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4.6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古人如何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工人师傅如何测量钢管内径?透镜成像原理如何解释?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都要依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随着科技发展,它在工农业生产、土木建筑、测量绘图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等知识后,“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就呼之欲出了.它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的拓展,又是今后证明线段成比例,求几何图形和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对于图形相似方法的判定,本套教材是以三角形的相似判定为根基的,因此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本课又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起始课,在本课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及其初步应用,这就为下节课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二)(三)打下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猜想、实验、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观察、比较、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纲要》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情,我从“三维” 角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直观感觉――动手感知――理性思维――应用拓展”的活动过程,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来判断及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意识,以及动手、动脑和谐一致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探索与应用。我将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让学生展开实验、讨论、探究,突出重点.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在运用时,如何找准相等的两组对应角是一个难点,因此,我注重例题的发展性作用,层层深入,逐步突破难点.

二、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上采用“引探式”的教学法.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意在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情景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学习伙伴的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其主要流程可以分为“直觉观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应用拓展”.

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能够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 学法指导

《数学新课程标准纲要》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这一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类比、探索、猜想、论证等.

四、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具:许多形状各异的三角形,并搭配分成三组用于小组活动. 3.教具:两个定角和两个三角形模型.

五、 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的教学要求,本节课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类比猜想 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过时光的隧道,翱翔在古埃及的上空吧!请欣赏古埃及的故事(多媒体展示 ).

想一想:(小组讨论交流)

1、泰勒斯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从数学角度是什么? 2、按照概念,三角形相似需具备几个条件呢?

3、你还记得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吗?

4、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你认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哪些条件?

设计意图:巧妙地设置旅游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出用类比方法探究,顺利实行旧知到新知的迁移.用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探索方法启发得到确定三角形形状的要素,学生可能会得到“两角、两边夹角和三边”方法,则研究第一种方法,第二、第三种方法将下节课学习.

对学生提出的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进行归纳整理并分为三类,即只与角有关的猜想,只与边有关的猜想,与边和角有关的猜想. 并指出本节课我们只研究与角有关的猜想.从而引出本课研究课题.

(二)设计方案,进行验证

活动一:我想请同学们帮个忙,由于我不小心把许多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搞乱了,请帮我从这三组三角形中找出各组中的相似三角形,并直观展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小组讨论交流)

只要设计意图:从感觉本能出发,启发一些理性思考,为活动二奠定基础.

确定三角

形的形状,不必考虑其大小,从角方面探索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呢?

活动二:画相似三角形――你能用最少的条件、最简捷的方法画一个三角形与我手中的三角形相似吗?

1、若有1个角对应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1)画一个△A′B′C′,使∠A′=∠A=60°,与同伴交流,你们所画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结论:只有一个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若有两个角对应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人合作,用一个60°的角和一个45°的角拼成一个三角形,并测量三角形的三边长.每小组选出两个三角形,即△ABC 和△A′B′C′,同组讨论交流, ∠C与∠ C′相等吗?对应边的比 , , 相等吗?你们所画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二)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 ∠ A=∠A ′ ,∠B=∠B ′ ∴ △ABC ∽ △ A ′ B ′ C ′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验证方案并进行验证.首先,由小组讨论出验证方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其次,由小组根据方案操作验证.在此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画图、观察、比较、交流,最后通过活动让学生用语言概括总结.从学生自己动力手操作、实验所得出的判定条件,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及满足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逻辑推理能力.

(四)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例题讲解:

例:如图,D、E分别是△ABC边AB、AC上的点,DE∥BC

(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2)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3)写出三组成比例的线段. 解:(1)∵DE//BC

∴∠ADE =∠ABC,∠AED = ∠ACB (2)△ADE∽△ABC 理由是:

∵∠ADE =∠ABC,∠AED = ∠ACB ∴△ADE∽△ABC

(3)∵△ADE∽△ABC

∴ = =

(五)变换图形,拓展例题

B

D

E

D

B

E C

“A”型

A

1、移动线段DE,使得DE与BC不平行,△ADE与△ABC还可能相似吗?若再增加一个条件使△ABC ∽ △AED,这个条件可以是 ∠AE D=∠ B或∠ ADE=∠C .

