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个性心理(又称人格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3、心理过程是个性形成的条件和表现,离开心理过程就没有个性,而个性一旦形成又会制约、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心理现象产生的标志是动物能对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作出反应。

(2)动物心理的发展历程了:①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②知觉阶段——脊椎动物;③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类动物。

(3)

2、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

第三节 科学心理学的孕育和诞生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它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879年作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第四节 心理学的性质与作用

心理学是一门介乎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或称中间科学。

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与脑

第一节 神经系统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构成。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中间)神经元。

2、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支配内脏系统活动的神经系统叫自主神经系统或叫植物性神经系统。每一个内脏器官内都分布着一对机能上相互对抗的交感神经和付交感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由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小脑和端脑(或叫大脑半球)组成。

3、位于整个脑干上的脑干网状结构是控制觉醒状态的神经结构,它对保持注意和清楚的意识状态起主要作用。

4、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层下中枢。

5、大脑半球的表面以裂和沟为界线可以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第二节 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

1、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后端;听觉中枢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

2、言语机能联合区:

(1)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它的损伤会造成表达性失语症;

(2)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它的损伤会造成接受性失语症;

(3)视觉性言语中枢,它的损伤会造成失读症

(4)书写性言语中枢,它的损伤会造成失写症

3、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1)从解剖结构上看,大脑两半球基本上是对称的。但是从机能上看却又是非对称性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2)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优势半球的形成与生活、劳动中用手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右利手),左半球言语机能占优势,分管概念形成、逻辑推理以及数学计算等抽象思维的活动。右半球则分管不需要语言参与的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在音乐绘画艺术方面以及对情绪的表达和识别方面都优于左半球。

第三节 高级神经活动

1、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2、反射和反馈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回答。 ........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反馈亦称回授,是指在反射活动中效应器的活动结果又作为一种新的刺激返回传送到神经中枢。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俱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训练而习得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

4、两种信号系统

凡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以语言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为人所特有。

第三章 心理与行为的动力系统——需要与动机

第一节 需 要

1、需要是对对象的欲求,它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

从需要产生的根源角度可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需要又称生理需.........

要或生物需要;社会性需要又叫获得性需要。

根据需要所指向的对象的性质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

3、需要的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需要理论叫需要的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①生理的需要,即直接和生存、种族延续联系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即包括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性等方面的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人与人之间对交往,爱和被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即要求得到别人的承认,由此产生威望、认可、地位等感情的需要,以及得到自我尊重、产生自足胜任和自信的情感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

第二节 动 机

1、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2、动机是需要、驱力、诱因、情绪等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未满足之前,出现心理紧张和唤醒状态,这种唤醒状态就是内驱力,它驱动着有机体去追求需要的满足。

诱因:环境中能引起动机的物体或条件的作用。

第四章 意识的一种状态——注意

第一节 注意的一般概述

1、注意是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所谓指向性是指每一瞬....

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及跟踪。所谓集中是指意识对所选择的对象给以贯注和维持。

2、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

3、注意的心理功能:选择的功能、保持的功能、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地自然地发生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2、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作随意注意。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可以互相转。当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的时候,这时的无意注意仍是自觉地、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是一种兼有无意和有意注意特点的注意。

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对象的数量,又称注意的范 围。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

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分心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的状态。

3、注意的转移:根据当前任务的要求,有意识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4、注意的分配: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

首先,同时并进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或几种活动是相当熟练的,甚至已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其次,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也影响着注意的分配。

第五章 感 觉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述

1、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受性是指各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它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

3、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4、韦伯定律(K = △I/I)和费希纳定律(S = KlgR)

5、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第二节 视 觉

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nm~780nm之间的电磁波,这部分电磁波叫光波。

2、明视觉和暗视觉

3、颜色视觉

(1)颜色是非彩色和彩色的总称。

(2)颜色有明度、色调、饱和度三种基本特性,它们分别是由光波的强度(亮度)、波长和纯度的物理性质决定的。

(3)颜色的混合

颜色混合包括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两种。

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归纳为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三条定律。

(4)色觉缺陷

色觉异常分为色弱、局部色盲和全色盲。

色盲一般是隔代遗传,多为先天性。父亲色盲通过女儿遗传给外孙,女儿本身并不色盲,仅是一个传递者,如果父亲和外祖父都是色盲,才会出现第三代女性色盲。

第三节 听觉

1、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Hz~20000Hz的空气振动,又叫声波。

2、听觉有音高、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它们分别是由声波的频率、振幅和波形决定的。

