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结构图)

一、诗歌鉴赏考点纲要图

1.人物形象 1.虚实相生 分类 2.事物形象(意象—意境) 2.情景交融 一.诗歌形象 3.景物形象 3.韵味无穷 (景) 1.明确什么是形象,有何特征 答题步骤 2.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该形象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理解诗歌的意思(明省略、调语序) 1.平淡、工丽、直率、含蓄、自然、清幽、雄奇、 二.诗歌的语言 语言风格 奔放、洗练、悲慨、沉郁、清新、质朴 (手法) 2.答题时,要明确是何种风格,并用诗句来解说 炼字:答出该字所起的某种艺术效果(修辞、内容、情感) 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述、议论、 (说明)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设问、对比、衬托、用典、双关、 互文、比兴 1.描写的表现手法:渲染(正面描写) 、烘托(侧面描写)景物描写、 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肖像、 神态) 、工笔、白描、虚写和实写(虚实结合) 2.抒情的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三.诗歌的艺术技巧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 (手法) 1. 以乐写乐 情与景的关系 2. 以哀写乐 3. 以哀写哀 4. 以乐写哀 3.文章结构的表现手法:起句切题、承上启下、卒章显志、 欲抑先扬、跌宕起伏、铺垫伏笔 前后照应、以小见大、远近结合 答题步骤:1.何种手法 2.如何体现(内容) 3.表达何种情感 送别:1.伤心、依恋 2.互相劝勉 3.深情厚意 羁旅怀乡:1.怀想之情 2.思人之意 3.羁旅之苦 1.美好田园山水,喜好与向往 山水田园 2.恬淡闲适之情,退隐山林之心 3.不满现实 1.征战之苦 2.奇异风物 3.思念故土亲人 边塞征战 4.同仇敌忾,报效祖国之志 5.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感慨 6.不满帝王穷兵黩武 A.物是人非,国家兴亡之感 怀古咏今:1.咏古迹 2.咏古事 B.褒贬古今人物,评判历史事件 3.怀古人 C.感慨个人遭遇 D.讽刺后来者(刺古、劝今) E.对现实不满和抨击(伤今)

四.诗歌的思想内容 (情)

1

二、 【考纲解读】 、 考纲内容 1. 鉴赏古代诗 歌的形象、语言 和表达技巧。 2. 评价古代诗 歌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 度。 考纲阐释 ① 鉴赏诗歌的形象。 ② 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鉴赏 诗歌的语言风格。 ③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作 考点分布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 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表达技巧指的是表达方式、表现手 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 法等。 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

【考点透

析】

三、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 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 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 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 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四、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 五、关于人物形象的提问方式: 1、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本是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诗人借助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六、鉴赏要求: 把握形象特征、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分析寓于形象中思想感情 七、通过例题总结方法(书:69 页 ① ② ③ ④ ⑤ 例题 1)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 ⑥ ⑦

2

例 1:郑鄂: 例 2: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 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 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八、答题格式(步骤) (1)总说形象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指出形象的意义。 例 1: 诉衷情 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问: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一)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 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二)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 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步骤三) 例次开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 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

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解析: 1. “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述诗句的内容,再阐 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就 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根据词人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 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答案: 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 写江水。 “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 “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的动势, “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 “拍” 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 “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切; “千堆雪” ,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 绘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 业无成的感慨。 作业:基础达标题 1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

3

九、景物形象 诗中承载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景物) 。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 、 、 、 、 ,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 、 、 ,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 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 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景物形象涉及: (二)提问方式 ① ② ③ (三)通过例题总结方法

4

4 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 “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 “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 : 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 、 、 、 、 、 ,就已经不再是 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 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 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5 意境 所谓“意” ,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

情化的理” , 又是“蕴理的情” ;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 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 “意境” ,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 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 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 一些砖石。 例 1 读下面的词,完成 1—2 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解析: 1. “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述诗句的内容,再 阐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 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 诗人写历史人物, 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根据词人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 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答案: 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 写江水。 “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 “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的动势, “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 “拍” 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 “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切; “千堆雪” ,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 绘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 业无成的感慨。 例 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 3-4 题。 菊花 蝉 元稹 虞世南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 “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4.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解析: 3.咏物诗不直接表露诗人的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 入一物象中,这是常

识。根据诗中对这个物象描述的一些特征,分析诗人的真正用意,这是方法。 4.咏物诗常常运用自况、自喻、自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特征。

