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身份认同理论研究

跨文化身份认同理论研究

作者:李丹洁

来源:《学园》2015年第10期

【摘 要】本文在梳理跨文化身份认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身份认同的内在含义、文化身份认同与跨文化适应研究的关系、文化身份的基本特点与结构,旨在探讨跨文化身份认同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跨文化身份认同研究是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跨文化 文化身份认同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0-0027-02

一 文化身份认同的内涵

作为一个概念,文化认同中的认同,译自英文identity。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含义:一是认同,二是身份。identity译作身份的时候就是彰显差异的意思,而译作认同是突出同一的含义,身份/认同是强调一个整体概念。identity包含着关联人或物的同一和区分人或物的差异,而且同一和差异都属于概念范畴。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意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的过程”。Thedorson,A.G.(1969)认为,认同(identity)是一个人将其他个人与群体的社会角色同化并内化为他或她个人的行为与自我的概念,是包含了兴趣、价值、标准、角色期望等的社会心理学过程。“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概念是通过艾里克森区分了自我同一性和集体同一性发展出来的。自我认同指个体自觉意识到个体身份的过程;社会认同则指个体通过意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社会群体,并认识到作为该社会群体的成员的情感、意义和期望的社会分类的过程。这两种认同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自尊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

Barth(2002)提出另外一个身份概念——文化身份认同(cultural identity),指人们参照一个文化传统为自己身份做的一个自我定位。Hamers and Blanc认为,文化身份认同是复杂文化结构整合进入个体人格并与之相结合,即构成个体的文化身份。Hamers and Blanc的定义强调文化身份是人们从儿童期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动态的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根据斯图亚特·霍尔的观点,文化身份认同的含义包括两种维度。第一种维度认为“文化身份”是一种共有的文化、集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藏身于其他诸多肤浅的甚至人为地强加的“自我”之中,与历史或祖先共享一种“自我”。第二种认为,文化身份是“存在”又是“变化”的问题。它属于过去亦指向未来。它不只是既存的,亦是超越时间、地点、历史和文化的东西。 综合以上几个定义,我们认为文化身份是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将其归类为某一文化群体成员对该成员身份及文化归属的认同感,包括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面。文化身份向

世界表明“我(们)是谁”,并通过个体归属为某个社会群体成员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体现出来。文化身份包括宏观层面上的国家身份、民族身份;微观层面上则包括同一主流文化群体根据不同的地域、职业、性别、年龄、经济收入、受教育情况等形成相应的个体文化身份。在形成文化身份的同时,也就形成了他所属文化的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准则,因而不同文化身份人群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也就形成了圈内人和圈外人。

二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身份认同的关系

欧洲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对殖民地的“落后”民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民族内部文化身份的存在,以及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身份的差异。阿巴汉姆在《身份与跨群体交际》一文中回顾评述了有关身份和跨群体交际研究的理论,并从跨群体交际的视角,重申了身份和交际相互作用的观点。在交际过程中,身份不仅影响交际,交际也影响身份,身份是人们通过交际产生的。文化身份是一种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认识与建构的过程。

从研究层面上讲,文化身份认同研究是跨文化适应研究的一个部分和内容。跨文化适应分为群体层面的适应研究和个体层面的适应研究。最初的跨文化适应研究是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从群体层面考察文化交往引起的社会中的文化变迁,识别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个体层面的跨文化适应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反应和变化以及个体文化身份的变化,主要研究个体在新文化环境中的心理状况、价值观、态度、行为的变化以及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

文化身份的研究是我们理解和看待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行为规范、客观感知、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渠道。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几种不同的文化身份,根据不同的文化环境需要而显现出不同的文化身份。对于任何一种文化群体的文化身份特点,公众皆有一定程度的共识。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当公认与自认的文化身份特点相符时,交际双方容易互相适应,建立第三种文化,使跨文化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交际双方提前解释自己的文化身份的特点以及行为规范和期待可以为交际双方建立相互的信任,减少摩擦和偏见。

