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面试学习其核心目的就是要进行一场有效对话。而这场对话,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方(考官)问,一方(考生)答,从形式上来讲并非双向互动交流,而是考生单方进行阐述,考官无应答,无评价,属于向交谈。然而在“单一交流”的背后其实在进行一场深度的“有效对话”,即考官与考生在进行隐性的交流与互动。之所以称之为“隐性”,主要是因为这种交流并非即时的现场交流,而是以面试考核成绩这一评价机制在与考生进行交流与互动。从这个层面讲,每一道考题都是考官与考生进行交流的重要“话题”。因此,答好每一话题,展现自我的真知灼见才是取得面试成功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这一形式也正体现了公职招考的面试本质:形式客观,内容主观。以客观化的形式进行主观化的测试,从而体现了结构化面试内在的矛盾性。
然而,其内在的矛盾性也正显示其外在的统一性。结构化面试的主要目标是,在主客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借以实现公平选拔人才的目的。因此,尽管其在形式上尽一切所能弱化主观性,突出客观性,但其内容层面考察的却是求职者主观方面的各种能力。 5C学习框架正是在遵循结构化面试本质规律基础上,结合体验式教学模式特点而进行的学习设计。5c学习框架主要内容是概念形成(Conceptualize)、获取(Capture)、交流(Communicate)、思考(Consider)、巩固(Consolidate)这5个学习步骤,旨在指导考生如何通过自我学习,实现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过程。
一、概念
即面试的理论层面。这一阶段主要解决“面试是什么?尤其是公职面试是什么?”这一问题。使考生充分掌握面试本质,熟悉面试的特点,了解面试目的,从而掌握面试本身所蕴含的特质和规律。
公职招考面试是为国选才的一种形式,要求考生站在公职的立场上,以公职人员的思考方式,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语言表达艺术。这意味着考生要从公职角度,以公职人员的视野,运用官方主流话语形式,客观、理性、全面、审慎地分析、判断、解决问题。
(一)面试
1.面试概念:面试是以面对面交谈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在特定情景下由表及里的测评考生知识、经验、能力等与职业相关的综合素养的活动。
2.面试本质:面试是一种专门针对考生能力素养进行考察的人才测评手段。
3.面试目的:在面试中,考生需要在既定的时间内,将自身长期形成的,与职业相关的特质、能力和素养充分展现给考官,以彰显与所应聘岗位的匹配度。
(二)结构化面试
1.概念:
所谓结构化面试,就是根据对职位的分析,确定面试的测评要素,在每一个测评的维度上预先编制好面试题目并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面试过程遵照一种客观的评价程序,对被试者的表现进行数量化的分析,给出客观的评价标准。不同的评价者使用相同的评价尺度,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合理性。
2.特点:
该方法要求对试题构成、测评要素、评分标准、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和分数统计等各环节,必须事先按结构化要求进行规范性设计。
二、获取
知识层面。简而言之就是获取面试过程中所要掌握的各种知识。整体来看,可依据不同的获取途径,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性知识,包括时政相关的知识、哲理相关的知识。主要通过间接学习获得;一类是经验性知识,包括交往相关的知识、组织活动相关的知识、职业咨询相关的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实践经验获得。而这两类知识在结构化面试过程中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以综合素养测评的形式进行考核,即以杂糅形式出现,核心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分析力。
(一)时政相关的知识
时政相关的知识主要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的内容,几乎囊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力求全面的同时,更要聚焦当下的时政热点现象,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典型性。因此考生既要从宏观上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发展走向,更要从微观上了解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涉及民生的各个领域。以此为依据可将与时政相关的知识分为两类:
1.社会现象
获取正是将外在的信息(即知识)进行消化、提炼、升华的内化过程。因此现象类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针对各种热点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系统钻研。考生首先要熟悉现象发生的背景、原因,并据此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内化的过程,而在言语表达时,则是由深入浅,外化的过程。“获取”正是为这一外化过程做准备。
2.公共政策
