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作文备考:高考作文结构要有梯度.有变化

考场上总有一些四平八稳的文章,尤其表现在结构上多平面,少立体;多呆板,少灵动;多并列,少梯度。高考阅卷老师的共同感受是文章缺少深度,只是平行展开,没有逐层深入、层层递进,深刻性不足,流于平淡;尤其在写议论文中只会使用简单的“总—分—总”结构,在“分”的部分又多选用“平行结构”,较少用到对比结构和递进结构。阅卷老师大声疾呼:多写一些有层次、有梯度、有变化的文章。而写出有层次、有梯度、有变化的文章,可以从立意、文体、表达多个角度出击。该学案从最容易、见效最快的结构入手,与你一起探讨作文升格之道。

【佳作悟法】

佳作一:(2013·江苏优秀议论文)

不可惊扰的寂静

学术的寂静,犹如天山雪莲,不可惊扰。

开篇以比喻句的形式点题,开门见山。

小小的却不切实际的言论犹如那小小的蜡烛,会激起一场巨大的舆论狂潮,让本来单纯、潜心做学问的学者犹如受惊的蝴蝶,失去心灵的净土。

纵观当今学术界,有多少学者被各种“门”缠身?

先有阎崇年被掌掴,后又陷入“悬赏门”;后来季羡林“遗产门”引起一片哗然;再后来余秋雨、于丹、易中天等一批从“百家讲坛”走出的大众学者遭遇非议……

这些学者们从书斋中走出,走向媒体,走向大众,现身各种讲坛,到处“走穴”,一年出多部畅销书,遭来羡慕、嫉妒也是必然。

列举学者们守不住寂静的现象。

原因首先是学者们自身不懂得守住内心的寂寞与清净。面对媒体的追捧,他们没有能稀释掉那些浮名,一人夸之,万人从之,接受与他们学术涵养不符的名誉,失去了寂静,从高位摔下也是必然。

揭示背后的原因。由现象到原因,显示思考的深入。

然而,作为大众一员的我们,作为传播信息的中坚力量,慎于言,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微博成了公民发表言论的又一平台,“微博骂战”也愈演愈烈。我们是否想过,传播那些不切实际的言论,身为文化名人的学者们会遭遇怎样的惊扰与伤害?

我们自以为转载批评是对正义的呼唤。然而不明实情的我们实际上为那些舆论制造者所利用,一次一次去惊扰学术的寂静,将学者的私生活公布于众,让学者无法潜心学问:你看那些书里,有多少雷同之语?

“然而”,笔锋一转,换个角度,自省“我们”是如何用微博形式惊扰学术的寂静的。

不懂得正确评判言论,不懂得给学者一片寂静的土壤,正应了泰戈尔的那句话:“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

复旦秦绍德“寂寞出学问”的呐喊是对学者坚守自身心灵净土的呼喊,亦是对公众给学者一片寂静天堂的呼喊。

总有一些大师习惯于寂寞。

思路转换,由上文反面举例论说文化人守住寂寞与清净的重要意义,随即提出“寂寞出学问”的观点。

与当代文化名人们相比,季羡林老先生的三拒头衔是一种睿智,不问世俗尘埃,清净红尘美好。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成名之后过了半辈子的隐居生活,他逃离成人世界,逃离喧嚣,或许只是为了守住自己内心的净土,书中的那段话是多么适合做他的墓志铭:“我整天就干着这种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有一些人在谨言慎行。

白岩松等微博名人正用尽全力地引领微博走向正义,走向公正,走向单纯。

诚愿有更多的学者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诚愿更多的公民慎于言论。还学术一片寂静安然,会有更多的大师在静默中生长,迸发出遒劲的学术张力。

这几段正面举例,季羡林、塞林格、白岩松等都是在静默中生长的文化人,给社会带来正能量。举例兼顾到了学者、作家和微博名人,与上文遥遥呼应。

那天山上的雪莲啊,寂静中,是如此优美动人。

真诚呼唤,呼应开头。

【亮点评析】

本文从文化的层面谈了“寂寞”与“寂静”的意义,论述深沉内敛。尤其是本论部分,正反对比,层层深入。先反面罗列,再正面举例,先“反”后“正”,在对比中剖析了主旨。在反面论述中,又能先列举现象,再反思原因,由现象到原因,论述层层深入。彰显了议论文结构不单一、不平面,有纵深、有层递的层深美。

佳作二:(2013·新课标全国Ⅱ优秀记叙文)

义 诊

贵州一考生

那年,爷爷随本市文卫系统送医、送药、送科技三下乡活动,来到一个偏僻的山寨。在众多患者当中,发现了一个由村民搀扶而来的老头,他因白内障造成双目失明。

医生说,按照现在的医疗条件,是可以恢复视力的,可是,听说这个老头孤身一人,穷困潦倒,根本没有条件医治。

等轮到他时,医生问他的姓名,他报名王洪志。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爷爷大吃一惊,那形容枯槁、须发斑白的老头不正是当年叱咤风云的造反派头头,高中同班同学王洪志吗?

巧合:爷爷义诊山寨偶遇老同学。

王洪志不是来看眼睛的,他跟医生讲,只是要几颗治哮喘的药。拿到药之后,王洪志又由村民搀扶着慢慢远去,消失在山色朦胧之中。

回来之后,爷爷总是闷闷不乐,寝食难安。听不见他那洪钟一般的笑声,只听到他不断念叨“怎么会是这样,怎么会是这样……怎么……”,有时,他又在客厅踱来踱去,好像有什么事情瞒着家里人。

几天以后,省红十字会打来电话,说有一个医疗队要到一个什么山寨,问爷爷有什么指示。爷爷吩咐把手术要用的所有器材药品全带上,并说他也要亲自去那个山寨。

奇怪一:爷爷遇到老同学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回来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莫非有什么心事?那又是什么心事?巧设悬念。

从山寨回来,爷爷又恢复了往常那洪钟一般的笑声。他对我们说,没想到失明二十多年的白内障患者,居然在手术之后恢复了视力。

奇怪二:爷爷再从山寨回来又恢复了往日的笑声。为什么?再设悬念。

原来,爷爷那几天闷闷不乐、寝食难安,是在筹划着怎样让他的高中同学恢复视力。他想过,如果以自己现在的身份,接那高中老同学到城里治疗,他肯定不乐意。再说,如果他的老同学知道是他的帮助,说不定将会给他带来心灵上的伤害。所以,爷爷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求助于省红十字会,让他的老同学又重见光明。

抖包袱:揭开悬念,让老同学又重见光明。

据说当年王洪志同爷爷是高中时要好的朋友。因为“文革”中一次不愉快的辩论,王洪志在红卫兵万人大会上丢了面子,心胸狭窄的王洪志后来给我爷爷扣上反党的罪名,并大打出手,高呼要把我爷爷打下十八层地狱。

再抖包袱:揭开当年非正常的同学关系。

后来,我爷爷因为反党事实不成立,未受到什么处分。但因家庭成分问题,被遣送至农村劳动改造。用爷爷的话来说,倒要感谢这位仁兄,让他还在学生时代,就懂得了什么是人心险恶,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谨慎,更加成熟。

我曾问过爷爷:“他那么对你,你为什么还要帮助他?”爷爷教导我说:“记住,以德报怨,善待他人,是做人的根本。对同学、对他人都要这样。”

从主旨角度,揭开爷爷帮助老同学的真正原因。

【亮点评析】

这是一篇满分记叙文。作者别开生面,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叙了爷爷不计前嫌,暗中救助高中时代的老同学,让他重见光明的故事。细节描写,表现了爷爷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豁达开朗的高贵品质,而且记叙曲折生动,采用巧合法、悬念法让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该文充分体现了“文贵曲”的特点。

【技法指要】

一、议论文结构如何有梯度

议论文结构有无梯度,主要取决于本论部分。本论部分的三至四段文字,如何布局呢?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分层意识。只有分出本论的层次,才能避免平面展开、堆砌材料、泛泛而议、笼统空泛等弊端。如何给本论划分层次呢?不妨采用下面四种方法:

1.从“现象陈述”到“原因分析”

本论部分先形象而典型地陈述与主题相关的现象,基本是事实论证;然后分析其原因,以论证中心论点。

例如:2012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距离天才只有一步》,在提出论题后,先列举社会上的一组现象:

普通人在面对这稍纵即逝的微光时,往往看不到它的价值,正如罗丹所言:“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们总是在“距离产生美”的“信条”下,与伟大的著作擦肩而过。

而天才就不会鄙视闪现于心中的,哪怕如萤火虫的光点一般微弱的灵感,他们知道“极高明而道中庸”,他们将这些不成熟的观点加以完善,最终完成了伟大的作品,而成为天才。

接着发问:

那么,为什么发现美的眼睛少之又少?为什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什么能让心中的微光破茧成蝶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世间的天才屈指可数?

最后从四个方面分析原因:

普通人往往低估了自己的潜力。以为自己不是天才,不去深思心中闪过的灵感,所以不会有伟大的作品。他们在此恶性循环中沉沦、迷失,变得只会崇拜天才,模仿天才。而他们从没有想过,自己也可以成为天才。

普通人往往急功近利。任何微光在变成伟大的作品之前,都会经历长时间的雕琢。有的人还会对这灵感和努力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很多人受不了这漫长的磨砺等待,就急急把自己不够深入的思考公之于众,与伟大的作品失之交臂。

普通人往往被世俗迷了眼。他们只看到花花世界的纸醉金迷,万千繁华,而沉醉于财富。他们根本不屑成为天才。他们更乐意在世俗中忙忙碌碌,追求繁华一梦。他们根本没空思考。

人们很难成为天才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内心的浮躁。低估自己,舍弃自己曾经有的灵感,转而成为天才的复制品,他们是想一步登天;急功近利的人,只看见眼前的荣辱得失,耐不住寂寞;沉迷于世俗的人,其实是害怕失败,根本就不敢开始。浮躁的人构成了浮躁的社会,如此,更多人受到影响,天才就只有寥寥无几了。

2.从“正面论述”到“反面论述”,或者从“反面论述”到“正面论述”

例如:2012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敢于担当,迈向成功》,本论部分先正面论述,再反面举例论述:

