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纽约"

  前来观看这场展览的人们摩肩接踵,就像是空降了一个旅行团,其实他们围观的只是一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建筑模型。   正在纽约市立博物馆内举办的展览“Making Room:纽约人新居住模式”中的这些作品关乎这个城市中大多数人的生活与未来。这一活动发端于2012年7月,当时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发起了一场竞赛,向社会征集最佳方案,来建造一种新型的“微型公寓”,同时测试人们对这种房子的接受程度。这一展览就是对这些方案的集中展现。   这一切并非是乐高玩具或者纸上谈兵,就连作为“实验场”的地点都选好了—纽约曼哈顿第二大道东27街335号。布隆伯格和政府的强有力介入令很多人对这个项目充满兴趣,这些提交方案的开发商和建筑师,要在250至370平方英尺(23至34平方米)的公寓内“小做文章”。这差不多就是一个车库的空间。项目的另一实验性在于,它打破了1987年以来纽约市法律所规定的公寓最小面积—400平方英尺(约37平方米)。   纽约号称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城市,但至少在居住这件事上,有许多看不见的规定。   比如公寓的最小面积为400平方英尺,且内部必须设有厨房和卫生间,不仅如此,任何三个以上没有关系的陌生人不得居住在同一房屋—这意味着,5个艺术家住在一个Loft里边,两家人共用一套公寓,或者房东把房子分租给几个留学生,都是在“违规操作”。   这很大程度上属于不得已而为之。不同于东京和巴黎,纽约战前和战后的公寓都很少为独居者而建。很长时间以来,纽约的社会结构是典型的“父亲、母亲和未婚子女”的原子型家庭(nuclear family)。以至于目前纽约市可供出租的房子中,仅仅有1.5%是一居室。历史上的分区规定旨在防止房东将公寓分成更小的房间,这使得单身公寓的数量明显不足。   如果你和朋友曾看过同一处房子,这一点也不稀奇。目前纽约市可供出租的房子中,仅有1.5%是studio和一居室,与几十年前大不相同的是,独居者的数量比这类房产要多出80万—除了Y一代,他们还包括学生、年轻白领、外来移民、空巢者和老人。如果再考虑到到2030年,纽约市人口将比目前增长60万而达到880万,新增人口寻找的又都是单身公寓,如何在未来20年为他们提供“合法”居所,可谓不小的挑战。   对于政客而言,这样的挑战就是值得把握的机会—住房问题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彰显政绩的资本。2012年7月,布隆伯格提出向社会征集最佳方案来建造一种新的“微型公寓”,并以此测试人们对“小房子”的接受度—长久以来,人们习惯将这些小房子称作“鞋盒”(Shoebox),这个词听上去并不讨人喜欢,但你完全可以令它变得酷一点。展览上各种设计方案都指向同一个原理:其实很多时候并非居住空间过小,而是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布隆伯格亲自揭晓了结果,建筑事务所nArchitects、开发商Monadnock Construction以及Actors Fund Housing Development Corp.提出的“My Micro NY”赢得了项目,新公寓将于2015年9月建成。   “My Micro NY”的每个房间分隔为两个独立区域—“工具箱”(Toolbox)和“画布”(Canvas),前者指基本功能所需区域,后者则是自由施展的空间。设计者分别选用了纤薄的粘合地板和厚重的橡木地板来从视觉上做出区隔。“完整的落地窗和‘玻璃阳台’会让人有在室外的感觉,自己和外界之间只有一个玻璃护栏。”