3、听觉的感受器是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

4、在听阈范围内,通常对1000Hz~4000Hz范围内的中高频声音特别敏感,对这一频率范围内的较大强度声音的耐受性也较高。老年人对高频声音的感受性明显下降。

第四节 其他感觉

1、嗅觉的适宜刺激是易挥发性物质的微粒,嗅觉的感受器位于鼻腔最上端的嗅上皮

内的嗅细胞。

2、味觉的适宜刺激能溶于液体的有味道的物质,味觉的感受器是覆盖在舌面上的味蕾。甜、酸、苦、咸是四种最基本的味觉。

3、运动觉也叫动觉,它是主体辨别自身姿势和身体某一部位的运动状态的内部感觉。

4、平衡觉也叫静觉,它是反映头部的位置及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

5、肤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度觉和痛觉。

6、机体觉也叫内脏感觉,包括饿、渴、饱、气闷、恶心、窒息、牵拉、便意、胀满、疼痛和性冲动等感觉。

7、痛觉是由伤害性刺激作用于身体所引起的感觉。痛觉遍布全身的皮肤和所有的组织中,是有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能。

第五节 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后象: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感觉后象可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3、闪光融合现象:闪烁的光刺激,当其中闪烁频率达到一定值时,不再产生闪烁感,这就是闪光融合了。恰好能引起闪光融合的最小断续刺激频率,就是闪光融合频率或闪光临界频率,简称c.f.f。闪光融合频率可以作为视觉疲劳的指标。

4、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而形成的感觉对比叫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相继发生所形成的感觉对比,叫相继性对比。

5、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第六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述

1、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通过感知觉的对比可以深入理解知觉的实质:

(1)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2)从所包含的成分来看,感觉是单一感官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像;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的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会有差别。

但感觉和知觉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事物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知觉它;不管感觉或知觉,它们都属于感性认识的过程,只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得靠思维的活动。

2、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知觉具有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某种关系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产生完整的知觉的能力。

(2)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地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

(3)选择性:当外界刺激超出了感官通道的限度时,人们只能选择出某些刺激加以反映,对它们知觉的格外清晰,而对其余的刺激就反映的模糊笼统。主体对外界刺激有选择地加以知觉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4)理解性:人们在知觉对象时总是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提出假设、推断,并做出最佳的解释,然后用词把它们标示出来的知觉特性。

3、定势

(1)定势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

(2)构成定势的心理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刚刚发生经验,这种经验构成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从而对当前的知觉活动产生影响,制约着知觉的速度和方向;另一类是在较长时间内起动力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如需要、动机、情绪等,它们都能构成人的心理准备状态,对知觉的组织和整合产生一定的影响。

4、知觉的种类(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

(1)空间知觉(包括大小、形状、方位和深度知觉)

(2)深度知觉产生的条件(或叫线索)

①单眼线索:对象的重迭、线条透视、明暗与阴影、运动视差、物体的结构级差和眼睛的调节作用。

②双眼线索:双眼视轴的辐合、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两眼相距65mm,当用两只眼同时看一个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落在两眼视网膜上的略有差异的视像就叫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产生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的线索。

(3)似动知觉: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似动现象或动景现象、φ现象。这种知觉叫似动知觉。

(4)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歪曲知觉。错觉有...............

如下一些特性:①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②错觉是在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只要具有产生错觉的条件,错觉就会产生,想用主观的努力消除错觉是办不到的;③错觉所产生的歪曲具有共同的倾向。

第七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述

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是主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保持是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回忆是从头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再认是由于某种原因,已储存的知识不能提取出来,但当它重现时能加以确认的过程。既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的现象是遗忘

3、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也就是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第二节 记忆表象

1、表象是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是对以往感知过的当前不在面前的事物的心理浮现。

2、表象的特征:直观形象性、片断、不稳定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3、表象的功能

(1)人们积累感性经验的一种形式;

(2)是从知觉向思维过渡的桥梁,或者说是从知觉向思维过度的中间环节;

(3)是想象活动的前提,是思维的感性依托。

第三节 记忆的三个系统

1、记忆的三个系统

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首先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三个记忆系统各自的特点以及三个记忆系统的相互联系可见下表:

2、系列位置效应:字词在原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系列开始部分比中间部分的单词记得好叫首位效应,或叫首因效应;系列末尾部分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容易回忆叫新近效应,或叫近因效应。