三 文化认同的结构和范式问题

对于文化认同的结构问题,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费尔德曼通过对移民的研究认为,文化认同包含四个成分:(1)主观自我评价(种族标签被用来描述自己),(2)评价自己作为种族群体成员的意义(积极的或消极的),(3)个体所属群体的文化实践(友谊选择、语言运用、食物偏好、节日风格,等等),(4)个体依恋这些文化实践的重要程度。而格尔茨(Geertz)则认为,文化认同包括:(1)血缘,(2)语言,(3)宗教,(4)习俗,也许还包括基本文化价值观念。

四 文化身份的特点

文化身份是一个相当抽象和概括的概念,为了更为清楚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有必要了解文化身份的特点。文化身份具有以下九种特点。

1.文化身份的含义是社会化的,具有发展性

文化身份是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从儿童期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一种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并会受到社会和心理事件的影响而不断改进,同时强调个体自我认同在这种动态机制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永不完成的动态过程,这就暗示了个体文化身份的发展变化性。

2.文化身份的含义是立体的

文化身份的含义是立体的,既有纵向的历史的动态变化,也有横向即时的共性存在。也就是说,某一个体或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在历史的动态变化中亦处于即时的某个面。

3.文化身份具有继承性和变化性

一方面一个族群的部分传统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价值观念被其成员代代相传,他们的文化身份在当今社会依然被继承沿用;另一方面文化自身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不同文化的接触交融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和政治环境的改变、概念的更新,一种文化身份的特点在继承中会不断发展更新,甚至发生改变。

4.文化身份的多元性

虽然个体身上的文化身份的认知与生俱来,但是受到个体所属以及周边文化群体普遍价值观念的影响得以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人们在更广阔的社会里与不同的文化团体确立了忠诚的归属感,文化身份就会变得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在一个多种语言文化并存的国家,个体通过归属几种不同的次文化群体可能会拥有多重文化身份。

5.文化身份具有变化性

文化是共享的、是习得的、是以符号为基础的、是整合的。身份不是由血统决定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认为人们只对自身民族/自己所属种族的文化形成认同是不对的。文化身份的形成是具体的历史过程,是特定的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身份认同的形成是渐进的、阶段性的,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个体或群体成长的整个过程中。

6.文化身份的可选择性

在社会文化学家那里,认同是个人或社会根据互动对象确定我—他关系的过程,是个人或社会根据自性标准(指社会或个人通过与外界或与往昔对照而意识到的自身特点)对自身和外

界做出识别(包括求同与辨异)的态度或行为。若条件许可,个人或集体可以根据需要和利益选择或改变身份认同。

7.文化身份具有整合性

英国学者戴维·莫利(2001)在《认同的空间》中,分析了认同的概念,认为是“差异构成了认同”,认同涉及排斥和包含。整合的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除非彻底拒绝其中一种文化,或者融合两种文化,否则对于双语双文化者而言,文化冲突会一直存在。为了解决文化冲突的问题,双文化者可以试着理解和接受两种文化的不同,欣赏两种文化的精髓。并自主地选择接受两种文化中他们所欣赏的成分,包容他们所不喜欢的成分。如此一来,他们便可以吸收两个文化世界的精髓,并且形成自己完整协调的文化身份认同。

8.文化认同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相互塑造

文化认同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或集体认同)的相互塑造。因为文化认同既具有个人性(正如弗里德曼所言,文化认同是由个人携带在血液中的),又具有集体性。同时,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或集体认同本身都是社会性意义上的相互塑造。

9.文化身份的认同具有情感色彩

威廉·布鲁姆曾指出:“身份确认对任何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要求。个人努力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也努力设法维持、保护和巩固其文化身份以维护和加强这种心理安全感,这对于个性稳定与心灵健康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一代海外华人普遍不能说当地的语言,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备受当地社会的歧视,唯有在“唐人街”,可以保持自己族群的文化身份和习俗,可以获得“心理安全感”,提供生活上的方便和精神上的慰藉;但同时,它客观上将华人限制、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严重阻碍了他们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中,不利于他们开拓性的发展。

