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麦田里的守望者_的叙事者和隐含作者

第19卷第3期洛阳大学学报Vol.19No.3

                    

2004年9月JOURNALOFLUOYANGUNIVERSITYSep.2004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者和隐含作者

张桂霞

(洛阳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摘 要:运用叙事学理论,从文本整体出发,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特征:徘徊于成人与儿童之间,成熟与幼稚交织,各个方面都无法确定自身,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巨大分离。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矛盾。通过对这一形象塑造过程的文本分析,推导出隐含作者的意图:展现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矛盾、迷茫和彷徨,让更多正在青春沼泽地跋涉的迷茫者意识到这种状况是成长的必然。因此,总体而言,它是一部客观展现青少年艰难成长历程的成长小说。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霍尔顿;叙事学;中图分类号:I10614  文献标识码:A:()-04

  1951年,,5次,者》发表(以下简称评论之多更被戏称为一种“工业”。这部小说现已被公认为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由于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自白式叙述方式,而塞林格自身的经历在这部作品中隐约可见,一些评论者就把《麦》作为一部由作者直接叙事的作品解读,认为作品的主人公霍尔顿就是塞林格,或作家的代言人,种种结论由此得出。因此,从叙事学视角重新审视霍尔顿与作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既有助于我们对这部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作家创造霍尔顿这一形象的意义。   一、霍尔顿

首先,是整体讲述话语中,成熟与幼稚混杂

在一起。

5门考试,4门不及格,第4次被学校开除。作为领队,带领击剑队到外校参加比赛,却因顾此失彼,把装备忘在地铁上,致使全队无法参加比赛。然而,即使在这种心情极端灰暗的情况下,远离人群,孤零零站在小山顶的霍尔顿也没有忘记自己希望看到女孩子的愿望。性是霍尔顿讲述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十六、七岁的少年从生理上来讲,已经完全成熟。同时,也已具备成人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思考能力。这让他讲到老师斯宾塞的装束、同学母亲抽烟的姿态时,栩栩如生。有时还能说些相当深刻的话,比如对

绥摩博士“人生就是球赛”这句话的阐释,就很有一点哲人的味道

。然而,许多时候的霍尔顿也幼稚得令人发笑。当别人怀疑他报的年龄时,他就一次一次扒拉出自己的白头发。流浪过程一直想掩盖自己的形迹,可是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报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家庭住址。他常常哭泣。读不懂《永别了,武器》这样的作品,反而认为是让他读这本书的哥哥有问题。

其次,是言行处处都呈现出矛盾。他一再声称他痛恨电影,可是,却不停地出入于电影院。他爱的姑娘是琴・迦拉格,可是在琴就近在咫尺的时候,他有机会去见她,却不去见她,然后在宿舍生闷气,最后把怨气发泄到不知情的同学身上。他厌恶同学阿克莱不讲卫生,用“好色的杂种”、“邋

———一个青少

年成长矛盾的综合体

  长篇小说《麦》的文本整体建构于霍尔顿17岁时对16岁一小段人生经历的自叙性回忆,也是作家精心构筑的一段生活故事。

霍尔顿是文本的主人公、叙述者,我们必须跟随他的视线,才能知道发生了什么。与此同时,由于他讲述的是他一年前的一段经历,又是被叙述者。这种由第一人称自叙产生的主人公、叙述者、被叙述者、视点的四个统一,往往制造出极其逼真的神奇的效果。逼真到在阅读中,读者常常被强大的移情作用所左右,追随他的喜怒哀乐,相信他所讲述的一切,忽视他讲述中出现的种种矛盾。

收稿日期:2004-04-21

・52・洛阳大学学报                    2004

遢”等骂同室的斯特拉德莱塔,还找借口与他打了一架。骂校长是“饭桶”、老师“假模假式”、忆旧的校友是“傻瓜蛋”。可是,当妹妹菲比认为他不喜欢发生的一切,老师安多里尼也提到这层意思时,他却说他们说得不对。对妹妹说他喜欢,对老师说:“我偶尔也痛恨他们———这点我承认———可我的意思是说我痛恨的时间并不太长。我要是有一阵子不见他们……我反倒有点儿想念他们。”