第四节 记忆过程及规律

1、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

2、遗忘的速率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的。

3、就识记材料的性质而言,熟练的动作遗忘得最慢。

4、学习的程度对遗忘也有影响。一般说来,过度学习达到150%,保持的效果最佳。

5、遗忘的学说:对遗忘的原因,影响较大的有两种学说,一种是痕迹衰退说,另一种是干扰抑制说。

干扰有两种: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6、联想

(1)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2)联想的种类有:①接近联想,即在时间空间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在人们的经验中容易形成联系,其中一种事物出现就想起另一种事物的联想;②相似联想,一种事物的出现容易引起在性质上与它相似的另一种事物的回忆;③对比联想,具有相反特征或相互排斥的事物之间所形成的联想;④关系联想,由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因果关系、种属关系等而引起的联想。

第八章 思维与想象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述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不是靠直观获得,而是大脑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工具作为媒介,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整合加工,从已知推测出未知来。具体表现在:

① 思维能对不在眼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加以反映。例如,早晨看到地上的雪就能得出“昨天夜里下雪了”的结论。而昨天夜里下雪时你在睡觉,并没有看到下雪。

② 思维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进行反映。例如,原子核的结构是物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的,不是直接看到的,而且原子核内部的构造又是直接看不到的。

③ 思维能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做出某种预见。例如天气可以预报。 思维的概括饱含两种意思:

①是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性抽取出来,对其本质属性加以概括。

②是从部分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

2、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形态可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求同思维是把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从已知的条件出发,找出一个共同的正确的方案或答案的思维。又叫聚合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答案的思维,又叫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第二节 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

第三节 概念的形成

概念都有它的内含和外延。

第四节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问题解决就是从初始状态经过问题空间进行一系列搜索,最终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作用: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的情况中的应用,或者说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

迁移分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一种知识机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负迁移是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了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2)不相干多余信息干扰

(3)原形启发作用:从其他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原型启发;对思维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举例要贴切,不能太笼统。

(4)功能固定性作用

(5)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消极沮丧的情绪会阻碍思维的进行。动机强度过高或不足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动机强度适中,解决问题的效率最高。

(6)定势的作用。

第五节 想象

1、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和幻想。

幻想是一种与主体的愿望结合并指向未来事物的想象过程,是对未来前景和活动的一种形象化的设想。

第九章 言语

第一节 语言和言语的一般概述

言语是人们在各种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

第十章 情绪与情感

第一节 情绪、情感的一般概述

1、情绪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2、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①情绪是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体验;而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

②情绪是不断变化的一时的状态,带有情景性、易变性,引起情绪的情景一改变,情绪很快就会消失。情感则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的反映,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③情绪往往是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的,常常带有冲动性、暴发性,并伴有明显的机体生理变化和外显行为,情感则是与人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并且受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制约,因此更加深刻、含蓄、稳定而持久。

(2)联系:

①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离开具体的情绪表现,人的情感就无从表达; ② 情绪的变化受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制约,那些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有时会因情感的社会内容而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

3、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人的情绪情感具有对立的性质,就像磁铁的两极,每一种情绪情感都可以找到与它对立的一极。表现在:

①从情绪情感对人的意义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增力的、肯定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减力的、否定的情绪情感;

②情绪的强度可分为强-弱两极;

③情绪的紧张度可分为紧张–轻松两极;

④情绪的激动度可分为激动–平静两极;

⑤情绪的快感度可分为愉快–不愉快两极。

第二节 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认为,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

2、坎农–博德丘脑情绪理论认为,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3、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了“情绪的三因素学说”,认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

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认知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过程起决定作用。

第三节 情绪、情感的外显行为——表情

1、表情是情绪的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模式。

2、人类的表情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三种。

3、表情的性质:

表情的生物性是指表情的先天性,可遗传性以及生而具有的表达情绪的能力。 表情的社会性是指在人类进化发展中,个体通过后天的模仿学习而获得的表情及表情能力。

第四节 情绪、情感的类别和功能

1、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是四种基本情绪,又称原始情绪。

2、情绪状态,即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的不同,可分为:

(1)心境: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也叫“心情”。

(2)激情:强烈、短暂、暴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3)应激:由于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等。

第十一章 意志

第一节 意志的一般概述

1、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第三节 意志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即对其行动的目的及其社会意义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并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活动目的的品质。

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盲目性(也叫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2、意志的果断性,即一个人能迅速有效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断的品质。

