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古典爱情诗中爱情诉求的比较

第22卷第1期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8年1月

V01.22

No.1

JournalofChongqing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Jan.2008

中英古典爱情诗中爱情诉求的比较’

刘筱婷1,张伟2

(1.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110)

摘要:爱情诗歌的主要目的是抒情,表达爱情诉求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将中英古典爱情诗中的爱情诉求分为六大类进行平行比较,中英古典爱情诗中的爱情诉求呈现出不同的情趣和风格。英诗中的爱情诉求多热烈奔放,真挚昂扬,如江河奔流,具有阳刚之美;中诗中的爱情诉求多婉约含蓄,缠绵幽怨,如清泉静流,极具阴柔之美。赏读这两类不同类型的爱情诉求,读者不但可以获得不同的审美愉悦,而且对于中英两个民族情感世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的异同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关键词:爱情诗歌;爱情诉求;风格;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n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24(2008)0l一0119—03

古往今来,作为一种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爱情在英诗中最为常见,可谓是不胜枚举。在英诗中,“英诗之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圣洁又美好,迷人父”Chaucer诗云:“Upon

myword,Itell

youfaithfully,/

又神秘,令人们为之心驰神往,反复咏唱。爱情也是文学n咖世life

andafterdeathyoua咒myqueen,/Forwith

my

创作永恒的主题之一。因此,在中英古典文学史上,都曾deaththewholetruthshall

be蚴.”(A

RondelofMerciless

出现过不少关于爱情的诗篇,可谓是洋洋大观。但是,由Be即ty《无情美女回旋曲》);苏格兰农民诗人Bums则有名于中英民族历史传统、民族心理的不同,中英古典爱情诗句:“Trll

a’the蛐gang

dry,mydear,/Andtherocksmeltwi’

又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和意蕴,笔者试从爱情诉求这一角度the

sun!/And1willluvetheestill./WhilethesandsO’lifeshall

入手,对中英古典爱情诗进行比较。

lUll.”(ARedRed

Rose《一朵红红的玫瑰》)均是令人荡气

回肠的爱情誓言。在中诗中则有这样的诗句:“上邪!我

1对爱情诉求的理解

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汉乐府》)“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古诗十九首》)“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中国古典诗学认为“诗言志”,“词缘情”…1。在西方诗理枝。”(自居易《长恨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学中,英国著名的浪漫派诗人华滋华斯则认为“任何好诗始干。”(李商隐《无题》)等等。所不同的是英诗中的此类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川2。因此,对于以抒情为主要诉求多用呼告、夸张的手法,感情昂扬激越,中诗则多用具目的的爱情诗来说,表达爱情诉求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体形象作比喻,感情低沉凝重,带有悲壮色彩,令人动容。容。爱情诉求指的是爱情生活中不同角色、不同境遇的人2.2认为爱情神圣伟大。永恒不朽。英诗中直言此类思想们对于爱情的理解、期望和追求。纵观中英古典爱情诗,的诗句很多,例如英国诗坛巨匠Shakespeare的诗句:“Nor

爱情诉求可分为以下六大类(以下汉语古典爱情诗简称为shaUdeathh醒thouwan&rest

inhis

shade/Whenineternal

“中诗”,英语古典爱情诗简称为“英诗”)。

hnes

to

timethougrowest./Solong

as

men啪breathe

or

eyes

伽s∞,/Solong

lives

this,and她siw

lifeto

thee.”(Son—

2爱情诉求的分类比较

lletl8《十四行诗第18首》),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Ed.

