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的减弱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

论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的减弱

唐子恒

提要 典故词语在产生之初大都需要结合典源发挥交际作用, 对典源的依赖性较强, 这是典故词语独特的理据特点决定的。而在后来的发展中, 典故词语程度不同地挣脱典源束缚, 使其意义发生变化。在现代汉语中, 有的典故词语对典源的依赖性已经基本消失, 可以通过字面独立表义。促成这种变化的外部原因是晚清以后我国社会变革和国民语文生活的变化, 而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的减弱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这些词语认知理解方式的变化。

关键词 典故词语; 典源; 依赖性; 减弱; 认知

引言

典故词语是从典故中脱胎而来的, 对典源有一定程度的依赖, 或者说原典故对它所产生的典故词语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不过, 典故词语对典源的依赖会逐步减弱。由于这种依赖性一开始就强弱不一, 其减弱的程度也存在差异。下面举/步伐0和/耳顺0二词为例。5现代汉语词典6(以下简称/5现汉60) 对/步伐0的解释是:/指队伍操练时脚步的大小快慢0, /行走的步子0, /比喻事物进行的速度0; 对/耳顺0的解释则是:/5论语#为政6:-六十而耳顺。. 指年至六十, 听到别人的话, 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后来用-耳顺. 指人六十岁。0可见, 对/耳顺0要结合典源说明含义, 对/步伐0则不必。而/步伐0典出5尚书#牧誓6:/不愆于六步七步, , 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0, 但5现汉6解释/步伐0时并未引出典源, 人们在理解使用这个词时一般也不必结合典源。由此看来, /步伐0对典源的依赖性弱, 而/耳顺0的依赖性则相对强得多。

本文主要以5现汉6所收典故词语为对象考察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的变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首先, 5现汉6所收典故词语达1100余条, 说明现代汉语中典故词语的数量还相当可观, 不容忽视; 其次, 进入5现汉6的词语固化程度高, 作为汉语词汇系统中的成员已很成熟, 考察的结论会更有说服力; 再次, 进入5现汉6的典故词语大多历史很长, 经历了汉语不同的发展时期, 能够更充分地反映词语与其典源关系的演变情况。

一 典故词语的理据特点和对典源的依赖性

1. 1严辰松(2000) 曾指出:语言作为符号系统, 当它形成并发展到一定阶段, 创制新符号(新词或熟语) 时会遵循原系统业已形成的创制机制, 原系统中的符号往往会为新符号的产生提供理据。词语的理据能体现该词语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是人们理解、诠释、掌握新词语含义的依据(当然不是唯一的依据) 。所以, 当一个人理解了/苹果0、/树0以及/桃树0、/杏

树0等词的意义, 就不难推知/苹果树0的意义。在这里, /苹果0的意义, /树0的意义, 以及/苹果0与/树0之间类似于/桃树0、/杏树0的结构意义都是推论的理据。

1. 2典故词语都是有理据的, 而且由于其独特的产生途径, 它们与典源的联系和对典源的依赖是先天的, 因而它们的理据就具有了鲜明的特点。

例如/冰人0, 典出5晋书#索紞传6:孝廉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 索紞解释此梦为通阴阳、谐婚姻之兆, 谓令狐策将为人做媒, 后果然。后人于是以/冰人0或/冰上人0称媒人。可见, /冰人0作为典故词, 其/媒人0义是有理据的, 但与非典故词语的理据不同。许多典故词语的理据要结合典源才能解释清楚, 经过典源的折射后, 词语的能指(或语音文字形式) 与所指(或词义) 之间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偏离。所以, 完全不了解典源, 只从字面理解典故词语, 有时会犯很大的错误。这说明典源对典故词语词义的限定作用有时是很大的, 有学者把典故词语的这个特点总结为/词义与语素义相距甚远0(曹炜2005) 。

典故词语的理据特点使其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更为复杂。因为典故词语的意义不仅仅靠词语的语音文字形式表达, 还或多或少地暗含在典源中, 词语的语音文字形式只是一个线索, 一个联系词语使用者(包括发语者与接受者) 与典源的中介, 典源是构成典故词语理据的重要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 非典故词语表义不需要或很少需要词语字面以外的因素, 而典故词语则要程度不同地依赖典源才能表义。

二 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的变化

2. 1任何一个典故, 其典面和典源的关系都很密切, 而当一个典面经过整合固化, 形成定型的音义结合体, 成为可以独立用来造句的词或熟语时, 它对典源的挣脱就开始了。因为典故词语一经形成, 就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中的成员, 要相对独立地在言语中发挥交际作用。因此, 对典源依赖性的逐渐减弱, 是典故词语发展变化的大趋势。