作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王大珩一生专注于事业,不被外物干扰。他因不凡的成就受到国家奖励,得到人民赞扬,但他仍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不居功自傲,默默为国家奉献自己。近几年,随着“三钱”、朱光亚、何泽慧等老一批科学家的去世,国家的重任落在了我们年轻一代身上。我们应像孙中山先生说的那样,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精神贯注,全力向前,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为国家民族振兴、发展的宏伟理想。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二是踌躇满志。”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住了,却因一时的成功而自满,那人生亦不能称之为成功。可现实中的许多人,却沉沦在所谓的“万念俱灰”“踌躇满志”之中,他们不负责任,不敢担当正义,缺乏为公为民意识,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海岸的角落里拼命制造“毒胶囊”“地沟油”等等产品,妨害民众健康,毒害人民生命,损害国家形象,成为了千古罪人。

3.从“概括阐述”到“具体剖析”

“概括阐述”是整篇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的初步论证部分,“具体剖析”是“概括阐述”的具体化。(这也叫由面到点,或者由点到面。)

例如:有一篇题为“愿你拥有一颗感恩之心”的议论文,本论部分先概括阐述,再具体剖析:

感恩,始终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品质。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英雄传记,无不渲染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观念;无不彰显着“恩重如山,当以死相许”的承诺;无不斥责着“忘恩负义之人,让其无地自容”的评判。(概括阐述)

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为蜀国鞠躬尽瘁,忠于先帝和幼主,火烧新野、博望坡、赤壁,为刘备打下帝王霸业;大兴水利,休养生息,稳定民心,为蜀之子民创造和平美好的生存环境;出师北伐,希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最终却卒于五丈原,带着遗憾离去……

孙悟空为报唐僧五指山相救之恩,陪着唐僧历经七七四十九劫,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

李密为报答祖母刘氏的养育之恩,陈情上表,极尽忠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表达感恩之情。(具体剖析)

4.从“破”到“立”,或者从“立”到“破”

如先“立”后“破”式。先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理由,后对错误的观点加以批驳。

二、记叙文结构如何有波澜

考场上写记叙文的少,在这为数不多的记叙文里,多是叙事简单、平铺直叙、无重点、无亮点的文章,真正写得好的文章少之又少。想让文章既要有意义更要有意思,就必须在结构上下点工夫。“文似看山不喜平”“山无起伏,便是顽山”,记叙文讲求有动有静、有张有弛、跌宕起伏、尺水兴波。为此,有下列技法供你使用:

1.设一个突转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向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峰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用此方法构思情节,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如《项链》《最后的常春藤叶》都使用了这种技巧。平时不少同学写记叙文经常用“急转法”,使用得很不成功,因为“转”得极不自然,令人难以信服。其实,这种技巧使用起来特别要注意的是:看似出人意料,实则合乎情理,在“转”之前必须用好伏笔、铺垫。

2.设一点悬念

“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好奇,急欲解除心头之念。这种方法用若干似离题实切题的材料腾挪跌宕,一开始就制造悬念,吊人胃口。好的悬念法,不但可以吸引读者的目光,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好奇,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叙述中,涉及足以引起读者期待的问题,又故意不说穿,以激发读者的猜测与渴望,这便是悬念的妙用,也是读者的兴趣所在。

运用这一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设置悬念要巧妙,以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二是对悬念要加以必要的强化,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是消释悬念要巧妙,以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

设置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3.来一点对比(衬托)

对比法可使人辨真伪,明是非,识好坏,促人冷静地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要想全面反映事物,就要涉及事物的两面,并让它们形成鲜明的对照,让人在对照中比较,以便全面认识或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从而受到教育。小小说《捎》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的典型例证:

他要出国的消息不胫而走。回到家里,屋里早坐满了人。弟弟兴奋地说:“哥,给我捎台收录机!”妹妹是那么激动:“哥,给我捎一套高级化妆品!”他问丈母娘:“妈,您捎什么?”丈母娘嘴都快咧到耳朵根底下,道:“不捎别的,捎台洗衣机就行!”当他问自己的母亲要捎点儿什么时,母亲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不管咋着,把你捎回来就中!”

文章起笔处看似平静,却为后面的陡转作了充分的铺垫,结尾处母亲的回答增强了文章的情感震撼力。另外,文章写中心事件,刻画主要人物,也可以用陪衬或反衬的手法。

4.用一点抑扬

抑扬手法的运用,有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运用抑扬手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这种明抑实扬、欲扬先抑的表现形式,可使作品含蓄而奔放,能让人产生柳暗花明的情致。

请看下面的例文:

威 胁

(俄)契诃夫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么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需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欲抑先扬法)

5.加一点虚写

记叙文中的实写,承担着搭建叙事框架,推动情节发展,正面塑造人物等重要功用,属于文章的主体。虚写,就是要用点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如由真实的“桥”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眼前苍老的母亲回忆起年轻时的母亲,等等。使用虚写,可以让思路拓宽、行文自由,还可以便于挖掘、求深求新。

【实战演练】

1.请以“教养”为题,在确立中心论点后,分别用不同的本论结构,写出至少三种结构提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引论:教养是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功的基石。

本论一:(现象陈述+原因分析)

①列举当今社会种种缺乏教养的表现。

②剖析原因:

a.他们不知道教养在成功中的重要作用。

b.他们不知道教养在国家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本论二:(正面论述+反面论述)

①良好的教养是无形的通行证,是有形的尊严。

②粗野、无礼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不合乎现代人的要求,更不能在社会获得尊严。

本论三:(破+立)

①良好的教养是无形的通行证,是有形的尊严。

②有人认为教养问题是小问题,无关紧要,培养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结论:教养是一种高贵的气质,它可以令你在人群中发出非凡的光芒,照应前文。

2.请以“我做梦也没想到”为题写一篇叙事散文,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我”既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做梦”是虚指,强调“没有想到”的程度,并非真的做梦。此题既可以写人,也可以叙事。写人应对人物前后有一个对比描写,以表现人物性格的前后变化,写好人也可,写坏人也可。叙事应写出乎意料的事,大为吃惊的事,突然发生的事,应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一定的交代;可以写好事,也可以写坏事。无论写人还是写事,都要与“我”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本题要通过对人或事的叙写,赞美一种高尚品质,或揭露一种社会现象,或表现一种人生感悟,让人得到启发、教育和思考,因而选材要典型、新颖、时代感强,材料本身要有意义。写作本题时宜用记叙文体,而这自然少不了“曲”笔,可采用倒叙式,运用对比手法,多设置几处悬念,以紧扣读者的心弦,突出“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中心。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习近平同志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这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作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敢于担当,既是党和人民事业的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自己的首场“总理记者会”上给新一届政府“约法三章”: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约法三章”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己正,才能正人”,不仅表明了新一届政府的反腐决心,更彰显了新政府的担当。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命题由两则材料组成,二者是有机的整体,不可割裂开来。由多则材料组成的题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材料之间是统一关系,互相支持,互相印证,共同说明某个问题,反映某种规律,揭示某种观点,审题立意时关键是要抓住它们的共性。二是材料之间是对立关系,互不包容,甚至相互排斥,审题的方法是寻求互补,运用“求和”的方法归纳出材料的基本观点,进而立意。这道命题属于前者。解读本题,要仔细研究材料提供的信息,从中寻找或提炼关键词,求同存异,准确立意行文。材料(1)中,习近平同志主要强调的是“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其关键词是“担当”;材料(2)中,李克强总理的“约法三章”主要包含了“反腐”和“担当”两层意思。将这两则材料综合比对,求同存异,它们的共性自然是“担当”了。由此,可以以“担当”为中心进行立意谋篇,如“担当是一种美德”“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是人生的至高境界”“生命因担当而精彩”等。

解读本题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切不可就事论事,只在“领导干部”或“政府”身上做文章,空话大话满天飞,而应该由点到面、由此及彼展开联想。联系实际特别是生活实际进行深入论证,使文章更加贴近现实,具有更广泛的指导意义。二是严防偏题跑题,不能断章取义,抓住“干扰信息”不放,围绕“腐败”立意行文——这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佳作示例

勇于担当 走向成功

鲁迅先生说过:“自古以来就有拼命实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孙中山先生也曾说:“唯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先贤的教导犹在耳畔,我们要时刻牢记:一个人只有敢于担当,才能走向成功;只有敢于担当,才会被历史铭记。

翻开历史画卷,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身上无不闪耀着“担当”的光彩。

苏武敢于担当,才会不为匈奴的威逼利诱所动,成为后世楷模;林则徐敢于担当,才会有虎门销烟的壮举,成为民族英雄;詹天佑敢于担当,才能成功修筑京张铁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正是这么多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巨人的存在,中华民族才不断发展,一步步走到今天,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能你会说,敢于担当是那些名人伟人的事,与我们平民百姓没有关系。其实,每个人都身负担当之责,“担当”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承担后果是担当。巴金老人晚年在《随想录》中忏悔了自己曾做过的错事、说过的假话。他敢于担当,为国家为人民树立了敢于说真话的榜样。他的担当,实现了他“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的愿望。人无完人,敢于揭自己的“疮疤”,才是明智的人,才是健康的人。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因个人利益或各种困难而轻言放弃是担当。一个平凡的公交车司机,驾驶途中遭遇“飞来”异物导致肝脏破裂,他强忍剧痛,缓缓停稳车,安全疏散乘客,挽救了24名乘客的生命,自己却因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他就是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在生死关头,他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勇于担当,尽职尽责,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是担当。在汶川、玉树发生地震时,人们众志成城,出名的抑或普通的,都在为社会尽一份力量。正是有了这些乐于担当的人,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地发展。

诸如此类的事情,难道说跟我们没有关系吗?

个人的成长需要担当,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担当。敢于担当,人生才会多一份精彩;敢于担当,才能拥有事业的辉煌;敢于担当,才能勇做中国的脊梁!

点评 文章开头用先贤的话点明题旨,顺势提出论点,掷地有声;接着列举事例,阐述“勇于担当”的重要意义;然后更进一层,论述担当与个人的关系;最后再次纵深延展,个人成长、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担当,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主题深刻。文章内容充实,过渡自然,首尾照应,堪称佳作。

2014年高考作文备考:高考作文结构要有梯度、有变化

考场上总有一些四平八稳的文章,尤其表现在结构上多平面,少立体;多呆板,少灵动;多并列,少梯度。高考阅卷老师的共同感受是文章缺少深度,只是平行展开,没有逐层深入、层层递进,深刻性不足,流于平淡;尤其在写议论文中只会使用简单的“总—分—总”结构,在“分”的部分又多选用“平行结构”,较少用到对比结构和递进结构。阅卷老师大声疾呼:多写一些有层次、有梯度、有变化的文章。而写出有层次、有梯度、有变化的文章,可以从立意、文体、表达多个角度出击。该学案从最容易、见效最快的结构入手,与你一起探讨作文升格之道。

【佳作悟法】

佳作一:(2013·江苏优秀议论文)

不可惊扰的寂静

学术的寂静,犹如天山雪莲,不可惊扰。

开篇以比喻句的形式点题,开门见山。

小小的却不切实际的言论犹如那小小的蜡烛,会激起一场巨大的舆论狂潮,让本来单纯、潜心做学问的学者犹如受惊的蝴蝶,失去心灵的净土。

纵观当今学术界,有多少学者被各种“门”缠身?

