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热环境影响

室外热环境对于人居方式

地域文化以及传统建筑的影响

摘要:室外热环境是指作用在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物理量的总称,是由太

阳辐射、大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等因素综合组成的一种热环境。

关键词:室外热环境、人居方式、地域文化、传统建筑、十个中国地域文化

一、 室外热环境

室外热环境是指作用在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物理量的总称,是由太阳辐射、

大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等因素综合组成的一种热环境。建筑物所在地的

室外热环境通过 外围护结构将直接影响室内环境,为使所设计的建筑能创造良

好的室内热环境,必须了解当地室外热环境的变化规律及特征,以此作为建筑热

工设计的依据。与室外热环境密切有关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 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热量的基本来源,是决定室外热环境的主要因素。

2.太阳辐射的组成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太阳直接射达地面的部分,

称为直射辐射;另一部分是经过大气层散射后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散射辐射。

3.影响太阳辐射照度的因素

大气中射程的长短,太阳高度角,海拔高度,大气质量。

4.太阳光谱

太阳辐射能量主要分布在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区域,其中97.8%是短

波辐射,所以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二) 室外气温

1.室外气温:指距地面1.5m 处百叶箱内的空气温度。

2.变化规律

室外气温由于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它的年变化、日变化规律都是周期性的。

年变化规律:由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引起,形成一年四季气温变化,北半球最

高气温出现在7月(大陆) 或8月(沿海、岛屿) ,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或2月。

日变化规律:由地球自转引起。日最低气温出现在6:00—7:00左右。日

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左右。

(三) 空气湿度

1.湿度: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可用绝对湿度或相对湿度表示,通常使用

相对湿度表示空气的湿度。

2.变化规律

一般来说,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空气的绝对湿度变化不大,但由于空气

温度的变化,使得空气中饱和水蒸气压随之变化,从而导致相对湿度变化强烈。

年变化规律:最热月相对湿度最小,最冷月相对湿度最大,季风区例外。

日变化规律:晴天时,日相对湿度最大值出现在4:00~5:00,日相对湿

度最小值出现在13:00-15:00。

(四) 风

1.风:指由大气压力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

2.风的类型

大气环流:由于太阳辐射热在地球上照射不均匀,使得赤道和两极之间出现

温差,从而引起大气在赤道和两极之间产生活动,即为大气环流。

地方风: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引起的小范围内的大气流动。如海陆风,山谷风,

林,原风等。

3.风的特性

(1)风向:风吹来的地平方向为风向。可使用四方位东(E)、南(S)、西(W)、北(N)表示,细分则使用八方位,即在上述四方位中增加东南(SE)、东北(NE)、

西南(SW)、西北(NW),甚至使用十六方位表示。

风向频率图(风向玫瑰图) 是一定时间内在各方位刮风次数的统计图,可由此

了解当地的风向,尤其是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

(2)风速:单位时间内风前进的距离,单位为m /s 。气象学上根据风速将风

分为十二级。

(五) 降水

1.降水:从大地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进人大气层,经过凝结后又降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的水分。如雨、雪、雹都属降水现象。

2.降水的性质

(1)降水量:降落到地面的雨以及雪、雹等融化后,未经蒸发或渗透流失而累积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单位:mm 。

(2)降水强度:单位时间(24小时) 内的降水量,单位:mm /d 。

根据降水强度,可将降水划分如下:

小雨

大雨 25—50mm 暴雨 50—100mm

根据上面的室外热环境的一些定义与影响因素可以看出,室外热环境与人的生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而且不同的地域的热环境也是不同的,也就分出了各个地域的不同文化。

就拿中国的南北方来说。中国的地域跨度很大,气候带主要是在温带,少数地域在热带和寒带。这也就造成了中的热环境是多变的,也分出了各个不同的地域文化,而不同的地域文化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人居方式。

