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名变迁的北京村落时空分布研究_王长松

第29卷第7期2015年7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and Environment

doi :10.13448/j.cnki.jalre.2015.215

*

Vol.29No.7

July.2015

文章编号:1003-7578(2015)07-018-06

基于地名变迁的北京村落时空分布研究

王长松,马千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29)

提要:在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村落文化正处于危险的困境,研究北京村落的发展历程具有特殊的意

义。文中选取北京5599个村落地名,通过GIS 分析北京地名的变迁,并讨论北京村落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地名数量和人口规模的发展趋势相异;地名的生长路径是山前潜水溢出带-交通干道两侧-平原地区-山区。从地名类型来看,村庄营类、梁岭类和水桥类地名占到总地名数量的68%,体现了北京地形地物对地名的影响,其它类型地名占32%,展现了北京特色的文脉。

关键词:地名变迁;时空分布;GIS ;北京村落中图分类号:K928.5文献标识码:A

生活、休息和进行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即村落是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居住活动方式,人们生产、

为区域和社会的统一体,与城市具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我国乡土文化、血缘家族的重要载体。但村落并不像城市倍受关注,很少有文献记载,通过地名研究村落的形成与演变也就成为重要的途径。

[2]

多田贞一较早地对北京地名的发展与分类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尹钧科探讨了七个历史时期村落

[3][4]

形成的特点和因素,又对地名命名、分类、功能、演变等方面作了研究。孙冬虎也分析了地名的语言

[5]

特征、地理环境、空间分布、民族活动等方面问题。近年来GIS 技术也应用到地名研究中,为地名研究带

[6]

来新的契机,通过可视化分析,能够清晰发现地名演变的轨迹。例如地名的空间分布与地貌的关[7-9][10-11]

;环境变迁问题;土地利用问题[12-13];文化景观演变[14];地名景观[15-18]等。文中以北京村落系

地名为研究对象,通过GIS 探讨北京村落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地理驱动因素等问题。

[1]

1材料与研究方法

地名资料来源于北京市14个区县的地名志,这些地名志在1992年或1993年间出版,基本呈现了1990年代初的北京地名情况,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并未出现,近郊的村落还未大批拆迁。并以北京市地质

[19]

《北京市地图册》地形勘测处1976年编制的作为地名补充资料,图册中最大比例尺为1:300000,地名保存数量比较完整。

其中朝阳区386个、海淀区341个、丰台区283个、石景山区81个、昌文中选取地名数量为5599个,

平区461个、顺义区439个、大兴区489个、通州区449个、房山区538个、门头沟区344个、平谷区437个、

[20]

延庆县432个、怀柔区451个、密云县468个。通过矢量化《北京市地图》建立GIS 的元数据库(GEO-DATABASE ),并与地名数字表格连接一体化,再分别通过Arcgis 的Spatial Analyst 模块和Geostatistical Wizard 模块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北京村落的空间分异规模。

2结果与分析

2.1村落数量与人口规模的发展趋势相异

*

收稿日期:2014-5-5;修回日期:2014-6-20。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2WYC030);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青年社科人才项目(2012SKL030);对外经济贸易

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XTD4-09)资助。作者简介:王长松(1980-),男,河北高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E -mail :wangchs@126.com 通讯作者:马千里(1992-),男,山东临朐人,硕士研究生。

金代从村落的数量来看,汉晋以前的村落有95个,隋唐时期的村落有112个,辽代的村落有135个,

的村落有57个,元代的村落有263个,明代的村落有2528个,清代的村落有2232个,民国时期出现了119

1949年以后出现了56个村落。个村落,

南京地区约为58.3万人,城外州县现选取辽代至民国各朝代的极盛人口,辽代天庆三年(1113年),

中都地区约为161万人,城外州县人口约为121万;元代泰定人口约为42.5万;金代泰和七年(1207年),

四年(1327年),大都地区约为208.2万人,城外州县人口约为113万;明代正统十三年(1448年),北京地

北京地区约为245.86万人,区约为219.02万人,城外州县人口约为123.02万;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21]

城外州县人口约为137.35万;1948年北京城外各县人口约为210.4万。

隋唐至清代后期,北京州县的极盛时期人口都在110万至140万人之间,人口规模具有稳步上升的特征,到1948年北京城外人口才增至210多万人。但是,人口规模的发展趋势与村落数量的增长趋势并不一致。辽、金、元时期北京现存村落只有几百个,而明代新生村落激增为2528个,清代新生村落为2232个,民国时期村落增长又迅速衰落,仅仅新增119个。其中,明代与金代极盛时期人口规模虽然相差不大,而村落数量相差巨大,这与人口、土地政策具有非常大的关系。

表1北京村落和人口规模的时间分布特征

Table 1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villages and population in Beijing

时间地名数量(个)

时间

州县人口数量(万)