5

答案: 3.两首诗虽然分别冠以“菊花”“蝉” 、 ,但均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 《菊花》中,借菊花的 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高贵无瑕的品行。 《蝉》中,作者借“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 假良史之辞” ,不借“东风之力” ,而是凭借“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立身 高洁,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4.作者的形象是借“菊花”“蝉”的形象描绘而自喻出来。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 、 的形象“菊花” “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 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清高的节操来。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第 5 题。 诉衷情 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5.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 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 门的感慨。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

诗歌的形象鉴赏(二)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 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 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 (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 ,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 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 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 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

洁白如瑕的素练,在 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 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 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 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 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 、 、 、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 “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 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 烟” ;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6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析】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 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 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 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 情的轻松和愉悦。 谒金门 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析】词一开头,作者就用生花妙笔“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把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用特定的镜头 推到读者的面前。但它的妙处不仅仅在写景,而在于它

以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 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她,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因为丈夫远 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 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这种由景入情、以景寓情的手 法,把景与情如胶似漆地糅合在一起,交织成一幅完整而鲜明的画面。 二、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1.抓物象的特点。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析】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 题目、点题句、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入点。 “次” :驻扎,停泊。 “客” 为诗人。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 “客路” :自己要走的旅途, “行舟” “乡书” “归 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 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 ,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 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 “帝里无相识” ,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 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 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

7

(唐•冯延巳)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3.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 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

特有内涵入手。下面举例说明。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 样,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 晶莹、高洁。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 )——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 ” )——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 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 ” )——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 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③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 , 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 )——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 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 曾看见。 《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 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 )——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 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 )—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 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 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 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

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 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 :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 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宋人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宋人 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 人格的写照。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 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 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诗 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 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 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

8

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⑧松——坚贞高洁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 ”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 : 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⑨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 : 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 , 。这里是实写 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 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 : 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

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 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 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 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人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 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等。 ○11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 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 : 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 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 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 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 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唐人秦观《踏莎行》、 )“子 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宋人王令《送春》 )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 归的情思。 ○12 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 ,极容易勾起旅途 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 如 鹧鸪啼处远人行” (唐人李群玉 《九子坡闻鹧鸪》、 )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 的一种鸟。 ○13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 :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 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稹》、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唐•赵嘏《长安秋 望》、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宋•戴复古《月夜舟中》 )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 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 江糊秋水多” (杜甫《天末怀李白》、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李商隐《离思》 )等。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 ;以“松风山 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风 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 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 ;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

9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 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三、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析】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 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这首 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 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 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 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四、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 ,即诗人自己。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 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 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

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析】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 “清露”之洁、 “疏桐”之高挺来 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 、 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 了。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 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 “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 “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 至此, “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总之,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 感。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 “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 、 “独” “怆然而涕下”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 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 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11

一、诗歌鉴赏考点纲要图

1.人物形象 1.虚实相生 分类 2.事物形象(意象—意境) 2.情景交融 一.诗歌形象 3.景物形象 3.韵味无穷 (景) 1.明确什么是形象,有何特征 答题步骤 2.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该形象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理解诗歌的意思(明省略、调语序) 1.平淡、工丽、直率、含蓄、自然、清幽、雄奇、 二.诗歌的语言 语言风格 奔放、洗练、悲慨、沉郁、清新、质朴 (手法) 2.答题时,要明确是何种风格,并用诗句来解说 炼字:答出该字所起的某种艺术效果(修辞、内容、情感) 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述、议论、 (说明)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设问、对比、衬托、用典、双关、 互文、比兴 1.描写的表现手法:渲染(正面描写) 、烘托(侧面描写)景物描写、 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肖像、 神态) 、工笔、白描、虚写和实写(虚实结合) 2.抒情的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三.诗歌的艺术技巧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 (手法) 1. 以乐写乐 情与景的关系 2. 以哀写乐 3. 以哀写哀 4. 以乐写哀 3.文章结构的表现手法:起句切题、承上启下、卒章显志、 欲抑先扬、跌宕起伏、铺垫伏笔 前后照应、以小见大、远近结合 答题步骤:1.何种手法 2.如何体现(内容) 3.表达何种情感 送别:1.伤心、依恋 2.互相劝勉 3.深情厚意 羁旅怀乡:1.怀想之情 2.思人之意 3.羁旅之苦 1.美好田园山水,喜好与向往 山水田园 2.恬淡闲适之情,退隐山林之心 3.不满现实 1.征战之苦 2.奇异风物 3.思念故土亲人 边塞征战 4.同仇敌忾,报效祖国之志 5.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感慨 6.不满帝王穷兵黩武 A.物是人非,国家兴亡之感 怀古咏今:1.咏古迹 2.咏古事 B.褒贬古今人物,评判历史事件 3.怀古人 C.感慨个人遭遇 D.讽刺后来者(刺古、劝今) E.对现实不满和抨击(伤今)

