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武汉430070)

  摘要:从武汉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找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的影响因素,最后对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创新;产业集群

  1997年以来,以“中国光谷”为代表的武汉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基本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产业、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竟相发展的产业格局。但面对国内外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要想提高,从根本上还得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来实现。在当前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还很大的情况下,探讨高新技术的产业创新模式,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对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进一步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1 武汉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005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完成总收入724.97亿元,工业总产值628.96亿元,武汉东湖高新区的综合指标一直居全国53个高新区的前列,总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均排第13位。据《武汉统计年鉴》可知,仅武汉东湖高新开发区在“十五”时期完成技工贸总收入2527.77亿元,工业总产值2100.76亿元,工业增加值770.92亿元和实际上缴税费514.44亿元,成为湖北、武汉的最大经济增长点。

  

  1.1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现状

  (1)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研发人才

  2005年末,武汉东湖高新区各类高校42所,1个国家实验室,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个部委重点(专业、开放)实验室、3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另外,区域内有20多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50名两院院士,2005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达到2.9万人,占全市的58.5%,比2001年研发人员增长了52.63%,是东湖高新区成立时的23.52倍。“十五”时期东湖高新区新增技术研发人员13 421人,是“九五”时期4 246人的3.16倍,年均增长13.14%。以上各类数据表明,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研发人才优势。

  (2)企业加大了科技研发经费投入

  “十五”时期东湖高新区科技经费支出总额94.25亿元,比“九五”时期的34.4亿元增长173.98%。其中。2005年东湖高新区科技经费支出总额31.50亿元,其中R&D投入17.6亿元,占全市的55.4%。R&D的高投入和在武汉市所占近一半的比重,说明武汉东湖高新区不仅是高新区的科技创新的基地,也是武汉市的科技创新核心基地。

  (3)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2005年末,高新区内企业共申请专利1910项,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相继在高新区诞生。“十五”时期,高新区企业专利申请量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专利授权率达到70%,五年间企业累计申请专利达到5964项,其中发明专利3243项,占总量的54.4%,专利授权量达到4210项。随着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企业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也得到不断增强。

  (4)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

  东湖高新区在光通信和激光两大核心领域的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光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光传输系统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上升到全球第3位,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2%;光电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6%。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并进入国际市场:海创电子、中地信息、楚天激光等企业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武汉高新区已建起了国内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激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1.2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群优势未充分发挥

  武汉的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个新技术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且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成为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柱,但还未形成真正的产业群,各产业发展之间的渗透性、联动性、互补性及溢出效应未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不强,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未完全缓解。

  (2)R&D经费投入不足

  “十五”时期,虽然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加大了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但鉴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资本密集型特点,其R&D经费投入仍显不足。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一是R&D投入强度高,OECD将R&D强度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主要标准(R&D经费占GDP的比重在10%以上):二是人力资源丰富,高技术人才密集。与此相比,武汉高新区的R&D投入不足制约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影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潜力。

  (3)缺乏有效的人才机制

  有效的人才机制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带头人,另一方面是现有人才的合理使用。2005年,武汉东湖高新区从业人员14.24万人,其中从事研究和发展的科研人员只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7%;同时调查表明,武汉有50%以上的科技人员未从事本职工作。工作环境和待遇制约了科技人才潜能的发挥。

  (4)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般而言,一项科技成果要经过四个层次的转化,才能最终实现其价值最大化.即评价率-中试率-商品化率-产业化率,产业化是科技成果的最终转化层次。但目前存在一种科技开发与科技需求错位的现象,许多科技成果未进入商品化和产业化。发达国家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率在60%~80%,我国的商品化率在10%,产业化率在5%,武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也在这个水平,科技成果的低转化率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

  总之,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区孵化的企业中,企业规模不大,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名牌产品和拳头企业不多,在国内外市场中竞争优势欠缺,也导致了企业难以进行大投入的研发活动,不能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因此,对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2 产业集群理论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产业集群理论