roundSpenser的诗句:“Wherewhenasdeathshallalltheworld2.1对忠贞不渝、生死相依的爱情的向往。此类诉求在中

subdue,/Ourloveshalllive。andlaterlife

rellew.”(Sonnet75

・收稿日期:2007—08—31

作者简介:刘筱婷(1975一),女,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万 

方数据

120

重庆工学院学报

《十四行诗第75首》)等。都表达了人生短暂,但诗歌具有战胜时空,使人不朽的强大力量,诗能传世,而在诗中被颂扬的人及爱情也将永世长存的思想,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共识。从中我们也可以读出英语民族对爱情的热情赞美和积极追求。相反,在中诗中,表达此类诉求的诗句却是难得一见。我们所见到的只是一些含蓄的诗句,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中国人在表达这一主题时,显得遮遮掩掩,欲言又止。究其原因,这和中国古代社会中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束缚有很大的关系。儒家思想中“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学说,使封建文人将读书中举,求官入仕,光宗耀祖作为第一要务,迷恋儿女私情被认为是非大丈夫所为。另外,儒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乐而不淫”的中和之道也使得封建文人往往压抑内心的真实情感,不敢直言爱情。这种传统使得文人们羞于言爱,转而采用曲笔的方式,或采用女子口吻来抒己之情。所以,在中国古典诗坛,才出现了“男子作闺音”这一奇特现象。正如中国现代作家朱自清先生所言:“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的告白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更是没有。”bJ这样看来,在中诗中,我们很难见到大胆赞美爱情的诗作,也就不足为怪了。

2.3对于超凡脱俗的精神之爱的诉求。当爱情遭遇生离死别时,人们往往会产生对于精神之恋的追求,中英诗中都不乏这样的例子。如英国玄学派诗人JohnDonne诗云:

“Ourtwosoulstherefore,whichare

oue,/ThoughImustgo,en—

dure

not

yet/Abreach,but

an

expansion/Likegold

to

airythin—

nes8

beat.”(A

Valediction:Forbidding

Mourning《别离辞:节

哀》)诗人认为他和妻子的爱情不同于世俗之爱,灵魂上心心相印的人之间不存在别离,即使离别,也能超越时空,灵魂合一。就像黄金可以被捶打却不断裂,他们的爱经过考验将更绵长。诗中充满了玄学派诗人的奇思妙想和乐观精神。又如浪漫派诗人SheUey的诗句:“Rose

leaves,when

ther06e

isdead,/Andheap’dforthebeloved’sbed;/And

80

thy

thoughts,whenthou

art

gone,/Love

itselfshallsluml)er

orl.”

(Music,When

SoftVoices

Die《音乐,当柔和的旋律消失》),

面对爱人的离去,诗人却缓缓诉说,用“玫瑰死后,枯叶将成为凋谢的花的温床”来比喻“当爱情消逝后,对你的思念将成为爱情安睡的温床,暗示思念将使爱情更为强烈。”【4】作者的感情伤感但不痛楚,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色彩。读后“读者产生的是一种诗意的,忧郁的快感”【4J。总的说来,英诗中的此类诉求显得洒脱、乐观且浪漫。在中诗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写下了不少朦胧迷离的关于精神苦恋的诗句,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等。此外,“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表达了对于两心相知的真情的独特理解。“凭仗东风吹梦,与郎终日东西”(孙光宪《清平乐》)则表达了思妇的相思成痴的心情。相比之下,中国人在表达此类诉求时显得更为苦涩和无奈。

万 

方数据2.4对负心人的爱情诉求。在爱情遭遇挫折时,失意的一方往往会产生发自内心的爱情诉求。中英诗歌中都不乏这样的例子。仔细比较,可以发现其中一个颇为有趣的差异:即英诗中多见的是痴情郎,而中诗中多见的则是痴情女。在英诗中,16世纪英国诗人Spenser诗云:“Butcry/She岫and

when

hughshemocks,andwhenIhardens

ever-

moreher

heart./Whatthen

can

move

her?Ⅱnotmirth

nor

mollie,/Sheis

no

woman,but

sencelessstone.”((Somet54十

四行诗第54首》)描绘了一个痴情男子对冷美人的抱怨;伊丽莎白时期英国诗人ThomasWyatt的诗句:“Forget

not

yet

the廿iedentent./OfSuch

truth

as

Ihavemeant;/Mygreattra—

vail∞shdiyspent,/Forget

not

yet!”(ForgetNotYet《别忘

了》)则是一位男子祈求薄情女别忘了他的真心实意。在中诗中,则有“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

