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的孤独

  在这几日孤独的荒凉中,我望见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作家――卡森・麦卡勒斯。

  我望见了那张苍白的脸,还有那双病态但能洞穿人间炎凉的眼睛。

  那么,卡森・麦卡勒斯望见了谁?望见了两个哑巴――辛格、安东尼帕罗斯向他走来,还有米克、一个有梦想孤独的少女、比夫・布瑞农、咖啡店老板、杰克・布朗特、有着革命抱负的酒鬼、考普兰德、为种族而斗争的黑人医生。这些是《心是孤独的猎手》里的人物,他们正在向着卡森・麦卡勒斯走来,在美国南方的小镇上。辛格、安东尼帕罗斯,这两个哑巴,两个同性恋者,一直走进了女作家的灵魂。

  我在2007年的某一天,在五月的清晨,望见了20世纪30年代末的美国南方小镇。贫穷、混乱、忧郁的小镇。望见了辛格、安东尼帕罗斯向我走来。这两个哑巴,安东尼帕罗斯是书中不可缺少的陪衬,辛格才是贯穿全书的灵魂,他在小镇人的眼里是个神秘、和蔼、温文尔雅、善解人意的绅士,谁都信任他向他倾诉苦衷,谁都把他当朋友。但,谁都不了解他,不知道他内心的孤独。

  唯有卡森・麦卡勒斯知道,因为,约翰・辛格就是她的灵魂,她的孤独。

  一个作家叙述的孤独?

  不,孤独在叙述之前或之后,作家叙述时没有孤独,他(她)的孤独被叙述消解了,灵魂在叙述里丰盈、饱满、飞扬。叙述时他(她)在文字里游走,不知道来路,也不知道去路。他(她)只是按自己的心路走着,或是按照灵魂的牵引,走向陌生地带。一次又一次走向陌生地带。一个作家就是这样不断地拓展心灵和精神的空间,在自己构筑的灵魂世界穿行。叙述时,他(她)要时时和叙述中的人物交流、抗争、背叛,甚至痛苦、伤心、绝望……这是一个作家避免不了的。叙述中,他们牵引着作家,作家从自己的叙述里一路走过去,没有孤独和寂寞。这个时候是最不孤独的――充满沉着、激情、想象、活力,哪怕叙述的文字悲痛、沉郁、冷漠,也是欢愉的。就像扬风飞驰的帆船,在波涛中涨落起伏。

  这是作家叙述时内心和灵魂的漫游。在这样的叙述中,外人只看到作家一张沉静、思索、孤独的脸。外人看不到作家叙述时的心灵世界。只有在叙述完毕,那些文字都呈现纸上,外人才能看到一个作家的灵魂。但有的人永远触摸不到作家的内心,他(她)看不到叙述的风帆,那张游走在高山峡谷、平原丘陵的风帆,其实就是一个优秀作家飘扬的灵魂。

  卡森・麦卡勒斯,这个优秀、病态的女作家,在她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里,就是这样被她叙述的人物牵引着。在这部书里,在女作家的叙述中,仿佛每一个人都是中心,米克、比夫・布瑞农、杰克・布朗特、考普兰德,哪一个不是叙述的重点?但辛格,一个永生孤独的哑巴才是她叙述的重点。

  我能看到卡森・麦卡勒斯在叙述之前、或是叙述之后的孤独。

  这是一个作家开始叙述时必不可少的,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而之后是作家不可逃避的。叙述之后,就是作家被文字被自己的激情掏空之时,灵魂的游走结束,戛然而止,袭击作家的是巨大的空虚、忧郁、孤独、惶恐。是灵魂深处一个巨大的空洞,在白天在黑夜张着一张巨大嘴……

  辛格和他的伙伴安东尼帕罗斯,是一对不能说话、但彼此能互相交流的好朋友。麦卡勒斯没有说他们是一对同性恋,从她一些隐秘的叙述里,我们看得出,这对伙伴是同性恋,他们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上生活了10年,不幸的是安东尼帕罗斯有一天突然精神失常,被他的表兄送进两百英里外的州立疯人院。从此,这对伙伴就永远分离了,直到安东尼帕罗斯病死疯人院,辛格回到小镇开枪自杀。

