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识应该做第二次全民普及

刘夙:地震知识应该做第二次全民普及

2013-5-3 11:00|发布者: 撒撒兽  原作者: 刘夙 来自: 经略网刊总第26期

摘要: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惨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时笔者就在网上见识了地震之后的种种乱相——有民间的 ...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惨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时笔者就在网上见识了地震之后的种种乱相——有民间的“半仙”说自己预测到了这场地震的;有人一口咬定“蛤蟆过街”是地震前兆的(实际上是每年同一季节都会发生的正常动物学现象);有“专家”信誓旦旦说三峡水库或紫坪铺大坝诱发了汶川地震的(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表明水库能诱发震源深度在10千米以下的地震);自然还有某些有官方背景的专家出来打包票说今后四川盆地不会再有大震的。见到这些乱相,当时笔者就对真正的、科学的地震知识一直未能全面普及给中国民众感到十分遗憾。

几乎5年过去,四川芦山又发生里氏7.0级地震,在新浪微博上依旧展现了5年前的种种乱相。笔者虽然并非地质学专业出身,但是作为对地质学知识有一定了解的科普工作者,仍然觉得在向民众普及地震知识方面有一定责任。本文就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今天应该向民众普及哪些真正的、科学的地震知识。

地震的短期预报是不可能的

1966-1976年间,中国华北、西南发生了多次7级以上地震。当时的地质学家和国家领导人相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可以在几个月甚至几天之前就精确地报出震中、发震时间、震级这“三要素”,因此在中国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预报地震活动。1975年2月4日的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给了人们很大的信心,但这信心很快就被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未能预测的残酷事实泼了一盆凉水。

早在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之后,美国学界就开展了地震短期预报工作。海城地震成功预报之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受到鼓励,投入了更多经费,但是几乎全部失败。比如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就一直在准备迎接传说中的“东海大地震”(“东海”是日本人对静冈、神奈川县一带的太平洋的称呼),但是“东海大地震”迟迟不来,日本的(大)阪神(户)和东北地区却先后在1995年和2011年发生了始料未及的大震。无论是几十年的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表明地震的短期预报在可预计的将来是不可能的。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实际上也只是运气好而已。花费了大量经费的科研部门尚且不能对地震做出准确预报,那些只会观“地震云”、看“电磁”、玩数字、算卦的民间“半仙”们更不可能做出什么准确预报。对此,英国BBC制作的纪录片《为什么我们不能预报地震》(Why Can’t We Predict Earthquakes?)解释得十分清楚。

同样的道理,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就信誓旦旦预报某地一定不地震,也是不可信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发生小震之后,政府有关部门为了安抚情绪,斩钉截铁地说“短期内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诚然,地震之后人们的情绪应该得到安抚,那也应该通过正确的方式安抚,而不是乱报“不地震”。尽管小震之后未必总有大震,但是根据美国地震学家对美国加州南部地震的总结,一地发生3级以上小震之后,120小时之内在原地周边10公里的范围内再发生更大地震的概率是6%。尽管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值,但毕竟没有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何况历史数据表明,中国历史上很多大震之前的确都有小型前震,比如汶川地震之前的几年内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就发生了很多小震,其中仅2008年1月至5月12日上午就发生了30多次小震,当时却被政府和某些专家辟谣说“短期内不会有更大地震”。类似这样乱报“不地震”的情况如果一再发生,只能严重打击人们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民间有这么多热衷用种种匪夷所思的方式预报地震“半仙”,还有这么多相信地震可以预报、认为打压“半仙”就是侵害言论自由的“公知”,和“文革”期间全民普及地震知识,搞“群测群防”运动有分不开的干系。当然,全民普及地震知识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一旦发现所普及的知识不正确、不实用,理应再次向全民普及更正确、更实用的知识,而不是视种种后遗症不见,一味对此做冷处理,甚至官僚主义地预报“不地震”。从2007年起,中国的地震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按照上世纪的经验,一个地震活跃期通常要持续10年或更长时间。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中国仍然面临着新发强震的严重威胁。这本来是第二次向全民普及地震知识的好时机,如果有关部门不能好好把握,就很可惜了。