政策类问题本质上在于考察考生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政策解读能力。在我国《公职人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的第一条中明确要求:公职人员应“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非分明”,并能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政策类与现象类有所不同。现象类主要是针对某一现象进行深入挖掘,找到问题根本,提出解决方法。而政策类这主要针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和判断。指明其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成效。政策一般从利弊两方面进行辨证分析。
现象是:通过现象→指明问题→提出对策;
政策是:通过政策→利弊分析→判断成效;
政策一般都是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本质上讲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对政策的分析实质上是对方法的分析,其目的是检测政策的实施成效,以便适时做出调整和更正,而对现象的分析正好与此相反,其目的是透过现象,指出问题,寻找对策。因此,我们要清楚,虽然同属时政类知识,其分析过程和分析的目的要因题而异,分清类别。
政策效果的实现依赖于强有力的落实执行,同时也受限于政策制定者自身的决策能力以及客观条件,因此对政策效果的判断要力求“客观”而不能仅仅以“支持”与“反对”,“赞同”与“不赞同”,甚至是“好”与“不好”等主观情绪性的词语进行表达。考生要善于运用辩证(对立的、联系的、发展的)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并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主要从四个维度进行判断:
是否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是否规范社会行为;
是否解决社会问题;
是否促进社会发展。
(二)哲理相关的知识
哲理的基本涵义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在面试层面来讲,它是指人的核心价值观,包括职业观、人生观,是对考生职业价值本源的考察。对于哲理性知识的获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厚积薄发,通过大量名言警句和事例故事的积累,找到其规律和共性,再结合岗位本身的要求进行表述。常见的哲理知识主要有两类:
1.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主要囊括古今中外各类名言,包括:名人名言、流行语、俗语、领导人讲话。古代名言、名人名言、流行语、俗语主要考查考生的职业观、人生观等。领导人讲话则多涉及干群关系和党风建设方面的讲话,主要考查考生思想认识方面的领悟。这类题目最重要的特点是,内容包罗万象,阐释天马行空,最能展示事物的普遍规律。殊不知,考官并不想了解天下万物的本源,他最想知道的是职业层面的“你”是如何看待事物和问题的。因此,考生要善于从共性中找个性,学会从职业角度解答哲理性问题。
2.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主要指用一则生动的故事来阐释人生哲理。其中也包括原理效应。这方面知识主要通过由分到总和由总到分的双向过程来获取。
分→总:通过对整则故事的分析总结其阐述的哲理。
总→分:通过该哲理,从职业发展角度进行多层面分析。
(三)交往相关的知识
人际交往相关的题目主要考察的是考生面对与领导、同事、群众各种矛盾尴尬情景的处理能力,总的来说就是人际交往意识和交往技巧。据此可以看出,这类知识的获取主要与实践经验相关,并非客观知识掌握。因此获取的途径主要是经验的传授。经验性知识最适合体验式教学法,通过还原情景展现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让考生获得“真实”的人际经验,从而有效传达相应的知识。人际交往意识与交往的技巧主要从两方面来体现:
1.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处理
与领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即上下级关系的处理,一般包含上级与下级两个主体,这里首先明确的是权责意识,以服从和尊重为原则,进行矛盾的处理;此外考生要注意,除了明确权责意识,遇到矛盾还要有担当意识,要勇于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强调自省和反思。二是不同级别的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处理。这种类型一般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一般为三个主体,相对关系比较复杂,首先要对矛盾注意梳理,并逐个解决各个矛盾,对于复杂矛盾的解决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感和条理性,要坚持不能越级汇报、重视直属领导意见的原则进行矛盾处理。
2.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
与同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同级同事之间的矛盾处理。一般包含两个主体,主要以完成工作为核心目标,坚持“合作的原则”,因为任何工作都不能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同事间的协调与配合;同时要注意与不同性格的同事相处问题,要以工作为干,人际为枝,一切以完成工作为主。二是老同事与新同事之间的矛盾处理。一般包含两个主体,或三个主体,矛盾相对比较复杂,因此,要本着换位思考,工作为主的原则,多做自我反思,从自身找原因,才能更便于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
