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任何赤贫,都有社会学价值

一位名校毕业的学生,成为有六个孩子的赤贫母亲。伍继红的“故事”这几天在舆论场广泛传播。说实话,看到伍继红的遭遇,我很同情她。这种同情不仅仅是一个读者看到类似故事时一般会出现的自然心理反应,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感受。

因为我也是江西人,伍继红目前居住和生活的土坯房子,我20多年前在我20多岁的时候也居住过。那时江西农村基本都是这样的房子。所以它引起了我对贫困生活的回忆。

当然,我的老家早已旧貌换新颜,这得益于故乡的子弟外出外打工。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家乡的子弟就南下深圳,后来去的越来越多,现在基本是青壮年全出去了,村里留下的是老人和小孩,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空心村。这也是当今许多农村的现状。

我说这话的意思是,伍继红眼下的这种赤贫状态,对我触动很大。正如媒体所讲,伍继红毕业后的19年人生轨迹,是如何误入岔道与歧路,成为赣北山区赤贫家庭六子之母的?这也是我想探寻,可能也是大多数在看到伍继红的悲剧情况后的读者想探寻的。

从我能搜集到的媒体的报道来看,伍继红从一个名校毕业生变成一个精神有障碍的六个孩子的母亲,大概经历了以下变故:

(1)1998年从人民大学毕业,面临着找工作和考验的失败,未能留在北京。

(2)之后返回广东打工,先后在教育机构、项目工程以及服装厂打零工。2000年,在广东顺德巧遇初中同学,两人相恋并结婚生下一女。并从那时起,就再也没从事任何工作,这种无业状态至今已持续17年。

(3)5年后男方有外遇带着女儿走了,回赣州老家数日,后前往前夫家乡江西修水寻夫,期间遭遇父亲去世,精神受到刺激。

(4)寻夫未果,在修水流浪数月,发生怀有身孕,后经人介绍嫁给现在的丈夫。生下一子四女。

(5)丈夫家境贫困,一家九人靠丈夫外出打工的收入以及政府给的低保维系生计,公婆和两个孩子有病。因精神有问题,只能在家做家务。此后未离开过修水。

(6)直到事情披露之前,伍继红丈夫以及村里人虽然知道她曾上过大学,但不知道她毕业人大。

从上面简单的梳理看,让伍继红受到打击乃至精神出问题的最大诱因,是其前夫的婚变,期间父亲的去世可能对她的精神有刺激。但其前夫为什么要同其他女人跑了,还带走了女儿,是她前夫的问题还是伍继红的原因,不得而知。至于找工作和考研的失败,对她的人生观会带来一定影响,她的名校情结(如果有的话)会遭受一定程度打击,让她尚未走出校门,就尝受到失败苦果。

然而,工作和考研失利以及首次婚变,虽然使人觉得命运对她有些不公,但放在社会上,其遭遇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按理说,不应该使一个在名校接受过教育的人精神颓废,要知道,98年从名校毕业的学生还是社会精英。根据她校友的说法,伍继红在校时还是班干,性格也还开朗。她之所以经受不住这种打击,我认为,原因应该更多从她自身寻找。换言之,伍继红的性格和意志要为她今天这个样子负很大责任。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她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在挫折面前自暴自弃之人。

我也很怀疑最初有关她精神有问题,只能做家务的说法,从探访她的志愿者和当年班主任来看,即使她的精神问题,也应该不很严重。她的班主任在见过她后说“比想象中好太多,她还像大学时那样,善良、淳朴。”班主任并要她把专业拾起,去档案馆工作。如果她的精神有很严重问题,班主任怎么敢做如此承诺。另一个探访者在与伍继红接触和交流期间的观察是,她除了容易走神,看不出明显的精神障碍。伍的校友的观察是:她说话大方自然,笑容真诚坦荡,很乐观,不自卑。没有哭诉,没有因为被生活绑架而心灵扭曲,生活上还与男方家人相融合。她丈夫的姐夫也说,伍继红曾经受过刺激,偶尔思路不清。事实上,从伍继红在接受采访中表达今天“仍想进事业单位”来看,她的精神没有什么大碍。