  19世纪末,马歇尔从小企业群的角度提出了产业群的理论。迈克・E・波特把产业群纳入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产业集群会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

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目前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可的产业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互补资产和利用知识的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知识生产机构、中介机构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网络”。

  Alex Hoen对群进行了分类。按照范围和层次,将群分为微观层(企业群)、中观层(产业群)和宏观层。产业群就是中观层“群”的概念。中观集群,包括地区和部门层次。地区集群指一个地区特定的制度状况、竞争性及其与能产生地区经济绩效的产业的相互作用,主要分析的是特定制度的状况和特定地区的竞争力。本文研究的是地区集群(见图1)。

  产业集群理论对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布局的合理化、资源配置的优化、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产业集群内部的技术溢出加快了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的速度,增强了产业集群的技术能力,提高企业和产业集群的知识存量;产业集群内企业间接竞争与协作所带来的外部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是单个企业无法比拟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产业集群的集体行动所带来的集体效率使产业集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产业集群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反过来,产业集群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使产业集群的企业非常容易得到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所以,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创新模式应该是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

  

  2.2产业创新体系及创新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产业创新模式首先是个创新体系,它由自身的元素或影响要素构成(见图2)。

  创新主体包括投资主体(股东),决策主体(企业家),研发主体(技术人员),过程主体(生产者),市场创新主体(销售人员),还有高校、研究机构及政府。创新资源包括资金、技术、知识、人才、信息等。创新过程包括流程,组织(构思,设计,试验,生产,销售)。创新目标包括开拓市场,形成竞争力;扩大市场,增强竞争优势;维持市场,保持竞争力;收缩市场,放弃部分市场,通过创新巩固其余市场。制度环境包括内部制度环境,包括治理结构,产权和激励约束机制;外部制度环境,包括市场结构,宏观经济体制,政府直接干预,政策的间接影响。

  

  3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的构建

  

  如何构建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使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真正的产业集群,是基于产业集群研究的关键之处。本文认为,我们可以从产业群结构和创新模式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建立一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技术供给和需求双向互动,官产学研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联动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在这一供求双向互动模式中,政府根据高新技术战略规划,通过资金投入、制度安排引导高新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技术均衡,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所以武汉高新技术产业要发展成真正的产业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3.1 构建区域性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活水源头。提升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首要的就是要构建区域性高新技术创新体系。武汉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基地,一些大型企业有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有着良好的基础:武汉已经建成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科学研究中心,有一批国家级顶尖的创新人才,要充分利用武汉的智力资源优势,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同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武汉市产业结构相吻合的关键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成果,建立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对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高新技术由于其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在产业孕育期,“幼苗”很容易淹没在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因此,建立以企业孵化器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体系,有利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3.2,加强制度创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制度创新一般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构建以获得追加利益的活动。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民营科技企业紧密相关,民营科技企业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此,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制度创新:一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尽快建立民营科技企业投融资担保基金和创业基金:二是要以推进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和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为主线,以转换科研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为着力点,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三是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仅是高新技术项目所有者权益的保护屏障,也是投资者防范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四是要完善技术创新奖励制度。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适应新时期科技工作特点的科技人员业绩考评制度,拓宽奖励渠道,完善科技工作激励机制。

  

  3.3 加大投入力度,构筑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风险机制

  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资金问题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提升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突破投入的“瓶颈”制约,既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又要面向市场筹资,构筑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风险机制。开辟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科技投入的资金渠道,继续改革与探索科技投入方式,积极实施有利于促进科技产业化的金融政策,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广泛吸呐社会资金,组建多种形式的科技投资基金,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发挥证券市场为科技服务的筹资功能等,实现政府投入、信贷投资、证券市场、风险投资和海外融资等生产要素与产业发展各环节的有效对接,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各环节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经验显示,要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使之形成国家的竞争能力,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

  

