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十四章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一节 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

一、藻类植物

1.分类 单细胞藻类:衣藻、硅藻;

多细胞藻类:水绵、紫菜、海带。

2.特征:①种类很多,大多生活在水里 ②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衣藻、硅藻), 也有多细胞的(水绵细胞的结构、紫菜、海带 ③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④孢子繁殖,最低等的植物

应用: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饵料、食用、药用。

二、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⑴苔藓植物

常见的苔藓植物:葫芦藓、地钱。

特征:①没有真正的根,一般只有矮小的茎和又小又薄的叶,茎、叶中没有疏导组织。

②孢子繁殖

应用:可作为检测空气污染(二氧化硫)的指示植物

⑵蕨类植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植物)

常见的蕨类植物:蕨、石松、满江红、桫椤。

特征:①不仅有正真的根、茎、叶,而且在体内具有疏导组织,因此能较好适应陆地生活。②叶片背面有孢子囊(孢子是生殖细胞)。

应用:能源----煤(古代蕨类植物)、药用(石松)、食用(蕨)、绿肥和饲料(满江红)。 ⑶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过程都离不开水。

三、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的生殖过程不受水的限制。

⑴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多为木本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适合生活在多种环境中。

裸子植物的种类:松、杉、柏以及银杏、苏铁。我国有“裸子植物的故乡”之称 ⑵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一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适合生活的环境十分广泛

常见的植物大多是被子植物

四、我国的珍稀植物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珙桐、水杉、金花茶。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龙棕、红桧、荷叶铁线蕨。

第二节 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

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无脊椎动物身体体内没有脊柱,而脊椎动物身体背部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一、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种数的95%,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1. 腔肠动物

常见的腔肠动物:水螅、海葵、珊瑚

特征:①开始出现组织分化 ②具有简单的器官:身体中央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应用:海蜇可供食用;珊瑚能分泌珊瑚礁(珊瑚礁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2. 扁形动物

常见的扁形动物:涡虫、吸虫、绦虫

特征:①身体扁平,消化道有口无肛门 ②虽然组织、器官、系统有了进一步的分化,但仍没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分布:涡虫主要分布于海水、淡水或潮湿的土壤中;吸虫和绦虫寄生在人体中

如:猪带绦虫的幼虫寄生在猪的小肠内,成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中

3. 线形动物

常见的线形动物:蛔虫、丝虫、轮虫

特征:身体大多细长,呈线形,身体不分节,消化道有口有肛门

分布:线形动物大多寄生在人、家畜、家禽和农作物的体内

4. 环节动物

常见的环节动物:蚯蚓、蛭、沙蚕。

特征:身体从前到后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体节的出现促进了各种系统功能的发展

与人类的关系:蚯蚓具有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作为生产优良蛋白质饲料或食品的原料、净化环境的作用。水蛭对人畜有一定的危害。沙蚕可以作为饵料。

5. 软体动物

常见的软体动物:河蚌、乌贼、章鱼、蜗牛等。

特征:体外背覆坚硬的贝壳,用以保护柔软的身体。乌贼、章鱼的贝壳已退化

6节肢动物(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

特征:身体分节,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分节的附肢。

分类:甲壳纲,如,虾;蛛形纲,如,蜘蛛;

多足纲,如,蜈蚣;昆虫纲(具备两对翅、三对足的节肢动物),如,蝗虫。

与人类的关系:①一些瓢虫、蜘蛛是农业害虫的天敌②蜜蜂蝴蝶可以为绿色开花植物传粉③蝗虫可被加工成食品④蝎具有药用价值⑤萤火虫在仿生学上的应用⑥蚊会传染疾病

二、脊椎动物

1.脊椎动物主要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鸟类和哺乳类。

三、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为人类提供肉、蛋、奶等食物。2.为皮装、皮鞋等皮革制品和羊毛衫等服装制品的生产提供原料3.有些还可作为运输工具(骆驼、马)4.药用价值 5.仿生学方面

四、我国的珍稀动物

我国珍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除了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外,还有蒙古野驴、金丝猴、白鳍豚、丹顶鹤、朱鹮、扬子鳄等。

