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心得体会

1999年,在人类社会迈向第三个千年之际,英国BBC公司在网上评选“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调查中,马克思名列榜首,被公认为人类社会第二个千年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这无疑表明,马克思主义确实是我们时代不容抹杀的思想旗帜。笔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学习,简要阐述自身所感悟到的马克思主义之永恒魅力之所在。

一、强烈的实践品格。马克思强烈的实践品格可以从其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注: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提纲》)中得到明显的确证和其之后的一系列著作也佐证了这一点。《提纲》全部内容都是围绕认识对实践的关系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开的。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其中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只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不是把它当作实践去理解,因此,他们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用。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的揭示了其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明确地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哲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新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只是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马克思还说明了自己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和实践性。从《提纲》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基本的和首要的观点。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由于其对现实的敏锐关注和对实践的依赖,使得它呈现出与体系化哲学相当不同的特色也是其最终能够超越其它哲学的根源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强调自己的理论不是教条而仅仅只是行动的指南,强调理论不仅要能说明世界更要能用以改造世界。这样,就使得其哲学具有面向实践的开放性,为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留下了空间,也为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完善创新这一理论提供了可能。因此,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发展,其都不可能脱离开实践而行,故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强烈的实践品格这一特质都不会落伍,其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更加丰满。

二、与其它哲学相比所具有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哲学产生于资本全球化的自由竞争时代,本质上就是批判资本主义弊端的产物。从产生之日起,就对这个社会造成的剥削和压迫以及两级分化,不断揭露和批判,从而时时提醒一切富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们,不断地反思这个似乎是“永恒天国”的社会。马克思哲学与生俱来的批判性精神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进步意识、忧患意识、求真意识和反省意识等的总和。用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话加以整理,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集中体现在:第一,从变化发展中把握事物,“它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无疑体现了注重发展、推动

变革的进步意识。第二,“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种立足现实、现向未来的创新意识,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即面向诸多可能性的未来,如何使理论的前瞻性避免主观臆测。第三,“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遇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这里既包含着自我批判的反省意识,又包含着不畏权势的唯实精神,体现了彻底的科学态度。笔者以为社会要进步要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批勇于和敢于坚持批判精神,拿起批判武器的人士。作为一位接受马克思理论教育的中共党员,我们理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在实践中应该自觉运用这一思想武器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都是我们巨大的思想财富,它的魅力也必将是永恒的!

三、厚重的人文主义精神。通过研读,让我感受颇深的一点是:从其著作中折射出来的对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在宣言中马恩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哲学关注的中心,就是现实的人的生存状。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对这个社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抱有强烈的同情,对造成他们生存状况恶化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由此带来的人性的扭曲、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断进行讨伐和批判。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金

钱或屈从于政治的特权。人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自然在我们当前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在笔者看来只要这个社会还有现实的人的存在,就必定离不开对人的关注。因此可以说人文主义精神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也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四、辨证的分析方法。通过学习让我感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大的魅力之处应在于它:辨证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他对问题的分析让你感觉到他对切入点的把握总是那么的准确和全面、总是那么的深刻、批判总是那么的入木三分,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笔者以为无疑与其所使用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是分不开的。下面笔者将重点阐述一下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要求有二:其一,提出或回答任何问题(包括对于原著的理解),都必须将其置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中(不仅仅是语境),从社会的具体矛盾冲突中考量各种思想理论的冲突;其二,对于各种思想材料和资源进行加工取舍的根本依据,不是来自思想自身,而是来自实践的要求,实践按照能够创造现实、转化现实这一根本要求,对于各种思潮、学说、主义等进行无情的筛选,并确立其历史地位。这就是说,再重要的文本,实际上也还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摹本”,而不是“原本”。因此,尽管“解读”、“理解”必具主观性,然而“文本”如同历史一样,不是任何人“戏说”、“解构”的玩偶,其还是具有一定

的客观评价尺度,绝非“怎么都可以”。

回到马克思的经典文本,细心的用心去品味,用心去思索你将会发现马克思其实远远地走在我们的前面,而不是像一些无知的人们自信的以为那样已经把马克思远远的甩在身后了。马克思博大精深的理论远远还未过时,相反正如笔者前文所感悟到的马克思的一些精神必将闪耀永恒的光芒,马克思主义在当前中国所取得的成功并被确认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无疑雄辩的印证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预言:“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心得体会

1999年,在人类社会迈向第三个千年之际,英国BBC公司在网上评选“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调查中,马克思名列榜首,被公认为人类社会第二个千年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这无疑表明,马克思主义确实是我们时代不容抹杀的思想旗帜。笔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学习,简要阐述自身所感悟到的马克思主义之永恒魅力之所在。