三、中国十个地域文化区

● 东北黑土地域文化——黑、吉、辽:纬度高,气候寒冷。以汉族和满族人

为主,民居主要以泥草房和泥瓦房为主(火炕、火墙),以棉服和皮衣为主。 ● 华北平原文化——冀、京、津、鲁、豫:暖寒带,半湿润气候。以汉族为

主,民居以四合院为主,服装以棉服为主。

● 黄土高原文化——晋、陕:温带季风、半湿润半干燥气候。以汉族与回族

为主,窑洞为主要的民居特色,服装以棉服为主。

● 内蒙古草原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半干旱草原

地区。蒙古包的居住方式别具特色,服装以蒙古袍为主。

● 青藏高原文化——青海、西藏、四川西部:山地高原气候(高寒气候)海

拔高、气温低、日照长、辐射强,温差大。民居以石砌碉房为主,服装则以藏袍、藏民女装为主。

● 四川盆地文化——川、渝: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湿度大、云雾多,

日照少。民居以吊脚楼为主。

● 云贵高原文化——云南、贵州:高山峡谷,喀斯特地貌,亚热带、热带季

风气候。民居以竹楼与鼓楼为主。

● 江南水乡文化——苏、浙、沪、赣、鄂、湘等: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

区,四季分明,水乡之地,白墙黑檐楼房为当地特色民居,服装以棉服与丝绸为主。

● 华南妈祖文化——闽、粤、桂、琼、台: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

区。民居以竹楼为主,服装以汉族棉服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服装为主。 ● 新疆荒漠—绿洲文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青海西部:温带大陆

性气候,干旱、半干旱荒漠和半荒漠地区,民居以别具特色的“阿以旺”和毡房为主。

由以上看来,不同的地域热环境影响着此地域的人文文化与居住方式。而由于中国的地域辽阔,传统建筑方面也是各具特色。而在不同的室外热环境的影响下,各个地域的传统建筑关于室外环境上的解决又有着不同的方法

就拿北京四合院来说。北京处在中国北方一代,并且西边有黄土高原。所以北京的风沙特别的大,而且冬季寒冷夏季干热。那么北京的建筑普遍以保温和抗风沙为主。这样就形成了一四合院为主的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简单来讲就是一个四方的小盒子,院里一般为三户,门朝内开。这样就可以防止北京风沙时期所带来的不便。而四方形的结构相对于保温性来说也是很好的。

在那陕北的窑洞来说。黄土高原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基本上以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为主。其实在我看来窑洞主要是以抗干燥、保温为主的一种建筑特色。黄土高原少雨,所以夏季极其干燥炎热。在底下或山体里建造窑洞,不仅可以避暑还可以将为数不多的雨水保存下来。我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了。

小结:室外热环境影响因素对人居方式、地域文化和传统建筑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也相互关联。本文研究的只是一个大概情况,研究的目标也只是中国这个地域跨度的国家。室外热环境对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影响,也造就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其实整体来看,室外热环境与环境的特征有些相似,而这些都是

出自大自然的之手。所以,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才能让我们各自的文化特色保存下来。

室外热环境对于人居方式

地域文化以及传统建筑的影响

摘要:室外热环境是指作用在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物理量的总称,是由太

阳辐射、大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等因素综合组成的一种热环境。

关键词:室外热环境、人居方式、地域文化、传统建筑、十个中国地域文化

一、 室外热环境

室外热环境是指作用在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物理量的总称,是由太阳辐射、

大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等因素综合组成的一种热环境。建筑物所在地的

室外热环境通过 外围护结构将直接影响室内环境,为使所设计的建筑能创造良

好的室内热环境,必须了解当地室外热环境的变化规律及特征,以此作为建筑热

工设计的依据。与室外热环境密切有关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 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热量的基本来源,是决定室外热环境的主要因素。

2.太阳辐射的组成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太阳直接射达地面的部分,

称为直射辐射;另一部分是经过大气层散射后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散射辐射。

3.影响太阳辐射照度的因素

大气中射程的长短,太阳高度角,海拔高度,大气质量。

4.太阳光谱

太阳辐射能量主要分布在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区域,其中97.8%是短

波辐射,所以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二) 室外气温

1.室外气温:指距地面1.5m 处百叶箱内的空气温度。

2.变化规律

室外气温由于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它的年变化、日变化规律都是周期性的。

年变化规律:由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引起,形成一年四季气温变化,北半球最

高气温出现在7月(大陆) 或8月(沿海、岛屿) ,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或2月。