  从安东尼帕罗斯进疯人院那天起,对于辛格来说,在他以后的岁月里是一段孤独、漫长的历程,他离开了和伙伴一起生活了10年的小镇,只身去了一个陌生的小镇。小镇上的人谁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要在小镇住多久?而辛格与小镇上的每一个人友好相处,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他的内心只有一个朋友,那就是关闭在疯人院的安东尼帕罗斯。隔上一段时间,他要请假,坐火车去看他的伙伴,给他带上一些他喜欢的东西。能够在每年的几天中看到安东尼帕罗斯,和他短暂的交谈几句,辛格似乎就知足了,就还有活下去的理由。安东尼帕罗斯,这个只知道吃喝、智商像儿童一样的胖子,是辛格在世时唯一的牵挂。辛格为他,来到了陌生小镇,在这个小镇上,可以说辛格是为他而活,为他而工作。他是辛格在世的唯一牵挂!

  没有在世的牵挂,我们活着还有没有意义?

  牵挂一个人,牵挂一方山水,牵挂一份梦想,或许都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和情趣。尽管有的牵挂是渺茫的,让我们一生也找不到着落,就像辛格一样,但我们还是愿意承受那一份渺茫。

  没有在世的牵挂,人,如同在无边的沙漠行走。

  我们活着,都有各自不同的牵挂!

  只是有些牵挂其实是空中楼阁,一生一世都是空茫的。但我们愿意承受。

  麦卡勒斯,她的在世牵挂是什么,除了写作,还有什么是她的在世牵挂?

  结婚、离婚,再结婚、再离婚。29岁就瘫痪,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写作。坐在轮椅上,注定了她的四肢要行走的空间是有限的,身体所要接触的世界非常狭小。于是,她只能过一种沉思默想的生活。正如她在书中写到辛格:“焦虑慢慢地化成疲倦,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一种深深的平静。沉思般的安宁造访了这张脸,如此的安宁你往往能在最悲伤或最智慧的脸上瞥见。是的,他仍然漫步在小镇的大街小巷,永远地沉默和孤单。”这是安东尼帕罗斯进疯人院后辛格的变化。在他安宁的脸上,有着悲伤和智慧。虽然他是个哑巴,但他是高贵的,高贵不但体现在他的心灵和灵魂上,还体现在他的仪表上:“另一个哑巴是高个,眼睛里透出敏捷和智慧。他穿得很朴素,总是一尘不染”。朴素、洁净的高贵。麦卡勒斯在描绘辛格的肖像时,简直就是在描绘她自己,她不是也有一张沉思般的脸吗?而且那张脸上也有着悲伤和智慧。只是麦卡勒斯可能没有辛格那样的安宁。辛格把所有的悲伤、痛苦、不幸都埋葬了,而麦卡勒斯做不到,她是个写作的有智慧的不断思考的女人,还是一个只能坐在轮椅上的女人。她无法做到让自己的灵魂安宁。所以她要酗酒、抽烟,要歇斯底里、神经质。她不仅只能坐在轮椅上,还有许多病痛折磨着她,让她不得安宁。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不幸的!

  辛格不是个真正的哑巴。

  麦卡勒斯叙述:“他想起一件特别的事,但它对他一点不重要。辛格追忆到,尽管他还在婴儿时就聋了,但他从来就不是真正的哑巴。很小的时候他成了孤儿,被送进聋哑儿收养院。他学会了手语和阅读。9岁以前他就能打美国式的单手手语,也能打欧洲式的双手手语。他学会了唇读。随后他被教会了说话。……但他从不习惯于用嘴说话。这对他太不自然,他感觉自己的舌头在嘴里像一条大鲸鱼。从对方脸上空洞的表情,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声音像某种动物或者听起来很恶心。用嘴说话对他是件痛苦的事,他的双手总能打出他想说的话。”和安东尼帕罗斯相遇,辛格再也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谁都以为他是哑巴,辛格也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哑巴。当小镇的人在他面前肆无忌惮地高谈阔论时,辛格看到的是一张张空洞的嘴,是无数空洞、孤独的心。