汉晋以前95辽天庆三年(1113)42.5

隋唐112

辽代135

金代57(1327)113

元代263

明代2528(1448)123.02

清代2232

民国119(1882)137.35

1949年以后

561948年210.4

金泰和七年(1207)121

元泰定四年明正统十三年清光绪八年

《北京历史人口地理》数据来源:人口数据根据整理所得。

2.2历代村落选址特征

通过GIS 将北京地名的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即秦汉以前、隋唐时期、辽金元时期、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再利用Spatial Analyst 模块分别对各个时期的地名进行密度分析,发现地名的生长路径呈现为:山前潜水溢出带-交通干道两侧-平原地区-山区。

秦汉以前北京地名密度Figure 1The density of

Beijing toponym before Qin Dynasty

图1

隋唐时期北京地名密度Figure 2The density of

Beijing toponym in Sui -Tang Period

图2

平谷、昌平和琉璃河附近背山面水适宜居住,存在一批商周时期的村落地名。西汉的大部分郡县治所

其中平谷附也设在山前潜水溢出带,图1中显示西汉的县治所,秦汉以前地名也基本上分布在治所附近,

近密度最高,其次为狐奴(今顺义东北)、昌平、广阳(今北广阳城)、阴乡(今芦城)附近地区。唐代村落沿潜水溢出带分布的趋势更为明显,图2中显示出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的州县和侨置州治所,现存地名也基本在其附近分布,其中檀州(今密云)和归顺州(今顺义)之间、燕州(今秦城附近)良乡(今窦店附近)

附近地区地名密度最高。

30246口;顺州有1064户、476025口。其中檀州有6064户、唐代天宝年间今北京地区约有88136户、

5157口,4469口;燕州有2054户、11603口;良乡附近的侨置黎州有569户、1991侨置归顺州有1037户、

[23]

,984口[22]。唐代以" 百户为里,一乡约500户。唐代晚期,五里为乡" 蓟县最多有口,慎州有250户、

22乡,良乡县有12乡,幽都县(原燕州辽西县改)有12乡,檀州密云县有9乡、燕乐县3乡,潞县有10乡,

[24]

蓟县(幽州治所)人口昌平有4乡,妫川县(今延庆县地)有1乡,渔阳县(今平谷县地)有3乡。所以,

最多,由于战乱、都城屡次毁建等因素,附近村落多已不存,良乡县有6000户、幽都县有6000户和密云县有4500户,三县的人口规模都很大,文献记载正好与地名密度图相印证。

辽代今北京升为南京,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金代为中都、元代为大都,都城人烟聚汇,必然会出现大量的村落,尤其是元代将大都城作为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构建了完善的交通体系。这个阶段的北京村落已经突破了沿潜水溢出带分布,而是呈现出沿六条交通干道分布的特点,分布范围为干道两侧平均1-3km 。图3中显示出元代的州县治所,基本都在交通干道之上,村落也以北京城为中心沿六条干道指状延伸。

这些道路主要有五条陆路,分别是自北京向西北,经昌平过居庸关的居庸关大道;自北京向东北,经顺州、檀州过古北口的古北口大道;自北京向东,经顺州、平谷的燕山南麓大道,也称山海关大道;自北京向西南,过卢沟桥,经良乡的太行山东麓大道;自北京向南,经黄村的京南大道。有一条水道,即自北京向东南,循通惠河至通州,入北运河。

图3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名密度

Figure 3The density of Beijing toponym

in Liao -Jin -Yuan periods 图4明代北京地名密度

Figure 4The Density of Beijing toponym

in Ming Dynasty

明代北京村落数量激增,村落类型也呈现多样化,如军屯、民屯、皇庄、陵庄、戍营等,其主要因素是大批移民的充实。移民主要从事屯田牧养或土木营建,基本上都落户平原地区,所以图4呈现平原地区地名密度最高,而且分布比较均衡。清代新增村落主要集中在北京城周边和山区,昌平和平谷山区村落密度较高,其次为密云和房山山区,这与清代的土地兼并和人口政策相关。清末南苑开禁,致使大量村落出现,并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图6的北京南部地区显示高密度),当时政府还对南苑中的村落进行了一番整顿,

[25]

包括合并、设置模范村等。北京北部和东部山区的村落增长也是延续了清代的态势。2.3村落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其中通名为村、庄、营、屯类地名共有1724个,梁、岭类文中研究将村落地名的通名归并为18种类型,

地名有1047个,水、桥、沿类地名共有588个,这三类地名占村落地名总数的68%,表明了北京地区基本的地貌格局。

其次是大兴和通州为58%,从各区县分布来看,村、庄、营、屯类地名数量在顺义区比例最高为61%,

其他区县都在20%以上;梁、岭类地名数量在密云县比例最高为43%,其次是怀柔、平谷和门头沟,所占比

35%、30%;水、例分别是40%、桥、沿类地名数量在怀柔区比例最高为15%,其次是房山区和延庆县,所占

比例是14%和13%。

通过Geostatistical Wizard 模块进行空间插值,使地名空间分布趋势明朗化,并能生成整个区域内连续的趋势面,分别对村庄营类地名、梁岭类地名和水桥类地名进行赋值,取幂次为10时趋势面包含的局部信息较多。结果显示村庄营类地名基本分布在平原地区,梁岭类地名基本分布在山区,水桥类地名分布在山前平原地区。北京城附近水桥类地名比较集中,说明水源丰富,也证明了北京城选址的优越性。