2. 2从5现汉6所收典故词语来看, 对典源依赖性的减弱在形式和意义两方面都有表现。

2. 2. 1在形式上, 一些词语内部成份间的关系或次序与典源已有区别, 并已固化。例如:/簇新0出自前蜀花蕊夫人5宫词6之六/厨盘进食簇时新0, /簇0和/时新0原为述宾关系, 而双音词/簇新0在今人的语感中则是偏正结构; /劝驾0语出5汉书#高帝纪下6/必身劝, 为之驾0, /劝0和/驾0表示连续做出的两个行为, 而双音词/劝驾0在今人的语感中则是述宾结构; /旧雨0出自杜甫5秋述6/常时车马之客, 旧, 雨来, 今, 雨不来0, 其中的/旧0和/雨0原本不在一个小句内, 但后人把这两个字连用, 组成了一个内部结构不明的双音词; /每况愈下0出自5庄子#知北游6/每下愈况0, 两者内部成份的次序不同; /逃之夭夭0来自5诗经#周南#桃夭6/桃之夭夭0, 而把典源中的/桃0换成了/逃0; 等等。

2. 2. 2在意义上, 典源为典故词语的意义提供了来源和理据, 但后来人们逐渐抛开典源(有时因为不知道典源), 直接从词语形式(即字面) 推测意义, 或把词语形式和常用意义结合以使用某些典故词语。例如使用/簇新0的人可能不知道原来/簇时新0是/簇聚时令新鲜食物0的意思; 使用/螟蛉0一词, 只要懂得它表示/义子0就可以了, 不必一定读过5诗经#小雅#小宛6中的句子/螟蛉有子, 蜾蠃负之0; 至于/空穴来风0, 现在的常用义甚至与它在典源5风赋6中的意思相反了。

可见, 典故词语的词义变化常常是通过挣脱典源限制来实现的。例如/祸水0一词, 出自旧题汉伶玄著5赵飞燕外传6所载汉宣帝时淖方成对赵飞燕之妹赵合德的评价:/此祸水也, 灭

火必矣! 0汉代有/赤帝子0斩/白帝子0的传说, 五行家以为汉以火德王, 而水能克火, 淖方成的话是说合德得宠将亡汉, 如水之灭火。可见按典源的限定, /祸水0喻指的应是/会使汉朝灭亡的女人0。而/祸水0成为典故词后, 意思并不如此具体。5汉语大词典6列出两个义项, 一是/称惑人败事的女子0(不一定使汉朝或别的王朝灭亡); 二是/比喻祸害或恶势力0。这两个义项都与典源中/祸水0的意思有了距离, 尤其是第二项。5现汉6对/祸水0的解释则是/比喻引起祸患的人或事0。/引起祸患0义来自典源, 但这个/祸患0也不限于汉朝或其他任何王朝的灭亡; /人或事0则不仅不限于女人, 而且不限于人。

2. 35现汉6所收典故词语大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已经是很成熟的复音词或熟语, 但它们挣脱典源限制的力度并不平衡。

2. 3. 1一般地说, 原来字面义与词义差别越小、现在使用频率越高或词义隐喻思路越明显的词语, 越容易挣脱典源的束缚, 减弱对典源的依赖, 像/步伐0、/簇新0、/劝驾0、/祸水0、/每况愈下0等, 就基本上可以不依赖典源表义。这样的典故词语还有:

傲骨 碧血 笨伯 掣肘 出山 顶缸 观光 观摩 哄堂 后进 后事 佳期

久违 口碑 垄断 矛盾 偏袒 切磋 青睐 请缨 裙带 染指 润笔 生涯

胜算 师资 食言 斯文 谈天 袒护 天涯 涂鸦 推敲 问津 下榻 先河

先进 援手 在野 资格 资深 中饱 中肯 奏效 安乐窝 破天荒 莫须有

想当然 眼中钉 逐客令 别开生面 空穴来风 名正言顺 其貌不扬 走马观花网开一面 约法三章 引人入胜 易如反掌 中流砥柱 趾高气扬 作威作福

还有些典故词语现在已不太常用, 但常出现在旧小说中, 经常阅读此类作品的人不通过典源也能根据上下文推知其义, 如/金兰0、/螟蛉0、/袍泽0、/鱼雁0、/月老0、/弱冠0、/方寸0、/金莲0、/冰人0、/云雨0、/东床0等。

2. 3. 2在5现汉6所收典故词语中, 有些虽然较为常用, 但对典源有一定的依赖性, 理解时还不能完全抛开典源, 如/问鼎0、/乔迁0、/春晖0、/滥觞0、/而立0、/知命0、/古稀0、/识荆0、/捉刀0、/负荆0、/鸿门宴0、/目无全牛0等; 还有一些对典源的依赖性仍旧很强, 不通过典源难以理解其得义理据, 如/板荡0、/椿萱0、/怙恃0、/箕斗0、/式微0、/罗掘0、/鸿爪0、/旧雨0、/割席0、/白衣苍狗0等。

