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家庭社会学浅谈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家庭社会学的浅谈

张 成 博

(上海交通大学电院 5090309407)

家庭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家庭个体关系和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从本人一学期的社会学通识课的理解上来看,就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宏观现象的学科,社会是家庭的宏观体现,而家庭则是社会的微观本质,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也促成了社会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可以说,这是一门在我看来意义重大的社会学分支。

下面就从家庭社会学的概况、热点研究课题和解决方向两个角度阐释我对该问题的初步理解。

家庭社会学的概况

(一) 家庭的本质

关于家庭的本质理解,是在邓伟志所著的《家庭问题种种》一书中首先引起的,该书对家庭定义的表述是:按血缘和姻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简而言之就是:血缘+经济=家庭。他认为,在血缘和经济两大因素中,经济的关系更为重要。在阶级社会中,不仅姻缘要服从经济,就是血缘关系的亲疏,也要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因此,他认为,家庭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关系。我对这种观点持部分肯定的态度。首先,经济基础确实可以决定家庭中每个个体的社会地位、生活质量乃至幸福指数,但血缘和亲情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我们可以在网上屡屡见到某位明星富翁因家庭问题产生心理疾病乃至自杀、犯罪等,而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虽然贫穷却生活的很快乐很满足。所以,对于家庭本质的理解我认为是结合了人口生产关系、情感关系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在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的要素下构成的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

(二) 家庭职能的概念

在《社会科学争鸣大系——社会学卷》中阐述道:家庭职能是指家庭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所能发挥的作用。一般来讲,这样的职能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生育职能,这个是自从存在家庭以来,在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的职能;第二类是消费,这保证了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第三类就是派生职能,如宗教,这不是每个家庭必须具备的。首先就生育职能来讲,这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传承的保证,同时也应该是家庭生活得以和睦美满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从这个职能中引申出的诸如“丁克”家庭、婚外生育等一些社会敏感问题,同样是印证了微观家庭可以对宏观社会产生影响的观点,这也将在后面的热点问题中加以细究。而消费则更是如此,从个人家庭的消费可以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利益的分配问题,当然,这也是间接反映一个家庭经济基础的一个体现。如果一个家庭的消费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层面上,那这个家庭的经济基础必然是不高的。在看最后一个职能,这个从我个人的角度觉得中国的情况没有外国那么复杂,可能基于我国对宗教信教的管理的问题,以及一些历史考究的缘故,当然这个仅仅是个人的主观臆断。

针对家庭职能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学者研究的方向。同样从本书中参考相关信息,有些学者认为家庭经营终究是一种小生产方式,只适用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家庭的这种生产职能也将随之消失。关于生育职能,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提出的关于人类两种生产的论断:“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生产本身又又两种,一方面为生活资料,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所以,家庭生育职能作为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将一直保留。我个人感觉,未来人类科技和文明的高速发展必将影响到家庭职能的转变。一部分职能被弱化,如生产职能;一部分职能将得到加强,如教育职能;而一部分职能将维持,如生育职能。总之,这样一种职能的转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多种文化相互冲击融合的结果。当然,不同的职能我觉得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其加强和削弱也不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家庭在社会中地位的加强或者削弱,正如生物进化的道理,所谓优胜劣汰的原理在这里同样适用。

(三) 家庭结构概述

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中国家庭结构呈现出三种状态:

1、相对稳定的家庭类型。三代直系家庭是其代表;城镇三代直系家庭的维系得益于家庭内部管理的松弛,在农村则与独子比例增大有关。

2、明显上升的家庭类型。夫妇核心家庭提高幅度显著,实行2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是这一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它既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重要现象,又是社会发展具有缺陷的反映;单人家庭也有增长,青年人晚婚和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丧偶比重提高是主要影响因素。

3、以下降为表现形式的家庭类型。缺损核心家庭明显减少,标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后者的降低主要是夫妇核心家庭上升所致,或谓核心家庭内部不同类型调整的结果。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家庭结构总体上将持续这种状态,一些家庭类型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动。当代家庭的结构简化和规模缩小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方式发生改变,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潘允康认为,家庭核心化趋势的原因在于:

1、近代城市工业化的进程使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大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职业流动,很多人远离双亲去城市打工,从而产生许多新的核心家庭。

2、家庭就业成员的增加使财富不再集中在父母手中,权利的分散从而影响了大家庭的凝聚力。

3、大家庭的人口层次多,关系复杂,相互间容易发生纠葛。

4、两代人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世界观等的差异容易造成隔阂,人们宁愿分开住使思想更自由。

