十四:听从“问”和“告诉”的指令

A.问

① 在遇见一个小朋友时,让孩子去“问„„ „„”(问“毛毛”他“多大”了)!

② 用实践提示让孩子走到那个小朋友身边,示范他询问“毛毛,你多大?”

③ 那个小朋友回答后,你马上给孩子一个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B.告诉

① 在“遇到”一个小朋友时,让孩子去“告诉„„ „„„”(去告诉“毛毛”你多大了)!

② 用实践提示和口头示范让孩子走到那个小朋友身旁,并且说出(要求说的话):“毛毛,我六岁了”。 ③ 孩子说完马上给以强化。和以上的练习一样,4 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5逐渐地减少强化。

C.问、告诉随意练习

① 给孩子A项或B项的(第一)指令。

② 提示孩子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并给以其强化。

③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注意:可以利用小朋友进行这个项目的练习,教孩子在玩的过程之中怎么问和回答问题。

项目七十八:解释(描述)话题

① 和孩子对面坐着,让他注意你。

② 要求孩子:“给我谈谈(关于„„)”(内容见下面的实例)。

③ 用示范帮助他说出有关题目内容中的三件东西,并给以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可以选用的实例:

① 节日 春节:是一个节日。在冬天过。大家那天在一起吃饭。

② 地方 学校:我在拉萨路小学上学。我的老师是王老师。我的同学是王琨。

③ 家庭 妈妈:我的妈妈是马琳。她在学校里教书。

④ 运动 溜冰:我和爸爸去溜冰。我们在夫子庙溜冰场溜冰。我滑得很快。

注意:开始时先讲一句,逐渐地增加到二句、三句话。

项目八十七:回答“为什么„„?”和“如果„„?”的问题

A.“为什么”

1 和孩子对面坐着,2 让他注意你。

3 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要吃饭?”)。

4 提示他作出正确回答(“又为我饿了”)。给他强化。

5 和以上操作一样,6 逐渐地减少对他的提示和强化。

B.“如果”

1 和孩子对面坐着,2 让他注意你。

3 王一个“如果”的问题(比如“你如果觉得饿了,4 你会作什么?”)。

5 提示他正确回答(我会吃饭或吃东西),6 给以强化。

7 和以上操作一样,8 逐渐地减少对他的提示和强化。

询问的内容可以包括:

1 吃饭/饿了 2 喝水/渴了 3 睡觉/困了 4 哭/难过 5 笑/高兴 6 看病/不7 舒服8 9 洗澡/脏了 10 穿大衣/冷了 11 打伞/下雨

注意:用日常生活的情况,比如孩子要喝水(或饮料)时,问他为什么要喝水?同时帮助他回答“因为我渴了”。也要教他从图片上回答问题的方式(比如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是一个孩子从自行车上摔下来,哭了。问“他为什么哭”,提示他说,“因为他从自行车摔下来”)

ABA教学方法介绍(三)ABA训练计划示例

本文为3~4岁孤独症儿童2年的训练计划:

需遵守的总原则:1. 每次上课中伴随目光对视训练。

2. 在执行复杂指令前先将每个步骤与技能全部掌握。

3. 为保持强化物的有效性应经常更换强化物。

4. 不理睬发脾气与反抗,坚持工作。

注意:在每个分类中的技能是按由简单到难的次序排列的,然而训练的每个计划中,都应从各分类选取需教的技能。

第一疗程(3个月)

1 注意力

在教儿童如何集中注意力时,指令:“看着我”是非常关键的。提示儿童坐在椅子上,放平两手,老师坐得很近,不允许儿童坐姿不正或跑开。 老师的态度是一贯性,坚定,提要求,对任何服从的表示给予表扬,拥抱,抚背。让儿童集中注意力是关键的第一步。

1) 看着我面对面 1秒,2秒,5秒

由活动转向老师 (让他从事活动,然后教他在老师说“看着我”时,抬头看并进行目光接触 。提示:将手放在儿童下巴下面,将强化物放在眼睛的水平高度)

2) 对姓名的反应

2 听从一步的指令

指令:坐下,站起来,过来,手放好,举起手,拥抱一下,转过来,跺脚,挥手等。起先用身体提示,然后减退提示。

“触摸身体部位” :头,脚 ,肚子, 眼睛, 腿等

“做给我看”:吃,喝,拍手,挥手,拥抱,转身,站住,坐住,走路,跑步等

3 模仿活动: “跟我这样做”

大肌肉:拍手,举手臂,拍腿,拍桌子,摸头,打哇哇,跺脚,站起来,摇头不,点头是

小肌肉:使用手指,开合手掌,接触身体部位等。

积木模仿:老师将积木搭成形状,让他模仿,用 3块~5块。

物体模仿:教模仿使用物体,如将勺子放入杯子中,用面巾纸擦面,将玩具车放入玩具箱里。 画图模仿:抓笔,画线,画图等。

4 指令反应: 老师将儿童想要的物品举起,叫他“用手指”,提示他将手直接指向物品(接触),然后给他,以后减退提示并增大距离。

5 配对: 物体间/图画与物体间/图画间/色彩间/字母间/数字间

6 语言模仿: 元音/辅音~词语~词语组合 一开始可接受相近音,再慢慢纠正

7 玩耍 : 形状块 / 动物拼图(同时老师发出动物的叫声并学习动物的动作)