(二)哲理相关的知识
哲理的基本涵义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在面试层面来讲,它是指人的核心价值观,包括职业观、人生观,是对考生职业价值本源的考察。对于哲理性知识的获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厚积薄发,通过大量名言警句和事例故事的积累,找到其规律和共性,再结合岗位本身的要求进行表述。常见的哲理知识主要有两类:
1.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主要囊括古今中外各类名言,包括:名人名言、流行语、俗语、领导人讲话。古代名言、名人名言、流行语、俗语主要考查考生的职业观、人生观等。领导人讲话则多涉及干群关系和党风建设方面的讲话,主要考查考生思想认识方面的领悟。这类题目最重要的特点是,内容包罗万象,阐释天马行空,最能展示事物的普遍规律。殊不知,考
官并不想了解天下万物的本源,他最想知道的是职业层面的“你”是如何看待事物和问题的。因此,考生要善于从共性中找个性,学会从职业角度解答哲理性问题。
2.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主要指用一则生动的故事来阐释人生哲理。其中也包括原理效应。这方面知识主要通过由分到总和由总到分的双向过程来获取。
分→总:通过对整则故事的分析总结其阐述的哲理。
总→分:通过该哲理,从职业发展角度进行多层面分析。
(三)交往相关的知识
人际交往相关的题目主要考察的是考生面对与领导、同事、群众各种矛盾尴尬情景的处理能力,总的来说就是人际交往意识和交往技巧。据此可以看出,这类知识的获取主要与实践经验相关,并非客观知识掌握。因此获取的途径主要是经验的传授。经验性知识最适合体验式教学法,通过还原情景展现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让考生获得“真实”的人际经验,从而有效传达相应的知识。人际交往意识与交往的技巧主要从两方面来体现:
1.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处理
与领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即上下级关系的处理,一般包含上级与下级两个主体,这里首先明确的是权责意识,以服从和尊重为原则,进行矛盾的处理;此外考生要注意,除了明确权责意识,遇到矛盾还要有担当意识,要勇于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强调自省和反思。二是不同级别的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处理。这种类型一般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一般为三个主体,相对关系比较复杂,首先要对矛盾注意梳理,并逐个解决各个矛盾,对于复杂矛盾的解决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感和条理性,要坚持不能越级汇报、重视直属领导意见的原则进行矛盾处理。
2.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
与同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同级同事之间的矛盾处理。一般包含两个主体,主要以完成工作为核心目标,坚持“合作的原则”,因为任何工作都不能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同事间的协调与配合;同时要注意与不同性格的同事相处问题,要以工作为干,人际为枝,一切以完成工作为主。二是老同事与新同事之间的矛盾处理。一般包含两个主体,或三个主体,矛盾相对比较复杂,因此,要本着换位思考,工作为主的原则,多做自我反思,从自身找原因,才能更便于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
1.意愿动机:兴趣——“我想做”——积极主动的职业意愿。
考生对于公职岗位有着强烈的主观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职业与兴趣统一,从兴趣中获得的原始乐趣能够降低职业倦怠,提高工作的满足感。因此,将兴趣动机作为择业的参考依据是体现职业稳定性的最直观方法。
但是,兴趣仅仅是一种感官体验下的冲动,这种冲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退,甚至产生职业倦怠,转变成为职业生涯中的不稳定性因素。公职岗位工作多为事务性工作,琐碎庞杂,且偏重基层。因此,仅仅以个人兴趣作为职业选择的出发点是远远不够的。
2.能力动机:乐趣——“我能做”——平衡理性的职业心态。 为了避免兴趣消退所致的职业倦怠成为职业生涯中的不稳定因素,需要在兴趣基础上建立一种更为高级的动机形式,这种形式就是“乐趣”。所谓乐趣,就是在兴趣基础上加入能力。在强烈的主观意愿基础上,有足够的天赋、能力和才干支持和促使个体在兴趣领域表现出众、有所成就,从而获取更高且更为持久的满足感。
乐趣体现的是考生对自身能力的审慎,即考生从岗位实际、客观上的需求出发,对自身能力进行的一种理性评估。这种评估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平衡理性的择业心态,不是“任性”的仅从兴趣角度出发,而是权衡自身能力是否满足岗位需求,是一种务实的择业态度,是对自身发展以及单位人才需求负责的表现。同时,乐趣也是考生对于自己能够驾驭和胜任工作的一种自信表现,以及通过所报考岗位充分施展自身才华的期待。
3.价值观动机:志趣——“我该做”——长期稳定的职业追求。
在兴趣和乐趣的基础上加入价值观,就成为了“志趣”。