我认为主要原因应该是前两点,毕竟家庭中经济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我个人的观点感觉家庭核心化使得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尽可能的为家庭的最优化而努力,使得家庭产生利益的效率更高,而原先传统家庭中,由于关系结构庞杂,整个家庭的利益相关对个人的影响并没有那么明显。当然,产生这种现象也必然是综合各种因素的结果。

热点研究课题和解决方向

(一) 关于“丁克”家庭的分析

“丁克”家庭是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较多的涌现,而在最近几十年日益兴盛的一种家庭模式。丁克夫妻的要旨就是提倡夫妻过二人世界而不要孩子。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显示:1993年美国6180万个家庭中,约有3480万家庭无子女,占到了惊人的51.1%。在我国,这种现象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就业等竞争压力的提升而逐步加剧。在上世纪90年代,在南京的抽样调查中已有超过4%的夫妇愿意成为丁克,预测现在这一比例将会更高。

在2000年3月《社会》期刊中,刘杰森曾对该现象进行过分析,他认为这种现象不能视为家庭的变异,而应该是家庭形式在现代化条件下的一种变化,他不能代表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只是适应一部分人的特殊的生理生活需求。我赞同这种观点,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实这种大规模的席卷式的现象背后,应该有其特定的社会根源。究其原因,应该包括这样几点:

第一、工作原因。中国的高速发展背后是现代都市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模式,这样的模式无法提供年轻夫妇时间和经历去生育孩子乃至照顾孩子。而且很多企业在招工时刻意回避已婚女子,这样针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孕育、抚养的企业成本也使得家庭成员在工作的时候不敢奢望有孩子,来自企业和社会的压力让他们最终选择丁克。

第二、经济原因。众所周知,现在的中国大都市望而却步的房价,居高不下的物价水平和培养孩子所需要的高额成本,让原本就不堪重负的城市夫妇更是雪上加霜,孩子就像一个吸金箱,为了不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下风,各种名目的培训班同样也是青年夫妇们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于是他们就退一步,选择暂时丁克。

第三、心里原因。当青年夫妇看到周围的家庭都没有孩子甚至不准备要孩子时,这种人云亦云的心里暗示也导致了更多的人放弃生育计划。他们甚至会因为有孩子而招致单位其他同事的另眼相看。另一方面,社会铺天盖地的宣传丁克,也从心里上让更多的夫妇认为不要孩子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反而会是一种紧跟时尚潮流的代表,内心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最合理又最完满的解释。

从未来家庭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并不像有些人人担心的那样因为丁克的出现导致出生率大幅下降而使人类社会最重走向倒退甚至灭亡。所谓物

极必反,正是由于中国人口的基数庞大才导致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的盛行,所以当中国人口真正回复到环境和社会所能承载的水平上时,丁克自然会逐渐散去它夺目的光环。

(二) 家庭抚养关系与儿童的社会化

儿童的社会化是在实现生活环境中逐步完成的长期的过程。家庭对于儿童的抚养方式是对儿童社会化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而家庭对儿童的抚养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能否在将来在真正走向社会时顺利的适应社会,顺利完成从家庭到社会的过度,从而顺利的成为社会力量的贡献者和国家的合格的建设者。从《教育评论》1998年2月期刊中周宗奎的阐述中,他从家庭抚养方式的结构、类型差异和文化差异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理解。

首先,家庭是作为一个系统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过程的。这里理解系统这个词的意义十分重要,就是说,儿童的成长不是单一的由家庭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价值基础等决定的,并不是说一个亿万富翁培养出的孩子就一定比农民培养出的优秀,也不是说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培养出的孩子就一定比文盲培养的优秀。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反例比比皆是。而作为孩子的第一人老师,父母承担着这个系统的主干力量。他们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孩子告诉他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符合道德准则的,什么是理想和信念。同时,父母对于孩子的反应也要有相应的答复。当孩子不小心摔倒而嚎啕大哭时,我们不是赶紧扶起他并对着绊倒他的石头大骂,这样在孩子内心便产生了我做的永远都是对的,错的永远都是别人的错误的价值取向。

其次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抚养方式的差异。孩子最终走向社会所接触的大多数不是家庭中所体验到的那样,家庭中父母可以不计回报的付出爱给孩子,社会需要竞争和回报;家庭中人际关系仅存在父与子的亲情关系,而社会需要合作分工,需要明争暗斗。这样的文化和背景上的差异需要我们提前做出合理的准备,让孩子啊在踏入社会时感受到的不适降到最低。

