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台湾经济发展趋势刍议

作者:张茂法

华侨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6年06期

  内容提要 9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呈现中度成长、经济结构较大改善、对外直接投资急速扩大的态势。由于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国际经贸形成区域集团化和自由化并存的新格局、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以及台湾内部经济条件的变化。为台湾经济在90年代后半期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机会与挑战。

  一、九十年代以来台湾经济的发展态势

  台湾经济经历了60-70年代的高速成长之后,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其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台湾经济开始步入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主题的经济调整阶段,90年代的台湾经济仍然继续这个主题,但其经济发展呈现如下态势。

  ⒈经济成长率维持中度成长

  9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昔日高速成长的年份虽难再现,但经济成长率仍然维持在5-7%的中度成长水平上。1990-1995年台湾的GDP 的实质成长率如下表:

  表1 台湾经济成长率

  

  资料来源:台湾“财政部”《主计月报》第八十卷第三期

  9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的增长速度虽与过去相比大为逊色(1961-1988年平均年成长率为9.3%), 也比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低(韩国经济成长率1990~1993年的平均增长为7%), 但却比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得多。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公布数字:1990~1993年发达国家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5%,同期发展中国家GDP 年平均增长率为4.18%。可见,台湾经济在90年代以来维持在中度成长的水平上。

  ⒉外贸仍是台湾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

  40多年来,台湾经济的高速成长与外贸尤其是出口贸易的高速成长呈高度的相互关系。但是,80年代后期以来,台湾的出口市场发生了剧烈变化,岛内产业结构升级缓慢,难以向世界市场推出大量附加价值高的产品,台湾内需的大幅扩大也由于岛内的投资和消费的不足而受到限制。因此,台湾外贸昔日高度成长的年份已很难再现,外贸高速成长的可能性也不大。但90年代以来,外贸仍是台湾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外贸在数量上仍取得可观的增长,(详见表2), 尤其是外贸结构有较大的改善。

  表2 台湾对外贸易的成长率

  

  资料来源:《“中华民国”统计月报》1995.354期

  随着外贸的不断增长,台湾的外贸结构在90年代以来有了明显改善,首先在数量结构上扭转了长期巨额顺差,台湾的外贸从1971年开始出现顺差,至今的20多年中,除1974年和1975年外一直为顺差,而且顺差额越来越大,1981年还只有14亿美元,1987年高达187亿美元,1988 年至1991年每年也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然而,这种状况从1992 年开始缓解,当年顺差额降为94.64亿美元,1993年和1994年又分别降为80.3亿和76.97亿美元,预计1995年可降至75亿美元,为1984 年以来的最低点。其次,在出口贸易的地区结构上,过去台湾的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90年代以来逐步向亚洲转移,并呈分散化的趋势。(见表3)

  表3 台湾外贸出口市场的变化 单位%

  

  注:括号内数字为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民国”统计月报》资料整理

  ⒊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

  8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台湾当局一直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要经济目标。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的增长,经济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台湾经济结构的变化集中反映在以下两个方向。

  ⑴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农业地位的进一步下降,第二产业的萎缩发展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经济结构将由工业主导转向第三产业主导,台湾将正式迎来服务经济的时代,第三产业产值在GDP 中的比重1990年已达53.5%,1994年更高达59.08%。(详见表4)

  表4 台湾各业占GDP的比重(%)

  年别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

  195132.28

  21.33

  14.82 46.39

  196127.45

  26.57

  18.88 45.98

  197113.07

  38.94

  31.47 47.99

  19817.0345.47

  35.58 47.23

  19865.5447.64

  39.70 46.82

  19913.7941.07

  33.34 55.14

  19923.6039.87

  31.70 56.53

  19933.6638.99

  30.48 57.35

  19943.5737.35

  28.99 59.08

  资料来源:“行政院”主计处:台湾地区国民经济动向统计导报,转引《贸易月刊》(台湾)1995年1644期。

  ⑵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90年代以来,台湾出口商品结构也呈现较明显的变化,高劳力密集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从1987年的47.9 %迅速下降至1994 年的38.7%,相反的高技术人力密集产品所占比重则自1987年的19.4%,迅速上升为1994年的32.4%。同期高资本密集产品也出现相当的成长。(详见表5)

  表5 台湾按要素密集度分类之出口结构(百分比)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度技术密集度

  年别

  高中低高中低高中低

  198346.6 34.3 19.0 24.5 46.6 28.9 18.2 33.4 48.4

  198647.0 36.9 16.0 22.9 49.4 27.7 18.4 33.7 47.9

  198747.9 37.2 14.9 22.4 50.5 27.1 19.4 35.2 45.4

  1991

  40.1 38.8 21.2 29.8 51.0 19.2 27.2 38.5 34.3

  1992

  39.2 40.3 20.5 29.3 53.0 17.7 29.5 38.5 32.0

  1993

  38.9 41.2 19.9 28.9 54.8 16.3 31.4 40.3 28.3

  1994

  38.7 39.8 21.5 31.1 54.9 14.0 32.4 41.8 25.8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研究院。 转引《贸易月刊》(台湾)1995 年1644期。

  ⒋对外直接投资急速增长

  80年代以来,尽管台湾当局一直把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重要的经济目标,但是,台湾经济的结构失衡单纯依靠内部调整是难以获得全面解决的,只有把经济导向国际市场,实行对外扩张策略,才能有效地带动产业升级,而这次的对外扩张,导向国际空间的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输出,而是以资本输出为主。台湾从1986年以后就出现资金急剧外流,尤其是1988年起台湾由资本输入地转为资本输出地。90年代以来台湾的对外投资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流向上都出现较大的变化。