志趣带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即在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寻求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价值观是决定人行为方式的最根本准则,坚守并贯彻自我信念是人类共有的本性。对于考生而言,当从事公职岗位工作不再是仅仅为了个人的冲动和满足感,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和社会价值与成就时,职业就变成了事业,长期且稳定的职业追求便随之形成。这种追求会成为考生在职业生涯中唯一不变的信条和准则,很难被外界因素的变化所影响。
公职岗位的价值理念中有着很强的“小我”甚至“无我”理念,以及利他、利众倾向;公共管理与服务事业是保障国家稳定运转,促进社会进步与长久发展的核心;公职人员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执行者,也是历史变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之一。诸如此类的价值理念,都可以成为考生终其一生投身公共服务事业的有力依据。因此,唯有将志趣作为择业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参考因素,才能向考官证明考生对于公职岗位抱有“长期稳定的职业追求”。
面试是一种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行人才选拔的方式,结构化面试更是如此,在九大测评要素中,言语表达能力是贯穿于面试各类题型的始终的,对考生的整体表现影响十分重大。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组织方面的问题。很多同学平时说话很流畅,但是一到考场就会出现卡壳、口头语多、嗯啊不停等诸多现象。
那么如何去克服这些问题呢?祝凤岚老师认为可以总结成一句话:打牢基础,分清条理,提高自信,多加练习。从具体做法来看,可以有以下几点:
第一,充实内容,打好基础。很多同学都很纳闷:我平时说话特别顺畅,甚至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可为什么一到面试考场,甚至是模拟的考场,都会紧张到话都说不利索的程度呢?祝凤岚老师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内容,不知道要说什么。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我们平时说话很少有卡壳,在谈论到擅长的专业领域时,甚至会口若悬河。原因就在于,平时谈话的内容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就是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而面试由于要涉及到一些宏观的问题,很多内容都是我们日常所不熟悉的,很少会提及到的,因此,很多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总会感觉到没话说,甚至有些考生会觉得说的那些话像是别人的。
那么针对这一问题,中公教育专家建议:我们最根本的还是要在短时间内迅速熟悉党的相关政策法规,熟悉一些政策性,专业性语言,并对面试中经常会出现的各类民生问题有系统的准备,只有内容熟悉了,面对面试,我们才会有话可说,进而才有可能流畅。
第二,深入思考,理清条理。对于面试中会出现的各类题型,中公教育专家都给出了相应的解答思路,就拿综合分析能力测试的这类题目,无论是时政类还是哲理类题目,考生必须遵循的打的思路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时政类题目来说,提出问题就是要根据事实点明本质,亮明观点。接下来就是分析问题的过程,而分析问题无外乎是从原因、背景、影响、作用等方面来进行,如果再往深处说,那么考生需要考虑的就是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等主体,政策、法规、教育、道德等内容。分析结束之后,就是要根据分析的内容提出解决方案。
我们能看到,无论是什么题目的分析,最终都会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主体,每一个具体的层面上来,那么我们在答题的时候要做到的就是分清楚条理,原因有哪些方面构成,每一方面都是什么,有什么具体原因;影响有哪些方面,分别有什么影响,一定要把每一句想说的话分到每一个小的类别中去。
答题时有条理,一方面可以让你的内容更清晰地让考官知道,同时也是一个自身素质的展现,毕竟人们都喜欢思维清晰的人。
第三,用好连接词。对于快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用好连接词是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方法。很多同学在答题的过程中会出现条理混乱的现象,尽管他们自身都觉得自己讲的很有条理,说起来的时候都能一条条地解释清楚说的都是什么。其实这种现象就是没有恰当使用,甚至是没有使用连接词造成的后果。好的连接词是什么呢,应该是自然的,流畅地,而不光是硬邦邦的第一、第二、第三。“除此之外,**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从**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这类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句子则能够为我们的答案增色不少。
第四,保持自信。考官的引导语中一般有这样的话:希望通过面对面的交谈,增进对考生的了解。而这里了解的内容都有什么呢,光是考生拿到的那几道题目吗?显然不是,之所以会在笔试后又设置面试,就是想通过交谈更进一步地考察考生整体的素质是否和岗位要求相匹配,因此,考生在面试过程中表现出的整体素质,个人修养,包括气质气场,
都是考官考量的内容。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自信往往会帮助考生有一个良好的状态,状态好了,答题也会跟着流畅起来,甚至,自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掩盖考生在内容方面的不足。所以,放平心态,保持自信,对于考生备考也十分重要。