第三节 神奇的微生物

一. 细菌

观察方式:高倍显微镜或电镜。 图1

结构:如上图,②细胞壁、⑤细胞膜、④细胞质、③核质、①荚

膜(保护作用)、⑥鞭毛(运动)。

细菌具有细胞的一般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

质裸露,没有核膜包被。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生活方式:寄生或腐生(异养)。

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

应用:利用黄色短杆菌制造味精;利用乳酸菌生产酸奶;利用甲烷菌生产沼气⒊真菌

二、真菌

常见的真菌:酵母菌、根酶、蘑菇、青霉、曲霉,极少数个体微小,绝大多数个体较大 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线粒体,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生活方式:营腐生或寄生(异养)。

特征:1.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的,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2.孢子繁殖3.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因此生活方式是异养4.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三、病毒

观察方式:电子显微镜。

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

生活方式:寄生。

分类:根据病毒寄生生物的不同,病毒可以分为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如腺病毒)

第四节 生物的分类

⒈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等)。

⒉生物分类的等级

⑴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高的分类单位,种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⑵种,又称物种,是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基本相似,生态分布基本相同的一类生物。在自然条件下,同种生物通过有性生殖能够生育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⑶不同种类的生物所处的共同分类等级越低,它们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上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

不同种类的生物所处的共同分类等级越高,它们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上的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第十五章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 .生物多样性主包括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间接价值(生态价值)、潜在价值(有待开发研究的价值)

3.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速度的加快。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人口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的破坏性加剧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原因,生物资源的孤独开发利用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面临威胁的重要原因。野生生物生活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此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外来物种入侵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和,。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主要场所:自然保护区。

迁地保护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基因库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

第16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1.化学演化学说生命起源过程

原始地球火山爆发

↓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氨基酸等) (蛋白质、核酸等)(能生长、繁殖、遗传)。

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和水蒸气(注意:没有氧气) 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原始海洋

2.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①火花放电的作用: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

②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甲烷、氨、氢气和水蒸气

③米勒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球有没有可能产生生命

④米勒作出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

⑤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容器中产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⑥米勒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3.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马的进化趋势是体型由小到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着地逐渐变成只有中趾发达并惟一着地。

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就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 我国辽宁省发现的孔子鸟化石为爬行类进化成鸟类提供了新证据。

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4.生物进化的主要历

生物进化的规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5.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学说(“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但是由于食物和生活空间等条件有一定限度,因而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食物和生活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颈长的原因: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的和颈短的,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缺乏青草的时候,颈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颈短的长颈鹿吃不到足够的树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小,留下来的后代也更少,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就被淘汰。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颈长的。

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桦尺蛾在污染地区的黑化现象:桦尺蛾的变异会产生黑色和灰色。在污染区,黑色桦尺蛾是有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获胜,适者生存,并繁殖后代;灰色个体在自然选择中易被淘汰。这样在一代代的繁殖过程中,黑色个体就会越来越多,出现了在污染地区的黑化现象。

6.加拉帕戈斯雀进化的原因B

原因:自然选择

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地雀在喙的形态、大小等方面发生了进化,以适应改变的环境。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即自然选择。

7.人类起源于古猿

. 著名的瑞典分类学家首先把人类归入,认为人是灵长目中最高等的动物。英国生物学家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人、猿同祖。 埃及古猿头骨化石被认为是人猿的同祖的证据之一。

8. 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阶段、阶段、阶段和阶段。

第17章 动物的运动

1.动物运动方式:飞行、奔跑、游泳,爬行、行走、跳跃

3.动物运动的意义: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4.鸟类迁徙的目的:获得足够的食物;在迁徙地完成筑巢、孵卵、育雏等生殖活动;寻找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活环境。

5.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①身体呈现流线型,可减少飞行的阻力②前肢特化成翼,体表被覆羽毛③骨骼薄、中空、坚固④胸骨附着发达的肌肉⑤食量大,消化能力强(飞行消耗能量)⑥有气囊,呼吸能力强

6.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 呼吸作用 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能量───→动物运动

