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概括文章内容

常见考点一: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答题技巧: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常见考点二:概括层意(段意)。

常见考点三: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答题技巧:

(1)情节的划分。划分情节要看过渡。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转移、人物感情的变化、人物的转换等,往往是划分的依据。划分时要看这些过渡的句子。

(2)情节的概括。一般是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各部分内容。

概括方法一: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概括方法二:表述式概括。(适用于较短篇幅或试题)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进行概括。特别是对高潮、结局内容概括的考查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完整的句子。

概括方法三:根据中心句或过渡句来概括。(一般结构思路清晰的文章采用)①熟练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可以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②根据已有的故事情节的提示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

《站牌下的约定》

西湖往南。一路景区。有一个公交车站,叫九溪。

每天一早,这个公交站牌下,就会站满了人,赶着上班的,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转车去景区看风景的。

一辆公交车来了,一辆公交车开走了。

早晨的阳光,淡淡地将树梢点亮。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站牌下,出现了一对母女。女孩手里捧着一本书,妈妈弯下腰,手指着书,一行行教女孩读。偶尔会抬起头,看看公交车来的方向。

春寒料峭,女孩的双手和小脸,都冻得红红的。女孩的读书声,清脆,响亮,细听听,还有一点点颤音。

候车的人纷纷侧目,好奇地注视着这对母女。连等车的时间,都不放过,教孩子拼音识字呢。这个母亲,可真够操劳,真够费心的。

一辆开往郊区的公交车驶来了。妈妈匆匆交代女孩几句,跑向公交车。妈妈跳上了车,女孩捧着书,看着车门关上,目送公交车开远,才捧着书,走开。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

奇怪的是,有时候是妈妈先到公交车站,有时候却是女孩先到。

遇到天气不好,妈妈就会领着孩子到车站边的一家单位的门廊下,教孩子读书。

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有一天,终于有位乘客忍不住,走过去问妈妈:“你女儿学习真用功,几岁了?”

妈妈抬起头,摇摇头,她不是我女儿。

那你们是„„

“妈妈”说,我也是等公交车的。她是附近一个清洁工的女儿,我见她没学上,经常一个人在车站附近孤单地游荡,我就想,能帮她一点儿,是一点儿。所以,我就和她约定,每天我早一点来等车,教她十几分钟。

原来是这样。

说完,“妈妈”走到一边,继续教孩子。那天,教的是课文《春天来了》:“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那位乘客,偷偷地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寄给了报社。

报社进行了跟踪报道。记者很快了解到,女孩叫花花。花花在老家已经读过一年级了, 今年春节之后,在杭州做环卫工的父母,将花花从老家接了过来,却一直没联系上学校。花花每天孤单地跟着父母去扫马路, 遇到了等公交车的“妈妈”,于是,便有了这个公交站牌下的约定。

花花和公交站牌下“妈妈”的故事,感动了杭州。热心的人们四处奔波,为花花联系学校。很快,花花的学校落实了下来。花花可以像别的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去宽敞亮堂的学校读书去了。

而那位公交车站的“妈妈”,记者根据其本人意愿,没有透露,人们只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职员,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的孩子,正在读中学。她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不要把笔墨放在我这里,好心人很多,谁都会去做的。”

文意把握。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内容。

思路提示:抓住全文情节的核心概括故事内容。

常见考点一: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答题技巧: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命运随时可以拐弯

□孙道荣

他是个出了名的问题孩子。逃学、捣蛋、捉弄老师、欺负同学,可谓“无恶不作”。同学怕他,讨厌他,避之唯恐不及;老师也对他渐渐失去了耐心,放任自流;他的父母,一个重病缠身,一个苦于生计,想管也管不了。除了偶尔被老师拿着花名册点到名字外,他已经差不多被人遗忘了。

这是个偏僻的山区学校,贫穷是笼罩在很多孩子身上的共同特征,每年,学校都会拟定一份名单报给当地教育局,以方便那些好心的捐助者选择资助对象。

很显然,并非每个孩子都能上这份名单,有幸被选上名单的,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学校会在每个名字的后面,附一份该同学学习和表现情况的材料,这是关键的一张纸,很多捐助者就是据此选择他们要帮助的孩子。因此,能上名单,就意味着不但可能得到一份资助,而且,也是一份“荣誉”,它说明了学校和老师对自己的肯定。

又一批名单报上去了。

一天早晨,还没有上课,他早早地来到了学校。这是他第一次这么早走进学校。在班主任的办公室外徘徊了许久,他下定决心,走了进去。他从书包里,小心翼翼地摸出一张纸片,递到老师面前,“老师,这是我昨天收到的汇款单,是一位上海的叔叔捐给我的学费。谢谢老师!”

老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也受到了捐助?而老师清楚地记得,报上去的名单里,根本没有他的名字啊!