要像熟悉周围的餐馆一样熟悉地下的断层

说地震的短期预报不可能,并不是说人们就完全无法掌握地震的发生规律。如果在做地震科普时过分强调了地震短期预报不可能的一面,却没有同时强调学界对地震发生规律已经有一定认识的一面,这样虽然有益于纠正“地震可以短期预报”的错误观念,却矫枉过正,容易走向另一个“不可知”的极端。

在地震发生的各种规律中,由地球板块运动造成的“构造地震”(占了所有地震的大多数)总是发生在有活动断层的地方,这就是一条铁律。在远离活动断层的地方,地震的危害性就很小,甚至可以忽略。比如在中国,“鄂尔多斯地块”(北至河套平原,东至山西吕梁山,南至渭河平原,西至宁夏平原、六盘山,核心地带包括内蒙古鄂尔多斯,陕北榆林、延安,甘肃庆阳等)就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地块,虽然其周边地区会发生大震,但其内部就绝无大震。再如东南丘陵地区(包括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及邻近的贵州省在地质学属于“华南板块”,因为在地质史上发生过岩浆侵入,把一些深大断裂牢牢“黏合”在一起,所以也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地域,除江西九江,广东、福建沿海和广东内部部分地区外,其内部很少有强震。

与此相反,在有活动断层分布的地方,特别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强震的地方,未来就有发生强震的可能,应该多加注意。因此,了解所居住的地方有没有活动断层,危险性如何,历史上有没有大震,是民众自己应该做的功课;政府和科研机构也理应把相关的信息主动向社会公开。

以北京为例,北京是一个活动断层非常多的地方,仅六环以内的活动断层就有5条:南口-孙河断裂,顺义断裂,南苑-通县断裂,高丽营-黄庄断裂,永定河断裂。这些断裂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5-6级地震。而北京东郊的夏垫断裂,更是在清朝康熙年间(1679年)在平谷和三河之间发生过8级巨震。如果我们对这些断层心里有数,就算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会发生地震,但至少明白危险性存在,就能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比如在在买房、租房的时候,尽量避开靠近活动断层的房子,同时对房屋的抗震性能有所了解;家里随时储备一些救急的水、食品、药品;把家中受震动后容易倾倒、飞落的家具和其他物品尽量固定好;平时多学习一些正确的避震和急救方法,等等。如果每个人都尽量做到这些,在地震来袭的时候恐怕就可以挽救不少生命和财产。

昨天 10:49 上传

下载附件 (47.32 KB)

北京市区活动断层示意(引自李虎军博客)

谈谈龙泉山断裂带

芦山地震之后,很多人对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是否安全深为关心。同样,这时候民众应该了解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活动断层分布情况。比如居住在成都平原的居民就应该对以前不为人注意的龙泉山断裂带保持警惕。

根据黄伟、江娃利2012年3月发表在《西北地震学报》上的文章《四川龙泉山断裂带及其活动性与潜在地震危险性讨论》,龙泉山断裂带北起德阳市中江县,经过金堂、成都市龙泉驿区、简阳、双流、仁寿等县区,南至乐山市新桥镇附近,全长大于230千米。这条断裂带主要包含两条平行的断层,即龙泉山西缘断裂和龙泉山东缘断裂,两条断层之间的地块隆起,就形成条状的龙泉山。

  昨天 10:49 上传

下载附件 (154.6 KB)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龙泉山断裂带相关的讨论才逐渐增多,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这一断裂带更是得到学界重视。但是因为研究不充分,迄今为止地质学界对这条断裂带的性质和危险性并没有统一认识,意见分歧还很大。比如在龙泉山断裂带的两条断层里,哪一条是主要断裂?这个就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说西缘断裂是主断裂,也有人说东缘断裂是主断裂。