7.运动器官:鱼----鳍;鸟类----翼;昆虫----足和翅膀;爬行动物-----四肢;

草履虫----纤毛;变形虫----伪足。

8.蚂蚁运动时,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9.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当骨骼肌受到刺激时,骨骼肌骨骼肌会产生收缩和舒张的反应,牵动相应的骨着关节转动而产生动作。

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称为肌腹,两端较细的称为肌腱。一块肌肉两端的肌腱一般可绕过关节连接在不同的骨上。

10.当人屈肘时,肱二头肌要收缩,肱三头肌要舒张。

当人伸肘时,肱二头肌要舒张,肱三头肌要收缩。

11.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

第 18章 动 物 的 行 为

1.动物的体态、发生声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行为

2.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①觅食行为 (是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② 防御行为(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延续十分重要):保护色(变色龙);拟态(枯叶蝶、尺蠖);警戒色(黄蜂、毒蛙) ③生殖行为:求偶、占区、筑巢、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哺乳④迁徙行为: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行为、冬眠行为⑤社会行为:动物群体中不同个体分工合作,

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白蚁、蜜蜂、蚂蚁、黑猩猩)

3.动物行为的分类: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4.先天性行为:(本能行为,也称为非条件反射)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例子: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结网、鸟类迁徙、婴儿喝奶、小鸭游泳、动物哺乳

5.学习行为:(条件反射)经过学习才能形成的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基础之上的,是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行为。 例子:海豚的顶球,转圈和跳跃,蚯蚓走迷宫,小狗做算术,大山雀偷喝牛奶,大猩猩钓白蚁。

6.先天性行为奠定了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学习行为大大增强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的能力。

7.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

动物的分类等级越高,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越强。

8.动物的行为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的调控。

第19章 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的成分: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

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所有的生态系统一般都有四种基本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不仅为生产者自身的生长、生殖、以及各种生命活动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也是人和动物的食物和能量来源);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食物和能量;许多微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是分解者,利用动植物的遗体,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生物之间通过食物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条食物链之间互相交错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称为食物网。 要求:(以右图食物网为例)

①正确指出生产者、消费者

②正确数出食物链的条数(从生产者到最高级消费者)

③正确指出最长的或最短的食物链

④含某种物质浓度最高的消费者(生物富集)

⑤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占的营养级

3.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并不断积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现象。生物富集常常伴随食物链而发生。

4.营养级:生态学上把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

生产者——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第三营养级;依此类推。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主要是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开始的。 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

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课本109页图)

物质循环的特点:反复出现、循环利用(反复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

第20章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根据地理的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又可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也可以分为林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和人工林地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包括草原生态系统和人工牧场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总和,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主要是土壤层),以及生活在期中的各种各样的生物。

2.生态平衡: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成为生态平衡。

特点: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和相对稳定的平衡。

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有关。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就能较长时间地维持相对的稳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生态农业:通过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人类来维持。农田生态系统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

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资源消耗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给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人类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干出了自毁家园的蠢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森林面积的减少、荒漠化的扩大以及污染的加剧等,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使当代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又要保护环境,不对人类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5.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十四章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一节 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

一、藻类植物

1.分类 单细胞藻类:衣藻、硅藻;

多细胞藻类:水绵、紫菜、海带。

2.特征:①种类很多,大多生活在水里 ②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衣藻、硅藻), 也有多细胞的(水绵细胞的结构、紫菜、海带 ③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④孢子繁殖,最低等的植物

应用: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饵料、食用、药用。

二、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⑴苔藓植物

常见的苔藓植物:葫芦藓、地钱。

特征:①没有真正的根,一般只有矮小的茎和又小又薄的叶,茎、叶中没有疏导组织。

②孢子繁殖

应用:可作为检测空气污染(二氧化硫)的指示植物

⑵蕨类植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植物)

常见的蕨类植物:蕨、石松、满江红、桫椤。

特征:①不仅有正真的根、茎、叶,而且在体内具有疏导组织,因此能较好适应陆地生活。②叶片背面有孢子囊(孢子是生殖细胞)。

应用:能源----煤(古代蕨类植物)、药用(石松)、食用(蕨)、绿肥和饲料(满江红)。 ⑶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过程都离不开水。