所以,基本可以说,她患的精神疾病其实是自暴自弃。

我们可以把另一人与她相比,这就是前一阶段被称为网红的范雨素。

范雨素有和伍继红相似的一些经历。根据范雨素自传里的说法,她20岁时因不能忍受在湖北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来到北京,在饭馆打工,但日子过得不顺畅。2年后和一个东北人结婚,草草地把自己嫁了。结婚五六年,生了两个女儿。丈夫的生意越来越做不好,每天酗酒打人,实在受不了家暴,便决定带着两个孩子回老家襄阳求助。后来感觉在老家也呆不下去,于是又来到北京,在一个有钱人家里做育儿嫂。一边做育儿嫂,一边教育两个孩子,另外,还挤出时间参加文学社活动,写小说。现在大女孩参加了工作。

对于范雨素的经历,一位心理分析师的评价是:她无法忍受破碎的婚姻,于是就转身走开;她无法忍受乡下坐井观天的日子,于是就放弃民办老师的工作,孤身去北京打拼;她无法忍受自己仅仅作为育儿嫂而活着,于是用纸笔写了10万字,郑重万分地敲进电脑里。范雨素好像是初中学历,跟伍继红的名校教育无法相比,但同样是婚姻变故,她对命运的抗争精神和豁达态度就远远不是伍继红能相比的。

我在这里并不是批评大学教育只教给学生知识,而不教给学生处世的道理。事实上,伍继红的校友比起我们这个社会的多数人来说,都称得上是成功者,伍的故事,只是一个特例。我不敢说如果她像范雨素一样没有上过大学,或者不是在人大接受的大学教育,碰到这种婚姻变故,是否就不像现在这样,但很大可能,她还是会走相似的道路。一定程度上说,性格和意志对一个人后天的塑造,可能比她所受的教育更重要。

当然,性格和意志也非一成不变,一个人的境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性格和意志。但伍继红的性格和意志,可以肯定不如范雨素。这可以从她的轻率辞职、两次婚姻和所生四个孩子做一个简单说明。

伍继红毕业后虽然没有留在北京,但她在顺德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月薪达3000千元,这在当时算是不错的了,可是因和同事有矛盾,8个月后辞职。第二份工作也只干了一个月又辞职,第三份工作做了几个月再辞职,此后就没有再找工作。

伍继红的两次婚姻在我看来都有些草率。第一次没谈多久就结婚。第二次在寻前夫“等死的过程中”经人介绍嫁给了前夫邻镇的一个农民。此时她已经怀孕,可能这是促使她结婚的重要原因。但如果她那时咬咬牙,独自抚养这个孩子,或者干脆就将他打掉,试着去改变逆境,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情况。

在第二次结婚后,我不理解她为什么要生四个小孩。明明是一个贫困的家庭,有没有谋生技能,孩子生得越多,只会导致更贫困。她的解释是婆婆认为她不能结扎,但我想真正的原因是不是丈夫有传宗接代的观念,因为第二个男孩是前夫的,后面的丈夫想要生个自己的男孩。在农村,若第一个生的不是男孩,一般接下来会生第二个,第二个若不是,可能会生第三个,但生第四个就相当少了。作为一个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即使知道自己不适合结扎,也可以采取避孕措施,何况那时还有严格的计生政策,这从中也可见她性格中的懦弱。

相比范雨素,伍继红的遭遇让人同情,但缺少社会学的意义。这是一个孤本。用一般的致贫因素来描绘伍继红,是不恰当的。因为在社会的认知中,像这种名校出来的人是不应该致贫的,即使因某种原因陷入贫困,也不会导致生育六个孩子的赤贫状态。但正是此种反差让人感觉震惊,从而要问一句,为什么。可是,复盘整个过程,这看上去更像是由自身的原因而产生的悲剧。

最后,我声明,我的分析仅仅是基于目前媒体披露的材料,假如媒体继续披露外界不为人所知的伍继红的悲惨遭遇,我撤回我的分析。另外,我也不反对社会尤其是她的人大校友对她的帮助,相反,不论什么原因,既然悲剧已经造成,社会特别是她的校友,有义务帮助她早日走出困境,何况她还是我的老乡。