未来的社会,激烈的竞争依旧将持续,儿童的社会化之路依旧需要不断的探索。这时,作为家庭主体和导师的父母需要的更多的应是教会孩子宽容、冷静、独立、思考、承担、友谊等等,从而形成系统而持久的家庭抚养关系。

(三) 关于“第三者”现象

学术界对“第三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确定存在着分歧。究其产生的根源,人们通常侧重于从当事人本身的道德修养、家庭背景灯角度去点评,导致很多家庭“第三者”问题在公诸于众之后造成不可收拾的残局。从《社会科学争鸣大系——社会学系》中关于其产生的社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第三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低下、物质的匮乏和文化艺术的落后。关于这一点认识,我并不是十分认同。首先,在物质和文明最为先进的美国,每年都会有无数的关于“第三者”的新闻和报道,从明星到总统,从商界巨子到政坛要人,他们中不乏社会中的精英人物,所以生产力和文化水准的低下促成这样的事实并不见得。

2、“第三者”是爱情贫乏症的产物。一方面,爱情和家庭婚姻关系的动摇时促成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的主要的因素;而另一方面,即使家庭生活看起来风平浪静,其之下所潜藏的“低质量、高稳定”的现实也是促成“第三者”的“致命杀手”。因此,归结起来就是爱情与婚姻的脱节最终导致这样的结局。

从中国的社会现状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国民众对于婚姻观和爱情观的理解更加开放和自由,媒体和社会对于这种现象的容忍度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就促成了当一个“第三者”出现而未被民众斥责时大量的潜在的欲望便如潮水般爆发出来,成为家庭社会学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而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这样的现象的分析也呈现愈发开放和宽容的态势。综合起来有以下的一些观点意见:

1、插足对于无爱婚姻中的“第三者”未必不道德,在某种情况下还有一些积极的意义。在现实中,由于爱情和婚姻的不统一性而潜藏的不确定性,因为当事人在他出得到的满足而逐步被放大,导致婚外爱情。

2、第三者问题不可怕也难以解决,不妨任其自然。国家到目前为止也并未就第三者的问题真正做过司法上的解释,既然国家都没能控制,自然应该不必惊慌。所谓“存在即为合理”,任何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的一面,过多的干涉反而会使其步入难以控制的局面。

3、插足行为社会危害性大,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从一而终不相符合,应大力制裁。这种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但问题是具体到制裁落实的阶段,其难度和风

险可想而知,一旦处理不当,可能给当事人造成更加严重的心里影响,引发民众的不满情绪,适得其反。

从家庭的延续和传承来看,“第三者”的出现本身并不能说明是死亡婚姻的解脱还是肮脏灵魂的表露。再次引用那句“存在即为合理”,我觉得合理并不是说可以成为效仿的对象,而是应该以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尽可能规避更大的风险,至于未来插足现象何去何从,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消失之后会出现另一个同样棘手的家庭问题。所以,我认为做好当下的控制和防范的工作才是重中之重。

主要参考资料

·彭新武:《人文社会科学概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邓伟志:《社会科学争鸣大系——社会学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

·【美】艾尔·巴比 :《社会研究方法》 华夏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刘杰森:《社会学视野中的“丁克”家庭》 选自《社会》2000年3月刊 ·刘志明:《家庭,学校,社会携起手来共同教育和培养好学生》 选自《内蒙古煤炭经济》2000年1月刊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家庭社会学的浅谈

张 成 博

(上海交通大学电院 5090309407)

家庭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家庭个体关系和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从本人一学期的社会学通识课的理解上来看,就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宏观现象的学科,社会是家庭的宏观体现,而家庭则是社会的微观本质,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也促成了社会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可以说,这是一门在我看来意义重大的社会学分支。

下面就从家庭社会学的概况、热点研究课题和解决方向两个角度阐释我对该问题的初步理解。

家庭社会学的概况

(一) 家庭的本质

关于家庭的本质理解,是在邓伟志所著的《家庭问题种种》一书中首先引起的,该书对家庭定义的表述是:按血缘和姻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简而言之就是:血缘+经济=家庭。他认为,在血缘和经济两大因素中,经济的关系更为重要。在阶级社会中,不仅姻缘要服从经济,就是血缘关系的亲疏,也要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因此,他认为,家庭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关系。我对这种观点持部分肯定的态度。首先,经济基础确实可以决定家庭中每个个体的社会地位、生活质量乃至幸福指数,但血缘和亲情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我们可以在网上屡屡见到某位明星富翁因家庭问题产生心理疾病乃至自杀、犯罪等,而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虽然贫穷却生活的很快乐很满足。所以,对于家庭本质的理解我认为是结合了人口生产关系、情感关系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在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的要素下构成的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