三、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的生殖过程不受水的限制。

⑴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多为木本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适合生活在多种环境中。

裸子植物的种类:松、杉、柏以及银杏、苏铁。我国有“裸子植物的故乡”之称 ⑵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一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适合生活的环境十分广泛

常见的植物大多是被子植物

四、我国的珍稀植物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珙桐、水杉、金花茶。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龙棕、红桧、荷叶铁线蕨。

第二节 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

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无脊椎动物身体体内没有脊柱,而脊椎动物身体背部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一、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种数的95%,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1. 腔肠动物

常见的腔肠动物:水螅、海葵、珊瑚

特征:①开始出现组织分化 ②具有简单的器官:身体中央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应用:海蜇可供食用;珊瑚能分泌珊瑚礁(珊瑚礁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2. 扁形动物

常见的扁形动物:涡虫、吸虫、绦虫

特征:①身体扁平,消化道有口无肛门 ②虽然组织、器官、系统有了进一步的分化,但仍没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分布:涡虫主要分布于海水、淡水或潮湿的土壤中;吸虫和绦虫寄生在人体中

如:猪带绦虫的幼虫寄生在猪的小肠内,成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中

3. 线形动物

常见的线形动物:蛔虫、丝虫、轮虫

特征:身体大多细长,呈线形,身体不分节,消化道有口有肛门

分布:线形动物大多寄生在人、家畜、家禽和农作物的体内

4. 环节动物

常见的环节动物:蚯蚓、蛭、沙蚕。

特征:身体从前到后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体节的出现促进了各种系统功能的发展

与人类的关系:蚯蚓具有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作为生产优良蛋白质饲料或食品的原料、净化环境的作用。水蛭对人畜有一定的危害。沙蚕可以作为饵料。

5. 软体动物

常见的软体动物:河蚌、乌贼、章鱼、蜗牛等。

特征:体外背覆坚硬的贝壳,用以保护柔软的身体。乌贼、章鱼的贝壳已退化

6节肢动物(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

特征:身体分节,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分节的附肢。

分类:甲壳纲,如,虾;蛛形纲,如,蜘蛛;

多足纲,如,蜈蚣;昆虫纲(具备两对翅、三对足的节肢动物),如,蝗虫。

与人类的关系:①一些瓢虫、蜘蛛是农业害虫的天敌②蜜蜂蝴蝶可以为绿色开花植物传粉③蝗虫可被加工成食品④蝎具有药用价值⑤萤火虫在仿生学上的应用⑥蚊会传染疾病

二、脊椎动物

1.脊椎动物主要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鸟类和哺乳类。

三、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为人类提供肉、蛋、奶等食物。2.为皮装、皮鞋等皮革制品和羊毛衫等服装制品的生产提供原料3.有些还可作为运输工具(骆驼、马)4.药用价值 5.仿生学方面

四、我国的珍稀动物

我国珍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除了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外,还有蒙古野驴、金丝猴、白鳍豚、丹顶鹤、朱鹮、扬子鳄等。

第三节 神奇的微生物

一. 细菌

观察方式:高倍显微镜或电镜。 图1

结构:如上图,②细胞壁、⑤细胞膜、④细胞质、③核质、①荚

膜(保护作用)、⑥鞭毛(运动)。

细菌具有细胞的一般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

质裸露,没有核膜包被。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生活方式:寄生或腐生(异养)。

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

应用:利用黄色短杆菌制造味精;利用乳酸菌生产酸奶;利用甲烷菌生产沼气⒊真菌

二、真菌

常见的真菌:酵母菌、根酶、蘑菇、青霉、曲霉,极少数个体微小,绝大多数个体较大 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线粒体,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生活方式:营腐生或寄生(异养)。

特征:1.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的,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2.孢子繁殖3.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因此生活方式是异养4.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三、病毒

观察方式:电子显微镜。

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

生活方式:寄生。

分类:根据病毒寄生生物的不同,病毒可以分为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如腺病毒)