老师接过汇款单细看,收款人果然写着他的名字。虽然心存疑惑,老师还是决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全班同学。

当老师在班级上宣布这一消息时,教室里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所有的眼睛都齐刷刷投向他。疑惑,羡慕,感叹,什么表情都有。而第一次被这么关注,他激动得满脸通红,腰板挺得笔直。他从来就没有坐得这么正过。

这天,他第一次没有在课堂上捣乱,每一堂课,他听得都非常认真。

放学了,他才收拾书包,跟在同学们之后,走出学校。这是他难得一次没有早退,按时放学。

他惊人地变化着,不再迟到,不再早退,不再恶作剧,不再四处捣蛋。

上课时,他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听老师讲课。老师提问时,他第一次举手发言。月考时,他的试卷上,第一次没有出现刺眼的红色„„

班主任对他做了一次家访。

他拿出了一沓信。“这都是资助我的叔叔寄来的。”他忽然有点不好意思,“叔叔在信中说,是老师推荐我的,老师在推荐信里说我是努力、上进、优秀的孩子。我没想到老师会这么夸我。”他偷偷瞄了一眼老师,黑黑的脸,泛出红晕,“叔叔还说,他会一直支持我上学,直到我上大学。我不会让老师和叔叔失望的。”他紧紧地咬着嘴唇。

老师一脸迷茫,这份推荐信显然不是他写的。怎么会这样呢?老师也想不明白。但是,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彻底改变了。老师坚定地拍拍他的肩膀。

谜底直到几年后才揭开。他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资助人也赶来庆贺。班主任老师私下里问资助人,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他这样一个问题学生?

资助人一脸不解,你们的推荐表上写的是优秀学生啊!资助人正好带来了最初的那张推荐表。

班主任一看,上面潦草地写着许光军,那是另一名学生。而他的名字叫许辉。

(选自《北京晚报》2010年11月17日)

认真阅读本文,梳理出文章的故事情节。

他是一个问题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谜底揭开

概括方法一: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不给自己任何借口

①她是个不幸的孩子,19岁那年,正当步入人生花季和芭蕾舞台生涯巅峰之际,却意外地发觉自己双眼模糊,后被诊断为视网膜脱落。

②经过家人的劝说,她接受了手术,可结果是她仍然无法恢复正常视力。医生建议她卧床一年,叮嘱她不能练习抬腿绷脚尖,不能扭头,同时需要控制脸部表情,才能达到调养效果。

③她心急如焚,跳芭蕾舞的人都知道:芭蕾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晓,三天不练观众明白,她明白一年不练在芭蕾艺术里等待她的是一条死亡之路。

④她苦苦哀求,丈夫只得辞去工作,陪伴在她身边。每天,她让丈夫的手指替代脚尖,在自己胳膊上表演古典芭蕾剧目。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虽然不曾舞蹈,但她内心那份感觉却真实地存在。

⑤一年以后,她重新登上舞台,一下子就找到了久违的自己。她手持纱巾,翩翩起舞,尽情地出演了《吉赛尔》《天鹅湖》《胡桃夹子》《海盗》《卡门》等经典芭蕾舞剧。凭着精湛的舞技,她获得了鲜花和掌声,受到人们的好评。

⑥表演事业蒸蒸日上,可视力却一天天衰弱。不久,她仅有的一只眼睛视力也模糊了,丈夫劝说她放弃芭蕾舞,可倔犟的她又选择了双人舞,因为在双人舞舞段中,一般规则是由男演员来引导女演员。在舞台上,她的舞伴都是精确定位,引导着她婀娜多姿的舞步,而台下的观众根本不会觉察到舞台上的她视力有问题。

⑦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用自己的坚持和激情燃烧了半个世纪,她呕心沥血打造出的古巴国家芭蕾舞团,成为了世界十大顶尖芭蕾舞团之一,她就是赫赫有名的阿隆索。2010年7月9日,这位著名古典芭蕾舞演员摘取了西班牙巴勃罗艺术大奖。

⑧当媒体曝光她“双目失明”的事实时,她再度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奇人。每当记者好奇地追问“为什么双目失明还能取得如此佳绩?”阿隆索总会淡淡一笑:“不给自己任何借口,将' 借口’踩在脚下,翩翩起舞,也就一路走到了今天„„”

⑨不给自己任何借口!一个人如果能秉持这种信念,就能斩断后路,不断超越自己,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请你简要地概括故事情节。(50字以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时,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先确立主人公,再按照何人在何时何地何境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不能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另外还要在概括完后,调整字数,删去无关紧要的字词。

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对孩子说人话

□吴 霜

去年暑假,一个朋友把十三岁的儿子送到澳洲的朋友怀冰家,说是让他见见世面,请怀冰照顾一下。怀冰开始了对一个未成年男孩的“照顾”。

①刚从机场接回男孩,怀冰就对他说了一番话:我是你爸爸的朋友,你爸爸托我照顾你在澳洲的一个月暑期生活。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对照顾你的生活并不负有责任,因为我不欠你爸爸的,他也不欠我的,所以我们之间是平等的。你十三岁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从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时起床,我不负责叫你。起床后,你自己做早餐吃,因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后你得把盘子和碗清洗干净,因为那不是我的责任。洗衣房在那里,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另外,这里有一张城市的地图和公共汽车的时间表,你自己看好地方决定要去哪里玩,弄清楚路线和车程以后,自己去。总之,你要独立起来。因为我有我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来不会给我增添麻烦。

最后,当怀冰问他听明白了没有的时候,十三岁的小男孩眨着眼睛说:听明白了。 是啊,这个阿姨说得没错,她不欠爸爸的,更不欠自己的。自己已经十三岁了,是个大孩子了,已经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决自己的早餐以及出门去自己喜欢的地方这类常识问题。

一个月之后,他回到了北京的家中。家人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变了,变得什么都会做了!他会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后叠被子,吃饭后会洗碗筷,清扫屋子,会使用洗衣机,按时睡觉,对人也变得有礼貌„„他的爸爸妈妈把怀冰佩服得五体投地,问她:你施了什么魔法让我儿子一个月之间长大了?