我仅仅是想说,伍继红的赤贫状态,于社会的意义不是很大,人们需要关注关心她,但更多应该关心的是范雨素这一阶层的人的命运。后者是我们社会的真实存在。然而从范雨素的短暂网红经历看,与其说社会(主要指中产阶级)在关注他们的命运,不如说在消费他们更恰当。

可用于苹果赞赏

一位名校毕业的学生,成为有六个孩子的赤贫母亲。伍继红的“故事”这几天在舆论场广泛传播。说实话,看到伍继红的遭遇,我很同情她。这种同情不仅仅是一个读者看到类似故事时一般会出现的自然心理反应,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感受。

因为我也是江西人,伍继红目前居住和生活的土坯房子,我20多年前在我20多岁的时候也居住过。那时江西农村基本都是这样的房子。所以它引起了我对贫困生活的回忆。

当然,我的老家早已旧貌换新颜,这得益于故乡的子弟外出外打工。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家乡的子弟就南下深圳,后来去的越来越多,现在基本是青壮年全出去了,村里留下的是老人和小孩,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空心村。这也是当今许多农村的现状。

我说这话的意思是,伍继红眼下的这种赤贫状态,对我触动很大。正如媒体所讲,伍继红毕业后的19年人生轨迹,是如何误入岔道与歧路,成为赣北山区赤贫家庭六子之母的?这也是我想探寻,可能也是大多数在看到伍继红的悲剧情况后的读者想探寻的。

从我能搜集到的媒体的报道来看,伍继红从一个名校毕业生变成一个精神有障碍的六个孩子的母亲,大概经历了以下变故:

(1)1998年从人民大学毕业,面临着找工作和考验的失败,未能留在北京。

(2)之后返回广东打工,先后在教育机构、项目工程以及服装厂打零工。2000年,在广东顺德巧遇初中同学,两人相恋并结婚生下一女。并从那时起,就再也没从事任何工作,这种无业状态至今已持续17年。

(3)5年后男方有外遇带着女儿走了,回赣州老家数日,后前往前夫家乡江西修水寻夫,期间遭遇父亲去世,精神受到刺激。

(4)寻夫未果,在修水流浪数月,发生怀有身孕,后经人介绍嫁给现在的丈夫。生下一子四女。

(5)丈夫家境贫困,一家九人靠丈夫外出打工的收入以及政府给的低保维系生计,公婆和两个孩子有病。因精神有问题,只能在家做家务。此后未离开过修水。

(6)直到事情披露之前,伍继红丈夫以及村里人虽然知道她曾上过大学,但不知道她毕业人大。

从上面简单的梳理看,让伍继红受到打击乃至精神出问题的最大诱因,是其前夫的婚变,期间父亲的去世可能对她的精神有刺激。但其前夫为什么要同其他女人跑了,还带走了女儿,是她前夫的问题还是伍继红的原因,不得而知。至于找工作和考研的失败,对她的人生观会带来一定影响,她的名校情结(如果有的话)会遭受一定程度打击,让她尚未走出校门,就尝受到失败苦果。

然而,工作和考研失利以及首次婚变,虽然使人觉得命运对她有些不公,但放在社会上,其遭遇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按理说,不应该使一个在名校接受过教育的人精神颓废,要知道,98年从名校毕业的学生还是社会精英。根据她校友的说法,伍继红在校时还是班干,性格也还开朗。她之所以经受不住这种打击,我认为,原因应该更多从她自身寻找。换言之,伍继红的性格和意志要为她今天这个样子负很大责任。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她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在挫折面前自暴自弃之人。

我也很怀疑最初有关她精神有问题,只能做家务的说法,从探访她的志愿者和当年班主任来看,即使她的精神问题,也应该不很严重。她的班主任在见过她后说“比想象中好太多,她还像大学时那样,善良、淳朴。”班主任并要她把专业拾起,去档案馆工作。如果她的精神有很严重问题,班主任怎么敢做如此承诺。另一个探访者在与伍继红接触和交流期间的观察是,她除了容易走神,看不出明显的精神障碍。伍的校友的观察是:她说话大方自然,笑容真诚坦荡,很乐观,不自卑。没有哭诉,没有因为被生活绑架而心灵扭曲,生活上还与男方家人相融合。她丈夫的姐夫也说,伍继红曾经受过刺激,偶尔思路不清。事实上,从伍继红在接受采访中表达今天“仍想进事业单位”来看,她的精神没有什么大碍。

