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家的发现]

17.航海家的发现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2.技能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查阅、整理、交流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认识麦哲伦的环球航海的经过。

2.做实验验证地球是个球体。

【教具、学具】

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纸船、地球仪、 “盖天说”、“浑天说”及麦哲伦、哥伦布航海史记等资料或音像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圆的)

2.确切地说,应该是圆球体。你想知道有关地球的知识吗?(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

二、认识地球

1.(课件出示地球的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家园——地球,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地球的资料,请你谈谈对地球的认识?

2.分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3.汇报交流信息:各小组汇报对地球的认识。

4.师述: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地球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也想介绍一些信息给大家。(出示补充的资料及p46资料卡,学生齐读)

5.教师小结:你们的资料具体地向我们说明了地球的大小、形状。地球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球体,我们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环绕地球一周需要17天。

三、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1.科学家借助高科技手段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大小,那么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下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展示一下,与大家共享。

2.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教师追问:“天圆地方”你怎么理解?(我国古代人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小结:这就是最早的“盖天说”。(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思考)

(2)古印度人认为,大地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大象站在乌龟背上,乌龟蹲在蛇身上,太阳在上方旋转,世界的中央是高山。(出示课件,学生看图,观察想象)

(老师可根据情况并结合相关投影图片做适当的补充)

(3)老师也搜集到一些资料(出示资料和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边指着图片边讲解)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如同鸡蛋,地就像蛋中的蛋黄,天大地小,天里还有水,天包着地。这就是古代的“浑天说”。

3.你觉得古人的猜想怎样?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去猜想?学生讨论,交流古人的猜想。

4.教师小结: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无法利用先进的仪器观测地球,所以认识不全面。古人仅凭视觉去观察,所以只能看见头顶的天,脚踏的地。那么历史上人们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呢?

四、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

1.古人的认识是错误的,那么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逐步证实地球是球体的?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1)两千五百年前,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的高山上,看着海上的船,他发现船桅杆会先出现,然后船身才出现,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应该是弯曲的。(2)公元前384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观察月食时,发现落在月球上的

地球的影子是圆形的,于是推断地球是一个球体。

2.你们搜集的资料非常有价值。可见在16世纪至17世纪,航海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通过旅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板书:球体)这就是一位航海家的重大发现。(板书课题:17.航海家的发现)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位航海家的发现。(播放视频,谈一谈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3.下面我们就一起重温一下麦哲伦船长的航线吧!(出示麦哲伦环球航海示意图)让学生说说麦哲伦航海路线。

4.师述:没有走回头路,一直往西,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回到西班牙,这的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让我们也来做一个小小航海家。(引导学生利用纸船在地球仪上模拟经历)

5.找一名学生上台利用纸船在地球仪上模拟经历,师生共同评议。

五、总结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谈谈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生汇报:盖天说→浑天说→球体)

2.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3.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六、联系生活谈发现

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如以下事例:

a.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让学生做模拟实验。教师利用地球仪、小帆船演示帆船从海平面出现的过程。)

b.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

2.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七、拓展活动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探索地球历程的故事还有很多,课下继续搜集一下,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17.航海家的发现

地球 大球体,半径6300千米,周长40000千米

路线 西班牙——南美洲南端——菲律宾——好望角——西班牙

【练习设计】

一、填空题

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______,半径约为______千米,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周,行程有______千米。

2.16世纪______率领船队,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3.从地球的一个地方,朝一个地方出发,朝一个方向前进,始终不改变方向,绕地球一周后,会回到_____的地方,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_____。

二、选择题

1.下面不是航海家的是( )。A. 哥伦布 B.麦哲伦 C.爱迪生

2.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也能说明地球是( )A.圆形 B.球形 C.球体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球体 6400 4万 2.麦哲伦 3.原来 球体

二、选择题

1.C 2.C

【使用说明】

教学反思: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同学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同学形成科学是不时发展的观点。

《小学科学课程规范》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让同学整理分析得出结论。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模拟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干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在本堂课,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主题,第一个活动通过师生资料交流汇报,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第二个活动通过师生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自

然感受到“古人的想法真奇特”,从而为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第三个活动从问题入手,利用导向性的语言:“历史上人们又是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呢?”这里采用师生讲故事,多渠道展示资料。课件展示:麦哲伦、哥伦布航海史;图片、文字等资料交流。并揭示课题《航海家的发现》。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伟大的发现都凝聚了人类不懈的能力,从而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愿意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培养同学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三个活动循序渐进,真正突出活动的实效性、层次性、有效性。