珠子 / 钟型拼图

积木 / 数字拼图

音乐(VCD,电子琴,打击乐器)

娃娃书

8 区别物体: 叫他“给我”:球, 杯子,鞋等,逐渐增加桌上物品的数量

9 区别图画: 叫他指着: 从两幅画到许多画

10 认识物品名称: “这是什么?” 用真实物品或图画,开始时接受相近回答

11 是/否 : 摇头说不——对不想吃的东西 点头说是——对想吃的东西 开始提示,然后减退

12 认识动作:1)对老师 “我在做什么?” 挥手,跳,站,坐,拍手,跑,擤鼻子,亲吻,笑,走路,睡觉,打开,喝水,吃饭,哭等(示范回答,开始时接受相近答案)2)对自己 “你在做什么?

3)对别人 “他在做什么?” 开始时只要求动词,如“在跳”

13 认识色彩(从理解到表达)

1) 指红色/蓝色/黄色等2) “这是什么颜色?”举起物品(示范,再减退)

14 所有格: 指出。。。的鞋(姓名)(为 你的/我的 的训练打好基础)

15 形状(从理解到表达)

1) 指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2) “这是什么形状?”,举起相应形状的木块(示范正确回答,再减退)

第二疗程(2个月)保持以上所有课程,包括目光接触

1 比较,对比:大/小 指着 大的/小的 车子

2 动作+物体的表达方式: 喝果汁”“吃饼干”看图说话“他在做什么?” 提到自己“你在做什么?” 提到老师 “我在做什么?”

3 新的颜色

4 所有格: “这是谁的鞋?” “。。。的鞋”

5 作选择: “你想要。。。还是。。。?”

6 同时模仿: 做。。和。。(拍桌子和摸鼻子)

7 继续用积木模仿

8 给/取回: 两到三个物品

“给我。和。。和。。”,从桌上开始,然后要求他在房间里周围取物,锻炼他的短期记忆

9 两步指令: “站起来并转圈”等(这时应分别已掌握两个单独的指令)

10 是/否(否定):“这是一个。。。吗?” 如举起玩具熊问“这是一匹马吗?”

11 玩耍: 用小的偶像玩过家家:妈妈,爸爸,男孩,女孩,宝宝,

示范一些简单的动作,吃,睡,唱儿歌等

一起读书,指着图画,拍球,滚球,提示将球取回。一开始坐得近些

一起唱歌,表扬他唱出来的部分

一起画人的五官,有时强调身体的某部分: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

12 在短句中用语言提要求:示范:“我想要。。”“我可以要。。吗?”

13 识别情绪状态: 开心/伤心/生气 指画问“他觉得怎么样?”

14 “我的/你的”: 用鞋子 “把你的鞋子给我”“把我的鞋子给我”

(这可能是语言中最困难的课程,因为“你,我”是不固定的,因说话者而异,一开始要教理解语言,固定老师说话,“我”指老师,“你”指儿童,然后教表达语言,固定儿童说话,“我”指儿童,“你”指老师。在自闭症的语言中“我”和“你”常会混淆。自闭症者在对原材料除重复外,进行转达,总结,泛化方面是有缺陷的,但经过训练是可以掌握的。)

15 语言模仿

16 “哪里” 加上表达 “里面,外面,上面,下面”

如“哨子在哪里?” 示范“在盒子的里面,外面,上面,下面“

17 “谁” : 用照片指家人,朋友等

18 “。。在干什么?”用照片中熟悉的人在根一件特定的事(如在饮果汁),也可用图卡。

第三疗程(2.5个月)

这里有许多项目,每名训练员在每个2小时的计划中做约10个项目,一般做其他训练员未做过的项 1 开始训练大小便

2 对比:冷/热 长/短 重/轻等 “指给我重的” 可用这方面的教育卡片

3 指代词 :看图片“他在做什么?” 示范“他在。。”,再减退

4 执行两步指令(保持)

5 方位词(继续) : 在。。旁边/后面/前面

6 颜色(继续教新的颜色)

7 区分情绪(继续) 用图片或面对面“我觉得怎么样?”,老师 做高兴/难过/生气的表情

8 区别 :“谁,做什么,在哪里”等问题

9 宾语/动词/完成句子

用更完整的句子描述人们的动作(图片)一开始可接受“男孩在吃苹果”,但渐渐示范更完整的句子“这个男孩正在吃一个苹果”

以后问“告诉我画上有什么/这幅画讲的是什么/这个男孩在干什么”

保持指代词“他/它”,描述动作,情绪等的训练

10 简单的句子

“我看见。。。”“这是一个。。”

做一本“我看见什么”的书,将图画贴在笔记本里,头五页每页一件物品,下五页每页两件。。。,提示说“我看见。。。和。。。和。。。”,保证在增加物品数量前已掌握“我看见一个球”,而不是“我看见球” 11 按指令取物

12 用大人的姓名,称呼来提要求: “妈妈,我要画图”等,不久还可加上触摸,提示他触碰他人引起注意 13 是/否,否定(继续)