第四节 生物的分类

⒈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等)。

⒉生物分类的等级

⑴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高的分类单位,种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⑵种,又称物种,是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基本相似,生态分布基本相同的一类生物。在自然条件下,同种生物通过有性生殖能够生育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⑶不同种类的生物所处的共同分类等级越低,它们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上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

不同种类的生物所处的共同分类等级越高,它们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上的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第十五章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 .生物多样性主包括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间接价值(生态价值)、潜在价值(有待开发研究的价值)

3.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速度的加快。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人口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的破坏性加剧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原因,生物资源的孤独开发利用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面临威胁的重要原因。野生生物生活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此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外来物种入侵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和,。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主要场所:自然保护区。

迁地保护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基因库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

第16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1.化学演化学说生命起源过程

原始地球火山爆发

↓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氨基酸等) (蛋白质、核酸等)(能生长、繁殖、遗传)。

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和水蒸气(注意:没有氧气) 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原始海洋

2.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①火花放电的作用: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

②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甲烷、氨、氢气和水蒸气

③米勒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球有没有可能产生生命

④米勒作出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

⑤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容器中产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⑥米勒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3.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马的进化趋势是体型由小到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着地逐渐变成只有中趾发达并惟一着地。

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就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 我国辽宁省发现的孔子鸟化石为爬行类进化成鸟类提供了新证据。

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4.生物进化的主要历

生物进化的规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5.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学说(“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但是由于食物和生活空间等条件有一定限度,因而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食物和生活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颈长的原因: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的和颈短的,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缺乏青草的时候,颈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颈短的长颈鹿吃不到足够的树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小,留下来的后代也更少,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就被淘汰。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颈长的。

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桦尺蛾在污染地区的黑化现象:桦尺蛾的变异会产生黑色和灰色。在污染区,黑色桦尺蛾是有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获胜,适者生存,并繁殖后代;灰色个体在自然选择中易被淘汰。这样在一代代的繁殖过程中,黑色个体就会越来越多,出现了在污染地区的黑化现象。

6.加拉帕戈斯雀进化的原因B

原因:自然选择

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地雀在喙的形态、大小等方面发生了进化,以适应改变的环境。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即自然选择。

7.人类起源于古猿

. 著名的瑞典分类学家首先把人类归入,认为人是灵长目中最高等的动物。英国生物学家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人、猿同祖。 埃及古猿头骨化石被认为是人猿的同祖的证据之一。

8. 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阶段、阶段、阶段和阶段。

第17章 动物的运动

1.动物运动方式:飞行、奔跑、游泳,爬行、行走、跳跃

3.动物运动的意义: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4.鸟类迁徙的目的:获得足够的食物;在迁徙地完成筑巢、孵卵、育雏等生殖活动;寻找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活环境。

5.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①身体呈现流线型,可减少飞行的阻力②前肢特化成翼,体表被覆羽毛③骨骼薄、中空、坚固④胸骨附着发达的肌肉⑤食量大,消化能力强(飞行消耗能量)⑥有气囊,呼吸能力强

6.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 呼吸作用 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能量───→动物运动

7.运动器官:鱼----鳍;鸟类----翼;昆虫----足和翅膀;爬行动物-----四肢;

草履虫----纤毛;变形虫----伪足。

8.蚂蚁运动时,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9.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当骨骼肌受到刺激时,骨骼肌骨骼肌会产生收缩和舒张的反应,牵动相应的骨着关节转动而产生动作。

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称为肌腹,两端较细的称为肌腱。一块肌肉两端的肌腱一般可绕过关节连接在不同的骨上。

10.当人屈肘时,肱二头肌要收缩,肱三头肌要舒张。

当人伸肘时,肱二头肌要舒张,肱三头肌要收缩。

11.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

第 18章 动 物 的 行 为

1.动物的体态、发生声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行为

2.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①觅食行为 (是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② 防御行为(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延续十分重要):保护色(变色龙);拟态(枯叶蝶、尺蠖);警戒色(黄蜂、毒蛙) ③生殖行为:求偶、占区、筑巢、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哺乳④迁徙行为: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行为、冬眠行为⑤社会行为:动物群体中不同个体分工合作,

