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创立者

华为的创立者——任正非

经济1101班 魏京艋 [1**********]02 1、创立初期----两万元的神话1987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

创立初期,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他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当时身处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的核心地带,任正非不仅不为所动,而且对于股票和泡沫深恶痛绝。其实在他内心更多的是对知识、技术和真才实学的尊重。在研制C&C08机的动员大会上,任正非站在5楼会议室的窗边对全体干部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言语间充满了悲壮。此次孤注一掷没有让任正非失望——华为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由于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与之类似,C&C08交换机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成立之初确立的这个自主研制技术的策略,让华为冒了极大的风险,但也最终奠定了华为适度领先的技术基础,成为华为日后傲视同业的一大资本。

2、“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1995年销售额达15亿人民币,主要来自中国农村市场。当时,国际电信巨头大部分已经进入中国,盘踞在各个省市多年,华为要与这些拥有雄厚财力、先进技术的百年老店直接交火,未免是以卵击石。最严峻的是,由于国内市场迅速进入恶性竞争阶段,国际电信巨头依仗雄厚财力,也开始大幅降价,妄图将华为等国内新兴电信制造企业扼杀在摇篮里。 熟读毛泽东著作的任正非,选择了一条后来被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华为先占领国际电信巨头没有能力深入的广大农村市场,步步为营,最后占领城市。

电信设备制造是对售后服务要求很高的行业,售后服务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当时,国际电信巨头的分支机构最多只设立到省会城市以及沿海的重点城市,对于广大农村市场无暇顾及,而这正是华为这样的本土企业的优势所在。另外,由于农村市场购买力有限,即使国外产品大幅降价,也与农村市场的要求有段距离,因此,国际电信巨头基本上放弃了农村市场。

事实证明,这个战略不仅使华为避免了被国际电信巨头扼杀,更让华为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支精良的营销队伍,成长起来一个研发团队,积蓄了打城市战的资本。因此,在当年与华为一样代理他人产品的数千家公司,以及随后也研制出了类似的程控交换机的中国籍新兴通信设备厂商纷纷倒闭的时候,华为在广大的农村市场“桃花依旧笑春风”。

3、“削足适履”的大变革

在卖设备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中国电信对程控交换机的渴望,同时他也看到整个市场被跨国公司所把持。当时国内使用的几乎所有的通讯设备都依赖进口,也就是“七国八制”,即美国AT&T、加拿大北电、瑞典爱立信、德国西门子、比利时贝尔、法国阿尔卡特,以及日本NEC 和富士通。民族企业在其中完全没有立足之地,任正非决定要自己开始做研发。

任正非后来解释自己早期的这一次转型的原因的时候说:“外国人到中国是为赚钱来的,他们不会把核心技术教给中国人,而指望我们引进、引进、再引进,企业始终也没能独立。以市场换技术,市场丢光了,却没有哪样技术被真正掌握了。而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其实就是技术。”军人出身的任正非似乎天生具有比一般人更加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保卫领土的敏感和决心,而他在那个时候能够认识到“技术是企业的根本”,便从此和“代理商”这个身份告别,踏上了企业家的道路。

1997年圣诞节,任正非走访了美国IBM 等一批著名高科技公司,所见所闻让他大为震撼——他第一次那么近距离,那么清晰地看到了华为与这些国际巨头的差距。任正非回到华为后不久,一场持续五年的变革大幕开启,华为进入了全面学习西方经验、反思自身,提升内部管理的阶段。这个“削足适履”的痛苦过程为华为国际化作了充分准备。于是在这一年,推出了无线GSM 解决方案,并于1998年将市场拓展到中国主要城市。

4、进军国际市场

在国内市场依靠“从农村包围城市”的传统军事战略而站稳脚跟之后,任正非却很快认识到,将来不会有仅仅依靠区域市场生存的电信设备商,所有的电信设备商都必须是国际标准化的。从1996年,华为就开始了国际化布局。起初,这是一个无异于痴人说梦的计划,民族通信企业华为拥有什么优势?资金、品牌还是技术?在国内市场还没有能够抢下一线城市的山头,如何去敌人的势力范围抢饭碗?任正非说这是出于一种军人天生对于危险的警惕和危机意识,让他做出了这个决定。他也知道在那个时候,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名小卒,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而从艰难生活走过来的任正非,在这件事情上愿意大手笔地投入。从1996年到2000年,华为以疯狂参加国际电信展的方式来给自己制造品牌和知名度。它还推出“东方丝绸之路”、“东方快车”等品牌计划让国际客户来熟悉陌生的华为。