2. 4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的减弱, 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证明:一是人们对词语的理解掌握方式的变化, 二是权威的现代汉语工具书对词语的诠释方式。

2. 4. 1从第一方面看, 现今许多人在理解某些常用的典故词语时并不顾及甚至根本不知其典源。使用/祸水0一词时并不会想到5赵飞燕外传6以及古代阴阳五行、五德相生相克的理论; 理解/观摩0一词也不会想到5礼记#学记6/相观而善之谓摩0。大多数人理解学习这些词只从字面入手, 将其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 而不再顾及典源。

2. 4. 2从第二方面看, 5现汉6对所收1100多条典故词语的解释一半以上都没提到典源, 而是直接解释词条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 其中包括一些字面义与词义差别很大的词语。例如:

=璧谢>退还原物, 并表示感谢。 =成仁>为正义或崇高理想而牺牲生命。

=椿萱>父母的代称。=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作伐>做媒。

=来鸿>来信。

=食言>不履行诺言, 失信。=轻于鸿毛>比喻死得不值得(鸿毛:大雁的毛)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5现汉6采取这种不提典源直接释义的方式, 说明这些词语的典源及理据对于学习理解这些词语的作用已经不太重要了。

2. 5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的演进, 典故词语对典源的依赖性不断减弱。例如成语/美轮美奂0, 出自5礼记#檀弓下6所载晋大夫张老对大夫赵武新建宫室的赞语:/美哉轮焉, 美哉奂焉! 0郑玄注:/轮, 轮囷, 言高大; 奂, 言众多。0可见该成语直接从典源中得到的意思有两方面:一是形容对象是新建的房屋宫室, 二是形容其漂亮、高大、众多。后来形容对象不限于房屋甚至不限于建筑物, 而且/高大0/众多0等意思也逐渐失去, 于是/美轮美奂0可以用来形容装饰、布置的美观, 近来甚至被用于形容诸如舞姿、图画等之美, 其意义离典源越来越远。

三 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减弱的动因

3. 1从符号学角度看, 语言交际/在发送和接收的过程中, 信息要进行某种形式的转换, 即必须经过说话者一方的-编码. , 再由受话者一方-解码. , 才能完成交流过程, 这就要求说话者和受话者双方有一种共同的-代码. 0。(吴国华1994) 这里说的/代码0指的是语码, 与本文所说的词语的理据有很大差别, 但是这段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典故词语犹如加了密的符号, 其加密和解密的关键都在典源中, 只有发语者和受语者都掌握这个关键, 双方才能用典故词语顺利完成语言交际。换句话说, 在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很强的情况下, 要想熟练使用这些词语就必须对典源文献很熟悉, 要熟悉到看到一个词语就能联想到这个词语所出的那部书、那段话, 这就把做不到这一点的人排除在了典故词语的使用主体之外。

对一个人的记忆力来说, 典源文献的信息量十分庞大, 要熟记它绝非易事。唐李林甫贵为宰相, 也曾误读/杕杜0为/杖杜0, 被记入史书, 还因误书/弄璋0为/弄獐0而被讥称/弄獐宰相0(参见5旧唐书#李林甫传6、清洪亮吉5北江诗话6卷三) 。古代还有一位叫张鼎的太常博士因误书/鸡肋0为/鸡肘0, 被人讥为/鸡肘博士0(参见清俞樾5茶香室丛钞#鸡肘博士6) 。所以古代能够经常用典故词语而且使用恰切的往往是文化修养较高的少数人。典故词语的词义内容多来自古代经典文献, 带有丰富的色彩意义、修辞功能和传统文化内涵, 若使用得当, 确能为诗文增色, 也能为使用典故词语的人赢得博学之名; 另一方面, 有些文人大量使用这些词语, 未必不是炫耀文采、卖弄学识。而占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下层民众特别是不识字的人则不可能经常使用典故词语。在这种情况下, 典故词语对典源的依赖性就没有减弱的必要。

