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特点:区域性;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3、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 (遥感)、GPS (全球定位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

(1)RS 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 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2)GPS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21工作卫星+3备用卫星;任何时刻4颗卫星)、地面部分、用户设备

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

(3)GIS :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 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在RS 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 来动态监测或预报,如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 和GIS 技术。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1、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

(1)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丧失的土地退化。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

(3)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盐渍化(灌溉农业区)、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 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以我国西北为例

(1)地理位置:38°-50°N ,75°-120°E ,包括新疆、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

(2)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

(3)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异规律:东至西的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重。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以我国西北为例

(1)原因: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鄂尔多斯

过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区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绿洲地区

水资源利用不当

4、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原因是成本太高)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5)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1、森林的作用

(1)自然资源:木材、燃料

(2)环境资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3)破坏森林的危害: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2、热带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两侧,集中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过的地方并不都是热带雨林气候,如果非洲东部地势较高,赤道附近是热带草原气候。

(2)亚马孙热带雨林占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环境作用明显。

a 、维持全球的碳氧平衡;b 、维持全球的水平衡,促进全球的水循环;c 、人类生物的医学宝库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2)高温淋洗的作用,土壤贫瘠;(3)植物容易遭受破坏,一旦被毁很难恢复。

4、雨林被毁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的焚耕开垦;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的开发;商业性的伐木;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5、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2)移民亚马孙平原;(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6、开发还是保护——保护第一

要采取保护性的开发:进行环境教育,成立保护基金会,发展生态旅游,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1)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3)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4)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

(1)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2)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1)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2)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3)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4)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煤铁铜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1)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2)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

(3)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地形分布:高原(畜牧业)、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2)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工业基础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 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3)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

(1)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2)其他知识: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1)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3)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国最大的侨乡 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1)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 深圳、 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4)“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2)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2)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

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 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②发展中国家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 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污染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①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如日本;②发展中国家 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高中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特点:区域性;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3、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 (遥感)、GPS (全球定位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

(1)RS 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 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2)GPS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21工作卫星+3备用卫星;任何时刻4颗卫星)、地面部分、用户设备

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

(3)GIS :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 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在RS 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 来动态监测或预报,如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 和GIS 技术。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1、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

(1)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丧失的土地退化。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

(3)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盐渍化(灌溉农业区)、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 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以我国西北为例

(1)地理位置:38°-50°N ,75°-120°E ,包括新疆、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

(2)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

(3)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异规律:东至西的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重。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以我国西北为例

(1)原因: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鄂尔多斯

过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区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绿洲地区

水资源利用不当

4、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原因是成本太高)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5)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1、森林的作用

(1)自然资源:木材、燃料

(2)环境资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3)破坏森林的危害: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2、热带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两侧,集中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过的地方并不都是热带雨林气候,如果非洲东部地势较高,赤道附近是热带草原气候。

(2)亚马孙热带雨林占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环境作用明显。

a 、维持全球的碳氧平衡;b 、维持全球的水平衡,促进全球的水循环;c 、人类生物的医学宝库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2)高温淋洗的作用,土壤贫瘠;(3)植物容易遭受破坏,一旦被毁很难恢复。

4、雨林被毁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的焚耕开垦;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的开发;商业性的伐木;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5、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2)移民亚马孙平原;(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6、开发还是保护——保护第一

要采取保护性的开发:进行环境教育,成立保护基金会,发展生态旅游,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1)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3)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4)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

(1)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2)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1)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2)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3)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4)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煤铁铜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1)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2)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

(3)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地形分布:高原(畜牧业)、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2)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工业基础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 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3)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

(1)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2)其他知识: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1)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3)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国最大的侨乡 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1)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 深圳、 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4)“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2)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2)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

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 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②发展中国家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 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污染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①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如日本;②发展中国家 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相关内容

  •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之间的区别
  •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之间的区别 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材虽然各有侧重,但两部分知识内部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从知识的广度.深度.能力和技巧的要求层次上来看.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大量的地理事实可充分证明.解释高中地理的基本理论.而高中地理又从原理.成因及规律等方面对初中地理的区域知识有指导作用,因此 ...

  • 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
  • 地理教学在高中和初中两个阶段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还是教学方式的差异:无论是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还是学生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初中到高中的跨度都很大.因此,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效衔接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中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高中教学的角度上看,如何做好衔接工作,使学生顺利 ...

  •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学的作用
  •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模式选择也成了新教学大纲的重点内容.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介绍了关于案例教学的相关内容,对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课堂应用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作用 中国分类号:G633.55 高中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一直被广大教育界 ...

  • 浅析高中地理的教案设计
  • 摘要:教案设计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教师只有提前做好教案设计,凸显出教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够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归纳,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案设计:设计策略 教案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之前,对教材内容的一种有效的整合和归纳,是对教学思路 ...

  • 地理教学目标论文
  •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完成时间2014年8月 课程名称 中学地理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任课老师 李家清 专 业 地理学科教学 年 级 2014 目 录 摘要................................................... ...

  • 高中地理研修日志
  • 高中地理研修日志--高中地理教学体会 发布者: 沈永兵 (发布时间: 2013-3-19 7:17:17) 高中地理研修日志-----高中地理教学的体会 从事高中地理教学18年之久,本人结合这几年来进行的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谈几点自己体会: 1.重视地图的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quo ...

  • 好的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 ...

  •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内容教学处理方法研究
  • 摘 要 高中地理教学中活动的设置对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均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湘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加大了活动的力度,不过在目前的实施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首先对高中地理教材活动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对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的实施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湘教版高中地理 ...

  • 浅谈怎样学好高中地理
  • 浅谈怎样学好高中地理 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 桑田,也给古老的人类带来无数的好奇与幻想.从对地球形状的探讨到日月星辰的变化,从 全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到各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探讨,从大气圈到岩石圈的研究,以及地理环 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等等,可以说地理 ...

  •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作者:陈永红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14期 摘 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