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移动战略:"大收购"驱动

21世纪经济报道   缺少微信这样的“杀手级”移动应用,阿里要做的是,对其所投资的企业进行有效整合。 但这,显然并非易事。

当腾讯打出了“微信”这张“好牌”之后,阿里巴巴和百度再也坐不住了。为了不在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上受制于人,BAT纷纷展开布局。

就阿里而言,近两年,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动作频频,投资收购的步伐明显加速。过去一段时间内,它投资入股了丁丁网、美团网、陌陌、新浪微博、高德地图等一系列应用,这些投资共计花费了10亿美元左右。

不难理解,当账号互通、功能共享之后,这些应用都可以成为用户到达阿里的通道入口。

实际上,阿里集团内部也早就开始尝试研发各种移动客户端。除了旺信、来往、淘宝及支付宝移动端、一淘火眼外,O2O等本地生活类移动应用也在重点开发中。据悉,由阿里自身推出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已达近30个。

当然,腾讯与百度也不甘落后。BAT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在争夺移动端用户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中,它们不能再只擅长一个领域,如社交、电商或搜索,而应该提供一揽子的便利、全面的服务。

这种情况下,BAT三巨头的冲突也将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密集。可以预见,各家公司争夺用户与商家的混战,将成为2014年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主旋律。那么,面对越烧越烈的战火,阿里准备好了吗?

移动时代的焦虑

对中国所有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来说,如何在移动互联网上重现其在PC时代的辉煌,都是一个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阿里,也不例外。

2012年,中国的移动设备用户数就超过了PC用户数。并且,随着智能手机变得越来越廉价,仅2013年一年,新增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就达到5400万。尽管多数人既用PC又用移动设备,但其中的大部分会优先选择用移动设备上网。

不过,对于“电子商务是否需要大力挺进移动互联网”,一度存在争议。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PC端和移动端的电子商务并不存在“互补”的关系,而是一种零和游戏。换言之,移动端的应用并不能增加电商的交易额,移动端增加多少交易,PC端就减少多少交易。一个例子是,亚马逊的移动端用户,仅占其用户总数的8%。

然而,艾媒咨询CEO张毅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在他看来,在PC端网购的国内用户目前约为1亿人,他们大多是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占国内网民总数的20%左右。这部分群体习惯了在PC上购物,很难从PC端转移到移动端。而许多从未进行网购的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则很有可能迷上手机购物。这部分群体现在增长很快,张毅估计,未来会达到2亿-3亿人。换言之,PC端与移动端消费者的重合度并不大,移动电商是一块新增的市场。

无论如何,移动购物的爆发,已是大势所趋,阿里需要紧跟节奏。但可惜的是,阿里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发展相对滞后,这给了竞争对手发展的机会。据悉,淘宝和天猫在手机应用上的交易额占比,仅为总交易额的7%。

不难发现,这种“后发”已经让阿里焦虑不安。腾讯微信在支付和O2O领域的潜力,以及百度在移动端的积极布局,似乎让阿里随时面临着被弯道超车的危险。

从阿里与腾讯在移动支付入口的争夺上,人们便不难窥出端倪。2013年7月,阿里暂停了与微信相关的第三方应用服务。8月,淘宝开始封杀微信二维码入口。到了11月,手机淘宝正式关闭了微信跳转至淘宝页面的通道。

随着微信支付功能的上线,两者的争夺越发白热化。2014年春节,微信“抢红包”活动掀起的热浪,将大量用户拉到了微信支付的阵营中。这个在春节期间一炮而红的小产品,让腾讯在移动支付领域吸引了各方的强烈关注。此后,阿里与腾讯又在打车、理财、AA付款等方面形成了激烈的对抗。

腾讯方面称,从除夕到大年初八,参与抢红包的微信用户数达800多万,共有超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再来看看支付宝的数据。2014年春节假期,有1134万人在手机上通过支付宝钱包充话费,是2013年春节的6倍;220万用户在手机上还了71亿元的信用卡账单,是2013年春节的10倍;春运期间,有3000万人次用支付宝买火车票,其中1000万人用手机付款。