  一个能说话的人,却终身不说话,用纸条和小镇上的人交谈。

  辛格的一生,拒绝开口说话,保持独立的孤独和沉默。和安东尼帕罗斯在一起的日子,他们用手势愉快地交流。尽管安东尼帕罗斯活着时总是用含混笨拙的手势表达三个不同的需求――吃、睡、喝酒。这并不妨碍两个哑巴在一起时的幸福和满足――“两个哑巴没有别的朋友,除了工作时间他们总是两个人独自待在一起,每一天都和前一天没有什么不同,他们过于离群索居,几乎没有什么能扰乱他们的生活……然而,这两个哑巴一点也不寂寞。在家里,他们高兴地吃吃喝喝,辛格急切地用手告诉伙伴自己所有的念头。时光静静地流逝,转眼间辛格32岁了,他已经和安东尼帕罗斯一起在镇上待了10年。”时光流逝,也流走了辛格和安东尼帕罗斯愉快的生活,辛格不得不离开他和伙伴生活了10年的小镇。从此,没有一个人能抚慰辛格孤独的灵魂,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进他的内心。尽管人们都拿他当朋友,愿意和他交流,但他们走不进辛格的内心。只有安东尼帕罗斯才是他灵魂上唯一的朋友。小镇上的人都以为了解辛格,直到辛格自杀,他们一点也不了解他。而辛格,这个不开口说话的哑巴,却把小镇上的人看得明明白白。

  读麦卡勒斯的作品,总让我想起史铁生,他们都是后天因病痛瘫痪的人,都是坐在轮椅上的作家。但他们拓展的空间,比一些四肢健全的作家走得更远。

  有的作家的写作是深入灵魂的。他们的行走也是深入灵魂,麦卡勒斯和史铁生就是这样的作家。

  沉思默想的时候就是他们孤独地行走的时刻,这种心灵和精神上的远行,是需要孤寂和独处伴随。所以史铁生有他的《务虚笔记》、《我与地坛》。一个在喧嚣在人群中打发时光的作家,精神的足迹不可能走多远,文字的叙述也不可能是深入灵魂的。只有像麦卡勒斯、史铁生这样一生在孤独中不断地行走的作家,才是精神的高贵者,才是深入灵魂的叙述者。在他们的孤独里,心灵的空间和精神的世界比谁都广阔、深远……

  这是一些庸俗、肤浅的所谓写作者,或是一些自诩为作家其实是一个文学票友的人理解不了,也根本不可能懂得的!

  他(她)们没有那样的深度!也没有那样的高度!

  但这种人往往自以为是,对一些孤独的精神高贵者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以为他(她)们那样的生活才是生活!以为他(她)们那样的人生才是人生!

  辛格最后一次去疯人院,没有见着安东尼帕罗斯,他死了,被埋葬了。辛格没有见着他。

  辛格在世的牵挂,就这样彻底断绝。

  安东尼帕罗斯离开后,他能日复一日忍受孤独,是因为生活还有希望,他那在世的牵挂还能实现――可以隔上一段时间去看看伙伴。安东尼帕罗斯一死,辛格的在世牵挂彻底结束了。他在这个世上,也彻底孤独。

  辛格从疯人院孤独、茫然、从容地回到小镇,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他――“把行李放在车站大厅。然后他向工作的店铺走去。他无力地扭了一下头,和他的珠宝店老板打招呼。他走出店铺,口袋里多了件沉甸甸的家伙。他低着头,在大街上闲荡了一会儿。阳光耀眼的直射,潮湿的闷热,都令他感到压抑。他肿着眼泡,头很疼,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休息过后,他喝了一杯冰咖啡,抽了支烟。洗完烟灰缸和杯子,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手枪,向胸膛开了一枪。”

  自杀前,他还洗干净了烟灰缸和咖啡杯子。辛格就是这样的洁净和高贵。

  一切都好像是蓄谋已久的。

  那样的淡定、从容……

  辛格在世的牵挂结束了,也结束了他在世的孤独。

  小镇的人,谁也不知道辛格为什么自杀。辛格的自杀对他们永远是一个谜。一些过去喜欢和辛格交流的人,陷入了悲伤、愤怒、惶惑、孤独中。

  只有麦卡勒斯,还有看麦卡勒斯叙述的人,知道辛格为什么自杀!