方案中如是写道。整个建筑还拥有一系列的公共空间,比如可以共用的顶楼花园、健身房、洗衣房、自行车存放处、小的储藏室,甚至考虑到了周末集市以及便利店配送车的固定位置。   展览不仅提供了各种建筑模型,还有一个325平方英尺(约30平方米)的实打实的样板间LaunchPad。LaunchPad立足实用性,狭窄空间中,多功能和对空间的创造性利用尤为必要。来自意大利家具公司Clei的创始人和室内设计师Pierluigi Colombo在这里实现了“一屋多变”,来满足不同时间和场合的需求。整体空间的利用率相当于房间面积的两倍。Clei也是这次展览的赞助商。   整个房间呈L型,空间的利用率相当于房间面积的两倍。所有的家具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自如变化,拥有着新潮与克制之间的良好平衡感—可划动的电视墙拉开便是酒柜,像巢穴一样层层放入的四张椅子闲置时和咖啡桌融为一体,餐桌牢固地折叠并悬挂在厨房墙壁上,朴素的橡木椅子翻转过来就成为梯子。   “刚看到studio的时候,我甚至担心自己会得上幽闭恐惧症”。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的Brad Ortaloni说道,而看了这个样板间后他非常兴奋。“如果哪个公寓里有这一套完整的设施,我立马会搬进去住。”   让Brad最为兴奋的是一张“可作墙壁的隐形床”(Wall Bed),这也是 Clei此前在伦敦销售最好的产品。它更像一套完整而有机的室内系统—内侧有可触摸的LED照明灯,立起来变身为墙时,下端的沙发便显露出来,翻开后是宽大的储藏箱。这一切完全可以让你在家中办个小型的鸡尾酒会。   “Clei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大都市里的居住空间,并善于从成本考虑。” 设计师Pierluigi Colombo说。房间内的设计还有些“自欺欺人”的技巧,“统一的色调会让一切看上去更紧凑,里屋比入口处的屋顶高了一英尺,会感觉更宽敞一些”。   “它们看上去像是宇宙飞船或者是远洋渡轮,狭小而一应俱全。”联合策展人Donald Albrecht对《第一财经周刊》评价展览中的方案时说,“目前虽然只有获奖的My Micro NY会成为真正的房子,但其它方案一旦被某些建筑公司看中,也可能很快实现”。   建筑师Peter Gluck对自己的方案很有信心。这是一个典型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结合体”。在他看来,“人们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私人空间,很多生活都在公共空间内完成”。建筑内的20个Loft,每个不过232平方英尺(21.5平方米),但15英尺高(4.6米)的房顶拓展了一定空间。   在为这个项目做调查时,Peter Gluck观察到自己身边的那些年轻人都是“工作狂”。“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到楼下餐馆吃饭,晚上去酒吧,周末可能加班,或去中央公园和健身房跑步,或去博物馆,家对他们可能只用来睡觉”。   小房子听上去像是国内低收入者居住的“廉租房”,但崇尚自由主义的布隆伯格并不想完全让政府主导价格。建成之后的55个微型公寓将会如此分配:其中22套将考虑中低收入者,相应租金会限制在939美元和1873美元(约5861元和1.2万元);剩下的33套则随行就市,目前在曼哈顿没有门卫的studio月均租金为2282美元(约1.4万元)。通常来说,合理的租房开销应该为收入的三分之一。如果按纽约市平均年收入水平61290美元(约38.3万)来看,月租金1500美元(9363元)比较合适。