摆脱霍尔顿的视角的影响,整体审视文本时,还会发现到处都存在着他的讲述与实际事实的矛盾。在旅馆打电话约妓女时,霍尔顿自叙他用的是“成人那种极成熟的声音”。可对方的回话却是:“听你的声音,好像还很年轻。”到紫丁香舞厅,他自叙自己跟3个女人调情的媚眼做得很老练,但是,“可她们见我这样,都像痴子似的格格笑起来”。约见同学卡尔・路斯,什么,,,。而他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聪明人从来都不想跟你讨论任何严肃的问题。

这一切矛盾的极端体现是,他走过的地方,所有的人都疑惑地看着他。老师安多里尼甚至明确提出,害怕他这样瞎跑,不小心掉下某个地方。但是这位被学校开除的不合格学生,老师斯宾塞眼中的孩子,同学眼中“没一件事情对头”的家伙,皮条客毛里斯眼中上流社会的浪子,妓女孙妮眼中的“瘪三”,当在妹妹的追问下,讲清楚自己的理想时,却是要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千千万万儿童不掉下悬崖。这一理想一方面体现了霍尔顿个性中令人感动的坚韧,表明他从来没有放弃对自我的追寻;另一方面则表明了他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巨大分离、徘徊于成人与儿童之间、成熟与幼稚交织的思想状态。

物,那么,作为这部作品的作者,他是如何看待霍尔顿的呢?他真正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呢?我们只能从叙述者和被叙述者时空对话所创造的话语层面,来推断作者的创作目的和真实想法。

小说一开始,霍尔顿就用这样一种颇不耐烦、且有几分冒犯的口吻开始了他的讲述:“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我想告诉你的只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的生活……”这个看似平常的开头,其实却具有双重意味:一方面,他告诉人们,他讲述的是“我”的故事,另一方面,这个“我”却不是现在的“我”,而是过去的“我”,现在认为有的。,小说其实有两个,另一个是被追忆这就涉及到作为叙述主体的霍尔顿,和作为被叙述者的经验主体霍尔顿,在两个时空中两种不同的叙事眼光。一方面,霍尔顿的叙述始终是一种声音,仿佛画外音,向我们讲述一个叫霍尔顿的中学生在去年圣诞节前的3天2夜个人经历,与此同时,霍尔顿又分明有两种眼

光———体验主体的眼光和叙述主体的眼光,也就是说,声音是现在的,眼光是双重的。这样,表面上似乎是霍尔顿在讲他过去的故事,事实上却构成了2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时空的相互对话。

根据叙事学理论,叙述者在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时,作为叙述主体,他的眼光属于“话语”层

面,而他叙述出来的他过去时(作为经验主体)的眼光则属于故事这一层次。在英语文本中,这两个层次以不同的时态———现在时和过去时展现得更为清楚。由于经验主体内视角的缺失,两种眼光的重合之点往往要大于相异之处。在《麦》中,17岁时对16岁的回忆———过近的时间距离,使两

 二、追寻隐含作者:展现青春期成

长过程的矛盾、迷茫和彷徨

  在塑造霍尔顿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时,文本自始至终都以17岁少年霍尔顿偏激、真诚、敏感、且有几分茫然的口吻,自白式地边讲述、边评判自己去年圣诞节前夕3天2夜的经历。思路清楚,语气一贯,没有与外界的对话、交流,除个别实在想不起来的细节之处做简短交代,提醒读者他仍在讲述之外,整体没有丝毫的中断、混乱。从中看不到作家,也看不到作家介入的片言只语。

但是,霍尔顿毕竟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一个人

者视点的重合远远多于相异之处。这一方面表现在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的偏激、情绪化的话语表述。另一方面表现在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常常以“我的意思是”打断叙述,不时做些补充、解释、说明

。但是两者的差异还是十分明显的。叙述主体一开始以“我”的口吻,明确告诉读者他要告诉大家什么时候,用的是“荒唐”这样只有事后经过反思、回忆、确认等心理过程之后才会使用的词语,也就是说,主体已经明确反思出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并非一种正常情况下的正常行为。可是,历史无法更改,随着叙述者的讲述,经验主体霍尔顿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潘西中学的汤姆孙

第3期           张桂霞:《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者和隐含作者        ・53・