表2北京村落地名类型

Table 2The toponym types of Beijing villages

地名通名村庄屯、疃营

堡、司、所、镇、寨、旗坊、房、圈、卷寺、庙、庵、堂、观园、苑、院、楼、宫城、关

数量

[***********]321616277

比例0.120.190.020.050.020.020.040.030.01

地名通名

铺、站、道店窑、厂、场陵、坟、墓

府、务桥、闸、堰、坝、堤、渡

泉、河、水、湾、湖、潭、渠、涧、川沿、坨、洼、塘、滩、坑、池、甸、淀、港

梁、岭、峪、岩、峰、台、崖、石、山、坎、窝、口、沟、穴、洞、岗

数量

[***********]1911047

比例0.010.020.030.030.010.010.060.030.19

表3北京各区县地名类型分布

Table 3The distribution of toponym types in Beijing's districts and counties

类型总数村庄类比例梁岭类比例水桥类比例

昌平4611740.38930.20570.12

朝阳3861110.29270.07480.12

顺义4392680.61270.06350.08

怀柔4511170.261790.40660.15

延庆4321240.291180.27570.13

平谷4371510.351530.35400.09

大兴4892850.5860.01150.03

通州4492600.5860.01240.05

门头沟344800.231040.30600.17

房山5382010.37770.14760.14

密云4681230.262030.43480.10

丰台2831230.43210.07180.06

海淀3411070.31180.05370.11

石景山81170.21160.2040.05

图5清代北京地名密度

Figure 5The density of Beijing toponym

in Qing Dynasty 图6民国时期北京地名密度Figure 6The density of Beijing toponym

in RepublicChina period

3讨论

3.1村落数量与人口规模发展趋势相异的因素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

辽、金、元时期很多村落可能因战争、自然灾害而消失;其二,辽、金、元时期的村落规模比明清时期的村落大。从环境变迁角度可以旁证,例如今通州南部地区在历史上存在名为延芳淀的湖泊,辽代时期" 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 。当时村落很少,因辽代皇帝经常到此游猎,渐渐出现较大的村镇,像霍村迅速升为漷

" 辽每年季春,阴县治,弋猎于延芳淀,居民成邑,就城故漷阴镇,后改[26]

。至明代延芳淀渐渐淤废消失,农民便定居垦殖,清代时已为县"

经出现了近百个村落。此外,明代大量移民,一般以110户为一屯,村落规模不是很大。其三,土地兼并问题,如明代的皇庄、清代的旗庄,拥有大量的土地,促使失地农民到偏远地区开垦土地,渐成村落,这样的村落一般规模较小。

图7北京地名类型分布趋势面分析

3.2北京村落时空分布特征的三大驱动因素Figure 7The trend surface of

其一,北京地貌特征是基础条件,北京山地面积约占62%,平原toponym types in Beijing 面积约占38%,这样的地理格局为村落的选址和发展定下了基调。其二,北京城市地位不断提升是决定性因素,尤其是辽代之后北京成为都城,促进人口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推动了北京村落的发展。其三,历代移民和土地政策是关键因素,大规模移民和土地兼并等政策促进了村落数量增长和类型的多样化。

明代移民规模最大,持续时间也较长。元末战争造成北京地区地旷人稀,明初便着力恢复创伤,移民主要有四种,山后遗民、地狭民稠的山西山东居民、南方殷实之户以及流民和罪囚。定鼎北京后,更是持续

[27]

。" 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一万户实北京" 大规模移民,动辄万户,如永乐二年(1404年),

防止土地争端,却引发土地政策以清代旗庄为例,清廷本意将无主荒地赐分给八旗子弟,令满汉分居,

" 直隶地方,了" 圈地" 之风,致使京城五百里以内的良田都被圈占,顺天、保定、永平、宣化、河间、天津等

[28]

。清代处,膏腴之地多被旗圈,所剩之田,非山冈水洼,即沙碱瘠薄,小民零星承种,鲜有田连阡陌之家"

也出现了大批闲散旗人无钱粮供应,中期人口迅速增长,迫使大量汉民进入山区垦殖。八旗人口的滋生,

雍正、乾隆年间便开始有计划地遣迁闲散穷困人丁到京外开荒种地。至清末时期,大批穷困旗人也被迫进入山区谋生,这都促进了北京山区村落的发展。

4结论

王朝衰落、战乱就导致村落北京村落随着朝代更替而变化,王朝的繁盛促进村落数量和类型的增多,的萧条与减少。总体来说,明清时期是北京村落数量骤增阶段,但辽金元时期的村落规模要比明清时期的村落大。从地名类型来看,村庄营类、梁岭类和水桥类地名占到总地名数量的68%,体现了北京基本的地貌格局。其它地名类型总和占32%,如寺庙类、园林类、陵坟类等等,也充分展现了北京特色的文脉。

村落和城市是两个相异的空间,文献对村落的记载远远不能与城市相比,利用GIS 分析地名反而为村落的研究能够提供良好的契机。在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的村落文化正处于节节败退的困境中。在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中,研究北京村落的发展历程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

[2](日)多田贞一,张紫晨,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译.北京地名志[[3]尹钧科.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尹钧科,孙冬虎.北京地名研究[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5]孙冬虎.北京地名发展史[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6]王法辉.社会科学和公共政策的空间化和GIS 的应用[J ].地理学报,2011,66(8):1094.