日变化规律:由地球自转引起。日最低气温出现在6:00—7:00左右。日

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左右。

(三) 空气湿度

1.湿度: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可用绝对湿度或相对湿度表示,通常使用

相对湿度表示空气的湿度。

2.变化规律

一般来说,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空气的绝对湿度变化不大,但由于空气

温度的变化,使得空气中饱和水蒸气压随之变化,从而导致相对湿度变化强烈。

年变化规律:最热月相对湿度最小,最冷月相对湿度最大,季风区例外。

日变化规律:晴天时,日相对湿度最大值出现在4:00~5:00,日相对湿

度最小值出现在13:00-15:00。

(四) 风

1.风:指由大气压力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

2.风的类型

大气环流:由于太阳辐射热在地球上照射不均匀,使得赤道和两极之间出现

温差,从而引起大气在赤道和两极之间产生活动,即为大气环流。

地方风: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引起的小范围内的大气流动。如海陆风,山谷风,

林,原风等。

3.风的特性

(1)风向:风吹来的地平方向为风向。可使用四方位东(E)、南(S)、西(W)、北(N)表示,细分则使用八方位,即在上述四方位中增加东南(SE)、东北(NE)、

西南(SW)、西北(NW),甚至使用十六方位表示。

风向频率图(风向玫瑰图) 是一定时间内在各方位刮风次数的统计图,可由此

了解当地的风向,尤其是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

(2)风速:单位时间内风前进的距离,单位为m /s 。气象学上根据风速将风

分为十二级。

(五) 降水

1.降水:从大地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进人大气层,经过凝结后又降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的水分。如雨、雪、雹都属降水现象。

2.降水的性质

(1)降水量:降落到地面的雨以及雪、雹等融化后,未经蒸发或渗透流失而累积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单位:mm 。

(2)降水强度:单位时间(24小时) 内的降水量,单位:mm /d 。

根据降水强度,可将降水划分如下:

小雨

大雨 25—50mm 暴雨 50—100mm

根据上面的室外热环境的一些定义与影响因素可以看出,室外热环境与人的生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而且不同的地域的热环境也是不同的,也就分出了各个地域的不同文化。

就拿中国的南北方来说。中国的地域跨度很大,气候带主要是在温带,少数地域在热带和寒带。这也就造成了中的热环境是多变的,也分出了各个不同的地域文化,而不同的地域文化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人居方式。

三、中国十个地域文化区

● 东北黑土地域文化——黑、吉、辽:纬度高,气候寒冷。以汉族和满族人

为主,民居主要以泥草房和泥瓦房为主(火炕、火墙),以棉服和皮衣为主。 ● 华北平原文化——冀、京、津、鲁、豫:暖寒带,半湿润气候。以汉族为

主,民居以四合院为主,服装以棉服为主。

● 黄土高原文化——晋、陕:温带季风、半湿润半干燥气候。以汉族与回族

为主,窑洞为主要的民居特色,服装以棉服为主。

● 内蒙古草原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半干旱草原

地区。蒙古包的居住方式别具特色,服装以蒙古袍为主。

● 青藏高原文化——青海、西藏、四川西部:山地高原气候(高寒气候)海

拔高、气温低、日照长、辐射强,温差大。民居以石砌碉房为主,服装则以藏袍、藏民女装为主。

● 四川盆地文化——川、渝: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湿度大、云雾多,

日照少。民居以吊脚楼为主。

● 云贵高原文化——云南、贵州:高山峡谷,喀斯特地貌,亚热带、热带季

风气候。民居以竹楼与鼓楼为主。

● 江南水乡文化——苏、浙、沪、赣、鄂、湘等: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

区,四季分明,水乡之地,白墙黑檐楼房为当地特色民居,服装以棉服与丝绸为主。

● 华南妈祖文化——闽、粤、桂、琼、台: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

区。民居以竹楼为主,服装以汉族棉服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服装为主。 ● 新疆荒漠—绿洲文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青海西部:温带大陆

性气候,干旱、半干旱荒漠和半荒漠地区,民居以别具特色的“阿以旺”和毡房为主。

由以上看来,不同的地域热环境影响着此地域的人文文化与居住方式。而由于中国的地域辽阔,传统建筑方面也是各具特色。而在不同的室外热环境的影响下,各个地域的传统建筑关于室外环境上的解决又有着不同的方法

