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学经典综合测试题答案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

参考答案

一、常识问答

1、诸子百家有哪些主要学派?

答: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2、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

答: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左传》。(加《乐经》为六经)

3、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答:老子、庄子(老聃、庄周)。

4、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答:孔子、孟子、荀子(孔丘、孟轲、荀况)。

5、儒家集大成者是谁?

答:荀子(荀况)。

6、“三教合一”是指哪三教?

答:儒教、佛教、道教。

7、什么叫谥号?

答: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前品德事迹,赐予表示褒贬的称号叫谥号。

8、孔子、孟子、荀子在主张上各自侧重什么?

答: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法。

9、提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的是谁?

答:章太炎。

10、道家的核心观念是什么?

答:天道。

11、吕思勉把我国学术分为哪七个阶段?每阶段以什么学术为主?

答: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儒学。魏、晋以后玄学。南北朝、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现今新学。

12、吕思勉认为,中国学术纯属自创的是哪阶段的学术?

答:先秦学术。

13、“总揽其全”的先秦学术是哪一家?

答:道家。

14、哪几家为先秦显学?

答:儒家、墨家。

15、道、儒、墨、法各家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答:道家:天道,无为,间世,齐物,自由。儒家:仁义礼智忠孝,王道。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法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霸道。

16、“尚人文”起于何时?

答:周朝。

17、佛学兴盛于何时?

答:南北朝、隋、唐。

18、写出道家与法家的价值序列。

答:道家:道德仁义礼乐名法;法家:道法术势。

19、《道德经》又称什么?作者是谁?

答:《老子》(“五千文”),老子(老聃)。

20、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请问是哪“四大”?它们之间是怎样的相互关系?

答:四大:道、天、地、人。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1、老子如何论天道与人道之不同?

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22、成语“沉鱼落雁”出自何书何文?

答:《庄子》之《齐物论》。

23、现今流传的33篇版《庄子》是谁编定的?

答:郭象。

24、“间世”是谁的主张?

答:庄子(庄周)。

25、“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的诸子是哪位?

答:庄子(庄周)。

26、请写出4个以上出自《庄子》中的成语。

答:沉鱼落雁、朝三暮四、游刃有余、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绰约多姿、越俎代庖、庄周梦蝶、跳梁小丑、踌躇满志、薪尽火传等。

27、“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是哪位诸子的名言?

答:庄子(庄周)。

28、孝、悌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年长于自己的人。

29、孔子对人性怎么看?

答: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0、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是谁?

答:董仲舒。

31、提倡君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分别是谁?

答:孔子,孟子。

32、孔子如何定义“好学”?

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谁的理想?

答:孔子。

34、“礼不下庶人”是哪一家的主张?

答: 儒家。

35、钱穆推荐的《论语》注释是哪四种?作者是谁?

答:何晏《集解》,皇侃《义疏》,朱熹《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

36、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的善端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37、“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是谁的观点?

答:孟子。

38、孟子批评哪两位先秦诸子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答:墨子、杨朱。

39、荀子有哪两个法家弟子?

答:韩非、李斯。

40、哪位先秦诸子主张“天治天事,人治人事”?

答:荀子。

41、主张“得民心”与反对“得民心”的分别是哪两位先秦诸子?

答:孟子,韩非子。

42、痛斥荀子乡愿、卖孔的是哪一位学者?

答:谭嗣同。

43、墨子认为为政之根本是什么?

答:尚贤。

44、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什么?

答:不相爱。

45、与道家“天道”观念相近的是哪一家的什么观念?

答:墨家,“天志”。

46、除了兼爱、非攻,墨子还主张什么?

答: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明鬼、天志。

47、墨子认为哪几种人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

答:厚乎德行者、辩乎言谈者、博乎道术者。

48、韩非对儒墨之学怎么看?

答:愚诬之学,杂反之行。

49、韩非反对施予贫穷者土地的理由是什么?

答:韩非认为,没有天灾人祸而贫穷的人,不是奢侈就是懒惰,施予他们不利于鼓励人们努力耕作、节俭家用。

50、韩非与荀子都认为人性是恶的,两者的对策有什么不同?

答:韩非的对策是用法律来惩治;荀子的对策是主要用礼义来教化,“化性起伪”,兼用法律来制约。

二、判断题

1、狭义国学主要是指儒学。(×)

提示:代表中国最核心内容的主流学术思想,包括道、儒、墨、法

2、老聃是道家始祖。(√)

3、商朝尚“鬼神”,周朝尚“人文”。(√)

4、先秦显学为道家与儒家。 (×)

提示:儒家、墨家。

5、儒家集大成者是孔子。(×)

提示:荀子。

6、明确反对“三年之丧”的除了孔子弟子宰予还有墨家。(√)

7、商鞅是墨家。(×)

提示:法家。

8、《道德经》又称“五千文”。(√)

提示:又称《老子》。

9、“道法自然”即“道仿效大自然”。(×)

提示:效法自己的样子。

10、现今传世的《庄子》有52篇。(×)

提示:33篇。

11、“藐姑射神人”出自孟子笔下。(×)