所以,基本可以说,她患的精神疾病其实是自暴自弃。

我们可以把另一人与她相比,这就是前一阶段被称为网红的范雨素。

范雨素有和伍继红相似的一些经历。根据范雨素自传里的说法,她20岁时因不能忍受在湖北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来到北京,在饭馆打工,但日子过得不顺畅。2年后和一个东北人结婚,草草地把自己嫁了。结婚五六年,生了两个女儿。丈夫的生意越来越做不好,每天酗酒打人,实在受不了家暴,便决定带着两个孩子回老家襄阳求助。后来感觉在老家也呆不下去,于是又来到北京,在一个有钱人家里做育儿嫂。一边做育儿嫂,一边教育两个孩子,另外,还挤出时间参加文学社活动,写小说。现在大女孩参加了工作。

对于范雨素的经历,一位心理分析师的评价是:她无法忍受破碎的婚姻,于是就转身走开;她无法忍受乡下坐井观天的日子,于是就放弃民办老师的工作,孤身去北京打拼;她无法忍受自己仅仅作为育儿嫂而活着,于是用纸笔写了10万字,郑重万分地敲进电脑里。范雨素好像是初中学历,跟伍继红的名校教育无法相比,但同样是婚姻变故,她对命运的抗争精神和豁达态度就远远不是伍继红能相比的。

我在这里并不是批评大学教育只教给学生知识,而不教给学生处世的道理。事实上,伍继红的校友比起我们这个社会的多数人来说,都称得上是成功者,伍的故事,只是一个特例。我不敢说如果她像范雨素一样没有上过大学,或者不是在人大接受的大学教育,碰到这种婚姻变故,是否就不像现在这样,但很大可能,她还是会走相似的道路。一定程度上说,性格和意志对一个人后天的塑造,可能比她所受的教育更重要。

当然,性格和意志也非一成不变,一个人的境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性格和意志。但伍继红的性格和意志,可以肯定不如范雨素。这可以从她的轻率辞职、两次婚姻和所生四个孩子做一个简单说明。

伍继红毕业后虽然没有留在北京,但她在顺德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月薪达3000千元,这在当时算是不错的了,可是因和同事有矛盾,8个月后辞职。第二份工作也只干了一个月又辞职,第三份工作做了几个月再辞职,此后就没有再找工作。

伍继红的两次婚姻在我看来都有些草率。第一次没谈多久就结婚。第二次在寻前夫“等死的过程中”经人介绍嫁给了前夫邻镇的一个农民。此时她已经怀孕,可能这是促使她结婚的重要原因。但如果她那时咬咬牙,独自抚养这个孩子,或者干脆就将他打掉,试着去改变逆境,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情况。

在第二次结婚后,我不理解她为什么要生四个小孩。明明是一个贫困的家庭,有没有谋生技能,孩子生得越多,只会导致更贫困。她的解释是婆婆认为她不能结扎,但我想真正的原因是不是丈夫有传宗接代的观念,因为第二个男孩是前夫的,后面的丈夫想要生个自己的男孩。在农村,若第一个生的不是男孩,一般接下来会生第二个,第二个若不是,可能会生第三个,但生第四个就相当少了。作为一个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即使知道自己不适合结扎,也可以采取避孕措施,何况那时还有严格的计生政策,这从中也可见她性格中的懦弱。

相比范雨素,伍继红的遭遇让人同情,但缺少社会学的意义。这是一个孤本。用一般的致贫因素来描绘伍继红,是不恰当的。因为在社会的认知中,像这种名校出来的人是不应该致贫的,即使因某种原因陷入贫困,也不会导致生育六个孩子的赤贫状态。但正是此种反差让人感觉震惊,从而要问一句,为什么。可是,复盘整个过程,这看上去更像是由自身的原因而产生的悲剧。

