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相国录(192)唐朝丞相薛元超

薛振(623-684年),字元超,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唐朝宰相,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孙,文学馆学士薛收之子。

出身于河东薛氏西祖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太子舍人、给事中、中书舍人、黄门侍郎、饶州刺史、东台侍郎、简州刺史、正谏大夫,袭爵汾阴县男。[1]

仪凤元年(676年),薛元超拜相,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永隆二年(681年),升任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辅佐太子监国,并唐中宗继位后,因病致仕。

光宅元年(684年),薛元超病逝,时年六十二岁,追赠光禄大夫、秦州刺史,谥号文懿,并陪葬乾陵。[2]

概述图片来源:[3]

本    名

薛振

字    号

字元超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蒲州汾阴

出生时间

623年

去世时间

684年[2]

主要作品

《薛元超集》

主要成就

唐朝宰相 中书令 汾阴县男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数遭流贬

? 担任宰相

? 风疾病逝

2 历史评价

3 个人作品

4 轶事典故

? 见石思祖

? 平生三恨

5 家庭成员

6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薛元超自幼丧父,九岁时袭封汾阴县男。长大后善于文辞,累迁至太子舍人,参与编修《晋书》。唐高宗即位后,薛元超被擢拜为给事中,时年二十六岁。多次上书朝廷,指陈时政得失,后改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4]

数遭流贬

永徽六年(655年),担任黄门侍郎、检校太子左庶子。引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寒士,受到舆论的赞赏,后因病外放为饶州刺史。[5]

龙朔三年(663年),拜为东台侍郎。四月,右相李义府因罪被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薛元超违背旧制,为李义府请求马匹代步,也被贬为简州刺史。[1]

麟德元年(664年),西台侍郎上官仪为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薛元超因曾与上官仪有文字之交,也受到牵累,被流放嶲州。[6]

担任宰相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大赦天下,薛元超得以返回京师,出任正谏大夫。[7]

《薛元超墓志》拓片

仪凤元年(676年),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当时,唐高宗非常宠信薛元超,常将他召入宫中,让他和诸王一同参与私宴。不久,唐高宗到温泉宫狩猎,诸蕃酋长也随从前往。薛元超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上疏劝谏,得到高宗的采纳。[8]  同年十二月,薛元超被任命为河北道大使,巡抚河北。[9]

永隆元年(680年),术士明崇俨被刺杀。武则天怀疑是太子李贤指使,便命薛元超与裴炎、高智周一同到东宫审讯,结果在东宫搜出铠甲数百具。李贤因此被定为谋反,废为庶人。[10]  不久,唐高宗改立英王李哲为皇太子,并更名为李显。

永隆二年(681年),薛元超升任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11]

永淳元年(682年),唐高宗前往东都洛阳,让薛元超留守长安,辅佐太子李显监国,并对他道:“太子不通政务,关中之事,全部托付给你了。”当时,李显常出城打猎,以致怠于政事。薛元超劝谏道:“打猎常发生危险,殿下为人之子,不应置自己于险地。”唐高宗得知,厚赏薛元超,并召李显前往洛阳。[12]

风疾病逝

弘道元年(683年),薛元超患上风疾,不能言语。不久,唐高宗驾崩。薛元超前往洛阳奔丧,并上表乞骸骨,得以金紫光禄大夫之职致仕。[13-14]

光宅元年(684年),薛元超病逝,时年六十二岁,追赠光禄大夫、使持节都督秦成武渭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谥号文懿,获赐东园秘器,陪葬于乾陵。[15-16]

薛元超墓位于陕西省乾县,是唐高宗乾陵陪葬墓,于1971年发掘。墓志现藏于乾陵博物馆,志文楷书,共57行,每行57个字,实刻2657字。[17]

《旧唐书·卷七十三·列传第二十三》[18]  《新唐书·卷九十八·列传第二十三》[19]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纪十八》[20]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唐纪十九》[21]  有相关记载。

历史评价

编辑

杨炯: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变。[22]