提示:庄子。

12、庄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

提示: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齐物”、“逍遥”、“间世”。

13、庄子主张“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提示:墨子的主张。

14、汉武帝主张“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提示:董仲舒。

15、《论语》是孔子的著作。(×)

提示:孔子弟子编纂。

16、“克己复礼”是孟子的主张。(×)

提示:孔子主张。

17、孔子重“礼”,孟子重“义”,荀子重“法”。(×)

提示: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法。

18、孔子最欣赏的弟子是子路。(×)

提示:颜回。

19、《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20、孟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提示:孔子言。

21、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

22、所谓王道,即以仁义、礼教治天下。(√)

23、“化性起伪”是韩非的著名主张。(×)

提示:荀子。

24、荀子兼崇“礼”、“法”,兼崇“王”、“霸”。(√)

25、荀子批评杨、墨“无父无君”。(×)

提示:孟子。

26、曾参、闵子骞、孝己都以“忠”著名。(×)

提示:孝。

27、墨子主张“尚贤”、“泛爱”。(×)

提示:尚贤、兼爱。

28、法家提倡“霸道”。(√)

29、荀子批判儒墨:“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提示:韩非。

30、韩非认为“民智不可用”。(√)

三、阅读分析

1、阅读《老子》第二十一章,回答问题: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状哉?以此。

①请解释“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答:让自己的真德虚空,以容纳天道,只顺从天道。

②“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形容道的什么性质?

答:形容天道不是一般普通的物,它广大深远而又恍惚不明,难以看清。

③举例说明你对“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理解?

答:“有象有物”指道遍布于万物之中,是万物的总和,因而似乎能让人从万物身上看见道的形象与存在;“有精有信”指道总是以精妙可信的方式运行于万物,使万物顺从道的规律而各自千变万化。(举例提示:比如从“日夜交替”的现象可以看到道的客观存在,也可以明白道的运行规律之一。)

2、老子阅读《老子·七十七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子以“张弓”比喻什么?

答:天道运行。

②解释“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并说明两句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有何关系?

答:圣人顺道而为而不自恃有道,有功于天下而不占据功劳之位。

“无为”并非不为,而就是“为而不恃”,这也就是老子“人法天”的具体体现。

“无为”一方面强调按照天道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强调“不恃”、“不处”,就像天道赐予人们风调雨顺,人们不必感谢天道一样,圣人(有道之君)也不让百姓称赞他的贤明与功绩。

③举例说明天道与人道有什么不同?

提示:说明老子如何论天道、人道不同;可赞同《老子》说法,亦可有自己的观点。举例要恰当。

3、阅读《庄子·逍遥游》“大瓠”、“大樗”两节,回答下列问题:

①惠子因为哪两个具体原因,把大葫芦击破了?

答:其一,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其二,剖之以为瓢,则廓落无所容。两个原因实际上是一个:无用。

②庄子说惠子“拙于用大”,那么,庄子认为如何用大?请以庄子原话回答。

答: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③请概括两段中惠子与庄子各自的观点。

答:惠子认为,人就该像物一样有用,尤其是对庙堂有用,无用就该掊之、去之。

庄子认为,“有用”有不同的用法,世俗所谓有用,常常只是小用,就像防龟裂的药膏,常人只能用以艰难谋生,而会用之人就能用以列土封疆。世俗所谓有用,常常有害,就像狸狌死于网罟。无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无用于庙堂,有用于生命。正如树木不被用作栋梁之材,而用于“尽享天年”——在天地间自由生长。

④你赞同谁的观点?请举例说明理由。

提示:本题无标准答案,举例恰当,自圆其说即可。

4、阅读下段《庄子·齐物论》节选,回答问题: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变?

①本段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天下没有绝对是非与绝对真理,仅有从个体视角而言的相对是与非。

②鱼鸟麋鹿看见美女毛嫱、西施,为何逃走?

答:人类的视角与动物的视角不同,人类以为毛嫱、西施很美,动物却不管人类美丑,只认为人类对它们有害,因而逃走。

③本段处处用人与动物进行对比,表达了庄子什么样的思想?

答:庄子把(动)物与人相提并论,是其“齐物”思想的体现。

④本段以“正处”、“正味”、“正色”三个比喻来说明什么?

答:天下没有绝对的“正处”、“正味”、“正色”,因而天下也没有绝对的“正义”。

5、阅读《论语》节选《为政第二》,回答下列问题:

①孔子回答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各侧重于什么?

答:答孟懿子侧重遵礼;答孟武伯侧重能养;答子游侧重能敬;答子夏侧重敬、养关系。 ②孔子说“无违”就是“孝”,又解释“无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那么,孝与礼是怎样的关系?

答:孝是本质、内涵,礼是形式、方法。

③孔子回答学生同样的问题却有不同的答案,假如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怎么理解? 答: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提示:可结合孔子有关“因材施教”、孝的主张展开。

6、阅读《论语》节选《颜渊第十二》,回答下列问题:

①孔子回答颜渊、仲弓、司马牛“问仁”,答案各不相同,其中贯穿的相同思想是什么? 答:相同思想即孔子回答颜渊的“克己复礼为仁”。

②孔子为何认为“言讱”即仁?

