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协奏曲[山林]的结构初探

钢琴协奏曲《山林》的结构初探

   

  [摘要] 本文通过对钢琴协奏曲《山林》三个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总结该作品在创作中对西方经典奏鸣曲式、回旋曲式以及套曲的借鉴与发展,以及中国民族音乐素材在外来音乐形式结构中的运用特点,以便从中发现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中的某些成功经验。

  [关键词] 钢琴协奏曲《山林》/结构分析

  

  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第一部钢琴协奏曲问世以来,根据中国作曲家们运用不同的创作技术手段,把中国的钢琴协奏曲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文革'结束前;2、'文革'结束后至今。第一阶段以改编曲为主,创作性因素较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二阶段以民族的旋律、民族因素为基础,进行创作,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其中钢琴协奏曲《山林》是我国七、八十年代第一部在艺术上有一定分量的一部钢琴协奏曲。

  钢琴协奏曲《山林》是上海作曲家刘敦南于1979年完成的,在1981年"全国第一届交响音乐创作评奖"中获优秀奖第一名。作曲家在谈及这部成功之作的创作动机时做过这样的表述:"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人们对自己故乡--山林的无限热爱之情,是这部作品的创作意图"。

  

  一、主题材料的运用

  这部作品以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歌舞的音调为基础,运用复合调式及复合和弦等手法来创作,使作品保留了民间音乐原有的淳朴真挚。

  1、第一乐章以一个长达39小节并有速度变化的前奏部分开头,其按顺序呈示了三个主题材料:

第一个材料(a)是由铜管组吹奏的1-6小节前奏部分的引子。在钢琴分解和弦背景下,弦乐组奏出前奏部分第二材料(b)谱例1。从16小节到20小节为第三个材料(c)谱例2。

  谱例1: 谱例2:

在三个主题材料中,第二材料b(谱例1)预示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开始的音调(见谱例3)

  谱例3: 谱例4:

  

  作者简介:吴家军(1972--),男,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助教。

  2、整个第二乐章是以第三材料c进行引申和发展的,例如第二乐章第一部分中,第1-17小节的主题材料是第三材料的派生,它们具有相同的节奏型、旋律进行方向、伴奏织体,卡农手法也得到了体现。(谱例4)

  在第二部分中(37小节后半部),先由双簧管吹出一个简洁的主题

,这一主题由 构成,它是第11小节的变形。经过双簧管、长笛、弦乐的重复演奏后,用重复和模进的手法在钢琴上不断发展着 这一动机。模仿复调手法在此乐章

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如:第九小节开始,钢琴与弦乐以卡农式的复调手法应和着,仿佛是山峦和树林在对话。

  3、第三乐章主部主题是前奏部分的第二材料b运用溯型发展手法[注1]变化而来。

      谱例5:

     

  第106小节开始是一个10+10小节重复的赋格段,赋格主题是这一乐章主部主题在节奏上的变形:两主题比较,

第三乐章主部主题 赋 格 主 题:

而对题则是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的宽放。

第一乐章副部主题: 赋 格 对 题:

  前奏部分是一段预示整个套曲各乐章一些主要主题及调式复合创作手法的前奏部分,而不是一般协奏奏鸣曲式所特有的第一呈示部,因为这里没有呈示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主部、副部、连接部或结束部的主题,而是一个独立的前奏部分,

  

  

  

  

  

  

  

  二、结构的分析

  从套曲的结构上来看是按照西欧传统协奏曲形式组成的,它包括三个乐章:两端为快板乐章中间为缓慢如歌的幻想乐章,作者把欧洲传统音乐语言的发展手法、陈述结构与曲式结构融入到民族根基的创作中来。

  1、第一乐章为协奏性的奏鸣曲式结构。 所谓"协奏性",主要表现为双呈示手法和华彩段的运用,在古典时期的钢琴协奏曲中,双呈示手法,首先表现在双呈示部的运用上;其次应用在任何主题材料的双呈示陈述上。在《山林》中虽然承袭了浪漫时期省略第一呈示部的写法,但双呈示手法还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它的前奏部分是由带引子和补充的并列单二部曲式构成。

引子 A B A 1 B1

6 2 + 4 + 4 5 4 + 4 11

a b b1 C b2 b3 C1

句 句 句 句 句 句 连句

A宫 F 徵 bB宫与 F 徵 bB宫与

a羽 bB宫与bb羽交替 bb羽交替 bB宫与bb羽交替 bb羽交替

1-6, 6-15, 16-20 , 21-28, 29-39,

  

  A部分是由2小节引子和相同的两个四小节构成的乐句反复。从第16小节--20小节是并列单二部曲式的B部分,虽然只有5小节,但由于新材料的出现,织体的变化,复调卡农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其独立性,因此形成单二部曲式的第二部分。在动力化的变化反复中(第21小节-39小节), B1结构变成了连句结构。前奏部分调性在A宫与a羽的调式复合和bB宫、bb羽的调式交替与F徵调式复合上。

  呈示部(第40小节开始

)首先在节拍、速度和情绪上发生变化,音乐主题性格由抒情的Moderato brillante转变为轻快的Allegretto scherzando。主部主题是由4+4两个合头乐句构成的单一调性乐段,接下来的6小节和8小节是主部主题的两次变奏,整个主部一直在bB宫的主持续音上陈述。

  典型的连接部是由原调逗留的补充性部分、转调实质部分和新调的属准备句三部分构成。而此曲的连接部省略了转调实质部分,只有原调逗留和新调的属准备句两部分。从这两部分主题材料上看是由6+6构成,而从和声上来看是4小节的原调逗留和8小节的新调属准备。这种旋律划分与和声划分相互错落的写法,增强了乐曲的可听性。