另一件事,是1997年任正非参观美国IBM 之后,意识到华为与国际一流企业在管理上的差距,决定要向IBM 学习。他的学习不是挂在嘴上或者买几本《大象为什么会跳舞》这么简单。1998年,华为与IBM 合作项目“IT策略与规划”正式启动,内容是规划和设计华为未来3-5年需要开展的业务流程和所需的IT 支持系统,包括集成产品开发、集成供应链、IT 系统重整和财务四统一等八个项目。为此,仅顾问费一项华为的投入每年就在5000万美元,再加上其他费用,据统计华为为了业务流程变革所付出的代价,高达10亿元。

但是,这成为了华为后来在国际化道路上能够走得顺利的基础。《华为的世界》一书中提到,摩托罗拉中国区总裁高瑞彬曾经判断华为依靠小米加步枪的竞争优势不可能维持下去。让华为人自己津津乐道的快速反应——哪里出问题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想办法解决的情况,在跨国公司看来却是企业管理和制造不规范的体现。“改来改去,各地的版本差异越来越大,将来设备升级的时候可能一团糟。现在华为反应迅速是因为接触面小,将来在全球市场发展,现在的这套适合中国情况的机制,还能保证华为同样反应迅速吗?”

任正非以高昂的学费请入IBM ,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企业发展势头极好,一切看起来正昂首阔步走在正轨上的时候,让一群穿着背心短裤和片儿鞋跑得飞快的土狼们穿上西装革履迈起整齐划一的步子,是一件让人憋气的事。任正非强大的个人意志力在这件事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几乎是用一种不分青红皂

白的命令方式将集成化流程变革强推下去。到现在,华为对这一次变革的评价是,因为有了集成产品开发和集成供应链,华为才能够与世界顶级的电信运营商以同一种语言进行沟通。

做了品牌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两手准备之后,华为的国际化扩张道路才算真正进入跑道,而这一起跑,就是加速度的。到2008年,华为取得了233亿美元的合同销售额,其中海外销售占比达75%,与此同时,华为2008年全年纳税总额高达120亿元。2004-2008年,华为合同销售额从56亿美元快速上升至233亿美元,海外销售占比从43%上升至75%,年均增速高于40%。1994年,站在国境之南的任正非说了一句志怀高远的话,他说:“将来电信设备市场将会三分天下,西门子、阿尔卡特和华为。”他没有说将来有多远,不过到2009年,华为在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朗讯之后,名列世界第四大电信设备制造商。而曾经创造辉煌业绩的北电已经申请破产保护,摩托罗拉也岌岌可危,市场份额下滑到只有4%。

任正非身上的特质:

1. 低调的作风

2. 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3. 先进的管理思维

4. 符合国家舆论与政治的文化传承这与实践者(毛泽东思想)

5. 优秀的创新的领悟能力与把握能力

6. 利润共享的思维

7. 渴望学习先进的管理与技术的欲望

8. 危机意识

9. 霸气、勇气与胆略

华为的创立者——任正非

经济1101班 魏京艋 [1**********]02 1、创立初期----两万元的神话1987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

创立初期,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他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当时身处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的核心地带,任正非不仅不为所动,而且对于股票和泡沫深恶痛绝。其实在他内心更多的是对知识、技术和真才实学的尊重。在研制C&C08机的动员大会上,任正非站在5楼会议室的窗边对全体干部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言语间充满了悲壮。此次孤注一掷没有让任正非失望——华为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由于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与之类似,C&C08交换机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成立之初确立的这个自主研制技术的策略,让华为冒了极大的风险,但也最终奠定了华为适度领先的技术基础,成为华为日后傲视同业的一大资本。

2、“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1995年销售额达15亿人民币,主要来自中国农村市场。当时,国际电信巨头大部分已经进入中国,盘踞在各个省市多年,华为要与这些拥有雄厚财力、先进技术的百年老店直接交火,未免是以卵击石。最严峻的是,由于国内市场迅速进入恶性竞争阶段,国际电信巨头依仗雄厚财力,也开始大幅降价,妄图将华为等国内新兴电信制造企业扼杀在摇篮里。 熟读毛泽东著作的任正非,选择了一条后来被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华为先占领国际电信巨头没有能力深入的广大农村市场,步步为营,最后占领城市。