A共角型

.2

2.继续移动线段DE,使E点与C点重合,并保持∠AED = ∠ABC.如图,AC=AD AB吗?由.

解: AC2

=AD . AB

∵ ∠ACD =∠ ABC, ∠CAD=∠BAC ∴ △ ACD ∽△ABC

∴ = ∴ AC2=AD . AB

B (E) 共角共边型 C

1.如图所示,若AC∥BD,则Δ Δ.

2.已知:在RtΔ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求证:

ΔACD∽ΔABC∽ΔCBD .

证明: ∵ ∠A=∠A,∠ADC=∠ACB=900

∴ ΔACD∽ΔABC(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同理 ΔCBD ∽ ΔABC

A ∴ΔABC∽ΔCBD∽ΔACD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3.试一试,解释生活

小故事《拿破仑测莱茵河宽度》 1805年,拿破仑率领大军与德俄联军在莱茵河作战.当时德俄联军在北岸步阵,法军在南岸,中间隔着很宽的莱茵河.法军要开炮轰击德俄联军,必须知道河的宽度.拿破仑为此大伤脑筋.站在南岸远望德俄阵地.忽然,他观察到

“X”型

母子型

对面岸边的一个标志O,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测量河宽的办法.他在自己的岸边选点A、B、D,使得AB⊥AO,DB⊥AB,然后确定DO和AB的交点C.然后测得AC=120米,CB=60米,BD=250米,你能帮助他算出莱茵河的宽度吗?

证明: ∵ AB⊥AO,DB⊥AB ∴ ∠OAC=∠DBC=900 ∵ ∠ACO=∠BCD

∴ ΔACO∽ΔBCD(两角对应相等, 两三角形相似) ∴ =

∵ AC=120米,BC=60米,BD=250米 ∴OA=500米

(七)积累与总结

这节课内容丰富,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收获?

1.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几种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

3.应用“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时,要注意图形中的公共角、对顶角、直角、两直线平行时的同位角、内错角或等角的余角,补角等等.

(八)布置作业

必做题 本节习题4.7 知识技能1,2题

选做题:如图,过△ABC( ∠ C > ∠ B)的边AB上一点D作一条直线与另一边AC相交,截得的小三角形与△ABC相似,这样的直线有几条?请把它们一一作出来.

作为八年级的数学实验教师,在新教材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运用新教材,一定要按照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背景出发,大胆优化或重组教材,这样才能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下是我执教的《探索三角形的相似的条件》一课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 一. 引入

我采用了情境导入与类比引入.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过时光的隧道,翱翔在古埃及的上空吧!请欣赏古埃及的故事(多媒体展示 ).

想一想:(小组讨论交流)

1、泰勒斯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从数学角度是什么? 2、按照概念,三角形相似需具备几个条件呢? 3、你还记得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吗? 4、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你认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哪些条件?

从而引入这节探索课.并且用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进行类比,得到新的知识.

反思: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在课堂中,我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本节课的教学可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相关知识,我们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法,注重“用教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

二. 探索活动

让学生动手画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并与同伴画的三角形作比较,看是否相似.我给学生两个角,让学生拼出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从而得出结论.

反思: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动脑筋动手的习惯.合理地改造教材,重组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和方式,通过2个连续的活动,创设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

会,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卢梭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教学中将数学材料中反映的数与形关系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来.概括为特定的一般关系和结构,做好抽象概括的示范工作,要特别注意重视“分析”和“综合”的教学;在解题教学中要注意去发掘隐藏在各种特殊细节后面的普遍性,找出内在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的、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即教会学生善于运用直觉抽象和上升型概括的方法. 三. 巩固练习与延伸训练

练习从简单到深入的,从中穿插例题的讲评,做练习时采用多种方式,如比赛、口答、笔答.

