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徐无闻先生

  1993年6月20日凌晨,我的父亲徐无闻先生平静、安详地离开了他依依不舍的亲人、师友、学生,终年62岁。那刻万籁俱寂,我仿佛看见一个白色的影子从父亲的躯体上飘起,那般轻盈,如此眷念,慢慢,慢慢走向窗口,无声无息地融入静谧的夜空……18年后,有许多东西淡去了,模糊了,但对父亲的记忆却像我人生道路上的粒粒珍珠,那样明净,那样光洁……   在别人的眼里,父亲是学者、书法家、篆刻家、教授;在我的眼里,他是至孝至仁的人子,至慈至严的人父。   从我3岁起,每年暑假父母都要带我回老家成都,有时是他们参加高考阅卷,有时是专程看望爷爷奶奶。小时候老家的印象是模糊的,只觉得房子很高、很大,也很黑,很旧。到了晚上就点煤油灯,蚊子很多。父亲对这个家却十分热爱,一进门放下行李就和爷爷奶奶有摆不完的龙门阵,给爷爷端洗脸水,接下来便钻进黑黢黢的书房东翻西翻,找完东西就出门了。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有一年,奶奶想看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父亲专门在西南师范大学(简称“西师”)的图书馆借来带回成都。1970年,西师搬到忠县,我家就在学校里,开门正对翠屏山,长江从门前滚滚流过,吃鱼很方便。父亲说:“老太爷很喜欢吃青鳝,说过多回,解放后就没吃过。遇到有卖青鳝的,我要买来带回成都。”后来果真买到了,母亲将青鳝炖好,用大饭盒装上,用猪油密封,父亲乘船赶火车给爷爷送回成都。辗转千里,为送一口吃的,赤子之心,令我终生难忘。   从上小学开始,父亲规定我每天要写两篇毛笔字,先描红再写蒙格。可我的小伙伴们没有一个要写毛笔字,经常是他们在外面等得慌,我写得更慌。记得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周末下午,我和小朋友打完“游击”,满头大汗,肩上斜挎着用树枝做的“枪”回到家。父亲叫住我:“立娃子,今天的大字写了没有?”我一听就知道坏了,但那天或许玩得忘乎所以了,就斗胆回了一句:“我不想写字了,小伙伴们都不写。”父亲耳背没听清,再问:“你说什么呢?”我大声说:“我不写字了,人家和我一起耍的都不写字。”他听清了,顿时火冒三丈,一把扯下我的“枪”,一顿暴打,边打边说:“人家的娃娃我管不了,你是我的娃娃,就要写字。”枪打断了,他也累了。我坐在地上抽泣,心里想,等我长大了,挣了钱还给你,我不当你的儿子了。后来有几天我没和父亲说话,但字是天天要写的。初练字时父亲要给我画红圈,红圈多时我很高兴,时间长了也没了兴趣。   小学三年级,老师宣布写铅笔字得了90分才能用钢笔,我是第一批用钢笔的。回家我向父亲报告,他拿出一支他用的“英雄”牌钢笔给我,摸着我的头说:“笔有点漏水,但细滑好用。那会儿要不是老子逼你写字,这回还用不成钢笔。”我想想也是,和我一起耍的伙伴到四年级还在写铅笔字。   1962年暑假我们回成都,需要先到重庆转车,碰巧西师的王院长要去重庆开会,就叫父亲搭他的车。那是我第一次坐小车,军绿色的美式吉普,小巧漂亮,开得风快,跟我们平时坐的公共汽车有天壤之别,太洋盘了。事后我多次给伙伴们吹过,还在路上指给他们看过。一天,全家坐着吃晚饭,我突发异想说:“爸爸,要是你也有个小车就好了。”父亲猛地将筷子往桌上一拍,一记耳光打在我脸上,当时我吓得蒙了,不知父亲为什么动这么大的怒。母亲劝道:“娃娃小不懂事,你好好给他讲嘛。”父亲怒不可遏:“这么小就晓得享受,不好好念书,脑袋里尽装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长大还得了!”那顿晚饭不欢而散。过了许多年,我才明白这记耳光的意义。   1966年夏天的一个早晨,粗暴的敲门声和嘹亮的歌声把我们一家从梦中惊醒,打开门看见一群戴红袖章扎皮带的男女学生高声宣读了所谓的“通告”,然后一拥而入进行抄家。父母看着这些上学期才教过的学生,突然之间变得如此凶神恶煞,他们沉默了,一言不发,任随这些学生翻箱倒柜,肆意践踏。