  “焦虑慢慢地化成疲倦,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一种深深的平静。沉思般的安宁造访了这张脸,如此的安宁你往往能在最悲伤或最智慧的脸上瞥见……”

  沉思般的安宁之所以造访辛格那张脸,是因为安东尼帕罗斯被送进疯人院,辛格把悲伤、痛苦、不幸、孤独,一切的一切都埋葬了!

  这一切都是无法言说的。就像他会说话,但一生都不开口说话一样……

  在这几日孤独的荒凉中,我望见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作家――卡森・麦卡勒斯。

  我望见了那张苍白的脸,还有那双病态但能洞穿人间炎凉的眼睛。

  那么,卡森・麦卡勒斯望见了谁?望见了两个哑巴――辛格、安东尼帕罗斯向他走来,还有米克、一个有梦想孤独的少女、比夫・布瑞农、咖啡店老板、杰克・布朗特、有着革命抱负的酒鬼、考普兰德、为种族而斗争的黑人医生。这些是《心是孤独的猎手》里的人物,他们正在向着卡森・麦卡勒斯走来,在美国南方的小镇上。辛格、安东尼帕罗斯,这两个哑巴,两个同性恋者,一直走进了女作家的灵魂。

  我在2007年的某一天,在五月的清晨,望见了20世纪30年代末的美国南方小镇。贫穷、混乱、忧郁的小镇。望见了辛格、安东尼帕罗斯向我走来。这两个哑巴,安东尼帕罗斯是书中不可缺少的陪衬,辛格才是贯穿全书的灵魂,他在小镇人的眼里是个神秘、和蔼、温文尔雅、善解人意的绅士,谁都信任他向他倾诉苦衷,谁都把他当朋友。但,谁都不了解他,不知道他内心的孤独。

  唯有卡森・麦卡勒斯知道,因为,约翰・辛格就是她的灵魂,她的孤独。

  一个作家叙述的孤独?

  不,孤独在叙述之前或之后,作家叙述时没有孤独,他(她)的孤独被叙述消解了,灵魂在叙述里丰盈、饱满、飞扬。叙述时他(她)在文字里游走,不知道来路,也不知道去路。他(她)只是按自己的心路走着,或是按照灵魂的牵引,走向陌生地带。一次又一次走向陌生地带。一个作家就是这样不断地拓展心灵和精神的空间,在自己构筑的灵魂世界穿行。叙述时,他(她)要时时和叙述中的人物交流、抗争、背叛,甚至痛苦、伤心、绝望……这是一个作家避免不了的。叙述中,他们牵引着作家,作家从自己的叙述里一路走过去,没有孤独和寂寞。这个时候是最不孤独的――充满沉着、激情、想象、活力,哪怕叙述的文字悲痛、沉郁、冷漠,也是欢愉的。就像扬风飞驰的帆船,在波涛中涨落起伏。

  这是作家叙述时内心和灵魂的漫游。在这样的叙述中,外人只看到作家一张沉静、思索、孤独的脸。外人看不到作家叙述时的心灵世界。只有在叙述完毕,那些文字都呈现纸上,外人才能看到一个作家的灵魂。但有的人永远触摸不到作家的内心,他(她)看不到叙述的风帆,那张游走在高山峡谷、平原丘陵的风帆,其实就是一个优秀作家飘扬的灵魂。

  卡森・麦卡勒斯,这个优秀、病态的女作家,在她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里,就是这样被她叙述的人物牵引着。在这部书里,在女作家的叙述中,仿佛每一个人都是中心,米克、比夫・布瑞农、杰克・布朗特、考普兰德,哪一个不是叙述的重点?但辛格,一个永生孤独的哑巴才是她叙述的重点。

  我能看到卡森・麦卡勒斯在叙述之前、或是叙述之后的孤独。

  这是一个作家开始叙述时必不可少的,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而之后是作家不可逃避的。叙述之后,就是作家被文字被自己的激情掏空之时,灵魂的游走结束,戛然而止,袭击作家的是巨大的空虚、忧郁、孤独、惶恐。是灵魂深处一个巨大的空洞,在白天在黑夜张着一张巨大嘴……