3. 2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五四运动以后, 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教育体制、人们的知识结构等更是变化巨大; 白话文运动、解放后的扫盲运动等使国民的语文水平与古代相比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 读书识字的人空前增多, 另一方面, 近现代的学术远远不限于文史方面, 即使是专家学者也可能对产生大量典故词语的经史子集了解不多, 更不用说一般的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了。于是, 典故词语的理据特征与社会语文生活现实日益脱节。此时的典故词语, 要么摆脱典源的束缚, 减弱对典源的依赖, 以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 要么就会被淘汰出汉语词汇系统。汉语史上曾有数以万计的典故词语, 现今大多数已经消亡,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对典源的依赖性太强, 以至影响交际, 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典故词语对典源的依赖性减弱到一定程度后, 许多人已经意识不到它们是典故, 往往直接从字面理解它们, 于是这些词语原有的理据特征被逐渐消磨弱化, 这就促使这些词语的词义发生演变, 也促使这些词语表义方式趋向字面化, 这样的词语往往能够留存到今天, 并焕发出较强的生命力。像/步伐0、/祸水0之类, 它们不仅在书面语中很常用, 而且经常出现在口语中。

而对典源还存在一定依赖的典故词语, 像/春晖0、/而立0等, 则带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 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口语中更不常用。至于像/板荡0、/箕斗0、/萱堂0这样的词, 由于对典源的依赖性更强, 生命力也更弱, 只用于庄重、典雅的书面文体中, 口语中很少用到。

四 结语

典故词语对典源的依赖性的减弱, 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如:/矛盾0由/言行自相抵触0引申出了/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对立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关系0的含义, 与典源义的距离拉大了; /美轮美奂0的/高大0、/众多0等语义成份的消失以及形容对象范围的扩大, 等等。

从一定意义上说, 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的减弱, 源起于人们对这些词语的某种/误解误用0, 而这种/误解误用0则源起于对这些词语认知、理解方式的改变。词语意义的变化能否实现, 新的、与典源有差异甚至相违背的意义能否成立, 要通过约定俗成规律的考验, 典故词语也不例外。如/出尔反尔0, 语出5孟子#梁惠王下6引曾子的话:/出乎尔者, 反乎尔者也。0原意是你怎么对待人家, 人家就会怎么回报你。后有人不管典源义, 从字面上把/出尔反尔0理解为/说了又反悔0或/说了不做, 反复无常, 没有信誉0, 这样理解使用, 对典源义来说, 就是/误解误用0。但这种从字面入手的理解更容易被现今大多数人接受, 于是新/约0就/定0了, 新/俗0也就/成0了, 而且否定了旧/约0旧/俗0, 于是词义发生了变化。因此, 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的减弱, 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对典故词语认知理解方式的改变。参考文献

曹 炜2005 现代汉语典故词语初探, 5广西社会科学6第1期。

吴国华1994 符号学与语言国情学的关系, 5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6第1期。

严辰松2000 语言理据探究, 5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6第6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 5现代汉语词典6(第5版), 商务印书馆。

W eakening Dependence of A ll usiveW ords on Their O rigi ns

Abst ract M ost all u sive w ords , as for the ir un i q ue se m antic m otivation , origina ll y had a heavy re liance on t h e ir orig i n s and can not separately play a ro le i n language co mm un icati o n . H o w ever , i n t h e f u rther develop m ent a ll u si v e w ords , to d ifferent deg ree , released fr o m bonds of ori g ins , resu lting i n the re m ar kable change of the ir m ean i n gs . InM andarin Ch i n ese so m e all u si v e w ords can separately express the litera lm eaning because the dependence on their orig i n s has generally d isappeared . The apparent cause o f th is pheno m enon is the soc i a l transfor m ati o n after Late Chi n g Dynasty and the change of civil lingu isti c env ironm en, t but the w eaken i n g dependence on the ir orig i n s in essence re -flect the change of understand i n g m echan is m o fm e mbers o f soc iety .

K ey w ords all u sive w ords ; ori g ins ; dependence ; w eaken i n g ; cognition

(唐子恒 250100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 高晓虹)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

论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的减弱

唐子恒

提要 典故词语在产生之初大都需要结合典源发挥交际作用, 对典源的依赖性较强, 这是典故词语独特的理据特点决定的。而在后来的发展中, 典故词语程度不同地挣脱典源束缚, 使其意义发生变化。在现代汉语中, 有的典故词语对典源的依赖性已经基本消失, 可以通过字面独立表义。促成这种变化的外部原因是晚清以后我国社会变革和国民语文生活的变化, 而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的减弱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这些词语认知理解方式的变化。

关键词 典故词语; 典源; 依赖性; 减弱; 认知

引言

典故词语是从典故中脱胎而来的, 对典源有一定程度的依赖, 或者说原典故对它所产生的典故词语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不过, 典故词语对典源的依赖会逐步减弱。由于这种依赖性一开始就强弱不一, 其减弱的程度也存在差异。下面举/步伐0和/耳顺0二词为例。5现代汉语词典6(以下简称/5现汉60) 对/步伐0的解释是:/指队伍操练时脚步的大小快慢0, /行走的步子0, /比喻事物进行的速度0; 对/耳顺0的解释则是:/5论语#为政6:-六十而耳顺。. 指年至六十, 听到别人的话, 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后来用-耳顺. 指人六十岁。0可见, 对/耳顺0要结合典源说明含义, 对/步伐0则不必。而/步伐0典出5尚书#牧誓6:/不愆于六步七步, , 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0, 但5现汉6解释/步伐0时并未引出典源, 人们在理解使用这个词时一般也不必结合典源。由此看来, /步伐0对典源的依赖性弱, 而/耳顺0的依赖性则相对强得多。