反思: 首先,培养学生概括的习惯,激发学生概括的欲望,形成遇到一类新的题时,经常把这种类型.

逻辑推理的方法构成的命题系统,因此,推理与数学关系密切,应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注意推理过程的教学,一开始就要逐步养成推理“步步有根据”,严密的推理,有熟练的基础上又要逐步训练学生简缩推理过程.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数学探索能力是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造性思维能力、探索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提出设想、验证设想、修正和发展设想的过程.在数学中,它表现在提出数学问题,探求数学结论,探索解决途径,寻找解题规律等一系列有意义的发现活动中,而数学探索能力就集中表现为提出设想和进行转换的本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探索未知世界的主动地位;在具体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关键性的词句,使学生学会“引申”所学的知识.

总体来说:虽说教无定法,但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我的启发下,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以上述思想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了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生成性.我的讲始终起到启发、点拨、纠偏、示范的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使他们“听”有所思,“学”有所获,本设计同时还注重发展了习题的作用,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教育思想.

谢谢大家!

吴 月 香 二0一三年二月

4.6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古人如何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工人师傅如何测量钢管内径?透镜成像原理如何解释?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都要依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随着科技发展,它在工农业生产、土木建筑、测量绘图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等知识后,“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就呼之欲出了.它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的拓展,又是今后证明线段成比例,求几何图形和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对于图形相似方法的判定,本套教材是以三角形的相似判定为根基的,因此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本课又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起始课,在本课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及其初步应用,这就为下节课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二)(三)打下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猜想、实验、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观察、比较、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纲要》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情,我从“三维” 角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直观感觉――动手感知――理性思维――应用拓展”的活动过程,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来判断及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意识,以及动手、动脑和谐一致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探索与应用。我将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让学生展开实验、讨论、探究,突出重点.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在运用时,如何找准相等的两组对应角是一个难点,因此,我注重例题的发展性作用,层层深入,逐步突破难点.

二、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上采用“引探式”的教学法.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意在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情景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学习伙伴的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其主要流程可以分为“直觉观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应用拓展”.

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能够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 学法指导

《数学新课程标准纲要》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这一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类比、探索、猜想、论证等.

四、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具:许多形状各异的三角形,并搭配分成三组用于小组活动. 3.教具:两个定角和两个三角形模型.

五、 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的教学要求,本节课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类比猜想 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过时光的隧道,翱翔在古埃及的上空吧!请欣赏古埃及的故事(多媒体展示 ).

想一想:(小组讨论交流)

1、泰勒斯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从数学角度是什么? 2、按照概念,三角形相似需具备几个条件呢?

3、你还记得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吗?

4、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你认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哪些条件?

设计意图:巧妙地设置旅游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出用类比方法探究,顺利实行旧知到新知的迁移.用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探索方法启发得到确定三角形形状的要素,学生可能会得到“两角、两边夹角和三边”方法,则研究第一种方法,第二、第三种方法将下节课学习.

对学生提出的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进行归纳整理并分为三类,即只与角有关的猜想,只与边有关的猜想,与边和角有关的猜想. 并指出本节课我们只研究与角有关的猜想.从而引出本课研究课题.

(二)设计方案,进行验证

活动一:我想请同学们帮个忙,由于我不小心把许多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搞乱了,请帮我从这三组三角形中找出各组中的相似三角形,并直观展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小组讨论交流)

只要设计意图:从感觉本能出发,启发一些理性思考,为活动二奠定基础.

确定三角

形的形状,不必考虑其大小,从角方面探索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呢?

活动二:画相似三角形――你能用最少的条件、最简捷的方法画一个三角形与我手中的三角形相似吗?