山顶,悄悄与学校告别后,奔跑着去斯宾塞老师家,但是,“我甚至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奔跑”。与斯宾塞老师的交谈让霍尔顿倍感孤独,“但奇怪的是,我一边在信口开河,一边却在想别的事”。与同学打架后,决定提前离开学校,当他收拾好东西,向走廊最后望了一眼时,“不知怎的,我几乎哭了出来”。离开学校,霍尔顿到旅馆开了个房间,眺望窗外,成年人的性变态和性游戏让他既反感又入迷,“性这样的东西,我委实不太了解”。对自己所爱的姑娘琴・迦拉格,却认为“有些女孩子,你简直怎么也弄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对于自己约不爱的女友萨丽出来,又激怒她的行为:“你如果要我说老实话,那我可以告诉你说我甚至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跟她来这一套。”甚至对他信赖的哥哥DB也不理解:“我对DB有一点不很了解,他那么痛恨战争,别了,武器》,意、,突然变得十分快乐,但是,“我不知道什么缘故”。

文本终止于他的哥哥DB听他讲完这一切后,问他对上述这一切有什么看法。这时,作为叙述主体的“我”作了如是回顾性质的总结:“我真他妈的不知怎么说好。老实说,我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看法。我很抱歉我竟跟这许多人谈起这事。我只知道我很想念我所谈到的每一个人。甚至老斯特拉德莱塔和阿克莱。我觉得我甚至也想念那个混帐毛里斯哩。说来好笑。你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来”。

“我不知道”,“我真不知道……”,在讲述霍尔顿3天2夜所见、所想、所闻的过程中,整体理性的话语讲述过程,与叙述主体话语中贯穿始终的迷茫相呼应,构筑起文本整体力求真实记录一个少年内心经历的客观性显现模式。这一总体客观的显现性模式与总结性话语中叙述主体对“想念”的特意强调相矛盾———“想念”那些他曾经憎恶过、咒骂过的人,甚至伤害过他的人———这一声音打破了文本整体客观显现的统一性,而且有些超越霍尔顿17岁少年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因为这正是隐含作者借叙述主体之口在表达自己的声音。至此,作者的意图已清晰可见。在文本中,他借霍尔顿最为尊敬的老师安多里尼之口进行了如下表述:“历史上有许多人都像你现在这样,在道德上和精神上都有过彷徨时期。幸而,他们中间有几个将自己彷徨的经过记录下来了。你可以向

他们学习———只要你愿意。正如你有朝一日如果有什么贡献,别人也可以向你学习。”   三、一部展现青少年艰难

成长历程的成长小说

  青春期被心理学家舒普兰戈描述为狂风怒涛的时期,“正在生长和发展的年青人,他们正面临着一场内部生理发育的革命,面临着摆在他们前

[1]

头的成年人的使命”。身体、性方面急速成熟,

逻辑、抽象思维的形成,使一个人由原来对外界的关注转向了自身的内在世界,开始产生孤独感,追求自我独立。站在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转折点,由于还无法正确认识自我,往往存在理想自产生不可避免的挫折。,,并且伴随强烈的情绪波动。遵循现实主义的客观化原则,以一个少年内心独白般的自陈方式,在文学史上真实地展现了处于人生转折点的少年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幼稚,表现了他们在无法回避的挫折和飓风般袭来的情欲的双重夹击下的矛盾、挣扎,内心的寂寞、孤独、迷茫、痛苦和无助,颠覆了传统的青春神话,还原了青春难言的本色。

文本外的塞林格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隐居者。在许多人看来,他似乎是一个逃避社会、厌弃人世的隐士。而追寻《麦》的隐含作者,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许多年以后,当塞林格走过青春沼泽地,仍然无法忘记自己青春期那段刻骨铭心的挣扎经历,那种在挫折中成长的矛盾、孤独、迷茫、无助。因此,客观展现青春期的彷徨和迷茫,让更多正在青春沼泽地跋涉的迷茫者不再孤独,意识到这种状况是成长的必然,而不至于像自己当初那么孤独、无助———才是隐含作者的真正意图。注释:

① 以下译文均出自世界文学名著英汉全译丛书———《麦

田里的守望者》。周晓波译

,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参考文献:

[1]赫根汉BR.人格心理学[M].冯增俊,何 瑾,译.

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

[2]张介明.“反抗”与“回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J].名作欣赏,2002,(3).