先有阎崇年被掌掴,后又陷入“悬赏门”;后来季羡林“遗产门”引起一片哗然;再后来余秋雨、于丹、易中天等一批从“百家讲坛”走出的大众学者遭遇非议……

这些学者们从书斋中走出,走向媒体,走向大众,现身各种讲坛,到处“走穴”,一年出多部畅销书,遭来羡慕、嫉妒也是必然。

列举学者们守不住寂静的现象。

原因首先是学者们自身不懂得守住内心的寂寞与清净。面对媒体的追捧,他们没有能稀释掉那些浮名,一人夸之,万人从之,接受与他们学术涵养不符的名誉,失去了寂静,从高位摔下也是必然。

揭示背后的原因。由现象到原因,显示思考的深入。

然而,作为大众一员的我们,作为传播信息的中坚力量,慎于言,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微博成了公民发表言论的又一平台,“微博骂战”也愈演愈烈。我们是否想过,传播那些不切实际的言论,身为文化名人的学者们会遭遇怎样的惊扰与伤害?

我们自以为转载批评是对正义的呼唤。然而不明实情的我们实际上为那些舆论制造者所利用,一次一次去惊扰学术的寂静,将学者的私生活公布于众,让学者无法潜心学问:你看那些书里,有多少雷同之语?

“然而”,笔锋一转,换个角度,自省“我们”是如何用微博形式惊扰学术的寂静的。

不懂得正确评判言论,不懂得给学者一片寂静的土壤,正应了泰戈尔的那句话:“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

复旦秦绍德“寂寞出学问”的呐喊是对学者坚守自身心灵净土的呼喊,亦是对公众给学者一片寂静天堂的呼喊。

总有一些大师习惯于寂寞。

思路转换,由上文反面举例论说文化人守住寂寞与清净的重要意义,随即提出“寂寞出学问”的观点。

与当代文化名人们相比,季羡林老先生的三拒头衔是一种睿智,不问世俗尘埃,清净红尘美好。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成名之后过了半辈子的隐居生活,他逃离成人世界,逃离喧嚣,或许只是为了守住自己内心的净土,书中的那段话是多么适合做他的墓志铭:“我整天就干着这种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有一些人在谨言慎行。

白岩松等微博名人正用尽全力地引领微博走向正义,走向公正,走向单纯。

诚愿有更多的学者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诚愿更多的公民慎于言论。还学术一片寂静安然,会有更多的大师在静默中生长,迸发出遒劲的学术张力。

这几段正面举例,季羡林、塞林格、白岩松等都是在静默中生长的文化人,给社会带来正能量。举例兼顾到了学者、作家和微博名人,与上文遥遥呼应。

那天山上的雪莲啊,寂静中,是如此优美动人。

真诚呼唤,呼应开头。

【亮点评析】

本文从文化的层面谈了“寂寞”与“寂静”的意义,论述深沉内敛。尤其是本论部分,正反对比,层层深入。先反面罗列,再正面举例,先“反”后“正”,在对比中剖析了主旨。在反面论述中,又能先列举现象,再反思原因,由现象到原因,论述层层深入。彰显了议论文结构不单一、不平面,有纵深、有层递的层深美。

佳作二:(2013·新课标全国Ⅱ优秀记叙文)

义 诊

贵州一考生

那年,爷爷随本市文卫系统送医、送药、送科技三下乡活动,来到一个偏僻的山寨。在众多患者当中,发现了一个由村民搀扶而来的老头,他因白内障造成双目失明。

医生说,按照现在的医疗条件,是可以恢复视力的,可是,听说这个老头孤身一人,穷困潦倒,根本没有条件医治。

等轮到他时,医生问他的姓名,他报名王洪志。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爷爷大吃一惊,那形容枯槁、须发斑白的老头不正是当年叱咤风云的造反派头头,高中同班同学王洪志吗?

巧合:爷爷义诊山寨偶遇老同学。

王洪志不是来看眼睛的,他跟医生讲,只是要几颗治哮喘的药。拿到药之后,王洪志又由村民搀扶着慢慢远去,消失在山色朦胧之中。

回来之后,爷爷总是闷闷不乐,寝食难安。听不见他那洪钟一般的笑声,只听到他不断念叨“怎么会是这样,怎么会是这样……怎么……”,有时,他又在客厅踱来踱去,好像有什么事情瞒着家里人。

几天以后,省红十字会打来电话,说有一个医疗队要到一个什么山寨,问爷爷有什么指示。爷爷吩咐把手术要用的所有器材药品全带上,并说他也要亲自去那个山寨。

奇怪一:爷爷遇到老同学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回来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莫非有什么心事?那又是什么心事?巧设悬念。

从山寨回来,爷爷又恢复了往常那洪钟一般的笑声。他对我们说,没想到失明二十多年的白内障患者,居然在手术之后恢复了视力。

奇怪二:爷爷再从山寨回来又恢复了往日的笑声。为什么?再设悬念。

原来,爷爷那几天闷闷不乐、寝食难安,是在筹划着怎样让他的高中同学恢复视力。他想过,如果以自己现在的身份,接那高中老同学到城里治疗,他肯定不乐意。再说,如果他的老同学知道是他的帮助,说不定将会给他带来心灵上的伤害。所以,爷爷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求助于省红十字会,让他的老同学又重见光明。

抖包袱:揭开悬念,让老同学又重见光明。

据说当年王洪志同爷爷是高中时要好的朋友。因为“文革”中一次不愉快的辩论,王洪志在红卫兵万人大会上丢了面子,心胸狭窄的王洪志后来给我爷爷扣上反党的罪名,并大打出手,高呼要把我爷爷打下十八层地狱。

再抖包袱:揭开当年非正常的同学关系。

后来,我爷爷因为反党事实不成立,未受到什么处分。但因家庭成分问题,被遣送至农村劳动改造。用爷爷的话来说,倒要感谢这位仁兄,让他还在学生时代,就懂得了什么是人心险恶,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谨慎,更加成熟。

我曾问过爷爷:“他那么对你,你为什么还要帮助他?”爷爷教导我说:“记住,以德报怨,善待他人,是做人的根本。对同学、对他人都要这样。”

从主旨角度,揭开爷爷帮助老同学的真正原因。

【亮点评析】

这是一篇满分记叙文。作者别开生面,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叙了爷爷不计前嫌,暗中救助高中时代的老同学,让他重见光明的故事。细节描写,表现了爷爷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豁达开朗的高贵品质,而且记叙曲折生动,采用巧合法、悬念法让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该文充分体现了“文贵曲”的特点。

【技法指要】

一、议论文结构如何有梯度

议论文结构有无梯度,主要取决于本论部分。本论部分的三至四段文字,如何布局呢?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分层意识。只有分出本论的层次,才能避免平面展开、堆砌材料、泛泛而议、笼统空泛等弊端。如何给本论划分层次呢?不妨采用下面四种方法:

1.从“现象陈述”到“原因分析”

本论部分先形象而典型地陈述与主题相关的现象,基本是事实论证;然后分析其原因,以论证中心论点。

例如:2012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距离天才只有一步》,在提出论题后,先列举社会上的一组现象:

普通人在面对这稍纵即逝的微光时,往往看不到它的价值,正如罗丹所言:“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们总是在“距离产生美”的“信条”下,与伟大的著作擦肩而过。

而天才就不会鄙视闪现于心中的,哪怕如萤火虫的光点一般微弱的灵感,他们知道“极高明而道中庸”,他们将这些不成熟的观点加以完善,最终完成了伟大的作品,而成为天才。

接着发问:

那么,为什么发现美的眼睛少之又少?为什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什么能让心中的微光破茧成蝶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世间的天才屈指可数?

最后从四个方面分析原因:

普通人往往低估了自己的潜力。以为自己不是天才,不去深思心中闪过的灵感,所以不会有伟大的作品。他们在此恶性循环中沉沦、迷失,变得只会崇拜天才,模仿天才。而他们从没有想过,自己也可以成为天才。

普通人往往急功近利。任何微光在变成伟大的作品之前,都会经历长时间的雕琢。有的人还会对这灵感和努力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很多人受不了这漫长的磨砺等待,就急急把自己不够深入的思考公之于众,与伟大的作品失之交臂。

普通人往往被世俗迷了眼。他们只看到花花世界的纸醉金迷,万千繁华,而沉醉于财富。他们根本不屑成为天才。他们更乐意在世俗中忙忙碌碌,追求繁华一梦。他们根本没空思考。

人们很难成为天才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内心的浮躁。低估自己,舍弃自己曾经有的灵感,转而成为天才的复制品,他们是想一步登天;急功近利的人,只看见眼前的荣辱得失,耐不住寂寞;沉迷于世俗的人,其实是害怕失败,根本就不敢开始。浮躁的人构成了浮躁的社会,如此,更多人受到影响,天才就只有寥寥无几了。

2.从“正面论述”到“反面论述”,或者从“反面论述”到“正面论述”

例如:2012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敢于担当,迈向成功》,本论部分先正面论述,再反面举例论述:

作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王大珩一生专注于事业,不被外物干扰。他因不凡的成就受到国家奖励,得到人民赞扬,但他仍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不居功自傲,默默为国家奉献自己。近几年,随着“三钱”、朱光亚、何泽慧等老一批科学家的去世,国家的重任落在了我们年轻一代身上。我们应像孙中山先生说的那样,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精神贯注,全力向前,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为国家民族振兴、发展的宏伟理想。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二是踌躇满志。”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住了,却因一时的成功而自满,那人生亦不能称之为成功。可现实中的许多人,却沉沦在所谓的“万念俱灰”“踌躇满志”之中,他们不负责任,不敢担当正义,缺乏为公为民意识,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海岸的角落里拼命制造“毒胶囊”“地沟油”等等产品,妨害民众健康,毒害人民生命,损害国家形象,成为了千古罪人。

3.从“概括阐述”到“具体剖析”

“概括阐述”是整篇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的初步论证部分,“具体剖析”是“概括阐述”的具体化。(这也叫由面到点,或者由点到面。)