五 结束语

本文在梳理跨文化身份认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跨文化认同的内在含义、文化身份的基本特点与结构、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身份认同的关系。文化身份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和看待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行为规范、客观感知、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渠道。 参考文献

[1]〔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和文化边界(司艳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罗虹、颜研.透视语言与“文化身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1)

[4]李兆瑞.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身份[J].科技信息,2011(4):137~138

[5]邓治文.论文化认同的机制与取向[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6]袁素华、郑卓睿.试析欧美华裔新生代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J].湖北社会科学,2009

(8):109~111

[7]郭宇飞.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身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2):65~66 〔责任编辑:庞远燕〕

跨文化身份认同理论研究

作者:李丹洁

来源:《学园》2015年第10期

【摘 要】本文在梳理跨文化身份认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身份认同的内在含义、文化身份认同与跨文化适应研究的关系、文化身份的基本特点与结构,旨在探讨跨文化身份认同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跨文化身份认同研究是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跨文化 文化身份认同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0-0027-02

一 文化身份认同的内涵

作为一个概念,文化认同中的认同,译自英文identity。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含义:一是认同,二是身份。identity译作身份的时候就是彰显差异的意思,而译作认同是突出同一的含义,身份/认同是强调一个整体概念。identity包含着关联人或物的同一和区分人或物的差异,而且同一和差异都属于概念范畴。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意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的过程”。Thedorson,A.G.(1969)认为,认同(identity)是一个人将其他个人与群体的社会角色同化并内化为他或她个人的行为与自我的概念,是包含了兴趣、价值、标准、角色期望等的社会心理学过程。“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概念是通过艾里克森区分了自我同一性和集体同一性发展出来的。自我认同指个体自觉意识到个体身份的过程;社会认同则指个体通过意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社会群体,并认识到作为该社会群体的成员的情感、意义和期望的社会分类的过程。这两种认同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自尊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

Barth(2002)提出另外一个身份概念——文化身份认同(cultural identity),指人们参照一个文化传统为自己身份做的一个自我定位。Hamers and Blanc认为,文化身份认同是复杂文化结构整合进入个体人格并与之相结合,即构成个体的文化身份。Hamers and Blanc的定义强调文化身份是人们从儿童期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动态的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根据斯图亚特·霍尔的观点,文化身份认同的含义包括两种维度。第一种维度认为“文化身份”是一种共有的文化、集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藏身于其他诸多肤浅的甚至人为地强加的“自我”之中,与历史或祖先共享一种“自我”。第二种认为,文化身份是“存在”又是“变化”的问题。它属于过去亦指向未来。它不只是既存的,亦是超越时间、地点、历史和文化的东西。 综合以上几个定义,我们认为文化身份是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将其归类为某一文化群体成员对该成员身份及文化归属的认同感,包括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面。文化身份向

世界表明“我(们)是谁”,并通过个体归属为某个社会群体成员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体现出来。文化身份包括宏观层面上的国家身份、民族身份;微观层面上则包括同一主流文化群体根据不同的地域、职业、性别、年龄、经济收入、受教育情况等形成相应的个体文化身份。在形成文化身份的同时,也就形成了他所属文化的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准则,因而不同文化身份人群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也就形成了圈内人和圈外人。

二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身份认同的关系

欧洲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对殖民地的“落后”民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民族内部文化身份的存在,以及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身份的差异。阿巴汉姆在《身份与跨群体交际》一文中回顾评述了有关身份和跨群体交际研究的理论,并从跨群体交际的视角,重申了身份和交际相互作用的观点。在交际过程中,身份不仅影响交际,交际也影响身份,身份是人们通过交际产生的。文化身份是一种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认识与建构的过程。

从研究层面上讲,文化身份认同研究是跨文化适应研究的一个部分和内容。跨文化适应分为群体层面的适应研究和个体层面的适应研究。最初的跨文化适应研究是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从群体层面考察文化交往引起的社会中的文化变迁,识别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个体层面的跨文化适应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反应和变化以及个体文化身份的变化,主要研究个体在新文化环境中的心理状况、价值观、态度、行为的变化以及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