就拿北京四合院来说。北京处在中国北方一代,并且西边有黄土高原。所以北京的风沙特别的大,而且冬季寒冷夏季干热。那么北京的建筑普遍以保温和抗风沙为主。这样就形成了一四合院为主的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简单来讲就是一个四方的小盒子,院里一般为三户,门朝内开。这样就可以防止北京风沙时期所带来的不便。而四方形的结构相对于保温性来说也是很好的。

在那陕北的窑洞来说。黄土高原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基本上以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为主。其实在我看来窑洞主要是以抗干燥、保温为主的一种建筑特色。黄土高原少雨,所以夏季极其干燥炎热。在底下或山体里建造窑洞,不仅可以避暑还可以将为数不多的雨水保存下来。我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了。

小结:室外热环境影响因素对人居方式、地域文化和传统建筑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也相互关联。本文研究的只是一个大概情况,研究的目标也只是中国这个地域跨度的国家。室外热环境对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影响,也造就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其实整体来看,室外热环境与环境的特征有些相似,而这些都是

出自大自然的之手。所以,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才能让我们各自的文化特色保存下来。


相关内容

  • 室外热环境对人居方式.地域文化和传统建筑的影响
  • 室外热环境对地域文化和传统建筑的影响 摘要:室外热环境是指作用在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物理量的总称,是由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等因素综合组成的一种热环境,而人体与此环境中保持平衡,对人的健康与舒适来说是首要条件之一,因此对室外热环境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室外热环境:人居方式:影响 ...

  • 城市室外风环境的评价方法整合及策略初探
  • 城市室外风环境的评价方法整合及策略初探 赵倩,张涛 摘要:在"新常态"背景下,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微气候.城市物理环境的多学科联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城乡规划角度,针对城市风环境的评价,梳理与总结了常用室外风环境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实际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初步构建了由室外风环 ...

  • 改善室外风环境的高层建筑形态优化设计策略
  • 改善室外风环境的高层建筑形态优化设计策略 OptimizationDesignTacticsforHigh-rise BuildingShapeonImprovementofOutdoorWindEnvironment [谢振字]XieZhenyu[杨讷]YangNe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 ...

  • 大学校园景观中的休憩空间研究
  • 第28卷第5期 2010年10月 江西 JI气N(jXI 科 SCIENCE 学 V01.28No.5 Ort.20l() 文章编号:1001-3679(2010)05-0649一()4 大学校园景观中的休憩空间研究 姚 鲲,余敏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摘要:新时期的 ...

  • 安徽传统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模拟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43卷第6期JTsinghuaUniv(Sci&Tech),2003,Vol.43,No.630/38 826-828,843 安徽传统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模拟 宋 凌, 林波荣, 朱颖心 (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北京100084) 摘 要:设计适应地方 ...

  •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前言 为了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受建设部科技司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 编写<技术细则>的目的是,为绿 ...

  • 课后思考题答案1
  • 第一章 1.试解释用1kg干空气作为湿空气参数度量单位基础的原因? 答:因为大气(湿空气)是由干空气和一定量的水蒸气混合而成的.干空气的成分是氮.氧.氩.及其他微量气体,多数成分比较稳定,少数随季节变化有所波动,但从总体上可将干空气作为一个稳定的混合物来看待.为了便于热工计算,选一个稳定的参数作为基 ...

  • 室外环境总结
  • 1. 室外环境的特点: 室外环境空间含义 a 是泛指由实体构件围合的室内空间之外的一切活动领地,如庭院,街道,广场等.b. 随着建筑空间观念的日益深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室内室外空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现了许多室内室外相互渗透的不定性空间,如中庭,露台.屋顶花园. c. 从构成的角度来说:室外环境空间 ...

  • 中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
  • InsulationMaterialsandBuildingEnergySaving保温材料与建筑节能 中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 付祥钊 (重庆建筑大学,重庆 400045) 摘要:介绍了中国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气候特点.建筑热环境和能耗状况,提出了该地区建筑节能标准 的总体构想.基本原则.建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