电信设备制造是对售后服务要求很高的行业,售后服务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当时,国际电信巨头的分支机构最多只设立到省会城市以及沿海的重点城市,对于广大农村市场无暇顾及,而这正是华为这样的本土企业的优势所在。另外,由于农村市场购买力有限,即使国外产品大幅降价,也与农村市场的要求有段距离,因此,国际电信巨头基本上放弃了农村市场。

事实证明,这个战略不仅使华为避免了被国际电信巨头扼杀,更让华为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支精良的营销队伍,成长起来一个研发团队,积蓄了打城市战的资本。因此,在当年与华为一样代理他人产品的数千家公司,以及随后也研制出了类似的程控交换机的中国籍新兴通信设备厂商纷纷倒闭的时候,华为在广大的农村市场“桃花依旧笑春风”。

3、“削足适履”的大变革

在卖设备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中国电信对程控交换机的渴望,同时他也看到整个市场被跨国公司所把持。当时国内使用的几乎所有的通讯设备都依赖进口,也就是“七国八制”,即美国AT&T、加拿大北电、瑞典爱立信、德国西门子、比利时贝尔、法国阿尔卡特,以及日本NEC 和富士通。民族企业在其中完全没有立足之地,任正非决定要自己开始做研发。

任正非后来解释自己早期的这一次转型的原因的时候说:“外国人到中国是为赚钱来的,他们不会把核心技术教给中国人,而指望我们引进、引进、再引进,企业始终也没能独立。以市场换技术,市场丢光了,却没有哪样技术被真正掌握了。而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其实就是技术。”军人出身的任正非似乎天生具有比一般人更加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保卫领土的敏感和决心,而他在那个时候能够认识到“技术是企业的根本”,便从此和“代理商”这个身份告别,踏上了企业家的道路。

1997年圣诞节,任正非走访了美国IBM 等一批著名高科技公司,所见所闻让他大为震撼——他第一次那么近距离,那么清晰地看到了华为与这些国际巨头的差距。任正非回到华为后不久,一场持续五年的变革大幕开启,华为进入了全面学习西方经验、反思自身,提升内部管理的阶段。这个“削足适履”的痛苦过程为华为国际化作了充分准备。于是在这一年,推出了无线GSM 解决方案,并于1998年将市场拓展到中国主要城市。

4、进军国际市场

在国内市场依靠“从农村包围城市”的传统军事战略而站稳脚跟之后,任正非却很快认识到,将来不会有仅仅依靠区域市场生存的电信设备商,所有的电信设备商都必须是国际标准化的。从1996年,华为就开始了国际化布局。起初,这是一个无异于痴人说梦的计划,民族通信企业华为拥有什么优势?资金、品牌还是技术?在国内市场还没有能够抢下一线城市的山头,如何去敌人的势力范围抢饭碗?任正非说这是出于一种军人天生对于危险的警惕和危机意识,让他做出了这个决定。他也知道在那个时候,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名小卒,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而从艰难生活走过来的任正非,在这件事情上愿意大手笔地投入。从1996年到2000年,华为以疯狂参加国际电信展的方式来给自己制造品牌和知名度。它还推出“东方丝绸之路”、“东方快车”等品牌计划让国际客户来熟悉陌生的华为。

另一件事,是1997年任正非参观美国IBM 之后,意识到华为与国际一流企业在管理上的差距,决定要向IBM 学习。他的学习不是挂在嘴上或者买几本《大象为什么会跳舞》这么简单。1998年,华为与IBM 合作项目“IT策略与规划”正式启动,内容是规划和设计华为未来3-5年需要开展的业务流程和所需的IT 支持系统,包括集成产品开发、集成供应链、IT 系统重整和财务四统一等八个项目。为此,仅顾问费一项华为的投入每年就在5000万美元,再加上其他费用,据统计华为为了业务流程变革所付出的代价,高达10亿元。

但是,这成为了华为后来在国际化道路上能够走得顺利的基础。《华为的世界》一书中提到,摩托罗拉中国区总裁高瑞彬曾经判断华为依靠小米加步枪的竞争优势不可能维持下去。让华为人自己津津乐道的快速反应——哪里出问题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想办法解决的情况,在跨国公司看来却是企业管理和制造不规范的体现。“改来改去,各地的版本差异越来越大,将来设备升级的时候可能一团糟。现在华为反应迅速是因为接触面小,将来在全球市场发展,现在的这套适合中国情况的机制,还能保证华为同样反应迅速吗?”