尽管微信支付的使用者仍远远低于支付宝,但“抢红包”已让微信支付大大缩短了与支付宝的差距,也足以让马云大吃一惊。据悉,马云1月30日在阿里旗下的社交平台“来往”的扎堆群里,将微信红包评价为“偷袭珍珠港”,他还表示,“幸好春节很快就过去,但我们确实教训深刻”。

“来往”式的反击

众所周知,阿里的核心优势是交易。这种基于买卖的关系,与微信所形成的熟人、朋友圈子有着本质区别。这也导致了人们使用淘宝、天猫客户端的频率,远远低于微信客户端。

当微信这种完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成熟后,腾讯已开始加快将其巨大的流量变现,其中就包括打车、理财、购物等不同场景的应用。当微信成为移动端越来越重要的入口时,阿里的危机感也日益强烈。换言之,在移动端,阿里目前最需要补齐的仍是渠道与流量。

为了与微信抗争,阿里祭出的武器是自己的移动IM产品“来往”。事实上,相较于微信和米聊,“来往”诞生的时间并不迟,可以说是与微信相继出现的。

在“来往”之前,阿里于2008年就开始试水SNS。彼时,公司推出了基于实名认证和商品分享的“雅虎关系”。最初,该社区从雅虎获得了大量用户,运行的效果不错。但仅仅一年后,由于运营策略的调整,“雅虎关系”便宣告中止了。

之后几年,阿里又推出了淘江湖、爱逛街等产品,在SNS领域不断摸索。但公司试错后发现,人们更热衷于使用非功能性的社交软件,如微信、微博等。

于是2011年时,基于熟人社交设计的“来往”在阿里内部应运而生。2012年7月,“来往”正式在iOS客户端上线。不过,阿里并未投入太多的资源推广“来往”,这也导致其用户增长势头大大落后于微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里对入口越来越焦虑。据阿里CEO陆兆禧去年8月21日发送的内部邮件,我们不难发现阿里管理层对“来往”的高度战略定位。这个定位是“抢占入口”,而不仅是移动购物的入口。这无疑是来往试图叫板微信的一个明确信号。

2013年10月20日,马云又在内网发布了呼吁员工推广“来往”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马云表示,在2013年11月底前,阿里员工的来往应用上必须要有100个公司外的用户。如果好友人数低于100人,则视同放弃红包。

为了给员工打气,马云把微信比作十年前的eBay及2003年的新浪、搜狐、网易,试图说明微信并非想象中那么不可撼动。用他的话说,“谁不参与,谁就不该呆在这家公司里。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做的事,这不是战略,这是阿里人在无线时代争取生存权利的努力”。

即便如此,阿里并不希望将“来往”做成第二个微信。从阿里的产品布局来看,旺旺、旺信分别在Web端和移动端为买卖双方搭建了沟通的渠道。阿里此前入股的陌陌,经营的则是陌生人的关系。因此,“来往”定位于经营熟人关系,其关键词是“移动”、“生活化”、“熟人”。

定位明确后,阿里希望将这一社交平台做深做透,因此除了熟人关系外,其他的关系“来往”便不再触及。譬如,微信中的“摇一摇”、“扫一扫”之类的针对陌生人的交友功能,来往统统不碰。此外,为了让“来往”的社交属性更为纯粹,产品团队最初也不愿将这一平台与电商元素做任何关联。似乎一关联,熟人社交就不再纯粹。

不过,在逐渐摸索中,阿里发现社交与消费并非水火不容。许多淘宝用户在消费之后,同样渴望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圈子来交流产品,研究产品的用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聊天与消费也时常交叉进行,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换言之,作为社交产品,在尊重用户意愿的前提下,来往可以与阿里的其他产品进行适当的整合。