  表6 台湾对外直接投资核准案件及金额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全部投资

  对北美投资 对欧洲投资

   年 别

  件数

  金额 件数金额件数金额

  1959~85 218214.9 60 117.25

  4.3

  1986 32 56.9 16 46.0 1

  0.2

  1987 45 102.8 21 70.1 1

  0.2

  1988 110218.7 42 123.315 12.1

  1989 153931.0 57 532.37

  2.3

  1990 3151,552.2

  116449.421 96.2

  1991 3641,656.0

  129312.028 60.3

  1992 300887.3 87 193.536 45.9

  1993 3261,660.9

  87 529.127 255.9

  1994 3241,616.8

  73 144.921 22.2

  注:表列资料不包括对中国大陆投资案件;北美包括美国及加拿大。

  资料来源:“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转引《经济前瞻》1995年第40期P37。

  从表6可见到,90年代以来,虽然1992和1994年曾出现过负增长,但整个90年代以来的投资规模比90年代前大的多,仅1990年的对外投资额15.525亿美元就略多于1959~1989年31年的对外投资总和15.243亿美元(以上均不包括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下同),1990~1994年的五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73.73亿美元,为1959~1989年31年投资总额15.24亿美元的4.83倍。

  台商对祖国大陆的直接投资,90年代以来也急速扩大。根据台湾“经济部”统计,1991~1994年经“投审会”核准赴大陆投资案件共 10.764件,金额45.5亿美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部提供的统计资料,从1983~1993年的11 年间, 祖国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计21193件,协议金额189.43亿美元,实际到资50.54亿美元,而 1990 ~1993年为20216项,协议金额177.93亿美元,实际到资48.78亿美元,是1983~1989分别为977项,11.5亿美元和1.76亿美元的20.69倍、15.47倍和27.72倍。(参阅表7)

  表7 祖国大陆历年批准台商投资情况 单位:亿美元

   年 度项目数(个) 协议金额 实际到资

  1983~1988

  437 6.00

  0.22

   1989

  540 5.50

  1.54

   1990

  1103 8.90

  2.22

   1991

  1735 13.90 4.66

   1992

  6430 55.43 10.50

   1993

  1094899.70 31.40

   合 计 21193189.43 50.54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部提供,转引《台湾研究》1994年第三期。

  据台湾“主计处”统计分析,在亚洲“四小龙”中,台湾对外投资最热络,从1986至1992年的7年中,台湾对外投资总额达206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十二位,在亚洲仅次于日本而居第二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的国际收支统计显示,亚洲“四小龙”中1986~1992 年的对外投资,台湾居首位,投资额不但是新加坡(52亿美元)的4倍, 而且也超过韩国(39亿美元,世界排名第19位)和香港(未列20名以内)。

  总之,90年代以来,台湾的总体经济仍呈现发展的态势,但在发展的同时,内部所潜伏的问题仍然不少。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影响和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因素十分复杂和多变。

  二、影响台湾经济走势的因素

  影响台湾经济发展因素很多,一般而言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国际经贸格局的演变,二是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三是台湾内部经济条件的变化。

  (一)国际经贸格局的影响

  台湾经济对外依赖性极高,经济发展不能不首先受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90年代以来台湾总体经济的增长远比过去逊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90年代以来的头4年(1990~1993年),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状态, 年平均增长率为1%左右。 世界经济的这种状态对以出口为导向的台湾经济冲击较大,它使台湾的出口市场发生变化,导致台湾的对外贸易在1990~1994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8.6%(比7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32.6 %低24个百分点,比8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14.9%低6.3个百分点), 因而直接影响台湾整体经济的成长。

  90年代以来,全球经贸格局发生了重大转折性变化,一方面,世界经济区域化取得了重大发展。世界经济区域化将逐步形成三个基本板块,即以欧洲联盟(原欧洲共同市场)为主体的泛欧洲经济区,以美加墨自由贸易区为主干的泛美经济区和以美日中为主干的泛亚太经济区。

  泛欧经济区将在欧洲联盟(EU)的基础上,通过东西欧的进一步整合而实现。欧洲联盟经过近40年的努力已于1992年大体完成,其成员国已扩至15个国家,经济运行已基本上自成体系。该区域拥有3.7 亿人口(占全世界的7.1%),6.69万亿美元的区内GDP(占全球26.9%)和2.89万亿美元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的38.5%),其贸易量的78.5 %是在欧洲本土各国之间,仅有8%的贸易量是与亚太国家进行的。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整个泛欧模式对东欧的整合在德国统一后已明显加快步伐。台湾在欧盟的对外经济关系中显得无足轻重,发展对欧经济关系就遇到贸易壁垒与技术障碍等一系列困难。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TA)签署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区域集团。该区域拥有3.78亿人口(占全球的7.3 %),7.25万亿美元的GDP(占全球的29.2%)和1.43 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的19.1%),其区域内贸易联系也十分密切,加拿大73%的出口和墨西哥67%的出口均是以美国为市场的。三者的整合将发挥由北向南的经济梯度作用。美加墨自由贸易区也将向南延伸,包括目前已经成熟的拉美经济区和南美雏体经济区,完成拉美经济区的最后整合。这一发展趋势为台湾的某些产业(墨西哥未来扩充电信与电子零组件产品)带来不少机会,但台湾产品在北美自由贸易区面临竞争压力增大,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洲联盟一样,对区内产品均有原产地与自制率的规定,如纺织品从纤维、纱、 布等原材料需取于当地, 汽车自制率须达62.5%,才能享受区域内的免税优惠。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台湾的出口。据台“经济部”分析:从长期看,台湾与墨西哥输美产品重叠程度将达80%左右,因而台湾的输美产品将遇到墨西哥的强大竞争。据台湾“国贸局”委托美国顾问公司提出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自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的1994年起至2000年,台湾对美出口因受此影响将减少44亿美元。