当然,民众更关心的问题是龙泉山断裂带的活动性如何?未来有没有可能发生强震?可能达到几级?在这个问题上分歧就更多了。最乐观的估计认为“龙泉山断裂主体在接近地表处形成断裂传播褶皱,断裂的滑动量大部分通过褶皱变形来吸收,因此不具备孕育大地震的可能性”,但多数学者不赞同。有学者通过有限的计算,认为龙泉山断裂带最大可能发生5.1-6.2级地震,而1967年1月24日发生在仁寿大林场的5.5级地震(震源深度仅4千米)就堪称是这一断裂带的最大地震,但这种计算的可靠性也不大。最悲观的估计,则是有可能发生6.5级以上的强震。如果要减小分歧、取得更精确的结论,那就必须做更多的地质勘查。

以上是黄伟和江娃利那篇文章的主要结论。旅加地质学家嵇少丞先生则提供了更多、更具体的警告。首先,汶川、芦山两次地震之后,龙门山断裂带全线大部活动完毕,能量得到释放,这肯定会影响到周边其他断层的活动。最值得警惕的断层有: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甘孜-道孚-康定-石棉-西昌-巧家),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松潘、平武附近),四川盆地内的龙泉山断裂和华蓥山断裂(主要是南段的宜宾-富顺-荣昌一带)。这些断层本来都在抵抗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挤压的巨大推力,但是一旦其中一两个断层抵抗不住,发生地震,推力集中在剩下的断层之上,就可能让它们发生连锁性的继发活动,直到这巨大的力量大部分被释放为止。按嵇少丞的估计,龙泉山断裂带甚至有可能发生7级地震。

  昨天 10:49 上传

下载附件 (109.09 KB)

其次,成都平原覆盖着松散的沉积盖层,仅最近几千万年沉积的地层厚度就达一千多米。其中有不少地区(特别是龙门山山前地区)存在富含地下水的饱和砂土层。一旦在附近的龙泉山断裂带发生6级左右的浅源中强震,这些饱和砂土层会发生液化。如果其上的工程建筑(特别是那些建于几十年前的老建筑,以及农村的自建房)没有做过防砂土液化的抗震处理,这种液化的地震将“具有明显的震害放大作用”,“对工程建筑的破坏极为严重”,“带来惨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嵇少丞语)。

此外,在龙门山断裂带和龙泉山断烈带之间,在成都平原的巨厚冲积层之下,还隐伏着两条活动断层,一条是邛崃-大邑-彭州-绵竹断裂,一条是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后者甚至穿成都市中心而过),据推测也有发生6级地震的活动能力。像这些有关活动断层及其潜在危害性的信息,就是居住在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民众应该当做常识来了解的知识。

政府工作和民众监督配合才能万无一失

上述有关龙泉山断裂带和成都平原其他断裂的信息显示,成都平原在未来将承受比北京地区更大的地震风险。对于那些对地震知识知之甚少的民众来说,这些信息可能多少会让他们手足无措。这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具备的正确意识就是不要恐慌。正如前文所述,身处活动断层附近的居民应该像熟悉周边的餐馆一样熟悉附近活动断层的分布和可能的危害性,同时像熟悉私家车的各种性能一样熟悉自己所住或租的房屋的抗震性能(比如是否建在活动断层附近?是否建在饱和砂土带上?是否有相应的抗震结构?),做到心中有数,时时存个心眼。生活还是要正常生活的。很多人因为恐慌,就拼命追求一个确定性的地震预报,这样只能上了“半仙”的当。总之,在了解了正确的地震知识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心理上迈过恐慌这道坎,让对地震的戒备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事实上,公众如果了解了活动断层的情况,不仅自身能够加强戒备,反过来还可以监督政府的地震预防措施和抗震规划。以这次的芦山地震为例,在5年前汶川地震时就有专家警告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有可能继发大震,但是据新闻报道,地震发生之后,宝兴县的饮用水、食物储备仅够使用2天,芦山县一些乡镇的饮用水、食物也都严重短缺,不得不靠外界冒着种种危险(比如被崩塌的巨石砸中的危险)一车一车地向里运输,说明这些危险地区的物资储备并不充足,并没有做足迎接大震的准备。如果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当地居民知道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敦促政府多在本地储备一些物资,这次的震后救灾也能更有效、更从容一些。同样,考虑到龙泉山断裂带未来的可能危险,成都平原的居民也应该在自己加强防备的同时,敦促政府提高警惕,提高建筑物的安全程度(特别是地基的坚实程度),同时尽快开展更详细深入的地质勘查工作。政府的自身努力,加上民众的监督,二者合起来,才能最好地保证万无一失。