吟》),表达妻子对变心丈夫的毅然决绝之意;“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表达痴情女子对负心郎的怨愤及失恋的痛苦;“久无音信到罗帏,路远迢迢遣问谁?闻君折得东堂桂,折罢哪能不暂归”(张氏《寄夫》)则表达妻子对功成名就却久久不归丈夫的幽怨之情。这两类内容迥异的诉求所传达出的潜台词是令人深思的,即中西社会中女性社会地位存在着显著差异。西方国家普遍信奉基督教,该教尊崇玛利亚为圣母,渐渐推广为对一般妇女的尊敬,女性在社会中处于被尊重的地位。另一方面,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及优礼女性的骑士礼仪十分盛行,也使得“女士优先”成为西方社会普遍接受的文化传统。此外,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提出“一切以人为中心”,倡导人性、人权、人欲的合理性,这也为女性自由参与社交活动,自由选择恋爱婚姻提供了更多机会,这一切都促进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可以说,在爱情生活中,西方女性多处于被追求、被赞美的较高地位。反之,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在男权为中心的中国封建社会,女性始终处于依附地位,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是对她们的重重束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她们婚前没有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婚后,一夫多妻制又将她们置于被选择、被支配的地位。因此,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常常发生。“人生奠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自居易《太行路》)正是中国古代女性命运的真实写照。基于以上原因,才会出现如上两种风格迥异的爱情诉求。

2.5两性平等、公平交换的爱情诉求。在古典爱情诗歌中,这种诉求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今天看来,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且值得肯定的。在英诗中,我们可以见到这样的例子。如16世纪英国诗人PhilipSidney的诗句:“My

true

lovehathmyheart,andI

havehis,/Byjustexchange

one

Foranothergiven://Iholdhis

dear,andminehecannot

miss,/There

never

wa8a

betterbargain

driven:/My

true

lovehasmyheart,and

Ihave

his.”(ADitty

《小曲》)这首诗抒写了一段诗人“我”和意中人以心交心,明明白白、公公平平的爱情诉求,语言轻松幽默,感情真挚朴素,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诗人所处的伊丽莎自时代

刘筱婷,等:中英古典爱情诗中爱情诉求的比较

的英国,“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平交易成为贸易的重要原则,对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眦5J反映在爱情生活中,则成了人们对两性地位平等、心心相印的爱情境界的追求。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诗中很难找到类似的例子。

2.6带有宗教色彩的爱情诉求。这种诉求在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英诗中可以说是时时闪现。如英国女诗人Browning的诗句:“I

my

lovetheewith

121

风格,总的说来,英诗中的爱情诉求多热烈奔放,真挚昂扬,如江河奔流,具有阳刚之美;中诗中的爱情诉求多婉约含蓄,缠绵幽怨,如清泉静流,极具阴柔之美。赏读这两类不同类型的爱情诉求,读者不但可以获得不同的审美愉悦,而且对予中英两个民族情感世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的异同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loveIseemedto

lose/With

参考文献:

[1]王红,谢谦.中国诗歌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2.

lost明jntrI

DoIlove

lovethee

withthebreath,/.s吖liIe8,bears,ofall

mylife!——if

(How

Godchoose./IshaUbutlovetheeafterdeath.”

Thee《我该如何爱你》)诗中出现了上帝的

意象,诗人乞求上帝允许“她”在死后继续爱她的意中人,体现了基督教教义中关于来生的说法;另一位美国女诗人

Ann

[2]‘陶嘉炜.写作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103.

Bmdssueet的诗句:“Thyloveis

flO

suchI

can∞wayrepay,/

we

[3]刘洁.唐诗题材类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91.

Theheavensrewardtheemanifold,Iinlovelet’8live

pre,3erve,/ThatwhenMyDearAndLovh:lg

pray.,/nerlWhile

we

live,may

live

no

n30re,we

[4]董素华.英语名诗欣赏[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3:86.

ever.”(ToHuslxmd《致我挚爱的丈

夫》)诗人希望和深爱的丈夫死后在天堂中相亲相爱,获得永生。这种思想反映了虔诚的基督徒的信念,即“在神国天堂中,人可以永生,尘世的夫妻之爱是去往天国的通行证。”【6J相反,在中诗中,由于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教主张静心修行,远离凡尘琐事,外来的宗教如基督教对于中国人的现世情感生活并未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所阅有限,反映宗教影响的爱情诉求在中诗中是很少见到的。

[5]胡家峦.英语诗歌精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lO.

[6]郭嘉,崔晓红.那时候的爱情[M].天津:天津教育出

版社.2005:110.