例如:有一篇题为“愿你拥有一颗感恩之心”的议论文,本论部分先概括阐述,再具体剖析:

感恩,始终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品质。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英雄传记,无不渲染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观念;无不彰显着“恩重如山,当以死相许”的承诺;无不斥责着“忘恩负义之人,让其无地自容”的评判。(概括阐述)

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为蜀国鞠躬尽瘁,忠于先帝和幼主,火烧新野、博望坡、赤壁,为刘备打下帝王霸业;大兴水利,休养生息,稳定民心,为蜀之子民创造和平美好的生存环境;出师北伐,希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最终却卒于五丈原,带着遗憾离去……

孙悟空为报唐僧五指山相救之恩,陪着唐僧历经七七四十九劫,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

李密为报答祖母刘氏的养育之恩,陈情上表,极尽忠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表达感恩之情。(具体剖析)

4.从“破”到“立”,或者从“立”到“破”

如先“立”后“破”式。先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理由,后对错误的观点加以批驳。

二、记叙文结构如何有波澜

考场上写记叙文的少,在这为数不多的记叙文里,多是叙事简单、平铺直叙、无重点、无亮点的文章,真正写得好的文章少之又少。想让文章既要有意义更要有意思,就必须在结构上下点工夫。“文似看山不喜平”“山无起伏,便是顽山”,记叙文讲求有动有静、有张有弛、跌宕起伏、尺水兴波。为此,有下列技法供你使用:

1.设一个突转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向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峰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用此方法构思情节,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如《项链》《最后的常春藤叶》都使用了这种技巧。平时不少同学写记叙文经常用“急转法”,使用得很不成功,因为“转”得极不自然,令人难以信服。其实,这种技巧使用起来特别要注意的是:看似出人意料,实则合乎情理,在“转”之前必须用好伏笔、铺垫。

2.设一点悬念

“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好奇,急欲解除心头之念。这种方法用若干似离题实切题的材料腾挪跌宕,一开始就制造悬念,吊人胃口。好的悬念法,不但可以吸引读者的目光,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好奇,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叙述中,涉及足以引起读者期待的问题,又故意不说穿,以激发读者的猜测与渴望,这便是悬念的妙用,也是读者的兴趣所在。

运用这一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设置悬念要巧妙,以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二是对悬念要加以必要的强化,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是消释悬念要巧妙,以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

设置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3.来一点对比(衬托)

对比法可使人辨真伪,明是非,识好坏,促人冷静地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要想全面反映事物,就要涉及事物的两面,并让它们形成鲜明的对照,让人在对照中比较,以便全面认识或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从而受到教育。小小说《捎》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的典型例证:

他要出国的消息不胫而走。回到家里,屋里早坐满了人。弟弟兴奋地说:“哥,给我捎台收录机!”妹妹是那么激动:“哥,给我捎一套高级化妆品!”他问丈母娘:“妈,您捎什么?”丈母娘嘴都快咧到耳朵根底下,道:“不捎别的,捎台洗衣机就行!”当他问自己的母亲要捎点儿什么时,母亲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不管咋着,把你捎回来就中!”

文章起笔处看似平静,却为后面的陡转作了充分的铺垫,结尾处母亲的回答增强了文章的情感震撼力。另外,文章写中心事件,刻画主要人物,也可以用陪衬或反衬的手法。

4.用一点抑扬

抑扬手法的运用,有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运用抑扬手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这种明抑实扬、欲扬先抑的表现形式,可使作品含蓄而奔放,能让人产生柳暗花明的情致。

请看下面的例文:

威 胁

(俄)契诃夫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么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需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欲抑先扬法)

5.加一点虚写

记叙文中的实写,承担着搭建叙事框架,推动情节发展,正面塑造人物等重要功用,属于文章的主体。虚写,就是要用点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如由真实的“桥”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眼前苍老的母亲回忆起年轻时的母亲,等等。使用虚写,可以让思路拓宽、行文自由,还可以便于挖掘、求深求新。

【实战演练】

1.请以“教养”为题,在确立中心论点后,分别用不同的本论结构,写出至少三种结构提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引论:教养是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功的基石。

本论一:(现象陈述+原因分析)

①列举当今社会种种缺乏教养的表现。

②剖析原因:

a.他们不知道教养在成功中的重要作用。

b.他们不知道教养在国家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本论二:(正面论述+反面论述)

①良好的教养是无形的通行证,是有形的尊严。

②粗野、无礼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不合乎现代人的要求,更不能在社会获得尊严。

本论三:(破+立)

①良好的教养是无形的通行证,是有形的尊严。

②有人认为教养问题是小问题,无关紧要,培养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结论:教养是一种高贵的气质,它可以令你在人群中发出非凡的光芒,照应前文。

2.请以“我做梦也没想到”为题写一篇叙事散文,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我”既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做梦”是虚指,强调“没有想到”的程度,并非真的做梦。此题既可以写人,也可以叙事。写人应对人物前后有一个对比描写,以表现人物性格的前后变化,写好人也可,写坏人也可。叙事应写出乎意料的事,大为吃惊的事,突然发生的事,应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一定的交代;可以写好事,也可以写坏事。无论写人还是写事,都要与“我”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本题要通过对人或事的叙写,赞美一种高尚品质,或揭露一种社会现象,或表现一种人生感悟,让人得到启发、教育和思考,因而选材要典型、新颖、时代感强,材料本身要有意义。写作本题时宜用记叙文体,而这自然少不了“曲”笔,可采用倒叙式,运用对比手法,多设置几处悬念,以紧扣读者的心弦,突出“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中心。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习近平同志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这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作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敢于担当,既是党和人民事业的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自己的首场“总理记者会”上给新一届政府“约法三章”: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约法三章”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己正,才能正人”,不仅表明了新一届政府的反腐决心,更彰显了新政府的担当。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命题由两则材料组成,二者是有机的整体,不可割裂开来。由多则材料组成的题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材料之间是统一关系,互相支持,互相印证,共同说明某个问题,反映某种规律,揭示某种观点,审题立意时关键是要抓住它们的共性。二是材料之间是对立关系,互不包容,甚至相互排斥,审题的方法是寻求互补,运用“求和”的方法归纳出材料的基本观点,进而立意。这道命题属于前者。解读本题,要仔细研究材料提供的信息,从中寻找或提炼关键词,求同存异,准确立意行文。材料(1)中,习近平同志主要强调的是“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其关键词是“担当”;材料(2)中,李克强总理的“约法三章”主要包含了“反腐”和“担当”两层意思。将这两则材料综合比对,求同存异,它们的共性自然是“担当”了。由此,可以以“担当”为中心进行立意谋篇,如“担当是一种美德”“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是人生的至高境界”“生命因担当而精彩”等。

解读本题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切不可就事论事,只在“领导干部”或“政府”身上做文章,空话大话满天飞,而应该由点到面、由此及彼展开联想。联系实际特别是生活实际进行深入论证,使文章更加贴近现实,具有更广泛的指导意义。二是严防偏题跑题,不能断章取义,抓住“干扰信息”不放,围绕“腐败”立意行文——这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佳作示例

勇于担当 走向成功

鲁迅先生说过:“自古以来就有拼命实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孙中山先生也曾说:“唯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先贤的教导犹在耳畔,我们要时刻牢记:一个人只有敢于担当,才能走向成功;只有敢于担当,才会被历史铭记。

翻开历史画卷,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身上无不闪耀着“担当”的光彩。

苏武敢于担当,才会不为匈奴的威逼利诱所动,成为后世楷模;林则徐敢于担当,才会有虎门销烟的壮举,成为民族英雄;詹天佑敢于担当,才能成功修筑京张铁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正是这么多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巨人的存在,中华民族才不断发展,一步步走到今天,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能你会说,敢于担当是那些名人伟人的事,与我们平民百姓没有关系。其实,每个人都身负担当之责,“担当”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承担后果是担当。巴金老人晚年在《随想录》中忏悔了自己曾做过的错事、说过的假话。他敢于担当,为国家为人民树立了敢于说真话的榜样。他的担当,实现了他“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的愿望。人无完人,敢于揭自己的“疮疤”,才是明智的人,才是健康的人。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因个人利益或各种困难而轻言放弃是担当。一个平凡的公交车司机,驾驶途中遭遇“飞来”异物导致肝脏破裂,他强忍剧痛,缓缓停稳车,安全疏散乘客,挽救了24名乘客的生命,自己却因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他就是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在生死关头,他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勇于担当,尽职尽责,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是担当。在汶川、玉树发生地震时,人们众志成城,出名的抑或普通的,都在为社会尽一份力量。正是有了这些乐于担当的人,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地发展。

诸如此类的事情,难道说跟我们没有关系吗?

个人的成长需要担当,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担当。敢于担当,人生才会多一份精彩;敢于担当,才能拥有事业的辉煌;敢于担当,才能勇做中国的脊梁!

点评 文章开头用先贤的话点明题旨,顺势提出论点,掷地有声;接着列举事例,阐述“勇于担当”的重要意义;然后更进一层,论述担当与个人的关系;最后再次纵深延展,个人成长、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担当,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主题深刻。文章内容充实,过渡自然,首尾照应,堪称佳作。

考场上总有一些四平八稳的文章,尤其表现在结构上多平面,少立体;多呆板,少灵动;多并列,少梯度。高考阅卷老师的共同感受是文章缺少深度,只是平行展开,没有逐层深入、层层递进,深刻性不足,流于平淡;尤其在写议论文中只会使用简单的“总—分—总”结构,在“分”的部分又多选用“平行结构”,较少用到对比结构和递进结构。阅卷老师大声疾呼:多写一些有层次、有梯度、有变化的文章。而写出有层次、有梯度、有变化的文章,可以从立意、文体、表达多个角度出击。该学案从最容易、见效最快的结构入手,与你一起探讨作文升格之道。

【佳作悟法】

佳作一:(2013·江苏优秀议论文)

不可惊扰的寂静

学术的寂静,犹如天山雪莲,不可惊扰。

开篇以比喻句的形式点题,开门见山。

小小的却不切实际的言论犹如那小小的蜡烛,会激起一场巨大的舆论狂潮,让本来单纯、潜心做学问的学者犹如受惊的蝴蝶,失去心灵的净土。

纵观当今学术界,有多少学者被各种“门”缠身?