  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标志着亚太区域经济(APEC)的崛起。本区域(不含美加墨三国)拥有17.66 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34.1%),6.25万亿美元的GDP和1.95 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额(分别占全球25.1%和26.0%)。虽然由于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差异较大,使预定的2010/2020年达成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目标仍存在变数,但区域内部经济增长迅速,经济联系十分密切。1994年11月通过的《茂物宣言》把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作为本地区经济合作的目标,把亚太多边经济合作推进到一个新阶段。1995年11月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七届部长级会议和第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茂物宣言》的基础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亚太地区(包括美加墨三国)占有全球贸易量的45%,如果能维持当前贸易成长率,根据澳洲的研究报告,到2020年贸易量将占全球的57%,如果自由贸易区目标在2010~2020年能落实,每年因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效益将达3650亿美元,区域内所有成员都将同享其利。台湾基于地缘和历史因素与亚太地区的经贸关系十分密切。泛亚太经济合作区的整合对台湾经济将产生更为直接和深远的影响。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台湾与亚太区的经贸关系将更为密切。近年来,台湾对APEC成员国和地区的出口和投资均有显著增加。据台湾“财政部”统计,1994年台湾对该地区的出口达446.5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7.99%), 高于对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共体的出口(分别为257.95亿美元和71.98亿美元(参见表3)。台湾对外投资也有明显集中于亚太地区的趋势,1980年台对外投资中,北美占88.4%,亚洲地区仅占7.5%,但至1994年对北美的投资比重降为8.96%, 对亚洲的投资提升为89.66%(参见表6)。另者,对日本经济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加深。长期以来,台湾对日本贸易存在巨额逆差,1993年为142亿美元,1994年达145.67亿美元,1995年将高达158.87亿美元。日本是台湾最大的进口市场,1994年台湾从日本进口占台进口总额的29%。随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台日贸易逆差将进一步扩大,对日经济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加深。因此,台湾如何在尚未形成的亚太经济区域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有利地位,是台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所面临的严重挑战。

  另方面,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协议达成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给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世界经济区域化打开了一个缺口,出现了全球贸易自由化趋势。这种趋势有利于以外贸为导向的台湾经济的发展。据估计,该协议的达成,自1995年起的10年,每年为全球增加2000~3000亿美元的效益,即全球贸易额可增加6万亿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可增加5.4万亿美元。台湾“国贸局”从美国经济预测公司PRL研究成果为基础预估认为,在未来10年内,受该协议影响将使台湾国民生产总值增加500亿美元,对外贸易增加1200亿美元。 台湾报刊甚至认为:“透过WTO提供的新的贸易机会与最惠国待遇等有利条件, 可以使台湾的外贸发展攀上一个新的高峰”,“世界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将有助于台湾突破目前贸易增长日趋减慢的瓶颈,打开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总之,未来国际经贸的总趋势将出现全球贸易自由化与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并存的新格局。这对以出口导向型的台湾经济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将会较长时期影响台湾经济的发展。

  (二)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两岸经贸交流从1979年开始,至今已历时16年,目前,两岸的经贸已有相当规模。据台湾报刊报导:1993年两岸贸易额达166.97亿美元,1994年又高达198.82亿美元, 预计1995 年两岸的贸易额将达230 ~250亿美元。截至1994年12月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累计超过3万多家,协议金额高达300多亿美元。

  纵观两岸经贸发展状况,两岸交流的发展速度,无论是贸易或是投资的增长均十分迅速,两岸贸易1994年比1980年增长62倍,大大高于同期两岸各自的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台商到祖国大陆的投资从1989年以来,平均年增长(实际投资)速度高达42%。

  从两岸交流的程度看,两岸经济已逐步形成了互补互利,相互依存的关系。由于两岸贸易的快速增长,使两岸现已互为对方的最大贸易伙伴,台湾已成为祖国大陆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进口市场,祖国大陆和香港也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据台湾有关方面的统计,台湾对祖国大陆贸易的依存度在1994年已达11.14%, 其中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额已占台湾全年出口总额的16.40%,1995年将可能达20%以上。但是,从两岸的经贸交流形式和发展水平看,两岸的经贸还处于非正常的间接交流和低水平、不全面的状态,这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两岸的经贸交流的潜力还很大。

  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除贸易投资外,在科技、金融和能源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已经起步,两岸经贸已逐渐形成了多元化交流的格局,双方都已成为对方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尤其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在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愈益重要,台湾如何发展同祖国大陆的经贸合作关系,将是决定台湾在亚太区域经济乃至全世界大环境中的处境和地位的关键问题。9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的状态下台湾经济之所以还能获得中度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岸经贸的迅速发展。然而,台湾当局一方面迫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具有难以逆转的势头,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得不调整对祖国大陆的经贸政策,使之与其岛内的经济结构调整保持同步。另一方面,又担心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祖国大陆的经贸依存度会提高,从而使台湾当局的政治筹码减少,因而采取冷却、分流两岸经贸关系的措施。这种矛盾心态阻碍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育,从而对台湾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1995年上半年由于两岸经贸关系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好势头,香港和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使台湾出口贸易出现了9年来从未有的现象,出口额为532.3亿美元,增长率达22.7%,其中对香港出口增加29.4%,从而使1995年第一季度台湾的经济增长率高达7%,(高于上年同期6.42%)。然而6月份由于李登辉访美制造分裂,毒化两岸关系,使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步伐趋缓,立即影响台湾的经济成长,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为6.41%。台湾《经济日报》在95年9月16日发表社论指出:两岸关系紧张气氛, 使台湾“民心立即陷于惶恐与混乱,社会情势逆转在经济方面立即显现出来:股市下挫、台币贬值、投资紧缩、金融风暴、资金外流……”。这充分表明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

  (三)台湾内部经济调节的影响

  台湾经济经过长时期的高度成长后,内部经济结构失衡日显突现,为增强发展的后劲,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调节措施,对内部失衡的经济结构进行调节。如针对投资意愿低落,大力推动公共投资以带动民间投资;针对公民营双轨经济体制日趋僵化,推动公营事业民营化;针对产业升级缓慢的形势,推出奖励投资的新方案——《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为重建社会经济秩序,谋求全面均衡发展,台湾当局于1991年开始制定和实施旨在推动公共建设,扩充基本设施,突破发展瓶颈,加强台湾现代化的“国家建设六年计划”。其政策目标与主要任务是“提高国民所得,厚植产业潜力,均衡区域发展,提升国民生活品质”。新的“六年经建计划”是台湾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键,它的实施直接关系到90年代台湾经济的基本走向。尤其是近几年来,台湾当局又加快筹建“亚太营运中心”,1993年7 月制定“振兴经济方案”即促进民间投资行动计划,除加强了硬体方面如交通运输工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外,并从土地、人力、技术、金融四大软体方面着手革新。