(二) 家庭职能的概念

在《社会科学争鸣大系——社会学卷》中阐述道:家庭职能是指家庭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所能发挥的作用。一般来讲,这样的职能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生育职能,这个是自从存在家庭以来,在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的职能;第二类是消费,这保证了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第三类就是派生职能,如宗教,这不是每个家庭必须具备的。首先就生育职能来讲,这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传承的保证,同时也应该是家庭生活得以和睦美满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从这个职能中引申出的诸如“丁克”家庭、婚外生育等一些社会敏感问题,同样是印证了微观家庭可以对宏观社会产生影响的观点,这也将在后面的热点问题中加以细究。而消费则更是如此,从个人家庭的消费可以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利益的分配问题,当然,这也是间接反映一个家庭经济基础的一个体现。如果一个家庭的消费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层面上,那这个家庭的经济基础必然是不高的。在看最后一个职能,这个从我个人的角度觉得中国的情况没有外国那么复杂,可能基于我国对宗教信教的管理的问题,以及一些历史考究的缘故,当然这个仅仅是个人的主观臆断。

针对家庭职能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学者研究的方向。同样从本书中参考相关信息,有些学者认为家庭经营终究是一种小生产方式,只适用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家庭的这种生产职能也将随之消失。关于生育职能,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提出的关于人类两种生产的论断:“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生产本身又又两种,一方面为生活资料,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所以,家庭生育职能作为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将一直保留。我个人感觉,未来人类科技和文明的高速发展必将影响到家庭职能的转变。一部分职能被弱化,如生产职能;一部分职能将得到加强,如教育职能;而一部分职能将维持,如生育职能。总之,这样一种职能的转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多种文化相互冲击融合的结果。当然,不同的职能我觉得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其加强和削弱也不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家庭在社会中地位的加强或者削弱,正如生物进化的道理,所谓优胜劣汰的原理在这里同样适用。

(三) 家庭结构概述

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中国家庭结构呈现出三种状态:

1、相对稳定的家庭类型。三代直系家庭是其代表;城镇三代直系家庭的维系得益于家庭内部管理的松弛,在农村则与独子比例增大有关。

2、明显上升的家庭类型。夫妇核心家庭提高幅度显著,实行2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是这一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它既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重要现象,又是社会发展具有缺陷的反映;单人家庭也有增长,青年人晚婚和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丧偶比重提高是主要影响因素。

3、以下降为表现形式的家庭类型。缺损核心家庭明显减少,标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后者的降低主要是夫妇核心家庭上升所致,或谓核心家庭内部不同类型调整的结果。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家庭结构总体上将持续这种状态,一些家庭类型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动。当代家庭的结构简化和规模缩小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方式发生改变,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潘允康认为,家庭核心化趋势的原因在于:

1、近代城市工业化的进程使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大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职业流动,很多人远离双亲去城市打工,从而产生许多新的核心家庭。

2、家庭就业成员的增加使财富不再集中在父母手中,权利的分散从而影响了大家庭的凝聚力。

3、大家庭的人口层次多,关系复杂,相互间容易发生纠葛。

4、两代人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世界观等的差异容易造成隔阂,人们宁愿分开住使思想更自由。

我认为主要原因应该是前两点,毕竟家庭中经济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我个人的观点感觉家庭核心化使得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尽可能的为家庭的最优化而努力,使得家庭产生利益的效率更高,而原先传统家庭中,由于关系结构庞杂,整个家庭的利益相关对个人的影响并没有那么明显。当然,产生这种现象也必然是综合各种因素的结果。

热点研究课题和解决方向

(一) 关于“丁克”家庭的分析

“丁克”家庭是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较多的涌现,而在最近几十年日益兴盛的一种家庭模式。丁克夫妻的要旨就是提倡夫妻过二人世界而不要孩子。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显示:1993年美国6180万个家庭中,约有3480万家庭无子女,占到了惊人的51.1%。在我国,这种现象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就业等竞争压力的提升而逐步加剧。在上世纪90年代,在南京的抽样调查中已有超过4%的夫妇愿意成为丁克,预测现在这一比例将会更高。