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

3、意志的坚韧性,又叫顽强性或毅力,是指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品质。

与坚韧性相反的品质是顽固、执拗、动摇。

4、意志的自制性,即自制力,是反指一个人善于管理自己的能力。

与自制力相反的品质是任性和怯懦。

第十二章 能力

第一节 能力的一般概述

能力指顺利而有效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 智力、智力结构与智力测验

1、智力,通常叫智慧,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代表智力的水平。

2、智商是指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出的代表儿童智力水平的相对数量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智力年龄(MA) 智商(IQ)= ———————— ×100 实际年龄(CA)

从公式可看出,IQ是个相对值,它是智龄和实际年龄之比。

第三节 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

(1)能力类型上的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3)能力发展早晚上的差异。

2、素质,又称天赋,是个体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神经系统的特点。素质主要是遗传得来的,但也不完全是遗传的结果。

第十三章 气质

第一节 气质的一般概述

1、气质是在人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典型而又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综合。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性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

2、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即兴奋与抑制。

兴奋和抑制过程又有三种基本特性,即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强度有强弱的区别;平衡性有平衡与不平衡的区别,不平衡又有兴奋占优势还是抑制占优势的区别;灵活性有灵活与不灵活的区别。这三种特性的可组合成多种神经活动类型。

巴甫洛夫通过实验证明只有四种类型是最典型的,这四种神经过程特点的组合是:①强而不平衡的兴奋型;②强、平衡而灵活的活泼型;③强、平衡而不灵活的安静型;④弱型(抑制型)。它们分别是四种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

表 神经活动过程的特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第二节 气质类型及其特征

鉴别气质类型可以根据以下几个特征:

(1)感受性:对外界刺激敏感程度,是神经过程强度特性的表现;

(2)耐受性:对外界刺激在时间和强度上的耐受程度,是神经过程强度特性的表现;

(3)反应的敏捷性:指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

(4)情绪的兴奋性:它表明一个人情绪兴奋的程度,反映了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的强度和灵活性;

(5)可塑性:根据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灵活程度,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的表现;

(6)指向性:指动作、言语、情绪指向于外还是指向于内的特性,是兴奋和抑制过程那个过程占优势的表现。

第三节 气质在生活中的意义

如何看待人们的气质类型?(气质在生活中的意义):

1、气质不决定活动的社会价值:气质无好坏之分;气质不决定人的成就高低、贡献大小。

2、气质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及活动效率

3、气质影响人对环境的适应及健康

第十四章 性格

第一节 性格的一般概述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有明显的社会评价的意义。

第二节 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静态结构包括:

性格的态度特征,即人如何对待和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人①对待社会、集体、他人;②对待工作、学习、劳动、事业;以及③对待自己等方面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即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①独立性还是依存性,②全面性还是偏执性,③现实性还是幻想性,④精确性还是笼统性等方面。

性格的情绪特征,即表现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在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可以从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方面加以考察。

第十五章 人格(个性)理论

阿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

阿尔波特认为特质是构成人格结构的基本单位。

阿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包含两类特质: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行为倾向。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代表个人的性格倾向,它主要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

阿尔波特又把个人特质按照它们对人格的影响和意义的不同划分为3个层次:枢纽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个性心理(又称人格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3、心理过程是个性形成的条件和表现,离开心理过程就没有个性,而个性一旦形成又会制约、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心理现象产生的标志是动物能对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作出反应。

(2)动物心理的发展历程了:①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②知觉阶段——脊椎动物;③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类动物。

(3)

2、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

第三节 科学心理学的孕育和诞生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它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879年作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第四节 心理学的性质与作用

心理学是一门介乎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或称中间科学。

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与脑

第一节 神经系统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构成。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中间)神经元。

2、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支配内脏系统活动的神经系统叫自主神经系统或叫植物性神经系统。每一个内脏器官内都分布着一对机能上相互对抗的交感神经和付交感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由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小脑和端脑(或叫大脑半球)组成。

3、位于整个脑干上的脑干网状结构是控制觉醒状态的神经结构,它对保持注意和清楚的意识状态起主要作用。

4、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层下中枢。

5、大脑半球的表面以裂和沟为界线可以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第二节 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

1、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后端;听觉中枢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

2、言语机能联合区:

(1)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它的损伤会造成表达性失语症;

(2)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它的损伤会造成接受性失语症;

(3)视觉性言语中枢,它的损伤会造成失读症

(4)书写性言语中枢,它的损伤会造成失写症

3、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1)从解剖结构上看,大脑两半球基本上是对称的。但是从机能上看却又是非对称性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2)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优势半球的形成与生活、劳动中用手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右利手),左半球言语机能占优势,分管概念形成、逻辑推理以及数学计算等抽象思维的活动。右半球则分管不需要语言参与的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在音乐绘画艺术方面以及对情绪的表达和识别方面都优于左半球。