此后,来往开始转变思路,目前,它已经与淘宝的账户实现打通。而从微信最近的改版来看,它也已将易迅、大众点评等业务捆绑进来。

不过,张毅对“来往”的前景并不看好。这其中的原因有二:一是,阿里并不具备做社交软件的“基因”;二是,用户并没有太强烈的使用“来往”的需求。

“应该说,来往的产品做得比微信好,但用户对社交产品的选择,与其功能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张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加上来往对自身的要求定得比较高,希望从微信那里分一杯羹,因此会比较艰难。”

在他眼里,来往与微信目前没有太多实质的差异化,其受众与用途几乎是一致的,且都通过手机通讯录来读取好友,因此,来往获得成功的机会比较渺茫。“相反,我觉得陌陌比来往更有机会,因为它针对的是陌生人群体,与微信在功能上做到了差异化。”

大收购、大整合

为了缓解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下的焦虑,除了自主开发,阿里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另一策略——收购,则给外界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过去十几个月,阿里已经完成了一系列的投资收购,包括丁丁网、美团网、陌陌、新浪微博、高德地图、UC浏览器、虾米网等。而“移动”,正是这些收购活动的关键词。

和腾讯、百度相比,阿里的投资标的显得更为丰富,在地图、社交、音乐、O2O领域均有涉及。不难发现,阿里希望通过收购,迅速占领多个细分市场的入口,从而赢得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流量。而由此制造的概念,也能使阿里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高的估值。

而在阿里加速移动端布局之时,腾讯微信正在变得越来越有侵略性。如今,微信已积累了大量公众号与服务号,未来,用户可以打开一个线下商户的公众号,用语音选择自己想要的商品,通过微信进行支付,商户收到信息后直接送货上门,那么,这个交易链条就完全绕开了淘宝或天猫。换言之,一旦微信在移动O2O和移动支付领域构建独立的交易闭环,就会给阿里带来巨大的威胁。

此外,腾讯不仅发力O2O,还将微信当做电商渠道之一。眼下,腾讯在微信“我的银行卡”页面下加入了“精选商品”类目,每天为用户推送几十款商品。

在缺少微信这样的“杀手级”移动端应用的情况下,阿里要做的是,对其投资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但这,显然并非易事。

以阿里已入股并计划全面收购的“高德地图”为例,在理想状态下,双方会在地理数据、地图引擎、产品开发、商业化等多个层面展开合作。高德将在地图和导航业务上引入社交和本地生活服务。这一愿景虽然看上去很美,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用户使用地图都是为了查路,在需要本地生活服务时,用户大多还是会使用大众点评这类应用。如何改变用户的搜索习惯,是横亘在阿里和高德面前的挑战。

况且,阿里虽有海量的电商数据,但本地生活服务却并非其强项。阿里投资的丁丁网,与高德也存在着一定的业务重合。从这个角度看,阿里如何处理所投公司的竞合关系,是其需要思考的另一层问题。

再看看新浪微博,阿里作为持股18%股份的股东,势必要加速新浪微博的商业化步伐。但新浪微博究竟会对阿里开放到什么程度,目前仍然存疑。并且,如何避免因推送商业信息而造成用户反感,也是新浪微博需要审慎考量的问题。

至少从目前来看,双方还没有“广告引流”之外的其他合作。据悉,阿里与新浪微博在合作模式、产品形态与利润分成方面,目前还处于研究摸索阶段。而社交软件陌陌,将来要在阿里帝国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外界也一无所知。

进一步说,阿里眼下似乎还没有找到一种很好的方式,将投资收购的企业很好地串联起来,将资源进行对接。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的一系列收购,很多情况下只是参股,而非控股甚至全资收购。这就导致其无法深入地介入被投企业的业务和战略,为双方的整合带来难度。

“应该说,阿里的投资收购比较分散,它在保持稳健的同时,也会带来危险。”张毅表示,“在被投企业面前,阿里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状态,既有一定的发言权,又不能完全说了算。这是阿里(移动互联网布局)的明显短板。”

对比BAT三巨头的投资活动,不难发现百度投资的企业数不多,但金额巨大;腾讯的投资跨越了多个行业,对电商及O2O尤其重视;阿里投资的公司数量最多,但总金额在BAT里是最少的,大约为10亿美元,且所有投资几乎都与移动互联网有关。

