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拍,属于诗歌的韵律

节拍,属于诗歌的韵

朱震国

诗歌读得好,不容易;现代诗歌要把握朗读,更不容易。原因可能就在于节拍。

诗歌既是用于哼唱,自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即自成节拍,譬如“吭唷吭唷”的劳动号子就是。然后,从《诗经》的四言到《楚辞》的六言,继以汉、魏的五言、七言,直至隋唐的近体格律,无一不是顿挫分明琅琅上口。到了“五四”以后的白话诗,情况起了变化,口语入诗导致诗的韵律节奏似乎不再清晰可辨,一晃三摇的古诗吟咏方式,如今再难以读出现代诗歌的乐感丰韵——不仅是对不上号,还因为根本找不到!

《爸爸的老师》这首儿童诗歌,有的人朗读起来,同一篇散文体的作品无甚差别,就跟说个故事似的,这当然也别有意趣;只是,念不出个诗歌的韵味来,毕竟是个遗憾。

我们试着举例做个节拍处理:

我的爸爸/一天到晚,

跟数学/打交道,/再难的题/他也会算,

嗨,他的学问/真好。

一个节拍基本包括四个音节,其中,各音节的长短并不均等,有的轻而短促,如助词“的”和轻音节词“爸”。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变式,包括三个音节和两个音节的,前者的咬字吐音清晰饱满,而后者音长略加延续,约为一个半字的音符,从而形成大致对等的节拍群。(叹词“嗨”不作节拍计算,而用为语气过渡。)

说话与朗读、一般的文体与诗歌体之间,一个基本区别就在于后者比前者更讲究停连或分合等结构模式及其所产生的不同听觉效果。譬如下面几句按诗歌的节拍朗读可以为:

鞠躬的人/如果是我,

那还/不算稀奇,/因为爸爸/这位老师,

就是/我的老师!

而如果是叙述性文体或口语表达,则第一行的停顿不用也可,即使要有所强调而略有间歇的话,也一般停在“我”之前;第二行首个停顿显然该在“那”字后,而第三个停顿则可予取消,否则便有读破句之嫌。作为诗歌的语言因其精炼而富有音乐性的特点,朗读中的适当间隔,容易形成活泼的印象和鲜明的情调。可见说话、读文或是吟诗,其表达的形式和要求各有侧重自成规律。了解这一点,对于朗读的完美体现不无重要帮助。

语言的书面表达尽管有标点符号清晰显示在句与句之间,以至于可用在若干短语之间,来标示语法上的互相关联和结构等关系;可是,语言的有声表达,比如诗歌的吟诵朗读,仍以其丰富而细腻的表现形式,凸显了语言内在的韵律之美。当我们念着“他一定是/胡子很长,/满肚子的/学问”这样节拍齐整但又童趣横生的诗句时,眼前所现的视像是卡通动漫式的,还是寓言童话里的?无论怎样,它都是活泼泼充满动感的,跳跃着朝我们迎面而来。

爸爸的老师

我的爸爸一天到晚,

跟数学打交道,再难的题他也会算,

嗨,他的学问真好。

我这有学问的爸爸,

今天一副严肃样子。他有什么要紧事情?

原来去看老师!

我的爸爸还有老师?

你说多么新鲜!这老师是怎么个人,

我倒真想见见。

我一个劲求我爸爸,

带我去看看他。我的爸爸眼睛一眨,

对我说道:“晤,好吧!”

可是爸爸临走以前,

把我反复叮咛,要我注意这个那个,

当然,我都答应。

我一路想这位老师,

该是怎么个人。他一定是胡子很长,

满肚子的学问。

他当然是比爸爸强,

是位老数学家。他要不是老数学家,

怎能教我爸爸?

可是结果你倒猜猜:

爸爸给谁鞠躬?就算你猜三天三夜,

也没法子猜中。

鞠躬的人如果是我,

那还不算希奇,因为爸爸这位老师,

就是我的老师!

不过我念三年级了,

她还教一年级。她是我爸爸的老师,

你说多有意思!