  辛格和他的伙伴安东尼帕罗斯,是一对不能说话、但彼此能互相交流的好朋友。麦卡勒斯没有说他们是一对同性恋,从她一些隐秘的叙述里,我们看得出,这对伙伴是同性恋,他们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上生活了10年,不幸的是安东尼帕罗斯有一天突然精神失常,被他的表兄送进两百英里外的州立疯人院。从此,这对伙伴就永远分离了,直到安东尼帕罗斯病死疯人院,辛格回到小镇开枪自杀。

  从安东尼帕罗斯进疯人院那天起,对于辛格来说,在他以后的岁月里是一段孤独、漫长的历程,他离开了和伙伴一起生活了10年的小镇,只身去了一个陌生的小镇。小镇上的人谁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要在小镇住多久?而辛格与小镇上的每一个人友好相处,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他的内心只有一个朋友,那就是关闭在疯人院的安东尼帕罗斯。隔上一段时间,他要请假,坐火车去看他的伙伴,给他带上一些他喜欢的东西。能够在每年的几天中看到安东尼帕罗斯,和他短暂的交谈几句,辛格似乎就知足了,就还有活下去的理由。安东尼帕罗斯,这个只知道吃喝、智商像儿童一样的胖子,是辛格在世时唯一的牵挂。辛格为他,来到了陌生小镇,在这个小镇上,可以说辛格是为他而活,为他而工作。他是辛格在世的唯一牵挂!

  没有在世的牵挂,我们活着还有没有意义?

  牵挂一个人,牵挂一方山水,牵挂一份梦想,或许都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和情趣。尽管有的牵挂是渺茫的,让我们一生也找不到着落,就像辛格一样,但我们还是愿意承受那一份渺茫。

  没有在世的牵挂,人,如同在无边的沙漠行走。

  我们活着,都有各自不同的牵挂!

  只是有些牵挂其实是空中楼阁,一生一世都是空茫的。但我们愿意承受。

  麦卡勒斯,她的在世牵挂是什么,除了写作,还有什么是她的在世牵挂?

  结婚、离婚,再结婚、再离婚。29岁就瘫痪,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写作。坐在轮椅上,注定了她的四肢要行走的空间是有限的,身体所要接触的世界非常狭小。于是,她只能过一种沉思默想的生活。正如她在书中写到辛格:“焦虑慢慢地化成疲倦,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一种深深的平静。沉思般的安宁造访了这张脸,如此的安宁你往往能在最悲伤或最智慧的脸上瞥见。是的,他仍然漫步在小镇的大街小巷,永远地沉默和孤单。”这是安东尼帕罗斯进疯人院后辛格的变化。在他安宁的脸上,有着悲伤和智慧。虽然他是个哑巴,但他是高贵的,高贵不但体现在他的心灵和灵魂上,还体现在他的仪表上:“另一个哑巴是高个,眼睛里透出敏捷和智慧。他穿得很朴素,总是一尘不染”。朴素、洁净的高贵。麦卡勒斯在描绘辛格的肖像时,简直就是在描绘她自己,她不是也有一张沉思般的脸吗?而且那张脸上也有着悲伤和智慧。只是麦卡勒斯可能没有辛格那样的安宁。辛格把所有的悲伤、痛苦、不幸都埋葬了,而麦卡勒斯做不到,她是个写作的有智慧的不断思考的女人,还是一个只能坐在轮椅上的女人。她无法做到让自己的灵魂安宁。所以她要酗酒、抽烟,要歇斯底里、神经质。她不仅只能坐在轮椅上,还有许多病痛折磨着她,让她不得安宁。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不幸的!