  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台湾当局在政策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以及新台币汇率趋稳,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上升,8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所衍生的若干问题有所缓解。首先,进出口贸易失衡得到矫正,外贸顺差逐渐缩小,新台币汇率由升转稳并有趋贬迹象。统计资料显示:迅速扩大的外贸顺差额从1992年开始缓解(见上文)。由于外贸顺差缩小,外汇存底积累也趋缓,新台币汇率(新台币/美元)亦于1991 年开始趋于稳定,约在25.5:1左右,并有趋贬迹象,1993年为26.72:1,1994年为26.26:1,1995年8月贬至27.48:1,据分析年底可能贬至29:1。其次, 超额储蓄缺口缩小,资金泛滥局面得以缓解。统计资料显示,台湾储蓄率在1986年达到38.5%的最高峰,而当年的投资率却降至仅为17.1%最低点,当年超额储蓄率为21.4%。导致当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高达51.42%的超高成长,(1987年和1988年仍高达37.82%和24.37%)造就“台湾钱满脚目”的奇异景观,不仅酿成股市、房地产狂飚,而且严重打击投资意愿,给台湾经济社会造成极大震荡。近年来,由于外贸顺差缩小,新台币汇率趋稳,储蓄率下降而投资率上升,使超额储蓄现象得以矫正,1993年降为3.5%。1994年为4.6%。9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所以尚能维持在5~7%的中度成长率,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内部经条件的改善。然而,尽管8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中衍生的若干问题在近年来已有所缓解,但是,未来台湾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如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台湾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兼顾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发展,这些仍然是台湾经济面临的问题,也是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岛内因素。

  三、九十年代后半期台湾经济发展展望

  自1994年世界经济走向全面复苏并从此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技术的运用等因素,新一轮增长期将持续较长时期,并将从单纯的数量增长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增长型。在世界经济复苏的带动下,台湾经济也从1994年的下半年以来明显好转,1995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达6.79%,预估台湾经济从此也将进入景气循环的“繁荣期”。面对国际经贸情势的变化,台湾经济的发展受到了相当大的挑战与机会。一方面,在当前国际经济的区域化与自由化并存的潮流下,由于台湾位居全球最具发展潜力正在崛起的东亚地区的中心位置,已使台湾未来经济发展与世界及东亚区域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结在一起,目前正稳定复苏的世界经济情势、为台湾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另方面,台湾现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之际,岛内外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使台湾经济也面临严重的挑战。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的预测报告,笔者认为本世纪末的最后五年,台湾经济有可能处于比较持续稳定的增长,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在6.5~7.5%之间,按此速度发展至2020年时,台湾的经济实力在世界的排名中,将由现在的第20名跃升为第10名。为实现这个目标,台湾要克服许多困难,应付许多严重的挑战。

  在岛内,虽然目前仍具深厚的经济实力,但由于公共建设严重落后,基础设施方面呈现水质严化,电力、道路与通信设施等方面均呈现不足现象;政府效能不彰,公权力与公信力在新兴环境中常处于真空状态,经济外力介入,各种经济利益冲突不断,加上法令与时代脱节,政治系统难以因应经济挑战,环境污染问题仍相当严重。这些非经济因素逐步在削弱台湾的竞争力和恶化商业环境。同时,近年来企业经营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产业结构转型,重化工业、资本密集产业比重增加,致使主要从事轻工业之中小企业地位式微。依台湾“主计处”统计,中小企业产值占所有企业产值之比例由1987 年的46.9%降为1993年的38.4%,中小企业1993年所聘用员工为199万人, 比1987年减少20万人。此外,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之贡献也逐年下降,这项数字在1987年是71%,但是到了1993年降低到58%。显示中小企业之经营的确存在着若干尚待突破之瓶颈。所以,目前虽然国际经济看好,岛内经济景气转佳,但岛内的投资意愿仍未明显提升。因此,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仍有隐忧。

  在岛外,除国际经贸格局的重大变化带给台湾重大影响外,1995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情势的巨幅震荡,使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膨胀将加深其潜在的波动性,因而加深企业营运的风险,而当前跨国企业已主导全球经济,新兴市场即亚洲市场成为跨国企业竞争的新战场(据联合国199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快速成长的亚洲地区吸引了全球57%的资金),这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台湾海外投资者造成压力。同时资讯革命改变了市场的竞争法则,使微电脑、生物科技、新材料科学、电讯传播、航空、机器人、工具机、电脑及软体等科技产业成为跨国企业激烈竞争的场所。由于科技快速进步、产品日趋同质化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消费者选择机会增加,除产品价格外,品质已成为消费者的重要选择因素。因此,品质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必备条件,绿色行销成为一项重要策略。总之,市场竞争趋于全球化,这对进入国际市场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台湾经济来说,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因此,台湾如何研拟产业调整措施,因应国际经贸格局变化的冲击,如何积极辅导中小企业建立完善经营活动空间、如何落实“振兴经济方案”、乘势激发民间投资意愿,如何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及环保趋势,加速技术升级,为产业升级开辟另一新界以及为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如何因应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强化与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关系尤其是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等等,这些均是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是保证台湾在90年代后期能持续稳定发展必须突破的关键。

作者:张茂法

华侨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6年06期

  内容提要 9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呈现中度成长、经济结构较大改善、对外直接投资急速扩大的态势。由于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国际经贸形成区域集团化和自由化并存的新格局、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以及台湾内部经济条件的变化。为台湾经济在90年代后半期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机会与挑战。

  一、九十年代以来台湾经济的发展态势

  台湾经济经历了60-70年代的高速成长之后,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其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台湾经济开始步入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主题的经济调整阶段,90年代的台湾经济仍然继续这个主题,但其经济发展呈现如下态势。

  ⒈经济成长率维持中度成长

  9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昔日高速成长的年份虽难再现,但经济成长率仍然维持在5-7%的中度成长水平上。1990-1995年台湾的GDP 的实质成长率如下表:

  表1 台湾经济成长率

  

  资料来源:台湾“财政部”《主计月报》第八十卷第三期

  9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的增长速度虽与过去相比大为逊色(1961-1988年平均年成长率为9.3%), 也比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低(韩国经济成长率1990~1993年的平均增长为7%), 但却比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得多。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公布数字:1990~1993年发达国家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5%,同期发展中国家GDP 年平均增长率为4.18%。可见,台湾经济在90年代以来维持在中度成长的水平上。