  3.4 坚持开放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向国内外开放

  坚持开放性,就是要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扩大交流与合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到武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引进更多的世界跨国公司落户武汉,以引进国外科技型人才和先进技术。同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新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坚持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和适用性的统一,有选择,有重点,高起点引进一些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和经济性的外部技术,并在引进中创新,引进中消化,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要落实贸易政策,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努力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经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5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高新技术由于二其知识集成的优势,在空间布局上的限制已大为减少,科技发展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好的科技发展环境,就能够吸引科技资源向优区位集中,高新技术产业在优区位集聚。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就不能吸引投资者。针对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政府要充分发挥其间接调控功能.大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对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在“硬环境”方面,政府要提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扶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研究机构;在“软环境”方面,要注意优化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一是要建立健全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形成技术与资本互利互动的有效机制;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三是加强政府的信誉担保职能,提高诚信度,保护外部企业的合法利益,吸引外部优秀企业来投资等。

  (收稿日期:2006-11-28)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武汉430070)

  摘要:从武汉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找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的影响因素,最后对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创新;产业集群

  1997年以来,以“中国光谷”为代表的武汉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基本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产业、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竟相发展的产业格局。但面对国内外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要想提高,从根本上还得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来实现。在当前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还很大的情况下,探讨高新技术的产业创新模式,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对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进一步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1 武汉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005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完成总收入724.97亿元,工业总产值628.96亿元,武汉东湖高新区的综合指标一直居全国53个高新区的前列,总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均排第13位。据《武汉统计年鉴》可知,仅武汉东湖高新开发区在“十五”时期完成技工贸总收入2527.77亿元,工业总产值2100.76亿元,工业增加值770.92亿元和实际上缴税费514.44亿元,成为湖北、武汉的最大经济增长点。

  

  1.1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现状

  (1)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研发人才

  2005年末,武汉东湖高新区各类高校42所,1个国家实验室,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个部委重点(专业、开放)实验室、3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另外,区域内有20多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50名两院院士,2005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达到2.9万人,占全市的58.5%,比2001年研发人员增长了52.63%,是东湖高新区成立时的23.52倍。“十五”时期东湖高新区新增技术研发人员13 421人,是“九五”时期4 246人的3.16倍,年均增长13.14%。以上各类数据表明,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研发人才优势。

  (2)企业加大了科技研发经费投入

  “十五”时期东湖高新区科技经费支出总额94.25亿元,比“九五”时期的34.4亿元增长173.98%。其中。2005年东湖高新区科技经费支出总额31.50亿元,其中R&D投入17.6亿元,占全市的55.4%。R&D的高投入和在武汉市所占近一半的比重,说明武汉东湖高新区不仅是高新区的科技创新的基地,也是武汉市的科技创新核心基地。

  (3)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2005年末,高新区内企业共申请专利1910项,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相继在高新区诞生。“十五”时期,高新区企业专利申请量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专利授权率达到70%,五年间企业累计申请专利达到5964项,其中发明专利3243项,占总量的54.4%,专利授权量达到4210项。随着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企业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也得到不断增强。

  (4)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

  东湖高新区在光通信和激光两大核心领域的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光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光传输系统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上升到全球第3位,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2%;光电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6%。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并进入国际市场:海创电子、中地信息、楚天激光等企业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武汉高新区已建起了国内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激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1.2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群优势未充分发挥

  武汉的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个新技术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且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成为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柱,但还未形成真正的产业群,各产业发展之间的渗透性、联动性、互补性及溢出效应未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不强,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未完全缓解。

  (2)R&D经费投入不足

  “十五”时期,虽然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加大了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但鉴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资本密集型特点,其R&D经费投入仍显不足。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一是R&D投入强度高,OECD将R&D强度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主要标准(R&D经费占GDP的比重在10%以上):二是人力资源丰富,高技术人才密集。与此相比,武汉高新区的R&D投入不足制约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影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潜力。