  连接部经过8小节在g羽调式上的属准备,在74小节处进入副部主题。其陈述结构是由e+f+f(4+4+4)三乐句构成的乐段。带有变奏性原则的副部通过音色变换和旋律装饰共演奏了三次,即一次主题,两次变奏。

  在展开部中(110-129),作者从作品内容出发,没有大规模展开,运用副部e材料,通过钢琴与乐队的对答作了一定的发展,巩固、加强了呈示部的乐思。这一部分的陈述结构是2+2+2+2+1...+1/3...的连句结构,调性主要在下属方向调活动。

  在进入再现部之前,采用了导入主调的属功能准备,在主调属功能的积累中,增强了不稳定属功能要求解决的倾向,伴随着高潮的出现,在再现部的主和弦上获得了满足。在再现部中(180小节开始)主部减缩为8小节的乐段结构,连接部与呈示部中的连接部在调性和主题材料上完全相同,并没有完成实质性的转调过渡,副部的调回归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移植变动。

  笔者认为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已进入了中介曲式的范畴,是奏鸣曲式与无展开奏鸣曲式的相互渗透。由于展开部篇幅短小,呈示部的副部在没有结束部的前提下,与之融合性又很强,因此在曲式功能上受到削弱,作为附属功能,也可以是无展开奏鸣曲式中的连接部分。第一乐章也可以压缩为两大部分:呈示部与展开部合并为第一部分,独立的再现部与补充和Coda构成第二部分。这样就形成了无展开的奏鸣曲式。无论是典型的奏鸣曲式,还是其变体形式,它们的主、副部主题在再现部中调性相附和,体现了奏鸣曲式的再现部具有它自己特有功能和表现意义。

前 奏 部 分 呈 示 部

主 部 (变奏曲) 连 接 部 副 部(变奏曲)

引子 A B A 1 B1 C C1 C2 原调逗留 新调属

准备 D D1(固定旋律变奏) D2(装饰变奏)

6 2 + 4 + 4 5 4 + 4 11 4 + 4 6 4 + 4 4 8 4 + 4+ 4 4 + 4 + 4 4 + 4 + 4

a b b1 C b2 b3 C1 d d1 d2 d d1 e f f e1 f1 f1 e2 f2 f2

句 句 句 句 句 句 连句 段 段 段 段 段

A宫 F徵 bB宫与 F徵 bB宫与 F 徵 G宫与 C宫与 C羽交替 G宫与

a羽 bB宫与bb羽交替 bb羽交替 bB宫与bb羽交替 bb羽交替 bB宫 g羽交替 G宫与g羽交替 g羽交替

1----39 40--61 62-73 74----109

展 开 部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3(变节拍)......

e3-------------------------------------

连 句 结 构

D宫与 F宫与 bE 宫 ----- G宫----------------------

d羽交替 f羽交替 bA宫 ----- C宫----------------------

      110----129

再 现 部 Coda

主 部 连 接 副 部

C D D1(固旋变) 补充 过渡

 4 + 4 11 4 + 4 + 4 4+4+4 4 + 6 2 9

 d d1 d3 e f f e1 f1 f1 f2 f3 d4 d4

  段 段 段 句 句

 F 徵 bB宫与bb羽交替 -------------------------

 bB宫

130-137,138-148, 149----------184 185-193

  

  

  2、第二乐章是以减缩再现复三部曲式创作的。第一大部分A(1-37小节)是以动力化再现单三写成,前7小节是引子,ABA'三段都是由两乐句的扩充乐段构成,其中呈示段有1小节引子,中段(19-29小节)用呈示段的动机在木管乐器组中进行展开,与在弦乐组中陈述的A与A'段的主题形成对比。

  中部B是以并列单三构成的,其中C段(38-59小节)是3+3+4+7+5的散体结构,E段(80-98小节)是4+2+1+1......的连句结构,中间D段(60-71小节)是由4+4+4三句构成的乐段,从71小节开始是D段的变化重复,后转变为连接与E段紧密的毗连起来。从中部B的曲式结构上看,是集成性复三部曲式,曲式两端都是展开性的写法,而中段D是具有呈示性写法的乐段结构,这与典型的单三部曲式两端呈示,

中间展开或对比的写法不同。在钢琴奏出具有华彩性的过渡句后(97-98小节),音乐以明快的音响在99小节处进入了减缩的再现部分,这一部分是由4+4的A''段和6小节的补充构成,描绘出了山林黎明已经到来。

  

      A B A'

引子 A B(展开性) A'(动力化) C D D'(转连接) E A'' 补

7 1+ 4 + 6 4 + 7 4 + 5 3 + 3 + 4 + 7 + 5 4 + 4 + 4 5 + 5 4+2+1+1+1...... 4 + 4 6

a' a a1 b b1 a2 a3 b材料的引申发展 C(b的进一步引申)----------- ax------ a a5 ay

句 段 段 段 散体 段 连句 段 汇群

bD宫与 bd羽的调交替 bD- bG bD宫与bd羽的调交替 be羽 ba羽 bd羽 d羽 be羽 bB宫与 bb羽的交替 #f羽等 bD宫与bd羽的交替

bA宫 bD宫 bG宫 G宫 bA宫 A宫等

含一小节华彩

  1----37 38------------98 99-112

  

  