不过根据彭博社的报道,美国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纽约有45%的人开支超过这一数字。   而布隆伯格所期待实现的,不仅仅是更平易的租金,而是对整个社会独居风潮的积极回应。   布隆伯格的三届任职,恰恰经历了从“独自打保龄”到“独自居住”的时代变迁。诞生于十多年前的《独自打保龄》是美国社区变迁的代表作—“今天的美国人,似乎不再愿意把闲暇时间用在与邻居一起喝咖啡聊天,一起走进俱乐部去集体行动,而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独自去打保龄球。”这些描述如今看起来不仅未有逆转,反而表现得更为深刻:独居成了这个时代增长最快的生活形态。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Erik Klinenberg对独居风潮观察已久。他的著作《独居的崛起》(Going Solo: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过去一年稳居排行榜上,今年二月刚发行平装本,中文版权也已售出。书中描述了美国半世纪以来的显著变化—1950年代美国“黄金时代”时,也是大家庭的繁荣期。22%的美国成年人单身,400万人独居,在所有家庭中占比9%。这些独居者多为女性:大概为1800万。超过1600万人在35岁到64岁之间。老人大概有1100万。Klinenberg发现,独居者中增长最快的为18至34岁之间的年轻人,大概为500多万,而半个世纪前这个数字为50万;将近100万人在纽约独居。   “曼哈顿和华盛顿可谓是‘独居双城’,平均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他写道。   “即使是最前瞻的观察者,也忽略了这样一种变化”,Klinenberg认为独居潮源自如下几点:更独立自主的女性推迟了结婚年龄、分居和离婚比率增高;通讯和社交革命;城市亚文化的繁荣;女性通常比她们的丈夫活得更久。“不久前,独自生活就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之后会结婚或跟家人住一起,但如今是过去几个世纪中第一次,大多数美国成年人的典型生活是单身状态,不结婚比结婚更多,大部分时间独居。”   这样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纽约。包括亚特兰大、西雅图、丹佛、旧金山、芝加哥、华盛顿、纽约和迈阿密等在内的美国大城市,独居比例都在30%以上。2011年11月开始,旧金山规定的公寓最小面积从290平方英尺(27平方米)降至220平方英尺(20平方米),而波士顿也开始在创新区(Innovation District)兴建300平方英尺(28平方米)的小房子。“欧洲和日本更为普遍。”   “我想它也发生在你来的地方”,Klinenberg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像中国、印度和巴西这样发展迅速的经济体,这样的人也越来越多”。万科就在进行“极小住宅”的研究和实验,他们最终得出,有一定生活品质的两口之家,住房面积可以小到11平方米。而这一想法最初也受到中国香港和日本超小公寓的启发。   在Klinenberg看来,这个展览或许会让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大城市的人总会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并不知道自己3到5年后会如何,可能独居也可能结婚。一个更聪明的城市,应该总能为你提供更多选择”。   让城市更聪明就是让城市更舒畅,这可不仅仅是布隆伯格的选票的问题。