14 简单的社交提问: 姓名,年龄,家人

15 玩耍: 用毡板,将毛毡物体粘在毡板上制造情景

16 语言模仿: 教词语组合,纠正他对物品的叫法 17 保持注意力/转移注意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

1)保持注意力

在同一个话题上问几个问题“看见这只狗吗?”“它在做什么?”“这条狗是什么颜色的?”“它要到哪里去?”等。这算不上一个专门的项目,但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都要强调,特别是玩耍与读书时(从长远来看,保持注意力能使儿童关注目前同一话题,限制他说傻话,走题。许多自闭症的孩子能用正确的语法与词汇说很多话,但不能专著于他的听众想谈论的话题,这会使他们很难交朋友与建立社会关系,所以这项训练是意义非凡的

2)转移注意力

*轮到我玩/轮到你玩了

*老师可坐得更远些,但仍要求不断有目光对视。 老师可更经常在室内走动,或让儿童在室内走动,但不断要求他给予注意力

*老师开始一项活动,然后说“噢,不,我们还是做另一件事吧”,这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并增加灵活 *老师建立起一个活动,如画画,这要求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桌子上,但在整项活动中不断谈话,问问题,如儿童抬头看并回答则鼓励表扬

18 加快更替教学材料的节奏以避免厌倦情绪,每次在椅子上坐不超过5分钟。

用“坐得好”“听得好”“你不哭,这很好。”等话来加强行为的改善。尝试不同的强化物。在出现攻击行为时说“时间到”。注意:在小孩扯头发时可压他的指关节,小手会自然地松开。对拍手,身体紧张,用脚尖走路等,说“把手放好”并抓住他的手放在身边3秒钟,如坐好了就表扬。

19 保持目光对视的训练

20 练习“一刻钟游戏” 老师唱歌或读书,大约15分钟。

21 “我不知道”用熟悉物品的卡片,问“这是什么?”放几张不常见物品的图片在其中,如火花塞。示范说“我不知道”。他一旦理解了这句话的意义,开始用书本杂志等强化。当掌握“我不知道”后,提示他问:“我不知道,这是什么?”

22 开始示范用低的语调说话

因为这时儿童开始用高的,吱吱声说话

23 哪里(表达)(前面理解课程的训练已为表达打好了基础)

将两件物品放在儿童面前,每件给他看两次。第三次时藏起一件。当他寻找时提示他说“。。在哪里”整个句子。他问后表扬他并将物品给他

24 用蜡笔画画

画简单的形状,如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老师画脸,让儿童加上五官,头发,眼镜等。

老师画简单的物品,让他认“花,球”等。纠正手的位置。最后学习画棍状人形, 然后开始画多于一个人的场景。

25 继续做扮演游戏。

假装你是飞机,猴子,婴儿,狮子等,使用动作与声音。

26 分类 动物/食物/衣物

将三张这三类的卡片放在桌上,从一堆卡片中另取一张。老师问“这是什么”,回答“猫”。老师说“很好”,老师问“猫是什么?”,回答“动物”。老师说“将动物归类”,他应将卡片放入动物类中。 开始时提示,然后减退。

第四疗程(2个月)

1 继续动物/食物/衣物的分类。

加上玩具/食物/饮料的分类

2 在整个训练中贯穿指代词的训练

“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

3 开始教物品的功能

将3~4件实物放在桌上,问“你用什么剪”回答“剪刀”

4 继续“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用实物

5 继续“我的/你的”,开始“他的”的所有格的训练

“我的名字叫什么”“你的名字叫什么”“他的名字叫什么”

一开始可提示“把我,。。的鞋子给我”“把你,儿童的鞋子给我。”然后减退提示。

6 保持是/否训练

“你冷/热吗?”“你是一只青蛙吗/你是一个男孩吗?”“你在睡觉吗/我在拍手吗?”

“他高兴吗/难过吗?”“这是一辆卡车还是一个胡萝卜?”

7 开始互动训练

(目的是让他回应他人的对话。一开始很机械,但当他明白含义后会变得自然。)

老师“我在用蓝腊笔画画” 示范回答“我在用红腊笔画画”

老师“我穿着一双白鞋子”,“我早餐喜欢吃面包”等

8 示范表达“谁,哪里,做什么,什么颜色”等问题,贯穿整个训练

9 引入“开始,然后,最后”的概念

当孩子不明白2比3小时,玩数字拼图时只作为空间的关系,按顺序排列。

然后可教关系:

“你每天最早吃什么饭?”“早餐”“然后你吃什么饭?”“中餐”“你最后吃什么饭?”“晚餐” 还可找到另外的例子

第五疗程(2.5个月)

1 继续“我的/你的”练习

2 取3件物品,开始用较近的物品,然后增加距离

3 用排序卡片做成3个顺序场景

目的:开始教将故事的顺序,以达到扩大创造性与自发性语言的目的

强调“开始,然后,最后,结束”。一开始用很简单的故事“一个男孩买了一个雪糕,然后他正在吃雪糕,最后他吃完了雪糕,故事讲完了”。当他的语言进步后,可用更复杂的故事。可用故事卡片,让他自己排序并讲述。