无独有偶,前不久,我的一个女友带着她八岁的儿子到我这里来玩,看到我在用苹果手机打电话,小男孩说:我妈妈说了,只要我的架子鼓考过七级,她就给我买一个这样的苹果手机。

②我说:这事我不同意。你一个八岁的小孩,有拥有手机的必要吗?再说了,你考过七级,完全是应该的。因为你这样年纪的孩子,学习是必须的。要什么奖励!因为考过了一个普通七级,就狮子大开口跟妈妈要苹果手机,妈妈挣钱容易吗?你这样做不觉得很羞耻吗?

他和那个十三岁的孩子一样,眨着眼睛看着我,听着他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话。

你给妈妈洗碗了?帮妈妈扫地了?你洗过衣服?擦过桌子?妈妈下班以后回来,你问过她累不累„„你什么都没做过,你有什么资格跟妈妈要钱买这买那?

在我这样和小男孩对话的时候,他的妈妈一直坐在那儿不说话,时不时看我一眼,眼中有笑意。她可能早就想说这些话,却从来没有“忍心”对自己的儿子说过。

我说,这个手机是不是不能要?小男孩竟然叹了一口气,看着我,点了点他的小脑袋。

我对女友说,姐们儿,他才八岁呀,你跟他说什么他都会听进去的,就看你给他的是什么影响了。如果你总这样无节制地满足他,你给他多少他都认为是应该的。

女友说:真是这样!给多少都不觉得多。

怨谁呢?孩子吗?当然不是。

看到许多人在抱怨如今的孩子是怎样的不争气、不节省、不体贴、不刻苦„„这就叫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我的女友说,你知道我先生他总是对儿子说,家里的一切都是你的,连公司都是你的。我说:那如果儿子不懂经营之道,你把公司给他,他赔掉你的老本可怎么办?这回轮到女友眨眼了,她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父母们有一个严重的错误:从不把孩子当成人,孩子永远等同于小猫小狗一样的动物!

所以呀,奉劝为人父母者,对孩子说人话!告诉他们做人应该怎么样做。这是必须的,因为他们真的不是猫猫狗狗,他们是人。

(选自《新民晚报》2011年8月22日)

1.请用一句话概括①处怀冰对朋友的十三岁儿子所说的话的中心内容。

2.请概括②处“我”不同意的理由。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只眼睛也能看见天堂

□包利民

在法国南部有个叫安纳西的小城,城中的广场上有一尊雕像。他是一个叫约翰尼的士兵。二战中,他所在的部队在这里战至只剩下他一人,他却没有退走。他精准的枪法,使上百名敌军把命丢在这里,最后在敌人的围攻下壮烈牺牲。战争胜利后,小城的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广场上竖起了这尊雕像。

可就在这一年,约翰尼的雕像却时常发生怪事。有一天早晨,人们发现雕像的左眼被人用泥封住了,清洁工把泥弄掉后,第二天,依然发生了同样的情况。为此,人们自发地组成夜巡队,试图抓住恶作剧者,可是一连几晚都没有进展,而那块泥依然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雕像的左眼上。正当人们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名叫帕克的老人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要单独解决这件事。

那天上午,帕克老人来到雕像对面的那片平民区,站在了一户人家的门前,举手敲门。良久,门开了一条缝,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探出头来问:“你找谁?”老人说:“我路过这里,可以进去坐一会儿吗?”

小孩犹豫了一下,还是把门打开了。在院子里坐下后,老人缓缓地问:“小提米拉,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孩吃了一惊,下意识地后退了两步,说:“你说什么?我听不懂!”

老人笑了,说:“小提米拉,我知道是你干的,虽然我不能亲眼看见。不过你别害怕,我是不会说出去的!”

小提米拉盯着帕克老人看了好一会儿,才问:“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又怎么知道是我干的?”

老人说:“几年前我就听说过你,一场意外使你的左眼失明,从此你就面对许多人的嘲笑。你的事这一带有谁不知道呢?”

沉默了好一会儿,小提米拉抬起头,右眼中放出仇恨的光来,对老人说:“你知道他们叫我什么吗?他们叫我独眼鬼!还有不少小孩向我扔石头,跟在我后面辱骂我。我要把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也弄成独眼鬼。”

帕克老人听后,说:“孩子,我来找你,并不是要责备你,我只是感到好奇,你是用什么方法把泥弄到雕像的左眼上去的?”

小提米拉有些得意地说:“我自制了一把枪,把泥巴团成丸装进去,然后爬上房顶,就射在雕像的左眼上了!”老人哈哈大笑,一边鼓掌一边说:“真是聪明,枪法也准,那么远的距离,那么暗的路灯,你居然能瞄得这么准!”

小提米拉垂下头来,说:“我瞄得准,是因为我只有一只右眼!”

老人站起来,用手抚了抚小提米拉的头,说:“孩子,这个雕像,也就是士兵约翰尼,在战争的日子里,他用一只眼睛的时候也是最多的。他要在城里狙击敌人,要闭上左眼瞄准,他枪法那么好,就是因为只用一只右眼。而你打得这么准,也是只用一只眼睛的缘故。所以,不要抱怨上帝对你不公平,也不要痛恨那些嘲笑你的人。命运夺去了你的一只眼睛,是让你把目标看得更清楚,更准确!”