  辛格不是个真正的哑巴。

  麦卡勒斯叙述:“他想起一件特别的事,但它对他一点不重要。辛格追忆到,尽管他还在婴儿时就聋了,但他从来就不是真正的哑巴。很小的时候他成了孤儿,被送进聋哑儿收养院。他学会了手语和阅读。9岁以前他就能打美国式的单手手语,也能打欧洲式的双手手语。他学会了唇读。随后他被教会了说话。……但他从不习惯于用嘴说话。这对他太不自然,他感觉自己的舌头在嘴里像一条大鲸鱼。从对方脸上空洞的表情,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声音像某种动物或者听起来很恶心。用嘴说话对他是件痛苦的事,他的双手总能打出他想说的话。”和安东尼帕罗斯相遇,辛格再也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谁都以为他是哑巴,辛格也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哑巴。当小镇的人在他面前肆无忌惮地高谈阔论时,辛格看到的是一张张空洞的嘴,是无数空洞、孤独的心。

  一个能说话的人,却终身不说话,用纸条和小镇上的人交谈。

  辛格的一生,拒绝开口说话,保持独立的孤独和沉默。和安东尼帕罗斯在一起的日子,他们用手势愉快地交流。尽管安东尼帕罗斯活着时总是用含混笨拙的手势表达三个不同的需求――吃、睡、喝酒。这并不妨碍两个哑巴在一起时的幸福和满足――“两个哑巴没有别的朋友,除了工作时间他们总是两个人独自待在一起,每一天都和前一天没有什么不同,他们过于离群索居,几乎没有什么能扰乱他们的生活……然而,这两个哑巴一点也不寂寞。在家里,他们高兴地吃吃喝喝,辛格急切地用手告诉伙伴自己所有的念头。时光静静地流逝,转眼间辛格32岁了,他已经和安东尼帕罗斯一起在镇上待了10年。”时光流逝,也流走了辛格和安东尼帕罗斯愉快的生活,辛格不得不离开他和伙伴生活了10年的小镇。从此,没有一个人能抚慰辛格孤独的灵魂,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进他的内心。尽管人们都拿他当朋友,愿意和他交流,但他们走不进辛格的内心。只有安东尼帕罗斯才是他灵魂上唯一的朋友。小镇上的人都以为了解辛格,直到辛格自杀,他们一点也不了解他。而辛格,这个不开口说话的哑巴,却把小镇上的人看得明明白白。

  读麦卡勒斯的作品,总让我想起史铁生,他们都是后天因病痛瘫痪的人,都是坐在轮椅上的作家。但他们拓展的空间,比一些四肢健全的作家走得更远。

  有的作家的写作是深入灵魂的。他们的行走也是深入灵魂,麦卡勒斯和史铁生就是这样的作家。

  沉思默想的时候就是他们孤独地行走的时刻,这种心灵和精神上的远行,是需要孤寂和独处伴随。所以史铁生有他的《务虚笔记》、《我与地坛》。一个在喧嚣在人群中打发时光的作家,精神的足迹不可能走多远,文字的叙述也不可能是深入灵魂的。只有像麦卡勒斯、史铁生这样一生在孤独中不断地行走的作家,才是精神的高贵者,才是深入灵魂的叙述者。在他们的孤独里,心灵的空间和精神的世界比谁都广阔、深远……

  这是一些庸俗、肤浅的所谓写作者,或是一些自诩为作家其实是一个文学票友的人理解不了,也根本不可能懂得的!

  他(她)们没有那样的深度!也没有那样的高度!

  但这种人往往自以为是,对一些孤独的精神高贵者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以为他(她)们那样的生活才是生活!以为他(她)们那样的人生才是人生!

  辛格最后一次去疯人院,没有见着安东尼帕罗斯,他死了,被埋葬了。辛格没有见着他。

  辛格在世的牵挂,就这样彻底断绝。

  安东尼帕罗斯离开后,他能日复一日忍受孤独,是因为生活还有希望,他那在世的牵挂还能实现――可以隔上一段时间去看看伙伴。安东尼帕罗斯一死,辛格的在世牵挂彻底结束了。他在这个世上,也彻底孤独。

  辛格从疯人院孤独、茫然、从容地回到小镇,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他――“把行李放在车站大厅。然后他向工作的店铺走去。他无力地扭了一下头,和他的珠宝店老板打招呼。他走出店铺,口袋里多了件沉甸甸的家伙。他低着头,在大街上闲荡了一会儿。阳光耀眼的直射,潮湿的闷热,都令他感到压抑。他肿着眼泡,头很疼,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休息过后,他喝了一杯冰咖啡,抽了支烟。洗完烟灰缸和杯子,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手枪,向胸膛开了一枪。”

  自杀前,他还洗干净了烟灰缸和咖啡杯子。辛格就是这样的洁净和高贵。

  一切都好像是蓄谋已久的。

  那样的淡定、从容……

  辛格在世的牵挂结束了,也结束了他在世的孤独。

  小镇的人,谁也不知道辛格为什么自杀。辛格的自杀对他们永远是一个谜。一些过去喜欢和辛格交流的人,陷入了悲伤、愤怒、惶惑、孤独中。

  只有麦卡勒斯,还有看麦卡勒斯叙述的人,知道辛格为什么自杀!

