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保守自己的秘密

  在这个现实大于想象力的时代,尽管层出不穷、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社会新闻,将我们的感官世界和内心世界“磨损”得日渐麻木和冷漠――不时有人感叹:还有什么样的残酷和恶不会发生呢?而对一切熟视无睹或者漠然处之的态度则是开在这个时代身上的“恶之花”――但是,处在时代夹缝中的文学,有时会穿透社会新闻或人间悲喜,展示出它独特的悲悯和忧伤来,这悲悯和忧伤也许隐秘而微弱,但它总在提醒靠近它的人们:保持自己的敏感和善意。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是对抗“恶之花”的一味良药。

  李新立的散文《脆弱的石头》记叙的是这样一件事:矿山装卸工小张在作业时,被山顶滚落的浮石砸中了小腿,小腿粉碎性骨折,没能保住,截肢,小张残疾了。从一个健全人瞬间变成残疾人,小张的痛苦不言而喻。这是一次工伤事故,矿山负责。小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留在矿山看守仓库,每月有收入;一种是一次性领取四万多元的赔偿金后,自谋出路。小张并不愿意选第二种,但他“坚强”的妻子执意要一次性领取赔偿金,否则跟小张离婚。小张选择了第二种后,离开矿山了。

  应该说,这个平常而残酷的故事,与那些更残酷更离奇的故事相比,连新闻都算不上。假使这个故事还有那么一点“新闻性”,值得记者来采写的话,那么这则故事就会变成我上面的复述文字――成为一则没有情感温度和叙述感染力的新闻。但是,当这个故事在李新立的笔下成为一篇文学作品时,它却显示出文学的悲悯和忧伤来,拥有了让人触动和感慨的力量。

  同样是文字,同样是语言的叙述,一个“公事公办”、不冷不热;一个饱含悲悯、充满忧伤,这悲悯和忧伤从何而来?就我理解,文学它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经验、情感中最隐秘、最动人的一角。以《脆弱的石头》为例,文字的悲悯和忧伤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来自有血有肉的叙述者“我”的出现。“我”是文章的叙述者,是矿山总部办公室文员,协助领导处理这次事故,也是此事的见闻者。“我”的出现,让这个故事表现的维度多起来:事故的发生、抢救、接待小张妻子、探访小张穷困的家等等,这些维度让一个矿山的个人事故变成了一个人物的命运故事;更重要的是,“我”的出现让这个故事变得有温度和态度来,“我”并不建议小张一次性领取赔偿金,担心小张以后的生活没保障;我在把钱交给小张时,看着小张一生中可能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现金时的紧张和兴奋,叮咛他保管好。文章最后,“我”写道:“时间真快,到二○一二年,我也失业漂泊了,但有些事情一生总难以忘却。比如,二○○四年的这件事情――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好否。”这是一段点睛之笔,“我”也是一个生活的失意者,也“失业飘泊”了,但我仍记挂着小张他们,“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好否”?文章到这里,所有的悲悯和忧伤都涌出来了,弱者对弱者的同情,让人触动。

  《脆弱的石头》中的“我”,很容易让人想起鲁迅先生《孔乙己》中的“我”――那个小伙计,孔乙己的悲剧生命就是通过“我”叙述出来的,“我”是见闻者――让故事真实;“我”也是瞧不上孔乙己的人――让故事有了温度。所以《脆弱的石头》中的“我”与《孔乙己》中的“我”有了异曲同工之妙,文学的力量――悲悯和忧伤――就是从这些细小的表达中渗透出来的。而在新闻或者其他非文学的表述中,是很少见到这样的“我”的。