先有阎崇年被掌掴,后又陷入“悬赏门”;后来季羡林“遗产门”引起一片哗然;再后来余秋雨、于丹、易中天等一批从“百家讲坛”走出的大众学者遭遇非议……

这些学者们从书斋中走出,走向媒体,走向大众,现身各种讲坛,到处“走穴”,一年出多部畅销书,遭来羡慕、嫉妒也是必然。

列举学者们守不住寂静的现象。

原因首先是学者们自身不懂得守住内心的寂寞与清净。面对媒体的追捧,他们没有能稀释掉那些浮名,一人夸之,万人从之,接受与他们学术涵养不符的名誉,失去了寂静,从高位摔下也是必然。

揭示背后的原因。由现象到原因,显示思考的深入。

然而,作为大众一员的我们,作为传播信息的中坚力量,慎于言,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微博成了公民发表言论的又一平台,“微博骂战”也愈演愈烈。我们是否想过,传播那些不切实际的言论,身为文化名人的学者们会遭遇怎样的惊扰与伤害?

我们自以为转载批评是对正义的呼唤。然而不明实情的我们实际上为那些舆论制造者所利用,一次一次去惊扰学术的寂静,将学者的私生活公布于众,让学者无法潜心学问:你看那些书里,有多少雷同之语?

“然而”,笔锋一转,换个角度,自省“我们”是如何用微博形式惊扰学术的寂静的。

不懂得正确评判言论,不懂得给学者一片寂静的土壤,正应了泰戈尔的那句话:“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

复旦秦绍德“寂寞出学问”的呐喊是对学者坚守自身心灵净土的呼喊,亦是对公众给学者一片寂静天堂的呼喊。

总有一些大师习惯于寂寞。

思路转换,由上文反面举例论说文化人守住寂寞与清净的重要意义,随即提出“寂寞出学问”的观点。

与当代文化名人们相比,季羡林老先生的三拒头衔是一种睿智,不问世俗尘埃,清净红尘美好。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成名之后过了半辈子的隐居生活,他逃离成人世界,逃离喧嚣,或许只是为了守住自己内心的净土,书中的那段话是多么适合做他的墓志铭:“我整天就干着这种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有一些人在谨言慎行。

白岩松等微博名人正用尽全力地引领微博走向正义,走向公正,走向单纯。

诚愿有更多的学者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诚愿更多的公民慎于言论。还学术一片寂静安然,会有更多的大师在静默中生长,迸发出遒劲的学术张力。

这几段正面举例,季羡林、塞林格、白岩松等都是在静默中生长的文化人,给社会带来正能量。举例兼顾到了学者、作家和微博名人,与上文遥遥呼应。

那天山上的雪莲啊,寂静中,是如此优美动人。

真诚呼唤,呼应开头。

【亮点评析】

本文从文化的层面谈了“寂寞”与“寂静”的意义,论述深沉内敛。尤其是本论部分,正反对比,层层深入。先反面罗列,再正面举例,先“反”后“正”,在对比中剖析了主旨。在反面论述中,又能先列举现象,再反思原因,由现象到原因,论述层层深入。彰显了议论文结构不单一、不平面,有纵深、有层递的层深美。

佳作二:(2013·新课标全国Ⅱ优秀记叙文)

义 诊

贵州一考生

那年,爷爷随本市文卫系统送医、送药、送科技三下乡活动,来到一个偏僻的山寨。在众多患者当中,发现了一个由村民搀扶而来的老头,他因白内障造成双目失明。

医生说,按照现在的医疗条件,是可以恢复视力的,可是,听说这个老头孤身一人,穷困潦倒,根本没有条件医治。

等轮到他时,医生问他的姓名,他报名王洪志。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爷爷大吃一惊,那形容枯槁、须发斑白的老头不正是当年叱咤风云的造反派头头,高中同班同学王洪志吗?

巧合:爷爷义诊山寨偶遇老同学。

王洪志不是来看眼睛的,他跟医生讲,只是要几颗治哮喘的药。拿到药之后,王洪志又由村民搀扶着慢慢远去,消失在山色朦胧之中。

回来之后,爷爷总是闷闷不乐,寝食难安。听不见他那洪钟一般的笑声,只听到他不断念叨“怎么会是这样,怎么会是这样……怎么……”,有时,他又在客厅踱来踱去,好像有什么事情瞒着家里人。

几天以后,省红十字会打来电话,说有一个医疗队要到一个什么山寨,问爷爷有什么指示。爷爷吩咐把手术要用的所有器材药品全带上,并说他也要亲自去那个山寨。

奇怪一:爷爷遇到老同学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回来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莫非有什么心事?那又是什么心事?巧设悬念。

从山寨回来,爷爷又恢复了往常那洪钟一般的笑声。他对我们说,没想到失明二十多年的白内障患者,居然在手术之后恢复了视力。

奇怪二:爷爷再从山寨回来又恢复了往日的笑声。为什么?再设悬念。

原来,爷爷那几天闷闷不乐、寝食难安,是在筹划着怎样让他的高中同学恢复视力。他想过,如果以自己现在的身份,接那高中老同学到城里治疗,他肯定不乐意。再说,如果他的老同学知道是他的帮助,说不定将会给他带来心灵上的伤害。所以,爷爷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求助于省红十字会,让他的老同学又重见光明。

抖包袱:揭开悬念,让老同学又重见光明。

据说当年王洪志同爷爷是高中时要好的朋友。因为“文革”中一次不愉快的辩论,王洪志在红卫兵万人大会上丢了面子,心胸狭窄的王洪志后来给我爷爷扣上反党的罪名,并大打出手,高呼要把我爷爷打下十八层地狱。

再抖包袱:揭开当年非正常的同学关系。

后来,我爷爷因为反党事实不成立,未受到什么处分。但因家庭成分问题,被遣送至农村劳动改造。用爷爷的话来说,倒要感谢这位仁兄,让他还在学生时代,就懂得了什么是人心险恶,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谨慎,更加成熟。

我曾问过爷爷:“他那么对你,你为什么还要帮助他?”爷爷教导我说:“记住,以德报怨,善待他人,是做人的根本。对同学、对他人都要这样。”

从主旨角度,揭开爷爷帮助老同学的真正原因。

【亮点评析】

这是一篇满分记叙文。作者别开生面,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叙了爷爷不计前嫌,暗中救助高中时代的老同学,让他重见光明的故事。细节描写,表现了爷爷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豁达开朗的高贵品质,而且记叙曲折生动,采用巧合法、悬念法让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该文充分体现了“文贵曲”的特点。

【技法指要】

一、议论文结构如何有梯度

议论文结构有无梯度,主要取决于本论部分。本论部分的三至四段文字,如何布局呢?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分层意识。只有分出本论的层次,才能避免平面展开、堆砌材料、泛泛而议、笼统空泛等弊端。如何给本论划分层次呢?不妨采用下面四种方法:

1.从“现象陈述”到“原因分析”

本论部分先形象而典型地陈述与主题相关的现象,基本是事实论证;然后分析其原因,以论证中心论点。

例如:2012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距离天才只有一步》,在提出论题后,先列举社会上的一组现象:

普通人在面对这稍纵即逝的微光时,往往看不到它的价值,正如罗丹所言:“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们总是在“距离产生美”的“信条”下,与伟大的著作擦肩而过。

而天才就不会鄙视闪现于心中的,哪怕如萤火虫的光点一般微弱的灵感,他们知道“极高明而道中庸”,他们将这些不成熟的观点加以完善,最终完成了伟大的作品,而成为天才。

接着发问:

那么,为什么发现美的眼睛少之又少?为什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什么能让心中的微光破茧成蝶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世间的天才屈指可数?

最后从四个方面分析原因:

普通人往往低估了自己的潜力。以为自己不是天才,不去深思心中闪过的灵感,所以不会有伟大的作品。他们在此恶性循环中沉沦、迷失,变得只会崇拜天才,模仿天才。而他们从没有想过,自己也可以成为天才。

普通人往往急功近利。任何微光在变成伟大的作品之前,都会经历长时间的雕琢。有的人还会对这灵感和努力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很多人受不了这漫长的磨砺等待,就急急把自己不够深入的思考公之于众,与伟大的作品失之交臂。

普通人往往被世俗迷了眼。他们只看到花花世界的纸醉金迷,万千繁华,而沉醉于财富。他们根本不屑成为天才。他们更乐意在世俗中忙忙碌碌,追求繁华一梦。他们根本没空思考。

人们很难成为天才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内心的浮躁。低估自己,舍弃自己曾经有的灵感,转而成为天才的复制品,他们是想一步登天;急功近利的人,只看见眼前的荣辱得失,耐不住寂寞;沉迷于世俗的人,其实是害怕失败,根本就不敢开始。浮躁的人构成了浮躁的社会,如此,更多人受到影响,天才就只有寥寥无几了。

2.从“正面论述”到“反面论述”,或者从“反面论述”到“正面论述”

例如:2012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敢于担当,迈向成功》,本论部分先正面论述,再反面举例论述:

作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王大珩一生专注于事业,不被外物干扰。他因不凡的成就受到国家奖励,得到人民赞扬,但他仍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不居功自傲,默默为国家奉献自己。近几年,随着“三钱”、朱光亚、何泽慧等老一批科学家的去世,国家的重任落在了我们年轻一代身上。我们应像孙中山先生说的那样,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精神贯注,全力向前,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为国家民族振兴、发展的宏伟理想。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二是踌躇满志。”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住了,却因一时的成功而自满,那人生亦不能称之为成功。可现实中的许多人,却沉沦在所谓的“万念俱灰”“踌躇满志”之中,他们不负责任,不敢担当正义,缺乏为公为民意识,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海岸的角落里拼命制造“毒胶囊”“地沟油”等等产品,妨害民众健康,毒害人民生命,损害国家形象,成为了千古罪人。

3.从“概括阐述”到“具体剖析”

“概括阐述”是整篇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的初步论证部分,“具体剖析”是“概括阐述”的具体化。(这也叫由面到点,或者由点到面。)

例如:有一篇题为“愿你拥有一颗感恩之心”的议论文,本论部分先概括阐述,再具体剖析:

感恩,始终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品质。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英雄传记,无不渲染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观念;无不彰显着“恩重如山,当以死相许”的承诺;无不斥责着“忘恩负义之人,让其无地自容”的评判。(概括阐述)

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为蜀国鞠躬尽瘁,忠于先帝和幼主,火烧新野、博望坡、赤壁,为刘备打下帝王霸业;大兴水利,休养生息,稳定民心,为蜀之子民创造和平美好的生存环境;出师北伐,希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最终却卒于五丈原,带着遗憾离去……

孙悟空为报唐僧五指山相救之恩,陪着唐僧历经七七四十九劫,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