1、若有1个角对应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1)画一个△A′B′C′,使∠A′=∠A=60°,与同伴交流,你们所画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结论:只有一个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若有两个角对应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人合作,用一个60°的角和一个45°的角拼成一个三角形,并测量三角形的三边长.每小组选出两个三角形,即△ABC 和△A′B′C′,同组讨论交流, ∠C与∠ C′相等吗?对应边的比 , , 相等吗?你们所画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二)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 ∠ A=∠A ′ ,∠B=∠B ′ ∴ △ABC ∽ △ A ′ B ′ C ′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验证方案并进行验证.首先,由小组讨论出验证方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其次,由小组根据方案操作验证.在此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画图、观察、比较、交流,最后通过活动让学生用语言概括总结.从学生自己动力手操作、实验所得出的判定条件,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及满足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逻辑推理能力.

(四)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例题讲解:

例:如图,D、E分别是△ABC边AB、AC上的点,DE∥BC

(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2)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3)写出三组成比例的线段. 解:(1)∵DE//BC

∴∠ADE =∠ABC,∠AED = ∠ACB (2)△ADE∽△ABC 理由是:

∵∠ADE =∠ABC,∠AED = ∠ACB ∴△ADE∽△ABC

(3)∵△ADE∽△ABC

∴ = =

(五)变换图形,拓展例题

B

D

E

D

B

E C

“A”型

A

1、移动线段DE,使得DE与BC不平行,△ADE与△ABC还可能相似吗?若再增加一个条件使△ABC ∽ △AED,这个条件可以是 ∠AE D=∠ B或∠ ADE=∠C .

A共角型

.2

2.继续移动线段DE,使E点与C点重合,并保持∠AED = ∠ABC.如图,AC=AD AB吗?由.

解: AC2

=AD . AB

∵ ∠ACD =∠ ABC, ∠CAD=∠BAC ∴ △ ACD ∽△ABC

∴ = ∴ AC2=AD . AB

B (E) 共角共边型 C

1.如图所示,若AC∥BD,则Δ Δ.

2.已知:在RtΔ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求证:

ΔACD∽ΔABC∽ΔCBD .

证明: ∵ ∠A=∠A,∠ADC=∠ACB=900

∴ ΔACD∽ΔABC(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同理 ΔCBD ∽ ΔABC

A ∴ΔABC∽ΔCBD∽ΔACD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3.试一试,解释生活

小故事《拿破仑测莱茵河宽度》 1805年,拿破仑率领大军与德俄联军在莱茵河作战.当时德俄联军在北岸步阵,法军在南岸,中间隔着很宽的莱茵河.法军要开炮轰击德俄联军,必须知道河的宽度.拿破仑为此大伤脑筋.站在南岸远望德俄阵地.忽然,他观察到

“X”型

母子型

对面岸边的一个标志O,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测量河宽的办法.他在自己的岸边选点A、B、D,使得AB⊥AO,DB⊥AB,然后确定DO和AB的交点C.然后测得AC=120米,CB=60米,BD=250米,你能帮助他算出莱茵河的宽度吗?

证明: ∵ AB⊥AO,DB⊥AB ∴ ∠OAC=∠DBC=900 ∵ ∠ACO=∠BCD

∴ ΔACO∽ΔBCD(两角对应相等, 两三角形相似) ∴ =

∵ AC=120米,BC=60米,BD=250米 ∴OA=500米

(七)积累与总结

这节课内容丰富,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收获?

1.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几种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

3.应用“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时,要注意图形中的公共角、对顶角、直角、两直线平行时的同位角、内错角或等角的余角,补角等等.

(八)布置作业

必做题 本节习题4.7 知识技能1,2题

选做题:如图,过△ABC( ∠ C > ∠ B)的边AB上一点D作一条直线与另一边AC相交,截得的小三角形与△ABC相似,这样的直线有几条?请把它们一一作出来.

作为八年级的数学实验教师,在新教材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运用新教材,一定要按照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背景出发,大胆优化或重组教材,这样才能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下是我执教的《探索三角形的相似的条件》一课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 一. 引入

我采用了情境导入与类比引入.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过时光的隧道,翱翔在古埃及的上空吧!请欣赏古埃及的故事(多媒体展示 ).