小提米拉的右眼中淌出泪水来。帕克老人转身向门口走去,出门前撞到了墙上,他回头笑着说:“忘了告诉你,小提米拉,我的双目许多年前就失明了,你这个院子我不熟悉,才会撞到墙!”

从此,雕像的左眼上再也没有泥出现,人们也渐渐淡忘了此事。几年之后,在射击大赛中,一个独眼的人一举夺魁,而且打出了历届冠军中唯一的满环。站在领奖台上,小提米拉的右眼中放出热切而坚定的光,再无怼怨与愤恨;因为他明白,一只眼睛中的世界,也可以是完整而美丽的!

请你以小提米拉为叙述主题,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永远的灯光

□林少华

一晃从东京回来几年了。无论上野公园云蒸霞蔚的樱花,还是银座女孩五彩缤纷的秀发,抑或东大校园浓荫蔽日的银杏树,都已渐渐淡出记忆的围墙,唯有那一窗灯光留了下来。

那时我住在东京郊外一个叫川越的地方。住所附近有一条河,河边有一道堤,堤上有一条路。晚饭后我常沿这条荒草路散步。那灯光就是从路旁不远处一户人家的窗口透出来的。它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周围稀疏的灯光都是清白色的,只有它呈橘黄色。那是一座独门独院的木结构普通日式民居,同其他民居之间有些距离。木格窗约略凸出,拉着米色窗帘。窗帘大概较厚,使橘黄色灯光显得格外沉稳,静谧和温馨。初春,灯光柔柔地吻着堤坡一片鼓眉弄眼的蒲公英;盛夏,灯光轻轻地抚摸小院里几架绿叶婆娑的黄瓜;仲秋,

灯光幽幽地照在门前矮柿树那金灿灿的果果上,相映生辉;寒冬时节则给晶莹莹的白雪镀上一层淡黄色的光晕,平添一丝暖意。

漫步河堤,或满天星斗,四野烟笼,或日落乌啼,夕晖敛去,或晚风送爽,皓月当空。而我的目光往往从很远的地方就擒住了那一点并不显眼的橘黄,临近了更是久久凝视不放。其实我根本不认识房子和灯光的主人,更谈不上登门拜访。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

我猜想在那橘黄色的灯光下,早已铺旧了的榻榻米上一定盘腿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笑眯眯地看着小孙儿在她膝头爬来爬去,手里拿着针线,慢慢晃着身子哼唱儿歌。于是我又联想到一位四处游历寻找幸福的西方人笔下的一段叙说:一日黄昏时分,他走进一个村庄,看见一位老人正戴着花镜坐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借着夕晖看报,任凭一个小男孩趴在他背上淘气。看着看着,他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幸福——爷孙俩多么幸福啊!多么幸福的一幕啊!

也有时那橘黄色的灯光让我记起外祖母家那盏油灯。外祖母住在乡下,那里不通汽车,小时候我和弟弟从县城步行三四十里,替母亲看望她。住了几天要走的时候,外祖母便让我们搭坐生产队进城的马车回去。动身的时候天还没亮,整个村子只外祖母家亮着灯。我和弟弟坐在马车上脸朝后看着,看着那亮灯的窗口,看着窗前外祖母矮小的身影。直到车出村爬上南岭坡路的时候,外祖母仍没回屋,就那样立在窗口灯光下一动不动朝马车这边望着。灯光越来越暗,外祖母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身影模糊了,只剩下豆粒大的灯光固执地守在迷蒙的远处„„几十年过去了,外祖母早已去世。我远在外地读书,不知道她哪一天去世的,不知道她的坟在哪一块地,甚至她慈祥的面容都已依稀记不清了,唯独曾照过她矮小身影的昏黄的灯光永远凝在了我心房深处的影壁。

后来我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所引起的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关于看报老人的联想,以及对于外祖母的回想,其实是同一回事。它可以是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可以是对真正幸福的向往,也可以是对当下生活的质疑。我也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未必要在日本,也可以在美国、在希腊,还可以在青岛、在香港„„可以在任何地方。

(选自《读者》2010年第20期)

请你找出文章中“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和“对于外祖母的回想”的内容并概括成两幅图画。

常见考点一: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答题技巧: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常见考点二:概括层意(段意)。

常见考点三: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答题技巧:

(1)情节的划分。划分情节要看过渡。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转移、人物感情的变化、人物的转换等,往往是划分的依据。划分时要看这些过渡的句子。

(2)情节的概括。一般是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各部分内容。

概括方法一: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概括方法二:表述式概括。(适用于较短篇幅或试题)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进行概括。特别是对高潮、结局内容概括的考查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完整的句子。

概括方法三:根据中心句或过渡句来概括。(一般结构思路清晰的文章采用)①熟练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可以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②根据已有的故事情节的提示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

《站牌下的约定》

西湖往南。一路景区。有一个公交车站,叫九溪。

每天一早,这个公交站牌下,就会站满了人,赶着上班的,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转车去景区看风景的。

一辆公交车来了,一辆公交车开走了。

早晨的阳光,淡淡地将树梢点亮。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站牌下,出现了一对母女。女孩手里捧着一本书,妈妈弯下腰,手指着书,一行行教女孩读。偶尔会抬起头,看看公交车来的方向。

春寒料峭,女孩的双手和小脸,都冻得红红的。女孩的读书声,清脆,响亮,细听听,还有一点点颤音。

候车的人纷纷侧目,好奇地注视着这对母女。连等车的时间,都不放过,教孩子拼音识字呢。这个母亲,可真够操劳,真够费心的。

一辆开往郊区的公交车驶来了。妈妈匆匆交代女孩几句,跑向公交车。妈妈跳上了车,女孩捧着书,看着车门关上,目送公交车开远,才捧着书,走开。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

奇怪的是,有时候是妈妈先到公交车站,有时候却是女孩先到。

遇到天气不好,妈妈就会领着孩子到车站边的一家单位的门廊下,教孩子读书。

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有一天,终于有位乘客忍不住,走过去问妈妈:“你女儿学习真用功,几岁了?”