李密为报答祖母刘氏的养育之恩,陈情上表,极尽忠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表达感恩之情。(具体剖析)

4.从“破”到“立”,或者从“立”到“破”

如先“立”后“破”式。先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理由,后对错误的观点加以批驳。

二、记叙文结构如何有波澜

考场上写记叙文的少,在这为数不多的记叙文里,多是叙事简单、平铺直叙、无重点、无亮点的文章,真正写得好的文章少之又少。想让文章既要有意义更要有意思,就必须在结构上下点工夫。“文似看山不喜平”“山无起伏,便是顽山”,记叙文讲求有动有静、有张有弛、跌宕起伏、尺水兴波。为此,有下列技法供你使用:

1.设一个突转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向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峰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用此方法构思情节,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如《项链》《最后的常春藤叶》都使用了这种技巧。平时不少同学写记叙文经常用“急转法”,使用得很不成功,因为“转”得极不自然,令人难以信服。其实,这种技巧使用起来特别要注意的是:看似出人意料,实则合乎情理,在“转”之前必须用好伏笔、铺垫。

2.设一点悬念

“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好奇,急欲解除心头之念。这种方法用若干似离题实切题的材料腾挪跌宕,一开始就制造悬念,吊人胃口。好的悬念法,不但可以吸引读者的目光,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好奇,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叙述中,涉及足以引起读者期待的问题,又故意不说穿,以激发读者的猜测与渴望,这便是悬念的妙用,也是读者的兴趣所在。

运用这一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设置悬念要巧妙,以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二是对悬念要加以必要的强化,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是消释悬念要巧妙,以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

设置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3.来一点对比(衬托)

对比法可使人辨真伪,明是非,识好坏,促人冷静地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要想全面反映事物,就要涉及事物的两面,并让它们形成鲜明的对照,让人在对照中比较,以便全面认识或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从而受到教育。小小说《捎》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的典型例证:

他要出国的消息不胫而走。回到家里,屋里早坐满了人。弟弟兴奋地说:“哥,给我捎台收录机!”妹妹是那么激动:“哥,给我捎一套高级化妆品!”他问丈母娘:“妈,您捎什么?”丈母娘嘴都快咧到耳朵根底下,道:“不捎别的,捎台洗衣机就行!”当他问自己的母亲要捎点儿什么时,母亲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不管咋着,把你捎回来就中!”

文章起笔处看似平静,却为后面的陡转作了充分的铺垫,结尾处母亲的回答增强了文章的情感震撼力。另外,文章写中心事件,刻画主要人物,也可以用陪衬或反衬的手法。

4.用一点抑扬

抑扬手法的运用,有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运用抑扬手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这种明抑实扬、欲扬先抑的表现形式,可使作品含蓄而奔放,能让人产生柳暗花明的情致。

请看下面的例文:

威 胁

(俄)契诃夫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么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需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欲抑先扬法)

5.加一点虚写

记叙文中的实写,承担着搭建叙事框架,推动情节发展,正面塑造人物等重要功用,属于文章的主体。虚写,就是要用点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如由真实的“桥”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眼前苍老的母亲回忆起年轻时的母亲,等等。使用虚写,可以让思路拓宽、行文自由,还可以便于挖掘、求深求新。

【实战演练】

1.请以“教养”为题,在确立中心论点后,分别用不同的本论结构,写出至少三种结构提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引论:教养是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功的基石。

本论一:(现象陈述+原因分析)

①列举当今社会种种缺乏教养的表现。

②剖析原因:

a.他们不知道教养在成功中的重要作用。

b.他们不知道教养在国家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本论二:(正面论述+反面论述)

①良好的教养是无形的通行证,是有形的尊严。

②粗野、无礼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不合乎现代人的要求,更不能在社会获得尊严。

本论三:(破+立)

①良好的教养是无形的通行证,是有形的尊严。

②有人认为教养问题是小问题,无关紧要,培养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结论:教养是一种高贵的气质,它可以令你在人群中发出非凡的光芒,照应前文。

2.请以“我做梦也没想到”为题写一篇叙事散文,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我”既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做梦”是虚指,强调“没有想到”的程度,并非真的做梦。此题既可以写人,也可以叙事。写人应对人物前后有一个对比描写,以表现人物性格的前后变化,写好人也可,写坏人也可。叙事应写出乎意料的事,大为吃惊的事,突然发生的事,应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一定的交代;可以写好事,也可以写坏事。无论写人还是写事,都要与“我”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本题要通过对人或事的叙写,赞美一种高尚品质,或揭露一种社会现象,或表现一种人生感悟,让人得到启发、教育和思考,因而选材要典型、新颖、时代感强,材料本身要有意义。写作本题时宜用记叙文体,而这自然少不了“曲”笔,可采用倒叙式,运用对比手法,多设置几处悬念,以紧扣读者的心弦,突出“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中心。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习近平同志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这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作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敢于担当,既是党和人民事业的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自己的首场“总理记者会”上给新一届政府“约法三章”: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约法三章”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己正,才能正人”,不仅表明了新一届政府的反腐决心,更彰显了新政府的担当。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命题由两则材料组成,二者是有机的整体,不可割裂开来。由多则材料组成的题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材料之间是统一关系,互相支持,互相印证,共同说明某个问题,反映某种规律,揭示某种观点,审题立意时关键是要抓住它们的共性。二是材料之间是对立关系,互不包容,甚至相互排斥,审题的方法是寻求互补,运用“求和”的方法归纳出材料的基本观点,进而立意。这道命题属于前者。解读本题,要仔细研究材料提供的信息,从中寻找或提炼关键词,求同存异,准确立意行文。材料(1)中,习近平同志主要强调的是“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其关键词是“担当”;材料(2)中,李克强总理的“约法三章”主要包含了“反腐”和“担当”两层意思。将这两则材料综合比对,求同存异,它们的共性自然是“担当”了。由此,可以以“担当”为中心进行立意谋篇,如“担当是一种美德”“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是人生的至高境界”“生命因担当而精彩”等。

解读本题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切不可就事论事,只在“领导干部”或“政府”身上做文章,空话大话满天飞,而应该由点到面、由此及彼展开联想。联系实际特别是生活实际进行深入论证,使文章更加贴近现实,具有更广泛的指导意义。二是严防偏题跑题,不能断章取义,抓住“干扰信息”不放,围绕“腐败”立意行文——这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佳作示例

勇于担当 走向成功

鲁迅先生说过:“自古以来就有拼命实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孙中山先生也曾说:“唯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先贤的教导犹在耳畔,我们要时刻牢记:一个人只有敢于担当,才能走向成功;只有敢于担当,才会被历史铭记。

翻开历史画卷,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身上无不闪耀着“担当”的光彩。

苏武敢于担当,才会不为匈奴的威逼利诱所动,成为后世楷模;林则徐敢于担当,才会有虎门销烟的壮举,成为民族英雄;詹天佑敢于担当,才能成功修筑京张铁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正是这么多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巨人的存在,中华民族才不断发展,一步步走到今天,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能你会说,敢于担当是那些名人伟人的事,与我们平民百姓没有关系。其实,每个人都身负担当之责,“担当”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承担后果是担当。巴金老人晚年在《随想录》中忏悔了自己曾做过的错事、说过的假话。他敢于担当,为国家为人民树立了敢于说真话的榜样。他的担当,实现了他“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的愿望。人无完人,敢于揭自己的“疮疤”,才是明智的人,才是健康的人。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因个人利益或各种困难而轻言放弃是担当。一个平凡的公交车司机,驾驶途中遭遇“飞来”异物导致肝脏破裂,他强忍剧痛,缓缓停稳车,安全疏散乘客,挽救了24名乘客的生命,自己却因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他就是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在生死关头,他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勇于担当,尽职尽责,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是担当。在汶川、玉树发生地震时,人们众志成城,出名的抑或普通的,都在为社会尽一份力量。正是有了这些乐于担当的人,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地发展。

诸如此类的事情,难道说跟我们没有关系吗?

个人的成长需要担当,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担当。敢于担当,人生才会多一份精彩;敢于担当,才能拥有事业的辉煌;敢于担当,才能勇做中国的脊梁!

点评 文章开头用先贤的话点明题旨,顺势提出论点,掷地有声;接着列举事例,阐述“勇于担当”的重要意义;然后更进一层,论述担当与个人的关系;最后再次纵深延展,个人成长、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担当,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主题深刻。文章内容充实,过渡自然,首尾照应,堪称佳作。

2014年高考作文备考:高考作文结构要有梯度、有变化

考场上总有一些四平八稳的文章,尤其表现在结构上多平面,少立体;多呆板,少灵动;多并列,少梯度。高考阅卷老师的共同感受是文章缺少深度,只是平行展开,没有逐层深入、层层递进,深刻性不足,流于平淡;尤其在写议论文中只会使用简单的“总—分—总”结构,在“分”的部分又多选用“平行结构”,较少用到对比结构和递进结构。阅卷老师大声疾呼:多写一些有层次、有梯度、有变化的文章。而写出有层次、有梯度、有变化的文章,可以从立意、文体、表达多个角度出击。该学案从最容易、见效最快的结构入手,与你一起探讨作文升格之道。

【佳作悟法】

佳作一:(2013·江苏优秀议论文)

不可惊扰的寂静

学术的寂静,犹如天山雪莲,不可惊扰。

开篇以比喻句的形式点题,开门见山。

小小的却不切实际的言论犹如那小小的蜡烛,会激起一场巨大的舆论狂潮,让本来单纯、潜心做学问的学者犹如受惊的蝴蝶,失去心灵的净土。

纵观当今学术界,有多少学者被各种“门”缠身?

先有阎崇年被掌掴,后又陷入“悬赏门”;后来季羡林“遗产门”引起一片哗然;再后来余秋雨、于丹、易中天等一批从“百家讲坛”走出的大众学者遭遇非议……

这些学者们从书斋中走出,走向媒体,走向大众,现身各种讲坛,到处“走穴”,一年出多部畅销书,遭来羡慕、嫉妒也是必然。

列举学者们守不住寂静的现象。

原因首先是学者们自身不懂得守住内心的寂寞与清净。面对媒体的追捧,他们没有能稀释掉那些浮名,一人夸之,万人从之,接受与他们学术涵养不符的名誉,失去了寂静,从高位摔下也是必然。

揭示背后的原因。由现象到原因,显示思考的深入。

然而,作为大众一员的我们,作为传播信息的中坚力量,慎于言,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微博成了公民发表言论的又一平台,“微博骂战”也愈演愈烈。我们是否想过,传播那些不切实际的言论,身为文化名人的学者们会遭遇怎样的惊扰与伤害?