结构化面试学习其核心目的就是要进行一场有效对话。而这场对话,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方(考官)问,一方(考生)答,从形式上来讲并非双向互动交流,而是考生单方进行阐述,考官无应答,无评价,属于向交谈。然而在“单一交流”的背后其实在进行一场深度的“有效对话”,即考官与考生在进行隐性的交流与互动。之所以称之为“隐性”,主要是因为这种交流并非即时的现场交流,而是以面试考核成绩这一评价机制在与考生进行交流与互动。从这个层面讲,每一道考题都是考官与考生进行交流的重要“话题”。因此,答好每一话题,展现自我的真知灼见才是取得面试成功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这一形式也正体现了公职招考的面试本质:形式客观,内容主观。以客观化的形式进行主观化的测试,从而体现了结构化面试内在的矛盾性。
然而,其内在的矛盾性也正显示其外在的统一性。结构化面试的主要目标是,在主客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借以实现公平选拔人才的目的。因此,尽管其在形式上尽一切所能弱化主观性,突出客观性,但其内容层面考察的却是求职者主观方面的各种能力。 5C学习框架正是在遵循结构化面试本质规律基础上,结合体验式教学模式特点而进行的学习设计。5c学习框架主要内容是概念形成(Conceptualize)、获取(Capture)、交流(Communicate)、思考(Consider)、巩固(Consolidate)这5个学习步骤,旨在指导考生如何通过自我学习,实现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过程。
一、概念
即面试的理论层面。这一阶段主要解决“面试是什么?尤其是公职面试是什么?”这一问题。使考生充分掌握面试本质,熟悉面试的特点,了解面试目的,从而掌握面试本身所蕴含的特质和规律。
公职招考面试是为国选才的一种形式,要求考生站在公职的立场上,以公职人员的思考方式,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语言表达艺术。这意味着考生要从公职角度,以公职人员的视野,运用官方主流话语形式,客观、理性、全面、审慎地分析、判断、解决问题。
(一)面试
1.面试概念:面试是以面对面交谈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在特定情景下由表及里的测评考生知识、经验、能力等与职业相关的综合素养的活动。
2.面试本质:面试是一种专门针对考生能力素养进行考察的人才测评手段。
3.面试目的:在面试中,考生需要在既定的时间内,将自身长期形成的,与职业相关的特质、能力和素养充分展现给考官,以彰显与所应聘岗位的匹配度。
(二)结构化面试
1.概念:
所谓结构化面试,就是根据对职位的分析,确定面试的测评要素,在每一个测评的维度上预先编制好面试题目并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面试过程遵照一种客观的评价程序,对被试者的表现进行数量化的分析,给出客观的评价标准。不同的评价者使用相同的评价尺度,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合理性。
2.特点:
该方法要求对试题构成、测评要素、评分标准、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和分数统计等各环节,必须事先按结构化要求进行规范性设计。
二、获取
知识层面。简而言之就是获取面试过程中所要掌握的各种知识。整体来看,可依据不同的获取途径,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性知识,包括时政相关的知识、哲理相关的知识。主要通过间接学习获得;一类是经验性知识,包括交往相关的知识、组织活动相关的知识、职业咨询相关的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实践经验获得。而这两类知识在结构化面试过程中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以综合素养测评的形式进行考核,即以杂糅形式出现,核心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分析力。
(一)时政相关的知识
时政相关的知识主要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的内容,几乎囊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力求全面的同时,更要聚焦当下的时政热点现象,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典型性。因此考生既要从宏观上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发展走向,更要从微观上了解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涉及民生的各个领域。以此为依据可将与时政相关的知识分为两类:
1.社会现象
获取正是将外在的信息(即知识)进行消化、提炼、升华的内化过程。因此现象类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针对各种热点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系统钻研。考生首先要熟悉现象发生的背景、原因,并据此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内化的过程,而在言语表达时,则是由深入浅,外化的过程。“获取”正是为这一外化过程做准备。
2.公共政策