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表达与交流的形式展开,因此课前的资料准备尤为重要。我课前布置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并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使学生明确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资料。课堂上学生互相交流、整理这些资料,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通过交流和展示自己课前获得的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使学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和交流能力。在学习方式上,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与学生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大胆猜想与探究的意识。通过提供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人的猜想与实际地球的巨大差距,从而反映出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在重温麦哲伦于1519年开始的环球航行这一典型的事实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讨论交流,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从中体会到人类探究活动的艰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献身科学事业的意志品质。若采用动画演示的形式,学生理解得会更好。

总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善于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启发诱导学生有效学习,引导学生互动,合作交流,一起解决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从而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使用建议:

1.教师先出示人造卫星从宇宙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交流。通过交流和展示自己课前获得的资料,既能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和交流能力。

2.在介绍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查阅的资料进行适当的形象说明,如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环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17天„„

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播放音像资料并提出问题:“历史上人们是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让学生在观看后,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通过对麦哲伦、哥伦

布航海史的了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3.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疑问,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或拥有相当充分的文字及图片资料,通过展示让学生感知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大胆猜想与探究的意识。

17.航海家的发现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2.技能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查阅、整理、交流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认识麦哲伦的环球航海的经过。

2.做实验验证地球是个球体。

【教具、学具】

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纸船、地球仪、 “盖天说”、“浑天说”及麦哲伦、哥伦布航海史记等资料或音像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圆的)

2.确切地说,应该是圆球体。你想知道有关地球的知识吗?(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

二、认识地球

1.(课件出示地球的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家园——地球,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地球的资料,请你谈谈对地球的认识?

2.分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3.汇报交流信息:各小组汇报对地球的认识。

4.师述: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地球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也想介绍一些信息给大家。(出示补充的资料及p46资料卡,学生齐读)

5.教师小结:你们的资料具体地向我们说明了地球的大小、形状。地球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球体,我们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环绕地球一周需要17天。

三、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1.科学家借助高科技手段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大小,那么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下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展示一下,与大家共享。

2.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教师追问:“天圆地方”你怎么理解?(我国古代人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小结:这就是最早的“盖天说”。(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思考)

(2)古印度人认为,大地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大象站在乌龟背上,乌龟蹲在蛇身上,太阳在上方旋转,世界的中央是高山。(出示课件,学生看图,观察想象)

(老师可根据情况并结合相关投影图片做适当的补充)

(3)老师也搜集到一些资料(出示资料和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边指着图片边讲解)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如同鸡蛋,地就像蛋中的蛋黄,天大地小,天里还有水,天包着地。这就是古代的“浑天说”。

3.你觉得古人的猜想怎样?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去猜想?学生讨论,交流古人的猜想。

4.教师小结: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无法利用先进的仪器观测地球,所以认识不全面。古人仅凭视觉去观察,所以只能看见头顶的天,脚踏的地。那么历史上人们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呢?

四、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

1.古人的认识是错误的,那么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逐步证实地球是球体的?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1)两千五百年前,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的高山上,看着海上的船,他发现船桅杆会先出现,然后船身才出现,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应该是弯曲的。(2)公元前384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观察月食时,发现落在月球上的

地球的影子是圆形的,于是推断地球是一个球体。

2.你们搜集的资料非常有价值。可见在16世纪至17世纪,航海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通过旅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板书:球体)这就是一位航海家的重大发现。(板书课题:17.航海家的发现)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位航海家的发现。(播放视频,谈一谈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3.下面我们就一起重温一下麦哲伦船长的航线吧!(出示麦哲伦环球航海示意图)让学生说说麦哲伦航海路线。

4.师述:没有走回头路,一直往西,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回到西班牙,这的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让我们也来做一个小小航海家。(引导学生利用纸船在地球仪上模拟经历)

5.找一名学生上台利用纸船在地球仪上模拟经历,师生共同评议。

五、总结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谈谈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生汇报:盖天说→浑天说→球体)

2.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3.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六、联系生活谈发现

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如以下事例:

a.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让学生做模拟实验。教师利用地球仪、小帆船演示帆船从海平面出现的过程。)

b.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

2.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七、拓展活动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探索地球历程的故事还有很多,课下继续搜集一下,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17.航海家的发现

地球 大球体,半径6300千米,周长40000千米

路线 西班牙——南美洲南端——菲律宾——好望角——西班牙

【练习设计】

一、填空题

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______,半径约为______千米,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周,行程有______千米。

2.16世纪______率领船队,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3.从地球的一个地方,朝一个地方出发,朝一个方向前进,始终不改变方向,绕地球一周后,会回到_____的地方,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_____。