几小时后,这伙暴徒从我家担走了8大挑书,原本满满的8个书架只剩下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著作和《鲁迅全集》。其实我家很穷,全部财产就是两口皮箱,一只装衣服的大竹篮,连家具全也是租借学校的。20世纪60年代的知识分子清贫的程度是今天难以想象的。校园里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随处可见父亲的名字打着红叉。中文系他是主要批斗对象,西师他是重要陪斗对象,挂黑牌游街,担大粪扫厕所,对人性、人格的践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晚上回到家他没有太多的话,烟抽得很多,在屋里来回走动,咬牙切齿,不时冒一句:“太黑了……太坏了。龟儿子的,黑心肺!”苦闷之极,他一度曾想了断生命结束痛苦。后来我看父亲写的材料才知道他已经走了这一步。1966年秋,他独自来到嘉陵江边,一步一步向江心走去,水没过膝盖淹过大腿,他回头看见两个戴红领巾的娃娃路过,心中猛然一惊,意识到自杀是叛党行为,家里两个娃娃还小,自己死了娃娃要背一辈子黑锅。于是从水中慢慢爬上岸,在芦苇丛里躲到天黑才回家。那年父亲才35岁。   1968年下半年的一天,父亲喊我挑上箩筐,他背着背篼,对我说:“他们喊我去把抄家的东西拣回来,你和我一起去,看找得回来多少。”到了西师中文系所在的三教楼,只见堆积如山的书籍、字画凌乱不堪,简直无法下手。父亲说:“不要紧,慢慢找,总要把我们的东西找回去。”这里堆的是学校上百名教师家里抄出的东西,体量很大。他蹲在地上不停翻找,看到我们的东西就递给我装进筐里。找了两天,也不过“时得一二遗八九”。   “文革”后期,父亲参加了《汉语大字典》的编写工作,长期住在四川省军区招待所。一个周六的晚上我去看他,只见四人一间寝室,中间是几张桌子拼成的一张大桌,桌上一片凌乱,全是翻开的书,一堆堆卡片、稿子,笔墨纸砚,水杯饭碗。床上被子没叠,换下的衣服胡乱堆着。我简单地整理了一下,他说:“不管他,我们出去买点吃的回来。”在招待所门口我们买了卤肉、花生、锅盔,回去后,居然没地方放。我看有张放洗脸盆的小桌,就迅速清理干净铺上报纸,摆上酒菜,还像模像样。父亲很高兴:“嗨,我咋个就没有想到呢?”那晚父子对饮到很晚,我回到住处已是凌晨三点。看到的一切让我心酸,父亲的工作太辛苦了!   父亲走后,我听得最多的话:“哎,你父亲走得太早了,可惜了!那么好的学问,字写得那么好,要是活到现在……”   的确,我非常感谢这些发自内心的语言和情感。父亲匆匆离去,留下太多遗憾,留下太多未尽的事情。但即使1993年他不走,上苍再假以10年、20年,他想做的事能做完吗?从我奶奶口里听到,徐家过去很穷,父亲是个早产儿,生下来很小,身体不好,取名永年,字嘉龄,就是希望他健康长大,活得长久。早年爷爷为生计长年奔波在外,逢年过节才回来。除了带钱回家,爷爷对家对父亲照顾很少。那时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即使有吃的也顿顿是南瓜,父亲看见南瓜就哭,长大后一直不吃南瓜,吃伤了。生活的艰辛使他懂事很早,奶奶说:“你爸爸小时候读书用功得很,冬天他抱个烘笼看书,烤得满屋焦味他还不晓得,我到处找才看到他的裤脚烤糊了。有一回,他把烘笼提到床上看书,看睡着了,结果把棉絮烧个大洞,脚也烫伤了。”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读书写字成了父亲的最爱,他的兴趣产生于黑白间,思维飞翔在点画中。他曾写道:“幼时见民国官府机关名称条形戳记,多作形体甚扁的楷字,直画甚粗,横画甚细,字与字间密集。十余岁见大足宝顶山魏了翁书‘毗庐庵’三字,其结衔亦作此扁体,‘了翁’二字系亲笔。总疑其不古,非宋人所刻。后三十余年,见1972年第四期《文物》登载1966年山西灵石县东绵山山腰,农民采药发现一铜罐,罐中贮宋建炎二年(1128年)官札五件,白麻纸,各件中官称皆以木戳印刷,亦作扁体,尤以图版八图四一件中‘武□都统河东路军马差遣安抚使’戳记,甚与后世习见者相近。多年蓄疑,涣然冰释矣。”可见父亲从小就十分留心读书中的疑问,勤于思考,经久不忘。   