按一些人的主张,如果地质学界自己都没有统一的意见,那就不应该贸然把这些推测(特别是最悲观的估计)传达给公众。然而,我不认同这个观点。首先,意见统一不统一是相对的。比如未来在龙泉山断裂带会发生多大等级的地震上学界虽然不统一,但没有一个严肃的学者会胡说这里会发生8级地震,因为这里的地质条件已经足以确证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次,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财产的积聚也不容易,在不恐慌的前提下,把问题估计得严重一些并没有太大害处。黄伟、江娃利就在论文中指出,中国地质学界喜欢根据历史地震情况推断一个断裂带的危险性,这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比如唐山地震的断裂带在历史上就没有发生过大震,当时的学者因此没有多在意这条断裂带,结果却发生了大震,死伤惨重。汶川地震也一样,之前很多学者根据历史地震情况就断言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不高,结果再次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大震。有了这样的经验教训,如果还要凭有限的历史地震数据坚持说龙泉山断裂带一定危害不大,那就是不负责任了。

总之,中国是一个地震高发的国家,按平均寿命70岁算,每个中国人一生都要经历2-3次的国内地震活跃期,因此民众理应具备一定的地震知识。以笔者的经验,正确的、科学的地震知识并不难懂,相反,还具有高度的形象性,因此应该相信受过一定教育的民众完全可以理解接受,对于其中模糊、分歧的地方,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理性的抉择。当然,要让民众从不知到知,有些代价(比如一时的恐慌)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因为担心引发这一时的恐慌,就始终不愿意把相关的研究情况公之于众,那么地震恐慌这道坎中国永远也迈不过去。日本的地震更加高发,那里的民众有足够的知识,就不再恐慌。仍以推测的“东海大地震”为例,尽管日本人已经放弃了预报其准确时间的打算,但是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机构出来主动提醒大家不可忽略其危害性,甚至宣传说可能会发生9级巨震,数万人死亡,也没见引发什么恐慌。这样的良性机制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刘夙:地震知识应该做第二次全民普及

2013-5-3 11:00|发布者: 撒撒兽  原作者: 刘夙 来自: 经略网刊总第26期

摘要: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惨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时笔者就在网上见识了地震之后的种种乱相——有民间的 ...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惨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时笔者就在网上见识了地震之后的种种乱相——有民间的“半仙”说自己预测到了这场地震的;有人一口咬定“蛤蟆过街”是地震前兆的(实际上是每年同一季节都会发生的正常动物学现象);有“专家”信誓旦旦说三峡水库或紫坪铺大坝诱发了汶川地震的(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表明水库能诱发震源深度在10千米以下的地震);自然还有某些有官方背景的专家出来打包票说今后四川盆地不会再有大震的。见到这些乱相,当时笔者就对真正的、科学的地震知识一直未能全面普及给中国民众感到十分遗憾。

几乎5年过去,四川芦山又发生里氏7.0级地震,在新浪微博上依旧展现了5年前的种种乱相。笔者虽然并非地质学专业出身,但是作为对地质学知识有一定了解的科普工作者,仍然觉得在向民众普及地震知识方面有一定责任。本文就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今天应该向民众普及哪些真正的、科学的地震知识。