文化身份的研究是我们理解和看待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行为规范、客观感知、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渠道。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几种不同的文化身份,根据不同的文化环境需要而显现出不同的文化身份。对于任何一种文化群体的文化身份特点,公众皆有一定程度的共识。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当公认与自认的文化身份特点相符时,交际双方容易互相适应,建立第三种文化,使跨文化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交际双方提前解释自己的文化身份的特点以及行为规范和期待可以为交际双方建立相互的信任,减少摩擦和偏见。

三 文化认同的结构和范式问题

对于文化认同的结构问题,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费尔德曼通过对移民的研究认为,文化认同包含四个成分:(1)主观自我评价(种族标签被用来描述自己),(2)评价自己作为种族群体成员的意义(积极的或消极的),(3)个体所属群体的文化实践(友谊选择、语言运用、食物偏好、节日风格,等等),(4)个体依恋这些文化实践的重要程度。而格尔茨(Geertz)则认为,文化认同包括:(1)血缘,(2)语言,(3)宗教,(4)习俗,也许还包括基本文化价值观念。

四 文化身份的特点

文化身份是一个相当抽象和概括的概念,为了更为清楚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有必要了解文化身份的特点。文化身份具有以下九种特点。

1.文化身份的含义是社会化的,具有发展性

文化身份是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从儿童期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一种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并会受到社会和心理事件的影响而不断改进,同时强调个体自我认同在这种动态机制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永不完成的动态过程,这就暗示了个体文化身份的发展变化性。

2.文化身份的含义是立体的

文化身份的含义是立体的,既有纵向的历史的动态变化,也有横向即时的共性存在。也就是说,某一个体或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在历史的动态变化中亦处于即时的某个面。

3.文化身份具有继承性和变化性

一方面一个族群的部分传统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价值观念被其成员代代相传,他们的文化身份在当今社会依然被继承沿用;另一方面文化自身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不同文化的接触交融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和政治环境的改变、概念的更新,一种文化身份的特点在继承中会不断发展更新,甚至发生改变。

4.文化身份的多元性

虽然个体身上的文化身份的认知与生俱来,但是受到个体所属以及周边文化群体普遍价值观念的影响得以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人们在更广阔的社会里与不同的文化团体确立了忠诚的归属感,文化身份就会变得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在一个多种语言文化并存的国家,个体通过归属几种不同的次文化群体可能会拥有多重文化身份。

5.文化身份具有变化性

文化是共享的、是习得的、是以符号为基础的、是整合的。身份不是由血统决定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认为人们只对自身民族/自己所属种族的文化形成认同是不对的。文化身份的形成是具体的历史过程,是特定的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身份认同的形成是渐进的、阶段性的,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个体或群体成长的整个过程中。

6.文化身份的可选择性

在社会文化学家那里,认同是个人或社会根据互动对象确定我—他关系的过程,是个人或社会根据自性标准(指社会或个人通过与外界或与往昔对照而意识到的自身特点)对自身和外

界做出识别(包括求同与辨异)的态度或行为。若条件许可,个人或集体可以根据需要和利益选择或改变身份认同。

7.文化身份具有整合性

英国学者戴维·莫利(2001)在《认同的空间》中,分析了认同的概念,认为是“差异构成了认同”,认同涉及排斥和包含。整合的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除非彻底拒绝其中一种文化,或者融合两种文化,否则对于双语双文化者而言,文化冲突会一直存在。为了解决文化冲突的问题,双文化者可以试着理解和接受两种文化的不同,欣赏两种文化的精髓。并自主地选择接受两种文化中他们所欣赏的成分,包容他们所不喜欢的成分。如此一来,他们便可以吸收两个文化世界的精髓,并且形成自己完整协调的文化身份认同。

8.文化认同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相互塑造

文化认同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或集体认同)的相互塑造。因为文化认同既具有个人性(正如弗里德曼所言,文化认同是由个人携带在血液中的),又具有集体性。同时,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或集体认同本身都是社会性意义上的相互塑造。