4 开始表达训练

“刀是什么?”示范“是你切东西用的”。

等他有概念后不再提示。问“汽车是什么?”等

5 物品的功能“你能用刀做什么?”“你能用刀切东西”

6 房间与家具游戏中有不同房间的画有不同家具与设备的卡片,放入不同房间,让他对真实世界有个认识。 7 语言模仿 不同的词语与声音

8 为什么/因为 故事中“为什么这只狗在叫?”“因为它看见那只猫”

9 社交问题: 姓名,年龄,家人的姓名,“你住在哪里”“你多少岁”

10 谁,什么,哪里,做什么(继续)

11 继续指代词的练习 你/我/他/它

老师做跳,写等动作,问“我在做什么?”要求完整回答“你在做。。。”

同样让儿童做某动作,问“你在做什么?”要求回答“我在做。。。”

12时间顺序

“在。。之后”“很快”“然后”“以后”“现在”“在。。之前”。在讲故事与玩耍中,强调这些作为时间标志的词。 13继续玩“一刻钟”游戏

14 复习方位词,颜色,比较

老师给出越来越多的选择,现在用一种不太正式,不太结构化的方式做,孩子的书是主要的教学材料,图画卡和游戏也可以用。

15 学习量词

“一辆车”“一碗饭”“一杯水”“一双鞋”“一盒牛奶”“一棵树”等

16开始一样/不一样, 相同/不同 的练习

一开始训练“相同”。将两块一样的,一块不同的积木放在桌上,说“给我相同的”提示,表扬并解释“很好,你给我相同的,它们的颜色相同。”

其他例子:两个勺子,一个叉子/两个碟子,一个杯子等。

17 开始认字母与数字 以1,2,3,A,B,C开始

18开始数字概念的训练 从4个物品中,要求给出1个,2个,3个

19 开始识别多/少 设两组,一组多,一组少,要求“给我 多的/少的”

20 回忆过去的事件 让他在另一个房间做一件简单的事,回到课堂后问他:“你刚刚做了什么?”示范“我看见了妈妈。”“我找到了一个皮球”等

21 “有什么不见了?”的游戏让儿童认三件物品:石头,圈圈,心形,提示他蒙住眼睛,拿走一件,问他:“有什么不见了”。示范回答 也可用图画:人脸上有鼻子,嘴巴,头发等,但只有一只眼睛或一张桌子,只有三条腿。问:“什么不见了?”

22 轮到谁了? 轮到你了/轮到我了游戏

23 互动练习

老师:我看见一只猫,而且它叫“喵”

儿童:我看见一只小狗,而且它在喝牛奶。

儿童必须加上信息。开始时示范,然后只提示“而且。。”

24 当掌握“我是”后,进一步到“你是”

25 用故事书与普通的场景讲因果关系

“这个女孩为什么吃饭?”“因为她肚子饿了”

“我们为什么去看医生”“小狗为什么睡觉”“妈妈为什么去菜市场”等

26在小孩没有灵活性时,试图用不同的方式讲述同一件事:

“你把手割破了,手上面有一个伤口,它很疼,我来给它搽点药水。瞧,我们把伤口包扎好了”

第六疗程(2个月)

1 强调指代词的训练

1) 我的/你的 2) 他的/它的/她的3) 当掌握后将两种材料混合训练 4) 轮到你„我练习 2 当叫名字时会应一声“噢”

3 当回声(即鹦鹉学舌时,重复他人话的后几个字)时用言语提示或将手放在他的嘴唇上,说“不要学舌 4 继续相同/不同的训练 “。。与。。在什么上相同”“。。与。。在什么上不同”

5 尽量使用正常的语言,用一些俗语

如“不错,很棒,了不起,盖帽了,没治了,不得了,完蛋了”等

6 荒唐的概念

“这幅画有什么很傻?”示范回答,强调“很傻”

7 复习方位词/形状

8 哪一个不是同类?为什么?

用有系列图画的书:三种食物与一辆汽车,三个人与一个动物等

9 开始“怎么,如何”的概念

“这项工作怎么做?”“你怎样玩这个游戏?”“我怎样把它打开?”一有机会就教

10 更多象征性的游戏

扮演角色与对白。如消防员灭火,警察与小偷,爸爸为孩子做饭等

扮演一个中性物品,如积木,汽车,飞机,三明治,青蛙,饮料,船等。

强调“假装”这个词以帮助孩子理解。

11 继续语言推理与因果的训练

帮助儿童自己讲故事,故事分为三个部分:某个角色到某个地方,看见或做了某件事,然后回家。如“从前有个小男孩,他走到大森林里,看见一条黑狗,他将黑狗带回家去,故事完了”。在每个故事后提问题“谁到森林去了?”“他看见了什么?”“然后怎么样了?”