  ⒉外贸仍是台湾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

  40多年来,台湾经济的高速成长与外贸尤其是出口贸易的高速成长呈高度的相互关系。但是,80年代后期以来,台湾的出口市场发生了剧烈变化,岛内产业结构升级缓慢,难以向世界市场推出大量附加价值高的产品,台湾内需的大幅扩大也由于岛内的投资和消费的不足而受到限制。因此,台湾外贸昔日高度成长的年份已很难再现,外贸高速成长的可能性也不大。但90年代以来,外贸仍是台湾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外贸在数量上仍取得可观的增长,(详见表2), 尤其是外贸结构有较大的改善。

  表2 台湾对外贸易的成长率

  

  资料来源:《“中华民国”统计月报》1995.354期

  随着外贸的不断增长,台湾的外贸结构在90年代以来有了明显改善,首先在数量结构上扭转了长期巨额顺差,台湾的外贸从1971年开始出现顺差,至今的20多年中,除1974年和1975年外一直为顺差,而且顺差额越来越大,1981年还只有14亿美元,1987年高达187亿美元,1988 年至1991年每年也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然而,这种状况从1992 年开始缓解,当年顺差额降为94.64亿美元,1993年和1994年又分别降为80.3亿和76.97亿美元,预计1995年可降至75亿美元,为1984 年以来的最低点。其次,在出口贸易的地区结构上,过去台湾的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90年代以来逐步向亚洲转移,并呈分散化的趋势。(见表3)

  表3 台湾外贸出口市场的变化 单位%

  

  注:括号内数字为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民国”统计月报》资料整理

  ⒊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

  8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台湾当局一直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要经济目标。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的增长,经济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台湾经济结构的变化集中反映在以下两个方向。

  ⑴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农业地位的进一步下降,第二产业的萎缩发展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经济结构将由工业主导转向第三产业主导,台湾将正式迎来服务经济的时代,第三产业产值在GDP 中的比重1990年已达53.5%,1994年更高达59.08%。(详见表4)

  表4 台湾各业占GDP的比重(%)

  年别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

  195132.28

  21.33

  14.82 46.39

  196127.45

  26.57

  18.88 45.98

  197113.07

  38.94

  31.47 47.99

  19817.0345.47

  35.58 47.23

  19865.5447.64

  39.70 46.82

  19913.7941.07

  33.34 55.14

  19923.6039.87

  31.70 56.53

  19933.6638.99

  30.48 57.35

  19943.5737.35

  28.99 59.08

  资料来源:“行政院”主计处:台湾地区国民经济动向统计导报,转引《贸易月刊》(台湾)1995年1644期。

  ⑵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90年代以来,台湾出口商品结构也呈现较明显的变化,高劳力密集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从1987年的47.9 %迅速下降至1994 年的38.7%,相反的高技术人力密集产品所占比重则自1987年的19.4%,迅速上升为1994年的32.4%。同期高资本密集产品也出现相当的成长。(详见表5)

  表5 台湾按要素密集度分类之出口结构(百分比)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度技术密集度

  年别

  高中低高中低高中低

  198346.6 34.3 19.0 24.5 46.6 28.9 18.2 33.4 48.4

  198647.0 36.9 16.0 22.9 49.4 27.7 18.4 33.7 47.9

  198747.9 37.2 14.9 22.4 50.5 27.1 19.4 35.2 45.4

  1991

  40.1 38.8 21.2 29.8 51.0 19.2 27.2 38.5 34.3

  1992

  39.2 40.3 20.5 29.3 53.0 17.7 29.5 38.5 32.0

  1993

  38.9 41.2 19.9 28.9 54.8 16.3 31.4 40.3 28.3

  1994

  38.7 39.8 21.5 31.1 54.9 14.0 32.4 41.8 25.8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研究院。 转引《贸易月刊》(台湾)1995 年1644期。

  ⒋对外直接投资急速增长

  80年代以来,尽管台湾当局一直把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重要的经济目标,但是,台湾经济的结构失衡单纯依靠内部调整是难以获得全面解决的,只有把经济导向国际市场,实行对外扩张策略,才能有效地带动产业升级,而这次的对外扩张,导向国际空间的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输出,而是以资本输出为主。台湾从1986年以后就出现资金急剧外流,尤其是1988年起台湾由资本输入地转为资本输出地。90年代以来台湾的对外投资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流向上都出现较大的变化。

  表6 台湾对外直接投资核准案件及金额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全部投资

  对北美投资 对欧洲投资

   年 别

  件数

  金额 件数金额件数金额

  1959~85 218214.9 60 117.25

  4.3

  1986 32 56.9 16 46.0 1

  0.2

  1987 45 102.8 21 70.1 1

  0.2

  1988 110218.7 42 123.315 12.1

  1989 153931.0 57 532.37

  2.3

  1990 3151,552.2

  116449.421 96.2

  1991 3641,656.0

  129312.028 60.3

  1992 300887.3 87 193.536 45.9

  1993 3261,660.9

  87 529.127 255.9

  1994 3241,616.8

  73 144.921 22.2

  注:表列资料不包括对中国大陆投资案件;北美包括美国及加拿大。

  资料来源:“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转引《经济前瞻》1995年第40期P37。

  从表6可见到,90年代以来,虽然1992和1994年曾出现过负增长,但整个90年代以来的投资规模比90年代前大的多,仅1990年的对外投资额15.525亿美元就略多于1959~1989年31年的对外投资总和15.243亿美元(以上均不包括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下同),1990~1994年的五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73.73亿美元,为1959~1989年31年投资总额15.24亿美元的4.83倍。

  台商对祖国大陆的直接投资,90年代以来也急速扩大。根据台湾“经济部”统计,1991~1994年经“投审会”核准赴大陆投资案件共 10.764件,金额45.5亿美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部提供的统计资料,从1983~1993年的11 年间, 祖国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计21193件,协议金额189.43亿美元,实际到资50.54亿美元,而 1990 ~1993年为20216项,协议金额177.93亿美元,实际到资48.78亿美元,是1983~1989分别为977项,11.5亿美元和1.76亿美元的20.69倍、15.47倍和27.72倍。(参阅表7)