  3、在笔者接触到的文字资料中,关于第三乐章的曲式都是回旋奏鸣曲式,而笔者认为是回旋曲式。这一乐章共分为6个部分: A 从1-59小节,B 59-94小节,A'95-104小节,C 105-124小节, A''125-140小节,结尾部从141-177小节,如果说是回旋奏鸣曲式的话,很明显再现时不应该省略副部,因为副部在再现部中向主调靠拢是构成奏鸣曲式结构至关重要的原则。虽然在有些音乐文献中,可见到省略副部再现的奏鸣曲,例如莫扎特E大调《第十四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以及《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等。但从乐曲的体裁、各部分发展是否平衡、再现的比例以及结尾部的性质等问题上看,能间接地把原始奏鸣曲式结构意图辨认出来,即使是这样,奏鸣曲式的结构布局还是会受到变更的影响。

  首先,从各个部分的发展平衡上看,C部分规模小,是运用复调手法写成的一个的赋格段,A"部只有15小节,如果是回旋奏鸣曲式的话,相当于插部的C和相当于再现部A"规模都短小,很难与相当于呈示部的A B A'相抗衡。其次,第三乐章后半部虽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结尾,但它是整个协奏曲的结尾(第141小节处),并非第三乐章的结尾。在结

尾部的两大部分中,第I部分与第一乐章前奏部分相同,形成呼应。再次,回旋曲式的插部也可以发生体裁上的变化。第四,A B 两部分是并置对比, B A'之间有连接过渡,不具备回旋奏鸣曲式连接部和结束部的特征。虽然奏鸣曲式的连接部与结束部的有无并不实质性地影响奏鸣曲式形成,但至少还是构成奏鸣曲式的一个因素。

  此回旋曲式的主部是固定旋律变奏曲,由主题和3次变奏构成,在它的两次再现中分别减缩为乐段和连句结构。第一插部B也是用固定旋律变奏创作,由4+4的主题和2次变奏构成。第二插部C(第105小节处)是一个10+10小节重复的赋格段。这一赋格段采用了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中常用的7/4拍子,钢琴与乐队相互模仿,体现协奏性原则,在F宫调中陈述。从155小节的Presto开始,进入了结尾部中展开主部材料的第II部分,乐曲以飞快的急板,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了全曲。

  

         A B A'

(固定旋律变奏曲) (固定旋律变奏曲) 连 接

 引子 A A1 A2 A3 补 充 引子 B B1 B2 A4(宽放)

  4 4 + 5 3 4 + 5 3 4 + 6 14 2+2+2 4 4 + 4 4 + 4 4 + 4 8 4 + 5

a a1 间补 a a1 间补 a a2 a3 b b1 b b1 b b1 b2 a a1

段 段 段 句 节重复 段 段 段 连句 段

F 徵 A 徵 F 徵

bB宫 D宫 bB宫

1----58 59----86 87-94 95-105

C A'' 华 彩 结 尾 部

(与前奏部分呼应)

赋 格 段 I(单二) II

10 10 15 C D

   对题为第一乐章呈示部副部e材料 ax ay 4 + 4 5 4 8 11

  主-对-主-对 主-对-主-对 连句 前奏部分b材料 前奏部分C材料 a4与前奏部分的背景材料

    答-对-答 答-对-答 段 句

连句 汇群

G 徵 F 徵

F C F C F C G D C 宫 bB宫与bb羽交替 bB宫与 bb羽交替 F 徵

g羽 bB宫 bB宫

   106--125 125-139,140, 141---------------177

  

  

  

  

  

  

  

  

  

  

  

  

  

  

  

  三、关于中西钢琴协奏曲结构的异同及我国的钢琴协奏曲发展趋势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钢琴协奏曲《山林》的三个乐章采取了西欧传统的曲式结构。前奏部分与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前奏部分有相似之处,在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开始之前,运用单三部曲式作为前奏部分。

 引子 A A' B A" 补充转连接

6 8 + 9 16 20 8 + 9 10 + 20

  a a a1 a2 引子动机展开 a a1

 

段 连句 群体 段

bb bD

《山林》前奏部分的曲式结构是并列单二的反复,虽然它们的规模都比较庞大,但《山林》对整个协奏套曲在主题材料和情绪上起着十分概括的预示作用,而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前奏部分的材料在整个协奏曲中从未再出现过,只在情绪内容上起着预示的作用。《山林》的华彩段在第一乐章中没有运用,而是出现在第三乐章中,这与古典时期钢琴协奏曲有一定区别。它的第一乐章没有运用双呈示部而是承袭了浪漫时期省略第一呈示部的写法,协奏性主要体现在主题材料的双呈示陈述上。变奏手法的多次运用体现了中国变奏思维与西方再现曲式相结合的特征。它不仅有总标题而且各乐章都有小标题,这在中国协奏曲中是比较多见的,而西方是比较少见的。同主音调式交替手法在各乐章中无处不在,这些调式的交替运用,为其在风格上、韵味上、色彩上带来了极为丰富的表现。

  《山林》是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典范,它以民族音调为基础创作而成,这一类作品[注2]普遍继承了西方钢琴协奏曲快--慢--快三乐章的模式,并且第一乐章都为奏鸣曲式,它们以民族的旋律、调式或民族因素为基础,其音乐语言风格和乐思展开逻辑受西方传统与现代技法的影响。而与西方钢琴协奏曲区别最大的是中国作曲家改编自其它音乐体裁的钢琴协奏曲。到目前为止,笔者收集到的由中国作曲家改编写成的钢琴协奏曲共有四部:其中单乐章三部作品分别是《青年钢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战台风》、钢琴协奏曲《走进新时代》;