[7】黄慧君.“意合”与“形合”——比较汉英民族思维方式

[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105—107.

[8]任晓兵.试论中英抒情诗歌里的月亮描写[J].重庆工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4):166—169.

3结束语

(责任编辑张佑法)

中英古典爱情诗中的爱情诉求呈现出不同的情趣和

(上接第114页)

的美感,就能探讨和发掘文章的深层内容,就像摘葡萄似的摘取一大串来。我们只要留意素材,就会有收获的。

参考文献:

[1】董洪川.外国文学研究方法与动态[R].永川:重庆文

理学院讲座笔记,2007—10—18.[2]

图4梗概示意图

吴莉.心理空间理论关照下的语篇分析认知图式解读[J].外语学刊,2006(3):47.

[3]StephenC.I.厕rlsorl.Pl,aglnatics[M].北京: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2005:54.[4]钱冠连.言语学猜想[J].外语学刊,2006(2):35.[5]吕刚.探索“确认行为”和“自主行为”的语言学意义

语篇分析是让人更好地理解文章,分析涉及到理解,效果也不尽然。语用学就是人文网络言语学,语言功能不够应付交际就拿社会行为去补[5].。笔者认为,把握好文章

(责任编辑张佑法)

[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6):125—126.

4结束语

万方数据 

中英古典爱情诗中爱情诉求的比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刘筱婷, 张伟

刘筱婷(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张伟(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110)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8,22(1)

参考文献(8条)

1. 王红;谢谦 中国诗歌艺术 20052. 陶嘉炜 写作与文化 19983. 刘洁 唐诗题材类论 20054. 董素华 英语名诗欣赏 20035. 胡家峦 英语诗歌精品 19966. 郭嘉;崔晓红 那时候的爱情 2005

7. 黄慧君 "意合"与"形合"--比较汉英民族思维方式[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01)8. 任晓兵 试论中英抒情诗歌里的月亮描写[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谢青. XIE Qing 赏析中英文诗歌中的爱情意象[期刊论文]-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9(1)2. 张廷远 论中国诗歌中的析数艺术[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1)

3. 王德明 数字的运用与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精确化倾向[期刊论文]-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4)4. 陈红 诗歌中的数字运用艺术浅析[期刊论文]-固原师专学报2005,26(1)5. 曹保顺 数字,一条感情的彩绳[期刊论文]-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9(9)6. 陈兰玉 中英古典爱情诗歌比较[期刊论文]-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3(2)7. 张宏星 数字统括诗例说[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4)8. 蒲宏伟 诗中巧用数字生妙趣[期刊论文]-语文天地2003(2)9. 黄子云 名人与数字诗[期刊论文]-党史文汇2003(5)10. 王树人 数字诗撷英[期刊论文]-文史杂志2003(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qgxyxb-shkxb200801039.aspx

第22卷第1期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8年1月

V01.22

No.1

JournalofChongqing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Jan.2008

中英古典爱情诗中爱情诉求的比较’

刘筱婷1,张伟2

(1.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110)

摘要:爱情诗歌的主要目的是抒情,表达爱情诉求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将中英古典爱情诗中的爱情诉求分为六大类进行平行比较,中英古典爱情诗中的爱情诉求呈现出不同的情趣和风格。英诗中的爱情诉求多热烈奔放,真挚昂扬,如江河奔流,具有阳刚之美;中诗中的爱情诉求多婉约含蓄,缠绵幽怨,如清泉静流,极具阴柔之美。赏读这两类不同类型的爱情诉求,读者不但可以获得不同的审美愉悦,而且对于中英两个民族情感世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的异同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关键词:爱情诗歌;爱情诉求;风格;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n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24(2008)0l一0119—03

古往今来,作为一种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爱情在英诗中最为常见,可谓是不胜枚举。在英诗中,“英诗之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圣洁又美好,迷人父”Chaucer诗云:“Upon

myword,Itell

youfaithfully,/

又神秘,令人们为之心驰神往,反复咏唱。爱情也是文学n咖世life

andafterdeathyoua咒myqueen,/Forwith

my

创作永恒的主题之一。因此,在中英古典文学史上,都曾deaththewholetruthshall

be蚴.”(A

RondelofMerciless

出现过不少关于爱情的诗篇,可谓是洋洋大观。但是,由Be即ty《无情美女回旋曲》);苏格兰农民诗人Bums则有名于中英民族历史传统、民族心理的不同,中英古典爱情诗句:“Trll

a’the蛐gang

dry,mydear,/Andtherocksmeltwi’