答:孔子认为,做起来困难的事,说起来就要更加小心。也就是说,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克己”的表现,而只有“克己”,才能“复礼”,才能算得上仁。

③如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与仁爱,那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否同样是对他人的尊重与仁爱?为什么?

提示: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7、阅读《论语》节选《阳货第十七》,回答下列问题:

①宰我为何反对当时通行的“三年之丧”?

答: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②孔子为何认为“三年之丧”是合理的?

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③孔子为何说宰我“不仁”?

答:君子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宰我食稻衣锦心安理得,故“不仁”。

④你认为孔子与宰我谁更有理?为什么?

提示: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8、阅读《孟子·告子上》节选,回答下列问题:

①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你是否同意?请举例说明为什么?

答: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②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人的智力(认识能力)能够判断一切是非吗?请举具体事例说明,如何判断“是非”?

答:其一,能够判断是非,确实是“智”的体现。

其二,但智力并不能判断所有是非。因为人的智力是有限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比如“转基因食品”是否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目前难断是非。

其三,“是非”会因条件、环境、立场的不同而变化,给判断带来困难,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究竟属“是”还是“非”?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举例雷同将扣分。

③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孟子之意为:学问没有其他目的,只是寻找到善的本心而已。

个人如何理解,没有标准答案,可赞同,可反对,但需简单说明理由。

9、阅读下段《孟子·告子》节选,回答问题:

①孟子用富岁、凶岁、种麰麦打比方说明什么?

答:说明圣人与普通人是同类,天性都是善的,不善是因为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努力追求所致。

②孟子又用了哪几个比喻说明他的观点?

答:天下之足同、口同嗜、耳同听、目同美。

③孟子认为心所同然者为理与义。你是否赞同孟子的观点?如果赞同,请举例说明什么

样的理与义是人人都认同的。如果反对,请举例说明理由。

提示: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10、阅读《荀子·性恶》,回答下列问题:

①荀子为何主张“性恶”?

答:是为了更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

②荀子主张“性恶论”依据是什么?

答:是人天性自私自爱。

③荀子强调“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你怎么看?

答:荀子强调礼义教化对人性恶的矫正作用。

个人理解,可同意荀子观点,亦可反对,但要简单举例说明。

11、阅读《墨子·兼爱上》,回答下列问题:

①墨子为何提出“兼爱”主张?

答:墨子认为,人与人、国与国不相爱是乱的根本原因,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因此,治乱的根本就是提倡人与人、国与国兼相爱。

②比较墨子“兼爱”与孔子“泛爱”,说明两者有何异同?

答:墨子所说的兼爱,就是无条件地爱人如己,没有血缘亲疏与等级差别而一视同仁。 孔子所说的“泛爱”,虽然有与墨子兼爱相近之处,都接近“博爱”,但孔子的“泛爱”是有前提有条件的:孝亲。孔子甚至把孝亲看得比遵纪守法还重要,所以主张“子为父隐”,即父亲如果犯了法,儿子要替父亲隐瞒。同样,如果父亲与别人发生了矛盾,那么,儿子一定是帮父亲,而不论是非对错。因此,兼爱与泛爱表面相似,实质不同。

③你如何评价墨子“兼爱”主张?

提示: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12、阅读《墨子·尚贤》,回答下列问题:

①墨子说:“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请解释此句。

答:国家管理者的重要事务,就在于使国家的贤者增多。

②墨子提出的使国家贤良之士增多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答:对贤能之士,无论出身与亲疏,富之贵之,敬之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③墨子提出“尚贤”主张,主要针对哪一家的什么主张?

答:儒家的“尚亲”。

7、阅读《韩非子·显学》,回答下列问题:

①韩非子斥责儒墨显学,用了哪八个字来概括?

答:愚诬之学,杂反之行。

②韩非举了哪些例子证明儒墨“非愚则诬”?其依据是什么?

答: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

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

墨子俭,孔子侈。漆雕廉,宋荣宽。

依据是“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③文中“轻物重生之士”、“学士”、“自好之士”分别对应哪个诸子学派?

答:轻物重生之士指道家(杨朱、庄子);学士指儒家;自好之士指墨家(侠客)。

14、阅读下段《韩非子·显学》节选,回答问题: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虽有不恃隐栝而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贵也。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①为什么圣人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答:因为自善之民少,而所治者众,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②末句“行必然之道”指的是什么?

答:以法治国。

③既然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稀少,为何良工“弗贵”?

答: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

④从本节可看出,韩非对人性持什么看法?

答:人性本恶。

15、阅读下面《韩非子·显学》节选,回答问题:

今或谓人曰:“使子必智而寿。”则世必以为狂。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为说人,此世之所以谓之为狂也。以仁义教人,是以智与寿说也,有度之主弗受也。故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言先王之仁义,无益于治;明吾法度,必吾赏罚者,亦国之脂泽粉黛也。故明主急其助而缓其颂,故不道仁义。

①韩非所说“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与荀子什么观点相似?