从这个角度看,阿里或许试图通过投资来“投石问路”,通过拉近与所投公司的关系,进一步探索移动端的可能性。而这些收购,一定程度上也牵制了百度与腾讯,为自己构建起一道防火墙。

退一步说,即使阿里与所投资公司的业务整合不能达到预期,那么,阿里至少也可以继续扮演“财务投资者”的角色,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收获不菲的“投资回报”。(编辑鲍辉春) 返回21世纪网首页>>

21世纪经济报道   缺少微信这样的“杀手级”移动应用,阿里要做的是,对其所投资的企业进行有效整合。 但这,显然并非易事。

当腾讯打出了“微信”这张“好牌”之后,阿里巴巴和百度再也坐不住了。为了不在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上受制于人,BAT纷纷展开布局。

就阿里而言,近两年,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动作频频,投资收购的步伐明显加速。过去一段时间内,它投资入股了丁丁网、美团网、陌陌、新浪微博、高德地图等一系列应用,这些投资共计花费了10亿美元左右。

不难理解,当账号互通、功能共享之后,这些应用都可以成为用户到达阿里的通道入口。

实际上,阿里集团内部也早就开始尝试研发各种移动客户端。除了旺信、来往、淘宝及支付宝移动端、一淘火眼外,O2O等本地生活类移动应用也在重点开发中。据悉,由阿里自身推出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已达近30个。

当然,腾讯与百度也不甘落后。BAT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在争夺移动端用户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中,它们不能再只擅长一个领域,如社交、电商或搜索,而应该提供一揽子的便利、全面的服务。

这种情况下,BAT三巨头的冲突也将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密集。可以预见,各家公司争夺用户与商家的混战,将成为2014年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主旋律。那么,面对越烧越烈的战火,阿里准备好了吗?

移动时代的焦虑

对中国所有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来说,如何在移动互联网上重现其在PC时代的辉煌,都是一个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阿里,也不例外。

2012年,中国的移动设备用户数就超过了PC用户数。并且,随着智能手机变得越来越廉价,仅2013年一年,新增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就达到5400万。尽管多数人既用PC又用移动设备,但其中的大部分会优先选择用移动设备上网。

不过,对于“电子商务是否需要大力挺进移动互联网”,一度存在争议。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PC端和移动端的电子商务并不存在“互补”的关系,而是一种零和游戏。换言之,移动端的应用并不能增加电商的交易额,移动端增加多少交易,PC端就减少多少交易。一个例子是,亚马逊的移动端用户,仅占其用户总数的8%。

然而,艾媒咨询CEO张毅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在他看来,在PC端网购的国内用户目前约为1亿人,他们大多是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占国内网民总数的20%左右。这部分群体习惯了在PC上购物,很难从PC端转移到移动端。而许多从未进行网购的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则很有可能迷上手机购物。这部分群体现在增长很快,张毅估计,未来会达到2亿-3亿人。换言之,PC端与移动端消费者的重合度并不大,移动电商是一块新增的市场。

无论如何,移动购物的爆发,已是大势所趋,阿里需要紧跟节奏。但可惜的是,阿里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发展相对滞后,这给了竞争对手发展的机会。据悉,淘宝和天猫在手机应用上的交易额占比,仅为总交易额的7%。

不难发现,这种“后发”已经让阿里焦虑不安。腾讯微信在支付和O2O领域的潜力,以及百度在移动端的积极布局,似乎让阿里随时面临着被弯道超车的危险。

从阿里与腾讯在移动支付入口的争夺上,人们便不难窥出端倪。2013年7月,阿里暂停了与微信相关的第三方应用服务。8月,淘宝开始封杀微信二维码入口。到了11月,手机淘宝正式关闭了微信跳转至淘宝页面的通道。

