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难点:1.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2.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探究式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设计】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看过《西游记》的同学都知道,孙悟空有72般变化,能上天入地,神通广大,当然这只是科幻神话小说里的情节。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有同学会说,我们可以钻井取样,也有同学会说可以利用火山喷发来获得信息。

(课件展示)

2.新课教学

师:目前世界最深的钻井有12km,仍不到地球半径的500分之1,火山喷发也只是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看来这些方法都是行不通的。那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来认识我们的地球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1页,从中找到答案。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师:目前,关于对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纵波和横波。 (课件展示 动画演示纵波和横波)

【板书】

1.地震波 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师: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物质性质是不均一的,也就是说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在一定深度会发生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

深度 速度(千米/秒)

0 3 6 9

12 15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板书】2.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课件展示 图表)

【板书】3.地壳、地幔、地核的比较

【注意】特别要落实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

师: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用鸡蛋来形容地球的内部圈层,蛋壳代表的是地壳,蛋青代表地幔,而蛋黄就代表地核了。

【过渡】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了解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生:略。

师: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如图所示),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师:讲到这里我们今天的新课就结束了,下面就来回顾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 (课件展示)

师:还剩一点时间,我们做几道习题。

(课件展示)

【板书设计】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2.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3.地壳、地幔、地核的比较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教学反思】 略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难点:1.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2.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探究式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设计】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看过《西游记》的同学都知道,孙悟空有72般变化,能上天入地,神通广大,当然这只是科幻神话小说里的情节。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有同学会说,我们可以钻井取样,也有同学会说可以利用火山喷发来获得信息。

(课件展示)

2.新课教学

师:目前世界最深的钻井有12km,仍不到地球半径的500分之1,火山喷发也只是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看来这些方法都是行不通的。那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来认识我们的地球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1页,从中找到答案。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师:目前,关于对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纵波和横波。 (课件展示 动画演示纵波和横波)

【板书】

1.地震波 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师: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物质性质是不均一的,也就是说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在一定深度会发生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

深度 速度(千米/秒)

0 3 6 9

12 15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板书】2.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课件展示 图表)

【板书】3.地壳、地幔、地核的比较

【注意】特别要落实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

师: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用鸡蛋来形容地球的内部圈层,蛋壳代表的是地壳,蛋青代表地幔,而蛋黄就代表地核了。

【过渡】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了解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生:略。

师: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如图所示),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师:讲到这里我们今天的新课就结束了,下面就来回顾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 (课件展示)

师:还剩一点时间,我们做几道习题。

(课件展示)

【板书设计】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2.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3.地壳、地幔、地核的比较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教学反思】 略


相关内容

  •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优质课教案设计
  •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优质课教案设计 共1课时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 2.识记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 ...

  • 地球的内部教案
  • 地球的内部教案 授课班级:六(3)班 课时:1课时 实习老师:袁菊仙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二)技能目标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结构: 2.能够制作一个比例合理的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

  • 鲁教版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word教案
  •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②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③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④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⑤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 ...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教案 教学过程:[导入]师: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地球的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地球的外部圈层,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呢?水圈,岩石圈,大气圈.我们都知道大气圈作为地球圈层之一,对我们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请 ...

  • 自然地理学教案
  • 教 案 课程教案 绪 论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关注3个问题:1)研究什么-研究对象和核心问题:2) 有什么用-基本价值:3)怎么研究-方法论(科学哲学.逻辑.系统论等).这这些问题都是绪论需要回答的.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是研究地球表面这一部分 ...

  • [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教案1.doc
  • <第1节 形形色色的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 (1)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2)举例说明生物的多样性. 2.能力: (1)尝试运用统计.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2)通过讨论.交流,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物圈是 ...

  •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1~3
  • <教与学整体设计·全品学练考>教学资源光盘目录 新课标 人教版 地理必修1~3 整理人: 尹家国 必修1 教案 1.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2.第一章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4.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5.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6. ...

  •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中 李志静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 ...

  •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1.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课程标准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