父亲少年时,从家里的书房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暑假他在姨父张成孝(编者注:成都大邑唐场人,民国时期川军中的一位儒将,官拜师长,家有良田千亩,酷爱收藏,斋号“世留堂”)家里看到了大量的名人字画、碑帖拓片、文玩古董。在姨父家,世留堂的藏品可以随意浏览、把玩。父亲在这里乐不思蜀,极大地开阔了眼界。   遇见易忠�先生(编者注:湖北潜江人,字均室,号稆�,斋号“静耦轩”,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识渊博,为近现代著名学者、印学家、收藏家)是父亲学术生涯的一个转折。易先生的静耦轩是典型的学者收藏,藏有金石拓片、名家印章、印学史料、戏曲研究、字画钱币,简直就是一片汪洋大海。易先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学风,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对父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每次上门求教,先生都是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教导、启迪,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父亲。师母还经常留饭。先生的言传身教让父亲明白了踏实做学问、清白做人颇不容易。在认识易先生前,父亲对文史哲、书法篆刻、金石碑帖兴趣浓厚,广有涉猎,但多数时间处于自我摸索阶段,知识面广而不系统。认识先生后,先生的科学化、条理化、系统化使父亲的学问有了质的飞跃。这是他上大学前的基础准备。我听过不止一个人说:“没有见过徐先生的,都以为他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人,想不到他那么年轻。”   父亲的脚步从歌商颂室,走向世留堂、石芝仙馆、静耦轩、清标阁,走近周虚白、周菊吾、李蟠、易均室、白敦仁、屈守元、杨明照、缪钺、王利器……再后来是启功、谢稚柳、沈尹默、方介堪、沙孟海……取之不尽的文献资源,名家荟萃的良师团队,中国丰厚的文化沉淀,以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浸润了父亲的成长道路,以致1950年成都高考出现满分作文,阅卷老师都知道是徐永年。对这段历史他如是说:“读中学时我的数理化都不及格,高考发榜了,不敢去看,拖到后来没法,去看就从最后一名看起,一路往前二三十名都不是我,心都紧了,心想没事了。壮起胆子再朝前看,结果赫然在目第一名徐永年,真是始料不及,喜出望外。我数学才得了5分。”我很奇怪,问:“为啥才得5分?”他笑了:“只要去考试了,就给5分。”   清点家里的古书,看到多种书上流畅秀挺的蝇头小楷,如同一条条涓涓细流,穿越了父亲生命的无数个夜晚,他用生命印证自己说过的一段话:“一个人想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点痕迹,哪怕是像指甲壳划过的,都要拼尽一生精力。你看古往今来那么多当皇帝的、当大官的,现在有几个人记得、晓得?都是过眼云烟。只有社会真正需要你,你能够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为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时,社会、历史才会记得你。”   从招收唐宋文学、书法篆刻研究生开始,是父亲一生中很舒心、很愉快的时光。面对心爱的学生,他想做的事太多,想传授的东西太多,紧迫感十分强烈。在指导研究生的岁月里,父亲经常放下碗筷,接待学生;翻身起床,奔向课堂,以致课间休息时竟然晕倒了,还是学生将他送到校医院。他在病床上念念不忘:“我缺了研究生的课,我要给他们补上……”   无奈天不假年,父亲留下了太多遗憾,我也留下了太多感伤,多少次梦里见到他老人家时,我想说:“这么多年,您太辛苦,儿子不懂事的地方太多太多,没有尽到孝道的时候太多太多。如果有来世,我愿意再给您当儿子。”   令人欣慰的是,受过父亲教诲的学子们,在文史哲、艺术及其他的领域里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在学习工作之余还不断有缅怀、研究、整理父亲的文章、著作问世。愿父亲为人、治学和从艺的精神伴随他们,在各自的人生征途上高歌猛进,攀登高峰。   (压题图:徐无闻先生)(责编:孙瑞娟)