  (3)缺乏有效的人才机制

  有效的人才机制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带头人,另一方面是现有人才的合理使用。2005年,武汉东湖高新区从业人员14.24万人,其中从事研究和发展的科研人员只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7%;同时调查表明,武汉有50%以上的科技人员未从事本职工作。工作环境和待遇制约了科技人才潜能的发挥。

  (4)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般而言,一项科技成果要经过四个层次的转化,才能最终实现其价值最大化.即评价率-中试率-商品化率-产业化率,产业化是科技成果的最终转化层次。但目前存在一种科技开发与科技需求错位的现象,许多科技成果未进入商品化和产业化。发达国家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率在60%~80%,我国的商品化率在10%,产业化率在5%,武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也在这个水平,科技成果的低转化率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

  总之,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区孵化的企业中,企业规模不大,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名牌产品和拳头企业不多,在国内外市场中竞争优势欠缺,也导致了企业难以进行大投入的研发活动,不能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因此,对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2 产业集群理论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产业集群理论

  19世纪末,马歇尔从小企业群的角度提出了产业群的理论。迈克・E・波特把产业群纳入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产业集群会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

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目前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可的产业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互补资产和利用知识的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知识生产机构、中介机构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网络”。

  Alex Hoen对群进行了分类。按照范围和层次,将群分为微观层(企业群)、中观层(产业群)和宏观层。产业群就是中观层“群”的概念。中观集群,包括地区和部门层次。地区集群指一个地区特定的制度状况、竞争性及其与能产生地区经济绩效的产业的相互作用,主要分析的是特定制度的状况和特定地区的竞争力。本文研究的是地区集群(见图1)。

  产业集群理论对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布局的合理化、资源配置的优化、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产业集群内部的技术溢出加快了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的速度,增强了产业集群的技术能力,提高企业和产业集群的知识存量;产业集群内企业间接竞争与协作所带来的外部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是单个企业无法比拟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产业集群的集体行动所带来的集体效率使产业集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产业集群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反过来,产业集群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使产业集群的企业非常容易得到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所以,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创新模式应该是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

  

  2.2产业创新体系及创新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产业创新模式首先是个创新体系,它由自身的元素或影响要素构成(见图2)。

  创新主体包括投资主体(股东),决策主体(企业家),研发主体(技术人员),过程主体(生产者),市场创新主体(销售人员),还有高校、研究机构及政府。创新资源包括资金、技术、知识、人才、信息等。创新过程包括流程,组织(构思,设计,试验,生产,销售)。创新目标包括开拓市场,形成竞争力;扩大市场,增强竞争优势;维持市场,保持竞争力;收缩市场,放弃部分市场,通过创新巩固其余市场。制度环境包括内部制度环境,包括治理结构,产权和激励约束机制;外部制度环境,包括市场结构,宏观经济体制,政府直接干预,政策的间接影响。

  

  3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的构建

  

  如何构建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使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真正的产业集群,是基于产业集群研究的关键之处。本文认为,我们可以从产业群结构和创新模式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建立一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技术供给和需求双向互动,官产学研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联动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在这一供求双向互动模式中,政府根据高新技术战略规划,通过资金投入、制度安排引导高新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技术均衡,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所以武汉高新技术产业要发展成真正的产业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3.1 构建区域性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活水源头。提升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首要的就是要构建区域性高新技术创新体系。武汉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基地,一些大型企业有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有着良好的基础:武汉已经建成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科学研究中心,有一批国家级顶尖的创新人才,要充分利用武汉的智力资源优势,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同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武汉市产业结构相吻合的关键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成果,建立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对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高新技术由于其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在产业孕育期,“幼苗”很容易淹没在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因此,建立以企业孵化器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体系,有利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3.2,加强制度创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制度创新一般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构建以获得追加利益的活动。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民营科技企业紧密相关,民营科技企业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此,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制度创新:一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尽快建立民营科技企业投融资担保基金和创业基金:二是要以推进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和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为主线,以转换科研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为着力点,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三是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仅是高新技术项目所有者权益的保护屏障,也是投资者防范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四是要完善技术创新奖励制度。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适应新时期科技工作特点的科技人员业绩考评制度,拓宽奖励渠道,完善科技工作激励机制。

