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自考 简答题与论述题总结

第一章

1. 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

②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

③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④ 社会结构上,形成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2. 简述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① 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② 经济制度的落后和国家综合实力低。

启示:近代中国,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争得民族独立,必须充分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的力量,必须改变中国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联合统治中国的局面。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民族压迫和封建的腐朽势力的反动统治。

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① 资本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经济、政治,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 中国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外国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

③ 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民主化的障碍;

④ 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经济主体,和外国、封建有联系;

⑤ 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⑥ 中国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4. 怎样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论述)

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为主要)

关系:①列强侵时,中国内部各阶级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対敌。

② 略者与中国封建政权勾结,中国人民用战争反对封建政权。

③ ③国内战争发展到威胁帝国主义利益及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列强出兵镇压,两者站在同一条战线。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任务:①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区别是前者改变生产关系,后者改变生产力。

联系是: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任务创造条件。民族独立为解放生产力开辟道路,民族独立的目的是繁荣富强。

中华民族复兴之日,是两大任务完成之时。中华民族最大梦想:实现复兴。

第二章

1.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① 缺乏先进阶级领导(根本原因);

②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③ 对外国列强缺乏理性知识;

④ 农民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历史意义:

①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清政府统治根基;(反帝反封建)

② 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入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③ 对孔子儒家严厉批判,削弱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 打击外国侵略势力;

⑤ 冲击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① 客观上促进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 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③ 传播新知识,打开人们的眼界;

④引起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失败原因:

①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② 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③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④ 顽固势力阻挠。

3.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论述)

①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③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④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④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①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②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 脱离人民群众。

第三章

1.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

(简答)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内容:“驱除鞑掳,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内容:“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

(论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答:(1)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针对同盟会内部存在的民族复仇主义,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不是排斥所有的满洲人,而是针对那些阻碍某个的满洲人”,将民族主义和民族复仇主义区分开来。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孙中山一再阐明民族主义必须和民权主义结合起来,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必须一次完成。他说,革命者打倒满清政府,从驱除满人这一方面来说,是民族革命,从打倒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方面来说,是政治革命。他还为新生的共和国进行了蓝图设计。 民生主我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分,孙中册指出,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所有的土地所有者无要向国家申报自己的土地数目,由国家核定地价,按地价征税,土地价格上涨之后,收入增加部分应当归国家所有。

(2)历史意义:孙中册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2. 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

论点:(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点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辩论的意义:

划清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认识到民主革命的必要性;

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革命派的阶级局限性:

未能认清帝国主义本质,不敢旗帜鲜明提出反帝口号;

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深入认识;

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3. 简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②没有发动群众;

③没有建立坚强政党。

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场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 推翻清王朝;②结束封建君主专制;③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④ 推动社会变革;⑤打击帝国主义。

5. 辛亥革命失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发动了那些主要战争?或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果实进行了哪些斗争?

(1)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孝仁和“善后大借款”,发动“二次革命”。

(2)组织中华革命党。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坚持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的正确方向。

(3)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

(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

(5)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国民党。

第四章

1.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 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②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③ 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论述]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答: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学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充分领略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促使他们在行动上探萦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工人阶级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别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并自觉进行了自身的改造,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发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2.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历史特点:①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②中国工人有坚强的革命性,没有贵族的社会改良主义。

意义:①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坚强的领导核心;②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总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3. 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和战略方针是什么?

直接目标:是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战略:依次消灭。

北伐战争胜利推进的原因:

① 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 ② 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③ 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援助,特别是制定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4.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① 客观上:一是敌我力量悬殊,二是内部分化,蒋价石、汪精卫叛变;

② 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国民革命的经验教训:

①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反对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②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还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

②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第五章

1. 简述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① 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② 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③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1)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2)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

(3)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2.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 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② 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③ 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④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④ 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3. 国民党是如何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的?