本文主要以5现汉6所收典故词语为对象考察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的变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首先, 5现汉6所收典故词语达1100余条, 说明现代汉语中典故词语的数量还相当可观, 不容忽视; 其次, 进入5现汉6的词语固化程度高, 作为汉语词汇系统中的成员已很成熟, 考察的结论会更有说服力; 再次, 进入5现汉6的典故词语大多历史很长, 经历了汉语不同的发展时期, 能够更充分地反映词语与其典源关系的演变情况。

一 典故词语的理据特点和对典源的依赖性

1. 1严辰松(2000) 曾指出:语言作为符号系统, 当它形成并发展到一定阶段, 创制新符号(新词或熟语) 时会遵循原系统业已形成的创制机制, 原系统中的符号往往会为新符号的产生提供理据。词语的理据能体现该词语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是人们理解、诠释、掌握新词语含义的依据(当然不是唯一的依据) 。所以, 当一个人理解了/苹果0、/树0以及/桃树0、/杏

树0等词的意义, 就不难推知/苹果树0的意义。在这里, /苹果0的意义, /树0的意义, 以及/苹果0与/树0之间类似于/桃树0、/杏树0的结构意义都是推论的理据。

1. 2典故词语都是有理据的, 而且由于其独特的产生途径, 它们与典源的联系和对典源的依赖是先天的, 因而它们的理据就具有了鲜明的特点。

例如/冰人0, 典出5晋书#索紞传6:孝廉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 索紞解释此梦为通阴阳、谐婚姻之兆, 谓令狐策将为人做媒, 后果然。后人于是以/冰人0或/冰上人0称媒人。可见, /冰人0作为典故词, 其/媒人0义是有理据的, 但与非典故词语的理据不同。许多典故词语的理据要结合典源才能解释清楚, 经过典源的折射后, 词语的能指(或语音文字形式) 与所指(或词义) 之间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偏离。所以, 完全不了解典源, 只从字面理解典故词语, 有时会犯很大的错误。这说明典源对典故词语词义的限定作用有时是很大的, 有学者把典故词语的这个特点总结为/词义与语素义相距甚远0(曹炜2005) 。

典故词语的理据特点使其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更为复杂。因为典故词语的意义不仅仅靠词语的语音文字形式表达, 还或多或少地暗含在典源中, 词语的语音文字形式只是一个线索, 一个联系词语使用者(包括发语者与接受者) 与典源的中介, 典源是构成典故词语理据的重要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 非典故词语表义不需要或很少需要词语字面以外的因素, 而典故词语则要程度不同地依赖典源才能表义。

二 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的变化

2. 1任何一个典故, 其典面和典源的关系都很密切, 而当一个典面经过整合固化, 形成定型的音义结合体, 成为可以独立用来造句的词或熟语时, 它对典源的挣脱就开始了。因为典故词语一经形成, 就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中的成员, 要相对独立地在言语中发挥交际作用。因此, 对典源依赖性的逐渐减弱, 是典故词语发展变化的大趋势。

2. 2从5现汉6所收典故词语来看, 对典源依赖性的减弱在形式和意义两方面都有表现。

2. 2. 1在形式上, 一些词语内部成份间的关系或次序与典源已有区别, 并已固化。例如:/簇新0出自前蜀花蕊夫人5宫词6之六/厨盘进食簇时新0, /簇0和/时新0原为述宾关系, 而双音词/簇新0在今人的语感中则是偏正结构; /劝驾0语出5汉书#高帝纪下6/必身劝, 为之驾0, /劝0和/驾0表示连续做出的两个行为, 而双音词/劝驾0在今人的语感中则是述宾结构; /旧雨0出自杜甫5秋述6/常时车马之客, 旧, 雨来, 今, 雨不来0, 其中的/旧0和/雨0原本不在一个小句内, 但后人把这两个字连用, 组成了一个内部结构不明的双音词; /每况愈下0出自5庄子#知北游6/每下愈况0, 两者内部成份的次序不同; /逃之夭夭0来自5诗经#周南#桃夭6/桃之夭夭0, 而把典源中的/桃0换成了/逃0; 等等。