妈妈抬起头,摇摇头,她不是我女儿。

那你们是„„

“妈妈”说,我也是等公交车的。她是附近一个清洁工的女儿,我见她没学上,经常一个人在车站附近孤单地游荡,我就想,能帮她一点儿,是一点儿。所以,我就和她约定,每天我早一点来等车,教她十几分钟。

原来是这样。

说完,“妈妈”走到一边,继续教孩子。那天,教的是课文《春天来了》:“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那位乘客,偷偷地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寄给了报社。

报社进行了跟踪报道。记者很快了解到,女孩叫花花。花花在老家已经读过一年级了, 今年春节之后,在杭州做环卫工的父母,将花花从老家接了过来,却一直没联系上学校。花花每天孤单地跟着父母去扫马路, 遇到了等公交车的“妈妈”,于是,便有了这个公交站牌下的约定。

花花和公交站牌下“妈妈”的故事,感动了杭州。热心的人们四处奔波,为花花联系学校。很快,花花的学校落实了下来。花花可以像别的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去宽敞亮堂的学校读书去了。

而那位公交车站的“妈妈”,记者根据其本人意愿,没有透露,人们只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职员,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的孩子,正在读中学。她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不要把笔墨放在我这里,好心人很多,谁都会去做的。”

文意把握。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内容。

思路提示:抓住全文情节的核心概括故事内容。

常见考点一: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答题技巧: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命运随时可以拐弯

□孙道荣

他是个出了名的问题孩子。逃学、捣蛋、捉弄老师、欺负同学,可谓“无恶不作”。同学怕他,讨厌他,避之唯恐不及;老师也对他渐渐失去了耐心,放任自流;他的父母,一个重病缠身,一个苦于生计,想管也管不了。除了偶尔被老师拿着花名册点到名字外,他已经差不多被人遗忘了。

这是个偏僻的山区学校,贫穷是笼罩在很多孩子身上的共同特征,每年,学校都会拟定一份名单报给当地教育局,以方便那些好心的捐助者选择资助对象。

很显然,并非每个孩子都能上这份名单,有幸被选上名单的,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学校会在每个名字的后面,附一份该同学学习和表现情况的材料,这是关键的一张纸,很多捐助者就是据此选择他们要帮助的孩子。因此,能上名单,就意味着不但可能得到一份资助,而且,也是一份“荣誉”,它说明了学校和老师对自己的肯定。

又一批名单报上去了。

一天早晨,还没有上课,他早早地来到了学校。这是他第一次这么早走进学校。在班主任的办公室外徘徊了许久,他下定决心,走了进去。他从书包里,小心翼翼地摸出一张纸片,递到老师面前,“老师,这是我昨天收到的汇款单,是一位上海的叔叔捐给我的学费。谢谢老师!”

老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也受到了捐助?而老师清楚地记得,报上去的名单里,根本没有他的名字啊!

老师接过汇款单细看,收款人果然写着他的名字。虽然心存疑惑,老师还是决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全班同学。

当老师在班级上宣布这一消息时,教室里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所有的眼睛都齐刷刷投向他。疑惑,羡慕,感叹,什么表情都有。而第一次被这么关注,他激动得满脸通红,腰板挺得笔直。他从来就没有坐得这么正过。

这天,他第一次没有在课堂上捣乱,每一堂课,他听得都非常认真。

放学了,他才收拾书包,跟在同学们之后,走出学校。这是他难得一次没有早退,按时放学。

他惊人地变化着,不再迟到,不再早退,不再恶作剧,不再四处捣蛋。

上课时,他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听老师讲课。老师提问时,他第一次举手发言。月考时,他的试卷上,第一次没有出现刺眼的红色„„

班主任对他做了一次家访。

他拿出了一沓信。“这都是资助我的叔叔寄来的。”他忽然有点不好意思,“叔叔在信中说,是老师推荐我的,老师在推荐信里说我是努力、上进、优秀的孩子。我没想到老师会这么夸我。”他偷偷瞄了一眼老师,黑黑的脸,泛出红晕,“叔叔还说,他会一直支持我上学,直到我上大学。我不会让老师和叔叔失望的。”他紧紧地咬着嘴唇。

老师一脸迷茫,这份推荐信显然不是他写的。怎么会这样呢?老师也想不明白。但是,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彻底改变了。老师坚定地拍拍他的肩膀。

谜底直到几年后才揭开。他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资助人也赶来庆贺。班主任老师私下里问资助人,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他这样一个问题学生?