随着微信支付功能的上线,两者的争夺越发白热化。2014年春节,微信“抢红包”活动掀起的热浪,将大量用户拉到了微信支付的阵营中。这个在春节期间一炮而红的小产品,让腾讯在移动支付领域吸引了各方的强烈关注。此后,阿里与腾讯又在打车、理财、AA付款等方面形成了激烈的对抗。

腾讯方面称,从除夕到大年初八,参与抢红包的微信用户数达800多万,共有超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再来看看支付宝的数据。2014年春节假期,有1134万人在手机上通过支付宝钱包充话费,是2013年春节的6倍;220万用户在手机上还了71亿元的信用卡账单,是2013年春节的10倍;春运期间,有3000万人次用支付宝买火车票,其中1000万人用手机付款。

尽管微信支付的使用者仍远远低于支付宝,但“抢红包”已让微信支付大大缩短了与支付宝的差距,也足以让马云大吃一惊。据悉,马云1月30日在阿里旗下的社交平台“来往”的扎堆群里,将微信红包评价为“偷袭珍珠港”,他还表示,“幸好春节很快就过去,但我们确实教训深刻”。

“来往”式的反击

众所周知,阿里的核心优势是交易。这种基于买卖的关系,与微信所形成的熟人、朋友圈子有着本质区别。这也导致了人们使用淘宝、天猫客户端的频率,远远低于微信客户端。

当微信这种完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成熟后,腾讯已开始加快将其巨大的流量变现,其中就包括打车、理财、购物等不同场景的应用。当微信成为移动端越来越重要的入口时,阿里的危机感也日益强烈。换言之,在移动端,阿里目前最需要补齐的仍是渠道与流量。

为了与微信抗争,阿里祭出的武器是自己的移动IM产品“来往”。事实上,相较于微信和米聊,“来往”诞生的时间并不迟,可以说是与微信相继出现的。

在“来往”之前,阿里于2008年就开始试水SNS。彼时,公司推出了基于实名认证和商品分享的“雅虎关系”。最初,该社区从雅虎获得了大量用户,运行的效果不错。但仅仅一年后,由于运营策略的调整,“雅虎关系”便宣告中止了。

之后几年,阿里又推出了淘江湖、爱逛街等产品,在SNS领域不断摸索。但公司试错后发现,人们更热衷于使用非功能性的社交软件,如微信、微博等。

于是2011年时,基于熟人社交设计的“来往”在阿里内部应运而生。2012年7月,“来往”正式在iOS客户端上线。不过,阿里并未投入太多的资源推广“来往”,这也导致其用户增长势头大大落后于微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里对入口越来越焦虑。据阿里CEO陆兆禧去年8月21日发送的内部邮件,我们不难发现阿里管理层对“来往”的高度战略定位。这个定位是“抢占入口”,而不仅是移动购物的入口。这无疑是来往试图叫板微信的一个明确信号。

2013年10月20日,马云又在内网发布了呼吁员工推广“来往”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马云表示,在2013年11月底前,阿里员工的来往应用上必须要有100个公司外的用户。如果好友人数低于100人,则视同放弃红包。

为了给员工打气,马云把微信比作十年前的eBay及2003年的新浪、搜狐、网易,试图说明微信并非想象中那么不可撼动。用他的话说,“谁不参与,谁就不该呆在这家公司里。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做的事,这不是战略,这是阿里人在无线时代争取生存权利的努力”。

即便如此,阿里并不希望将“来往”做成第二个微信。从阿里的产品布局来看,旺旺、旺信分别在Web端和移动端为买卖双方搭建了沟通的渠道。阿里此前入股的陌陌,经营的则是陌生人的关系。因此,“来往”定位于经营熟人关系,其关键词是“移动”、“生活化”、“熟人”。

定位明确后,阿里希望将这一社交平台做深做透,因此除了熟人关系外,其他的关系“来往”便不再触及。譬如,微信中的“摇一摇”、“扫一扫”之类的针对陌生人的交友功能,来往统统不碰。此外,为了让“来往”的社交属性更为纯粹,产品团队最初也不愿将这一平台与电商元素做任何关联。似乎一关联,熟人社交就不再纯粹。