  “焦虑慢慢地化成疲倦,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一种深深的平静。沉思般的安宁造访了这张脸,如此的安宁你往往能在最悲伤或最智慧的脸上瞥见……”

  沉思般的安宁之所以造访辛格那张脸,是因为安东尼帕罗斯被送进疯人院,辛格把悲伤、痛苦、不幸、孤独,一切的一切都埋葬了!

  这一切都是无法言说的。就像他会说话,但一生都不开口说话一样……


相关内容

  • [在酒楼上]的叙事与抒情
  • 作者:王卫平 江汉论坛 2014年03期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12-0102-05 <在酒楼上>主要故事情节简单."我"到离故乡很近的S城,心情很荒凉.于是来到记忆中的小酒楼(已是物是人非)一边看着雪景一边 ...

  • [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
  • 浅析<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 摘要 在<百年孤独>问世之前,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个名字并不为拉美以外的地区所熟知,但是随着这部作品的诞生,马尔克斯毫无争议地跻身于世界最伟大作家的行列,同时,全世界都听到了拉美这片神奇土地发出的声音,而这种声音与魔幻现实主义紧密相连.< ...

  • 论古龙小说中的人性
  • 文学评论 论古龙小说中的人性 杨梦媛李祥 摘要:从孤独感和寂寞感,友情与仇恨,爱情与仇怨三方面来探讨古龙小说中的人性,揭示出现代人的情 感和观念,以及对现实人生的感悟.关键词:古龙武侠小说人性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4-0011-02 ...

  • 外国文学专题作业3
  • 外国文学专题作业3 一.简答题(每题10 分,共60 分) 1.新小说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1) 对巴尔扎克以来的西安市主义小说传统的质疑和反叛:主要包括对传统小说的关于"真实性"观念的质疑:新小说派首先质疑的是传统小说关于"真实性"的观念,认为以巴尔 ...

  • 怀念孤独的日子作文
  • 怀念孤独的日子 孤独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孤独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同行者,孤独是为了孤独背后的解脱.孤独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真爱的过程.叶子会离去,花儿会凋谢,那些一个人走过的日子,会让我深深怀念. 依旧是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呼吸.不过,那时的我,是一个人.那时我作为一个转校生来到这里.也许是语言差异带来沟 ...

  • 孤独的现代人
  • [摘 要]艾德温・阿林敦・罗宾逊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文学史上唯一重要的过渡性诗人,他的诗歌主要致力于探讨现代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他诗作中的现代人生活在孤独中,这种孤独有个人价值观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西方社会在由传统社会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时期所经历的精神困境和危机,典型地表现为悲剧性的人生观 ...

  • _麦田里的守望者_的叙事者和隐含作者
  • 第19卷第3期洛阳大学学报Vol.19No.3 2004年9月JOURNALOFLUOYANGUNIVERSITYSep.2004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者和隐含作者 张桂霞 (洛阳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摘 要:运用叙事学理论,从文本整体出发,分析了<麦田里 ...

  • 名著读书心得2000字
  • 名著读书心得2000字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世界文坛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当我第一次阅读<百年孤独>时,就被叙述开始时那一行迷人的句子吸引住了:"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 ...

  • 从情感缺失到人性缺失的孤独意识
  • 摘 要:沈从文在小说中的孤独意识主要通过情感缺失和人性缺失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小说人物的情感缺失造成他们难以言说的孤寂,人物性格的偏执又造成他们人性的缺失,沈从文正是通过这两方面将孤独意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沈从文通过塑造孤独者形象,寄予了对自我和民族的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  情感缺失  人性缺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