[3]张欲晓.悬崖边上的人生困惑———塞林格《麦田里的

・54・洛阳大学学报                    2004

的《麦田里的守望者》[J].鹭江大学学报,1998,(4).

[6]李公昭.新编美国文学选读[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

守望者》的社会主题评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3,(1).

[4]李征戎.逃逸与反叛———评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J].外国文学研究,1997,(3).

[5]李传芳.遁世作家笔下的叛逆少年———评J・D・塞林格

出版社,2001.

[7]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TheNarratorandtheImplicitAuthorofNovel“TheWatcherintheRye”

ZHANGGui2xia

(CultureandPropagandaCollege,LuoyangUniversity,Luoyang471023,China)

ABSTRACT:Bythewayofusingthetheoryofnarrationandinthelightoftheintegratededition,thispaperana2lyzesthefuturesoftheimageoftheantagonist,Holden,ofthenovel,“TheWatcherintheRye”:Wonderingbetweentheadultandthechild,interweavingthematureandnaivety,thegreatseparationinaspectbetweenuncertainself2realizationofownidealandidealizedoneself,theimagethecontradictioninju

2veniledevelopment.Andbythewayoftextualinducestheinten2tionoftheimplicitauthor,perplexityandhesitationduringthecourseoftheyoungsterswhoarestrollingintheswampsrealizetheinevitabilityoftheHence,onthewhole,thenovelisanobjectivedisplayofthearduouscourseofthede2velopmentofthejuveniles.

KEYWORDS:“TheWatcherintheRye”;GeromeDavidSalinger;HoldenCaulfield;narration;implicitauthor

第19卷第3期洛阳大学学报Vol.19No.3

                    

2004年9月JOURNALOFLUOYANGUNIVERSITYSep.2004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者和隐含作者

张桂霞

(洛阳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摘 要:运用叙事学理论,从文本整体出发,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特征:徘徊于成人与儿童之间,成熟与幼稚交织,各个方面都无法确定自身,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巨大分离。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矛盾。通过对这一形象塑造过程的文本分析,推导出隐含作者的意图:展现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矛盾、迷茫和彷徨,让更多正在青春沼泽地跋涉的迷茫者意识到这种状况是成长的必然。因此,总体而言,它是一部客观展现青少年艰难成长历程的成长小说。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霍尔顿;叙事学;中图分类号:I10614  文献标识码:A:()-04

  1951年,,5次,者》发表(以下简称评论之多更被戏称为一种“工业”。这部小说现已被公认为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由于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自白式叙述方式,而塞林格自身的经历在这部作品中隐约可见,一些评论者就把《麦》作为一部由作者直接叙事的作品解读,认为作品的主人公霍尔顿就是塞林格,或作家的代言人,种种结论由此得出。因此,从叙事学视角重新审视霍尔顿与作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既有助于我们对这部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作家创造霍尔顿这一形象的意义。   一、霍尔顿

首先,是整体讲述话语中,成熟与幼稚混杂

在一起。

5门考试,4门不及格,第4次被学校开除。作为领队,带领击剑队到外校参加比赛,却因顾此失彼,把装备忘在地铁上,致使全队无法参加比赛。然而,即使在这种心情极端灰暗的情况下,远离人群,孤零零站在小山顶的霍尔顿也没有忘记自己希望看到女孩子的愿望。性是霍尔顿讲述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十六、七岁的少年从生理上来讲,已经完全成熟。同时,也已具备成人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思考能力。这让他讲到老师斯宾塞的装束、同学母亲抽烟的姿态时,栩栩如生。有时还能说些相当深刻的话,比如对

绥摩博士“人生就是球赛”这句话的阐释,就很有一点哲人的味道

。然而,许多时候的霍尔顿也幼稚得令人发笑。当别人怀疑他报的年龄时,他就一次一次扒拉出自己的白头发。流浪过程一直想掩盖自己的形迹,可是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报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家庭住址。他常常哭泣。读不懂《永别了,武器》这样的作品,反而认为是让他读这本书的哥哥有问题。

其次,是言行处处都呈现出矛盾。他一再声称他痛恨电影,可是,却不停地出入于电影院。他爱的姑娘是琴・迦拉格,可是在琴就近在咫尺的时候,他有机会去见她,却不去见她,然后在宿舍生闷气,最后把怨气发泄到不知情的同学身上。他厌恶同学阿克莱不讲卫生,用“好色的杂种”、“邋