答: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②韩非用毛啬、西施、脂泽粉黛说明什么?

答:说明仁义就像毛啬、西施极其稀有,而法度则像脂泽粉黛可让每一个人变美那样使每个人趋善。

③韩非为何批评“以仁义教人,是以智与寿说也”?又认为“言先王之仁义,无益于治”? 答:韩非认为“仁义”与智、寿一样是不可学不可事的,换言之,“仁义”之人即便真有,也像聪明人、长寿者、漂亮如绝世美女毛啬、西施一样罕见,而治理国家“所治非一人”,因此他认为少数人的仁义无益于治国。

四、评论综述

1、《论语》“为政第二”记载了孔子关于“孝”的论述,“阳货第十七”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宰我对“三年之丧”的不同看法。请围绕孔子主张“孝”,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孔子主张的“孝”的具体内涵、实质;“三年之丧”与孔子在《八佾第三》所言“丧,与其易也,宁戚”的关系;你认为孝应该有怎样的内涵与实质?可举历史与现实中的关于“孝”的事例说明论证你的观点。

2、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与利截然对立起来,你认为是否妥当?何为义?何为利?两者究竟是何关系?请围绕“义与利”,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首先解释义与利、君子与小人,然后说明孔子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原因与动机。如果同意孔子的观点,则进一步举例加以说明;如果反对孔子的观点,亦需举例加以反驳,并正面提出你自己的观点。

3、告子说:“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商鞅说:“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

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请以“人性”为主题,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可先对以上各观点进行分析说明,然后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举例加以论证。

4、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孟子说“其势则然也”,荀子说“靡使然也”,都强调环境对人性的巨大影响。你认为对人性善恶起决定作用的究竟是什么?人性究竟本善还是本恶?请结合孟子、荀子相关思想主张,举例说明你的观点与理由。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第3题侧重论述人性究竟善还是恶,此题侧重论述人性受什么影响。孟子的学生公都子曾举例说:“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意思是,贤明的尧当君主时,也有象这样恶的人,而象的异母兄长舜几乎就生活在一个全是恶的环境中,父亲瞽瞍与母亲、弟弟象屡次加害舜,舜却仍然善良地对待他们;恶君纣的叔父微子启与比干,与舜一样,不受恶的环境影响。可见“环境影响”的

说法并不适合所有人,如欲赞同孔孟荀观点,应对此加以辨析。

5、庄子主张“无用”,儒、墨、法家都主张“有用”,请以“无用与有用”为主题,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首先具体分析“有用”、“无用”的涵义,然后可结合教材中的文本进行分析,最后举例说明你所持的观点。

6、墨子主张“尚贤”,韩非反对“尚贤”,请以“贤”为主题,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首先对“贤”作内涵定义,然后分析尚贤与不尚贤的利弊,举例论证你的观点。

7、孟子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荀子说:“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

庄子把檃栝、绳墨、规矩对人的“蒸矫”视为“黥劓”一样的刑罚,在《逍遥游》中说“黥汝以仁义,劓汝以是非”(用仁义来雕琢你,用是非来阉割你),主张息黥补劓。

儒家要立规矩以矫正人,使人人守规矩,道家则反对规矩,要挣脱规矩。你认为规矩是否要立?如何立?规矩对人的发展有哪些影响?请举例来说明,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可赞同儒家观点,亦可赞同道家观点。无论赞同哪方观点,都要举例证明。

8、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而庄子则说天下无“正处”、“正味”、“正色”,两人针锋相对。请以此为议题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你若认同孟子的观点,请举例驳斥庄子的观点。你若对双方观点都不认同,也请举例分别反驳双方观点。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

参考答案

一、常识问答

1、诸子百家有哪些主要学派?

答: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2、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

答: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左传》。(加《乐经》为六经)

3、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答:老子、庄子(老聃、庄周)。

4、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答:孔子、孟子、荀子(孔丘、孟轲、荀况)。

5、儒家集大成者是谁?

答:荀子(荀况)。

6、“三教合一”是指哪三教?

答:儒教、佛教、道教。

7、什么叫谥号?

答: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前品德事迹,赐予表示褒贬的称号叫谥号。

8、孔子、孟子、荀子在主张上各自侧重什么?

答: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法。

9、提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的是谁?

答:章太炎。

10、道家的核心观念是什么?

答:天道。

11、吕思勉把我国学术分为哪七个阶段?每阶段以什么学术为主?

答: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儒学。魏、晋以后玄学。南北朝、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现今新学。

12、吕思勉认为,中国学术纯属自创的是哪阶段的学术?

答:先秦学术。

13、“总揽其全”的先秦学术是哪一家?

答:道家。

14、哪几家为先秦显学?

答:儒家、墨家。

15、道、儒、墨、法各家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答:道家:天道,无为,间世,齐物,自由。儒家:仁义礼智忠孝,王道。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法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霸道。

16、“尚人文”起于何时?

答:周朝。

17、佛学兴盛于何时?

答:南北朝、隋、唐。

18、写出道家与法家的价值序列。

答:道家:道德仁义礼乐名法;法家:道法术势。

19、《道德经》又称什么?作者是谁?