又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和意蕴,笔者试从爱情诉求这一角度the

sun!/And1willluvetheestill./WhilethesandsO’lifeshall

入手,对中英古典爱情诗进行比较。

lUll.”(ARedRed

Rose《一朵红红的玫瑰》)均是令人荡气

回肠的爱情誓言。在中诗中则有这样的诗句:“上邪!我

1对爱情诉求的理解

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汉乐府》)“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古诗十九首》)“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中国古典诗学认为“诗言志”,“词缘情”…1。在西方诗理枝。”(自居易《长恨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学中,英国著名的浪漫派诗人华滋华斯则认为“任何好诗始干。”(李商隐《无题》)等等。所不同的是英诗中的此类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川2。因此,对于以抒情为主要诉求多用呼告、夸张的手法,感情昂扬激越,中诗则多用具目的的爱情诗来说,表达爱情诉求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体形象作比喻,感情低沉凝重,带有悲壮色彩,令人动容。容。爱情诉求指的是爱情生活中不同角色、不同境遇的人2.2认为爱情神圣伟大。永恒不朽。英诗中直言此类思想们对于爱情的理解、期望和追求。纵观中英古典爱情诗,的诗句很多,例如英国诗坛巨匠Shakespeare的诗句:“Nor

爱情诉求可分为以下六大类(以下汉语古典爱情诗简称为shaUdeathh醒thouwan&rest

inhis

shade/Whenineternal

“中诗”,英语古典爱情诗简称为“英诗”)。

hnes

to

timethougrowest./Solong

as

men啪breathe

or

eyes

伽s∞,/Solong

lives

this,and她siw

lifeto

thee.”(Son—

2爱情诉求的分类比较

lletl8《十四行诗第18首》),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Ed.

roundSpenser的诗句:“Wherewhenasdeathshallalltheworld2.1对忠贞不渝、生死相依的爱情的向往。此类诉求在中

subdue,/Ourloveshalllive。andlaterlife

rellew.”(Sonnet75

・收稿日期:2007—08—31

作者简介:刘筱婷(1975一),女,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万 

方数据

120

重庆工学院学报

《十四行诗第75首》)等。都表达了人生短暂,但诗歌具有战胜时空,使人不朽的强大力量,诗能传世,而在诗中被颂扬的人及爱情也将永世长存的思想,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共识。从中我们也可以读出英语民族对爱情的热情赞美和积极追求。相反,在中诗中,表达此类诉求的诗句却是难得一见。我们所见到的只是一些含蓄的诗句,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中国人在表达这一主题时,显得遮遮掩掩,欲言又止。究其原因,这和中国古代社会中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束缚有很大的关系。儒家思想中“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学说,使封建文人将读书中举,求官入仕,光宗耀祖作为第一要务,迷恋儿女私情被认为是非大丈夫所为。另外,儒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乐而不淫”的中和之道也使得封建文人往往压抑内心的真实情感,不敢直言爱情。这种传统使得文人们羞于言爱,转而采用曲笔的方式,或采用女子口吻来抒己之情。所以,在中国古典诗坛,才出现了“男子作闺音”这一奇特现象。正如中国现代作家朱自清先生所言:“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的告白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更是没有。”bJ这样看来,在中诗中,我们很难见到大胆赞美爱情的诗作,也就不足为怪了。

2.3对于超凡脱俗的精神之爱的诉求。当爱情遭遇生离死别时,人们往往会产生对于精神之恋的追求,中英诗中都不乏这样的例子。如英国玄学派诗人JohnDonne诗云:

“Ourtwosoulstherefore,whichare

oue,/ThoughImustgo,en—

dure

not

yet/Abreach,but

an

expansion/Likegold

to

airythin—

nes8

beat.”(A

Valediction:Forbidding

Mourning《别离辞:节

哀》)诗人认为他和妻子的爱情不同于世俗之爱,灵魂上心心相印的人之间不存在别离,即使离别,也能超越时空,灵魂合一。就像黄金可以被捶打却不断裂,他们的爱经过考验将更绵长。诗中充满了玄学派诗人的奇思妙想和乐观精神。又如浪漫派诗人SheUey的诗句:“Rose

leaves,when

ther06e

isdead,/Andheap’dforthebeloved’sbed;/And

80

thy

thoughts,whenthou

art

gone,/Love

itselfshallsluml)er

orl.”