四个乐章的作品一部,是钢琴协奏曲《黄河》。 这四部作品在结构和写法上也各具特色,如《黄河》四个乐章曲式结构的整体布局完全与国外的钢琴协奏曲不同,它具有组曲的性质,并且各个乐章的曲式结构也与国外不同,分别是:再现单三部曲式,并列单二部曲式、再现复四部曲式、自由变奏曲式,打破了西方古典钢琴协奏曲以"快板--奏鸣曲式"作为第一乐章的传统模式,在陈述结构上也表现出了与欧洲的不同,运用了我国现代民族器乐创作中常用的复合陈述手法[注3]。《战台风》四个部分为启、承、转、合的四段体,这与国外以正、反、合三段体发展为主体的音乐不同,因国外的四部性原则多是在三部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复杂分化的。《走进新时代》是在双主题变奏曲的基础上融入了对称原则和奏鸣原则,多以群体结构进行陈述。《青年钢琴协奏曲》是集奏鸣原则、变奏原则、套曲原则、回旋原则于一体的边缘曲式,是中国第一部运用民族乐队与钢琴演奏而结合的协奏曲,第一次尝试了中西乐器的结合。它以呈示型写法占主导地位,陈述偏重集成性,缺乏动力性展开。以上四部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深刻的音乐形象,所有的这些都在与曲式的结合中表现出来。但由于改编曲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它的结构分析必须参考原作的歌词及音乐内容。这四部协奏曲每一首的改编都是由多位作曲家共同完成,反映了当时钢琴协奏曲的一种写作思想及方式。

  将外来技术与中国音乐文化相融合,已成为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发展趋势。中国钢琴协奏曲在曲式方面,已将西方经典奏鸣曲式、回旋曲式以及套曲借鉴到我国音乐创作中来,并与中国民族音调形成合壁的局面,注重对民族旋律风格韵味的把握。随着泛调性、无调性音乐的出现,使调性音乐、调性功能和声受到削弱,中国钢琴协奏曲不能完全再象西方古典钢琴协奏曲那样来组织结构。同时现代音乐的多元化、个性化创作,也使协奏曲开始较少采用"共性写作"时期的曲式结构,从而使曲式类型化程度大大降低。通过对我国其它现代音乐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作曲家新的曲式结构意识不仅受西方影响,更受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意识的影响,对中国传统音乐中许多有别于西方音乐的结构意识,又被重新重视起来。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

注释:

  1、在保持原乐思节奏型的同时,只改变旋律进行的方向或音程,或两者同时变换,即构成溯型发展手法。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第106页

  2、相对于"改编自其它音乐体裁的钢琴协奏曲"而言。

  3、包括补充陈

述、转衬、小结束和过渡句。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第207页

参考文献:

1、《音乐的分析与创作》 杨儒怀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年

  2、《音乐作品分析教程》 钱仁康、钱亦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

  3、《曲式与作品分析》 吴祖强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2年

  4、 《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要》 李吉提著,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

  5、《音乐作品分析》 [苏] 勃 . 阿拉波夫著 , 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年

  6、 《音乐分析论文集》 杨儒怀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4月。

  7、《论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2月。

  8、《音乐分析基础教程》 彭志敏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9月。

  9、《现代音乐欣赏辞典》 罗忠 主编、杨通八编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镕

  10、《20世纪音乐名著导读(协奏曲卷)》高为杰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1月。

On the Structure of Piano Concerto Shanlin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three movements of Piano Concerto Shanlin, the author makes some summaries to this work,-- such as how it develops and draws on the experiences of western classical sonata-form ,rondo-form and cyclic form; how the materials of Chinese national music are applied in foreign music form--so that could find out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combining Chinese music with western music from it.

  [Key Words] Piano Concerto Shanlin; Structure Analysis

  

钢琴协奏曲《山林》的结构初探

   

  [摘要] 本文通过对钢琴协奏曲《山林》三个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总结该作品在创作中对西方经典奏鸣曲式、回旋曲式以及套曲的借鉴与发展,以及中国民族音乐素材在外来音乐形式结构中的运用特点,以便从中发现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中的某些成功经验。

  [关键词] 钢琴协奏曲《山林》/结构分析

  

  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第一部钢琴协奏曲问世以来,根据中国作曲家们运用不同的创作技术手段,把中国的钢琴协奏曲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文革'结束前;2、'文革'结束后至今。第一阶段以改编曲为主,创作性因素较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二阶段以民族的旋律、民族因素为基础,进行创作,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其中钢琴协奏曲《山林》是我国七、八十年代第一部在艺术上有一定分量的一部钢琴协奏曲。

  钢琴协奏曲《山林》是上海作曲家刘敦南于1979年完成的,在1981年"全国第一届交响音乐创作评奖"中获优秀奖第一名。作曲家在谈及这部成功之作的创作动机时做过这样的表述:"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人们对自己故乡--山林的无限热爱之情,是这部作品的创作意图"。

  

  一、主题材料的运用

  这部作品以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歌舞的音调为基础,运用复合调式及复合和弦等手法来创作,使作品保留了民间音乐原有的淳朴真挚。

  1、第一乐章以一个长达39小节并有速度变化的前奏部分开头,其按顺序呈示了三个主题材料:

第一个材料(a)是由铜管组吹奏的1-6小节前奏部分的引子。在钢琴分解和弦背景下,弦乐组奏出前奏部分第二材料(b)谱例1。从16小节到20小节为第三个材料(c)谱例2。