一、强烈的实践品格。马克思强烈的实践品格可以从其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注: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提纲》)中得到明显的确证和其之后的一系列著作也佐证了这一点。《提纲》全部内容都是围绕认识对实践的关系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开的。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其中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只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不是把它当作实践去理解,因此,他们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用。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的揭示了其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明确地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哲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新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只是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马克思还说明了自己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和实践性。从《提纲》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基本的和首要的观点。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由于其对现实的敏锐关注和对实践的依赖,使得它呈现出与体系化哲学相当不同的特色也是其最终能够超越其它哲学的根源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强调自己的理论不是教条而仅仅只是行动的指南,强调理论不仅要能说明世界更要能用以改造世界。这样,就使得其哲学具有面向实践的开放性,为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留下了空间,也为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完善创新这一理论提供了可能。因此,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发展,其都不可能脱离开实践而行,故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强烈的实践品格这一特质都不会落伍,其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更加丰满。

二、与其它哲学相比所具有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哲学产生于资本全球化的自由竞争时代,本质上就是批判资本主义弊端的产物。从产生之日起,就对这个社会造成的剥削和压迫以及两级分化,不断揭露和批判,从而时时提醒一切富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们,不断地反思这个似乎是“永恒天国”的社会。马克思哲学与生俱来的批判性精神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进步意识、忧患意识、求真意识和反省意识等的总和。用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话加以整理,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集中体现在:第一,从变化发展中把握事物,“它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无疑体现了注重发展、推动

变革的进步意识。第二,“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种立足现实、现向未来的创新意识,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即面向诸多可能性的未来,如何使理论的前瞻性避免主观臆测。第三,“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遇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这里既包含着自我批判的反省意识,又包含着不畏权势的唯实精神,体现了彻底的科学态度。笔者以为社会要进步要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批勇于和敢于坚持批判精神,拿起批判武器的人士。作为一位接受马克思理论教育的中共党员,我们理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在实践中应该自觉运用这一思想武器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都是我们巨大的思想财富,它的魅力也必将是永恒的!

三、厚重的人文主义精神。通过研读,让我感受颇深的一点是:从其著作中折射出来的对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在宣言中马恩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哲学关注的中心,就是现实的人的生存状。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对这个社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抱有强烈的同情,对造成他们生存状况恶化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由此带来的人性的扭曲、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断进行讨伐和批判。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金

钱或屈从于政治的特权。人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自然在我们当前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在笔者看来只要这个社会还有现实的人的存在,就必定离不开对人的关注。因此可以说人文主义精神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也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四、辨证的分析方法。通过学习让我感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大的魅力之处应在于它:辨证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他对问题的分析让你感觉到他对切入点的把握总是那么的准确和全面、总是那么的深刻、批判总是那么的入木三分,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笔者以为无疑与其所使用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是分不开的。下面笔者将重点阐述一下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要求有二:其一,提出或回答任何问题(包括对于原著的理解),都必须将其置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中(不仅仅是语境),从社会的具体矛盾冲突中考量各种思想理论的冲突;其二,对于各种思想材料和资源进行加工取舍的根本依据,不是来自思想自身,而是来自实践的要求,实践按照能够创造现实、转化现实这一根本要求,对于各种思潮、学说、主义等进行无情的筛选,并确立其历史地位。这就是说,再重要的文本,实际上也还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摹本”,而不是“原本”。因此,尽管“解读”、“理解”必具主观性,然而“文本”如同历史一样,不是任何人“戏说”、“解构”的玩偶,其还是具有一定

的客观评价尺度,绝非“怎么都可以”。

回到马克思的经典文本,细心的用心去品味,用心去思索你将会发现马克思其实远远地走在我们的前面,而不是像一些无知的人们自信的以为那样已经把马克思远远的甩在身后了。马克思博大精深的理论远远还未过时,相反正如笔者前文所感悟到的马克思的一些精神必将闪耀永恒的光芒,马克思主义在当前中国所取得的成功并被确认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无疑雄辩的印证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预言:“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相关内容

  • 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有感
  • 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有感 当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著作时,各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人对于同样的话语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当下有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已经不再适宜于中国时代的发展了,中国特有的国情已经不同于马克思的时代,应该由一种 ...

  • 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实 施 方 安定区仁化学校 二〇一三年九月 案 安定区仁化学校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精神,切实规范我校经典诵读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现就进一步加强我校经典诵读活动制定如下实 ...

  •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7)
  • <中医经典选读>心得体会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总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还拿着手里当宝?但是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 ...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 前言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 ...

  •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必修课程 二.选修课程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 ...

  • 马克思主义经典选读
  •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基本目录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这篇文献,阐述共产党和共产主义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阶级基础和历史使命,并分析其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奠基之作.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篇序言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 ...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性质 理念 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通用)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 ...

  • 刍议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现实意义
  • [摘 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之上的.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利于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培养自身的理论思维能力,提升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只有真正走进马克思.列宁 ...

  • 中国图书馆分类1
  •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A)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 A1 .著作 ∙ A11 选集.文集 ∙ A119 选读 ∙ A12 单行著作 ∙ A121 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1848年以前) ∙ A122 革命风暴的高涨与低落时期(1848-1863年) ∙ A123 第一国际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