  

  3.3 加大投入力度,构筑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风险机制

  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资金问题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提升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突破投入的“瓶颈”制约,既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又要面向市场筹资,构筑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风险机制。开辟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科技投入的资金渠道,继续改革与探索科技投入方式,积极实施有利于促进科技产业化的金融政策,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广泛吸呐社会资金,组建多种形式的科技投资基金,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发挥证券市场为科技服务的筹资功能等,实现政府投入、信贷投资、证券市场、风险投资和海外融资等生产要素与产业发展各环节的有效对接,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各环节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经验显示,要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使之形成国家的竞争能力,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

  

  3.4 坚持开放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向国内外开放

  坚持开放性,就是要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扩大交流与合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到武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引进更多的世界跨国公司落户武汉,以引进国外科技型人才和先进技术。同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新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坚持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和适用性的统一,有选择,有重点,高起点引进一些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和经济性的外部技术,并在引进中创新,引进中消化,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要落实贸易政策,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努力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经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5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高新技术由于二其知识集成的优势,在空间布局上的限制已大为减少,科技发展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好的科技发展环境,就能够吸引科技资源向优区位集中,高新技术产业在优区位集聚。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就不能吸引投资者。针对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政府要充分发挥其间接调控功能.大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对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在“硬环境”方面,政府要提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扶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研究机构;在“软环境”方面,要注意优化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一是要建立健全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形成技术与资本互利互动的有效机制;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三是加强政府的信誉担保职能,提高诚信度,保护外部企业的合法利益,吸引外部优秀企业来投资等。

  (收稿日期:2006-11-28)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内容

  • 产业集群治理模式的发展演变分析
  • 产业集群治理模式的发展演变分析 2012年05月02日 11:16 来源:<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1期 作者:谌飞龙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28 摘 要:传统的集群治理模式是以关系治理为核心的网络治理和以利益治理为核心的价值链治理,以及两者交融而成的模块化治理然而,这 ...

  •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战略研究
  • Industrial Economic 产业经济研究 <中国商贸> CHINA BUSINESS&TRADE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战略研究 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 何富春 摘 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成为国际之间竞争能力的表现.本文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产 ...

  • 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
  • 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 刘志彪/张杰 [专题名称]产业经济 [专 题 号]F3 [复印期号]2009年12期 [原文出处]<学术月刊>(沪)2009年9期第59-68页 [英文标题]From Integrating into GVC to Constru ...

  • 2015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 2015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 ...

  • 资源型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 长期以来,资源型产业对我国特别是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然而,传统的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要最终产品,以耗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附加值低.利润流失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发展模式,不仅使资源型产业自身发展缺少可持续性,而且造成资源富集地区环境污 ...

  • 我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Anhui agri.Sci.2009,37(34):17106-17109责任编辑常俊香责任校对傅真治 我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肖忠海 (四川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学院工业工程系,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针对循环经济理论已受到政 ...

  • 华中.华南.华北地区210个企业的实证
  • 企业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创业导向.组织学习对核心能力及 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 来自华中.华南.华北地区210个企业的实证 刘亚军L2,和金生2 (1.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2.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企业越来越多地采取创业导向的战略模式 ...

  • 区域品牌建设新策略
  • 摘要:在梳理区域品牌建设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品牌建设新策略--区域品牌伞下的企业品牌联合,对其形成条件与相关机理进行阐述分析,并归纳出区域品牌伞下企业品牌联合的现实应用条件和运营机制. 关键词:区域品牌: 区域品牌伞: 企业品牌: 品牌联合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

  • 东北绿色先进智能制造集群项目可行性报告
  • 第一部分 综述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重任,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其它产业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