  谱例1: 谱例2:

在三个主题材料中,第二材料b(谱例1)预示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开始的音调(见谱例3)

  谱例3: 谱例4:

  

  作者简介:吴家军(1972--),男,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助教。

  2、整个第二乐章是以第三材料c进行引申和发展的,例如第二乐章第一部分中,第1-17小节的主题材料是第三材料的派生,它们具有相同的节奏型、旋律进行方向、伴奏织体,卡农手法也得到了体现。(谱例4)

  在第二部分中(37小节后半部),先由双簧管吹出一个简洁的主题

,这一主题由 构成,它是第11小节的变形。经过双簧管、长笛、弦乐的重复演奏后,用重复和模进的手法在钢琴上不断发展着 这一动机。模仿复调手法在此乐章

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如:第九小节开始,钢琴与弦乐以卡农式的复调手法应和着,仿佛是山峦和树林在对话。

  3、第三乐章主部主题是前奏部分的第二材料b运用溯型发展手法[注1]变化而来。

      谱例5:

     

  第106小节开始是一个10+10小节重复的赋格段,赋格主题是这一乐章主部主题在节奏上的变形:两主题比较,

第三乐章主部主题 赋 格 主 题:

而对题则是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的宽放。

第一乐章副部主题: 赋 格 对 题:

  前奏部分是一段预示整个套曲各乐章一些主要主题及调式复合创作手法的前奏部分,而不是一般协奏奏鸣曲式所特有的第一呈示部,因为这里没有呈示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主部、副部、连接部或结束部的主题,而是一个独立的前奏部分,

  

  

  

  

  

  

  

  二、结构的分析

  从套曲的结构上来看是按照西欧传统协奏曲形式组成的,它包括三个乐章:两端为快板乐章中间为缓慢如歌的幻想乐章,作者把欧洲传统音乐语言的发展手法、陈述结构与曲式结构融入到民族根基的创作中来。

  1、第一乐章为协奏性的奏鸣曲式结构。 所谓"协奏性",主要表现为双呈示手法和华彩段的运用,在古典时期的钢琴协奏曲中,双呈示手法,首先表现在双呈示部的运用上;其次应用在任何主题材料的双呈示陈述上。在《山林》中虽然承袭了浪漫时期省略第一呈示部的写法,但双呈示手法还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它的前奏部分是由带引子和补充的并列单二部曲式构成。

引子 A B A 1 B1

6 2 + 4 + 4 5 4 + 4 11

a b b1 C b2 b3 C1

句 句 句 句 句 句 连句

A宫 F 徵 bB宫与 F 徵 bB宫与

a羽 bB宫与bb羽交替 bb羽交替 bB宫与bb羽交替 bb羽交替

1-6, 6-15, 16-20 , 21-28, 29-39,

  

  A部分是由2小节引子和相同的两个四小节构成的乐句反复。从第16小节--20小节是并列单二部曲式的B部分,虽然只有5小节,但由于新材料的出现,织体的变化,复调卡农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其独立性,因此形成单二部曲式的第二部分。在动力化的变化反复中(第21小节-39小节), B1结构变成了连句结构。前奏部分调性在A宫与a羽的调式复合和bB宫、bb羽的调式交替与F徵调式复合上。

  呈示部(第40小节开始

)首先在节拍、速度和情绪上发生变化,音乐主题性格由抒情的Moderato brillante转变为轻快的Allegretto scherzando。主部主题是由4+4两个合头乐句构成的单一调性乐段,接下来的6小节和8小节是主部主题的两次变奏,整个主部一直在bB宫的主持续音上陈述。

  典型的连接部是由原调逗留的补充性部分、转调实质部分和新调的属准备句三部分构成。而此曲的连接部省略了转调实质部分,只有原调逗留和新调的属准备句两部分。从这两部分主题材料上看是由6+6构成,而从和声上来看是4小节的原调逗留和8小节的新调属准备。这种旋律划分与和声划分相互错落的写法,增强了乐曲的可听性。

  连接部经过8小节在g羽调式上的属准备,在74小节处进入副部主题。其陈述结构是由e+f+f(4+4+4)三乐句构成的乐段。带有变奏性原则的副部通过音色变换和旋律装饰共演奏了三次,即一次主题,两次变奏。

  在展开部中(110-129),作者从作品内容出发,没有大规模展开,运用副部e材料,通过钢琴与乐队的对答作了一定的发展,巩固、加强了呈示部的乐思。这一部分的陈述结构是2+2+2+2+1...+1/3...的连句结构,调性主要在下属方向调活动。

  在进入再现部之前,采用了导入主调的属功能准备,在主调属功能的积累中,增强了不稳定属功能要求解决的倾向,伴随着高潮的出现,在再现部的主和弦上获得了满足。在再现部中(180小节开始)主部减缩为8小节的乐段结构,连接部与呈示部中的连接部在调性和主题材料上完全相同,并没有完成实质性的转调过渡,副部的调回归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移植变动。

  笔者认为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已进入了中介曲式的范畴,是奏鸣曲式与无展开奏鸣曲式的相互渗透。由于展开部篇幅短小,呈示部的副部在没有结束部的前提下,与之融合性又很强,因此在曲式功能上受到削弱,作为附属功能,也可以是无展开奏鸣曲式中的连接部分。第一乐章也可以压缩为两大部分:呈示部与展开部合并为第一部分,独立的再现部与补充和Coda构成第二部分。这样就形成了无展开的奏鸣曲式。无论是典型的奏鸣曲式,还是其变体形式,它们的主、副部主题在再现部中调性相附和,体现了奏鸣曲式的再现部具有它自己特有功能和表现意义。