想一想:(小组讨论交流)

1、泰勒斯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从数学角度是什么? 2、按照概念,三角形相似需具备几个条件呢? 3、你还记得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吗? 4、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你认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哪些条件?

从而引入这节探索课.并且用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进行类比,得到新的知识.

反思: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在课堂中,我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本节课的教学可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相关知识,我们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法,注重“用教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

二. 探索活动

让学生动手画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并与同伴画的三角形作比较,看是否相似.我给学生两个角,让学生拼出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从而得出结论.

反思: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动脑筋动手的习惯.合理地改造教材,重组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和方式,通过2个连续的活动,创设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

会,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卢梭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教学中将数学材料中反映的数与形关系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来.概括为特定的一般关系和结构,做好抽象概括的示范工作,要特别注意重视“分析”和“综合”的教学;在解题教学中要注意去发掘隐藏在各种特殊细节后面的普遍性,找出内在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的、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即教会学生善于运用直觉抽象和上升型概括的方法. 三. 巩固练习与延伸训练

练习从简单到深入的,从中穿插例题的讲评,做练习时采用多种方式,如比赛、口答、笔答.

反思: 首先,培养学生概括的习惯,激发学生概括的欲望,形成遇到一类新的题时,经常把这种类型.

逻辑推理的方法构成的命题系统,因此,推理与数学关系密切,应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注意推理过程的教学,一开始就要逐步养成推理“步步有根据”,严密的推理,有熟练的基础上又要逐步训练学生简缩推理过程.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数学探索能力是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造性思维能力、探索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提出设想、验证设想、修正和发展设想的过程.在数学中,它表现在提出数学问题,探求数学结论,探索解决途径,寻找解题规律等一系列有意义的发现活动中,而数学探索能力就集中表现为提出设想和进行转换的本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探索未知世界的主动地位;在具体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关键性的词句,使学生学会“引申”所学的知识.

总体来说:虽说教无定法,但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我的启发下,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以上述思想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了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生成性.我的讲始终起到启发、点拨、纠偏、示范的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使他们“听”有所思,“学”有所获,本设计同时还注重发展了习题的作用,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教育思想.

谢谢大家!

吴 月 香 二0一三年二月


相关内容

  • 4.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
  • 杨井中学九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杜泽 小 组: 姓 审核人: 名: 课型:新授课 班级: 教师评价: 时 间: 2014.10.15 归纳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 序 号:32 集体备课 一. 课题:4.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 二.学习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 ...

  • [相似三角形]教学设计
  • <相似三角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27.2相似三角形"(第二课时) 2.内容解析 在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图形的全等,也研究了一些图形的变换,本章将在此基 ...

  •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
  • 第十章 图形的相似 10.1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 [新知导读] 1.在一幅江苏省地图上,扬州与南京的距离AB=1.25cm,实际上扬州与南京的距离AB约为100km,请根据上述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1)线段AB与AB的比是 . (2)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3)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答:(1)1 ...

  •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教学设计
  • 作者:郑碧星 福建中学数学 2002年11期 设计说明: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三年制初二几何5.4节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本节课首先在新旧知识的转折处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交流,获得知识,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其次 ...

  • 全国初中数学教材目录大全
  • 人教版初中数学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3.3 解一元一 ...

  •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1
  • 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在这之前,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相似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

  • 数学经验总结
  •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变化 一.数与代数 1.有理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 (1)重视数轴的应用,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绝对值: (2)重视对乘方意义的理解: (3)重视对有理数运算律意义的理解和运用:强调明白其中的算理: (4)新增对含有较大(或较小)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要求降低的 ...

  •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 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在这之前,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相似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

  • 相似三角形全章教案
  • 23.2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1) 教学目标: 1.经历"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 2.能运用"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重点和难点: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