———一个青少

年成长矛盾的综合体

  长篇小说《麦》的文本整体建构于霍尔顿17岁时对16岁一小段人生经历的自叙性回忆,也是作家精心构筑的一段生活故事。

霍尔顿是文本的主人公、叙述者,我们必须跟随他的视线,才能知道发生了什么。与此同时,由于他讲述的是他一年前的一段经历,又是被叙述者。这种由第一人称自叙产生的主人公、叙述者、被叙述者、视点的四个统一,往往制造出极其逼真的神奇的效果。逼真到在阅读中,读者常常被强大的移情作用所左右,追随他的喜怒哀乐,相信他所讲述的一切,忽视他讲述中出现的种种矛盾。

收稿日期:2004-04-21

・52・洛阳大学学报                    2004

遢”等骂同室的斯特拉德莱塔,还找借口与他打了一架。骂校长是“饭桶”、老师“假模假式”、忆旧的校友是“傻瓜蛋”。可是,当妹妹菲比认为他不喜欢发生的一切,老师安多里尼也提到这层意思时,他却说他们说得不对。对妹妹说他喜欢,对老师说:“我偶尔也痛恨他们———这点我承认———可我的意思是说我痛恨的时间并不太长。我要是有一阵子不见他们……我反倒有点儿想念他们。”

摆脱霍尔顿的视角的影响,整体审视文本时,还会发现到处都存在着他的讲述与实际事实的矛盾。在旅馆打电话约妓女时,霍尔顿自叙他用的是“成人那种极成熟的声音”。可对方的回话却是:“听你的声音,好像还很年轻。”到紫丁香舞厅,他自叙自己跟3个女人调情的媚眼做得很老练,但是,“可她们见我这样,都像痴子似的格格笑起来”。约见同学卡尔・路斯,什么,,,。而他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聪明人从来都不想跟你讨论任何严肃的问题。

这一切矛盾的极端体现是,他走过的地方,所有的人都疑惑地看着他。老师安多里尼甚至明确提出,害怕他这样瞎跑,不小心掉下某个地方。但是这位被学校开除的不合格学生,老师斯宾塞眼中的孩子,同学眼中“没一件事情对头”的家伙,皮条客毛里斯眼中上流社会的浪子,妓女孙妮眼中的“瘪三”,当在妹妹的追问下,讲清楚自己的理想时,却是要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千千万万儿童不掉下悬崖。这一理想一方面体现了霍尔顿个性中令人感动的坚韧,表明他从来没有放弃对自我的追寻;另一方面则表明了他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巨大分离、徘徊于成人与儿童之间、成熟与幼稚交织的思想状态。

物,那么,作为这部作品的作者,他是如何看待霍尔顿的呢?他真正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呢?我们只能从叙述者和被叙述者时空对话所创造的话语层面,来推断作者的创作目的和真实想法。

小说一开始,霍尔顿就用这样一种颇不耐烦、且有几分冒犯的口吻开始了他的讲述:“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我想告诉你的只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的生活……”这个看似平常的开头,其实却具有双重意味:一方面,他告诉人们,他讲述的是“我”的故事,另一方面,这个“我”却不是现在的“我”,而是过去的“我”,现在认为有的。,小说其实有两个,另一个是被追忆这就涉及到作为叙述主体的霍尔顿,和作为被叙述者的经验主体霍尔顿,在两个时空中两种不同的叙事眼光。一方面,霍尔顿的叙述始终是一种声音,仿佛画外音,向我们讲述一个叫霍尔顿的中学生在去年圣诞节前的3天2夜个人经历,与此同时,霍尔顿又分明有两种眼

光———体验主体的眼光和叙述主体的眼光,也就是说,声音是现在的,眼光是双重的。这样,表面上似乎是霍尔顿在讲他过去的故事,事实上却构成了2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时空的相互对话。

根据叙事学理论,叙述者在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时,作为叙述主体,他的眼光属于“话语”层

面,而他叙述出来的他过去时(作为经验主体)的眼光则属于故事这一层次。在英语文本中,这两个层次以不同的时态———现在时和过去时展现得更为清楚。由于经验主体内视角的缺失,两种眼光的重合之点往往要大于相异之处。在《麦》中,17岁时对16岁的回忆———过近的时间距离,使两