(Music,When

SoftVoices

Die《音乐,当柔和的旋律消失》),

面对爱人的离去,诗人却缓缓诉说,用“玫瑰死后,枯叶将成为凋谢的花的温床”来比喻“当爱情消逝后,对你的思念将成为爱情安睡的温床,暗示思念将使爱情更为强烈。”【4】作者的感情伤感但不痛楚,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色彩。读后“读者产生的是一种诗意的,忧郁的快感”【4J。总的说来,英诗中的此类诉求显得洒脱、乐观且浪漫。在中诗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写下了不少朦胧迷离的关于精神苦恋的诗句,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等。此外,“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表达了对于两心相知的真情的独特理解。“凭仗东风吹梦,与郎终日东西”(孙光宪《清平乐》)则表达了思妇的相思成痴的心情。相比之下,中国人在表达此类诉求时显得更为苦涩和无奈。

万 

方数据2.4对负心人的爱情诉求。在爱情遭遇挫折时,失意的一方往往会产生发自内心的爱情诉求。中英诗歌中都不乏这样的例子。仔细比较,可以发现其中一个颇为有趣的差异:即英诗中多见的是痴情郎,而中诗中多见的则是痴情女。在英诗中,16世纪英国诗人Spenser诗云:“Butcry/She岫and

when

hughshemocks,andwhenIhardens

ever-

moreher

heart./Whatthen

can

move

her?Ⅱnotmirth

nor

mollie,/Sheis

no

woman,but

sencelessstone.”((Somet54十

四行诗第54首》)描绘了一个痴情男子对冷美人的抱怨;伊丽莎白时期英国诗人ThomasWyatt的诗句:“Forget

not

yet

the廿iedentent./OfSuch

truth

as

Ihavemeant;/Mygreattra—

vail∞shdiyspent,/Forget

not

yet!”(ForgetNotYet《别忘

了》)则是一位男子祈求薄情女别忘了他的真心实意。在中诗中,则有“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

吟》),表达妻子对变心丈夫的毅然决绝之意;“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表达痴情女子对负心郎的怨愤及失恋的痛苦;“久无音信到罗帏,路远迢迢遣问谁?闻君折得东堂桂,折罢哪能不暂归”(张氏《寄夫》)则表达妻子对功成名就却久久不归丈夫的幽怨之情。这两类内容迥异的诉求所传达出的潜台词是令人深思的,即中西社会中女性社会地位存在着显著差异。西方国家普遍信奉基督教,该教尊崇玛利亚为圣母,渐渐推广为对一般妇女的尊敬,女性在社会中处于被尊重的地位。另一方面,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及优礼女性的骑士礼仪十分盛行,也使得“女士优先”成为西方社会普遍接受的文化传统。此外,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提出“一切以人为中心”,倡导人性、人权、人欲的合理性,这也为女性自由参与社交活动,自由选择恋爱婚姻提供了更多机会,这一切都促进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可以说,在爱情生活中,西方女性多处于被追求、被赞美的较高地位。反之,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在男权为中心的中国封建社会,女性始终处于依附地位,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是对她们的重重束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她们婚前没有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婚后,一夫多妻制又将她们置于被选择、被支配的地位。因此,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常常发生。“人生奠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自居易《太行路》)正是中国古代女性命运的真实写照。基于以上原因,才会出现如上两种风格迥异的爱情诉求。

2.5两性平等、公平交换的爱情诉求。在古典爱情诗歌中,这种诉求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今天看来,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且值得肯定的。在英诗中,我们可以见到这样的例子。如16世纪英国诗人PhilipSidney的诗句:“My

true

lovehathmyheart,andI

havehis,/Byjustexchange

one

Foranothergiven://Iholdhis

dear,andminehecannot

miss,/There

never

wa8a

betterbargain

driven:/My

true

lovehasmyheart,and

Ihave

his.”(ADitty

《小曲》)这首诗抒写了一段诗人“我”和意中人以心交心,明明白白、公公平平的爱情诉求,语言轻松幽默,感情真挚朴素,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诗人所处的伊丽莎自时代