12 继续用数字与字母做学前教育

13 从第三者得到信息

房间里有三个人:老师,妈妈,儿童

老师:“妈妈早餐吃的是什么?” 儿童:“我不知道” 老师:“你问问妈妈” 儿童:“妈妈,你早餐吃的是什么?”。 练习直到他理解,然后泛化到其他问题。

14 用故事书,问“什么时候”,继续强调“为什么”与“怎么办”

老师开始介绍越来越现实的信息,如每天的时间,季节,节日,城市的名字等

15 “告诉我关于。。。”

用图画书,照片或杂志“看图告诉我这幅画”“告诉我更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来促进对话。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应可取得长足进展。

16 请其他的孩子一起玩

第七疗程(2个月)

1 继续画画

2 继续讲故事

3 强调为什么/因为

4 用故事问谁/什么/哪里/怎样/何时/为什么

5 观察式学习,与同龄人同化。

帮助他在与同龄人玩时学会分享与轮候等待,示范应如何相互交换信息。此时儿童在以空前的速度同化,治疗变得更为轻松。几乎不在有训练,但仍强调目光交流。

6 继续扮演角色

7 开始定义某些词语

示范“。。是什么意思?”。定义要清楚,简单。当他理解后鼓励他自己提问题

8 继续训练灵活性

从一项活动转到另一项活动,不理会哭闹反抗,不断地换活动

9 动词的语态(表达)

“你正在做什么?”“你做过什么?”“你打算做什么?”

“你正在做什么?”可在任何活动中问

“你做过什么?”可在老师带儿童在另一间房中做了某事,回来再问

“你要去做什么?”是在老师要儿童去做某事,然后在他要离开时提问。

这些问题较复杂,可先帮助他掌握如何表达

10 创造性游戏 用积木,橡皮泥等做一些物品

11 保持话题

在几轮会话中保持对话的同一话题,带入过去时与将来时,谈不是在现时发生的事。

12 寻找孩子语言中的难点,强调克服

13 让儿童对老师的活动自发提问题

例如老师:“我要做个东西”提示儿童问:“做什么东西?”

老师:“噢,糟糕”提示儿童问“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老师在远处拿本书:“看这个”提示他走过来问“是什么?”

老师假装写字,跳舞,找东西,教他问:“你在做什么?”

14 不断提醒他在自由游戏中关注大人,不断强化目光对视。在他叫了你,做了目光对视,提要求后才满足他的要求。互相说笑话,互相唱歌等。

15 继续提问,如“怎么样”“这个苹果吃起来怎么样?”“你是怎么做的?”“你觉得怎么样?”

16 继续分类练习

哪些是同类?哪些不同类?哪些是马戏团里的?学校里的?农场的?商店的?卧室的?

17 猜测游戏

“我正在想一个在水里游,有鳞的东西,猜猜看,是什么?”

第八疗程(4个月)

1 继续观察性学习,与小伙伴玩,相互对话,提问题技巧的训练。互动游戏,学习完整的句子结构,让别的孩子也参与教学。

2 学前字母,数字的教学,用点连线书,迷宫,简单棋类,玩“有什么不见了”游戏。

3 演戏,“告诉我。。。”,讲故事,画画。

4 鼓励他分享,交换信息或问问题,轮流玩。

只要老师想出一个对所有孩子读有趣的节目,可监控,帮助儿童参与并狡猾意见。其他孩子也成为康复计划中的训练员。这样的玩法是的玩法是不少的。

ABA 教学方法介绍(四)

在讨论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方法时,结构化教学是一个被人们议论过多次的一个话题。国内不少学者及专业人员在其著作中都提到了结构化教学。“孤独症儿童通常需要高度结构化的教育程度,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杨晓玲);“孤独症儿

童缺乏主动学习和与别人交往的愿望,针对这个特点在教学中采取有计划的结构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十分必要的。”(王书荃)那么什么是结构化教学法?它能给予孤独症儿童哪些方面的帮助?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本文将对以上几个问题作简略的介绍。

一、什么叫结构化教学法

结构化教学(一)概述及相关概念!

二、结构化教学法的5个组成部分

(一)视觉结构;(二)环境结构;(三)常规;(四)程序时间表;(五)个人工作系统。

(一)视觉结构

视觉结构就是把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及工作程序作适当的安排,使儿童无需用言语,只用视觉的辨别,便能明白和理解学习要求。视觉结构又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视觉清晰显示;2、视觉组织3、视觉指示,

视觉清晰显示就是把学习中重要的资料或物件部分清晰显示出来,以便于儿童辨认。例如在进行分类练习时,若以物体的形状不分类,则要突出物体的形状,选同一色的物体;若以物体的颜色来分类,则要选择有醒目颜色的同一形状的物体,以此来突出分类的重点,尽量减少干扰因素。又如,为使儿童能较容易地看到并辨别出自己的座位,放置个人用品的地方,我们可以在他们的椅子上或个人用品橱上贴上不同颜色(根据儿童的喜好来选择)的纸,上面贴有他们的照片或写有他们的名字。总而言之,用颜色、形状及各种形式的醒目标签标出学习的重要资料或物体部分,是视觉清晰显示的重要点。视觉结构的第2部分是视觉组织。