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白蚁、蜜蜂、蚂蚁、黑猩猩)

3.动物行为的分类: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4.先天性行为:(本能行为,也称为非条件反射)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例子: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结网、鸟类迁徙、婴儿喝奶、小鸭游泳、动物哺乳

5.学习行为:(条件反射)经过学习才能形成的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基础之上的,是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行为。 例子:海豚的顶球,转圈和跳跃,蚯蚓走迷宫,小狗做算术,大山雀偷喝牛奶,大猩猩钓白蚁。

6.先天性行为奠定了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学习行为大大增强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的能力。

7.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

动物的分类等级越高,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越强。

8.动物的行为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的调控。

第19章 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的成分: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

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所有的生态系统一般都有四种基本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不仅为生产者自身的生长、生殖、以及各种生命活动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也是人和动物的食物和能量来源);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食物和能量;许多微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是分解者,利用动植物的遗体,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生物之间通过食物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条食物链之间互相交错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称为食物网。 要求:(以右图食物网为例)

①正确指出生产者、消费者

②正确数出食物链的条数(从生产者到最高级消费者)

③正确指出最长的或最短的食物链

④含某种物质浓度最高的消费者(生物富集)

⑤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占的营养级

3.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并不断积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现象。生物富集常常伴随食物链而发生。

4.营养级:生态学上把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

生产者——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第三营养级;依此类推。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主要是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开始的。 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

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课本109页图)

物质循环的特点:反复出现、循环利用(反复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

第20章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根据地理的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又可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也可以分为林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和人工林地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包括草原生态系统和人工牧场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总和,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主要是土壤层),以及生活在期中的各种各样的生物。

2.生态平衡: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成为生态平衡。

特点: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和相对稳定的平衡。

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有关。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就能较长时间地维持相对的稳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生态农业:通过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人类来维持。农田生态系统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

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资源消耗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给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人类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干出了自毁家园的蠢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森林面积的减少、荒漠化的扩大以及污染的加剧等,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使当代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又要保护环境,不对人类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5.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相关内容

  • 初中课程教学视频辅导
  • 初一课程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初一生物上册实验教程(苏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辅导教程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讲座 人教版七年级下英语教程 初一语文新课标教程 七年级历史学习方法辅导 七年级英语学习方法视频教程 新目标七年级英语上册视频 人教版七 ...

  • 初中生物教学计划
  • 初中生物教学计划 油田学校 吴慧娟 一.指导思想: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 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 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 多的 ...

  • 社会行为说课稿
  • 社会行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白龙小学生物教师曹睿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社会行为>.之所以会选择这个课题内容主要是因为我去年刚从学校毕业,接手的就是初二年级的生物,对于这个课题我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课题.那么,接下来我要将从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 ...

  •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笔记1
  •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笔记 一.动物的栖息环境 1.水:漂浮.收缩.倒退.游泳 2.陆地:爬行.行走.奔跑.跳跃 3.空中:飞行.滑翔.降落 第1节 动物的运动方式 一.骨的形成 1.骨的形态: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2.骨的结构:骨膜:①血管:运输营养 ②神经:感觉.调节 ③成骨细胞:使骨长长,长粗 ...

  • 初二(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五单元知识点
  • 初二(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五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五单元知识点主要是依据初二(八年级)上册英语教材总结了第五单元的重点短语重点词汇归纳及练习,适合初二学生学习英语.中考考生备考英语. 一.短语 1. come to one's party 参加某人的聚会 2. on Saturda ...

  • 十四章第四节生物的分类
  • 第四节生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分类的必要性.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2.尝试对植物和动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生物的主要类群.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3.通过探究生物分类方法.分类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 ...

  • 第18章第二节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18章第二节教案 授课内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实习学校:泉州九中 授课班级:初二(1)班 实习教师:柯淑萍 授课日期:2012年10月18日 一.设计思路 微生物平常肉眼看不到,却时刻存在我们的周围,虽然不好理解,但前面已经学过一些 相关的知识,且同学们对此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可 ...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1]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 ...

  • 冀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双庙明德 崔香伏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繁衍和发展.生物与环境两个个单元,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二.教学目标 1.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