  1993年6月20日凌晨,我的父亲徐无闻先生平静、安详地离开了他依依不舍的亲人、师友、学生,终年62岁。那刻万籁俱寂,我仿佛看见一个白色的影子从父亲的躯体上飘起,那般轻盈,如此眷念,慢慢,慢慢走向窗口,无声无息地融入静谧的夜空……18年后,有许多东西淡去了,模糊了,但对父亲的记忆却像我人生道路上的粒粒珍珠,那样明净,那样光洁……   在别人的眼里,父亲是学者、书法家、篆刻家、教授;在我的眼里,他是至孝至仁的人子,至慈至严的人父。   从我3岁起,每年暑假父母都要带我回老家成都,有时是他们参加高考阅卷,有时是专程看望爷爷奶奶。小时候老家的印象是模糊的,只觉得房子很高、很大,也很黑,很旧。到了晚上就点煤油灯,蚊子很多。父亲对这个家却十分热爱,一进门放下行李就和爷爷奶奶有摆不完的龙门阵,给爷爷端洗脸水,接下来便钻进黑黢黢的书房东翻西翻,找完东西就出门了。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有一年,奶奶想看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父亲专门在西南师范大学(简称“西师”)的图书馆借来带回成都。1970年,西师搬到忠县,我家就在学校里,开门正对翠屏山,长江从门前滚滚流过,吃鱼很方便。父亲说:“老太爷很喜欢吃青鳝,说过多回,解放后就没吃过。遇到有卖青鳝的,我要买来带回成都。”后来果真买到了,母亲将青鳝炖好,用大饭盒装上,用猪油密封,父亲乘船赶火车给爷爷送回成都。辗转千里,为送一口吃的,赤子之心,令我终生难忘。   从上小学开始,父亲规定我每天要写两篇毛笔字,先描红再写蒙格。可我的小伙伴们没有一个要写毛笔字,经常是他们在外面等得慌,我写得更慌。记得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周末下午,我和小朋友打完“游击”,满头大汗,肩上斜挎着用树枝做的“枪”回到家。父亲叫住我:“立娃子,今天的大字写了没有?”我一听就知道坏了,但那天或许玩得忘乎所以了,就斗胆回了一句:“我不想写字了,小伙伴们都不写。”父亲耳背没听清,再问:“你说什么呢?”我大声说:“我不写字了,人家和我一起耍的都不写字。”他听清了,顿时火冒三丈,一把扯下我的“枪”,一顿暴打,边打边说:“人家的娃娃我管不了,你是我的娃娃,就要写字。”枪打断了,他也累了。我坐在地上抽泣,心里想,等我长大了,挣了钱还给你,我不当你的儿子了。后来有几天我没和父亲说话,但字是天天要写的。初练字时父亲要给我画红圈,红圈多时我很高兴,时间长了也没了兴趣。   小学三年级,老师宣布写铅笔字得了90分才能用钢笔,我是第一批用钢笔的。回家我向父亲报告,他拿出一支他用的“英雄”牌钢笔给我,摸着我的头说:“笔有点漏水,但细滑好用。那会儿要不是老子逼你写字,这回还用不成钢笔。”我想想也是,和我一起耍的伙伴到四年级还在写铅笔字。   1962年暑假我们回成都,需要先到重庆转车,碰巧西师的王院长要去重庆开会,就叫父亲搭他的车。那是我第一次坐小车,军绿色的美式吉普,小巧漂亮,开得风快,跟我们平时坐的公共汽车有天壤之别,太洋盘了。事后我多次给伙伴们吹过,还在路上指给他们看过。一天,全家坐着吃晚饭,我突发异想说:“爸爸,要是你也有个小车就好了。”父亲猛地将筷子往桌上一拍,一记耳光打在我脸上,当时我吓得蒙了,不知父亲为什么动这么大的怒。母亲劝道:“娃娃小不懂事,你好好给他讲嘛。”父亲怒不可遏:“这么小就晓得享受,不好好念书,脑袋里尽装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长大还得了!”那顿晚饭不欢而散。过了许多年,我才明白这记耳光的意义。   1966年夏天的一个早晨,粗暴的敲门声和嘹亮的歌声把我们一家从梦中惊醒,打开门看见一群戴红袖章扎皮带的男女学生高声宣读了所谓的“通告”,然后一拥而入进行抄家。