四.诗歌的思想内容 (情)

1

二、 【考纲解读】 、 考纲内容 1. 鉴赏古代诗 歌的形象、语言 和表达技巧。 2. 评价古代诗 歌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 度。 考纲阐释 ① 鉴赏诗歌的形象。 ② 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鉴赏 诗歌的语言风格。 ③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作 考点分布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 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表达技巧指的是表达方式、表现手 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 法等。 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

【考点透

析】

三、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 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 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 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 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四、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 五、关于人物形象的提问方式: 1、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本是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诗人借助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六、鉴赏要求: 把握形象特征、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分析寓于形象中思想感情 七、通过例题总结方法(书:69 页 ① ② ③ ④ ⑤ 例题 1)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 ⑥ ⑦

2

例 1:郑鄂: 例 2: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 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 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八、答题格式(步骤) (1)总说形象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指出形象的意义。 例 1: 诉衷情 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问: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一)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 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二)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 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步骤三) 例次开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 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

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解析: 1. “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述诗句的内容,再阐 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就 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根据词人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 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答案: 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 写江水。 “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 “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的动势, “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 “拍” 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 “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切; “千堆雪” ,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 绘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 业无成的感慨。 作业:基础达标题 1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

3

九、景物形象 诗中承载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景物) 。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 、 、 、 、 ,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 、 、 ,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 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 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景物形象涉及: (二)提问方式 ① ② ③ (三)通过例题总结方法

4

4 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 “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 “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 : 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 、 、 、 、 、 ,就已经不再是 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 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 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5 意境 所谓“意” ,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

情化的理” , 又是“蕴理的情” ;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 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 “意境” ,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 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 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 一些砖石。 例 1 读下面的词,完成 1—2 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解析: 1. “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述诗句的内容,再 阐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 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 诗人写历史人物, 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根据词人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 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答案: 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 写江水。 “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 “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的动势, “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 “拍” 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 “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切; “千堆雪” ,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 绘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 业无成的感慨。 例 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 3-4 题。 菊花 蝉 元稹 虞世南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 “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4.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解析: 3.咏物诗不直接表露诗人的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 入一物象中,这是常

识。根据诗中对这个物象描述的一些特征,分析诗人的真正用意,这是方法。 4.咏物诗常常运用自况、自喻、自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特征。

5

答案: 3.两首诗虽然分别冠以“菊花”“蝉” 、 ,但均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 《菊花》中,借菊花的 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高贵无瑕的品行。 《蝉》中,作者借“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 假良史之辞” ,不借“东风之力” ,而是凭借“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立身 高洁,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4.作者的形象是借“菊花”“蝉”的形象描绘而自喻出来。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 、 的形象“菊花” “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 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清高的节操来。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第 5 题。 诉衷情 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5.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 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 门的感慨。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

诗歌的形象鉴赏(二)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 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 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 (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 ,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 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 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 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

洁白如瑕的素练,在 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 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 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 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 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 、 、 、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 “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 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 烟” ;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6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析】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 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 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 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 情的轻松和愉悦。 谒金门 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析】词一开头,作者就用生花妙笔“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把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用特定的镜头 推到读者的面前。但它的妙处不仅仅在写景,而在于它

以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 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她,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因为丈夫远 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 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这种由景入情、以景寓情的手 法,把景与情如胶似漆地糅合在一起,交织成一幅完整而鲜明的画面。 二、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1.抓物象的特点。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析】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 题目、点题句、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入点。 “次” :驻扎,停泊。 “客” 为诗人。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 “客路” :自己要走的旅途, “行舟” “乡书” “归 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 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 ,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 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 “帝里无相识” ,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 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 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

7

(唐•冯延巳)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3.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 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