答:《老子》(“五千文”),老子(老聃)。

20、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请问是哪“四大”?它们之间是怎样的相互关系?

答:四大:道、天、地、人。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1、老子如何论天道与人道之不同?

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22、成语“沉鱼落雁”出自何书何文?

答:《庄子》之《齐物论》。

23、现今流传的33篇版《庄子》是谁编定的?

答:郭象。

24、“间世”是谁的主张?

答:庄子(庄周)。

25、“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的诸子是哪位?

答:庄子(庄周)。

26、请写出4个以上出自《庄子》中的成语。

答:沉鱼落雁、朝三暮四、游刃有余、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绰约多姿、越俎代庖、庄周梦蝶、跳梁小丑、踌躇满志、薪尽火传等。

27、“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是哪位诸子的名言?

答:庄子(庄周)。

28、孝、悌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年长于自己的人。

29、孔子对人性怎么看?

答: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0、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是谁?

答:董仲舒。

31、提倡君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分别是谁?

答:孔子,孟子。

32、孔子如何定义“好学”?

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谁的理想?

答:孔子。

34、“礼不下庶人”是哪一家的主张?

答: 儒家。

35、钱穆推荐的《论语》注释是哪四种?作者是谁?

答:何晏《集解》,皇侃《义疏》,朱熹《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

36、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的善端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37、“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是谁的观点?

答:孟子。

38、孟子批评哪两位先秦诸子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答:墨子、杨朱。

39、荀子有哪两个法家弟子?

答:韩非、李斯。

40、哪位先秦诸子主张“天治天事,人治人事”?

答:荀子。

41、主张“得民心”与反对“得民心”的分别是哪两位先秦诸子?

答:孟子,韩非子。

42、痛斥荀子乡愿、卖孔的是哪一位学者?

答:谭嗣同。

43、墨子认为为政之根本是什么?

答:尚贤。

44、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什么?

答:不相爱。

45、与道家“天道”观念相近的是哪一家的什么观念?

答:墨家,“天志”。

46、除了兼爱、非攻,墨子还主张什么?

答: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明鬼、天志。

47、墨子认为哪几种人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

答:厚乎德行者、辩乎言谈者、博乎道术者。

48、韩非对儒墨之学怎么看?

答:愚诬之学,杂反之行。

49、韩非反对施予贫穷者土地的理由是什么?

答:韩非认为,没有天灾人祸而贫穷的人,不是奢侈就是懒惰,施予他们不利于鼓励人们努力耕作、节俭家用。

50、韩非与荀子都认为人性是恶的,两者的对策有什么不同?

答:韩非的对策是用法律来惩治;荀子的对策是主要用礼义来教化,“化性起伪”,兼用法律来制约。

二、判断题

1、狭义国学主要是指儒学。(×)

提示:代表中国最核心内容的主流学术思想,包括道、儒、墨、法

2、老聃是道家始祖。(√)

3、商朝尚“鬼神”,周朝尚“人文”。(√)

4、先秦显学为道家与儒家。 (×)

提示:儒家、墨家。

5、儒家集大成者是孔子。(×)

提示:荀子。

6、明确反对“三年之丧”的除了孔子弟子宰予还有墨家。(√)

7、商鞅是墨家。(×)

提示:法家。

8、《道德经》又称“五千文”。(√)

提示:又称《老子》。

9、“道法自然”即“道仿效大自然”。(×)

提示:效法自己的样子。

10、现今传世的《庄子》有52篇。(×)

提示:33篇。

11、“藐姑射神人”出自孟子笔下。(×)

提示:庄子。

12、庄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

提示: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齐物”、“逍遥”、“间世”。

13、庄子主张“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提示:墨子的主张。

14、汉武帝主张“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提示:董仲舒。

15、《论语》是孔子的著作。(×)

提示:孔子弟子编纂。

16、“克己复礼”是孟子的主张。(×)

提示:孔子主张。

17、孔子重“礼”,孟子重“义”,荀子重“法”。(×)

提示: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法。

18、孔子最欣赏的弟子是子路。(×)

提示:颜回。

19、《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20、孟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提示:孔子言。

21、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

22、所谓王道,即以仁义、礼教治天下。(√)

23、“化性起伪”是韩非的著名主张。(×)

提示:荀子。

24、荀子兼崇“礼”、“法”,兼崇“王”、“霸”。(√)

25、荀子批评杨、墨“无父无君”。(×)

提示:孟子。

26、曾参、闵子骞、孝己都以“忠”著名。(×)

提示:孝。

27、墨子主张“尚贤”、“泛爱”。(×)

提示:尚贤、兼爱。

28、法家提倡“霸道”。(√)

29、荀子批判儒墨:“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提示:韩非。

30、韩非认为“民智不可用”。(√)

三、阅读分析

1、阅读《老子》第二十一章,回答问题: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状哉?以此。

①请解释“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答:让自己的真德虚空,以容纳天道,只顺从天道。

②“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形容道的什么性质?

答:形容天道不是一般普通的物,它广大深远而又恍惚不明,难以看清。

③举例说明你对“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理解?