这老老师看着爸爸,

就像看个娃娃,“你这些年在数学上,

成绩倒也很大……”

你想爸爸怎么回答:

“老师也有功劳,我懂得那二二得四,

是老师您教导……”

我才知道我的爸爸,

虽然学问很大,却有一年级的老师

曾经教导过他。

节拍,属于诗歌的韵

朱震国

诗歌读得好,不容易;现代诗歌要把握朗读,更不容易。原因可能就在于节拍。

诗歌既是用于哼唱,自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即自成节拍,譬如“吭唷吭唷”的劳动号子就是。然后,从《诗经》的四言到《楚辞》的六言,继以汉、魏的五言、七言,直至隋唐的近体格律,无一不是顿挫分明琅琅上口。到了“五四”以后的白话诗,情况起了变化,口语入诗导致诗的韵律节奏似乎不再清晰可辨,一晃三摇的古诗吟咏方式,如今再难以读出现代诗歌的乐感丰韵——不仅是对不上号,还因为根本找不到!

《爸爸的老师》这首儿童诗歌,有的人朗读起来,同一篇散文体的作品无甚差别,就跟说个故事似的,这当然也别有意趣;只是,念不出个诗歌的韵味来,毕竟是个遗憾。

我们试着举例做个节拍处理:

我的爸爸/一天到晚,

跟数学/打交道,/再难的题/他也会算,

嗨,他的学问/真好。

一个节拍基本包括四个音节,其中,各音节的长短并不均等,有的轻而短促,如助词“的”和轻音节词“爸”。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变式,包括三个音节和两个音节的,前者的咬字吐音清晰饱满,而后者音长略加延续,约为一个半字的音符,从而形成大致对等的节拍群。(叹词“嗨”不作节拍计算,而用为语气过渡。)

说话与朗读、一般的文体与诗歌体之间,一个基本区别就在于后者比前者更讲究停连或分合等结构模式及其所产生的不同听觉效果。譬如下面几句按诗歌的节拍朗读可以为:

鞠躬的人/如果是我,

那还/不算稀奇,/因为爸爸/这位老师,

就是/我的老师!

而如果是叙述性文体或口语表达,则第一行的停顿不用也可,即使要有所强调而略有间歇的话,也一般停在“我”之前;第二行首个停顿显然该在“那”字后,而第三个停顿则可予取消,否则便有读破句之嫌。作为诗歌的语言因其精炼而富有音乐性的特点,朗读中的适当间隔,容易形成活泼的印象和鲜明的情调。可见说话、读文或是吟诗,其表达的形式和要求各有侧重自成规律。了解这一点,对于朗读的完美体现不无重要帮助。

语言的书面表达尽管有标点符号清晰显示在句与句之间,以至于可用在若干短语之间,来标示语法上的互相关联和结构等关系;可是,语言的有声表达,比如诗歌的吟诵朗读,仍以其丰富而细腻的表现形式,凸显了语言内在的韵律之美。当我们念着“他一定是/胡子很长,/满肚子的/学问”这样节拍齐整但又童趣横生的诗句时,眼前所现的视像是卡通动漫式的,还是寓言童话里的?无论怎样,它都是活泼泼充满动感的,跳跃着朝我们迎面而来。

爸爸的老师

我的爸爸一天到晚,

跟数学打交道,再难的题他也会算,

嗨,他的学问真好。

我这有学问的爸爸,

今天一副严肃样子。他有什么要紧事情?

原来去看老师!

我的爸爸还有老师?

你说多么新鲜!这老师是怎么个人,

我倒真想见见。

我一个劲求我爸爸,

带我去看看他。我的爸爸眼睛一眨,

对我说道:“晤,好吧!”

可是爸爸临走以前,

把我反复叮咛,要我注意这个那个,

当然,我都答应。

我一路想这位老师,

该是怎么个人。他一定是胡子很长,

满肚子的学问。

他当然是比爸爸强,

是位老数学家。他要不是老数学家,

怎能教我爸爸?