[7]Luo Wei ,Hartmann J F ,Wang Fahui.Terrain characteristics and Tai toponyms :a GIS analysis of Muang ,Chiang and Viang [J ].Geo Journal ,

2010,75:93-104.

J ].地理研究,2013,32(3):487-496.[8]王法辉,等.广西壮语地名分布与演化的GIS 分析[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11):152-158.[9]王荣,等.盐池县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间特征研究[

[10]Boillat S ,Serrano E ,RistS ,Berkes F.The importance of place names in the search for ecosystem -like concepts in indigenous societies :An

example form the Bolivian Andes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3,51(3):663-678.

[11]Henshaw A.Pausing along the journey :Learning landscapes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oponymy amongst the Sikusilarmiut [J ].Arctic An-thropology ,2006,43(1):52-66.

[12]Hunter R.Methodologies for reconstructing a pastoral landscape :Land grants in 16century New Spain [J ].Historical Methods ,2010,43(1):

1-13.

[13]Conedera M ,Vassere S ,Neff C ,Meurer M ,et al.Using toponymy to reconstruct past land use :a case study of burn in southern Switzerland [J ].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2007,33:729-748.

[14]Nadja Penko Seidl.Significance of toponymys ,with emphasis on field names ,for studying cultural landscape [J ].Acta geographia Slovenica ,

2008,48(1):33-56.

[15]王彬,司徒尚纪.基于GIS 的广东地名景观分析[J ].地理研究,2007,26(2):238-248.[16]王彬,岳辉.GIS 支持的广东地名景观EOF 模型分析[J ].地理科学,2007,27(2):281-288.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6):607-612.[17]姚静,等.河南省地名景观特征与区划研究[[18]李建华,J ].人文地理,2011,26(1):100-104.等.基于GIS 的宁夏中卫县地名文化景观分析[1976.[19]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编制.北京市地图册[Z ].内部资料,[20]星球地图出版社.北京市地图[Z ].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13.[21]韩光辉.北京历史人口地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5-134.[22]旧唐书:卷39[M ].北京:中华书局,1975:1516-1519.[23]旧唐书:卷43[M ].北京:中华书局,1975:1825.[24]天平寰宇记:卷67、71[M ].北京:中华书局,2000.[25]林传甲.大中华京兆地理志[Z ].北京中国地学会,1919.[26]辽史:卷40[M ].北京:中华书局,1974:496.[27]明太宗实录:卷37[O ].永乐二年九月丁卯.

[28]孙铸.孙文定公奏疏[M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716-717.

Tempor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illages in Beijing based on toponym change

WANG Changsong ,MA Qianl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villages'cultureis being in danger ,sa there is speci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villages.We picked out 5,599toponyms of villages in Beijing ,and using GIS to study their temporal -spatial distribution.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rends of development we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amount of toponyms and the population growth.The geographical path of toponyms was fol-lowing piedmont phreatic overflows zones -roads -plains -mountainous regions.Toponyms named for Cunzhuan-gying ,Liangling and Shuiqiao accounted for 68%of the total amount ,which show the landform pattern of Bei-jing.And the other 32%toponyms show the Beijing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emporal -spatial distribution ;toponym change ;GIS ;Beijing villages

第29卷第7期2015年7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and Environment

doi :10.13448/j.cnki.jalre.2015.215

*

Vol.29No.7

July.2015

文章编号:1003-7578(2015)07-018-06

基于地名变迁的北京村落时空分布研究

王长松,马千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29)

提要:在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村落文化正处于危险的困境,研究北京村落的发展历程具有特殊的意

义。文中选取北京5599个村落地名,通过GIS 分析北京地名的变迁,并讨论北京村落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地名数量和人口规模的发展趋势相异;地名的生长路径是山前潜水溢出带-交通干道两侧-平原地区-山区。从地名类型来看,村庄营类、梁岭类和水桥类地名占到总地名数量的68%,体现了北京地形地物对地名的影响,其它类型地名占32%,展现了北京特色的文脉。

关键词:地名变迁;时空分布;GIS ;北京村落中图分类号:K928.5文献标识码:A

生活、休息和进行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即村落是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居住活动方式,人们生产、

为区域和社会的统一体,与城市具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我国乡土文化、血缘家族的重要载体。但村落并不像城市倍受关注,很少有文献记载,通过地名研究村落的形成与演变也就成为重要的途径。

[2]

多田贞一较早地对北京地名的发展与分类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尹钧科探讨了七个历史时期村落

[3][4]