在2000年3月《社会》期刊中,刘杰森曾对该现象进行过分析,他认为这种现象不能视为家庭的变异,而应该是家庭形式在现代化条件下的一种变化,他不能代表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只是适应一部分人的特殊的生理生活需求。我赞同这种观点,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实这种大规模的席卷式的现象背后,应该有其特定的社会根源。究其原因,应该包括这样几点:

第一、工作原因。中国的高速发展背后是现代都市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模式,这样的模式无法提供年轻夫妇时间和经历去生育孩子乃至照顾孩子。而且很多企业在招工时刻意回避已婚女子,这样针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孕育、抚养的企业成本也使得家庭成员在工作的时候不敢奢望有孩子,来自企业和社会的压力让他们最终选择丁克。

第二、经济原因。众所周知,现在的中国大都市望而却步的房价,居高不下的物价水平和培养孩子所需要的高额成本,让原本就不堪重负的城市夫妇更是雪上加霜,孩子就像一个吸金箱,为了不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下风,各种名目的培训班同样也是青年夫妇们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于是他们就退一步,选择暂时丁克。

第三、心里原因。当青年夫妇看到周围的家庭都没有孩子甚至不准备要孩子时,这种人云亦云的心里暗示也导致了更多的人放弃生育计划。他们甚至会因为有孩子而招致单位其他同事的另眼相看。另一方面,社会铺天盖地的宣传丁克,也从心里上让更多的夫妇认为不要孩子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反而会是一种紧跟时尚潮流的代表,内心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最合理又最完满的解释。

从未来家庭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并不像有些人人担心的那样因为丁克的出现导致出生率大幅下降而使人类社会最重走向倒退甚至灭亡。所谓物

极必反,正是由于中国人口的基数庞大才导致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的盛行,所以当中国人口真正回复到环境和社会所能承载的水平上时,丁克自然会逐渐散去它夺目的光环。

(二) 家庭抚养关系与儿童的社会化

儿童的社会化是在实现生活环境中逐步完成的长期的过程。家庭对于儿童的抚养方式是对儿童社会化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而家庭对儿童的抚养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能否在将来在真正走向社会时顺利的适应社会,顺利完成从家庭到社会的过度,从而顺利的成为社会力量的贡献者和国家的合格的建设者。从《教育评论》1998年2月期刊中周宗奎的阐述中,他从家庭抚养方式的结构、类型差异和文化差异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理解。

首先,家庭是作为一个系统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过程的。这里理解系统这个词的意义十分重要,就是说,儿童的成长不是单一的由家庭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价值基础等决定的,并不是说一个亿万富翁培养出的孩子就一定比农民培养出的优秀,也不是说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培养出的孩子就一定比文盲培养的优秀。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反例比比皆是。而作为孩子的第一人老师,父母承担着这个系统的主干力量。他们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孩子告诉他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符合道德准则的,什么是理想和信念。同时,父母对于孩子的反应也要有相应的答复。当孩子不小心摔倒而嚎啕大哭时,我们不是赶紧扶起他并对着绊倒他的石头大骂,这样在孩子内心便产生了我做的永远都是对的,错的永远都是别人的错误的价值取向。

其次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抚养方式的差异。孩子最终走向社会所接触的大多数不是家庭中所体验到的那样,家庭中父母可以不计回报的付出爱给孩子,社会需要竞争和回报;家庭中人际关系仅存在父与子的亲情关系,而社会需要合作分工,需要明争暗斗。这样的文化和背景上的差异需要我们提前做出合理的准备,让孩子啊在踏入社会时感受到的不适降到最低。

未来的社会,激烈的竞争依旧将持续,儿童的社会化之路依旧需要不断的探索。这时,作为家庭主体和导师的父母需要的更多的应是教会孩子宽容、冷静、独立、思考、承担、友谊等等,从而形成系统而持久的家庭抚养关系。

(三) 关于“第三者”现象

学术界对“第三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确定存在着分歧。究其产生的根源,人们通常侧重于从当事人本身的道德修养、家庭背景灯角度去点评,导致很多家庭“第三者”问题在公诸于众之后造成不可收拾的残局。从《社会科学争鸣大系——社会学系》中关于其产生的社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第三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低下、物质的匮乏和文化艺术的落后。关于这一点认识,我并不是十分认同。首先,在物质和文明最为先进的美国,每年都会有无数的关于“第三者”的新闻和报道,从明星到总统,从商界巨子到政坛要人,他们中不乏社会中的精英人物,所以生产力和文化水准的低下促成这样的事实并不见得。