前 奏 部 分 呈 示 部

主 部 (变奏曲) 连 接 部 副 部(变奏曲)

引子 A B A 1 B1 C C1 C2 原调逗留 新调属

准备 D D1(固定旋律变奏) D2(装饰变奏)

6 2 + 4 + 4 5 4 + 4 11 4 + 4 6 4 + 4 4 8 4 + 4+ 4 4 + 4 + 4 4 + 4 + 4

a b b1 C b2 b3 C1 d d1 d2 d d1 e f f e1 f1 f1 e2 f2 f2

句 句 句 句 句 句 连句 段 段 段 段 段

A宫 F徵 bB宫与 F徵 bB宫与 F 徵 G宫与 C宫与 C羽交替 G宫与

a羽 bB宫与bb羽交替 bb羽交替 bB宫与bb羽交替 bb羽交替 bB宫 g羽交替 G宫与g羽交替 g羽交替

1----39 40--61 62-73 74----109

展 开 部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3(变节拍)......

e3-------------------------------------

连 句 结 构

D宫与 F宫与 bE 宫 ----- G宫----------------------

d羽交替 f羽交替 bA宫 ----- C宫----------------------

      110----129

再 现 部 Coda

主 部 连 接 副 部

C D D1(固旋变) 补充 过渡

 4 + 4 11 4 + 4 + 4 4+4+4 4 + 6 2 9

 d d1 d3 e f f e1 f1 f1 f2 f3 d4 d4

  段 段 段 句 句

 F 徵 bB宫与bb羽交替 -------------------------

 bB宫

130-137,138-148, 149----------184 185-193

  

  

  2、第二乐章是以减缩再现复三部曲式创作的。第一大部分A(1-37小节)是以动力化再现单三写成,前7小节是引子,ABA'三段都是由两乐句的扩充乐段构成,其中呈示段有1小节引子,中段(19-29小节)用呈示段的动机在木管乐器组中进行展开,与在弦乐组中陈述的A与A'段的主题形成对比。

  中部B是以并列单三构成的,其中C段(38-59小节)是3+3+4+7+5的散体结构,E段(80-98小节)是4+2+1+1......的连句结构,中间D段(60-71小节)是由4+4+4三句构成的乐段,从71小节开始是D段的变化重复,后转变为连接与E段紧密的毗连起来。从中部B的曲式结构上看,是集成性复三部曲式,曲式两端都是展开性的写法,而中段D是具有呈示性写法的乐段结构,这与典型的单三部曲式两端呈示,

中间展开或对比的写法不同。在钢琴奏出具有华彩性的过渡句后(97-98小节),音乐以明快的音响在99小节处进入了减缩的再现部分,这一部分是由4+4的A''段和6小节的补充构成,描绘出了山林黎明已经到来。

  

      A B A'

引子 A B(展开性) A'(动力化) C D D'(转连接) E A'' 补

7 1+ 4 + 6 4 + 7 4 + 5 3 + 3 + 4 + 7 + 5 4 + 4 + 4 5 + 5 4+2+1+1+1...... 4 + 4 6

a' a a1 b b1 a2 a3 b材料的引申发展 C(b的进一步引申)----------- ax------ a a5 ay

句 段 段 段 散体 段 连句 段 汇群

bD宫与 bd羽的调交替 bD- bG bD宫与bd羽的调交替 be羽 ba羽 bd羽 d羽 be羽 bB宫与 bb羽的交替 #f羽等 bD宫与bd羽的交替

bA宫 bD宫 bG宫 G宫 bA宫 A宫等

含一小节华彩

  1----37 38------------98 99-112

  

  

  3、在笔者接触到的文字资料中,关于第三乐章的曲式都是回旋奏鸣曲式,而笔者认为是回旋曲式。这一乐章共分为6个部分: A 从1-59小节,B 59-94小节,A'95-104小节,C 105-124小节, A''125-140小节,结尾部从141-177小节,如果说是回旋奏鸣曲式的话,很明显再现时不应该省略副部,因为副部在再现部中向主调靠拢是构成奏鸣曲式结构至关重要的原则。虽然在有些音乐文献中,可见到省略副部再现的奏鸣曲,例如莫扎特E大调《第十四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以及《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等。但从乐曲的体裁、各部分发展是否平衡、再现的比例以及结尾部的性质等问题上看,能间接地把原始奏鸣曲式结构意图辨认出来,即使是这样,奏鸣曲式的结构布局还是会受到变更的影响。

  首先,从各个部分的发展平衡上看,C部分规模小,是运用复调手法写成的一个的赋格段,A"部只有15小节,如果是回旋奏鸣曲式的话,相当于插部的C和相当于再现部A"规模都短小,很难与相当于呈示部的A B A'相抗衡。其次,第三乐章后半部虽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结尾,但它是整个协奏曲的结尾(第141小节处),并非第三乐章的结尾。在结

尾部的两大部分中,第I部分与第一乐章前奏部分相同,形成呼应。再次,回旋曲式的插部也可以发生体裁上的变化。第四,A B 两部分是并置对比, B A'之间有连接过渡,不具备回旋奏鸣曲式连接部和结束部的特征。虽然奏鸣曲式的连接部与结束部的有无并不实质性地影响奏鸣曲式形成,但至少还是构成奏鸣曲式的一个因素。