任正非以高昂的学费请入IBM ,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企业发展势头极好,一切看起来正昂首阔步走在正轨上的时候,让一群穿着背心短裤和片儿鞋跑得飞快的土狼们穿上西装革履迈起整齐划一的步子,是一件让人憋气的事。任正非强大的个人意志力在这件事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几乎是用一种不分青红皂

白的命令方式将集成化流程变革强推下去。到现在,华为对这一次变革的评价是,因为有了集成产品开发和集成供应链,华为才能够与世界顶级的电信运营商以同一种语言进行沟通。

做了品牌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两手准备之后,华为的国际化扩张道路才算真正进入跑道,而这一起跑,就是加速度的。到2008年,华为取得了233亿美元的合同销售额,其中海外销售占比达75%,与此同时,华为2008年全年纳税总额高达120亿元。2004-2008年,华为合同销售额从56亿美元快速上升至233亿美元,海外销售占比从43%上升至75%,年均增速高于40%。1994年,站在国境之南的任正非说了一句志怀高远的话,他说:“将来电信设备市场将会三分天下,西门子、阿尔卡特和华为。”他没有说将来有多远,不过到2009年,华为在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朗讯之后,名列世界第四大电信设备制造商。而曾经创造辉煌业绩的北电已经申请破产保护,摩托罗拉也岌岌可危,市场份额下滑到只有4%。

任正非身上的特质:

1. 低调的作风

2. 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3. 先进的管理思维

4. 符合国家舆论与政治的文化传承这与实践者(毛泽东思想)

5. 优秀的创新的领悟能力与把握能力

6. 利润共享的思维

7. 渴望学习先进的管理与技术的欲望

8. 危机意识

9. 霸气、勇气与胆略


相关内容

  • [一江春水向东流]-任正非
  • [转载]任正非:<一江春水向东流> (2011-12-31 22:17:36) 转载▼ 任正非:<一江春水向东流> 文章转载出处:新浪科技 12月26日凌晨消息,华为总裁任正非近期撰写一篇内部文章为轮值CEO鸣锣开道,在这篇文章中,他回顾了自己从个人英雄主义到相信团结就是力量 ...

  • 资本运营华为并购港湾
  • 华为并购港湾 华为并购港湾案例分析 摘要 第 1 页 共 12 页 华为并购港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购事件将层出不穷.当这些企业在经济市场上进行并购时,很多问题就随之而来了.从并购的历史数据来看,成功的企业并购并未如人们所期望的那么多,有的企业甚至因不成功的并购而陷入了困境.并购充满风险,这 ...

  • 华为的国际化战略案例分析
  • 姓名: 万强文 学号: 0911022176 学院: 商学院 学校: 江西师范大学 [摘要]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踏上跨国经营之路.华为在跨国经营的道路上,通过有效的策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华为的国际化战略之路,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来总结华为国际化之路的经验,并提 ...

  • 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发言全文
  • 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任正非代表华为在会上进行了汇报发言.在任正非看来,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于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华为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会逐步慢下来,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 为了打破困境,任正非指出,要进一步 ...

  • 华为国际化分析
  • 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选择.实践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决策过程和决策行为,给出了华为公司的成功经验与启示:把握国际市场进入的规律,明确国际市场的战略投资对象,并避免短期行为,对目标市场予以持续性的投入:按国际公司的标准优化海外市场的运作 ...

  • 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
  • 摘要:文章分析了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选择.实践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决策过程和决策行为,给出了华为公司的成功经验与启示:把握国际市场进入的规律,明确国际市场的战略投资对象,并避免短期行为,对目标市场予以持续性的投入:按国际公司的标准优化海外市场的运作方式,以此减少拓展国际市 ...

  • 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_谢文新
  • 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 摘 要:文章分析了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选择.实践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 该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决策过程和决策行为,给出了华为公司的成功经验与启示:把握国际市场进入的规律,明确国际市场的战略投资对象,并避免短期行为,对目标市场予以持续性的投入:按国际公司的标准优化海外市场的 ...

  • 华为公司的薪酬管理及对战略薪酬设计的启示
  • 管理纵横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品. 随着进入快速扩张期,对优秀人才需求巨大.此时公司实力较以前相比雄厚,按照任正非的说法,当时华为平均每年招聘大约3000人. 此时华为主要是采用"压力+补助+加班费+奖金,而每个薪酬要素又有自己的特色. 华为的基本工资 ...

  • 华为崛起的启示
  • 入刊理由: 2012年,华为的年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2202亿元--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同年,华为宣布利润突破154亿元(这还不包括用来给员工发奖金的125亿元红包),同样是在这一年,华为的研发费用高达299亿元,相当于中国许多顶级企业的年产值.这是中国最优质的一家民营企业,没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