2. 2. 2在意义上, 典源为典故词语的意义提供了来源和理据, 但后来人们逐渐抛开典源(有时因为不知道典源), 直接从词语形式(即字面) 推测意义, 或把词语形式和常用意义结合以使用某些典故词语。例如使用/簇新0的人可能不知道原来/簇时新0是/簇聚时令新鲜食物0的意思; 使用/螟蛉0一词, 只要懂得它表示/义子0就可以了, 不必一定读过5诗经#小雅#小宛6中的句子/螟蛉有子, 蜾蠃负之0; 至于/空穴来风0, 现在的常用义甚至与它在典源5风赋6中的意思相反了。

可见, 典故词语的词义变化常常是通过挣脱典源限制来实现的。例如/祸水0一词, 出自旧题汉伶玄著5赵飞燕外传6所载汉宣帝时淖方成对赵飞燕之妹赵合德的评价:/此祸水也, 灭

火必矣! 0汉代有/赤帝子0斩/白帝子0的传说, 五行家以为汉以火德王, 而水能克火, 淖方成的话是说合德得宠将亡汉, 如水之灭火。可见按典源的限定, /祸水0喻指的应是/会使汉朝灭亡的女人0。而/祸水0成为典故词后, 意思并不如此具体。5汉语大词典6列出两个义项, 一是/称惑人败事的女子0(不一定使汉朝或别的王朝灭亡); 二是/比喻祸害或恶势力0。这两个义项都与典源中/祸水0的意思有了距离, 尤其是第二项。5现汉6对/祸水0的解释则是/比喻引起祸患的人或事0。/引起祸患0义来自典源, 但这个/祸患0也不限于汉朝或其他任何王朝的灭亡; /人或事0则不仅不限于女人, 而且不限于人。

2. 35现汉6所收典故词语大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已经是很成熟的复音词或熟语, 但它们挣脱典源限制的力度并不平衡。

2. 3. 1一般地说, 原来字面义与词义差别越小、现在使用频率越高或词义隐喻思路越明显的词语, 越容易挣脱典源的束缚, 减弱对典源的依赖, 像/步伐0、/簇新0、/劝驾0、/祸水0、/每况愈下0等, 就基本上可以不依赖典源表义。这样的典故词语还有:

傲骨 碧血 笨伯 掣肘 出山 顶缸 观光 观摩 哄堂 后进 后事 佳期

久违 口碑 垄断 矛盾 偏袒 切磋 青睐 请缨 裙带 染指 润笔 生涯

胜算 师资 食言 斯文 谈天 袒护 天涯 涂鸦 推敲 问津 下榻 先河

先进 援手 在野 资格 资深 中饱 中肯 奏效 安乐窝 破天荒 莫须有

想当然 眼中钉 逐客令 别开生面 空穴来风 名正言顺 其貌不扬 走马观花网开一面 约法三章 引人入胜 易如反掌 中流砥柱 趾高气扬 作威作福

还有些典故词语现在已不太常用, 但常出现在旧小说中, 经常阅读此类作品的人不通过典源也能根据上下文推知其义, 如/金兰0、/螟蛉0、/袍泽0、/鱼雁0、/月老0、/弱冠0、/方寸0、/金莲0、/冰人0、/云雨0、/东床0等。

2. 3. 2在5现汉6所收典故词语中, 有些虽然较为常用, 但对典源有一定的依赖性, 理解时还不能完全抛开典源, 如/问鼎0、/乔迁0、/春晖0、/滥觞0、/而立0、/知命0、/古稀0、/识荆0、/捉刀0、/负荆0、/鸿门宴0、/目无全牛0等; 还有一些对典源的依赖性仍旧很强, 不通过典源难以理解其得义理据, 如/板荡0、/椿萱0、/怙恃0、/箕斗0、/式微0、/罗掘0、/鸿爪0、/旧雨0、/割席0、/白衣苍狗0等。

2. 4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的减弱, 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证明:一是人们对词语的理解掌握方式的变化, 二是权威的现代汉语工具书对词语的诠释方式。

2. 4. 1从第一方面看, 现今许多人在理解某些常用的典故词语时并不顾及甚至根本不知其典源。使用/祸水0一词时并不会想到5赵飞燕外传6以及古代阴阳五行、五德相生相克的理论; 理解/观摩0一词也不会想到5礼记#学记6/相观而善之谓摩0。大多数人理解学习这些词只从字面入手, 将其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 而不再顾及典源。

2. 4. 2从第二方面看, 5现汉6对所收1100多条典故词语的解释一半以上都没提到典源, 而是直接解释词条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 其中包括一些字面义与词义差别很大的词语。例如:

=璧谢>退还原物, 并表示感谢。 =成仁>为正义或崇高理想而牺牲生命。

=椿萱>父母的代称。=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作伐>做媒。

=来鸿>来信。

=食言>不履行诺言, 失信。=轻于鸿毛>比喻死得不值得(鸿毛:大雁的毛)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5现汉6采取这种不提典源直接释义的方式, 说明这些词语的典源及理据对于学习理解这些词语的作用已经不太重要了。