地震的短期预报是不可能的

1966-1976年间,中国华北、西南发生了多次7级以上地震。当时的地质学家和国家领导人相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可以在几个月甚至几天之前就精确地报出震中、发震时间、震级这“三要素”,因此在中国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预报地震活动。1975年2月4日的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给了人们很大的信心,但这信心很快就被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未能预测的残酷事实泼了一盆凉水。

早在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之后,美国学界就开展了地震短期预报工作。海城地震成功预报之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受到鼓励,投入了更多经费,但是几乎全部失败。比如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就一直在准备迎接传说中的“东海大地震”(“东海”是日本人对静冈、神奈川县一带的太平洋的称呼),但是“东海大地震”迟迟不来,日本的(大)阪神(户)和东北地区却先后在1995年和2011年发生了始料未及的大震。无论是几十年的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表明地震的短期预报在可预计的将来是不可能的。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实际上也只是运气好而已。花费了大量经费的科研部门尚且不能对地震做出准确预报,那些只会观“地震云”、看“电磁”、玩数字、算卦的民间“半仙”们更不可能做出什么准确预报。对此,英国BBC制作的纪录片《为什么我们不能预报地震》(Why Can’t We Predict Earthquakes?)解释得十分清楚。

同样的道理,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就信誓旦旦预报某地一定不地震,也是不可信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发生小震之后,政府有关部门为了安抚情绪,斩钉截铁地说“短期内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诚然,地震之后人们的情绪应该得到安抚,那也应该通过正确的方式安抚,而不是乱报“不地震”。尽管小震之后未必总有大震,但是根据美国地震学家对美国加州南部地震的总结,一地发生3级以上小震之后,120小时之内在原地周边10公里的范围内再发生更大地震的概率是6%。尽管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值,但毕竟没有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何况历史数据表明,中国历史上很多大震之前的确都有小型前震,比如汶川地震之前的几年内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就发生了很多小震,其中仅2008年1月至5月12日上午就发生了30多次小震,当时却被政府和某些专家辟谣说“短期内不会有更大地震”。类似这样乱报“不地震”的情况如果一再发生,只能严重打击人们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民间有这么多热衷用种种匪夷所思的方式预报地震“半仙”,还有这么多相信地震可以预报、认为打压“半仙”就是侵害言论自由的“公知”,和“文革”期间全民普及地震知识,搞“群测群防”运动有分不开的干系。当然,全民普及地震知识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一旦发现所普及的知识不正确、不实用,理应再次向全民普及更正确、更实用的知识,而不是视种种后遗症不见,一味对此做冷处理,甚至官僚主义地预报“不地震”。从2007年起,中国的地震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按照上世纪的经验,一个地震活跃期通常要持续10年或更长时间。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中国仍然面临着新发强震的严重威胁。这本来是第二次向全民普及地震知识的好时机,如果有关部门不能好好把握,就很可惜了。

要像熟悉周围的餐馆一样熟悉地下的断层

说地震的短期预报不可能,并不是说人们就完全无法掌握地震的发生规律。如果在做地震科普时过分强调了地震短期预报不可能的一面,却没有同时强调学界对地震发生规律已经有一定认识的一面,这样虽然有益于纠正“地震可以短期预报”的错误观念,却矫枉过正,容易走向另一个“不可知”的极端。

在地震发生的各种规律中,由地球板块运动造成的“构造地震”(占了所有地震的大多数)总是发生在有活动断层的地方,这就是一条铁律。在远离活动断层的地方,地震的危害性就很小,甚至可以忽略。比如在中国,“鄂尔多斯地块”(北至河套平原,东至山西吕梁山,南至渭河平原,西至宁夏平原、六盘山,核心地带包括内蒙古鄂尔多斯,陕北榆林、延安,甘肃庆阳等)就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地块,虽然其周边地区会发生大震,但其内部就绝无大震。再如东南丘陵地区(包括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及邻近的贵州省在地质学属于“华南板块”,因为在地质史上发生过岩浆侵入,把一些深大断裂牢牢“黏合”在一起,所以也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地域,除江西九江,广东、福建沿海和广东内部部分地区外,其内部很少有强震。