特有内涵入手。下面举例说明。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 样,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 晶莹、高洁。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 )——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 ” )——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 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 ” )——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 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③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 , 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 )——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 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 曾看见。 《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 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 )——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 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 )—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 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 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 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

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 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 :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 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宋人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宋人 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 人格的写照。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 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 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诗 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 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 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

8

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⑧松——坚贞高洁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 ”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 : 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⑨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 : 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 , 。这里是实写 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 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 : 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

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 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 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 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人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 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等。 ○11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 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 : 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 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 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 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 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唐人秦观《踏莎行》、 )“子 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宋人王令《送春》 )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 归的情思。 ○12 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 ,极容易勾起旅途 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 如 鹧鸪啼处远人行” (唐人李群玉 《九子坡闻鹧鸪》、 )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 的一种鸟。 ○13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 :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 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稹》、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唐•赵嘏《长安秋 望》、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宋•戴复古《月夜舟中》 )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 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 江糊秋水多” (杜甫《天末怀李白》、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李商隐《离思》 )等。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 ;以“松风山 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风 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 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 ;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

9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 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三、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析】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 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这首 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 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 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 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四、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 ,即诗人自己。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 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 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

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析】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 “清露”之洁、 “疏桐”之高挺来 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 、 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 了。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 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 “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 “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 至此, “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总之,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 感。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 “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 、 “独” “怆然而涕下”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 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 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11


相关内容

  • 大班语言活动[风在哪里]
  • 大班语言活动<风在哪里> 活动前评析 在以往的语言活动中, 幼儿的兴趣与积极性不是太高, 往往存在教师唱主角, 幼儿只是配合的现象, 因此, 如何在语言活动中发挥幼儿创造力, 培养其对语言活动的兴趣呢? 我们发现在语言活动中, 运用尝试教学的方法, 是开拓幼儿思路的关键, 在尝试活动中, ...

  • 班语言活动夏天的歌
  •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夏天的歌 设计意图: 诗歌<夏天的歌>以寻找美妙动听的声音为主线,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为主角,用动听的叫声呈现独特的夏日景象.诗歌意境优美,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内容生动有趣,深受幼儿喜爱:结构清晰.简单,句式反复,易于幼儿理解与掌握.诗歌有很大的想象空间,适合幼儿仿 ...

  • 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
  • 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下面就每一种结构作简单的分析,以有助于鉴赏. 1.首尾照应 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 ...

  • 唐诗语言之美
  • 唐诗语言之美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简介: 唐诗作为中华灿烂文化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甚至世界艺术史上都有独特而不可取代的地位.唐诗作为一座不可超越的文化高峰,它的艺术特色及内在质感是任何一个朝代的诗歌所不能表达的.但唐诗的美感到底源自何处?我认为源自唐诗语言.本文试着从元古典.音乐.绘画 ...

  • 诗歌鉴赏:理解诗歌--结构
  • 诗歌鉴赏:理解诗歌--结构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结构特点 学会运用诗歌结构特点,分析诗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掌握概括诗歌结构层次的思路和方法 掌握高考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高考命题点与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 练习.归纳.讲授.点拨 [教学步骤] 一.诗句在诗歌中结构中的作用 ...

  • 汉语诗歌的继承和创新----关于意象和意境
  • 汉语诗歌的继承和创新(二) ----关于意象和意境 一.关于意象 如韦勒克在所著<文学心理>中说:"文学的意义与功能主要呈现在隐喻和神话中.人类头脑中存在着隐喻式的思维和神话式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借助一般隐喻的手段,借诗歌叙述与描写的手段来进行的."这里所指的借隐喻手 ...

  • 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诗歌
  • 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二)情与景的关系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借景抒情)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 ...

  • 古诗歌写景角度
  • 古代诗歌写景特色 五个角度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大家都知道,我国古典诗歌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要想读懂一首古诗,关键是读懂其写景特色 ...

  • 现代诗歌的结构
  •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与古典诗歌比,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现代诗主要流派为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划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现代诗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是不受格律约束,自由抒发思想感情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的一种诗歌样式。由于现 ...

  • 四言诗虚字中心说
  • 作者:孙立尧 中国韵文学刊 2007年05期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91(2006)04-0025-12 一 四言诗之节奏与句式 以形式论,诗之所以为诗,音韵和节奏乃其成立的基本条件,古今中外皆然.律诗未定型之前,我国古诗中,平仄.对仗等因素在诗法中并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