  表7 祖国大陆历年批准台商投资情况 单位:亿美元

   年 度项目数(个) 协议金额 实际到资

  1983~1988

  437 6.00

  0.22

   1989

  540 5.50

  1.54

   1990

  1103 8.90

  2.22

   1991

  1735 13.90 4.66

   1992

  6430 55.43 10.50

   1993

  1094899.70 31.40

   合 计 21193189.43 50.54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部提供,转引《台湾研究》1994年第三期。

  据台湾“主计处”统计分析,在亚洲“四小龙”中,台湾对外投资最热络,从1986至1992年的7年中,台湾对外投资总额达206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十二位,在亚洲仅次于日本而居第二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的国际收支统计显示,亚洲“四小龙”中1986~1992 年的对外投资,台湾居首位,投资额不但是新加坡(52亿美元)的4倍, 而且也超过韩国(39亿美元,世界排名第19位)和香港(未列20名以内)。

  总之,90年代以来,台湾的总体经济仍呈现发展的态势,但在发展的同时,内部所潜伏的问题仍然不少。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影响和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因素十分复杂和多变。

  二、影响台湾经济走势的因素

  影响台湾经济发展因素很多,一般而言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国际经贸格局的演变,二是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三是台湾内部经济条件的变化。

  (一)国际经贸格局的影响

  台湾经济对外依赖性极高,经济发展不能不首先受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90年代以来台湾总体经济的增长远比过去逊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90年代以来的头4年(1990~1993年),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状态, 年平均增长率为1%左右。 世界经济的这种状态对以出口为导向的台湾经济冲击较大,它使台湾的出口市场发生变化,导致台湾的对外贸易在1990~1994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8.6%(比7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32.6 %低24个百分点,比8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14.9%低6.3个百分点), 因而直接影响台湾整体经济的成长。

  90年代以来,全球经贸格局发生了重大转折性变化,一方面,世界经济区域化取得了重大发展。世界经济区域化将逐步形成三个基本板块,即以欧洲联盟(原欧洲共同市场)为主体的泛欧洲经济区,以美加墨自由贸易区为主干的泛美经济区和以美日中为主干的泛亚太经济区。

  泛欧经济区将在欧洲联盟(EU)的基础上,通过东西欧的进一步整合而实现。欧洲联盟经过近40年的努力已于1992年大体完成,其成员国已扩至15个国家,经济运行已基本上自成体系。该区域拥有3.7 亿人口(占全世界的7.1%),6.69万亿美元的区内GDP(占全球26.9%)和2.89万亿美元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的38.5%),其贸易量的78.5 %是在欧洲本土各国之间,仅有8%的贸易量是与亚太国家进行的。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整个泛欧模式对东欧的整合在德国统一后已明显加快步伐。台湾在欧盟的对外经济关系中显得无足轻重,发展对欧经济关系就遇到贸易壁垒与技术障碍等一系列困难。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TA)签署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区域集团。该区域拥有3.78亿人口(占全球的7.3 %),7.25万亿美元的GDP(占全球的29.2%)和1.43 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的19.1%),其区域内贸易联系也十分密切,加拿大73%的出口和墨西哥67%的出口均是以美国为市场的。三者的整合将发挥由北向南的经济梯度作用。美加墨自由贸易区也将向南延伸,包括目前已经成熟的拉美经济区和南美雏体经济区,完成拉美经济区的最后整合。这一发展趋势为台湾的某些产业(墨西哥未来扩充电信与电子零组件产品)带来不少机会,但台湾产品在北美自由贸易区面临竞争压力增大,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洲联盟一样,对区内产品均有原产地与自制率的规定,如纺织品从纤维、纱、 布等原材料需取于当地, 汽车自制率须达62.5%,才能享受区域内的免税优惠。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台湾的出口。据台“经济部”分析:从长期看,台湾与墨西哥输美产品重叠程度将达80%左右,因而台湾的输美产品将遇到墨西哥的强大竞争。据台湾“国贸局”委托美国顾问公司提出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自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的1994年起至2000年,台湾对美出口因受此影响将减少44亿美元。

  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标志着亚太区域经济(APEC)的崛起。本区域(不含美加墨三国)拥有17.66 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34.1%),6.25万亿美元的GDP和1.95 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额(分别占全球25.1%和26.0%)。虽然由于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差异较大,使预定的2010/2020年达成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目标仍存在变数,但区域内部经济增长迅速,经济联系十分密切。1994年11月通过的《茂物宣言》把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作为本地区经济合作的目标,把亚太多边经济合作推进到一个新阶段。1995年11月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七届部长级会议和第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茂物宣言》的基础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亚太地区(包括美加墨三国)占有全球贸易量的45%,如果能维持当前贸易成长率,根据澳洲的研究报告,到2020年贸易量将占全球的57%,如果自由贸易区目标在2010~2020年能落实,每年因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效益将达3650亿美元,区域内所有成员都将同享其利。台湾基于地缘和历史因素与亚太地区的经贸关系十分密切。泛亚太经济合作区的整合对台湾经济将产生更为直接和深远的影响。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台湾与亚太区的经贸关系将更为密切。近年来,台湾对APEC成员国和地区的出口和投资均有显著增加。据台湾“财政部”统计,1994年台湾对该地区的出口达446.5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7.99%), 高于对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共体的出口(分别为257.95亿美元和71.98亿美元(参见表3)。台湾对外投资也有明显集中于亚太地区的趋势,1980年台对外投资中,北美占88.4%,亚洲地区仅占7.5%,但至1994年对北美的投资比重降为8.96%, 对亚洲的投资提升为89.66%(参见表6)。另者,对日本经济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加深。长期以来,台湾对日本贸易存在巨额逆差,1993年为142亿美元,1994年达145.67亿美元,1995年将高达158.87亿美元。日本是台湾最大的进口市场,1994年台湾从日本进口占台进口总额的29%。随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台日贸易逆差将进一步扩大,对日经济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加深。因此,台湾如何在尚未形成的亚太经济区域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有利地位,是台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所面临的严重挑战。