第三节 高级神经活动

1、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2、反射和反馈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回答。 ........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反馈亦称回授,是指在反射活动中效应器的活动结果又作为一种新的刺激返回传送到神经中枢。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俱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训练而习得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

4、两种信号系统

凡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以语言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为人所特有。

第三章 心理与行为的动力系统——需要与动机

第一节 需 要

1、需要是对对象的欲求,它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

从需要产生的根源角度可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需要又称生理需.........

要或生物需要;社会性需要又叫获得性需要。

根据需要所指向的对象的性质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

3、需要的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需要理论叫需要的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①生理的需要,即直接和生存、种族延续联系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即包括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性等方面的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人与人之间对交往,爱和被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即要求得到别人的承认,由此产生威望、认可、地位等感情的需要,以及得到自我尊重、产生自足胜任和自信的情感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

第二节 动 机

1、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2、动机是需要、驱力、诱因、情绪等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未满足之前,出现心理紧张和唤醒状态,这种唤醒状态就是内驱力,它驱动着有机体去追求需要的满足。

诱因:环境中能引起动机的物体或条件的作用。

第四章 意识的一种状态——注意

第一节 注意的一般概述

1、注意是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所谓指向性是指每一瞬....

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及跟踪。所谓集中是指意识对所选择的对象给以贯注和维持。

2、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

3、注意的心理功能:选择的功能、保持的功能、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地自然地发生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2、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作随意注意。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可以互相转。当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的时候,这时的无意注意仍是自觉地、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是一种兼有无意和有意注意特点的注意。

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对象的数量,又称注意的范 围。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

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分心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的状态。

3、注意的转移:根据当前任务的要求,有意识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4、注意的分配: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

首先,同时并进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或几种活动是相当熟练的,甚至已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其次,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也影响着注意的分配。

第五章 感 觉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述

1、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受性是指各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它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

3、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4、韦伯定律(K = △I/I)和费希纳定律(S = KlgR)

5、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第二节 视 觉

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nm~780nm之间的电磁波,这部分电磁波叫光波。

2、明视觉和暗视觉

3、颜色视觉

(1)颜色是非彩色和彩色的总称。

(2)颜色有明度、色调、饱和度三种基本特性,它们分别是由光波的强度(亮度)、波长和纯度的物理性质决定的。

(3)颜色的混合

颜色混合包括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两种。

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归纳为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三条定律。

(4)色觉缺陷

色觉异常分为色弱、局部色盲和全色盲。

色盲一般是隔代遗传,多为先天性。父亲色盲通过女儿遗传给外孙,女儿本身并不色盲,仅是一个传递者,如果父亲和外祖父都是色盲,才会出现第三代女性色盲。

第三节 听觉

1、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Hz~20000Hz的空气振动,又叫声波。

2、听觉有音高、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它们分别是由声波的频率、振幅和波形决定的。

3、听觉的感受器是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

4、在听阈范围内,通常对1000Hz~4000Hz范围内的中高频声音特别敏感,对这一频率范围内的较大强度声音的耐受性也较高。老年人对高频声音的感受性明显下降。

第四节 其他感觉

1、嗅觉的适宜刺激是易挥发性物质的微粒,嗅觉的感受器位于鼻腔最上端的嗅上皮

内的嗅细胞。

2、味觉的适宜刺激能溶于液体的有味道的物质,味觉的感受器是覆盖在舌面上的味蕾。甜、酸、苦、咸是四种最基本的味觉。

3、运动觉也叫动觉,它是主体辨别自身姿势和身体某一部位的运动状态的内部感觉。

4、平衡觉也叫静觉,它是反映头部的位置及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

5、肤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度觉和痛觉。

6、机体觉也叫内脏感觉,包括饿、渴、饱、气闷、恶心、窒息、牵拉、便意、胀满、疼痛和性冲动等感觉。

7、痛觉是由伤害性刺激作用于身体所引起的感觉。痛觉遍布全身的皮肤和所有的组织中,是有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能。

第五节 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后象: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感觉后象可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3、闪光融合现象:闪烁的光刺激,当其中闪烁频率达到一定值时,不再产生闪烁感,这就是闪光融合了。恰好能引起闪光融合的最小断续刺激频率,就是闪光融合频率或闪光临界频率,简称c.f.f。闪光融合频率可以作为视觉疲劳的指标。