形成的特点和因素,又对地名命名、分类、功能、演变等方面作了研究。孙冬虎也分析了地名的语言

[5]

特征、地理环境、空间分布、民族活动等方面问题。近年来GIS 技术也应用到地名研究中,为地名研究带

[6]

来新的契机,通过可视化分析,能够清晰发现地名演变的轨迹。例如地名的空间分布与地貌的关[7-9][10-11]

;环境变迁问题;土地利用问题[12-13];文化景观演变[14];地名景观[15-18]等。文中以北京村落系

地名为研究对象,通过GIS 探讨北京村落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地理驱动因素等问题。

[1]

1材料与研究方法

地名资料来源于北京市14个区县的地名志,这些地名志在1992年或1993年间出版,基本呈现了1990年代初的北京地名情况,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并未出现,近郊的村落还未大批拆迁。并以北京市地质

[19]

《北京市地图册》地形勘测处1976年编制的作为地名补充资料,图册中最大比例尺为1:300000,地名保存数量比较完整。

其中朝阳区386个、海淀区341个、丰台区283个、石景山区81个、昌文中选取地名数量为5599个,

平区461个、顺义区439个、大兴区489个、通州区449个、房山区538个、门头沟区344个、平谷区437个、

[20]

延庆县432个、怀柔区451个、密云县468个。通过矢量化《北京市地图》建立GIS 的元数据库(GEO-DATABASE ),并与地名数字表格连接一体化,再分别通过Arcgis 的Spatial Analyst 模块和Geostatistical Wizard 模块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北京村落的空间分异规模。

2结果与分析

2.1村落数量与人口规模的发展趋势相异

*

收稿日期:2014-5-5;修回日期:2014-6-20。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2WYC030);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青年社科人才项目(2012SKL030);对外经济贸易

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XTD4-09)资助。作者简介:王长松(1980-),男,河北高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E -mail :wangchs@126.com 通讯作者:马千里(1992-),男,山东临朐人,硕士研究生。

金代从村落的数量来看,汉晋以前的村落有95个,隋唐时期的村落有112个,辽代的村落有135个,

的村落有57个,元代的村落有263个,明代的村落有2528个,清代的村落有2232个,民国时期出现了119

1949年以后出现了56个村落。个村落,

南京地区约为58.3万人,城外州县现选取辽代至民国各朝代的极盛人口,辽代天庆三年(1113年),

中都地区约为161万人,城外州县人口约为121万;元代泰定人口约为42.5万;金代泰和七年(1207年),

四年(1327年),大都地区约为208.2万人,城外州县人口约为113万;明代正统十三年(1448年),北京地

北京地区约为245.86万人,区约为219.02万人,城外州县人口约为123.02万;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21]

城外州县人口约为137.35万;1948年北京城外各县人口约为210.4万。

隋唐至清代后期,北京州县的极盛时期人口都在110万至140万人之间,人口规模具有稳步上升的特征,到1948年北京城外人口才增至210多万人。但是,人口规模的发展趋势与村落数量的增长趋势并不一致。辽、金、元时期北京现存村落只有几百个,而明代新生村落激增为2528个,清代新生村落为2232个,民国时期村落增长又迅速衰落,仅仅新增119个。其中,明代与金代极盛时期人口规模虽然相差不大,而村落数量相差巨大,这与人口、土地政策具有非常大的关系。

表1北京村落和人口规模的时间分布特征

Table 1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villages and population in Beijing

时间地名数量(个)

时间

州县人口数量(万)

汉晋以前95辽天庆三年(1113)42.5

隋唐112

辽代135

金代57(1327)113

元代263

明代2528(1448)123.02

清代2232

民国119(1882)137.35

1949年以后

561948年210.4

金泰和七年(1207)121

元泰定四年明正统十三年清光绪八年

《北京历史人口地理》数据来源:人口数据根据整理所得。

2.2历代村落选址特征

通过GIS 将北京地名的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即秦汉以前、隋唐时期、辽金元时期、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再利用Spatial Analyst 模块分别对各个时期的地名进行密度分析,发现地名的生长路径呈现为:山前潜水溢出带-交通干道两侧-平原地区-山区。

秦汉以前北京地名密度Figure 1The density of

Beijing toponym before Qin Dynasty

图1

隋唐时期北京地名密度Figure 2The density of

Beijing toponym in Sui -Tang Period

图2

平谷、昌平和琉璃河附近背山面水适宜居住,存在一批商周时期的村落地名。西汉的大部分郡县治所

其中平谷附也设在山前潜水溢出带,图1中显示西汉的县治所,秦汉以前地名也基本上分布在治所附近,

近密度最高,其次为狐奴(今顺义东北)、昌平、广阳(今北广阳城)、阴乡(今芦城)附近地区。唐代村落沿潜水溢出带分布的趋势更为明显,图2中显示出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的州县和侨置州治所,现存地名也基本在其附近分布,其中檀州(今密云)和归顺州(今顺义)之间、燕州(今秦城附近)良乡(今窦店附近)