  前来观看这场展览的人们摩肩接踵,就像是空降了一个旅行团,其实他们围观的只是一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建筑模型。   正在纽约市立博物馆内举办的展览“Making Room:纽约人新居住模式”中的这些作品关乎这个城市中大多数人的生活与未来。这一活动发端于2012年7月,当时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发起了一场竞赛,向社会征集最佳方案,来建造一种新型的“微型公寓”,同时测试人们对这种房子的接受程度。这一展览就是对这些方案的集中展现。   这一切并非是乐高玩具或者纸上谈兵,就连作为“实验场”的地点都选好了—纽约曼哈顿第二大道东27街335号。布隆伯格和政府的强有力介入令很多人对这个项目充满兴趣,这些提交方案的开发商和建筑师,要在250至370平方英尺(23至34平方米)的公寓内“小做文章”。这差不多就是一个车库的空间。项目的另一实验性在于,它打破了1987年以来纽约市法律所规定的公寓最小面积—400平方英尺(约37平方米)。   纽约号称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城市,但至少在居住这件事上,有许多看不见的规定。   比如公寓的最小面积为400平方英尺,且内部必须设有厨房和卫生间,不仅如此,任何三个以上没有关系的陌生人不得居住在同一房屋—这意味着,5个艺术家住在一个Loft里边,两家人共用一套公寓,或者房东把房子分租给几个留学生,都是在“违规操作”。   这很大程度上属于不得已而为之。不同于东京和巴黎,纽约战前和战后的公寓都很少为独居者而建。很长时间以来,纽约的社会结构是典型的“父亲、母亲和未婚子女”的原子型家庭(nuclear family)。以至于目前纽约市可供出租的房子中,仅仅有1.5%是一居室。历史上的分区规定旨在防止房东将公寓分成更小的房间,这使得单身公寓的数量明显不足。   如果你和朋友曾看过同一处房子,这一点也不稀奇。目前纽约市可供出租的房子中,仅有1.5%是studio和一居室,与几十年前大不相同的是,独居者的数量比这类房产要多出80万—除了Y一代,他们还包括学生、年轻白领、外来移民、空巢者和老人。如果再考虑到到2030年,纽约市人口将比目前增长60万而达到880万,新增人口寻找的又都是单身公寓,如何在未来20年为他们提供“合法”居所,可谓不小的挑战。   对于政客而言,这样的挑战就是值得把握的机会—住房问题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彰显政绩的资本。2012年7月,布隆伯格提出向社会征集最佳方案来建造一种新的“微型公寓”,并以此测试人们对“小房子”的接受度—长久以来,人们习惯将这些小房子称作“鞋盒”(Shoebox),这个词听上去并不讨人喜欢,但你完全可以令它变得酷一点。展览上各种设计方案都指向同一个原理:其实很多时候并非居住空间过小,而是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布隆伯格亲自揭晓了结果,建筑事务所nArchitects、开发商Monadnock Construction以及Actors Fund Housing Development Corp.提出的“My Micro NY”赢得了项目,新公寓将于2015年9月建成。   “My Micro NY”的每个房间分隔为两个独立区域—“工具箱”(Toolbox)和“画布”(Canvas),前者指基本功能所需区域,后者则是自由施展的空间。设计者分别选用了纤薄的粘合地板和厚重的橡木地板来从视觉上做出区隔。“完整的落地窗和‘玻璃阳台’会让人有在室外的感觉,自己和外界之间只有一个玻璃护栏。”方案中如是写道。整个建筑还拥有一系列的公共空间,比如可以共用的顶楼花园、健身房、洗衣房、自行车存放处、小的储藏室,甚至考虑到了周末集市以及便利店配送车的固定位置。   展览不仅提供了各种建筑模型,还有一个325平方英尺(约30平方米)的实打实的样板间LaunchPad。LaunchPad立足实用性,狭窄空间中,多功能和对空间的创造性利用尤为必要。来自意大利家具公司Clei的创始人和室内设计师Pierluigi Colombo在这里实现了“一屋多变”,来满足不同时间和场合的需求。整体空间的利用率相当于房间面积的两倍。Clei也是这次展览的赞助商。   整个房间呈L型,空间的利用率相当于房间面积的两倍。所有的家具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自如变化,拥有着新潮与克制之间的良好平衡感—可划动的电视墙拉开便是酒柜,像巢穴一样层层放入的四张椅子闲置时和咖啡桌融为一体,餐桌牢固地折叠并悬挂在厨房墙壁上,朴素的橡木椅子翻转过来就成为梯子。   “刚看到studio的时候,我甚至担心自己会得上幽闭恐惧症”。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的Brad Ortaloni说道,而看了这个样板间后他非常兴奋。“如果哪个公寓里有这一套完整的设施,我立马会搬进去住。”   让Brad最为兴奋的是一张“可作墙壁的隐形床”(Wall Bed),这也是 Clei此前在伦敦销售最好的产品。它更像一套完整而有机的室内系统—内侧有可触摸的LED照明灯,立起来变身为墙时,下端的沙发便显露出来,翻开后是宽大的储藏箱。这一切完全可以让你在家中办个小型的鸡尾酒会。   “Clei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大都市里的居住空间,并善于从成本考虑。” 设计师Pierluigi Colombo说。