  另一方面来自文学保守自己的秘密。《脆弱的石头》表现出了一种忧伤的情怀――为那对不幸的夫妻担忧,这情怀是通过对人物不可捉摸的内心的叙述达到的。小张老实,家穷,怕老婆;妻子“坚强”,丈夫出事了,不闻不问,也不伤心,本来从长远来说,丈夫继续在矿山做事往后的日子更稳当,但妻子要求丈夫一次性领取赔偿金,用离婚要挟,为了将家维持下去,丈夫答应了。文章对妻子的叙述,实质上是对人性秘密的一个叙述:妻子为什么执意要做这种不合常理的决定?是对一次性四万元钱的“垂涎”吗?是想骗走钱后抛弃可怜的小张吗?他们最终的结局会如何呢?这是问题都成为文章的秘密,也成为读者思索的问题,最终也成为文学的魅力所在――发现并保留人性和生活的秘密。而新闻故事不同,它的目的是揭露秘密并公开秘密。

  文学的优势在于保守自己的秘密,这个观点是美国著名评论家希利斯・米勒的,他认为隐藏秘密,永不揭示它们,这是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俄国的著名语言学家雅各布森也在追问:“是什么东西使一段语言叙述成为艺术品?”他从语言学的角度认为是语言的诗性――语言的诗性是最接近语言的――使一段叙述成为艺术品。如果跳出语言学,至少我们还可以做出推断:文学对自己秘密的保守以及独一无二的排他性的个体的叙述,也会使一段叙述成为艺术品。

  就像我们提到的这篇散文《脆弱的石头》。石头很脆弱吗?

  石华鹏,文学评论家,现居福建福州。

  在这个现实大于想象力的时代,尽管层出不穷、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社会新闻,将我们的感官世界和内心世界“磨损”得日渐麻木和冷漠――不时有人感叹:还有什么样的残酷和恶不会发生呢?而对一切熟视无睹或者漠然处之的态度则是开在这个时代身上的“恶之花”――但是,处在时代夹缝中的文学,有时会穿透社会新闻或人间悲喜,展示出它独特的悲悯和忧伤来,这悲悯和忧伤也许隐秘而微弱,但它总在提醒靠近它的人们:保持自己的敏感和善意。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是对抗“恶之花”的一味良药。

  李新立的散文《脆弱的石头》记叙的是这样一件事:矿山装卸工小张在作业时,被山顶滚落的浮石砸中了小腿,小腿粉碎性骨折,没能保住,截肢,小张残疾了。从一个健全人瞬间变成残疾人,小张的痛苦不言而喻。这是一次工伤事故,矿山负责。小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留在矿山看守仓库,每月有收入;一种是一次性领取四万多元的赔偿金后,自谋出路。小张并不愿意选第二种,但他“坚强”的妻子执意要一次性领取赔偿金,否则跟小张离婚。小张选择了第二种后,离开矿山了。

  应该说,这个平常而残酷的故事,与那些更残酷更离奇的故事相比,连新闻都算不上。假使这个故事还有那么一点“新闻性”,值得记者来采写的话,那么这则故事就会变成我上面的复述文字――成为一则没有情感温度和叙述感染力的新闻。但是,当这个故事在李新立的笔下成为一篇文学作品时,它却显示出文学的悲悯和忧伤来,拥有了让人触动和感慨的力量。

  同样是文字,同样是语言的叙述,一个“公事公办”、不冷不热;一个饱含悲悯、充满忧伤,这悲悯和忧伤从何而来?就我理解,文学它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经验、情感中最隐秘、最动人的一角。以《脆弱的石头》为例,文字的悲悯和忧伤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来自有血有肉的叙述者“我”的出现。“我”是文章的叙述者,是矿山总部办公室文员,协助领导处理这次事故,也是此事的见闻者。“我”的出现,让这个故事表现的维度多起来:事故的发生、抢救、接待小张妻子、探访小张穷困的家等等,这些维度让一个矿山的个人事故变成了一个人物的命运故事;更重要的是,“我”的出现让这个故事变得有温度和态度来,“我”并不建议小张一次性领取赔偿金,担心小张以后的生活没保障;我在把钱交给小张时,看着小张一生中可能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现金时的紧张和兴奋,叮咛他保管好。文章最后,“我”写道:“时间真快,到二○一二年,我也失业漂泊了,但有些事情一生总难以忘却。比如,二○○四年的这件事情――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好否。”这是一段点睛之笔,“我”也是一个生活的失意者,也“失业飘泊”了,但我仍记挂着小张他们,“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好否”?文章到这里,所有的悲悯和忧伤都涌出来了,弱者对弱者的同情,让人触动。