附近地区地名密度最高。

30246口;顺州有1064户、476025口。其中檀州有6064户、唐代天宝年间今北京地区约有88136户、

5157口,4469口;燕州有2054户、11603口;良乡附近的侨置黎州有569户、1991侨置归顺州有1037户、

[23]

,984口[22]。唐代以" 百户为里,一乡约500户。唐代晚期,五里为乡" 蓟县最多有口,慎州有250户、

22乡,良乡县有12乡,幽都县(原燕州辽西县改)有12乡,檀州密云县有9乡、燕乐县3乡,潞县有10乡,

[24]

蓟县(幽州治所)人口昌平有4乡,妫川县(今延庆县地)有1乡,渔阳县(今平谷县地)有3乡。所以,

最多,由于战乱、都城屡次毁建等因素,附近村落多已不存,良乡县有6000户、幽都县有6000户和密云县有4500户,三县的人口规模都很大,文献记载正好与地名密度图相印证。

辽代今北京升为南京,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金代为中都、元代为大都,都城人烟聚汇,必然会出现大量的村落,尤其是元代将大都城作为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构建了完善的交通体系。这个阶段的北京村落已经突破了沿潜水溢出带分布,而是呈现出沿六条交通干道分布的特点,分布范围为干道两侧平均1-3km 。图3中显示出元代的州县治所,基本都在交通干道之上,村落也以北京城为中心沿六条干道指状延伸。

这些道路主要有五条陆路,分别是自北京向西北,经昌平过居庸关的居庸关大道;自北京向东北,经顺州、檀州过古北口的古北口大道;自北京向东,经顺州、平谷的燕山南麓大道,也称山海关大道;自北京向西南,过卢沟桥,经良乡的太行山东麓大道;自北京向南,经黄村的京南大道。有一条水道,即自北京向东南,循通惠河至通州,入北运河。

图3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名密度

Figure 3The density of Beijing toponym

in Liao -Jin -Yuan periods 图4明代北京地名密度

Figure 4The Density of Beijing toponym

in Ming Dynasty

明代北京村落数量激增,村落类型也呈现多样化,如军屯、民屯、皇庄、陵庄、戍营等,其主要因素是大批移民的充实。移民主要从事屯田牧养或土木营建,基本上都落户平原地区,所以图4呈现平原地区地名密度最高,而且分布比较均衡。清代新增村落主要集中在北京城周边和山区,昌平和平谷山区村落密度较高,其次为密云和房山山区,这与清代的土地兼并和人口政策相关。清末南苑开禁,致使大量村落出现,并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图6的北京南部地区显示高密度),当时政府还对南苑中的村落进行了一番整顿,

[25]

包括合并、设置模范村等。北京北部和东部山区的村落增长也是延续了清代的态势。2.3村落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其中通名为村、庄、营、屯类地名共有1724个,梁、岭类文中研究将村落地名的通名归并为18种类型,

地名有1047个,水、桥、沿类地名共有588个,这三类地名占村落地名总数的68%,表明了北京地区基本的地貌格局。

其次是大兴和通州为58%,从各区县分布来看,村、庄、营、屯类地名数量在顺义区比例最高为61%,

其他区县都在20%以上;梁、岭类地名数量在密云县比例最高为43%,其次是怀柔、平谷和门头沟,所占比

35%、30%;水、例分别是40%、桥、沿类地名数量在怀柔区比例最高为15%,其次是房山区和延庆县,所占

比例是14%和13%。

通过Geostatistical Wizard 模块进行空间插值,使地名空间分布趋势明朗化,并能生成整个区域内连续的趋势面,分别对村庄营类地名、梁岭类地名和水桥类地名进行赋值,取幂次为10时趋势面包含的局部信息较多。结果显示村庄营类地名基本分布在平原地区,梁岭类地名基本分布在山区,水桥类地名分布在山前平原地区。北京城附近水桥类地名比较集中,说明水源丰富,也证明了北京城选址的优越性。