答:“有象有物”指道遍布于万物之中,是万物的总和,因而似乎能让人从万物身上看见道的形象与存在;“有精有信”指道总是以精妙可信的方式运行于万物,使万物顺从道的规律而各自千变万化。(举例提示:比如从“日夜交替”的现象可以看到道的客观存在,也可以明白道的运行规律之一。)

2、老子阅读《老子·七十七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子以“张弓”比喻什么?

答:天道运行。

②解释“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并说明两句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有何关系?

答:圣人顺道而为而不自恃有道,有功于天下而不占据功劳之位。

“无为”并非不为,而就是“为而不恃”,这也就是老子“人法天”的具体体现。

“无为”一方面强调按照天道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强调“不恃”、“不处”,就像天道赐予人们风调雨顺,人们不必感谢天道一样,圣人(有道之君)也不让百姓称赞他的贤明与功绩。

③举例说明天道与人道有什么不同?

提示:说明老子如何论天道、人道不同;可赞同《老子》说法,亦可有自己的观点。举例要恰当。

3、阅读《庄子·逍遥游》“大瓠”、“大樗”两节,回答下列问题:

①惠子因为哪两个具体原因,把大葫芦击破了?

答:其一,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其二,剖之以为瓢,则廓落无所容。两个原因实际上是一个:无用。

②庄子说惠子“拙于用大”,那么,庄子认为如何用大?请以庄子原话回答。

答: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③请概括两段中惠子与庄子各自的观点。

答:惠子认为,人就该像物一样有用,尤其是对庙堂有用,无用就该掊之、去之。

庄子认为,“有用”有不同的用法,世俗所谓有用,常常只是小用,就像防龟裂的药膏,常人只能用以艰难谋生,而会用之人就能用以列土封疆。世俗所谓有用,常常有害,就像狸狌死于网罟。无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无用于庙堂,有用于生命。正如树木不被用作栋梁之材,而用于“尽享天年”——在天地间自由生长。

④你赞同谁的观点?请举例说明理由。

提示:本题无标准答案,举例恰当,自圆其说即可。

4、阅读下段《庄子·齐物论》节选,回答问题: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变?

①本段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天下没有绝对是非与绝对真理,仅有从个体视角而言的相对是与非。

②鱼鸟麋鹿看见美女毛嫱、西施,为何逃走?

答:人类的视角与动物的视角不同,人类以为毛嫱、西施很美,动物却不管人类美丑,只认为人类对它们有害,因而逃走。

③本段处处用人与动物进行对比,表达了庄子什么样的思想?

答:庄子把(动)物与人相提并论,是其“齐物”思想的体现。

④本段以“正处”、“正味”、“正色”三个比喻来说明什么?

答:天下没有绝对的“正处”、“正味”、“正色”,因而天下也没有绝对的“正义”。

5、阅读《论语》节选《为政第二》,回答下列问题:

①孔子回答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各侧重于什么?

答:答孟懿子侧重遵礼;答孟武伯侧重能养;答子游侧重能敬;答子夏侧重敬、养关系。 ②孔子说“无违”就是“孝”,又解释“无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那么,孝与礼是怎样的关系?

答:孝是本质、内涵,礼是形式、方法。

③孔子回答学生同样的问题却有不同的答案,假如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怎么理解? 答: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提示:可结合孔子有关“因材施教”、孝的主张展开。

6、阅读《论语》节选《颜渊第十二》,回答下列问题:

①孔子回答颜渊、仲弓、司马牛“问仁”,答案各不相同,其中贯穿的相同思想是什么? 答:相同思想即孔子回答颜渊的“克己复礼为仁”。

②孔子为何认为“言讱”即仁?

答:孔子认为,做起来困难的事,说起来就要更加小心。也就是说,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克己”的表现,而只有“克己”,才能“复礼”,才能算得上仁。

③如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与仁爱,那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否同样是对他人的尊重与仁爱?为什么?

提示: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7、阅读《论语》节选《阳货第十七》,回答下列问题:

①宰我为何反对当时通行的“三年之丧”?

答: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②孔子为何认为“三年之丧”是合理的?

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③孔子为何说宰我“不仁”?

答:君子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宰我食稻衣锦心安理得,故“不仁”。

④你认为孔子与宰我谁更有理?为什么?

提示: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8、阅读《孟子·告子上》节选,回答下列问题:

①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你是否同意?请举例说明为什么?

答: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②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人的智力(认识能力)能够判断一切是非吗?请举具体事例说明,如何判断“是非”?

答:其一,能够判断是非,确实是“智”的体现。

其二,但智力并不能判断所有是非。因为人的智力是有限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比如“转基因食品”是否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目前难断是非。

其三,“是非”会因条件、环境、立场的不同而变化,给判断带来困难,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究竟属“是”还是“非”?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举例雷同将扣分。

③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孟子之意为:学问没有其他目的,只是寻找到善的本心而已。

个人如何理解,没有标准答案,可赞同,可反对,但需简单说明理由。

9、阅读下段《孟子·告子》节选,回答问题:

①孟子用富岁、凶岁、种麰麦打比方说明什么?