房间内的设计还有些“自欺欺人”的技巧,“统一的色调会让一切看上去更紧凑,里屋比入口处的屋顶高了一英尺,会感觉更宽敞一些”。   “它们看上去像是宇宙飞船或者是远洋渡轮,狭小而一应俱全。”联合策展人Donald Albrecht对《第一财经周刊》评价展览中的方案时说,“目前虽然只有获奖的My Micro NY会成为真正的房子,但其它方案一旦被某些建筑公司看中,也可能很快实现”。   建筑师Peter Gluck对自己的方案很有信心。这是一个典型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结合体”。在他看来,“人们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私人空间,很多生活都在公共空间内完成”。建筑内的20个Loft,每个不过232平方英尺(21.5平方米),但15英尺高(4.6米)的房顶拓展了一定空间。   在为这个项目做调查时,Peter Gluck观察到自己身边的那些年轻人都是“工作狂”。“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到楼下餐馆吃饭,晚上去酒吧,周末可能加班,或去中央公园和健身房跑步,或去博物馆,家对他们可能只用来睡觉”。   小房子听上去像是国内低收入者居住的“廉租房”,但崇尚自由主义的布隆伯格并不想完全让政府主导价格。建成之后的55个微型公寓将会如此分配:其中22套将考虑中低收入者,相应租金会限制在939美元和1873美元(约5861元和1.2万元);剩下的33套则随行就市,目前在曼哈顿没有门卫的studio月均租金为2282美元(约1.4万元)。通常来说,合理的租房开销应该为收入的三分之一。如果按纽约市平均年收入水平61290美元(约38.3万)来看,月租金1500美元(9363元)比较合适。不过根据彭博社的报道,美国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纽约有45%的人开支超过这一数字。   而布隆伯格所期待实现的,不仅仅是更平易的租金,而是对整个社会独居风潮的积极回应。   布隆伯格的三届任职,恰恰经历了从“独自打保龄”到“独自居住”的时代变迁。诞生于十多年前的《独自打保龄》是美国社区变迁的代表作—“今天的美国人,似乎不再愿意把闲暇时间用在与邻居一起喝咖啡聊天,一起走进俱乐部去集体行动,而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独自去打保龄球。”这些描述如今看起来不仅未有逆转,反而表现得更为深刻:独居成了这个时代增长最快的生活形态。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Erik Klinenberg对独居风潮观察已久。他的著作《独居的崛起》(Going Solo: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过去一年稳居排行榜上,今年二月刚发行平装本,中文版权也已售出。书中描述了美国半世纪以来的显著变化—1950年代美国“黄金时代”时,也是大家庭的繁荣期。22%的美国成年人单身,400万人独居,在所有家庭中占比9%。这些独居者多为女性:大概为1800万。超过1600万人在35岁到64岁之间。老人大概有1100万。Klinenberg发现,独居者中增长最快的为18至34岁之间的年轻人,大概为500多万,而半个世纪前这个数字为50万;将近100万人在纽约独居。   “曼哈顿和华盛顿可谓是‘独居双城’,平均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他写道。   “即使是最前瞻的观察者,也忽略了这样一种变化”,Klinenberg认为独居潮源自如下几点:更独立自主的女性推迟了结婚年龄、分居和离婚比率增高;通讯和社交革命;城市亚文化的繁荣;女性通常比她们的丈夫活得更久。“不久前,独自生活就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之后会结婚或跟家人住一起,但如今是过去几个世纪中第一次,大多数美国成年人的典型生活是单身状态,不结婚比结婚更多,大部分时间独居。”   这样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纽约。包括亚特兰大、西雅图、丹佛、旧金山、芝加哥、华盛顿、纽约和迈阿密等在内的美国大城市,独居比例都在30%以上。2011年11月开始,旧金山规定的公寓最小面积从290平方英尺(27平方米)降至220平方英尺(20平方米),而波士顿也开始在创新区(Innovation District)兴建300平方英尺(28平方米)的小房子。“欧洲和日本更为普遍。”   “我想它也发生在你来的地方”,Klinenberg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像中国、印度和巴西这样发展迅速的经济体,这样的人也越来越多”。万科就在进行“极小住宅”的研究和实验,他们最终得出,有一定生活品质的两口之家,住房面积可以小到11平方米。而这一想法最初也受到中国香港和日本超小公寓的启发。   在Klinenberg看来,这个展览或许会让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大城市的人总会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并不知道自己3到5年后会如何,可能独居也可能结婚。一个更聪明的城市,应该总能为你提供更多选择”。   让城市更聪明就是让城市更舒畅,这可不仅仅是布隆伯格的选票的问题。