父母看着这些上学期才教过的学生,突然之间变得如此凶神恶煞,他们沉默了,一言不发,任随这些学生翻箱倒柜,肆意践踏。几小时后,这伙暴徒从我家担走了8大挑书,原本满满的8个书架只剩下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著作和《鲁迅全集》。其实我家很穷,全部财产就是两口皮箱,一只装衣服的大竹篮,连家具全也是租借学校的。20世纪60年代的知识分子清贫的程度是今天难以想象的。校园里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随处可见父亲的名字打着红叉。中文系他是主要批斗对象,西师他是重要陪斗对象,挂黑牌游街,担大粪扫厕所,对人性、人格的践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晚上回到家他没有太多的话,烟抽得很多,在屋里来回走动,咬牙切齿,不时冒一句:“太黑了……太坏了。龟儿子的,黑心肺!”苦闷之极,他一度曾想了断生命结束痛苦。后来我看父亲写的材料才知道他已经走了这一步。1966年秋,他独自来到嘉陵江边,一步一步向江心走去,水没过膝盖淹过大腿,他回头看见两个戴红领巾的娃娃路过,心中猛然一惊,意识到自杀是叛党行为,家里两个娃娃还小,自己死了娃娃要背一辈子黑锅。于是从水中慢慢爬上岸,在芦苇丛里躲到天黑才回家。那年父亲才35岁。   1968年下半年的一天,父亲喊我挑上箩筐,他背着背篼,对我说:“他们喊我去把抄家的东西拣回来,你和我一起去,看找得回来多少。”到了西师中文系所在的三教楼,只见堆积如山的书籍、字画凌乱不堪,简直无法下手。父亲说:“不要紧,慢慢找,总要把我们的东西找回去。”这里堆的是学校上百名教师家里抄出的东西,体量很大。他蹲在地上不停翻找,看到我们的东西就递给我装进筐里。找了两天,也不过“时得一二遗八九”。   “文革”后期,父亲参加了《汉语大字典》的编写工作,长期住在四川省军区招待所。一个周六的晚上我去看他,只见四人一间寝室,中间是几张桌子拼成的一张大桌,桌上一片凌乱,全是翻开的书,一堆堆卡片、稿子,笔墨纸砚,水杯饭碗。床上被子没叠,换下的衣服胡乱堆着。我简单地整理了一下,他说:“不管他,我们出去买点吃的回来。”在招待所门口我们买了卤肉、花生、锅盔,回去后,居然没地方放。我看有张放洗脸盆的小桌,就迅速清理干净铺上报纸,摆上酒菜,还像模像样。父亲很高兴:“嗨,我咋个就没有想到呢?”那晚父子对饮到很晚,我回到住处已是凌晨三点。看到的一切让我心酸,父亲的工作太辛苦了!   父亲走后,我听得最多的话:“哎,你父亲走得太早了,可惜了!那么好的学问,字写得那么好,要是活到现在……”   的确,我非常感谢这些发自内心的语言和情感。父亲匆匆离去,留下太多遗憾,留下太多未尽的事情。但即使1993年他不走,上苍再假以10年、20年,他想做的事能做完吗?从我奶奶口里听到,徐家过去很穷,父亲是个早产儿,生下来很小,身体不好,取名永年,字嘉龄,就是希望他健康长大,活得长久。早年爷爷为生计长年奔波在外,逢年过节才回来。除了带钱回家,爷爷对家对父亲照顾很少。那时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即使有吃的也顿顿是南瓜,父亲看见南瓜就哭,长大后一直不吃南瓜,吃伤了。生活的艰辛使他懂事很早,奶奶说:“你爸爸小时候读书用功得很,冬天他抱个烘笼看书,烤得满屋焦味他还不晓得,我到处找才看到他的裤脚烤糊了。有一回,他把烘笼提到床上看书,看睡着了,结果把棉絮烧个大洞,脚也烫伤了。”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读书写字成了父亲的最爱,他的兴趣产生于黑白间,思维飞翔在点画中。他曾写道:“幼时见民国官府机关名称条形戳记,多作形体甚扁的楷字,直画甚粗,横画甚细,字与字间密集。十余岁见大足宝顶山魏了翁书‘毗庐庵’三字,其结衔亦作此扁体,‘了翁’二字系亲笔。总疑其不古,非宋人所刻。后三十余年,见1972年第四期《文物》登载1966年山西灵石县东绵山山腰,农民采药发现一铜罐,罐中贮宋建炎二年(1128年)官札五件,白麻纸,各件中官称皆以木戳印刷,亦作扁体,尤以图版八图四一件中‘武□都统河东路军马差遣安抚使’戳记,甚与后世习见者相近。