刘筱婷,等:中英古典爱情诗中爱情诉求的比较

的英国,“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平交易成为贸易的重要原则,对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眦5J反映在爱情生活中,则成了人们对两性地位平等、心心相印的爱情境界的追求。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诗中很难找到类似的例子。

2.6带有宗教色彩的爱情诉求。这种诉求在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英诗中可以说是时时闪现。如英国女诗人Browning的诗句:“I

my

lovetheewith

121

风格,总的说来,英诗中的爱情诉求多热烈奔放,真挚昂扬,如江河奔流,具有阳刚之美;中诗中的爱情诉求多婉约含蓄,缠绵幽怨,如清泉静流,极具阴柔之美。赏读这两类不同类型的爱情诉求,读者不但可以获得不同的审美愉悦,而且对予中英两个民族情感世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的异同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loveIseemedto

lose/With

参考文献:

[1]王红,谢谦.中国诗歌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2.

lost明jntrI

DoIlove

lovethee

withthebreath,/.s吖liIe8,bears,ofall

mylife!——if

(How

Godchoose./IshaUbutlovetheeafterdeath.”

Thee《我该如何爱你》)诗中出现了上帝的

意象,诗人乞求上帝允许“她”在死后继续爱她的意中人,体现了基督教教义中关于来生的说法;另一位美国女诗人

Ann

[2]‘陶嘉炜.写作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103.

Bmdssueet的诗句:“Thyloveis

flO

suchI

can∞wayrepay,/

we

[3]刘洁.唐诗题材类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91.

Theheavensrewardtheemanifold,Iinlovelet’8live

pre,3erve,/ThatwhenMyDearAndLovh:lg

pray.,/nerlWhile

we

live,may

live

no

n30re,we

[4]董素华.英语名诗欣赏[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3:86.

ever.”(ToHuslxmd《致我挚爱的丈

夫》)诗人希望和深爱的丈夫死后在天堂中相亲相爱,获得永生。这种思想反映了虔诚的基督徒的信念,即“在神国天堂中,人可以永生,尘世的夫妻之爱是去往天国的通行证。”【6J相反,在中诗中,由于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教主张静心修行,远离凡尘琐事,外来的宗教如基督教对于中国人的现世情感生活并未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所阅有限,反映宗教影响的爱情诉求在中诗中是很少见到的。

[5]胡家峦.英语诗歌精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lO.

[6]郭嘉,崔晓红.那时候的爱情[M].天津:天津教育出

版社.2005:110.

[7】黄慧君.“意合”与“形合”——比较汉英民族思维方式

[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105—107.

[8]任晓兵.试论中英抒情诗歌里的月亮描写[J].重庆工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4):166—169.

3结束语

(责任编辑张佑法)

中英古典爱情诗中的爱情诉求呈现出不同的情趣和

(上接第114页)

的美感,就能探讨和发掘文章的深层内容,就像摘葡萄似的摘取一大串来。我们只要留意素材,就会有收获的。

参考文献:

[1】董洪川.外国文学研究方法与动态[R].永川:重庆文

理学院讲座笔记,2007—10—18.[2]

图4梗概示意图

吴莉.心理空间理论关照下的语篇分析认知图式解读[J].外语学刊,2006(3):47.

[3]StephenC.I.厕rlsorl.Pl,aglnatics[M].北京: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2005:54.[4]钱冠连.言语学猜想[J].外语学刊,2006(2):35.[5]吕刚.探索“确认行为”和“自主行为”的语言学意义

语篇分析是让人更好地理解文章,分析涉及到理解,效果也不尽然。语用学就是人文网络言语学,语言功能不够应付交际就拿社会行为去补[5].。笔者认为,把握好文章

(责任编辑张佑法)

[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6):125—126.