答:说明圣人与普通人是同类,天性都是善的,不善是因为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努力追求所致。

②孟子又用了哪几个比喻说明他的观点?

答:天下之足同、口同嗜、耳同听、目同美。

③孟子认为心所同然者为理与义。你是否赞同孟子的观点?如果赞同,请举例说明什么

样的理与义是人人都认同的。如果反对,请举例说明理由。

提示: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10、阅读《荀子·性恶》,回答下列问题:

①荀子为何主张“性恶”?

答:是为了更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

②荀子主张“性恶论”依据是什么?

答:是人天性自私自爱。

③荀子强调“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你怎么看?

答:荀子强调礼义教化对人性恶的矫正作用。

个人理解,可同意荀子观点,亦可反对,但要简单举例说明。

11、阅读《墨子·兼爱上》,回答下列问题:

①墨子为何提出“兼爱”主张?

答:墨子认为,人与人、国与国不相爱是乱的根本原因,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因此,治乱的根本就是提倡人与人、国与国兼相爱。

②比较墨子“兼爱”与孔子“泛爱”,说明两者有何异同?

答:墨子所说的兼爱,就是无条件地爱人如己,没有血缘亲疏与等级差别而一视同仁。 孔子所说的“泛爱”,虽然有与墨子兼爱相近之处,都接近“博爱”,但孔子的“泛爱”是有前提有条件的:孝亲。孔子甚至把孝亲看得比遵纪守法还重要,所以主张“子为父隐”,即父亲如果犯了法,儿子要替父亲隐瞒。同样,如果父亲与别人发生了矛盾,那么,儿子一定是帮父亲,而不论是非对错。因此,兼爱与泛爱表面相似,实质不同。

③你如何评价墨子“兼爱”主张?

提示: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12、阅读《墨子·尚贤》,回答下列问题:

①墨子说:“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请解释此句。

答:国家管理者的重要事务,就在于使国家的贤者增多。

②墨子提出的使国家贤良之士增多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答:对贤能之士,无论出身与亲疏,富之贵之,敬之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③墨子提出“尚贤”主张,主要针对哪一家的什么主张?

答:儒家的“尚亲”。

7、阅读《韩非子·显学》,回答下列问题:

①韩非子斥责儒墨显学,用了哪八个字来概括?

答:愚诬之学,杂反之行。

②韩非举了哪些例子证明儒墨“非愚则诬”?其依据是什么?

答: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

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

墨子俭,孔子侈。漆雕廉,宋荣宽。

依据是“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③文中“轻物重生之士”、“学士”、“自好之士”分别对应哪个诸子学派?

答:轻物重生之士指道家(杨朱、庄子);学士指儒家;自好之士指墨家(侠客)。

14、阅读下段《韩非子·显学》节选,回答问题: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虽有不恃隐栝而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贵也。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①为什么圣人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答:因为自善之民少,而所治者众,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②末句“行必然之道”指的是什么?

答:以法治国。

③既然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稀少,为何良工“弗贵”?

答: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

④从本节可看出,韩非对人性持什么看法?

答:人性本恶。

15、阅读下面《韩非子·显学》节选,回答问题:

今或谓人曰:“使子必智而寿。”则世必以为狂。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为说人,此世之所以谓之为狂也。以仁义教人,是以智与寿说也,有度之主弗受也。故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言先王之仁义,无益于治;明吾法度,必吾赏罚者,亦国之脂泽粉黛也。故明主急其助而缓其颂,故不道仁义。

①韩非所说“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与荀子什么观点相似?

答: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②韩非用毛啬、西施、脂泽粉黛说明什么?

答:说明仁义就像毛啬、西施极其稀有,而法度则像脂泽粉黛可让每一个人变美那样使每个人趋善。

③韩非为何批评“以仁义教人,是以智与寿说也”?又认为“言先王之仁义,无益于治”? 答:韩非认为“仁义”与智、寿一样是不可学不可事的,换言之,“仁义”之人即便真有,也像聪明人、长寿者、漂亮如绝世美女毛啬、西施一样罕见,而治理国家“所治非一人”,因此他认为少数人的仁义无益于治国。

四、评论综述

1、《论语》“为政第二”记载了孔子关于“孝”的论述,“阳货第十七”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宰我对“三年之丧”的不同看法。请围绕孔子主张“孝”,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孔子主张的“孝”的具体内涵、实质;“三年之丧”与孔子在《八佾第三》所言“丧,与其易也,宁戚”的关系;你认为孝应该有怎样的内涵与实质?可举历史与现实中的关于“孝”的事例说明论证你的观点。

2、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与利截然对立起来,你认为是否妥当?何为义?何为利?两者究竟是何关系?请围绕“义与利”,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首先解释义与利、君子与小人,然后说明孔子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原因与动机。如果同意孔子的观点,则进一步举例加以说明;如果反对孔子的观点,亦需举例加以反驳,并正面提出你自己的观点。

3、告子说:“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商鞅说:“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

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请以“人性”为主题,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可先对以上各观点进行分析说明,然后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举例加以论证。