与此相反,在有活动断层分布的地方,特别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强震的地方,未来就有发生强震的可能,应该多加注意。因此,了解所居住的地方有没有活动断层,危险性如何,历史上有没有大震,是民众自己应该做的功课;政府和科研机构也理应把相关的信息主动向社会公开。

以北京为例,北京是一个活动断层非常多的地方,仅六环以内的活动断层就有5条:南口-孙河断裂,顺义断裂,南苑-通县断裂,高丽营-黄庄断裂,永定河断裂。这些断裂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5-6级地震。而北京东郊的夏垫断裂,更是在清朝康熙年间(1679年)在平谷和三河之间发生过8级巨震。如果我们对这些断层心里有数,就算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会发生地震,但至少明白危险性存在,就能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比如在在买房、租房的时候,尽量避开靠近活动断层的房子,同时对房屋的抗震性能有所了解;家里随时储备一些救急的水、食品、药品;把家中受震动后容易倾倒、飞落的家具和其他物品尽量固定好;平时多学习一些正确的避震和急救方法,等等。如果每个人都尽量做到这些,在地震来袭的时候恐怕就可以挽救不少生命和财产。

昨天 10:49 上传

下载附件 (47.32 KB)

北京市区活动断层示意(引自李虎军博客)

谈谈龙泉山断裂带

芦山地震之后,很多人对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是否安全深为关心。同样,这时候民众应该了解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活动断层分布情况。比如居住在成都平原的居民就应该对以前不为人注意的龙泉山断裂带保持警惕。

根据黄伟、江娃利2012年3月发表在《西北地震学报》上的文章《四川龙泉山断裂带及其活动性与潜在地震危险性讨论》,龙泉山断裂带北起德阳市中江县,经过金堂、成都市龙泉驿区、简阳、双流、仁寿等县区,南至乐山市新桥镇附近,全长大于230千米。这条断裂带主要包含两条平行的断层,即龙泉山西缘断裂和龙泉山东缘断裂,两条断层之间的地块隆起,就形成条状的龙泉山。

  昨天 10:49 上传

下载附件 (154.6 KB)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龙泉山断裂带相关的讨论才逐渐增多,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这一断裂带更是得到学界重视。但是因为研究不充分,迄今为止地质学界对这条断裂带的性质和危险性并没有统一认识,意见分歧还很大。比如在龙泉山断裂带的两条断层里,哪一条是主要断裂?这个就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说西缘断裂是主断裂,也有人说东缘断裂是主断裂。

当然,民众更关心的问题是龙泉山断裂带的活动性如何?未来有没有可能发生强震?可能达到几级?在这个问题上分歧就更多了。最乐观的估计认为“龙泉山断裂主体在接近地表处形成断裂传播褶皱,断裂的滑动量大部分通过褶皱变形来吸收,因此不具备孕育大地震的可能性”,但多数学者不赞同。有学者通过有限的计算,认为龙泉山断裂带最大可能发生5.1-6.2级地震,而1967年1月24日发生在仁寿大林场的5.5级地震(震源深度仅4千米)就堪称是这一断裂带的最大地震,但这种计算的可靠性也不大。最悲观的估计,则是有可能发生6.5级以上的强震。如果要减小分歧、取得更精确的结论,那就必须做更多的地质勘查。