资助人一脸不解,你们的推荐表上写的是优秀学生啊!资助人正好带来了最初的那张推荐表。

班主任一看,上面潦草地写着许光军,那是另一名学生。而他的名字叫许辉。

(选自《北京晚报》2010年11月17日)

认真阅读本文,梳理出文章的故事情节。

他是一个问题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谜底揭开

概括方法一: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不给自己任何借口

①她是个不幸的孩子,19岁那年,正当步入人生花季和芭蕾舞台生涯巅峰之际,却意外地发觉自己双眼模糊,后被诊断为视网膜脱落。

②经过家人的劝说,她接受了手术,可结果是她仍然无法恢复正常视力。医生建议她卧床一年,叮嘱她不能练习抬腿绷脚尖,不能扭头,同时需要控制脸部表情,才能达到调养效果。

③她心急如焚,跳芭蕾舞的人都知道:芭蕾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晓,三天不练观众明白,她明白一年不练在芭蕾艺术里等待她的是一条死亡之路。

④她苦苦哀求,丈夫只得辞去工作,陪伴在她身边。每天,她让丈夫的手指替代脚尖,在自己胳膊上表演古典芭蕾剧目。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虽然不曾舞蹈,但她内心那份感觉却真实地存在。

⑤一年以后,她重新登上舞台,一下子就找到了久违的自己。她手持纱巾,翩翩起舞,尽情地出演了《吉赛尔》《天鹅湖》《胡桃夹子》《海盗》《卡门》等经典芭蕾舞剧。凭着精湛的舞技,她获得了鲜花和掌声,受到人们的好评。

⑥表演事业蒸蒸日上,可视力却一天天衰弱。不久,她仅有的一只眼睛视力也模糊了,丈夫劝说她放弃芭蕾舞,可倔犟的她又选择了双人舞,因为在双人舞舞段中,一般规则是由男演员来引导女演员。在舞台上,她的舞伴都是精确定位,引导着她婀娜多姿的舞步,而台下的观众根本不会觉察到舞台上的她视力有问题。

⑦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用自己的坚持和激情燃烧了半个世纪,她呕心沥血打造出的古巴国家芭蕾舞团,成为了世界十大顶尖芭蕾舞团之一,她就是赫赫有名的阿隆索。2010年7月9日,这位著名古典芭蕾舞演员摘取了西班牙巴勃罗艺术大奖。

⑧当媒体曝光她“双目失明”的事实时,她再度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奇人。每当记者好奇地追问“为什么双目失明还能取得如此佳绩?”阿隆索总会淡淡一笑:“不给自己任何借口,将' 借口’踩在脚下,翩翩起舞,也就一路走到了今天„„”

⑨不给自己任何借口!一个人如果能秉持这种信念,就能斩断后路,不断超越自己,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请你简要地概括故事情节。(50字以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时,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先确立主人公,再按照何人在何时何地何境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不能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另外还要在概括完后,调整字数,删去无关紧要的字词。

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对孩子说人话

□吴 霜

去年暑假,一个朋友把十三岁的儿子送到澳洲的朋友怀冰家,说是让他见见世面,请怀冰照顾一下。怀冰开始了对一个未成年男孩的“照顾”。

①刚从机场接回男孩,怀冰就对他说了一番话:我是你爸爸的朋友,你爸爸托我照顾你在澳洲的一个月暑期生活。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对照顾你的生活并不负有责任,因为我不欠你爸爸的,他也不欠我的,所以我们之间是平等的。你十三岁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从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时起床,我不负责叫你。起床后,你自己做早餐吃,因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后你得把盘子和碗清洗干净,因为那不是我的责任。洗衣房在那里,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另外,这里有一张城市的地图和公共汽车的时间表,你自己看好地方决定要去哪里玩,弄清楚路线和车程以后,自己去。总之,你要独立起来。因为我有我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来不会给我增添麻烦。

最后,当怀冰问他听明白了没有的时候,十三岁的小男孩眨着眼睛说:听明白了。 是啊,这个阿姨说得没错,她不欠爸爸的,更不欠自己的。自己已经十三岁了,是个大孩子了,已经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决自己的早餐以及出门去自己喜欢的地方这类常识问题。

一个月之后,他回到了北京的家中。家人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变了,变得什么都会做了!他会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后叠被子,吃饭后会洗碗筷,清扫屋子,会使用洗衣机,按时睡觉,对人也变得有礼貌„„他的爸爸妈妈把怀冰佩服得五体投地,问她:你施了什么魔法让我儿子一个月之间长大了?

无独有偶,前不久,我的一个女友带着她八岁的儿子到我这里来玩,看到我在用苹果手机打电话,小男孩说:我妈妈说了,只要我的架子鼓考过七级,她就给我买一个这样的苹果手机。

②我说:这事我不同意。你一个八岁的小孩,有拥有手机的必要吗?再说了,你考过七级,完全是应该的。因为你这样年纪的孩子,学习是必须的。要什么奖励!因为考过了一个普通七级,就狮子大开口跟妈妈要苹果手机,妈妈挣钱容易吗?你这样做不觉得很羞耻吗?

他和那个十三岁的孩子一样,眨着眼睛看着我,听着他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话。

你给妈妈洗碗了?帮妈妈扫地了?你洗过衣服?擦过桌子?妈妈下班以后回来,你问过她累不累„„你什么都没做过,你有什么资格跟妈妈要钱买这买那?