刘昫:元超藉父风望,弼亮宏略,谅非其罪,而再迁流。及登大任,益有嘉谋,汲引多才,以隆弘纳,其感恩之重,时其闻诸?有始有卒,其殆庶几乎![18]

王夫之:若宇文节、柳奭、崔敦礼、辛茂将、许圉师、窦德玄、乐彦玮、孙处约、姜恪、阎立本、陆敦信、杨弘武、戴至德、李安期、张文瓘、赵仁本、郝处俊、来恒、薛元超、高智周、张大安、崔知温、王德真、郭待举、岑长倩、魏玄同者,皆节不足以守管库,才不足以理下邑,或循次而升,或一言而合,或趋歧径而诡遇,竞相踵以赞天工。[23]

个人作品

编辑

薛元超著有文集四十卷。[18]

《全唐诗》收录有其诗一首:《奉和同太子监守违恋》。[24]

《全唐文》收录有其文四篇:《请停春杀高敦礼表》、《谏蕃官仗内射生疏》、《谏皇太子笺》、《孝敬皇帝哀册文》。[25]

轶事典故

编辑

见石思祖

中书省官衙内有一块磐石,薛元超的祖父薛道衡担任中书侍郎时,经常在磐石上草拟制书。后来薛元超担任中书舍人,每次看到这块磐石,都会想到祖父,流涕不止。[26]

平生三恨

薛元超晚年曾自述平生有三大憾事:一是没能参加科举以进士及第,二是未能娶山东五姓的女子为妻,三是不能参与编修国史。[27]

家庭成员

编辑

高祖:薛聪,北魏简懿侯

曾祖:薛孝通,中书黄门二侍郎、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关西道大行台左丞、常山太守、汾阳侯,赠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青郑二州刺史。

祖父:薛道冲,北齐中书黄门二侍郎、隋朝吏部内史二侍郎、上开府仪同三司,都督陵邛番襄四州诸军事、四州刺史、襄州总管,司隶大夫,赠上开府、临河郡公。

父亲:薛收,上开府、兼陕东道大行台吏部郎中、天策上将府记室、秦王府十八学士[18]  、上柱国、汾阳男,赠定州刺史,太常卿,谥曰献。

父亲:薛收,官至天策府记室参军,封汾阴县男

妻子:李氏,巢剌王李元吉之女,封和静县主。[18]

儿子:薛耀,官至给事中,袭汾阴县男。[28]

儿子:薛毅,官至太子舍人。[28]

儿子:薛俊,官至慈州刺史。[28]

薛振(623-684年),字元超,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唐朝宰相,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孙,文学馆学士薛收之子。

出身于河东薛氏西祖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太子舍人、给事中、中书舍人、黄门侍郎、饶州刺史、东台侍郎、简州刺史、正谏大夫,袭爵汾阴县男。[1]

仪凤元年(676年),薛元超拜相,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永隆二年(681年),升任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辅佐太子监国,并唐中宗继位后,因病致仕。

光宅元年(684年),薛元超病逝,时年六十二岁,追赠光禄大夫、秦州刺史,谥号文懿,并陪葬乾陵。[2]

概述图片来源:[3]

本    名

薛振

字    号

字元超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蒲州汾阴

出生时间

623年

去世时间

684年[2]

主要作品

《薛元超集》

主要成就

唐朝宰相 中书令 汾阴县男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数遭流贬

? 担任宰相

? 风疾病逝

2 历史评价

3 个人作品

4 轶事典故

? 见石思祖

? 平生三恨

5 家庭成员

6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薛元超自幼丧父,九岁时袭封汾阴县男。长大后善于文辞,累迁至太子舍人,参与编修《晋书》。唐高宗即位后,薛元超被擢拜为给事中,时年二十六岁。多次上书朝廷,指陈时政得失,后改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4]

数遭流贬

永徽六年(655年),担任黄门侍郎、检校太子左庶子。引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寒士,受到舆论的赞赏,后因病外放为饶州刺史。[5]