表2北京村落地名类型

Table 2The toponym types of Beijing villages

地名通名村庄屯、疃营

堡、司、所、镇、寨、旗坊、房、圈、卷寺、庙、庵、堂、观园、苑、院、楼、宫城、关

数量

[***********]321616277

比例0.120.190.020.050.020.020.040.030.01

地名通名

铺、站、道店窑、厂、场陵、坟、墓

府、务桥、闸、堰、坝、堤、渡

泉、河、水、湾、湖、潭、渠、涧、川沿、坨、洼、塘、滩、坑、池、甸、淀、港

梁、岭、峪、岩、峰、台、崖、石、山、坎、窝、口、沟、穴、洞、岗

数量

[***********]1911047

比例0.010.020.030.030.010.010.060.030.19

表3北京各区县地名类型分布

Table 3The distribution of toponym types in Beijing's districts and counties

类型总数村庄类比例梁岭类比例水桥类比例

昌平4611740.38930.20570.12

朝阳3861110.29270.07480.12

顺义4392680.61270.06350.08

怀柔4511170.261790.40660.15

延庆4321240.291180.27570.13

平谷4371510.351530.35400.09

大兴4892850.5860.01150.03

通州4492600.5860.01240.05

门头沟344800.231040.30600.17

房山5382010.37770.14760.14

密云4681230.262030.43480.10

丰台2831230.43210.07180.06

海淀3411070.31180.05370.11

石景山81170.21160.2040.05

图5清代北京地名密度

Figure 5The density of Beijing toponym

in Qing Dynasty 图6民国时期北京地名密度Figure 6The density of Beijing toponym

in RepublicChina period

3讨论

3.1村落数量与人口规模发展趋势相异的因素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

辽、金、元时期很多村落可能因战争、自然灾害而消失;其二,辽、金、元时期的村落规模比明清时期的村落大。从环境变迁角度可以旁证,例如今通州南部地区在历史上存在名为延芳淀的湖泊,辽代时期" 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 。当时村落很少,因辽代皇帝经常到此游猎,渐渐出现较大的村镇,像霍村迅速升为漷

" 辽每年季春,阴县治,弋猎于延芳淀,居民成邑,就城故漷阴镇,后改[26]

。至明代延芳淀渐渐淤废消失,农民便定居垦殖,清代时已为县"

经出现了近百个村落。此外,明代大量移民,一般以110户为一屯,村落规模不是很大。其三,土地兼并问题,如明代的皇庄、清代的旗庄,拥有大量的土地,促使失地农民到偏远地区开垦土地,渐成村落,这样的村落一般规模较小。

图7北京地名类型分布趋势面分析

3.2北京村落时空分布特征的三大驱动因素Figure 7The trend surface of

其一,北京地貌特征是基础条件,北京山地面积约占62%,平原toponym types in Beijing 面积约占38%,这样的地理格局为村落的选址和发展定下了基调。其二,北京城市地位不断提升是决定性因素,尤其是辽代之后北京成为都城,促进人口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推动了北京村落的发展。其三,历代移民和土地政策是关键因素,大规模移民和土地兼并等政策促进了村落数量增长和类型的多样化。

明代移民规模最大,持续时间也较长。元末战争造成北京地区地旷人稀,明初便着力恢复创伤,移民主要有四种,山后遗民、地狭民稠的山西山东居民、南方殷实之户以及流民和罪囚。定鼎北京后,更是持续

[27]

。" 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一万户实北京" 大规模移民,动辄万户,如永乐二年(1404年),

防止土地争端,却引发土地政策以清代旗庄为例,清廷本意将无主荒地赐分给八旗子弟,令满汉分居,

" 直隶地方,了" 圈地" 之风,致使京城五百里以内的良田都被圈占,顺天、保定、永平、宣化、河间、天津等

[28]

。清代处,膏腴之地多被旗圈,所剩之田,非山冈水洼,即沙碱瘠薄,小民零星承种,鲜有田连阡陌之家"

也出现了大批闲散旗人无钱粮供应,中期人口迅速增长,迫使大量汉民进入山区垦殖。八旗人口的滋生,

雍正、乾隆年间便开始有计划地遣迁闲散穷困人丁到京外开荒种地。至清末时期,大批穷困旗人也被迫进入山区谋生,这都促进了北京山区村落的发展。

4结论

王朝衰落、战乱就导致村落北京村落随着朝代更替而变化,王朝的繁盛促进村落数量和类型的增多,的萧条与减少。总体来说,明清时期是北京村落数量骤增阶段,但辽金元时期的村落规模要比明清时期的村落大。从地名类型来看,村庄营类、梁岭类和水桥类地名占到总地名数量的68%,体现了北京基本的地貌格局。其它地名类型总和占32%,如寺庙类、园林类、陵坟类等等,也充分展现了北京特色的文脉。

村落和城市是两个相异的空间,文献对村落的记载远远不能与城市相比,利用GIS 分析地名反而为村落的研究能够提供良好的契机。在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的村落文化正处于节节败退的困境中。在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中,研究北京村落的发展历程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

[2](日)多田贞一,张紫晨,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译.北京地名志[[3]尹钧科.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尹钧科,孙冬虎.北京地名研究[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5]孙冬虎.北京地名发展史[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6]王法辉.社会科学和公共政策的空间化和GIS 的应用[J ].地理学报,2011,66(8):1094.

[7]Luo Wei ,Hartmann J F ,Wang Fahui.Terrain characteristics and Tai toponyms :a GIS analysis of Muang ,Chiang and Viang [J ].Geo Journal ,

2010,75:93-104.

J ].地理研究,2013,32(3):487-496.[8]王法辉,等.广西壮语地名分布与演化的GIS 分析[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11):152-158.[9]王荣,等.盐池县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间特征研究[

[10]Boillat S ,Serrano E ,RistS ,Berkes F.The importance of place names in the search for ecosystem -like concepts in indigenous societies :An

example form the Bolivian Andes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3,51(3):663-678.

[11]Henshaw A.Pausing along the journey :Learning landscapes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oponymy amongst the Sikusilarmiut [J ].Arctic An-thropology ,2006,43(1):52-66.