政策类问题本质上在于考察考生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政策解读能力。在我国《公职人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的第一条中明确要求:公职人员应“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非分明”,并能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政策类与现象类有所不同。现象类主要是针对某一现象进行深入挖掘,找到问题根本,提出解决方法。而政策类这主要针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和判断。指明其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成效。政策一般从利弊两方面进行辨证分析。
现象是:通过现象→指明问题→提出对策;
政策是:通过政策→利弊分析→判断成效;
政策一般都是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本质上讲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对政策的分析实质上是对方法的分析,其目的是检测政策的实施成效,以便适时做出调整和更正,而对现象的分析正好与此相反,其目的是透过现象,指出问题,寻找对策。因此,我们要清楚,虽然同属时政类知识,其分析过程和分析的目的要因题而异,分清类别。
政策效果的实现依赖于强有力的落实执行,同时也受限于政策制定者自身的决策能力以及客观条件,因此对政策效果的判断要力求“客观”而不能仅仅以“支持”与“反对”,“赞同”与“不赞同”,甚至是“好”与“不好”等主观情绪性的词语进行表达。考生要善于运用辩证(对立的、联系的、发展的)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并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主要从四个维度进行判断:
是否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是否规范社会行为;
是否解决社会问题;
是否促进社会发展。
(二)哲理相关的知识
哲理的基本涵义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在面试层面来讲,它是指人的核心价值观,包括职业观、人生观,是对考生职业价值本源的考察。对于哲理性知识的获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厚积薄发,通过大量名言警句和事例故事的积累,找到其规律和共性,再结合岗位本身的要求进行表述。常见的哲理知识主要有两类:
1.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主要囊括古今中外各类名言,包括:名人名言、流行语、俗语、领导人讲话。古代名言、名人名言、流行语、俗语主要考查考生的职业观、人生观等。领导人讲话则多涉及干群关系和党风建设方面的讲话,主要考查考生思想认识方面的领悟。这类题目最重要的特点是,内容包罗万象,阐释天马行空,最能展示事物的普遍规律。殊不知,考官并不想了解天下万物的本源,他最想知道的是职业层面的“你”是如何看待事物和问题的。因此,考生要善于从共性中找个性,学会从职业角度解答哲理性问题。
2.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主要指用一则生动的故事来阐释人生哲理。其中也包括原理效应。这方面知识主要通过由分到总和由总到分的双向过程来获取。
分→总:通过对整则故事的分析总结其阐述的哲理。
总→分:通过该哲理,从职业发展角度进行多层面分析。
(三)交往相关的知识
人际交往相关的题目主要考察的是考生面对与领导、同事、群众各种矛盾尴尬情景的处理能力,总的来说就是人际交往意识和交往技巧。据此可以看出,这类知识的获取主要与实践经验相关,并非客观知识掌握。因此获取的途径主要是经验的传授。经验性知识最适合体验式教学法,通过还原情景展现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让考生获得“真实”的人际经验,从而有效传达相应的知识。人际交往意识与交往的技巧主要从两方面来体现:
1.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处理
与领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即上下级关系的处理,一般包含上级与下级两个主体,这里首先明确的是权责意识,以服从和尊重为原则,进行矛盾的处理;此外考生要注意,除了明确权责意识,遇到矛盾还要有担当意识,要勇于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强调自省和反思。二是不同级别的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处理。这种类型一般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一般为三个主体,相对关系比较复杂,首先要对矛盾注意梳理,并逐个解决各个矛盾,对于复杂矛盾的解决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感和条理性,要坚持不能越级汇报、重视直属领导意见的原则进行矛盾处理。
2.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
与同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同级同事之间的矛盾处理。一般包含两个主体,主要以完成工作为核心目标,坚持“合作的原则”,因为任何工作都不能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同事间的协调与配合;同时要注意与不同性格的同事相处问题,要以工作为干,人际为枝,一切以完成工作为主。二是老同事与新同事之间的矛盾处理。一般包含两个主体,或三个主体,矛盾相对比较复杂,因此,要本着换位思考,工作为主的原则,多做自我反思,从自身找原因,才能更便于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
(二)哲理相关的知识