不过,在逐渐摸索中,阿里发现社交与消费并非水火不容。许多淘宝用户在消费之后,同样渴望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圈子来交流产品,研究产品的用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聊天与消费也时常交叉进行,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换言之,作为社交产品,在尊重用户意愿的前提下,来往可以与阿里的其他产品进行适当的整合。

此后,来往开始转变思路,目前,它已经与淘宝的账户实现打通。而从微信最近的改版来看,它也已将易迅、大众点评等业务捆绑进来。

不过,张毅对“来往”的前景并不看好。这其中的原因有二:一是,阿里并不具备做社交软件的“基因”;二是,用户并没有太强烈的使用“来往”的需求。

“应该说,来往的产品做得比微信好,但用户对社交产品的选择,与其功能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张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加上来往对自身的要求定得比较高,希望从微信那里分一杯羹,因此会比较艰难。”

在他眼里,来往与微信目前没有太多实质的差异化,其受众与用途几乎是一致的,且都通过手机通讯录来读取好友,因此,来往获得成功的机会比较渺茫。“相反,我觉得陌陌比来往更有机会,因为它针对的是陌生人群体,与微信在功能上做到了差异化。”

大收购、大整合

为了缓解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下的焦虑,除了自主开发,阿里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另一策略——收购,则给外界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过去十几个月,阿里已经完成了一系列的投资收购,包括丁丁网、美团网、陌陌、新浪微博、高德地图、UC浏览器、虾米网等。而“移动”,正是这些收购活动的关键词。

和腾讯、百度相比,阿里的投资标的显得更为丰富,在地图、社交、音乐、O2O领域均有涉及。不难发现,阿里希望通过收购,迅速占领多个细分市场的入口,从而赢得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流量。而由此制造的概念,也能使阿里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高的估值。

而在阿里加速移动端布局之时,腾讯微信正在变得越来越有侵略性。如今,微信已积累了大量公众号与服务号,未来,用户可以打开一个线下商户的公众号,用语音选择自己想要的商品,通过微信进行支付,商户收到信息后直接送货上门,那么,这个交易链条就完全绕开了淘宝或天猫。换言之,一旦微信在移动O2O和移动支付领域构建独立的交易闭环,就会给阿里带来巨大的威胁。

此外,腾讯不仅发力O2O,还将微信当做电商渠道之一。眼下,腾讯在微信“我的银行卡”页面下加入了“精选商品”类目,每天为用户推送几十款商品。

在缺少微信这样的“杀手级”移动端应用的情况下,阿里要做的是,对其投资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但这,显然并非易事。

以阿里已入股并计划全面收购的“高德地图”为例,在理想状态下,双方会在地理数据、地图引擎、产品开发、商业化等多个层面展开合作。高德将在地图和导航业务上引入社交和本地生活服务。这一愿景虽然看上去很美,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用户使用地图都是为了查路,在需要本地生活服务时,用户大多还是会使用大众点评这类应用。如何改变用户的搜索习惯,是横亘在阿里和高德面前的挑战。

况且,阿里虽有海量的电商数据,但本地生活服务却并非其强项。阿里投资的丁丁网,与高德也存在着一定的业务重合。从这个角度看,阿里如何处理所投公司的竞合关系,是其需要思考的另一层问题。

再看看新浪微博,阿里作为持股18%股份的股东,势必要加速新浪微博的商业化步伐。但新浪微博究竟会对阿里开放到什么程度,目前仍然存疑。并且,如何避免因推送商业信息而造成用户反感,也是新浪微博需要审慎考量的问题。

至少从目前来看,双方还没有“广告引流”之外的其他合作。据悉,阿里与新浪微博在合作模式、产品形态与利润分成方面,目前还处于研究摸索阶段。而社交软件陌陌,将来要在阿里帝国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外界也一无所知。

进一步说,阿里眼下似乎还没有找到一种很好的方式,将投资收购的企业很好地串联起来,将资源进行对接。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的一系列收购,很多情况下只是参股,而非控股甚至全资收购。这就导致其无法深入地介入被投企业的业务和战略,为双方的整合带来难度。