9.文化身份的认同具有情感色彩

威廉·布鲁姆曾指出:“身份确认对任何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要求。个人努力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也努力设法维持、保护和巩固其文化身份以维护和加强这种心理安全感,这对于个性稳定与心灵健康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一代海外华人普遍不能说当地的语言,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备受当地社会的歧视,唯有在“唐人街”,可以保持自己族群的文化身份和习俗,可以获得“心理安全感”,提供生活上的方便和精神上的慰藉;但同时,它客观上将华人限制、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严重阻碍了他们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中,不利于他们开拓性的发展。

五 结束语

本文在梳理跨文化身份认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跨文化认同的内在含义、文化身份的基本特点与结构、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身份认同的关系。文化身份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和看待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行为规范、客观感知、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渠道。 参考文献

[1]〔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和文化边界(司艳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罗虹、颜研.透视语言与“文化身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1)

[4]李兆瑞.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身份[J].科技信息,2011(4):137~138

[5]邓治文.论文化认同的机制与取向[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6]袁素华、郑卓睿.试析欧美华裔新生代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J].湖北社会科学,2009

(8):109~111

[7]郭宇飞.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身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2):65~66 〔责任编辑:庞远燕〕


相关内容

  • 身份认同在企业发展中作用的实证研究
  • 管理纵横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身份认同在企业发展中作用的实证研究 孙爱萍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100872 [文章摘要] 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货币补偿机制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工作激励与效用中引入身份认同的概念.本文从这一角度来解释企业 ...

  • "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
  • "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 作者:菅志翔 字体: [大 中 小] 在人类社会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群体组织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场景下,以各自血缘与历史记忆为基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群体互动的作用之下,人们组成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群体,这些群体具有不 ...

  • 交流与表征:民族性.民族主义与本土化
  • 作者:张春梅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年11期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10)04-0026-08 每种文化中的成员都与其社会有连带关系,一如这旅行者与他的火车.--人一出生,甚至很可能在出生之前,我们周围的人情.物事就已经对我们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参照系 ...

  • 青少年国家认同及其教育_困境与对策_郑航
  • 2015年7月 总第 337 期 第4期当 代 青 年 研 究Contemporary Youth ResearchJuly ,2015 Serial No.337 No.4 青少年国家认同及其教育:困境与对策 郑 航 颜小芳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代青少年的国家认同程度高,但在国家认同及各 ...

  • 从早茶文化看新一代广州人文化身份的演变
  • 摘 要 盛极一时的广州传统早茶市场近年已出现萎缩迹象,经营早茶的酒楼与鼎盛时期相比已减少约三成,早茶的"味道"和价钱有脱离大众化的趋势,早起喝茶的市民特别是年轻人也日渐减少.面对这些现象,本文将对新生代广州人进行调查,并且试图对他们意识中早茶文化进行窥探.对窥探结果做出解释,并且 ...

  • [人性的污秽]中文化身份认同危机
  • <人性的污秽>中文化身份认同危机 摘 要:本文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分析了菲利普?罗斯作品<人性的污秽>中以科尔曼为代表的美国黑人.以德芬妮为代表的法裔美国知识分子.以及以莱斯特为代表的美国越战老兵在美国历史和社会变迁中寻求文化身份认同时的困惑.焦虑和危机. 关键词: < ...

  •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学 院:音乐学院 班 级:文硕音乐学班 姓 名:冯 学 号: 娜 2012211088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摘要]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认同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 看.在经济全球化的现时代,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使人们的身份认同. 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日益成为 ...

  • 且认故乡为异乡
  • [摘要] 电影<赛德克?巴莱>作为台湾2011年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讲述了日据时代的台湾原住民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信仰,骁勇的赛德克部落头目莫那鲁道见证了三十年来的压迫统治,最终决定联合其他部落,挺身为尊严反抗.这段莫那带领族人循着祖灵遗训,拼死夺回猎场的历史在教科书上被称为雾社事件. ...

  •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论学界一直试图挣脱西方文论的桎梏,创建民族化的话语范式.然而,建构中国化的话语体系,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直到现在,真正称得上"中国学派"的中国文论,还依然没有建构起来.目前的任务,是要在批判性反思西方文论话语的基础之上,使中国文论学者产生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