[12]Hunter R.Methodologies for reconstructing a pastoral landscape :Land grants in 16century New Spain [J ].Historical Methods ,2010,43(1):

1-13.

[13]Conedera M ,Vassere S ,Neff C ,Meurer M ,et al.Using toponymy to reconstruct past land use :a case study of burn in southern Switzerland [J ].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2007,33:729-748.

[14]Nadja Penko Seidl.Significance of toponymys ,with emphasis on field names ,for studying cultural landscape [J ].Acta geographia Slovenica ,

2008,48(1):33-56.

[15]王彬,司徒尚纪.基于GIS 的广东地名景观分析[J ].地理研究,2007,26(2):238-248.[16]王彬,岳辉.GIS 支持的广东地名景观EOF 模型分析[J ].地理科学,2007,27(2):281-288.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6):607-612.[17]姚静,等.河南省地名景观特征与区划研究[[18]李建华,J ].人文地理,2011,26(1):100-104.等.基于GIS 的宁夏中卫县地名文化景观分析[1976.[19]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编制.北京市地图册[Z ].内部资料,[20]星球地图出版社.北京市地图[Z ].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13.[21]韩光辉.北京历史人口地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5-134.[22]旧唐书:卷39[M ].北京:中华书局,1975:1516-1519.[23]旧唐书:卷43[M ].北京:中华书局,1975:1825.[24]天平寰宇记:卷67、71[M ].北京:中华书局,2000.[25]林传甲.大中华京兆地理志[Z ].北京中国地学会,1919.[26]辽史:卷40[M ].北京:中华书局,1974:496.[27]明太宗实录:卷37[O ].永乐二年九月丁卯.

[28]孙铸.孙文定公奏疏[M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716-717.

Tempor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illages in Beijing based on toponym change

WANG Changsong ,MA Qianl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villages'cultureis being in danger ,sa there is speci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villages.We picked out 5,599toponyms of villages in Beijing ,and using GIS to study their temporal -spatial distribution.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rends of development we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amount of toponyms and the population growth.The geographical path of toponyms was fol-lowing piedmont phreatic overflows zones -roads -plains -mountainous regions.Toponyms named for Cunzhuan-gying ,Liangling and Shuiqiao accounted for 68%of the total amount ,which show the landform pattern of Bei-jing.And the other 32%toponyms show the Beijing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emporal -spatial distribution ;toponym change ;GIS ;Beijing villages


相关内容

  • _中国历史地理论丛_2007年总目录(1)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年总目录第1辑 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气候状况研究 -----------------陈业新(5)清代昆明地区(1721-1900年)冬季平均 气温序列的重建与初步分析-----杨煜达(17)清代抚民厅制度形成过程初探------傅林祥(32)互动:政府意志与民众意愿 ! ...

  • 田野调查方法分析
  • 中国农村田野研究的单位选择 --兼论中国农村研究的分析范式 狄金华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回顾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田野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梳理出村落.基层市场共同体.乡(镇)以及县四个基本的田野研究单位,并以此为基点讨论了中国农村研究分析范式的现状与突破空间.研究发现,不同的田野研究单位的兴起有着自身的学 ...

  • 人口统计的时空分析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12卷第4期 CHINA POPtn.ATION,RESOURCES AⅫ]ENlVIRONMENTv0]12No42002 人口统计的时空分析+ 陈述彭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窒.北京 _ 100101) -.-::--一-一 ...

  •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 ...

  • 1982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 1982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1[1] 杜瑜 朱玲玲 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在1982年极为活跃.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发表的论文约有一千二百余篇,还出版了一批专著和论文集,其中不少文章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 年内人民出版社和齐鲁书社出版的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和<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 ...

  • 安徽地名分析报告
  • 安徽省南北部地名异同及其分析 关键词:安徽,地名,差异,文化.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的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我国最早出现地名一词的书籍是<国礼>,不过当时多以具体丘名,陇名,坟名,衍名等为主.到了东汉时期,班固作<汉志>对地名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列出水. ...

  • 地名的调查报告
  • 地 名 调 查 报 告 题目:北京的五棵松 内容来源:?网络参考?采访家人?实地考查 一说到北京的"五棵松",人们马上会想到五棵松地铁站,它位于西四环与长安街的交叉 处,东南面是301医院,西面是永定路. 据说清朝时有个提督叫劭英,他死后墓葬在这里,在他的墓地里有五棵古松,非常醒 ...

  • 数字地球与地名信息化
  • [摘要]数字地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经济背景和技术背景,必将全方位地改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各国全球战略的成败将首先取决于数字地球方面的力量对比.地名作为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之一,在未来社会的重要作用将日益显现,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地名数字化建设,数字地球既对传统的地名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

  • 从老北京地名儿变迁看地名文化的演变特点
  • [摘要]地名是社会管理的产物,也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既包含着鲜活的民俗民风,又体现着丰富的时代气息.地名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其产生发展有着独特的运动轨迹.本文从老北京地名儿的变迁着眼,展现了北京地名文化的前世今生,揭示了地名文化演变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文明与落后.富足与贫穷.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