视觉组织就是物件和空间的组织安排方法,有序的组织安排,使儿童能了解自己的工作范围和涉及的地点、材料、步骤等。例如要儿童完成剪断4条5公分宽的纸条的目标,就可以把所需的学习材料作有序安排:纸条、剪刀都放在一个大长方形的托盘内,并置于儿童够得着的工作桌上的左上方,4张纸条分别用曲别针顺序排列地夹在一张硬纸板上边,置于大托盘的左上角,剪刀放入一个小盒内,置于大托盘的右边,在纸条及剪刀的下方则放一个空盒作“完成盒”,用来盛剪碎的纸。这种安排,使儿童可以清楚地看见纸条及剪刀,并且知道要剪4张纸条,剪完后的碎纸要放在空盒内。这种有序安排使儿童操作起来也相对地方便。如果把这些学习材料无序地散放在工作桌上,势必增加教学的难度(老师需要用语言地解释儿童要完成的目标)和儿童学习的难度。(儿童不明白要干些什么,要完成多少)当然如何按步骤地去完成目标,开始之初,仍需老师帮助(手把手地教)。又例如要儿童清扫地面或擦拭桌子的目标,就把儿童要清扫的那块图用线条划分成四小块,如图:

儿童一看便了解要完成工作范围和按1234

视觉指示就是利用文字、图片把要完成的工作安排成为一个模式,说明工作的内容及步骤,以便儿童按照指示去完成工作。比如在职业劳动训练中和家居生活中,借助视觉指示的说明就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较快地掌握一些技能,养成好的习惯。比如要教会儿童如何使用洗手间及处理好个人的问题,就需要为儿童把每个步骤都用文字和图画标明出来,并教会儿童去依照指示做。又如每天晚上睡觉前,都用视觉指示来帮助儿童,家长不必每天都去提醒他,而是让他自行按指定的模式来完成。儿童明白了怎么做,会减少他的焦虑情绪,管理也相对容易些。视觉指示是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来安排的,这样儿童不仅会养成寻找指示并按指示完成工作的习惯,而且还会慢慢培养适应改变的能力。

(二)环境结构

环境结构就是用清晰的界限为儿童划定不同的活动和学习空间,以便儿童了解活动,学习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教室,除了有用来学习的空间,还可以划分出儿童自由玩耍的范围、个别辅导的范围以及工作程序表放置、衣物放置的范围等。如果教室的空间太狭小,无法安排很多的活动区域,则可作变通处理。如课桌既可以用来学习,又可以用来当餐桌,只是需要铺上一小块桌布作为标记就可以了。在家庭生活中,为了培养孤独症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也用纸条划出,用文字和图画标出儿童的活动范围及放置个人用品的地方,并引导儿童按要求做。这样,儿童会慢慢了解家中哪些地方可以玩,哪些地方不可以去,他的学习用品、玩具、衣服应从什么地方去取,用完后再放到哪里。这样家庭生活也会平和有序些,家长也不必为这方面的管理多费精力。

(三)常规

常规就是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习惯及规律。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起有意义及有次序的行为习惯,无疑地会给他们的学习和建立为人接受的良好行为带来好处。一个极有秩序及安排得当的学习环境,儿童就会按老师的要求做事。比如来到教室的第一件事是跟老师打招呼、问好、然后到固定的地方去看当日的程序时间表(课表),取下第一个程序卡,再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拿出家庭作业本,放在课桌的左上角,等老师来检查。这样就避免了因不知要干什么,无所事事而产生的无意义行为:绕教室转圈或到处敲打等。低龄的儿童也同样可以帮他养成学习的习惯,来到教室就坐到自己的座位上,等老师来点名,然后由教师带去活动。

常规的建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建立做事先后顺序常规。如先洗手,再拿东西吃;先学习,再玩耍;先工作,后得奖励;先经允许,再行动;先付钱,再取商店的物品;先看指示及说明,再做事等。

2)建立完成工作的常规,建立完成工作的常规就是通过训练让儿童建立起工作是会完成的,完成工作后就会有奖励或报酬的概念,以此来促使儿童努力完成任务。

(建立完成工作的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给出确定的任务,要求儿童把给的材料全部用完或全部从工作筐(篮、盒)中取出,即表示工作完成;或者划定一个工作的范围,如写字、清扫地面等,写完了规定的半篇或一篇字;扫完了规定的一块地面就表示工作完成。

b)当某项工作的工序全部完成之后,把物件放到特定的地方;盒子、筐子、篮子里(完成篮或完成筐)即表示工作完成。如要儿童折餐巾纸,儿童把老师给的20张餐巾纸按要求折好,装进塑料袋中,并一一放入完成筐,就表示工作完成。又如写字、画画,写完画完之后把笔放入笔盒中,就表示工作完成。

c)用形象化的时间作提示。有的工作或活动无法以量化的形式来表示结束,便可以用一种信号(视觉或听觉的)来表示。比如儿童自由活动时,可以用发声计时器或哨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声,活动便结束。又如儿童作插片练习,可以在他面前放上一些小夹子或小硬纸块,一定的时间过去,便把小夹子或小纸片一一取走,当全部夹子和纸片全部拿走时,便表示插片活动结束。

3)建立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的工作步骤常规。孤独症儿童往往不知道一件工作从什么地方开始,这时用视觉讯号作出指示,便于工作于指导他们较好地完成任务。如写字时,便在写字本上先给儿童写出字头,并用箭头→标出从左到右的方向。清洁桌面便把桌面划分为四小块,并标上序号,再用箭头标明运行的方向。这样能减少儿童的焦虑,能情绪安定,专心独立地进行活动。