龙朔三年(663年),拜为东台侍郎。四月,右相李义府因罪被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薛元超违背旧制,为李义府请求马匹代步,也被贬为简州刺史。[1]

麟德元年(664年),西台侍郎上官仪为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薛元超因曾与上官仪有文字之交,也受到牵累,被流放嶲州。[6]

担任宰相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大赦天下,薛元超得以返回京师,出任正谏大夫。[7]

《薛元超墓志》拓片

仪凤元年(676年),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当时,唐高宗非常宠信薛元超,常将他召入宫中,让他和诸王一同参与私宴。不久,唐高宗到温泉宫狩猎,诸蕃酋长也随从前往。薛元超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上疏劝谏,得到高宗的采纳。[8]  同年十二月,薛元超被任命为河北道大使,巡抚河北。[9]

永隆元年(680年),术士明崇俨被刺杀。武则天怀疑是太子李贤指使,便命薛元超与裴炎、高智周一同到东宫审讯,结果在东宫搜出铠甲数百具。李贤因此被定为谋反,废为庶人。[10]  不久,唐高宗改立英王李哲为皇太子,并更名为李显。

永隆二年(681年),薛元超升任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11]

永淳元年(682年),唐高宗前往东都洛阳,让薛元超留守长安,辅佐太子李显监国,并对他道:“太子不通政务,关中之事,全部托付给你了。”当时,李显常出城打猎,以致怠于政事。薛元超劝谏道:“打猎常发生危险,殿下为人之子,不应置自己于险地。”唐高宗得知,厚赏薛元超,并召李显前往洛阳。[12]

风疾病逝

弘道元年(683年),薛元超患上风疾,不能言语。不久,唐高宗驾崩。薛元超前往洛阳奔丧,并上表乞骸骨,得以金紫光禄大夫之职致仕。[13-14]

光宅元年(684年),薛元超病逝,时年六十二岁,追赠光禄大夫、使持节都督秦成武渭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谥号文懿,获赐东园秘器,陪葬于乾陵。[15-16]

薛元超墓位于陕西省乾县,是唐高宗乾陵陪葬墓,于1971年发掘。墓志现藏于乾陵博物馆,志文楷书,共57行,每行57个字,实刻2657字。[17]

《旧唐书·卷七十三·列传第二十三》[18]  《新唐书·卷九十八·列传第二十三》[19]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纪十八》[20]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唐纪十九》[21]  有相关记载。

历史评价

编辑

杨炯: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变。[22]

刘昫:元超藉父风望,弼亮宏略,谅非其罪,而再迁流。及登大任,益有嘉谋,汲引多才,以隆弘纳,其感恩之重,时其闻诸?有始有卒,其殆庶几乎![18]

王夫之:若宇文节、柳奭、崔敦礼、辛茂将、许圉师、窦德玄、乐彦玮、孙处约、姜恪、阎立本、陆敦信、杨弘武、戴至德、李安期、张文瓘、赵仁本、郝处俊、来恒、薛元超、高智周、张大安、崔知温、王德真、郭待举、岑长倩、魏玄同者,皆节不足以守管库,才不足以理下邑,或循次而升,或一言而合,或趋歧径而诡遇,竞相踵以赞天工。[23]

个人作品

编辑

薛元超著有文集四十卷。[18]

《全唐诗》收录有其诗一首:《奉和同太子监守违恋》。[24]

《全唐文》收录有其文四篇:《请停春杀高敦礼表》、《谏蕃官仗内射生疏》、《谏皇太子笺》、《孝敬皇帝哀册文》。[25]

轶事典故

编辑

见石思祖

中书省官衙内有一块磐石,薛元超的祖父薛道衡担任中书侍郎时,经常在磐石上草拟制书。后来薛元超担任中书舍人,每次看到这块磐石,都会想到祖父,流涕不止。[26]

平生三恨

薛元超晚年曾自述平生有三大憾事:一是没能参加科举以进士及第,二是未能娶山东五姓的女子为妻,三是不能参与编修国史。[27]