我们自以为转载批评是对正义的呼唤。然而不明实情的我们实际上为那些舆论制造者所利用,一次一次去惊扰学术的寂静,将学者的私生活公布于众,让学者无法潜心学问:你看那些书里,有多少雷同之语?

“然而”,笔锋一转,换个角度,自省“我们”是如何用微博形式惊扰学术的寂静的。

不懂得正确评判言论,不懂得给学者一片寂静的土壤,正应了泰戈尔的那句话:“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

复旦秦绍德“寂寞出学问”的呐喊是对学者坚守自身心灵净土的呼喊,亦是对公众给学者一片寂静天堂的呼喊。

总有一些大师习惯于寂寞。

思路转换,由上文反面举例论说文化人守住寂寞与清净的重要意义,随即提出“寂寞出学问”的观点。

与当代文化名人们相比,季羡林老先生的三拒头衔是一种睿智,不问世俗尘埃,清净红尘美好。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成名之后过了半辈子的隐居生活,他逃离成人世界,逃离喧嚣,或许只是为了守住自己内心的净土,书中的那段话是多么适合做他的墓志铭:“我整天就干着这种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有一些人在谨言慎行。

白岩松等微博名人正用尽全力地引领微博走向正义,走向公正,走向单纯。

诚愿有更多的学者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诚愿更多的公民慎于言论。还学术一片寂静安然,会有更多的大师在静默中生长,迸发出遒劲的学术张力。

这几段正面举例,季羡林、塞林格、白岩松等都是在静默中生长的文化人,给社会带来正能量。举例兼顾到了学者、作家和微博名人,与上文遥遥呼应。

那天山上的雪莲啊,寂静中,是如此优美动人。

真诚呼唤,呼应开头。

【亮点评析】

本文从文化的层面谈了“寂寞”与“寂静”的意义,论述深沉内敛。尤其是本论部分,正反对比,层层深入。先反面罗列,再正面举例,先“反”后“正”,在对比中剖析了主旨。在反面论述中,又能先列举现象,再反思原因,由现象到原因,论述层层深入。彰显了议论文结构不单一、不平面,有纵深、有层递的层深美。

佳作二:(2013·新课标全国Ⅱ优秀记叙文)

义 诊

贵州一考生

那年,爷爷随本市文卫系统送医、送药、送科技三下乡活动,来到一个偏僻的山寨。在众多患者当中,发现了一个由村民搀扶而来的老头,他因白内障造成双目失明。

医生说,按照现在的医疗条件,是可以恢复视力的,可是,听说这个老头孤身一人,穷困潦倒,根本没有条件医治。

等轮到他时,医生问他的姓名,他报名王洪志。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爷爷大吃一惊,那形容枯槁、须发斑白的老头不正是当年叱咤风云的造反派头头,高中同班同学王洪志吗?

巧合:爷爷义诊山寨偶遇老同学。

王洪志不是来看眼睛的,他跟医生讲,只是要几颗治哮喘的药。拿到药之后,王洪志又由村民搀扶着慢慢远去,消失在山色朦胧之中。

回来之后,爷爷总是闷闷不乐,寝食难安。听不见他那洪钟一般的笑声,只听到他不断念叨“怎么会是这样,怎么会是这样……怎么……”,有时,他又在客厅踱来踱去,好像有什么事情瞒着家里人。

几天以后,省红十字会打来电话,说有一个医疗队要到一个什么山寨,问爷爷有什么指示。爷爷吩咐把手术要用的所有器材药品全带上,并说他也要亲自去那个山寨。

奇怪一:爷爷遇到老同学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回来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莫非有什么心事?那又是什么心事?巧设悬念。

从山寨回来,爷爷又恢复了往常那洪钟一般的笑声。他对我们说,没想到失明二十多年的白内障患者,居然在手术之后恢复了视力。

奇怪二:爷爷再从山寨回来又恢复了往日的笑声。为什么?再设悬念。

原来,爷爷那几天闷闷不乐、寝食难安,是在筹划着怎样让他的高中同学恢复视力。他想过,如果以自己现在的身份,接那高中老同学到城里治疗,他肯定不乐意。再说,如果他的老同学知道是他的帮助,说不定将会给他带来心灵上的伤害。所以,爷爷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求助于省红十字会,让他的老同学又重见光明。

抖包袱:揭开悬念,让老同学又重见光明。

据说当年王洪志同爷爷是高中时要好的朋友。因为“文革”中一次不愉快的辩论,王洪志在红卫兵万人大会上丢了面子,心胸狭窄的王洪志后来给我爷爷扣上反党的罪名,并大打出手,高呼要把我爷爷打下十八层地狱。

再抖包袱:揭开当年非正常的同学关系。

后来,我爷爷因为反党事实不成立,未受到什么处分。但因家庭成分问题,被遣送至农村劳动改造。用爷爷的话来说,倒要感谢这位仁兄,让他还在学生时代,就懂得了什么是人心险恶,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谨慎,更加成熟。

我曾问过爷爷:“他那么对你,你为什么还要帮助他?”爷爷教导我说:“记住,以德报怨,善待他人,是做人的根本。对同学、对他人都要这样。”

从主旨角度,揭开爷爷帮助老同学的真正原因。

【亮点评析】

这是一篇满分记叙文。作者别开生面,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叙了爷爷不计前嫌,暗中救助高中时代的老同学,让他重见光明的故事。细节描写,表现了爷爷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豁达开朗的高贵品质,而且记叙曲折生动,采用巧合法、悬念法让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该文充分体现了“文贵曲”的特点。

【技法指要】

一、议论文结构如何有梯度

议论文结构有无梯度,主要取决于本论部分。本论部分的三至四段文字,如何布局呢?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分层意识。只有分出本论的层次,才能避免平面展开、堆砌材料、泛泛而议、笼统空泛等弊端。如何给本论划分层次呢?不妨采用下面四种方法:

1.从“现象陈述”到“原因分析”

本论部分先形象而典型地陈述与主题相关的现象,基本是事实论证;然后分析其原因,以论证中心论点。

例如:2012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距离天才只有一步》,在提出论题后,先列举社会上的一组现象:

普通人在面对这稍纵即逝的微光时,往往看不到它的价值,正如罗丹所言:“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们总是在“距离产生美”的“信条”下,与伟大的著作擦肩而过。

而天才就不会鄙视闪现于心中的,哪怕如萤火虫的光点一般微弱的灵感,他们知道“极高明而道中庸”,他们将这些不成熟的观点加以完善,最终完成了伟大的作品,而成为天才。

接着发问:

那么,为什么发现美的眼睛少之又少?为什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什么能让心中的微光破茧成蝶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世间的天才屈指可数?

最后从四个方面分析原因:

普通人往往低估了自己的潜力。以为自己不是天才,不去深思心中闪过的灵感,所以不会有伟大的作品。他们在此恶性循环中沉沦、迷失,变得只会崇拜天才,模仿天才。而他们从没有想过,自己也可以成为天才。

普通人往往急功近利。任何微光在变成伟大的作品之前,都会经历长时间的雕琢。有的人还会对这灵感和努力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很多人受不了这漫长的磨砺等待,就急急把自己不够深入的思考公之于众,与伟大的作品失之交臂。

普通人往往被世俗迷了眼。他们只看到花花世界的纸醉金迷,万千繁华,而沉醉于财富。他们根本不屑成为天才。他们更乐意在世俗中忙忙碌碌,追求繁华一梦。他们根本没空思考。

人们很难成为天才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内心的浮躁。低估自己,舍弃自己曾经有的灵感,转而成为天才的复制品,他们是想一步登天;急功近利的人,只看见眼前的荣辱得失,耐不住寂寞;沉迷于世俗的人,其实是害怕失败,根本就不敢开始。浮躁的人构成了浮躁的社会,如此,更多人受到影响,天才就只有寥寥无几了。

2.从“正面论述”到“反面论述”,或者从“反面论述”到“正面论述”

例如:2012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敢于担当,迈向成功》,本论部分先正面论述,再反面举例论述:

作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王大珩一生专注于事业,不被外物干扰。他因不凡的成就受到国家奖励,得到人民赞扬,但他仍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不居功自傲,默默为国家奉献自己。近几年,随着“三钱”、朱光亚、何泽慧等老一批科学家的去世,国家的重任落在了我们年轻一代身上。我们应像孙中山先生说的那样,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精神贯注,全力向前,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为国家民族振兴、发展的宏伟理想。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二是踌躇满志。”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住了,却因一时的成功而自满,那人生亦不能称之为成功。可现实中的许多人,却沉沦在所谓的“万念俱灰”“踌躇满志”之中,他们不负责任,不敢担当正义,缺乏为公为民意识,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海岸的角落里拼命制造“毒胶囊”“地沟油”等等产品,妨害民众健康,毒害人民生命,损害国家形象,成为了千古罪人。

3.从“概括阐述”到“具体剖析”

“概括阐述”是整篇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的初步论证部分,“具体剖析”是“概括阐述”的具体化。(这也叫由面到点,或者由点到面。)

例如:有一篇题为“愿你拥有一颗感恩之心”的议论文,本论部分先概括阐述,再具体剖析:

感恩,始终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品质。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英雄传记,无不渲染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观念;无不彰显着“恩重如山,当以死相许”的承诺;无不斥责着“忘恩负义之人,让其无地自容”的评判。(概括阐述)

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为蜀国鞠躬尽瘁,忠于先帝和幼主,火烧新野、博望坡、赤壁,为刘备打下帝王霸业;大兴水利,休养生息,稳定民心,为蜀之子民创造和平美好的生存环境;出师北伐,希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最终却卒于五丈原,带着遗憾离去……

孙悟空为报唐僧五指山相救之恩,陪着唐僧历经七七四十九劫,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

李密为报答祖母刘氏的养育之恩,陈情上表,极尽忠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表达感恩之情。(具体剖析)

4.从“破”到“立”,或者从“立”到“破”

如先“立”后“破”式。先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理由,后对错误的观点加以批驳。

二、记叙文结构如何有波澜

考场上写记叙文的少,在这为数不多的记叙文里,多是叙事简单、平铺直叙、无重点、无亮点的文章,真正写得好的文章少之又少。想让文章既要有意义更要有意思,就必须在结构上下点工夫。“文似看山不喜平”“山无起伏,便是顽山”,记叙文讲求有动有静、有张有弛、跌宕起伏、尺水兴波。为此,有下列技法供你使用:

1.设一个突转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向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峰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用此方法构思情节,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如《项链》《最后的常春藤叶》都使用了这种技巧。平时不少同学写记叙文经常用“急转法”,使用得很不成功,因为“转”得极不自然,令人难以信服。其实,这种技巧使用起来特别要注意的是:看似出人意料,实则合乎情理,在“转”之前必须用好伏笔、铺垫。

2.设一点悬念

“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好奇,急欲解除心头之念。这种方法用若干似离题实切题的材料腾挪跌宕,一开始就制造悬念,吊人胃口。好的悬念法,不但可以吸引读者的目光,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好奇,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叙述中,涉及足以引起读者期待的问题,又故意不说穿,以激发读者的猜测与渴望,这便是悬念的妙用,也是读者的兴趣所在。

运用这一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设置悬念要巧妙,以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二是对悬念要加以必要的强化,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是消释悬念要巧妙,以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

设置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3.来一点对比(衬托)

对比法可使人辨真伪,明是非,识好坏,促人冷静地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要想全面反映事物,就要涉及事物的两面,并让它们形成鲜明的对照,让人在对照中比较,以便全面认识或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从而受到教育。小小说《捎》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的典型例证:

他要出国的消息不胫而走。回到家里,屋里早坐满了人。弟弟兴奋地说:“哥,给我捎台收录机!”妹妹是那么激动:“哥,给我捎一套高级化妆品!”他问丈母娘:“妈,您捎什么?”丈母娘嘴都快咧到耳朵根底下,道:“不捎别的,捎台洗衣机就行!”当他问自己的母亲要捎点儿什么时,母亲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不管咋着,把你捎回来就中!”

文章起笔处看似平静,却为后面的陡转作了充分的铺垫,结尾处母亲的回答增强了文章的情感震撼力。另外,文章写中心事件,刻画主要人物,也可以用陪衬或反衬的手法。

4.用一点抑扬

抑扬手法的运用,有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运用抑扬手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这种明抑实扬、欲扬先抑的表现形式,可使作品含蓄而奔放,能让人产生柳暗花明的情致。

请看下面的例文:

威 胁

(俄)契诃夫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么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需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欲抑先扬法)

5.加一点虚写

记叙文中的实写,承担着搭建叙事框架,推动情节发展,正面塑造人物等重要功用,属于文章的主体。虚写,就是要用点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如由真实的“桥”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眼前苍老的母亲回忆起年轻时的母亲,等等。使用虚写,可以让思路拓宽、行文自由,还可以便于挖掘、求深求新。

【实战演练】

1.请以“教养”为题,在确立中心论点后,分别用不同的本论结构,写出至少三种结构提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引论:教养是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功的基石。

本论一:(现象陈述+原因分析)

①列举当今社会种种缺乏教养的表现。

②剖析原因:

a.他们不知道教养在成功中的重要作用。

b.他们不知道教养在国家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本论二:(正面论述+反面论述)

①良好的教养是无形的通行证,是有形的尊严。

②粗野、无礼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不合乎现代人的要求,更不能在社会获得尊严。

本论三:(破+立)

①良好的教养是无形的通行证,是有形的尊严。

②有人认为教养问题是小问题,无关紧要,培养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结论:教养是一种高贵的气质,它可以令你在人群中发出非凡的光芒,照应前文。

2.请以“我做梦也没想到”为题写一篇叙事散文,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我”既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做梦”是虚指,强调“没有想到”的程度,并非真的做梦。此题既可以写人,也可以叙事。写人应对人物前后有一个对比描写,以表现人物性格的前后变化,写好人也可,写坏人也可。叙事应写出乎意料的事,大为吃惊的事,突然发生的事,应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一定的交代;可以写好事,也可以写坏事。无论写人还是写事,都要与“我”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本题要通过对人或事的叙写,赞美一种高尚品质,或揭露一种社会现象,或表现一种人生感悟,让人得到启发、教育和思考,因而选材要典型、新颖、时代感强,材料本身要有意义。写作本题时宜用记叙文体,而这自然少不了“曲”笔,可采用倒叙式,运用对比手法,多设置几处悬念,以紧扣读者的心弦,突出“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中心。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习近平同志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这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作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敢于担当,既是党和人民事业的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自己的首场“总理记者会”上给新一届政府“约法三章”: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约法三章”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己正,才能正人”,不仅表明了新一届政府的反腐决心,更彰显了新政府的担当。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命题由两则材料组成,二者是有机的整体,不可割裂开来。由多则材料组成的题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材料之间是统一关系,互相支持,互相印证,共同说明某个问题,反映某种规律,揭示某种观点,审题立意时关键是要抓住它们的共性。二是材料之间是对立关系,互不包容,甚至相互排斥,审题的方法是寻求互补,运用“求和”的方法归纳出材料的基本观点,进而立意。这道命题属于前者。解读本题,要仔细研究材料提供的信息,从中寻找或提炼关键词,求同存异,准确立意行文。材料(1)中,习近平同志主要强调的是“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其关键词是“担当”;材料(2)中,李克强总理的“约法三章”主要包含了“反腐”和“担当”两层意思。将这两则材料综合比对,求同存异,它们的共性自然是“担当”了。由此,可以以“担当”为中心进行立意谋篇,如“担当是一种美德”“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是人生的至高境界”“生命因担当而精彩”等。

解读本题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切不可就事论事,只在“领导干部”或“政府”身上做文章,空话大话满天飞,而应该由点到面、由此及彼展开联想。联系实际特别是生活实际进行深入论证,使文章更加贴近现实,具有更广泛的指导意义。二是严防偏题跑题,不能断章取义,抓住“干扰信息”不放,围绕“腐败”立意行文——这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佳作示例

勇于担当 走向成功

鲁迅先生说过:“自古以来就有拼命实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孙中山先生也曾说:“唯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先贤的教导犹在耳畔,我们要时刻牢记:一个人只有敢于担当,才能走向成功;只有敢于担当,才会被历史铭记。

翻开历史画卷,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身上无不闪耀着“担当”的光彩。

苏武敢于担当,才会不为匈奴的威逼利诱所动,成为后世楷模;林则徐敢于担当,才会有虎门销烟的壮举,成为民族英雄;詹天佑敢于担当,才能成功修筑京张铁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正是这么多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巨人的存在,中华民族才不断发展,一步步走到今天,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能你会说,敢于担当是那些名人伟人的事,与我们平民百姓没有关系。其实,每个人都身负担当之责,“担当”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承担后果是担当。巴金老人晚年在《随想录》中忏悔了自己曾做过的错事、说过的假话。他敢于担当,为国家为人民树立了敢于说真话的榜样。他的担当,实现了他“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的愿望。人无完人,敢于揭自己的“疮疤”,才是明智的人,才是健康的人。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因个人利益或各种困难而轻言放弃是担当。一个平凡的公交车司机,驾驶途中遭遇“飞来”异物导致肝脏破裂,他强忍剧痛,缓缓停稳车,安全疏散乘客,挽救了24名乘客的生命,自己却因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他就是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在生死关头,他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勇于担当,尽职尽责,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是担当。在汶川、玉树发生地震时,人们众志成城,出名的抑或普通的,都在为社会尽一份力量。正是有了这些乐于担当的人,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地发展。

诸如此类的事情,难道说跟我们没有关系吗?

个人的成长需要担当,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担当。敢于担当,人生才会多一份精彩;敢于担当,才能拥有事业的辉煌;敢于担当,才能勇做中国的脊梁!

点评 文章开头用先贤的话点明题旨,顺势提出论点,掷地有声;接着列举事例,阐述“勇于担当”的重要意义;然后更进一层,论述担当与个人的关系;最后再次纵深延展,个人成长、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担当,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主题深刻。文章内容充实,过渡自然,首尾照应,堪称佳作。


相关内容

  • 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 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高一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学生刚上高中,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方法等都不熟悉,老师必须要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辨证性和周密性.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基础知识:落实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 ...

  • 2015甘肃高考各科大纲解析及备考建议
  •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近日出炉,详细介绍了2015年高考各学科的考试范围.命题思想.试卷结构等.甘肃省作为参加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的省份仍采用这一考纲,其中,数学理.数学文.语文.生物.地理.政治科目的<考试大纲>与2014年相比较基 ...

  • 高三高考备考方案
  • 卓尼县藏族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备考方案 高三教学工作是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责任重大.全体高三年级教师责无旁贷,要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以实干.真干.苦干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去,争取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社会满意.高三年级是高 ...

  • 高三下语文教学计划
  • 高三下语文教学计划一:下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2014年考试大纲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训练这条主线,加强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和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运 ...

  • 高考语文复习方法指导_-
  •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 请即将进入高三的同学们认真读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自己的学习和老师的计划,认真制定复习的计划,力争进入复习后突出重点,提高效率. 语文学习,重在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很多考生在进入高三总复习阶段后,总是觉得找不到复习的头绪,无从下手.其实,只要考生在复习阶段,能够在 ...

  • 胸中万千沟壑笔下点滴细节
  • 胸中万千沟壑 笔下点滴细节 --2008年高考二轮复习指导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中学 安学军 你深知一段历程结束同时就是另一段历程的开始.穿过乌云穿过暴雨,你的双翅将强壮有力:你的身姿会更加矫健敏捷:你的天空将更为宽广深邃,你会成为搏击生命长空的苍鹰!你会,因为你渴望那一份生命的精彩,你选择勇敢面对. ...

  • 2015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各学科解读
  • 2015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各学科解读 2015年安徽省高考语文学科解读 戴俊和 由于安徽省2016年可能参加全国统考,与2014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相比,2015年<考试说明>总体稳定,其部分变化,体现了由安徽卷向全国新课标卷过渡的特点. 考试说明具体变化如下: 一.&q ...

  • 2014高考优秀作文范文
  • 2014高考优秀作文范文 让我飞吧! 让我飞吧!用双手去感触天空的温度,没有一处只有阳光而丝毫无阴云;用双脚去踏遍千山万水,没有一隅只有坦途而丝毫无荆棘.但精卫鸟因为天空不暖而放弃填海了吗?夸父的脚步也没有因为滴血而停止.当身边的一切向你扑来,告诫你"天上冷,不要飞"时,请振翅冲 ...

  • 2015高考作文备考高三议论文写作中的事例使用与分析论证
  • 2015高考作文备考 高三议论文写作中的事例使用与分析论证 2015年考纲在作文方面,承袭了2014年的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同时在作文发展等级关于"丰富"的具体解释中,与2014年相比,又出现了一点明显的变化,我们具体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