2. 5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的演进, 典故词语对典源的依赖性不断减弱。例如成语/美轮美奂0, 出自5礼记#檀弓下6所载晋大夫张老对大夫赵武新建宫室的赞语:/美哉轮焉, 美哉奂焉! 0郑玄注:/轮, 轮囷, 言高大; 奂, 言众多。0可见该成语直接从典源中得到的意思有两方面:一是形容对象是新建的房屋宫室, 二是形容其漂亮、高大、众多。后来形容对象不限于房屋甚至不限于建筑物, 而且/高大0/众多0等意思也逐渐失去, 于是/美轮美奂0可以用来形容装饰、布置的美观, 近来甚至被用于形容诸如舞姿、图画等之美, 其意义离典源越来越远。

三 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减弱的动因

3. 1从符号学角度看, 语言交际/在发送和接收的过程中, 信息要进行某种形式的转换, 即必须经过说话者一方的-编码. , 再由受话者一方-解码. , 才能完成交流过程, 这就要求说话者和受话者双方有一种共同的-代码. 0。(吴国华1994) 这里说的/代码0指的是语码, 与本文所说的词语的理据有很大差别, 但是这段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典故词语犹如加了密的符号, 其加密和解密的关键都在典源中, 只有发语者和受语者都掌握这个关键, 双方才能用典故词语顺利完成语言交际。换句话说, 在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很强的情况下, 要想熟练使用这些词语就必须对典源文献很熟悉, 要熟悉到看到一个词语就能联想到这个词语所出的那部书、那段话, 这就把做不到这一点的人排除在了典故词语的使用主体之外。

对一个人的记忆力来说, 典源文献的信息量十分庞大, 要熟记它绝非易事。唐李林甫贵为宰相, 也曾误读/杕杜0为/杖杜0, 被记入史书, 还因误书/弄璋0为/弄獐0而被讥称/弄獐宰相0(参见5旧唐书#李林甫传6、清洪亮吉5北江诗话6卷三) 。古代还有一位叫张鼎的太常博士因误书/鸡肋0为/鸡肘0, 被人讥为/鸡肘博士0(参见清俞樾5茶香室丛钞#鸡肘博士6) 。所以古代能够经常用典故词语而且使用恰切的往往是文化修养较高的少数人。典故词语的词义内容多来自古代经典文献, 带有丰富的色彩意义、修辞功能和传统文化内涵, 若使用得当, 确能为诗文增色, 也能为使用典故词语的人赢得博学之名; 另一方面, 有些文人大量使用这些词语, 未必不是炫耀文采、卖弄学识。而占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下层民众特别是不识字的人则不可能经常使用典故词语。在这种情况下, 典故词语对典源的依赖性就没有减弱的必要。

3. 2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五四运动以后, 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教育体制、人们的知识结构等更是变化巨大; 白话文运动、解放后的扫盲运动等使国民的语文水平与古代相比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 读书识字的人空前增多, 另一方面, 近现代的学术远远不限于文史方面, 即使是专家学者也可能对产生大量典故词语的经史子集了解不多, 更不用说一般的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了。于是, 典故词语的理据特征与社会语文生活现实日益脱节。此时的典故词语, 要么摆脱典源的束缚, 减弱对典源的依赖, 以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 要么就会被淘汰出汉语词汇系统。汉语史上曾有数以万计的典故词语, 现今大多数已经消亡,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对典源的依赖性太强, 以至影响交际, 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典故词语对典源的依赖性减弱到一定程度后, 许多人已经意识不到它们是典故, 往往直接从字面理解它们, 于是这些词语原有的理据特征被逐渐消磨弱化, 这就促使这些词语的词义发生演变, 也促使这些词语表义方式趋向字面化, 这样的词语往往能够留存到今天, 并焕发出较强的生命力。像/步伐0、/祸水0之类, 它们不仅在书面语中很常用, 而且经常出现在口语中。

而对典源还存在一定依赖的典故词语, 像/春晖0、/而立0等, 则带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 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口语中更不常用。至于像/板荡0、/箕斗0、/萱堂0这样的词, 由于对典源的依赖性更强, 生命力也更弱, 只用于庄重、典雅的书面文体中, 口语中很少用到。

四 结语

典故词语对典源的依赖性的减弱, 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如:/矛盾0由/言行自相抵触0引申出了/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对立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关系0的含义, 与典源义的距离拉大了; /美轮美奂0的/高大0、/众多0等语义成份的消失以及形容对象范围的扩大, 等等。