最后,我声明,我的分析仅仅是基于目前媒体披露的材料,假如媒体继续披露外界不为人所知的伍继红的悲惨遭遇,我撤回我的分析。另外,我也不反对社会尤其是她的人大校友对她的帮助,相反,不论什么原因,既然悲剧已经造成,社会特别是她的校友,有义务帮助她早日走出困境,何况她还是我的老乡。

我仅仅是想说,伍继红的赤贫状态,于社会的意义不是很大,人们需要关注关心她,但更多应该关心的是范雨素这一阶层的人的命运。后者是我们社会的真实存在。然而从范雨素的短暂网红经历看,与其说社会(主要指中产阶级)在关注他们的命运,不如说在消费他们更恰当。

可用于苹果赞赏


相关内容

  • 穷人的银行家作者
  • 穷人的银行家 作者:穆罕默德·尤努斯 翻译这本书,缘起于2003年.在商界征战奋斗多年之后,我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经过沉重而漫长的思考,我决定,后半生将要为他人.为有需要的穷人做事.于是开始做些公益领域的学习和研究.穆罕默德·尤努斯,一个陌生的孟加拉人,进入我的视野,打动了我的心.2004年底我终于在 ...

  • 让所有穷人都得到致富的资本
  • 让所有穷人都得到致富的资本 "造成穷困的根源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缺少资本.这种状况使得穷人们不能把钱攒下来做进一步的投资.不管这些人再怎么努力劳作,都不可能越过生存线水平.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在他们的工作与所需的资本之间提供一个缓冲,让他们能尽快地获得收入." --尤努斯 孟加拉国人 ...

  • 论保护我国弱势群体的几点建议
  • 论保护我国弱势群体的几点建议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导致了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两极分化日趋严重,这也是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带来的一个弊端.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弱势群体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完善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关系弱势群体切身利益的问 ...

  • 古希腊思想家社会和谐理论刍论
  • 2009年1月 理论学刊 Jan.2009 第1期 总第179期 TheoryJournal No.1Ser.No.179 古希腊思想家社会和谐理论刍论 师凤莲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1摘 要2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的古希腊思想家对社会和谐曾有过重要论述.他们 ...

  • 知识分子立场的坚守与重构_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_天行者_
  • 130 贰零壹壹年第壹期 知识分子立场的坚守与重构 --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天行者> 冯 晓 刘醒龙是一位对乡土饱具感情的作家,也是一位对现实社会与民众生存充满了忧患意识的作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的<分享艰难><村支书><凤凰琴>等小说,曾以鲜明的 ...

  • 孙少平人物形象分析
  • 孙少平人物形象分析 孙少平是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最为深入人心的人物,他因自身的不懈奋斗赢得读者的赞赏与青睐.路遥笔下的孙少平形象鲜活.生动,不尽完美.本文将通过孙少平的人生探索.苦难与人性完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孙少平苦难性格 小说<平凡的世界>作为20世纪 ...

  • [转载]农村集体土地权属流转适应了谁的需要?
  • 2013-11-07 17:22:25|  分类: 农村农民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转载自长空雁叫<农村集体土地权属流转适应了谁的需要?> 只要放开农村土地权属流转,在几年之内,中国的土地将很快集中到极少数土豪劣绅手中.而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大多数人因无地可种而沦为 ...

  • "双十一"让我们每个人都在"假装有钱"
  •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当前除了拥有房价,教育,医疗三座大山,还要担心养老退休钱不够,金钱在这个物质日渐丰饶的年代,反而成为紧箍咒.其实这并非中国独有现象,而是全球性心理状态,暂时无药可救. 在物欲泛滥,消费主义成为显学的当下,贫穷与富有似乎只有一线之隔,当前中国已经基本消灭了赤贫阶层,数十亿国人走向温饱, ...

  • 卢梭论法律经典语录
  • 卢梭论法律经典语录 人们之有正义与自由应该完全归功于法律. --<卢梭的社会政治哲学> 事实上,法律永远有利于占有者,而不利于一无所. --<卢梭的社会政治哲学> 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组合所形成的公法的人格,以前称为域邦,现在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当它消极时,它的成员称为国家,当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