4、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而形成的感觉对比叫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相继发生所形成的感觉对比,叫相继性对比。

5、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第六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述

1、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通过感知觉的对比可以深入理解知觉的实质:

(1)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2)从所包含的成分来看,感觉是单一感官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像;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的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会有差别。

但感觉和知觉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事物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知觉它;不管感觉或知觉,它们都属于感性认识的过程,只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得靠思维的活动。

2、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知觉具有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某种关系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产生完整的知觉的能力。

(2)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地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

(3)选择性:当外界刺激超出了感官通道的限度时,人们只能选择出某些刺激加以反映,对它们知觉的格外清晰,而对其余的刺激就反映的模糊笼统。主体对外界刺激有选择地加以知觉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4)理解性:人们在知觉对象时总是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提出假设、推断,并做出最佳的解释,然后用词把它们标示出来的知觉特性。

3、定势

(1)定势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

(2)构成定势的心理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刚刚发生经验,这种经验构成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从而对当前的知觉活动产生影响,制约着知觉的速度和方向;另一类是在较长时间内起动力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如需要、动机、情绪等,它们都能构成人的心理准备状态,对知觉的组织和整合产生一定的影响。

4、知觉的种类(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

(1)空间知觉(包括大小、形状、方位和深度知觉)

(2)深度知觉产生的条件(或叫线索)

①单眼线索:对象的重迭、线条透视、明暗与阴影、运动视差、物体的结构级差和眼睛的调节作用。

②双眼线索:双眼视轴的辐合、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两眼相距65mm,当用两只眼同时看一个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落在两眼视网膜上的略有差异的视像就叫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产生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的线索。

(3)似动知觉: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似动现象或动景现象、φ现象。这种知觉叫似动知觉。

(4)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歪曲知觉。错觉有...............

如下一些特性:①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②错觉是在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只要具有产生错觉的条件,错觉就会产生,想用主观的努力消除错觉是办不到的;③错觉所产生的歪曲具有共同的倾向。

第七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述

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是主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保持是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回忆是从头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再认是由于某种原因,已储存的知识不能提取出来,但当它重现时能加以确认的过程。既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的现象是遗忘

3、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也就是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第二节 记忆表象

1、表象是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是对以往感知过的当前不在面前的事物的心理浮现。

2、表象的特征:直观形象性、片断、不稳定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3、表象的功能

(1)人们积累感性经验的一种形式;

(2)是从知觉向思维过渡的桥梁,或者说是从知觉向思维过度的中间环节;

(3)是想象活动的前提,是思维的感性依托。

第三节 记忆的三个系统

1、记忆的三个系统

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首先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三个记忆系统各自的特点以及三个记忆系统的相互联系可见下表:

2、系列位置效应:字词在原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系列开始部分比中间部分的单词记得好叫首位效应,或叫首因效应;系列末尾部分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容易回忆叫新近效应,或叫近因效应。

第四节 记忆过程及规律

1、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

2、遗忘的速率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的。

3、就识记材料的性质而言,熟练的动作遗忘得最慢。

4、学习的程度对遗忘也有影响。一般说来,过度学习达到150%,保持的效果最佳。

5、遗忘的学说:对遗忘的原因,影响较大的有两种学说,一种是痕迹衰退说,另一种是干扰抑制说。

干扰有两种: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6、联想

(1)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2)联想的种类有:①接近联想,即在时间空间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在人们的经验中容易形成联系,其中一种事物出现就想起另一种事物的联想;②相似联想,一种事物的出现容易引起在性质上与它相似的另一种事物的回忆;③对比联想,具有相反特征或相互排斥的事物之间所形成的联想;④关系联想,由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因果关系、种属关系等而引起的联想。

第八章 思维与想象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述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不是靠直观获得,而是大脑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工具作为媒介,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整合加工,从已知推测出未知来。具体表现在:

① 思维能对不在眼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加以反映。例如,早晨看到地上的雪就能得出“昨天夜里下雪了”的结论。而昨天夜里下雪时你在睡觉,并没有看到下雪。

② 思维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进行反映。例如,原子核的结构是物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的,不是直接看到的,而且原子核内部的构造又是直接看不到的。

③ 思维能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做出某种预见。例如天气可以预报。 思维的概括饱含两种意思:

①是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性抽取出来,对其本质属性加以概括。

②是从部分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

2、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形态可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求同思维是把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从已知的条件出发,找出一个共同的正确的方案或答案的思维。又叫聚合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答案的思维,又叫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第二节 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

