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诵诗词;

2. 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诗词中的意象,进而把握诗词的内在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初步感悟课文内容

(一)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2、请学生读。师生点评。

3、教师指导朗读:字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

4、请学生听读录音后再读。师生点评。

(二)简介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三、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1)赏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①这两句诗共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②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明确】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师生共读,赏读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这两句诗是纯粹写景吗?如果不是,诗人在感慨什么呢?

【明确】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

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赏读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①有人说,此联包含了诗人绵绵的悲苦之情,请大家细读本联,看看它包含了诗人哪些悲苦?

【明确】一悲:漂泊无依。“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因此说是“常做客”。

二悲:孤独无助。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

三悲:远游他乡。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四悲:秋意悲凉。

五悲:“百年”孤独。

六悲:“多病”缠身。

(4)赏读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怎样理解这句诗?

【明确】从句法角度看,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另外,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苦,是什么意思?苦,是极度的意思,因此这句诗的意思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②联系上下文,诗中的“艰难”应该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明确】“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③造成杜甫悲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这表现出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

④曹操有诗云:“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甫有酒解忧吗?

【明确】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风天猿 渚 鸟 ——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 ——韶光易逝

情景交融“悲”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忧愤苦闷

作业设计:

运用联想、想象,用300字以上描绘诗中的场景(任选其中一个场景)。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诵诗词;

2. 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诗词中的意象,进而把握诗词的内在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初步感悟课文内容

(一)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2、请学生读。师生点评。

3、教师指导朗读:字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

4、请学生听读录音后再读。师生点评。

(二)简介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三、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1)赏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①这两句诗共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②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明确】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师生共读,赏读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这两句诗是纯粹写景吗?如果不是,诗人在感慨什么呢?

【明确】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

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赏读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①有人说,此联包含了诗人绵绵的悲苦之情,请大家细读本联,看看它包含了诗人哪些悲苦?

【明确】一悲:漂泊无依。“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因此说是“常做客”。

二悲:孤独无助。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

三悲:远游他乡。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四悲:秋意悲凉。

五悲:“百年”孤独。

六悲:“多病”缠身。

(4)赏读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怎样理解这句诗?

【明确】从句法角度看,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另外,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苦,是什么意思?苦,是极度的意思,因此这句诗的意思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②联系上下文,诗中的“艰难”应该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明确】“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③造成杜甫悲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这表现出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

④曹操有诗云:“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甫有酒解忧吗?

【明确】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风天猿 渚 鸟 ——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 ——韶光易逝

情景交融“悲”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忧愤苦闷

作业设计:

运用联想、想象,用300字以上描绘诗中的场景(任选其中一个场景)。


相关内容

  •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 ...

  • 二(7) 班我们的节日.重阳 教案
  • <我们的节日--重阳节>主题班会教案 金沙小学 二(7)班 活动目标: 1.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有效时机.利用节日机会,合理把握主题,从而以感情为纽带拉动家校的距离. 2. 引导少年儿童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学会感恩,树立良好的家庭美德观念,增强少年儿童的社会责任 ...

  • 六年级重阳节主题班会教案
  • "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 六(1)班 一.活动目的 ㈠认识传统节日重阳节,从"自我"中走出来,知道要尊敬老人,关心.爱护小孩. ㈡懂得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并做一个尊老爱幼的好学生. 二.活动重点 让学生通过观看小品表演,讨论尊敬老人,爱护小同学为什么会得到别 ...

  •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
  •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 3.口头完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研究报告.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象诗中描写的 ...

  •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
  • 9.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理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及诗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

  •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
  •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更负盛名.唐朝盛产的诗人也有很多.唐代诗人中,有一个人好像一直是皱着眉头生活的,这个人名叫杜甫.他瘦而高,拄着一根拐杖,走路慢吞吞,活像人们形容的老朽.他的眼睛是向下的,有时还半闭着,看上去昏昏欲睡.这双眼睛却能看见普天下的 ...

  • 登高教案设计定稿
  • <登高>课堂设计 南阳电力技校 张荧 [本课设计思路]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中的压轴之作,被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也是更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之风格的作品.("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qu ...

  • [劝学]公开课教案
  • <劝学>公开课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 ...

  • 高考语文复习: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
  • 高考语文复习: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 教学园地 11-05 2316 : 高考语文复习: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常见命题角度. 2.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 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羁旅愁思之情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教学重难点:羁旅行役类诗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