答:(1)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已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还大力加强地方反动武装保安队。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

(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已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中统”和“军统”,主要任务就是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

(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

(4)为了控制舆论,剥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这此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

4. 中国的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根本原因)

②国民革命的影响;(客观条件)

③ 革命形势向前发展;(客观条件)

④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主观条件)

⑤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政策的正确执行。(主观条件)

第六章

1. 简述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及其关系。

答:(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立即投入抗日斗争。八路军刚开赴前线时,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

(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逐渐形成,在战略上相互配合。

2. 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②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③ 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④ 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国际条件。

胜利的意义:

①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

刷了近代以为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第七章

1. 简述抗日战争后的国内形势:

①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②国民党统治集团从其根本阶级利益出发,坚持独裁统治,坚持内战方针,继续走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使中国仍面临两种不同命运和不同前途的尖锐斗争;

③ 三种建国方案(地主阶级与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和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

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

2. 简述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出现的新面貌(或土地改革的积极作用)

①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

一步巩固和加强;

② 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

貌得到明显改观;

③ 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

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3. 简述国民党统治的危机

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接收变成“劫收”,大肆搜刮百姓,从而使更多的民众期望破灭。

②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的意愿,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③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线上。

4. 简述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团结合作

①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②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宪法”。③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有的为此流血牺牲;④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却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5. 简述《共同纲领》的内容

① 国体政体(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国体即国家政权的阶级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

② 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 经济方针: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④ 外交原则: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

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中,国体和政体的规定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从法律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6.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及基本经验

①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③有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战斗。

④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指导。

基本经验:

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

第八章

1. 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为什么说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①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历史从此结束,占人类总数1/4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② 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

来了;

③ 军阀割据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

④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⑤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的建立。

2.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考验

①能不能保卫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 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③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④ 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3.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②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③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

4. 简述没收官僚资本对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①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力量;②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③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居于主导地位。

5. 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意义: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犯错误的同志,清除了党的队伍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分子,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意义:打击了不法资本家严重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

6. 中国共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特点、以及必然)是什么:

内容:党在这个过渡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 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①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②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③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④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第一章

1. 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

②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

③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④ 社会结构上,形成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2. 简述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① 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② 经济制度的落后和国家综合实力低。

启示:近代中国,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争得民族独立,必须充分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的力量,必须改变中国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联合统治中国的局面。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民族压迫和封建的腐朽势力的反动统治。

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① 资本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经济、政治,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 中国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外国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

③ 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民主化的障碍;

④ 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经济主体,和外国、封建有联系;

⑤ 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⑥ 中国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4. 怎样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论述)

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为主要)

关系:①列强侵时,中国内部各阶级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対敌。

② 略者与中国封建政权勾结,中国人民用战争反对封建政权。

③ ③国内战争发展到威胁帝国主义利益及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列强出兵镇压,两者站在同一条战线。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任务:①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区别是前者改变生产关系,后者改变生产力。

联系是: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任务创造条件。民族独立为解放生产力开辟道路,民族独立的目的是繁荣富强。

中华民族复兴之日,是两大任务完成之时。中华民族最大梦想:实现复兴。

第二章

1.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① 缺乏先进阶级领导(根本原因);

②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③ 对外国列强缺乏理性知识;

④ 农民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历史意义:

①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清政府统治根基;(反帝反封建)

② 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入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③ 对孔子儒家严厉批判,削弱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 打击外国侵略势力;

⑤ 冲击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① 客观上促进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 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③ 传播新知识,打开人们的眼界;

④引起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失败原因:

①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② 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③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④ 顽固势力阻挠。

3.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论述)

①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③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④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④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①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②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 脱离人民群众。

第三章

1.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

(简答)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内容:“驱除鞑掳,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内容:“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

(论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答:(1)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针对同盟会内部存在的民族复仇主义,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不是排斥所有的满洲人,而是针对那些阻碍某个的满洲人”,将民族主义和民族复仇主义区分开来。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孙中山一再阐明民族主义必须和民权主义结合起来,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必须一次完成。他说,革命者打倒满清政府,从驱除满人这一方面来说,是民族革命,从打倒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方面来说,是政治革命。他还为新生的共和国进行了蓝图设计。 民生主我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分,孙中册指出,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所有的土地所有者无要向国家申报自己的土地数目,由国家核定地价,按地价征税,土地价格上涨之后,收入增加部分应当归国家所有。

(2)历史意义:孙中册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2. 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

论点:(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点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辩论的意义:

划清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认识到民主革命的必要性;

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革命派的阶级局限性:

未能认清帝国主义本质,不敢旗帜鲜明提出反帝口号;

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深入认识;

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3. 简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②没有发动群众;

③没有建立坚强政党。

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场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 推翻清王朝;②结束封建君主专制;③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④ 推动社会变革;⑤打击帝国主义。

5. 辛亥革命失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发动了那些主要战争?或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果实进行了哪些斗争?