哲理的基本涵义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在面试层面来讲,它是指人的核心价值观,包括职业观、人生观,是对考生职业价值本源的考察。对于哲理性知识的获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厚积薄发,通过大量名言警句和事例故事的积累,找到其规律和共性,再结合岗位本身的要求进行表述。常见的哲理知识主要有两类:
1.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主要囊括古今中外各类名言,包括:名人名言、流行语、俗语、领导人讲话。古代名言、名人名言、流行语、俗语主要考查考生的职业观、人生观等。领导人讲话则多涉及干群关系和党风建设方面的讲话,主要考查考生思想认识方面的领悟。这类题目最重要的特点是,内容包罗万象,阐释天马行空,最能展示事物的普遍规律。殊不知,考
官并不想了解天下万物的本源,他最想知道的是职业层面的“你”是如何看待事物和问题的。因此,考生要善于从共性中找个性,学会从职业角度解答哲理性问题。
2.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主要指用一则生动的故事来阐释人生哲理。其中也包括原理效应。这方面知识主要通过由分到总和由总到分的双向过程来获取。
分→总:通过对整则故事的分析总结其阐述的哲理。
总→分:通过该哲理,从职业发展角度进行多层面分析。
(三)交往相关的知识
人际交往相关的题目主要考察的是考生面对与领导、同事、群众各种矛盾尴尬情景的处理能力,总的来说就是人际交往意识和交往技巧。据此可以看出,这类知识的获取主要与实践经验相关,并非客观知识掌握。因此获取的途径主要是经验的传授。经验性知识最适合体验式教学法,通过还原情景展现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让考生获得“真实”的人际经验,从而有效传达相应的知识。人际交往意识与交往的技巧主要从两方面来体现:
1.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处理
与领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即上下级关系的处理,一般包含上级与下级两个主体,这里首先明确的是权责意识,以服从和尊重为原则,进行矛盾的处理;此外考生要注意,除了明确权责意识,遇到矛盾还要有担当意识,要勇于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强调自省和反思。二是不同级别的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处理。这种类型一般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一般为三个主体,相对关系比较复杂,首先要对矛盾注意梳理,并逐个解决各个矛盾,对于复杂矛盾的解决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感和条理性,要坚持不能越级汇报、重视直属领导意见的原则进行矛盾处理。
2.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
与同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同级同事之间的矛盾处理。一般包含两个主体,主要以完成工作为核心目标,坚持“合作的原则”,因为任何工作都不能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同事间的协调与配合;同时要注意与不同性格的同事相处问题,要以工作为干,人际为枝,一切以完成工作为主。二是老同事与新同事之间的矛盾处理。一般包含两个主体,或三个主体,矛盾相对比较复杂,因此,要本着换位思考,工作为主的原则,多做自我反思,从自身找原因,才能更便于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
1.意愿动机:兴趣——“我想做”——积极主动的职业意愿。
考生对于公职岗位有着强烈的主观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职业与兴趣统一,从兴趣中获得的原始乐趣能够降低职业倦怠,提高工作的满足感。因此,将兴趣动机作为择业的参考依据是体现职业稳定性的最直观方法。
但是,兴趣仅仅是一种感官体验下的冲动,这种冲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退,甚至产生职业倦怠,转变成为职业生涯中的不稳定性因素。公职岗位工作多为事务性工作,琐碎庞杂,且偏重基层。因此,仅仅以个人兴趣作为职业选择的出发点是远远不够的。
2.能力动机:乐趣——“我能做”——平衡理性的职业心态。 为了避免兴趣消退所致的职业倦怠成为职业生涯中的不稳定因素,需要在兴趣基础上建立一种更为高级的动机形式,这种形式就是“乐趣”。所谓乐趣,就是在兴趣基础上加入能力。在强烈的主观意愿基础上,有足够的天赋、能力和才干支持和促使个体在兴趣领域表现出众、有所成就,从而获取更高且更为持久的满足感。
乐趣体现的是考生对自身能力的审慎,即考生从岗位实际、客观上的需求出发,对自身能力进行的一种理性评估。这种评估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平衡理性的择业心态,不是“任性”的仅从兴趣角度出发,而是权衡自身能力是否满足岗位需求,是一种务实的择业态度,是对自身发展以及单位人才需求负责的表现。同时,乐趣也是考生对于自己能够驾驭和胜任工作的一种自信表现,以及通过所报考岗位充分施展自身才华的期待。
3.价值观动机:志趣——“我该做”——长期稳定的职业追求。
在兴趣和乐趣的基础上加入价值观,就成为了“志趣”。
志趣带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即在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寻求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价值观是决定人行为方式的最根本准则,坚守并贯彻自我信念是人类共有的本性。对于考生而言,当从事公职岗位工作不再是仅仅为了个人的冲动和满足感,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和社会价值与成就时,职业就变成了事业,长期且稳定的职业追求便随之形成。这种追求会成为考生在职业生涯中唯一不变的信条和准则,很难被外界因素的变化所影响。