4结束语

万方数据 

中英古典爱情诗中爱情诉求的比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刘筱婷, 张伟

刘筱婷(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张伟(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110)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8,22(1)

参考文献(8条)

1. 王红;谢谦 中国诗歌艺术 20052. 陶嘉炜 写作与文化 19983. 刘洁 唐诗题材类论 20054. 董素华 英语名诗欣赏 20035. 胡家峦 英语诗歌精品 19966. 郭嘉;崔晓红 那时候的爱情 2005

7. 黄慧君 "意合"与"形合"--比较汉英民族思维方式[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01)8. 任晓兵 试论中英抒情诗歌里的月亮描写[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谢青. XIE Qing 赏析中英文诗歌中的爱情意象[期刊论文]-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9(1)2. 张廷远 论中国诗歌中的析数艺术[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1)

3. 王德明 数字的运用与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精确化倾向[期刊论文]-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4)4. 陈红 诗歌中的数字运用艺术浅析[期刊论文]-固原师专学报2005,26(1)5. 曹保顺 数字,一条感情的彩绳[期刊论文]-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9(9)6. 陈兰玉 中英古典爱情诗歌比较[期刊论文]-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3(2)7. 张宏星 数字统括诗例说[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4)8. 蒲宏伟 诗中巧用数字生妙趣[期刊论文]-语文天地2003(2)9. 黄子云 名人与数字诗[期刊论文]-党史文汇2003(5)10. 王树人 数字诗撷英[期刊论文]-文史杂志2003(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qgxyxb-shkxb200801039.aspx


相关内容

  • 瞬间与永恒--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中的时间意象
  • 中国电力教育 2007年管理论丛与教育研究专刊 瞬间与永恒--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中的时间意象 崔俊媛'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河北沧州061001)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是一个诗歌空前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英国诗歌中经常出现时间的意象,诗人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自己对时问的认识,利用不同的 ...

  • "新红颜"写作的古典回归现象
  • "新红颜"写作的古典回归现象 [摘要]网络的发展带来了世界的变化,在诗歌领域则表现为"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写作潮流对诗坛的冲击,这一潮流也被李少君命名为"新红颜写作"."新红颜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是"对传统文 ...

  • 诗人洛夫:灵感像刀,用久则钝
  • 洛夫 这几天,在秋风骤起的深圳,著名诗人洛夫的粉丝们却倍感温暖.10月10日,洛夫诗作品<漂木>中英双语版大陆首发仪式在上梅林举行,同时洛夫获颁第三届"扶正诗歌奖终身成就奖":10月11日,洛夫受聘香港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仪式在景田举行:10月12日,诗友聚会庆祝洛夫获 ...

  • 论郑愁予诗歌的诗性美
  • 摘  要:郑愁予作为台湾著名诗人,以其曼妙的"愁予风"而深受读者喜爱.他的诗歌既豪放又婉约,既传统又现代,亦庄亦儒,浑然天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言辞文藻.音调高低.韵律跌宕.多样主题使诗歌显现出独特的诗性之美. 关键词:郑愁予;诗歌;诗性美 作者简介:张晓敏(1991.8-),女,山 ...

  • 从校园暴力看美国枪支文化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 2 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3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4 <简爱>和<吕贝卡>中女权意识的对比 5 从电 ...

  • 尔雅通识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2015(下)
  •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一)已完成 1 以下()不属于清华大学四大导师. ∙ ∙ ∙ ∙ A.梁启超 B.赵元任 C.陈寅恪 D.陈独秀 我的答案:D 2 知识分子自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以下()不具备这一文化意义. ∙ ∙ ∙ ∙ A.王国维 B.傅雷 C.老舍 D.梁漱溟 我的答案:D 3 ...

  • 意象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比较研究
  • 世界上的每种文明都包含了诗歌创作,诗歌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突显着它不可抵挡的魅力.意象是经常被用到的诗歌创作手段之一,因为它是表现诗歌意义的桥梁,诗歌因为意象而璀璨.20世纪初,一股新的诗歌运动在欧美蓬勃兴起,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意象主义诗歌运动.意象主义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在这种语言艺术中意象是它的精髓, ...

  • 中英爱情谚语的隐喻研究及其翻译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 2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3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4 从动物习语的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5 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 6 从保罗的恋母 ...

  • 文献检索报告实例
  • 对徐志摩追求"爱.美.自由" 三位一体完美生活的研究 庄严 目 录 1. 课题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