多年蓄疑,涣然冰释矣。”可见父亲从小就十分留心读书中的疑问,勤于思考,经久不忘。   父亲少年时,从家里的书房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暑假他在姨父张成孝(编者注:成都大邑唐场人,民国时期川军中的一位儒将,官拜师长,家有良田千亩,酷爱收藏,斋号“世留堂”)家里看到了大量的名人字画、碑帖拓片、文玩古董。在姨父家,世留堂的藏品可以随意浏览、把玩。父亲在这里乐不思蜀,极大地开阔了眼界。   遇见易忠�先生(编者注:湖北潜江人,字均室,号稆�,斋号“静耦轩”,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识渊博,为近现代著名学者、印学家、收藏家)是父亲学术生涯的一个转折。易先生的静耦轩是典型的学者收藏,藏有金石拓片、名家印章、印学史料、戏曲研究、字画钱币,简直就是一片汪洋大海。易先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学风,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对父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每次上门求教,先生都是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教导、启迪,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父亲。师母还经常留饭。先生的言传身教让父亲明白了踏实做学问、清白做人颇不容易。在认识易先生前,父亲对文史哲、书法篆刻、金石碑帖兴趣浓厚,广有涉猎,但多数时间处于自我摸索阶段,知识面广而不系统。认识先生后,先生的科学化、条理化、系统化使父亲的学问有了质的飞跃。这是他上大学前的基础准备。我听过不止一个人说:“没有见过徐先生的,都以为他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人,想不到他那么年轻。”   父亲的脚步从歌商颂室,走向世留堂、石芝仙馆、静耦轩、清标阁,走近周虚白、周菊吾、李蟠、易均室、白敦仁、屈守元、杨明照、缪钺、王利器……再后来是启功、谢稚柳、沈尹默、方介堪、沙孟海……取之不尽的文献资源,名家荟萃的良师团队,中国丰厚的文化沉淀,以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浸润了父亲的成长道路,以致1950年成都高考出现满分作文,阅卷老师都知道是徐永年。对这段历史他如是说:“读中学时我的数理化都不及格,高考发榜了,不敢去看,拖到后来没法,去看就从最后一名看起,一路往前二三十名都不是我,心都紧了,心想没事了。壮起胆子再朝前看,结果赫然在目第一名徐永年,真是始料不及,喜出望外。我数学才得了5分。”我很奇怪,问:“为啥才得5分?”他笑了:“只要去考试了,就给5分。”   清点家里的古书,看到多种书上流畅秀挺的蝇头小楷,如同一条条涓涓细流,穿越了父亲生命的无数个夜晚,他用生命印证自己说过的一段话:“一个人想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点痕迹,哪怕是像指甲壳划过的,都要拼尽一生精力。你看古往今来那么多当皇帝的、当大官的,现在有几个人记得、晓得?都是过眼云烟。只有社会真正需要你,你能够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为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时,社会、历史才会记得你。”   从招收唐宋文学、书法篆刻研究生开始,是父亲一生中很舒心、很愉快的时光。面对心爱的学生,他想做的事太多,想传授的东西太多,紧迫感十分强烈。在指导研究生的岁月里,父亲经常放下碗筷,接待学生;翻身起床,奔向课堂,以致课间休息时竟然晕倒了,还是学生将他送到校医院。他在病床上念念不忘:“我缺了研究生的课,我要给他们补上……”   无奈天不假年,父亲留下了太多遗憾,我也留下了太多感伤,多少次梦里见到他老人家时,我想说:“这么多年,您太辛苦,儿子不懂事的地方太多太多,没有尽到孝道的时候太多太多。如果有来世,我愿意再给您当儿子。”   令人欣慰的是,受过父亲教诲的学子们,在文史哲、艺术及其他的领域里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在学习工作之余还不断有缅怀、研究、整理父亲的文章、著作问世。愿父亲为人、治学和从艺的精神伴随他们,在各自的人生征途上高歌猛进,攀登高峰。   (压题图:徐无闻先生)(责编:孙瑞娟)