(1)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孝仁和“善后大借款”,发动“二次革命”。

(2)组织中华革命党。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坚持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的正确方向。

(3)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

(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

(5)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国民党。

第四章

1.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 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②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③ 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论述]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答: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学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充分领略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促使他们在行动上探萦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工人阶级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别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并自觉进行了自身的改造,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发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2.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历史特点:①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②中国工人有坚强的革命性,没有贵族的社会改良主义。

意义:①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坚强的领导核心;②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总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3. 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和战略方针是什么?

直接目标:是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战略:依次消灭。

北伐战争胜利推进的原因:

① 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 ② 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③ 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援助,特别是制定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4.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① 客观上:一是敌我力量悬殊,二是内部分化,蒋价石、汪精卫叛变;

② 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国民革命的经验教训:

①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反对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②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还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

②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第五章

1. 简述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① 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② 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③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1)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2)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

(3)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2.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 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② 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③ 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④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④ 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3. 国民党是如何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的?

答:(1)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已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还大力加强地方反动武装保安队。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

(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已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中统”和“军统”,主要任务就是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

(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

(4)为了控制舆论,剥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这此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

4. 中国的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根本原因)

②国民革命的影响;(客观条件)

③ 革命形势向前发展;(客观条件)

④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主观条件)

⑤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政策的正确执行。(主观条件)

第六章

1. 简述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及其关系。

答:(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立即投入抗日斗争。八路军刚开赴前线时,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

(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逐渐形成,在战略上相互配合。

2. 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②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③ 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④ 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国际条件。

胜利的意义:

①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

刷了近代以为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第七章

1. 简述抗日战争后的国内形势:

①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②国民党统治集团从其根本阶级利益出发,坚持独裁统治,坚持内战方针,继续走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使中国仍面临两种不同命运和不同前途的尖锐斗争;

③ 三种建国方案(地主阶级与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和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

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

2. 简述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出现的新面貌(或土地改革的积极作用)

①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

一步巩固和加强;

② 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

貌得到明显改观;

③ 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

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3. 简述国民党统治的危机

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接收变成“劫收”,大肆搜刮百姓,从而使更多的民众期望破灭。

②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的意愿,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③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线上。

4. 简述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团结合作

①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②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宪法”。③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有的为此流血牺牲;④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却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5. 简述《共同纲领》的内容

① 国体政体(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国体即国家政权的阶级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

② 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 经济方针: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④ 外交原则: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

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中,国体和政体的规定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从法律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6.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及基本经验

①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③有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战斗。

④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指导。

基本经验:

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

第八章

1. 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为什么说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①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历史从此结束,占人类总数1/4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② 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

来了;

③ 军阀割据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

④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⑤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的建立。

2.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考验

①能不能保卫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 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③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④ 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3.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②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③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

4. 简述没收官僚资本对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①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力量;②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③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居于主导地位。

5. 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意义: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犯错误的同志,清除了党的队伍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分子,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意义:打击了不法资本家严重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

6. 中国共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特点、以及必然)是什么:

内容:党在这个过渡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 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①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②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③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④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相关内容

  • 广州自考_中国法制史_2013年10月试题及答案
  • 广州自考_中国法制史_2013年10月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022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重点总结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重点总结 一.简答题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5.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6.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7 ...

  • 全国2014年4月自考中外教育简史真题
  • 全国2014年4月自考中外教育简史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 课程代码:0046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 ...

  • 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试卷
  • 2010年7月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2010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每小题1分, 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侵略军是 ...

  •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
  • 2010年4月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 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 ...

  • 考试重点近代史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D???)? A.永安建制?B.长沙战役C.北伐失利D.天京事变? 2.1861年,清政府设立 ...

  • 2010-2011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年真题及答案
  • 全国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2.1895年, ...

  • 全国2014年4月自考警察伦理学真题
  •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警察伦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6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

  • 自考中国近代文学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03年7月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近代文学史 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王国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成名句"之言,出自他的( C) A.<蕙风诗话> B.<艺概词典概>C.<人间词话>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