在我这样和小男孩对话的时候,他的妈妈一直坐在那儿不说话,时不时看我一眼,眼中有笑意。她可能早就想说这些话,却从来没有“忍心”对自己的儿子说过。

我说,这个手机是不是不能要?小男孩竟然叹了一口气,看着我,点了点他的小脑袋。

我对女友说,姐们儿,他才八岁呀,你跟他说什么他都会听进去的,就看你给他的是什么影响了。如果你总这样无节制地满足他,你给他多少他都认为是应该的。

女友说:真是这样!给多少都不觉得多。

怨谁呢?孩子吗?当然不是。

看到许多人在抱怨如今的孩子是怎样的不争气、不节省、不体贴、不刻苦„„这就叫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我的女友说,你知道我先生他总是对儿子说,家里的一切都是你的,连公司都是你的。我说:那如果儿子不懂经营之道,你把公司给他,他赔掉你的老本可怎么办?这回轮到女友眨眼了,她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父母们有一个严重的错误:从不把孩子当成人,孩子永远等同于小猫小狗一样的动物!

所以呀,奉劝为人父母者,对孩子说人话!告诉他们做人应该怎么样做。这是必须的,因为他们真的不是猫猫狗狗,他们是人。

(选自《新民晚报》2011年8月22日)

1.请用一句话概括①处怀冰对朋友的十三岁儿子所说的话的中心内容。

2.请概括②处“我”不同意的理由。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只眼睛也能看见天堂

□包利民

在法国南部有个叫安纳西的小城,城中的广场上有一尊雕像。他是一个叫约翰尼的士兵。二战中,他所在的部队在这里战至只剩下他一人,他却没有退走。他精准的枪法,使上百名敌军把命丢在这里,最后在敌人的围攻下壮烈牺牲。战争胜利后,小城的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广场上竖起了这尊雕像。

可就在这一年,约翰尼的雕像却时常发生怪事。有一天早晨,人们发现雕像的左眼被人用泥封住了,清洁工把泥弄掉后,第二天,依然发生了同样的情况。为此,人们自发地组成夜巡队,试图抓住恶作剧者,可是一连几晚都没有进展,而那块泥依然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雕像的左眼上。正当人们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名叫帕克的老人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要单独解决这件事。

那天上午,帕克老人来到雕像对面的那片平民区,站在了一户人家的门前,举手敲门。良久,门开了一条缝,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探出头来问:“你找谁?”老人说:“我路过这里,可以进去坐一会儿吗?”

小孩犹豫了一下,还是把门打开了。在院子里坐下后,老人缓缓地问:“小提米拉,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孩吃了一惊,下意识地后退了两步,说:“你说什么?我听不懂!”

老人笑了,说:“小提米拉,我知道是你干的,虽然我不能亲眼看见。不过你别害怕,我是不会说出去的!”

小提米拉盯着帕克老人看了好一会儿,才问:“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又怎么知道是我干的?”

老人说:“几年前我就听说过你,一场意外使你的左眼失明,从此你就面对许多人的嘲笑。你的事这一带有谁不知道呢?”

沉默了好一会儿,小提米拉抬起头,右眼中放出仇恨的光来,对老人说:“你知道他们叫我什么吗?他们叫我独眼鬼!还有不少小孩向我扔石头,跟在我后面辱骂我。我要把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也弄成独眼鬼。”

帕克老人听后,说:“孩子,我来找你,并不是要责备你,我只是感到好奇,你是用什么方法把泥弄到雕像的左眼上去的?”

小提米拉有些得意地说:“我自制了一把枪,把泥巴团成丸装进去,然后爬上房顶,就射在雕像的左眼上了!”老人哈哈大笑,一边鼓掌一边说:“真是聪明,枪法也准,那么远的距离,那么暗的路灯,你居然能瞄得这么准!”

小提米拉垂下头来,说:“我瞄得准,是因为我只有一只右眼!”

老人站起来,用手抚了抚小提米拉的头,说:“孩子,这个雕像,也就是士兵约翰尼,在战争的日子里,他用一只眼睛的时候也是最多的。他要在城里狙击敌人,要闭上左眼瞄准,他枪法那么好,就是因为只用一只右眼。而你打得这么准,也是只用一只眼睛的缘故。所以,不要抱怨上帝对你不公平,也不要痛恨那些嘲笑你的人。命运夺去了你的一只眼睛,是让你把目标看得更清楚,更准确!”

小提米拉的右眼中淌出泪水来。帕克老人转身向门口走去,出门前撞到了墙上,他回头笑着说:“忘了告诉你,小提米拉,我的双目许多年前就失明了,你这个院子我不熟悉,才会撞到墙!”

从此,雕像的左眼上再也没有泥出现,人们也渐渐淡忘了此事。几年之后,在射击大赛中,一个独眼的人一举夺魁,而且打出了历届冠军中唯一的满环。站在领奖台上,小提米拉的右眼中放出热切而坚定的光,再无怼怨与愤恨;因为他明白,一只眼睛中的世界,也可以是完整而美丽的!