相关内容

  • 关于父亲节作文素材大全
  • 关于父亲节作文素材大全 父亲节来源 每年的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就是父亲节了. 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1910 年诞生在美国. 1909 年,住在美国华盛顿州士波肯市(spokane )的杜德夫人(mrs. dodd, sonora louise smart dodd ),当她参加完教会举办的母亲节主 ...

  • 莫欺九尺须眉白
  • 叶圣陶老人去世的时候,我还在乡下读书,正是备战高考的紧张日子.印象中慈眉善目鹤发童颜的蔼然长者文化老人在度过了其将近一个世纪的长长的一生之后,悄然离去.叶圣陶连同他的<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和冰心老人的<小桔灯>一样,留在我们心中的就是明达.纯朴.敦厚 ...

  • 鲁迅与我70年阅读答案
  • 海婴走了,鲁迅传承尚在?  胡印斌 2011年4月7日凌晨,82岁的老人周海婴走了.这个童年失怙的孩子,无论是长于乱离,还是遭逢盛世,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 周海婴的逝去,再一次让人们想到了鲁迅,也再一次让人们审视我们正在生活着的文化环境.是啊,鲁迅离开人们已经70多个春秋了,这个世界好 ...

  • 鲁迅与萧红
  • 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 ...

  • 寿宴致词和主持流程含说话模板
  •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晚上好! 春光明媚.春意融融的时节,我们相聚在此,共同祝贺我的母亲80大寿的生日,我谨代表全家向光临晚会现场的各方宾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今夜高朋满座,今夜星光灿烂.走过风风雨雨的29000多个日日夜夜,历经苍桑巨变的新旧两重天,我的母亲迎来了80大寿的生日,这不仅仅 ...

  • [优秀作文]那夜灯光璀璨
  • 温暖是黑夜中的一盏指明灯,让迷失的人走向光明:温暖是雪地里的一个火堆,让寒冷的人们感到扑面而来的热气:温暖是沙漠中稀有的水源,让口干舌燥的人们感到甘甜. 刚踏出校门,外面一片黑暗,如盲人的视线. 刚搂上于洋的肩膀,准备一同回家时,就看到了一个身影,着着黑衣,灯光浅黄色的余晖害羞般躲藏在那人的背后,走 ...

  • 鲁迅和萧红阅读答案
  •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萧红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 ...

  • 现代文阅读之 表现手法初一
  • 第一部分 表现手法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 ...

  • 五年级上册语文主要人物特点
  • 五年级上册重点人物特点 1.<窃读记>作者林海音:热爱读书.渴望知识. 2.<梅花魂>外祖父:热爱祖国.眷恋祖国. 3.<钓鱼的启示>父亲:严格遵守规范.有道德.讲道理.说到做到. 儿子:能听父亲的话遵守道德,乖巧.听话. 4.<落花生>作者许地山,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