相关内容

  • 纽约广告节获奖作品
  • 作者:BFAD 纽约广告节 ......................................................................................................................... 2 包括赛事 ....... ...

  • 什么时候可以像这样,去毁灭北京和上海?
  • 提一个所有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回答的问题: 在电影中被毁灭最多次的城市是哪里? 答案:纽约. 但为什么是纽约? 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城市,它是全世界的金融枢纽,拥有数不清的摩天大楼和博物馆,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某种化身和象征,即使是伦敦或巴黎,要么是在功能上,要么是在视 ...

  • 纽约城市转型发展与多元规划
  • 纽约城市转型发展与多元规划 2014年03月12日 00:00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2013年第6期 作者:王兰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485 摘要:纽约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特征明显, 多元的规划类型体现和支撑了纽约的城市转型发展.本文追述二战以来纽约城市发展转型的动态和 ...

  • 上海纽约大学2015年招生方案(中国学生)
  • 上海纽约大学2015年招生方案(中国学生) 融合中美两国教育精华的上海纽约大学,将为优秀学生提供在全球化背景下全新的.全英语的高等教育模式.上海纽约大学实行博雅通识教育,学生进校前两年学习通识核心课程,然后自由选择专业并学习专业课程.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借鉴纽约大学招生特色和经验,上海纽约大学在全 ...

  • 美国留学纽约州立大学最佳分校推荐
  • 美国留学纽约州立大学最佳分校推荐 SUNY,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即纽约州立大学,是全美最大最全面的大学系统,也是全球最庞大的大学系统. SUNY通过所属的64院校与研究机构广泛影响着纽约州及全世界各地.这个院校与研究机构包括以下类型:研究型大学,学术医疗 ...

  • 纽约居,大不易
  • 中产阶级搬离纽约 越来越多 好友克里斯刚刚迎来第二个孩子,举家离开纽约搬到新泽西去了.他很小的时候随父母移民到纽约,在布鲁克林住了近二十年,这次父母跟着他一起搬到新泽西去了. 克里斯大学毕业后就进入IT行业,在911前年薪就已经超过10万.双子楼被撞的那天,他顶着弥天尘雾,踩着满地瓦砾,挤在逃难的人 ...

  • [上海纽约大学专业]上海纽约大学招生网站-上海纽约大学分数线
  • [上海纽约大学专业]上海纽约大学招生网站-上海纽约大学分数线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章程( 全国统考  )一.学校全称上海纽约大学二.就读校址上海 市 浦东新  区 世纪大道 路   1555  号三.层次■ 本科  □ 高职  □ 专科四.办学类型■ 普通高等学校 □ 成人高等学校□ 公 ...

  • 拉丁舞兴趣小组教学计划
  • 拉丁舞兴趣小组教学计划 第一周 牛仔舞弹跳练习(听音乐---双脚.单脚.加手臂高抬腿跑步跳) 软开度训练(把杆压腿.耗腿.下叉.下腰) 芭蕾基训(听节奏压腿,单手扶把踢腿) 恰恰舞基本步伐训练(学习听恰恰音乐节奏,原地换重心练习) 课程结束后全身放松练习 第二周 牛仔舞弹跳练习(听音乐---双脚.单 ...

  • 北京与纽约产业结构变迁的比较分析_王涛
  • 第18卷第3期2016年9月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bei Software Institute Vol.18No.3第18卷Sep .2016 文章编号:1673-2022(2016)03-0012-04 北京与纽约产业结构变迁的比较分析 彭晓云 ...

  • 纽约大学申请条件及研究生学费
  • 纽约大学申请条件及研究生学费 目录 纽约大学简介...............................................................................2 纽约大学申请条件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