第三节 概念的形成

概念都有它的内含和外延。

第四节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问题解决就是从初始状态经过问题空间进行一系列搜索,最终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作用: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的情况中的应用,或者说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

迁移分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一种知识机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负迁移是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了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2)不相干多余信息干扰

(3)原形启发作用:从其他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原型启发;对思维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举例要贴切,不能太笼统。

(4)功能固定性作用

(5)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消极沮丧的情绪会阻碍思维的进行。动机强度过高或不足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动机强度适中,解决问题的效率最高。

(6)定势的作用。

第五节 想象

1、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和幻想。

幻想是一种与主体的愿望结合并指向未来事物的想象过程,是对未来前景和活动的一种形象化的设想。

第九章 言语

第一节 语言和言语的一般概述

言语是人们在各种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

第十章 情绪与情感

第一节 情绪、情感的一般概述

1、情绪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2、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①情绪是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体验;而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

②情绪是不断变化的一时的状态,带有情景性、易变性,引起情绪的情景一改变,情绪很快就会消失。情感则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的反映,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③情绪往往是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的,常常带有冲动性、暴发性,并伴有明显的机体生理变化和外显行为,情感则是与人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并且受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制约,因此更加深刻、含蓄、稳定而持久。

(2)联系:

①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离开具体的情绪表现,人的情感就无从表达; ② 情绪的变化受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制约,那些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有时会因情感的社会内容而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

3、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人的情绪情感具有对立的性质,就像磁铁的两极,每一种情绪情感都可以找到与它对立的一极。表现在:

①从情绪情感对人的意义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增力的、肯定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减力的、否定的情绪情感;

②情绪的强度可分为强-弱两极;

③情绪的紧张度可分为紧张–轻松两极;

④情绪的激动度可分为激动–平静两极;

⑤情绪的快感度可分为愉快–不愉快两极。

第二节 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认为,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

2、坎农–博德丘脑情绪理论认为,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3、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了“情绪的三因素学说”,认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

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认知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过程起决定作用。

第三节 情绪、情感的外显行为——表情

1、表情是情绪的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模式。

2、人类的表情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三种。

3、表情的性质:

表情的生物性是指表情的先天性,可遗传性以及生而具有的表达情绪的能力。 表情的社会性是指在人类进化发展中,个体通过后天的模仿学习而获得的表情及表情能力。

第四节 情绪、情感的类别和功能

1、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是四种基本情绪,又称原始情绪。

2、情绪状态,即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的不同,可分为:

(1)心境: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也叫“心情”。

(2)激情:强烈、短暂、暴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3)应激:由于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等。

第十一章 意志

第一节 意志的一般概述

1、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第三节 意志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即对其行动的目的及其社会意义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并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活动目的的品质。

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盲目性(也叫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2、意志的果断性,即一个人能迅速有效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断的品质。

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

3、意志的坚韧性,又叫顽强性或毅力,是指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品质。

与坚韧性相反的品质是顽固、执拗、动摇。

4、意志的自制性,即自制力,是反指一个人善于管理自己的能力。

与自制力相反的品质是任性和怯懦。

第十二章 能力

第一节 能力的一般概述

能力指顺利而有效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 智力、智力结构与智力测验

1、智力,通常叫智慧,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代表智力的水平。

2、智商是指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出的代表儿童智力水平的相对数量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智力年龄(MA) 智商(IQ)= ———————— ×100 实际年龄(CA)

从公式可看出,IQ是个相对值,它是智龄和实际年龄之比。

第三节 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

(1)能力类型上的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3)能力发展早晚上的差异。

2、素质,又称天赋,是个体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神经系统的特点。素质主要是遗传得来的,但也不完全是遗传的结果。

第十三章 气质

第一节 气质的一般概述

1、气质是在人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典型而又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综合。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性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

2、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即兴奋与抑制。

兴奋和抑制过程又有三种基本特性,即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强度有强弱的区别;平衡性有平衡与不平衡的区别,不平衡又有兴奋占优势还是抑制占优势的区别;灵活性有灵活与不灵活的区别。这三种特性的可组合成多种神经活动类型。

巴甫洛夫通过实验证明只有四种类型是最典型的,这四种神经过程特点的组合是:①强而不平衡的兴奋型;②强、平衡而灵活的活泼型;③强、平衡而不灵活的安静型;④弱型(抑制型)。它们分别是四种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