公职岗位的价值理念中有着很强的“小我”甚至“无我”理念,以及利他、利众倾向;公共管理与服务事业是保障国家稳定运转,促进社会进步与长久发展的核心;公职人员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执行者,也是历史变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之一。诸如此类的价值理念,都可以成为考生终其一生投身公共服务事业的有力依据。因此,唯有将志趣作为择业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参考因素,才能向考官证明考生对于公职岗位抱有“长期稳定的职业追求”。
面试是一种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行人才选拔的方式,结构化面试更是如此,在九大测评要素中,言语表达能力是贯穿于面试各类题型的始终的,对考生的整体表现影响十分重大。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组织方面的问题。很多同学平时说话很流畅,但是一到考场就会出现卡壳、口头语多、嗯啊不停等诸多现象。
那么如何去克服这些问题呢?祝凤岚老师认为可以总结成一句话:打牢基础,分清条理,提高自信,多加练习。从具体做法来看,可以有以下几点:
第一,充实内容,打好基础。很多同学都很纳闷:我平时说话特别顺畅,甚至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可为什么一到面试考场,甚至是模拟的考场,都会紧张到话都说不利索的程度呢?祝凤岚老师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内容,不知道要说什么。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我们平时说话很少有卡壳,在谈论到擅长的专业领域时,甚至会口若悬河。原因就在于,平时谈话的内容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就是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而面试由于要涉及到一些宏观的问题,很多内容都是我们日常所不熟悉的,很少会提及到的,因此,很多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总会感觉到没话说,甚至有些考生会觉得说的那些话像是别人的。
那么针对这一问题,中公教育专家建议:我们最根本的还是要在短时间内迅速熟悉党的相关政策法规,熟悉一些政策性,专业性语言,并对面试中经常会出现的各类民生问题有系统的准备,只有内容熟悉了,面对面试,我们才会有话可说,进而才有可能流畅。
第二,深入思考,理清条理。对于面试中会出现的各类题型,中公教育专家都给出了相应的解答思路,就拿综合分析能力测试的这类题目,无论是时政类还是哲理类题目,考生必须遵循的打的思路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时政类题目来说,提出问题就是要根据事实点明本质,亮明观点。接下来就是分析问题的过程,而分析问题无外乎是从原因、背景、影响、作用等方面来进行,如果再往深处说,那么考生需要考虑的就是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等主体,政策、法规、教育、道德等内容。分析结束之后,就是要根据分析的内容提出解决方案。
我们能看到,无论是什么题目的分析,最终都会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主体,每一个具体的层面上来,那么我们在答题的时候要做到的就是分清楚条理,原因有哪些方面构成,每一方面都是什么,有什么具体原因;影响有哪些方面,分别有什么影响,一定要把每一句想说的话分到每一个小的类别中去。
答题时有条理,一方面可以让你的内容更清晰地让考官知道,同时也是一个自身素质的展现,毕竟人们都喜欢思维清晰的人。
第三,用好连接词。对于快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用好连接词是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方法。很多同学在答题的过程中会出现条理混乱的现象,尽管他们自身都觉得自己讲的很有条理,说起来的时候都能一条条地解释清楚说的都是什么。其实这种现象就是没有恰当使用,甚至是没有使用连接词造成的后果。好的连接词是什么呢,应该是自然的,流畅地,而不光是硬邦邦的第一、第二、第三。“除此之外,**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从**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这类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句子则能够为我们的答案增色不少。
第四,保持自信。考官的引导语中一般有这样的话:希望通过面对面的交谈,增进对考生的了解。而这里了解的内容都有什么呢,光是考生拿到的那几道题目吗?显然不是,之所以会在笔试后又设置面试,就是想通过交谈更进一步地考察考生整体的素质是否和岗位要求相匹配,因此,考生在面试过程中表现出的整体素质,个人修养,包括气质气场,
都是考官考量的内容。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自信往往会帮助考生有一个良好的状态,状态好了,答题也会跟着流畅起来,甚至,自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掩盖考生在内容方面的不足。所以,放平心态,保持自信,对于考生备考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