  另方面,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协议达成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给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世界经济区域化打开了一个缺口,出现了全球贸易自由化趋势。这种趋势有利于以外贸为导向的台湾经济的发展。据估计,该协议的达成,自1995年起的10年,每年为全球增加2000~3000亿美元的效益,即全球贸易额可增加6万亿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可增加5.4万亿美元。台湾“国贸局”从美国经济预测公司PRL研究成果为基础预估认为,在未来10年内,受该协议影响将使台湾国民生产总值增加500亿美元,对外贸易增加1200亿美元。 台湾报刊甚至认为:“透过WTO提供的新的贸易机会与最惠国待遇等有利条件, 可以使台湾的外贸发展攀上一个新的高峰”,“世界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将有助于台湾突破目前贸易增长日趋减慢的瓶颈,打开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总之,未来国际经贸的总趋势将出现全球贸易自由化与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并存的新格局。这对以出口导向型的台湾经济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将会较长时期影响台湾经济的发展。

  (二)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两岸经贸交流从1979年开始,至今已历时16年,目前,两岸的经贸已有相当规模。据台湾报刊报导:1993年两岸贸易额达166.97亿美元,1994年又高达198.82亿美元, 预计1995 年两岸的贸易额将达230 ~250亿美元。截至1994年12月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累计超过3万多家,协议金额高达300多亿美元。

  纵观两岸经贸发展状况,两岸交流的发展速度,无论是贸易或是投资的增长均十分迅速,两岸贸易1994年比1980年增长62倍,大大高于同期两岸各自的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台商到祖国大陆的投资从1989年以来,平均年增长(实际投资)速度高达42%。

  从两岸交流的程度看,两岸经济已逐步形成了互补互利,相互依存的关系。由于两岸贸易的快速增长,使两岸现已互为对方的最大贸易伙伴,台湾已成为祖国大陆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进口市场,祖国大陆和香港也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据台湾有关方面的统计,台湾对祖国大陆贸易的依存度在1994年已达11.14%, 其中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额已占台湾全年出口总额的16.40%,1995年将可能达20%以上。但是,从两岸的经贸交流形式和发展水平看,两岸的经贸还处于非正常的间接交流和低水平、不全面的状态,这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两岸的经贸交流的潜力还很大。

  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除贸易投资外,在科技、金融和能源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已经起步,两岸经贸已逐渐形成了多元化交流的格局,双方都已成为对方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尤其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在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愈益重要,台湾如何发展同祖国大陆的经贸合作关系,将是决定台湾在亚太区域经济乃至全世界大环境中的处境和地位的关键问题。9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的状态下台湾经济之所以还能获得中度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岸经贸的迅速发展。然而,台湾当局一方面迫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具有难以逆转的势头,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得不调整对祖国大陆的经贸政策,使之与其岛内的经济结构调整保持同步。另一方面,又担心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祖国大陆的经贸依存度会提高,从而使台湾当局的政治筹码减少,因而采取冷却、分流两岸经贸关系的措施。这种矛盾心态阻碍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育,从而对台湾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1995年上半年由于两岸经贸关系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好势头,香港和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使台湾出口贸易出现了9年来从未有的现象,出口额为532.3亿美元,增长率达22.7%,其中对香港出口增加29.4%,从而使1995年第一季度台湾的经济增长率高达7%,(高于上年同期6.42%)。然而6月份由于李登辉访美制造分裂,毒化两岸关系,使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步伐趋缓,立即影响台湾的经济成长,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为6.41%。台湾《经济日报》在95年9月16日发表社论指出:两岸关系紧张气氛, 使台湾“民心立即陷于惶恐与混乱,社会情势逆转在经济方面立即显现出来:股市下挫、台币贬值、投资紧缩、金融风暴、资金外流……”。这充分表明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

  (三)台湾内部经济调节的影响

  台湾经济经过长时期的高度成长后,内部经济结构失衡日显突现,为增强发展的后劲,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调节措施,对内部失衡的经济结构进行调节。如针对投资意愿低落,大力推动公共投资以带动民间投资;针对公民营双轨经济体制日趋僵化,推动公营事业民营化;针对产业升级缓慢的形势,推出奖励投资的新方案——《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为重建社会经济秩序,谋求全面均衡发展,台湾当局于1991年开始制定和实施旨在推动公共建设,扩充基本设施,突破发展瓶颈,加强台湾现代化的“国家建设六年计划”。其政策目标与主要任务是“提高国民所得,厚植产业潜力,均衡区域发展,提升国民生活品质”。新的“六年经建计划”是台湾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键,它的实施直接关系到90年代台湾经济的基本走向。尤其是近几年来,台湾当局又加快筹建“亚太营运中心”,1993年7 月制定“振兴经济方案”即促进民间投资行动计划,除加强了硬体方面如交通运输工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外,并从土地、人力、技术、金融四大软体方面着手革新。

  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台湾当局在政策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以及新台币汇率趋稳,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上升,8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所衍生的若干问题有所缓解。首先,进出口贸易失衡得到矫正,外贸顺差逐渐缩小,新台币汇率由升转稳并有趋贬迹象。统计资料显示:迅速扩大的外贸顺差额从1992年开始缓解(见上文)。由于外贸顺差缩小,外汇存底积累也趋缓,新台币汇率(新台币/美元)亦于1991 年开始趋于稳定,约在25.5:1左右,并有趋贬迹象,1993年为26.72:1,1994年为26.26:1,1995年8月贬至27.48:1,据分析年底可能贬至29:1。其次, 超额储蓄缺口缩小,资金泛滥局面得以缓解。统计资料显示,台湾储蓄率在1986年达到38.5%的最高峰,而当年的投资率却降至仅为17.1%最低点,当年超额储蓄率为21.4%。导致当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高达51.42%的超高成长,(1987年和1988年仍高达37.82%和24.37%)造就“台湾钱满脚目”的奇异景观,不仅酿成股市、房地产狂飚,而且严重打击投资意愿,给台湾经济社会造成极大震荡。近年来,由于外贸顺差缩小,新台币汇率趋稳,储蓄率下降而投资率上升,使超额储蓄现象得以矫正,1993年降为3.5%。1994年为4.6%。9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所以尚能维持在5~7%的中度成长率,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内部经条件的改善。然而,尽管8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中衍生的若干问题在近年来已有所缓解,但是,未来台湾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如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台湾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兼顾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发展,这些仍然是台湾经济面临的问题,也是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岛内因素。