表 神经活动过程的特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第二节 气质类型及其特征

鉴别气质类型可以根据以下几个特征:

(1)感受性:对外界刺激敏感程度,是神经过程强度特性的表现;

(2)耐受性:对外界刺激在时间和强度上的耐受程度,是神经过程强度特性的表现;

(3)反应的敏捷性:指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

(4)情绪的兴奋性:它表明一个人情绪兴奋的程度,反映了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的强度和灵活性;

(5)可塑性:根据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灵活程度,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的表现;

(6)指向性:指动作、言语、情绪指向于外还是指向于内的特性,是兴奋和抑制过程那个过程占优势的表现。

第三节 气质在生活中的意义

如何看待人们的气质类型?(气质在生活中的意义):

1、气质不决定活动的社会价值:气质无好坏之分;气质不决定人的成就高低、贡献大小。

2、气质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及活动效率

3、气质影响人对环境的适应及健康

第十四章 性格

第一节 性格的一般概述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有明显的社会评价的意义。

第二节 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静态结构包括:

性格的态度特征,即人如何对待和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人①对待社会、集体、他人;②对待工作、学习、劳动、事业;以及③对待自己等方面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即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①独立性还是依存性,②全面性还是偏执性,③现实性还是幻想性,④精确性还是笼统性等方面。

性格的情绪特征,即表现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在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可以从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方面加以考察。

第十五章 人格(个性)理论

阿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

阿尔波特认为特质是构成人格结构的基本单位。

阿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包含两类特质: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行为倾向。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代表个人的性格倾向,它主要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

阿尔波特又把个人特质按照它们对人格的影响和意义的不同划分为3个层次:枢纽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相关内容

  • 巨人杯综合素质测评4升5测试题201004
  • 四升五英语卷 注意:① 请务必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② 本试卷满分:110分,时间:40分钟 I. 单项选择 (每小题2分,共20分) ( ) 1. -What's your favourite ______? -Orange juice. A. animal B. colour C. food ...

  • 帖子中加入图片的方法
  • 两种可能:1.图片没有传到相册之中,仍然保存在你自己的电脑中:2.你的图片已经传到你自己空间的相册之中.建议先将图片上传到你自己空间的相册之中,然后再将图片插入到你的日志或发表的帖子中. 这是普通模式,点击高级模式就进入高级模式了.具体模块中可能不同,但只要"图片"的那个图标按钮 ...

  • [生命的基础----蛋白质]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生命的基础----蛋白质>教案设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课]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动物的肌肉.皮肤.血液.乳汁以及发.毛.蹄.角等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蛋 ...

  • 浅析佛教思想与企业社会责任
  • 浅析佛教思想与企业社会责任[ 来源:<佛教观察> | 发布日期:2013-06-21 | 浏览( 69)人次 | 投稿 | 收藏 ] 李文静 随着汶川大地震."诈捐门".三鹿毒奶粉.全球经济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的爆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一群信仰佛教的企 ...

  •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太子参中精氨酸的含量
  • [摘要]目的:建立太子参药材中精氨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样品用0.1mol/L盐酸一乙醇(9:1)混合溶液提取,采用邻苯二甲醛(0PA)与一氯甲酸芴甲酯(FMOC)联用全自动柱前衍生化,Hypersil ODS柱,波长为338nm,检测太子参药材中精氨酸的含量.结果:精氨酸在0.2-4Ng范围内呈 ...

  • 债券回购交易
  • 债券回购交易 ........................................................................................................................... 1 国债回购业务风险何在 ...... ...

  • 132.大青龙汤正丁醇萃取物的HPLC-MS分析----田连起
  • 大青龙汤正丁醇萃取物的HPLC-MS 分析 田连起1,2,周爱军3*,刘焱文2* 1.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2.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1:3.东莞市沙田医院,广东,东莞523981 [摘要]:目的:探讨大青龙汤抗流感病毒有效物质 ...

  • 走进古人的生活
  •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走进古人的生活. 衣食住行> --苏少版<美术>教材第13册 [教材分析] 教材从我国古代衣食住行四个方面,通过不同时代的艺术文化特征介绍,充分体现了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领域里,精心设计,热 ...

  • 未成年人犯抢劫罪判几年,有什么处罚
  • 遇到刑事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未成年人犯抢劫罪判几年,有什么处罚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关于"抢劫"的新闻,对于这一犯罪而言,我们国家的处罚是比较严重的.那么如果是未成年人参与抢劫会怎么处罚呢? 这要看所涉及的金额以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