家庭成员

编辑

高祖:薛聪,北魏简懿侯

曾祖:薛孝通,中书黄门二侍郎、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关西道大行台左丞、常山太守、汾阳侯,赠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青郑二州刺史。

祖父:薛道冲,北齐中书黄门二侍郎、隋朝吏部内史二侍郎、上开府仪同三司,都督陵邛番襄四州诸军事、四州刺史、襄州总管,司隶大夫,赠上开府、临河郡公。

父亲:薛收,上开府、兼陕东道大行台吏部郎中、天策上将府记室、秦王府十八学士[18]  、上柱国、汾阳男,赠定州刺史,太常卿,谥曰献。

父亲:薛收,官至天策府记室参军,封汾阴县男

妻子:李氏,巢剌王李元吉之女,封和静县主。[18]

儿子:薛耀,官至给事中,袭汾阴县男。[28]

儿子:薛毅,官至太子舍人。[28]

儿子:薛俊,官至慈州刺史。[28]


相关内容

  • 中华相国录175)唐朝丞相窦德玄
  • 窦德玄,唐高宗时宰相.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窦德玄 性    别 男 职    业 政治 宰相 民    族 汉族 国    籍 中国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典故 3实话实说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窦德玄,唐朝政治人物,高宗时宰相.窦德玄出身唐朝外戚,曾祖父窦毅,太穆皇后(唐高祖之妻,唐太宗之母) ...

  • 中华相国录(170)唐朝丞相柳奭
  • 柳奭(shì)(?-659年),字子邵,一字子燕,蒲州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唐朝宰相.外戚,北周左仆射柳庆曾孙,高宗首任妻子王皇后的舅父. 柳奭出身于河东柳氏,历任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令.他曾建议王皇后收养李忠为子,后因皇后失宠,请辞相位,罢为吏部尚书. 王皇后被废后, ...

  • 宰相权力的衰落
  • 宰相权力的衰落 说宰相,大家都知道宰相刘罗锅.妙在刘墉与和珅,从相声戏曲斗到电视剧,折腾一辈子,谁都没真当过"宰相"这个官.不怪他们,只因为到清朝时,已经没宰相这个官位了. 若要正名的话,中文的宰相或总理,英语里的 Prime Minister (首相) ,都是政府首脑的意思.哪 ...

  • 中华文化常识之称谓文化
  • 第四编 称谓文化 三皇五帝指的是哪些人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指哪些人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 ...

  • 古代将军.及封号
  • 1.项羽 东方的汉尼巴(一样地苦大仇深.一样地使过破釜沉舟.一样地所向无敌.一样地功败垂成.一样地一生只吃过一场败仗但军事身涯就此完蛋.连吃败仗的年份都一样,呜呼!) 最佳战例:以三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六十万之众 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敌韩信五十万,非战之罪也 但其战略头脑太成问题,虽非智障 ...

  •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三个著名的宰相
  •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三个著名的宰相.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中国古代历史上十三个著名的宰相 宰相是中国封建社会辅佐君主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历史很少作为具体官职的名称.宰有主持之意,相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 ...

  • 戏曲编剧理论与实践_四_郑怀兴
  • HUAXIAYITAN 华夏艺谭 戏曲编剧理论与实践(四) 姻郑怀兴 场次安排可以算是构思的一部分,因为未写之前,你就得考虑这个戏要分成几场,如何开场,如何结尾.我为什么不把这个问题放在构思里面,而单独给它一讲呢?因为场次安排属于技艺性操作问题,一个戏要分成几场,有约定俗成的格式,我们只要把构思好的 ...

  • 高一历史学与练1
  • 高一历史学与练 第1课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基本要求 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通过对宗法制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发展要求 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理解商朝的政治特点.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

  • 略谈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 略谈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作者单位:安徽省萧县中学 祝庆松 邮编:235200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通称宰相.<说文解字>注:"宰:在屋下执事者"."相:„„凡彼此交接皆曰相:交接而扶助者则为相„„&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