 二、追寻隐含作者:展现青春期成

长过程的矛盾、迷茫和彷徨

  在塑造霍尔顿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时,文本自始至终都以17岁少年霍尔顿偏激、真诚、敏感、且有几分茫然的口吻,自白式地边讲述、边评判自己去年圣诞节前夕3天2夜的经历。思路清楚,语气一贯,没有与外界的对话、交流,除个别实在想不起来的细节之处做简短交代,提醒读者他仍在讲述之外,整体没有丝毫的中断、混乱。从中看不到作家,也看不到作家介入的片言只语。

但是,霍尔顿毕竟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一个人

者视点的重合远远多于相异之处。这一方面表现在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的偏激、情绪化的话语表述。另一方面表现在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常常以“我的意思是”打断叙述,不时做些补充、解释、说明

。但是两者的差异还是十分明显的。叙述主体一开始以“我”的口吻,明确告诉读者他要告诉大家什么时候,用的是“荒唐”这样只有事后经过反思、回忆、确认等心理过程之后才会使用的词语,也就是说,主体已经明确反思出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并非一种正常情况下的正常行为。可是,历史无法更改,随着叙述者的讲述,经验主体霍尔顿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潘西中学的汤姆孙

第3期           张桂霞:《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者和隐含作者        ・53・

山顶,悄悄与学校告别后,奔跑着去斯宾塞老师家,但是,“我甚至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奔跑”。与斯宾塞老师的交谈让霍尔顿倍感孤独,“但奇怪的是,我一边在信口开河,一边却在想别的事”。与同学打架后,决定提前离开学校,当他收拾好东西,向走廊最后望了一眼时,“不知怎的,我几乎哭了出来”。离开学校,霍尔顿到旅馆开了个房间,眺望窗外,成年人的性变态和性游戏让他既反感又入迷,“性这样的东西,我委实不太了解”。对自己所爱的姑娘琴・迦拉格,却认为“有些女孩子,你简直怎么也弄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对于自己约不爱的女友萨丽出来,又激怒她的行为:“你如果要我说老实话,那我可以告诉你说我甚至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跟她来这一套。”甚至对他信赖的哥哥DB也不理解:“我对DB有一点不很了解,他那么痛恨战争,别了,武器》,意、,突然变得十分快乐,但是,“我不知道什么缘故”。

文本终止于他的哥哥DB听他讲完这一切后,问他对上述这一切有什么看法。这时,作为叙述主体的“我”作了如是回顾性质的总结:“我真他妈的不知怎么说好。老实说,我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看法。我很抱歉我竟跟这许多人谈起这事。我只知道我很想念我所谈到的每一个人。甚至老斯特拉德莱塔和阿克莱。我觉得我甚至也想念那个混帐毛里斯哩。说来好笑。你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来”。

“我不知道”,“我真不知道……”,在讲述霍尔顿3天2夜所见、所想、所闻的过程中,整体理性的话语讲述过程,与叙述主体话语中贯穿始终的迷茫相呼应,构筑起文本整体力求真实记录一个少年内心经历的客观性显现模式。这一总体客观的显现性模式与总结性话语中叙述主体对“想念”的特意强调相矛盾———“想念”那些他曾经憎恶过、咒骂过的人,甚至伤害过他的人———这一声音打破了文本整体客观显现的统一性,而且有些超越霍尔顿17岁少年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因为这正是隐含作者借叙述主体之口在表达自己的声音。至此,作者的意图已清晰可见。在文本中,他借霍尔顿最为尊敬的老师安多里尼之口进行了如下表述:“历史上有许多人都像你现在这样,在道德上和精神上都有过彷徨时期。幸而,他们中间有几个将自己彷徨的经过记录下来了。你可以向

他们学习———只要你愿意。正如你有朝一日如果有什么贡献,别人也可以向你学习。”   三、一部展现青少年艰难

成长历程的成长小说

  青春期被心理学家舒普兰戈描述为狂风怒涛的时期,“正在生长和发展的年青人,他们正面临着一场内部生理发育的革命,面临着摆在他们前

[1]