2、“第三者”是爱情贫乏症的产物。一方面,爱情和家庭婚姻关系的动摇时促成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的主要的因素;而另一方面,即使家庭生活看起来风平浪静,其之下所潜藏的“低质量、高稳定”的现实也是促成“第三者”的“致命杀手”。因此,归结起来就是爱情与婚姻的脱节最终导致这样的结局。

从中国的社会现状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国民众对于婚姻观和爱情观的理解更加开放和自由,媒体和社会对于这种现象的容忍度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就促成了当一个“第三者”出现而未被民众斥责时大量的潜在的欲望便如潮水般爆发出来,成为家庭社会学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而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这样的现象的分析也呈现愈发开放和宽容的态势。综合起来有以下的一些观点意见:

1、插足对于无爱婚姻中的“第三者”未必不道德,在某种情况下还有一些积极的意义。在现实中,由于爱情和婚姻的不统一性而潜藏的不确定性,因为当事人在他出得到的满足而逐步被放大,导致婚外爱情。

2、第三者问题不可怕也难以解决,不妨任其自然。国家到目前为止也并未就第三者的问题真正做过司法上的解释,既然国家都没能控制,自然应该不必惊慌。所谓“存在即为合理”,任何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的一面,过多的干涉反而会使其步入难以控制的局面。

3、插足行为社会危害性大,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从一而终不相符合,应大力制裁。这种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但问题是具体到制裁落实的阶段,其难度和风

险可想而知,一旦处理不当,可能给当事人造成更加严重的心里影响,引发民众的不满情绪,适得其反。

从家庭的延续和传承来看,“第三者”的出现本身并不能说明是死亡婚姻的解脱还是肮脏灵魂的表露。再次引用那句“存在即为合理”,我觉得合理并不是说可以成为效仿的对象,而是应该以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尽可能规避更大的风险,至于未来插足现象何去何从,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消失之后会出现另一个同样棘手的家庭问题。所以,我认为做好当下的控制和防范的工作才是重中之重。

主要参考资料

·彭新武:《人文社会科学概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邓伟志:《社会科学争鸣大系——社会学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

·【美】艾尔·巴比 :《社会研究方法》 华夏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刘杰森:《社会学视野中的“丁克”家庭》 选自《社会》2000年3月刊 ·刘志明:《家庭,学校,社会携起手来共同教育和培养好学生》 选自《内蒙古煤炭经济》2000年1月刊


相关内容

  • 关于中国婚姻家庭问题的思考
  • 关于中国婚姻家庭问题的思考 目录 中文摘要.......................................................................................................................... 2 一. 关 ...

  • 社会调查题目
  • 第一类:大学生的实际 1.关于大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及态度调查 14.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问题调查 15.电子商务发展状况调查 2.关于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的调查 3.关于大学生学风问题的调查 4.关于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调查 5.关于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 ...

  • 浅析当代知识女性的择偶观
  • 目 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 二.研究方法 .......................................... 1 三.当代知识女性择偶观的调查与分析 .................... 2 ㈠女嘉宾 ...

  • 从阶级到阶层
  • 从阶级到阶层 ---一种公共语境转换的解说 金林南 摘要:当代中国在公共语境领域发生了从阶级到阶层的话语转换,这种转换可以从社会 分层理论的两个重要理论源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各自所 蕴涵的语境逻辑和当代中国整体性社会诉求中得到解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一种关涉政 治革命 ...

  • 关于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报告
  • 关于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始终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 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 他们的未来职业地位将居 于社会中上层, 他们的意识世界和思想动态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 虽 然处在相对封闭状态的校园生活中, 但当代大学生普遍敏锐地关注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问题 以 ...

  • 传统文化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 2006年第12期(总第186期) 教玄探圣 No.12,2006General,No.186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甘开鹏 (云南财贸学院法学院,昆明650221)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他人的 ...

  • 当代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演进及反思_钟玉英
  • 2011年11月 第18卷第6期当代中国史研究ContemporaryChinaHistoryStudiesNov.,2011Vol.18No.6 当代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演进及反思 钟玉英* [摘要]当代中国城市低保制度从1993年起,经历了初创及试点.正式确立及全面实施. 应保尽保.规范管理和全面 ...

  •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展望
  •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发展:展望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社会学学说,包括马克思. 恩格斯及其后继者的社会学思想.社会学说,以及当代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所阐述的社会学理论和学说.本文梳理了马克思社会学理论在中国 ...

  •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报告
  • 2008年第6期(总60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 NO.62008 GeneralNo.60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报告 周德芹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铁岭11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