  此回旋曲式的主部是固定旋律变奏曲,由主题和3次变奏构成,在它的两次再现中分别减缩为乐段和连句结构。第一插部B也是用固定旋律变奏创作,由4+4的主题和2次变奏构成。第二插部C(第105小节处)是一个10+10小节重复的赋格段。这一赋格段采用了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中常用的7/4拍子,钢琴与乐队相互模仿,体现协奏性原则,在F宫调中陈述。从155小节的Presto开始,进入了结尾部中展开主部材料的第II部分,乐曲以飞快的急板,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了全曲。

  

         A B A'

(固定旋律变奏曲) (固定旋律变奏曲) 连 接

 引子 A A1 A2 A3 补 充 引子 B B1 B2 A4(宽放)

  4 4 + 5 3 4 + 5 3 4 + 6 14 2+2+2 4 4 + 4 4 + 4 4 + 4 8 4 + 5

a a1 间补 a a1 间补 a a2 a3 b b1 b b1 b b1 b2 a a1

段 段 段 句 节重复 段 段 段 连句 段

F 徵 A 徵 F 徵

bB宫 D宫 bB宫

1----58 59----86 87-94 95-105

C A'' 华 彩 结 尾 部

(与前奏部分呼应)

赋 格 段 I(单二) II

10 10 15 C D

   对题为第一乐章呈示部副部e材料 ax ay 4 + 4 5 4 8 11

  主-对-主-对 主-对-主-对 连句 前奏部分b材料 前奏部分C材料 a4与前奏部分的背景材料

    答-对-答 答-对-答 段 句

连句 汇群

G 徵 F 徵

F C F C F C G D C 宫 bB宫与bb羽交替 bB宫与 bb羽交替 F 徵

g羽 bB宫 bB宫

   106--125 125-139,140, 141---------------177

  

  

  

  

  

  

  

  

  

  

  

  

  

  

  

  三、关于中西钢琴协奏曲结构的异同及我国的钢琴协奏曲发展趋势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钢琴协奏曲《山林》的三个乐章采取了西欧传统的曲式结构。前奏部分与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前奏部分有相似之处,在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开始之前,运用单三部曲式作为前奏部分。

 引子 A A' B A" 补充转连接

6 8 + 9 16 20 8 + 9 10 + 20

  a a a1 a2 引子动机展开 a a1

 

段 连句 群体 段

bb bD

《山林》前奏部分的曲式结构是并列单二的反复,虽然它们的规模都比较庞大,但《山林》对整个协奏套曲在主题材料和情绪上起着十分概括的预示作用,而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前奏部分的材料在整个协奏曲中从未再出现过,只在情绪内容上起着预示的作用。《山林》的华彩段在第一乐章中没有运用,而是出现在第三乐章中,这与古典时期钢琴协奏曲有一定区别。它的第一乐章没有运用双呈示部而是承袭了浪漫时期省略第一呈示部的写法,协奏性主要体现在主题材料的双呈示陈述上。变奏手法的多次运用体现了中国变奏思维与西方再现曲式相结合的特征。它不仅有总标题而且各乐章都有小标题,这在中国协奏曲中是比较多见的,而西方是比较少见的。同主音调式交替手法在各乐章中无处不在,这些调式的交替运用,为其在风格上、韵味上、色彩上带来了极为丰富的表现。

  《山林》是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典范,它以民族音调为基础创作而成,这一类作品[注2]普遍继承了西方钢琴协奏曲快--慢--快三乐章的模式,并且第一乐章都为奏鸣曲式,它们以民族的旋律、调式或民族因素为基础,其音乐语言风格和乐思展开逻辑受西方传统与现代技法的影响。而与西方钢琴协奏曲区别最大的是中国作曲家改编自其它音乐体裁的钢琴协奏曲。到目前为止,笔者收集到的由中国作曲家改编写成的钢琴协奏曲共有四部:其中单乐章三部作品分别是《青年钢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战台风》、钢琴协奏曲《走进新时代》;

四个乐章的作品一部,是钢琴协奏曲《黄河》。 这四部作品在结构和写法上也各具特色,如《黄河》四个乐章曲式结构的整体布局完全与国外的钢琴协奏曲不同,它具有组曲的性质,并且各个乐章的曲式结构也与国外不同,分别是:再现单三部曲式,并列单二部曲式、再现复四部曲式、自由变奏曲式,打破了西方古典钢琴协奏曲以"快板--奏鸣曲式"作为第一乐章的传统模式,在陈述结构上也表现出了与欧洲的不同,运用了我国现代民族器乐创作中常用的复合陈述手法[注3]。《战台风》四个部分为启、承、转、合的四段体,这与国外以正、反、合三段体发展为主体的音乐不同,因国外的四部性原则多是在三部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复杂分化的。《走进新时代》是在双主题变奏曲的基础上融入了对称原则和奏鸣原则,多以群体结构进行陈述。《青年钢琴协奏曲》是集奏鸣原则、变奏原则、套曲原则、回旋原则于一体的边缘曲式,是中国第一部运用民族乐队与钢琴演奏而结合的协奏曲,第一次尝试了中西乐器的结合。它以呈示型写法占主导地位,陈述偏重集成性,缺乏动力性展开。以上四部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深刻的音乐形象,所有的这些都在与曲式的结合中表现出来。但由于改编曲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它的结构分析必须参考原作的歌词及音乐内容。这四部协奏曲每一首的改编都是由多位作曲家共同完成,反映了当时钢琴协奏曲的一种写作思想及方式。