头的成年人的使命”。身体、性方面急速成熟,

逻辑、抽象思维的形成,使一个人由原来对外界的关注转向了自身的内在世界,开始产生孤独感,追求自我独立。站在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转折点,由于还无法正确认识自我,往往存在理想自产生不可避免的挫折。,,并且伴随强烈的情绪波动。遵循现实主义的客观化原则,以一个少年内心独白般的自陈方式,在文学史上真实地展现了处于人生转折点的少年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幼稚,表现了他们在无法回避的挫折和飓风般袭来的情欲的双重夹击下的矛盾、挣扎,内心的寂寞、孤独、迷茫、痛苦和无助,颠覆了传统的青春神话,还原了青春难言的本色。

文本外的塞林格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隐居者。在许多人看来,他似乎是一个逃避社会、厌弃人世的隐士。而追寻《麦》的隐含作者,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许多年以后,当塞林格走过青春沼泽地,仍然无法忘记自己青春期那段刻骨铭心的挣扎经历,那种在挫折中成长的矛盾、孤独、迷茫、无助。因此,客观展现青春期的彷徨和迷茫,让更多正在青春沼泽地跋涉的迷茫者不再孤独,意识到这种状况是成长的必然,而不至于像自己当初那么孤独、无助———才是隐含作者的真正意图。注释:

① 以下译文均出自世界文学名著英汉全译丛书———《麦

田里的守望者》。周晓波译

,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参考文献:

[1]赫根汉BR.人格心理学[M].冯增俊,何 瑾,译.

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

[2]张介明.“反抗”与“回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J].名作欣赏,2002,(3).

[3]张欲晓.悬崖边上的人生困惑———塞林格《麦田里的

・54・洛阳大学学报                    2004

的《麦田里的守望者》[J].鹭江大学学报,1998,(4).

[6]李公昭.新编美国文学选读[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

守望者》的社会主题评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3,(1).

[4]李征戎.逃逸与反叛———评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J].外国文学研究,1997,(3).

[5]李传芳.遁世作家笔下的叛逆少年———评J・D・塞林格

出版社,2001.

[7]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TheNarratorandtheImplicitAuthorofNovel“TheWatcherintheRye”

ZHANGGui2xia

(CultureandPropagandaCollege,LuoyangUniversity,Luoyang471023,China)

ABSTRACT:Bythewayofusingthetheoryofnarrationandinthelightoftheintegratededition,thispaperana2lyzesthefuturesoftheimageoftheantagonist,Holden,ofthenovel,“TheWatcherintheRye”:Wonderingbetweentheadultandthechild,interweavingthematureandnaivety,thegreatseparationinaspectbetweenuncertainself2realizationofownidealandidealizedoneself,theimagethecontradictioninju

2veniledevelopment.Andbythewayoftextualinducestheinten2tionoftheimplicitauthor,perplexityandhesitationduringthecourseoftheyoungsterswhoarestrollingintheswampsrealizetheinevitabilityoftheHence,onthewhole,thenovelisanobjectivedisplayofthearduouscourseofthede2velopmentofthejuveniles.

KEYWORDS:“TheWatcherintheRye”;GeromeDavidSalinger;HoldenCaulfield;narration;implicitauthor


相关内容

  • 作文素材--塞林格
  •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 1951年7月16日--<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的日子,这个日子改变了塞林格的一生.在这之前,他是个无名小卒,虽出生在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年轻时也极爱写作,但23岁参军后辗转各个欧洲战场中断了他的写作,不过也同时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1946年,塞林 ...

  • 美国脱口秀中合作原则的违反与幽默的产生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

  •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价值观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附带学习和有意识学习对 ...

  • 2014年高考作文备考:高考作文结构要有梯度.有变化
  • 考场上总有一些四平八稳的文章,尤其表现在结构上多平面,少立体:多呆板,少灵动:多并列,少梯度.高考阅卷老师的共同感受是文章缺少深度,只是平行展开,没有逐层深入.层层递进,深刻性不足,流于平淡:尤其在写议论文中只会使用简单的"总-分-总"结构,在"分"的部分又多 ...

  • 大学生阅读书单
  • 齐齐哈尔大学大学生阅读书单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作者:习近平 2.<习近平用典>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部编 3.<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作者:叶永烈 4.<邓小平传(1904-1974)>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5.<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 ...

  • 解析[傻瓜吉姆佩尔]中传统与现实的冲突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从<动物庄园&g ...

  •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The Interpr ...

  •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美国梦的破灭--约瑟夫 ...

  • 小说的织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艺术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例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