从一定意义上说, 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的减弱, 源起于人们对这些词语的某种/误解误用0, 而这种/误解误用0则源起于对这些词语认知、理解方式的改变。词语意义的变化能否实现, 新的、与典源有差异甚至相违背的意义能否成立, 要通过约定俗成规律的考验, 典故词语也不例外。如/出尔反尔0, 语出5孟子#梁惠王下6引曾子的话:/出乎尔者, 反乎尔者也。0原意是你怎么对待人家, 人家就会怎么回报你。后有人不管典源义, 从字面上把/出尔反尔0理解为/说了又反悔0或/说了不做, 反复无常, 没有信誉0, 这样理解使用, 对典源义来说, 就是/误解误用0。但这种从字面入手的理解更容易被现今大多数人接受, 于是新/约0就/定0了, 新/俗0也就/成0了, 而且否定了旧/约0旧/俗0, 于是词义发生了变化。因此, 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的减弱, 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对典故词语认知理解方式的改变。参考文献

曹 炜2005 现代汉语典故词语初探, 5广西社会科学6第1期。

吴国华1994 符号学与语言国情学的关系, 5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6第1期。

严辰松2000 语言理据探究, 5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6第6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 5现代汉语词典6(第5版), 商务印书馆。

W eakening Dependence of A ll usiveW ords on Their O rigi ns

Abst ract M ost all u sive w ords , as for the ir un i q ue se m antic m otivation , origina ll y had a heavy re liance on t h e ir orig i n s and can not separately play a ro le i n language co mm un icati o n . H o w ever , i n t h e f u rther develop m ent a ll u si v e w ords , to d ifferent deg ree , released fr o m bonds of ori g ins , resu lting i n the re m ar kable change of the ir m ean i n gs . InM andarin Ch i n ese so m e all u si v e w ords can separately express the litera lm eaning because the dependence on their orig i n s has generally d isappeared . The apparent cause o f th is pheno m enon is the soc i a l transfor m ati o n after Late Chi n g Dynasty and the change of civil lingu isti c env ironm en, t but the w eaken i n g dependence on the ir orig i n s in essence re -flect the change of understand i n g m echan is m o fm e mbers o f soc iety .

K ey w ords all u sive w ords ; ori g ins ; dependence ; w eaken i n g ; cognition

(唐子恒 250100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 高晓虹)


相关内容

  • 典故词语的文化内涵
  • 第23卷第2期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6月 J OURNAL OF BIJIE TEACHERS CO LLEGE 典故词语的文化内涵 唐雪凝 丁建川 1 2 (1.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2.山东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71021) 摘 要:典 ...

  • 中考古诗词阅读考点解读
  • 从近年来各地的中考情况看,古诗词阅读试题不仅考查角度多,形式也活泼多样,充分休现了课标和大纲的要求. 现以2013年各地市的中考古诗词阅读试题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点解读. 一.概括内容主旨,把握诗歌情感 概括内容主旨,一般要求从整体上对全诗进行赏析,涉及时令.背景.人物.事件.特点等基本要素. ...

  • 小升初语文考题类型分析
  • 小升初语文考题类型分析 试卷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45分钟. 课内知识考查约占 30%,课外知识考查(包括作文)约占 70% 一.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0-30分) (一)拼音和汉字: 1. 看拼音写汉字(同音字.多音字.看拼音写词语等) 2. 给加点字注音(前鼻后鼻音,平舌翘舌音) 3 ...

  • [滕王阁序]教案(2)
  • <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 ...

  • 一个暑假让别人对你的学习刮目相看
  • 一个暑假让别人对你的学习刮目相看 一个暑假让别人对你的学习刮目相看 学生的问题总的来说集中在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上.决定考试分数有三个标准,即基本功.学习习惯.做题思想和考试能力. 基本功即基本的计算能力.记背能力等.如英语单词量,数学基本计算.物理公式的单位换算,化学计量等. 学习习惯是一个学生努力 ...

  • 2016高二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 2016-2007高二语文知识竞赛 一.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0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两句,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章. 2.陆游<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 . 3<离骚> ...

  • 浅析_玉台新咏_中的典故及其运用_章佳萍
  • 第23卷 第1期 2010年1月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Vol. 23 No.1 Jan. 2010 浅析<玉台新咏>中的典故及其运用 章佳萍 (浙江工业大学 人 ...

  • 名篇名句默写
  • 名篇名句默写 1.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 __,______ ___"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2.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写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诗句是 . 3.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g ...

  • 四年级上语文复习计划
  • 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 行知小学 黄玉枫 根据本学期工作计划的安排和备课小组的讨论,结合班级学生及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况,本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实际语文能力为重点,合理安排复习,力求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在能力,在不增加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进一步争取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制定本册复习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