请你以小提米拉为叙述主题,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永远的灯光

□林少华

一晃从东京回来几年了。无论上野公园云蒸霞蔚的樱花,还是银座女孩五彩缤纷的秀发,抑或东大校园浓荫蔽日的银杏树,都已渐渐淡出记忆的围墙,唯有那一窗灯光留了下来。

那时我住在东京郊外一个叫川越的地方。住所附近有一条河,河边有一道堤,堤上有一条路。晚饭后我常沿这条荒草路散步。那灯光就是从路旁不远处一户人家的窗口透出来的。它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周围稀疏的灯光都是清白色的,只有它呈橘黄色。那是一座独门独院的木结构普通日式民居,同其他民居之间有些距离。木格窗约略凸出,拉着米色窗帘。窗帘大概较厚,使橘黄色灯光显得格外沉稳,静谧和温馨。初春,灯光柔柔地吻着堤坡一片鼓眉弄眼的蒲公英;盛夏,灯光轻轻地抚摸小院里几架绿叶婆娑的黄瓜;仲秋,

灯光幽幽地照在门前矮柿树那金灿灿的果果上,相映生辉;寒冬时节则给晶莹莹的白雪镀上一层淡黄色的光晕,平添一丝暖意。

漫步河堤,或满天星斗,四野烟笼,或日落乌啼,夕晖敛去,或晚风送爽,皓月当空。而我的目光往往从很远的地方就擒住了那一点并不显眼的橘黄,临近了更是久久凝视不放。其实我根本不认识房子和灯光的主人,更谈不上登门拜访。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

我猜想在那橘黄色的灯光下,早已铺旧了的榻榻米上一定盘腿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笑眯眯地看着小孙儿在她膝头爬来爬去,手里拿着针线,慢慢晃着身子哼唱儿歌。于是我又联想到一位四处游历寻找幸福的西方人笔下的一段叙说:一日黄昏时分,他走进一个村庄,看见一位老人正戴着花镜坐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借着夕晖看报,任凭一个小男孩趴在他背上淘气。看着看着,他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幸福——爷孙俩多么幸福啊!多么幸福的一幕啊!

也有时那橘黄色的灯光让我记起外祖母家那盏油灯。外祖母住在乡下,那里不通汽车,小时候我和弟弟从县城步行三四十里,替母亲看望她。住了几天要走的时候,外祖母便让我们搭坐生产队进城的马车回去。动身的时候天还没亮,整个村子只外祖母家亮着灯。我和弟弟坐在马车上脸朝后看着,看着那亮灯的窗口,看着窗前外祖母矮小的身影。直到车出村爬上南岭坡路的时候,外祖母仍没回屋,就那样立在窗口灯光下一动不动朝马车这边望着。灯光越来越暗,外祖母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身影模糊了,只剩下豆粒大的灯光固执地守在迷蒙的远处„„几十年过去了,外祖母早已去世。我远在外地读书,不知道她哪一天去世的,不知道她的坟在哪一块地,甚至她慈祥的面容都已依稀记不清了,唯独曾照过她矮小身影的昏黄的灯光永远凝在了我心房深处的影壁。

后来我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所引起的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关于看报老人的联想,以及对于外祖母的回想,其实是同一回事。它可以是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可以是对真正幸福的向往,也可以是对当下生活的质疑。我也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未必要在日本,也可以在美国、在希腊,还可以在青岛、在香港„„可以在任何地方。

(选自《读者》2010年第20期)

请你找出文章中“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和“对于外祖母的回想”的内容并概括成两幅图画。


相关内容

  • 解析高考真题,攻克2013年现代文阅读
  • 1 整体把握17套试卷的考查方向 201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给笔者的整体感觉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同中有异,风格初现. 2012年高考,全国各省(区.市)共17份试卷,除全国大纲卷.重庆卷.四川卷等试卷以外,大部分试卷都是课改区高考使用的新课标卷.其实,大纲卷与课标卷的本质区别已经不甚明显,进入课改的地 ...

  • 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1
  • 考点连线 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两个知识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其中的"理解"还包含了"阐释"的要求,即:在选择题中能对词.句含义的阐释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表述题中能对词.句的含义做出准确的阐释. 应该明确的是,词. ...

  • 怎么做语文的阅读题
  • 怎么做语文的阅读题 2010-07-02 12:14:51|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 答题步骤和要求: 1. 读懂题目,逐字逐句去看,一定要理解题目. 2. 找出题干中的核心信息,也就是关键词(答题的重要词语). 3. 根据关键词,迅速(粗略去看文章)从文中找到阅读区域(某段或 ...

  • 高考现代文阅读16
  •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相关概念 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偏激).深刻(肤浅).全面(片面).客观(臆断). 考点中 ...

  •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 ...

  • 卧薪尝胆的阅读答案
  • 篇一:卧薪尝胆的阅读答案 1.短文写了 勾践. 这两个人物,重点写了勾践.2.细读第4自然段填空:"卧薪"一词中"薪"指柴草,"卧薪"指 睡在柴草上,"尝胆"指 尝一尝苦胆,"卧薪尝胆"的意思是 睡觉 ...

  • 教你怎样阅读现代文
  • 现代文阅读方法谈 整体把握文章的方法--抓文章的中心主旨 许多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拿来一篇文章,费了好长一段时间从头读到尾,最后竟不知文中所言为何事.其实这些学生就是不掌握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方法,不知怎样读懂文章. 古人读书在整体把握文章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其中一 ...

  •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 中考语文答题方法大全 一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考纲中的练习:<齐桓公登门访士>.<韩琦大度容人>.<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

  • 怎样做语文阅读理解题
  • 怎样做语文阅读理解题?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考中,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高考的实践所证明.我觉得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 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 ...

  • 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
  • 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Ⅰ.命题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2013年福建省语文科命题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