  三、九十年代后半期台湾经济发展展望

  自1994年世界经济走向全面复苏并从此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技术的运用等因素,新一轮增长期将持续较长时期,并将从单纯的数量增长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增长型。在世界经济复苏的带动下,台湾经济也从1994年的下半年以来明显好转,1995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达6.79%,预估台湾经济从此也将进入景气循环的“繁荣期”。面对国际经贸情势的变化,台湾经济的发展受到了相当大的挑战与机会。一方面,在当前国际经济的区域化与自由化并存的潮流下,由于台湾位居全球最具发展潜力正在崛起的东亚地区的中心位置,已使台湾未来经济发展与世界及东亚区域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结在一起,目前正稳定复苏的世界经济情势、为台湾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另方面,台湾现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之际,岛内外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使台湾经济也面临严重的挑战。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的预测报告,笔者认为本世纪末的最后五年,台湾经济有可能处于比较持续稳定的增长,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在6.5~7.5%之间,按此速度发展至2020年时,台湾的经济实力在世界的排名中,将由现在的第20名跃升为第10名。为实现这个目标,台湾要克服许多困难,应付许多严重的挑战。

  在岛内,虽然目前仍具深厚的经济实力,但由于公共建设严重落后,基础设施方面呈现水质严化,电力、道路与通信设施等方面均呈现不足现象;政府效能不彰,公权力与公信力在新兴环境中常处于真空状态,经济外力介入,各种经济利益冲突不断,加上法令与时代脱节,政治系统难以因应经济挑战,环境污染问题仍相当严重。这些非经济因素逐步在削弱台湾的竞争力和恶化商业环境。同时,近年来企业经营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产业结构转型,重化工业、资本密集产业比重增加,致使主要从事轻工业之中小企业地位式微。依台湾“主计处”统计,中小企业产值占所有企业产值之比例由1987 年的46.9%降为1993年的38.4%,中小企业1993年所聘用员工为199万人, 比1987年减少20万人。此外,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之贡献也逐年下降,这项数字在1987年是71%,但是到了1993年降低到58%。显示中小企业之经营的确存在着若干尚待突破之瓶颈。所以,目前虽然国际经济看好,岛内经济景气转佳,但岛内的投资意愿仍未明显提升。因此,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仍有隐忧。

  在岛外,除国际经贸格局的重大变化带给台湾重大影响外,1995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情势的巨幅震荡,使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膨胀将加深其潜在的波动性,因而加深企业营运的风险,而当前跨国企业已主导全球经济,新兴市场即亚洲市场成为跨国企业竞争的新战场(据联合国199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快速成长的亚洲地区吸引了全球57%的资金),这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台湾海外投资者造成压力。同时资讯革命改变了市场的竞争法则,使微电脑、生物科技、新材料科学、电讯传播、航空、机器人、工具机、电脑及软体等科技产业成为跨国企业激烈竞争的场所。由于科技快速进步、产品日趋同质化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消费者选择机会增加,除产品价格外,品质已成为消费者的重要选择因素。因此,品质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必备条件,绿色行销成为一项重要策略。总之,市场竞争趋于全球化,这对进入国际市场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台湾经济来说,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因此,台湾如何研拟产业调整措施,因应国际经贸格局变化的冲击,如何积极辅导中小企业建立完善经营活动空间、如何落实“振兴经济方案”、乘势激发民间投资意愿,如何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及环保趋势,加速技术升级,为产业升级开辟另一新界以及为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如何因应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强化与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关系尤其是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等等,这些均是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是保证台湾在90年代后期能持续稳定发展必须突破的关键。


相关内容

  • 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化和企业技术进步合作刍议
  • 作者:秦洪明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8年01期 近年来,海峡两岸科技交流发展很快,1995年两岸科技交流项目247项,相当于1989至1994年6年两岸科技交流总量的48%.但重要领域的合作项目不多,"参观考察"和"学术会议"占全年交流总量的2/3以 ...

  • 刍议两岸刑事司法互助机制的发展
  •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7-0034-04 摘要:近几年电信诈骗案件日趋严重,引发了许多的法律问题.在处理跨区域的犯罪案件中,由于刑事司法互助机制的局限性以及各方法律基础的不同,在刑事司法的具体适用中往往会有所制约.就现有的两岸刑事司法互助协议而言 ...

  • 刍议勘察设计企业资质管理工作重点
  • 摘 要:文章从勘察设计企业资质管理工作背景分析入手,以某勘察设计企业资质升级面临的难点例证资质管理工作应把握的重点. 关键词: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取证 中图分类号:F4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0-0021-02 资质是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的通行证,我国对工程 ...

  • 博物馆展示与多媒体手段刍议
  • 博物馆展示与多媒体手段刍议 [摘 要] 教育功能是现代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之一.对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而言,多媒体手段在博物馆展示方式中有着关键性的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不论从教育的社会功能,还是教育的平等性.开放性,以及知识学习的自主性等角度来看,多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并将对博物馆在 ...

  • 刍议我国工业建筑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刍议我国工业建筑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王婧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2期 摘要:工业建筑主要是指能够为人们提供从事于各种生产活动的构建物和建筑物.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工业建筑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工业 ...

  • 税务稽查现代化症结及其出路刍议
  • 税务稽查现代化症结及其出路刍议 如何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专业稽查模式,逐步建立起适合目前乃至长期经济发展税收监管的现代化的稽查工作体系,是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以后,摆在国税稽查人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此,研究阻碍稽查现代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分析推进稽查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就成为我们今天畅谈的 ...

  • 民间借贷法律制度完善
  • 法治视点 The rule of Law Perspective 民间借贷法律制度完善 [摘要]借鉴美国.印度及台湾地区民间借贷制度,结合我国国情,文章指出对于借贷主体应该既要求注册资 本,又要进行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借贷利率的确定应从借贷种类.是否有担保等因素考虑:监管体制的完善应从完善准入机制. ...

  • 刍议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刍议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作者:张磊磊 来源:<中国新通信>2014年第02期 [摘要] 随着我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无论是经济生活还是工业军事等领域,对信息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相比较传统的通信设施,具备低损耗.大容 ...

  • 刍议现代室内设计的风格及发展趋势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刍议现代室内设计的风格及发展趋势 作者:王晓儒 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6年第05期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于室内设计风格也开始进行深入的研究.室内空间上的设计一般都会受到人心理感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