可是结果你倒猜猜:

爸爸给谁鞠躬?就算你猜三天三夜,

也没法子猜中。

鞠躬的人如果是我,

那还不算希奇,因为爸爸这位老师,

就是我的老师!

不过我念三年级了,

她还教一年级。她是我爸爸的老师,

你说多有意思!

这老老师看着爸爸,

就像看个娃娃,“你这些年在数学上,

成绩倒也很大……”

你想爸爸怎么回答:

“老师也有功劳,我懂得那二二得四,

是老师您教导……”

我才知道我的爸爸,

虽然学问很大,却有一年级的老师

曾经教导过他。


相关内容

  • 检验你写的诗歌
  • 怎么检验你写的诗歌? (1):诗歌不论如何"跳跃",但绝对不能没有逻辑! (2):每一个语言都指向同一义,诗歌就会缺乏张力. (3):很多诗,你的诗歌语言表诉的是真的,缺点就在于你的语言有种流行歌词的韵律,得现成的.而不是你自己精心锤炼得来的,这就是你的要害,它导致的结果就是,会 ...

  • 怎样才能读好古风诗意散文
  • 1 怎样才能读好古风诗意散文 怎样才能读好古风诗意散文,想要读好古风诗意散文,必须深刻了解什么是散文,散文题材广泛,通过对某些生活事件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篇幅一般不太长,形式自由,不拘一格,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杂文.随笔.游记都称散文,散文是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语言则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 ...

  • 充满魅力的民间游戏
  • 充满魅力的民间游戏--跳皮筋 每一个女孩子的童年都是充满梦想和欢乐的,而跳皮筋,这项充满了韵味.知识和技巧的游戏,无疑是最能带给我们欢笑的.它带给我们的知识和欢乐将常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 民间游戏是一种以口头形式传授,以直接参与为目的的竞技和演示活动,分为成人游戏和儿童游戏.跳皮筋属于民间游戏中的儿 ...

  • 现代诗歌的朗诵及欣赏
  • 现代诗歌的朗诵及欣赏 诗歌朗读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在现代文化生活中更为常见.诗歌的主要特点是:内容 丰富,感情充沛,概括性强: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言精练.朗读诗歌,必须抓住特点, 深解诗意,全神进入意境,从心底产生共鸣,并进发出炽热的激情:在此基础上,再依照语 节,运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读出来. ...

  • 田牧:第四节 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 诗语的音乐性,是指诗歌语言所具有的与音乐相同或者相近的艺术特质. 音乐的基本因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节奏.旋律.音色. ①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被称为"音乐的骨架".在音乐中,"拍"是小 ...

  • 诗歌体广告文稿的特点
  •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浩瀚的古诗中,不乏一些兼具艺术性和广告性的名篇。尽管当时还没有“广告诗”的名称,但由于诗句在客观上替商品作了介绍和宣传,起了广告的作用。下面我们略举几例,从中不难看出诗歌体广告文稿的特点。 唐末五代时,一个姓张的道士游至湖南武陵县境,在崔氏酒家畅饮了崔氏自酿的老酒后,觉得世间难 ...

  • 大班语言活动:一去二三里
  • 大班语言活动:一去二三里(古诗欣赏) 活动目标: 1.增进幼儿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理解古诗的意境,体验数字诗的趣味. 2.用拍手.敲击节拍等多种游戏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 1.1--10的数字卡. 2.挂图:一去二三里 3.可敲击出柔和声音的 ...

  • 九年级学生诗歌写作入门教学刍议
  • 摘 要: 九年级学生写诗不能随意,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诗入门要从易到难,遵循一定的规律反复历练.先写出诗的模样,然后修改润色,把诗味写得更浓一些,由浅入深地训练. 关键词: 九年级学生 诗歌写作 入门教学 训练方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中要求学生写诗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 ...

  • 诗词入门概念
  • 诗词入门概念: 1诗:统称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2词:为诗的别体,本为入乐歌唱,乐谱失传后,只按词牌格式填作. 3诗源:本源于远古先人的劳动号子,多认为诗是从<诗经>开始. 4词源:五代与唐时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开始出现按乐拍来填写曲子词.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