4)学会看个人时间表,通过训练培养孤独症儿童在每天活动开始之前看时间表的习惯,以便他能了解个人活动的内容,时间及先后顺序,把精力放在要做的事情之上。

5)根据个人工作系统中的安排去工作。

(四)程序时间表

程序时间表就是对儿童的每日或某段时间中所进行的活动,以及这些的先后顺序安排,也可以说是课表或活动表。常见的程序时间表有两种:一种是全日流程时间表,即每日每项活动的时间表,一种是个人工作时使用的工作程序表。这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特殊需要,按照个别教育计划制定的程序表。如图:

程序时间表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程序时间表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总表,另一部分是程序卡,即把每一个程序做成一个卡,便于儿童按排去抽取。如上表,小浩的上课程序表有4部分内容,除了那张总表外,还要把每一部分内容做成一张张卡,共有4张程序卡。

2)程序卡要一式两份,一份贴在(插在)总时间表或程序表上,另一张则要贴在期望儿童进行活动项目或地点上。

3)时间程序卡可用实物、照片、图片或文字来显示。用什么形式更合适要根据儿童的能力及兴趣来设计。

a) b)如儿童对触觉的辨别特别有兴趣时,则可选用不同质地材料作程序卡比如绒布、砂纸、光纸等,上面有文字、数字或图画。

c)儿童只能辨别照片或图片时,便用这些照片、图片做程序卡。d)如果儿童只会配对实物时,可用实物贴在卡上作程序卡,或把实物放在桌子上,让儿童拿取。

4)教会儿童使用时间表及程序卡。儿童在开始使用时间表及程序卡时,需要一定的协助。首先教会他怎样去看时间表并取程序卡,然后再到要活动的地方去找另一张程序卡,使之配对,待儿童逐渐掌握了时间程序卡的使用后,便可以减少帮助,以至于最后养成每日工作之前去看总表和取卡的习惯。卡取完了就表示全部工作结束,这样也能帮助儿童建立工作完成的概念。

5)训练初期,时间表及程序卡的活动项目不宜太多,可安排2—3个项目,待儿童掌握以后再逐渐增加项目。

6)程序时间表不仅在学校可以使用,在家庭中也照样适用。家长对儿童的课余时间及周日、假日活动都可作一个安排,并制成程序表,贴在儿童看得到的地方,使儿童养成做事先看表、再行动的习惯,这样管理也容易些。

(五)个人工作系统

结构化教学法的第5个组成部分是个人工作系统。它是指为儿童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独立的工作系统。个人工作系统包括了结构化教学法的各要素:视觉结构、环境结构、常规及程序时间表,再加上特定的教学材料安排,便建立起这个系统。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具有独特性,集体环境的教育训练必不可少,而个别化的教育训练更需要。因此,无论是学校、训练机构还是家庭的教育训练都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特殊需要,为其制定安排有针对性的个人工作系统,来帮助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三、结构化教学法对孤独症儿童有什么帮助

结构化教学法从解决孤独症儿童的学习困难出发,充分利用可视性媒介来帮助儿童,可使孤独症儿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益。

(一),结构化教学法可帮助孤独症儿童较好地理解学习环境及教导者的要求。孤独症儿童往往缺乏理解学习环境的能力,他们不知道,不理解别人对他的期望和要求,不知道事情如何去做,不知道何时开始,何时结束,也不知道自己的表现与奖励的关系。认知的缺陷使他们不了解这些学习规则,言语交流质的缺陷使他们不可能通过交流去理解这些学习规则,抗拒学习的行为往往由此产生。而结构化教学法有组织,有系统地设计了教学环境,就能帮助儿童理解环境,适应环境的要求,掌握其中的意义及教导者的要求,从而避免了很多行为问题的产生,最终使儿童能较容易地独立跟上环境的要求。

(二),结构化教学法可帮助孤独症儿童集中注意力。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孤独症儿童学习上的另一大难题。他们对某些感觉刺激(听觉、视觉、内部引发的刺激)有更大的兴趣,常会因一种声响或墙上的一些线条、地上的小纸屑、周围的某种颜色而使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内部引发的刺激,会使他们笑个不停或者突然变得紧张。结构化教学法由于对工作内容及步骤有醒目视觉提示和有序的安排,就能帮助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从而减弱了某些与学习无关因素对他们的影响。

(三),结构化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孤独症儿童有组织、有次序地完成工作能力,他们既不会计划,也不会独立地去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比如周日和假期如何安排,每天干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如何干他不会考虑。这时候借助一份精心设计的程序时间表就能帮上大忙了,儿童在家长的指导下便可以按工作程序自行跟上学习的每一步骤,不需要家长更多的言语提示或其他辅助,从而能慢慢地培养和提高他们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四),结构化教学法有助于孤独症儿童情绪的稳定。在训练中,孤独症儿童的情绪是否稳定是能否完成训练目标的关键。结构化教学法把与学习有关的资料、物品及工作步骤作了系统的安排,并且有醒目的视觉指示,在老师的帮助下,儿童能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完成训练目标,情绪也不容易出现大的起伏。

四、结构化教学法的使用

在运用结构化教学法时有以下几个问题应该注意:

1、结构化教学法针对的对象是那些不适应学习环境的孤独症儿童,或者学习新事物有困难的儿童。

2、应注意结构化教学法的变通。结构化教学法的使用并不是一层不变,当儿童不断进步,已掌握了某种技能,会独立完成某项工作时,部分结构化教学的策略就要慢慢改变,以避免新的刻板行为产生。比如完成工作“从左到右”、“由上到下”的常规,如果儿童已熟练掌握,就可以不一一把物品放在工作盘中,而是让儿童根据工作程序表的指示去寻找需要的物品,以增强他独立辨别、选择的能力。又比如“完成篮”的使用,在儿童已经建立起工作后要把物件放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这个概念,便可以把完成的项目放在桌子的一角。

3、关于“程序时间表”的使用,程序时间表因儿童的认知水平不一样而有不同的记录方式,但随着孤独症儿童能力的提高,记录的方式也要随着改变。最低水平的是使用物件(实物)来提示,再依次是像片、图片、文字。一旦儿童掌握了一定的文字,便可训练他们使用记事本以写日记的形式来记录每天的工作内容及顺序。个人使用的工作程序表也是如此,视儿童能力的提高,逐步使用学生手册来记录要完成的各个项目。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也要帮助儿童用记事本记下周日、假期的每日安排,以免忘记,或事先没有告诉儿童引起他情绪的波动。

4、结构化教学法的局限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解决儿童的全部问题,也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对所有儿童都适合。结构化教学法也是如此,它只是针对孤独症儿童在学习方面的某些困难以及言语沟通的障碍而采取的相应策略,既有它的可行性,又有它的弊病和局限。按照结构化教学法训练儿童,可使儿童养成有序工作的良好习惯,能较好地完成学校任务,也避免了管理上的一些麻烦;但另一方面如果操作不当,又容易使儿童产生新刻板行为。因此在使用结构化教学法时,“针对性”与“变通性”是应该注意的两个方面。


相关内容

  • 世界自闭症日
  • 世界自闭症日,每年4月2日.自闭症的概念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专家莱奥·坎纳于1943年首次提出.自闭症,医学上也称孤独症,是一个尚没有被全社会知道.了解的病症.与唐氏综合征等疾病不同,自闭症不会影响患者的面容,因此自闭症患者容貌与正常人没有区别.为了提高人们对自闭症的意识,争取早期治疗改善患者 ...

  • 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方法
  • 关于ABA 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 ABA的基本特点 ABA 大家都知道就是行为应用分析法. 1将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和行为进行分解,直到最细小的但可观测的行为单元.如:吃饭可以分解为:走到餐桌前.坐在椅子上.拿自己的餐具吃自己碗里的东西等等.行为可以无限往下分,尽可能的细小. 通过有系统的训练,帮助孩 ...

  • 教育见习实践报告
  • 教 育 见 习 实 践 报 告 学校:湖南科技大学 学院:教 育 学 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学号: 姓名: 目录 一.时间......................................................................................... ...

  • 应用行为分析
  • 应用行为分析(ABA)的应用简介 应用行为分析(ABA)的应用简介 --依据中美孤独症早期行为干预研修班演讲整理 郭延庆 杨晓玲 编者的话: 中美孤独症早期行为干预研修班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对我们孩子们的训练,才刚刚开始.为了给大家一个分享经验,共解困惑的机会,我们特地在<动态>开辟出宝贵 ...

  • 应用行为分析学
  • 第一章 应用分析行为疗法概述 由于孤独症是一种广发性发育障碍,致残率很高,而且病因至今仍不明确,因此目前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只能够针对患儿的症状变现进行对症治疗,从而减轻患儿的症状,提高患儿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争取其尽量能回归主流社会. 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Lavas创立少年孤 ...

  • 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程:植物生理(下)[1]
  • 第三章 植物生理 三.竞赛训练题 (一)选择题 1.已知洋葱表皮细胞ψw=-10巴,置于哪种溶液中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A -10巴NaCl溶液 B -9巴甘油溶液 C -8巴葡萄糖溶液 D -15巴蔗糖溶液 2.吐水是由于高温高湿环境下 A 蒸腾拉力引起的 B 根系生理活动的结果 C 土壤中水分太多 ...

  • 教孩子骑自行车教程及儿童自行车品牌的选择
  • 教孩子骑自行车教程及儿童自行车品牌的选择 现在小孩缺乏运动,电子产品接触较多,现在有不少家长都希望小孩早日学会自行车,对提高小孩的运动能力及平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本人将一些经验之谈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广大家长有所帮助. 教小孩骑自行车的关键是让孩子克服恐惧感,让身体熟悉平衡的感觉.本人步骤如下, 购买 ...

  • 2016江苏高考生物试题及参考答案
  • 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关于探索DNA 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 型转化为S 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 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 赫尔希和蔡斯实 ...

  • 钢琴教材整理
  • 钢琴教材整理 关于钢琴学习的难度可分为入门.初级.中级.高级四个阶段. 一. 入门阶段 1. [小汤](约翰·汤普森钢琴简易教程) 启蒙教材,适合幼儿学琴(比如曾经的楼主),进度较慢而轻松.因为近年来中国学琴呈低龄化,所以小汤渐渐取代拜厄成为入门的第一本书了,成年人可跳过. 2. [拜厄钢琴基本教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