  将外来技术与中国音乐文化相融合,已成为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发展趋势。中国钢琴协奏曲在曲式方面,已将西方经典奏鸣曲式、回旋曲式以及套曲借鉴到我国音乐创作中来,并与中国民族音调形成合壁的局面,注重对民族旋律风格韵味的把握。随着泛调性、无调性音乐的出现,使调性音乐、调性功能和声受到削弱,中国钢琴协奏曲不能完全再象西方古典钢琴协奏曲那样来组织结构。同时现代音乐的多元化、个性化创作,也使协奏曲开始较少采用"共性写作"时期的曲式结构,从而使曲式类型化程度大大降低。通过对我国其它现代音乐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作曲家新的曲式结构意识不仅受西方影响,更受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意识的影响,对中国传统音乐中许多有别于西方音乐的结构意识,又被重新重视起来。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

注释:

  1、在保持原乐思节奏型的同时,只改变旋律进行的方向或音程,或两者同时变换,即构成溯型发展手法。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第106页

  2、相对于"改编自其它音乐体裁的钢琴协奏曲"而言。

  3、包括补充陈

述、转衬、小结束和过渡句。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第207页

参考文献:

1、《音乐的分析与创作》 杨儒怀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年

  2、《音乐作品分析教程》 钱仁康、钱亦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

  3、《曲式与作品分析》 吴祖强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2年

  4、 《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要》 李吉提著,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

  5、《音乐作品分析》 [苏] 勃 . 阿拉波夫著 , 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年

  6、 《音乐分析论文集》 杨儒怀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4月。

  7、《论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2月。

  8、《音乐分析基础教程》 彭志敏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9月。

  9、《现代音乐欣赏辞典》 罗忠 主编、杨通八编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镕

  10、《20世纪音乐名著导读(协奏曲卷)》高为杰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1月。

On the Structure of Piano Concerto Shanlin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three movements of Piano Concerto Shanlin, the author makes some summaries to this work,-- such as how it develops and draws on the experiences of western classical sonata-form ,rondo-form and cyclic form; how the materials of Chinese national music are applied in foreign music form--so that could find out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combining Chinese music with western music from it.

  [Key Words] Piano Concerto Shanlin; Structure Analysis

  


相关内容

  • 钢琴名曲欣赏
  • 钢琴名曲欣赏 钢琴艺术是来自欧洲的音乐艺术,它真正进入中国社会,是在19.20世纪之交.在接受.学习.借鉴这一人类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的同时,中国自己的钢琴艺术也随之孕育.萌芽.成长起来. 自20世纪初,第一首中国钢琴曲--赵元任先生创作的<和平进行曲>于1915年正式发表以来,我国一代代音 ...

  • 音乐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音乐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钢琴类 1. 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 3. 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5. 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 6. 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 8.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 ...

  • 浅析肖邦夜曲的艺术特点
  • 摘 要:肖邦是波兰杰出的钢琴作曲家,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很多属于夜曲体裁.本文在引言部分先从研究目的与意义和肖邦的生平进行简介,说明对肖邦夜曲的研究能够提升个人的艺术综合素养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意义.然后在第一部分归纳出夜曲的起源和艺术特征.再在第二部分从情怀.旋律和诗意三个方面分析肖邦夜曲的 ...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 课 时 安 排 第一单元 <绿色家园> (二课时) 第二单元 <西南情韵> (二课时) 第三单元 <瑰丽的电声> (三课时) 第四单元 <歌剧世界> (三课时) 第五单元 <化蝶> (二课时) 第六单元 <婆娑舞姿> (二课时) ...

  • 高二音乐学业水平测试2
  •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 1.钢琴独奏曲<少女的祈祷>的作者是 (芭达捷芙斯卡) 2.钢琴独奏曲<少女的祈祷>的作者是 (波兰人) 3.通常有三个或四个相对形成对比的乐章组成的器乐套曲是 (奏鸣曲) 4."蓝蓝的天空上白云飘,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出自(牧歌) ...

  • 钢琴曲[百鸟朝凤]的演奏艺术及其民族特征探析
  • 钢琴曲<百鸟朝凤>的演奏艺术及其民族特征探析 <百鸟朝凤>是中国著名传统民间音乐之一,它原本是一首唢呐独奏曲,后经钢琴艺术家的改编,成为一首具有独特音乐魅力的钢琴乐.钢琴乐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其主要曲目和音乐表现形式都是西方传统音乐,虽然形式和内容都不乏美观,但缺乏中国传统音 ...

  • 音乐新课标试题
  • 一.填空 1. 以音乐(审美 )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 ).( 健全的人格 ). 2.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 ).(发现 ).( 创造 ).(表现 )和( 享受音乐美 )的全过程. 3. (兴趣 )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 ...

  •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巧探究
  • 摘要:说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一位具有里程碑式重要地位的音乐家--贝多芬.贝多芬的创作涉及到了很多领域,例如:交响乐.室内乐等,但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还是他的钢琴作品.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多部钢琴协奏曲,其中第五首钢琴协奏曲流传非常广泛,被冠以"皇帝"的副标题. 关键词: ...

  • 尼古拉斯·卡洛维奇·梅特涅的音乐生活
  • 音乐文化世纪之交――俄罗斯音乐的白银时代.那是个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各个领域人才辈出.别尔嘉耶夫[1]形象地称其为好似"复调音乐"的发展趋势.俄罗斯作曲家做着各种与音乐发展相关的工作,斯科里亚宾和斯特拉文斯基试图创新;格拉祖诺夫.里亚朵夫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带领下努力维护俄罗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