4、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孟子说“其势则然也”,荀子说“靡使然也”,都强调环境对人性的巨大影响。你认为对人性善恶起决定作用的究竟是什么?人性究竟本善还是本恶?请结合孟子、荀子相关思想主张,举例说明你的观点与理由。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第3题侧重论述人性究竟善还是恶,此题侧重论述人性受什么影响。孟子的学生公都子曾举例说:“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意思是,贤明的尧当君主时,也有象这样恶的人,而象的异母兄长舜几乎就生活在一个全是恶的环境中,父亲瞽瞍与母亲、弟弟象屡次加害舜,舜却仍然善良地对待他们;恶君纣的叔父微子启与比干,与舜一样,不受恶的环境影响。可见“环境影响”的

说法并不适合所有人,如欲赞同孔孟荀观点,应对此加以辨析。

5、庄子主张“无用”,儒、墨、法家都主张“有用”,请以“无用与有用”为主题,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首先具体分析“有用”、“无用”的涵义,然后可结合教材中的文本进行分析,最后举例说明你所持的观点。

6、墨子主张“尚贤”,韩非反对“尚贤”,请以“贤”为主题,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首先对“贤”作内涵定义,然后分析尚贤与不尚贤的利弊,举例论证你的观点。

7、孟子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荀子说:“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

庄子把檃栝、绳墨、规矩对人的“蒸矫”视为“黥劓”一样的刑罚,在《逍遥游》中说“黥汝以仁义,劓汝以是非”(用仁义来雕琢你,用是非来阉割你),主张息黥补劓。

儒家要立规矩以矫正人,使人人守规矩,道家则反对规矩,要挣脱规矩。你认为规矩是否要立?如何立?规矩对人的发展有哪些影响?请举例来说明,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可赞同儒家观点,亦可赞同道家观点。无论赞同哪方观点,都要举例证明。

8、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而庄子则说天下无“正处”、“正味”、“正色”,两人针锋相对。请以此为议题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提示:你若认同孟子的观点,请举例驳斥庄子的观点。你若对双方观点都不认同,也请举例分别反驳双方观点。


相关内容

  • 三步走巧解面试社会现象类试题
  • 三步走巧解面试社会现象类试题 中公教育专家研究发现,综合分析题是公务员面试的重头戏.社会现象类试题是综合分析题的重中之重,历来受到各层次公考面试命题人员的重视.从题量分析,考生能够做好社会现象题,对综合分析题的掌握就完成了一半:如果从答题思路,思维模式来看,能够做好社会现象题,对综合分析题的解题思维 ...

  • 2015-2016第一学期初中语文科组活动记录
  • 教研活动记录 教 研 组: 初中语文 负责人姓名: 肖吕好 20 15 - 20 16 学年度 第 一 学期 活动主题:学习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并制定本科组工作计划 主持人(负责人): 沙开华 记录: 肖吕好 参与人员: 活动过程详细记录: 1.学习<刘渡中心学校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 2 ...

  • 国学经典诵读阅读测试含答案
  • <国学经典诵读>阅读测试题含答案 一.填空题(20分) 1.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 一年好景君须记, 3. 笑渐不闻声渐悄,. 4. ,不破楼兰终不还.5. , 独沧然而涕下. 6. 枝上柳絮吹又少. ! 7. 为善则流芳百世, 8.知否,知否? 9. 沾衣欲湿杏花雨, ...

  • 我们的诚实容易丢失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们的诚实容易丢失 阮直 作为人的美德,诚实在国人的心中是挂着金牌的冠军,可如今我们的诚实总是容易丢失.北岛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老夫我说,撒谎是成功者的入场券,诚实是倒霉者的判决书. 在被儒家文化滋养大的国人心中,我们从来都是一个诚实守信的民 ...

  • 2017年少儿国学经典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17年少儿国学经典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 <三字经> . <百家姓> . <千字文> . <弟子规> 并称"三百千弟",是中国古代启蒙读物. 2.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 3. 祖父的父亲叫 曾祖 ...

  • 2016年云南省事业单位统考[综合应用能力(A)]模拟卷
  • 2016年云南省事业单位统考<综合应用能力(A)>模拟卷 一.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全部为主观题,题本由背景材料与试题两部分构成. 2.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

  • 国学经典选读(省)
  • 国学经典选读01-0005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问答题 1. <尚书正义>的作者是( ) ∙ ∙ ∙ ∙ 2. 杨伯峻 孔颖达 孙星衍 朱熹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 )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 ∙ ∙ ∙ ∙ 3. 经 史 子 集 ...

  • 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专项课题申报评审书
  • 编号项目类别短期课题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专项课题 申报.评审书课题名称: 黑林小学二年级学生诵读<三字经>方法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 : 卢燕 所在单位: 申报日期: 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 2012 年 4 月 18 日赣榆县教育局教研室二一二年制填 写 说 明1.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 ...

  • 市教育局2011年语言文字工作总结
  • 2011年,市语委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语委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以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四川省实施办法为主线,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努力建立适合成都实际的语言文字工作机制,不断巩固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水平,为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服务建设“全域成都”做出了一定贡献。现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