“应该说,阿里的投资收购比较分散,它在保持稳健的同时,也会带来危险。”张毅表示,“在被投企业面前,阿里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状态,既有一定的发言权,又不能完全说了算。这是阿里(移动互联网布局)的明显短板。”

对比BAT三巨头的投资活动,不难发现百度投资的企业数不多,但金额巨大;腾讯的投资跨越了多个行业,对电商及O2O尤其重视;阿里投资的公司数量最多,但总金额在BAT里是最少的,大约为10亿美元,且所有投资几乎都与移动互联网有关。

从这个角度看,阿里或许试图通过投资来“投石问路”,通过拉近与所投公司的关系,进一步探索移动端的可能性。而这些收购,一定程度上也牵制了百度与腾讯,为自己构建起一道防火墙。

退一步说,即使阿里与所投资公司的业务整合不能达到预期,那么,阿里至少也可以继续扮演“财务投资者”的角色,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收获不菲的“投资回报”。(编辑鲍辉春) 返回21世纪网首页>>


相关内容

  • 人工智能行业研究报告
  • 概要 人工智能是信息时代的尖端技术.从人类建立起需要指导控制才能运行的计算机,到计算机拥有可以自己去学习的能力,这一飞跃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此时此刻可能是下一个 AI 冬季(图8)到来之前的「给予承诺又让人失望」的周期,但这些投资和新技术至少会给我们带来有形的机器学习生产力的经济利益. ...

  • 2015影响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大事件
  • 2015影响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大事件 1月6 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在京召开2016(第六届)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石现升在年会上发布<2015年影响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大事件>. 十件大事分别为: 一.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就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出五点主 ...

  • 2016周口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互联网考试题题库
  • 2016周口专业技术人员互联网考试题题库 单选题(每小题 1 分,共 50 题) 1.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战略目标做了明确阐述:"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

  • 25个字道破孙正义的战略思维(深刻)
  • 25个字道破孙正义的战略思维(深刻) 348人浏览 2016-07-20 11:43 早在2011年,孙正义就曾在"软银学院"项目中介绍过自己的战略思想.孙正义表示,他最初于26岁时得出了这一框架.而过去30年软银的成功证明了这些.他对这一框架进行持续的修改和优化.这已成为他一生 ...

  • 网络安全自查评估报告全新版
  • 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综述与2016发 展趋势报告 [总概述] 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和特点:在产业发展基础方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推动产业发展.在互联网应用服务方面,互联网引领信息经济,发 ...

  • TMT股权投资5大案例(点评):凡客"马拉松"融资至G轮
  • TMT概念一经兴起,立刻成为市场新贵,频繁的交易案例和夸张的交易数额无不令人咂舌.本专题中,选取近几年TMT市场上引人注目的几个案例,以此来呈现行业风云变幻的市场中资本斡旋的张力和控制力. 案例一 凡客"马拉松"式融资至G轮 2014年2月11日,凡客宣布已敲定完成了超过1亿美元 ...

  • 智能手机发展史
  •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 报 告 设计题目:智能手机的发展史 专 业:应用电子技术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2 指导教师: 2012年 10 月 1 日 目录 智能机发展史 .................................................................... ...

  • 行业大变革:正在下沉的互联网
  • 中国互联网经过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各种IT基础设施已日趋完善,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无线网.有线电视网,同时拥有近6亿的互联网用户和10亿的手机用户,这为中国IT企业领跑世界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 互联网正深入变革传统行业,而互联网本身也在面临变革.根据IT产业的发展规律,从PC硬件.软件.PC互联网到移动 ...

  • 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白皮书(2015版)
  • 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白皮书(2015版) 一.全球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 (一)市场规模 1.移动互联网流量成倍增长 2011 年,全球每月移动互联网流量约为600PB,2014 年这一数字上升至3200PB.智能手机是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的最大驱动力.2014 年,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流量为2011 年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