以上是黄伟和江娃利那篇文章的主要结论。旅加地质学家嵇少丞先生则提供了更多、更具体的警告。首先,汶川、芦山两次地震之后,龙门山断裂带全线大部活动完毕,能量得到释放,这肯定会影响到周边其他断层的活动。最值得警惕的断层有: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甘孜-道孚-康定-石棉-西昌-巧家),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松潘、平武附近),四川盆地内的龙泉山断裂和华蓥山断裂(主要是南段的宜宾-富顺-荣昌一带)。这些断层本来都在抵抗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挤压的巨大推力,但是一旦其中一两个断层抵抗不住,发生地震,推力集中在剩下的断层之上,就可能让它们发生连锁性的继发活动,直到这巨大的力量大部分被释放为止。按嵇少丞的估计,龙泉山断裂带甚至有可能发生7级地震。

  昨天 10:49 上传

下载附件 (109.09 KB)

其次,成都平原覆盖着松散的沉积盖层,仅最近几千万年沉积的地层厚度就达一千多米。其中有不少地区(特别是龙门山山前地区)存在富含地下水的饱和砂土层。一旦在附近的龙泉山断裂带发生6级左右的浅源中强震,这些饱和砂土层会发生液化。如果其上的工程建筑(特别是那些建于几十年前的老建筑,以及农村的自建房)没有做过防砂土液化的抗震处理,这种液化的地震将“具有明显的震害放大作用”,“对工程建筑的破坏极为严重”,“带来惨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嵇少丞语)。

此外,在龙门山断裂带和龙泉山断烈带之间,在成都平原的巨厚冲积层之下,还隐伏着两条活动断层,一条是邛崃-大邑-彭州-绵竹断裂,一条是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后者甚至穿成都市中心而过),据推测也有发生6级地震的活动能力。像这些有关活动断层及其潜在危害性的信息,就是居住在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民众应该当做常识来了解的知识。

政府工作和民众监督配合才能万无一失

上述有关龙泉山断裂带和成都平原其他断裂的信息显示,成都平原在未来将承受比北京地区更大的地震风险。对于那些对地震知识知之甚少的民众来说,这些信息可能多少会让他们手足无措。这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具备的正确意识就是不要恐慌。正如前文所述,身处活动断层附近的居民应该像熟悉周边的餐馆一样熟悉附近活动断层的分布和可能的危害性,同时像熟悉私家车的各种性能一样熟悉自己所住或租的房屋的抗震性能(比如是否建在活动断层附近?是否建在饱和砂土带上?是否有相应的抗震结构?),做到心中有数,时时存个心眼。生活还是要正常生活的。很多人因为恐慌,就拼命追求一个确定性的地震预报,这样只能上了“半仙”的当。总之,在了解了正确的地震知识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心理上迈过恐慌这道坎,让对地震的戒备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事实上,公众如果了解了活动断层的情况,不仅自身能够加强戒备,反过来还可以监督政府的地震预防措施和抗震规划。以这次的芦山地震为例,在5年前汶川地震时就有专家警告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有可能继发大震,但是据新闻报道,地震发生之后,宝兴县的饮用水、食物储备仅够使用2天,芦山县一些乡镇的饮用水、食物也都严重短缺,不得不靠外界冒着种种危险(比如被崩塌的巨石砸中的危险)一车一车地向里运输,说明这些危险地区的物资储备并不充足,并没有做足迎接大震的准备。如果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当地居民知道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敦促政府多在本地储备一些物资,这次的震后救灾也能更有效、更从容一些。同样,考虑到龙泉山断裂带未来的可能危险,成都平原的居民也应该在自己加强防备的同时,敦促政府提高警惕,提高建筑物的安全程度(特别是地基的坚实程度),同时尽快开展更详细深入的地质勘查工作。政府的自身努力,加上民众的监督,二者合起来,才能最好地保证万无一失。