二、选择题

1.下面不是航海家的是( )。A. 哥伦布 B.麦哲伦 C.爱迪生

2.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也能说明地球是( )A.圆形 B.球形 C.球体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球体 6400 4万 2.麦哲伦 3.原来 球体

二、选择题

1.C 2.C

【使用说明】

教学反思: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同学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同学形成科学是不时发展的观点。

《小学科学课程规范》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让同学整理分析得出结论。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模拟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干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在本堂课,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主题,第一个活动通过师生资料交流汇报,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第二个活动通过师生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自

然感受到“古人的想法真奇特”,从而为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第三个活动从问题入手,利用导向性的语言:“历史上人们又是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呢?”这里采用师生讲故事,多渠道展示资料。课件展示:麦哲伦、哥伦布航海史;图片、文字等资料交流。并揭示课题《航海家的发现》。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伟大的发现都凝聚了人类不懈的能力,从而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愿意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培养同学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三个活动循序渐进,真正突出活动的实效性、层次性、有效性。

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表达与交流的形式展开,因此课前的资料准备尤为重要。我课前布置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并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使学生明确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资料。课堂上学生互相交流、整理这些资料,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通过交流和展示自己课前获得的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使学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和交流能力。在学习方式上,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与学生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大胆猜想与探究的意识。通过提供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人的猜想与实际地球的巨大差距,从而反映出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在重温麦哲伦于1519年开始的环球航行这一典型的事实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讨论交流,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从中体会到人类探究活动的艰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献身科学事业的意志品质。若采用动画演示的形式,学生理解得会更好。

总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善于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启发诱导学生有效学习,引导学生互动,合作交流,一起解决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从而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使用建议:

1.教师先出示人造卫星从宇宙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交流。通过交流和展示自己课前获得的资料,既能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和交流能力。

2.在介绍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查阅的资料进行适当的形象说明,如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环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17天„„

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播放音像资料并提出问题:“历史上人们是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让学生在观看后,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通过对麦哲伦、哥伦

布航海史的了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3.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疑问,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或拥有相当充分的文字及图片资料,通过展示让学生感知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大胆猜想与探究的意识。


相关内容

  •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_第一章 地理常识
  • 世界地理三大发现 1."新航路的发现":从15世纪起,葡萄牙人不断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据了一些岛屿和沿海地区,掠夺当地财富.1488年左右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为探寻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葡萄牙贵族瓦斯哥·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于1497年7月8日 ...

  • 库克船长发现了新西兰的航海家
  • 詹姆斯・库克,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如果只说他的名字,显然知道的人不多,如果说到他的名号,那么相信很少有人不知道,他就是那个被称为――库克船长的人. 库克于1728年在英国诞生.青年时期曾在运煤船上工作,后来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期间他曾奉命对北美的圣劳伦斯河.纽芬兰的一部分等地进行过很多沿岸勘测 ...

  • 世界著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
  • 世界著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 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 张时代".欧洲人在这个时期,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向世界 其他部分大规模扩张和殖民.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所需的 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同时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 ...

  •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园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热那亚作过监狱的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伦布是个 ...

  • 他们在哥伦布之前 可能已经发现美洲了
  • 有部电影叫<1492天堂征服者>讲述的就是哥伦布发现美洲这一事件.哥伦布发现美洲,这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但有些非主流观点认为哥伦布不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在此之前已有很多人到达美洲了.下面就将这些非主流观点排列出来看一看: 有人认为最早到达美洲的是公元前589年摩门教先知利希.公元前580 ...

  • 地理大发现探幽_一_
  • 2009年第19期No.19,2009历史教学HistoryTeaching总第584期SumNo.584 地理大发现探幽(一) 计翔翔1 周百鸣2 (1.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2.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杭州310004) 编者按: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文章,对教学很有用.经常听到 ...

  • [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 <新航路的开辟>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 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此外,一些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看相关影视剧.网上浏览也会了解古今中外航海家的知识.学生有学习本课的基本的知识储备.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 ...

  • 航海家的故事(bandfox)
  • 麦哲伦1480年生于葡萄牙北部的一个破落的骑士家庭.10岁左右进入王宫服役,充当王后的侍从.16岁时进入葡萄牙国家航海事务厅,因而熟悉了航海事务的各项工作.那时哥伦布已经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达·伽马也从印度返航并带回了巨大的东方财富.怀着对东方财富和远洋探险的向往,麦哲伦1505年参加了海外远征队,从 ...

  •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教案
  •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与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兴起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14-15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欧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增加资本原始积累. 正是资本主义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决定了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