按一些人的主张,如果地质学界自己都没有统一的意见,那就不应该贸然把这些推测(特别是最悲观的估计)传达给公众。然而,我不认同这个观点。首先,意见统一不统一是相对的。比如未来在龙泉山断裂带会发生多大等级的地震上学界虽然不统一,但没有一个严肃的学者会胡说这里会发生8级地震,因为这里的地质条件已经足以确证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次,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财产的积聚也不容易,在不恐慌的前提下,把问题估计得严重一些并没有太大害处。黄伟、江娃利就在论文中指出,中国地质学界喜欢根据历史地震情况推断一个断裂带的危险性,这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比如唐山地震的断裂带在历史上就没有发生过大震,当时的学者因此没有多在意这条断裂带,结果却发生了大震,死伤惨重。汶川地震也一样,之前很多学者根据历史地震情况就断言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不高,结果再次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大震。有了这样的经验教训,如果还要凭有限的历史地震数据坚持说龙泉山断裂带一定危害不大,那就是不负责任了。

总之,中国是一个地震高发的国家,按平均寿命70岁算,每个中国人一生都要经历2-3次的国内地震活跃期,因此民众理应具备一定的地震知识。以笔者的经验,正确的、科学的地震知识并不难懂,相反,还具有高度的形象性,因此应该相信受过一定教育的民众完全可以理解接受,对于其中模糊、分歧的地方,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理性的抉择。当然,要让民众从不知到知,有些代价(比如一时的恐慌)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因为担心引发这一时的恐慌,就始终不愿意把相关的研究情况公之于众,那么地震恐慌这道坎中国永远也迈不过去。日本的地震更加高发,那里的民众有足够的知识,就不再恐慌。仍以推测的“东海大地震”为例,尽管日本人已经放弃了预报其准确时间的打算,但是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机构出来主动提醒大家不可忽略其危害性,甚至宣传说可能会发生9级巨震,数万人死亡,也没见引发什么恐慌。这样的良性机制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相关内容

  • 浅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 浅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作者:刘劲柏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0期 摘 要: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 ...

  • 提高全民食品安全素质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战略根本
  • ・ ・!""#年第!!卷第!$期 特别关注 !"#$%&'()#*%+%,'"-&./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问题,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尽管"从农田到餐桌"各个环节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食品安全 ...

  • 关于对医疗体制改革的建议
  • 一. 现状 医疗保障不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2004年年底,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我国医疗服务费用的增速已超过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费用居高不下的直接后果是48.9%的居民生了病不去医院看病,29.6%的患者该住院却未 ...

  • "科普不仅是事业也是产业"
  • 科学家参与科普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201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的第十个年头.正如各地雨后春笋般的新建科技馆,虽然在这一领域中央及各级政府进行了较大的投入,但效果仍不令人满意.一个例子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从媒体到公众不断出现误读和误解. 毫无疑问,从航天事 ...

  • 我国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_刘庆炬
  • 2009年第6期第11卷(总第58期)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6,2009 GeneralNo.58,Vol.11 我国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刘庆炬 (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 ...

  • 济宁市全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
  • 济宁市全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一.竞赛目的: 旨在通过开全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 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本次知识竞赛以"挑战最强大脑"为主题,是一场集科 普知识试题征集与科普达人选拔.线上线下活动互动.现场竞赛于一身的大型科 普活动.2015 年济宁科 ...

  • 政协提案:建议太极拳成为全民健身首选运动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 政协提案:建议太极拳成为全民健身首选运动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2011-02-28 21:49:20 浏览 12499 次 | 评论 9 条 建议太极拳成为全民健身首选运动改善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草案)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伦理学. ...

  • 社会科学普及
  • 一.社科普及是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科学普及是现代科普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自然科学普及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不过,社科普及目前还没有一个共识的概念和定义.简单地讲,社科普及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向公众有效地传播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理论成果的实践活动,一般可以归纳为社科普及宣传.教育.服务 ...

  • 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
  • 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 冯建军 摘要:从教育均衡到优质均衡,已经成为新时期发达地区实现教育公平的先行追求.优质均衡是在资源配置均衡的基础上,实现质量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质量既包含国家统一标准的要求,也包含个体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国家质量标准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因此,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表现为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