  《脆弱的石头》中的“我”,很容易让人想起鲁迅先生《孔乙己》中的“我”――那个小伙计,孔乙己的悲剧生命就是通过“我”叙述出来的,“我”是见闻者――让故事真实;“我”也是瞧不上孔乙己的人――让故事有了温度。所以《脆弱的石头》中的“我”与《孔乙己》中的“我”有了异曲同工之妙,文学的力量――悲悯和忧伤――就是从这些细小的表达中渗透出来的。而在新闻或者其他非文学的表述中,是很少见到这样的“我”的。

  另一方面来自文学保守自己的秘密。《脆弱的石头》表现出了一种忧伤的情怀――为那对不幸的夫妻担忧,这情怀是通过对人物不可捉摸的内心的叙述达到的。小张老实,家穷,怕老婆;妻子“坚强”,丈夫出事了,不闻不问,也不伤心,本来从长远来说,丈夫继续在矿山做事往后的日子更稳当,但妻子要求丈夫一次性领取赔偿金,用离婚要挟,为了将家维持下去,丈夫答应了。文章对妻子的叙述,实质上是对人性秘密的一个叙述:妻子为什么执意要做这种不合常理的决定?是对一次性四万元钱的“垂涎”吗?是想骗走钱后抛弃可怜的小张吗?他们最终的结局会如何呢?这是问题都成为文章的秘密,也成为读者思索的问题,最终也成为文学的魅力所在――发现并保留人性和生活的秘密。而新闻故事不同,它的目的是揭露秘密并公开秘密。

  文学的优势在于保守自己的秘密,这个观点是美国著名评论家希利斯・米勒的,他认为隐藏秘密,永不揭示它们,这是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俄国的著名语言学家雅各布森也在追问:“是什么东西使一段语言叙述成为艺术品?”他从语言学的角度认为是语言的诗性――语言的诗性是最接近语言的――使一段叙述成为艺术品。如果跳出语言学,至少我们还可以做出推断:文学对自己秘密的保守以及独一无二的排他性的个体的叙述,也会使一段叙述成为艺术品。

  就像我们提到的这篇散文《脆弱的石头》。石头很脆弱吗?

  石华鹏,文学评论家,现居福建福州。


相关内容

  •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汇总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 ...

  • 论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及成因
  •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论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及成因 孟凡周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450046) 摘要:辜鸿铭是一位在近代史上争议甚多的人物.在保守主义的阵营里,他执著的中 国文化情怀鹤立鸡群,他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另一个思想面相,作为"五四"的一个有机组 ...

  • 国际专有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1)论文_国际专有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1)论文
  • [摘 要] 专有技术的秘密性是该技术商业价值的重要基础和交易前提,因而,在国际专有技术贸易中,保密问题经常成为交易成败的关键.本文在分析专有技术特质的基础上,探讨了专有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殊方式,以及国际专有技术贸易中交易双方如何在保密问题上建立互信等问题.文章还从宏观的角度,评述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 麦家的秘密生活
  • "像不像701的大山深处?"面对记者对其居住环境的惊讶,当红作家.编剧麦家指着窗外,半开玩笑地回应."701"是他多部作品中的秘密单位,电影<风声>.<听风者>,中国第一部谍战电视剧<暗算>,以及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里, ...

  • 浅析商业秘密罪的认定
  • 法制博览 司法实践 LEGALITYVISION 2014·11(中) ·177· 浅析商业秘密罪的认定 付 余 佛山528000 佛山市人民检察院,广东 [摘要]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在民事.行政和刑事领域都有相关的立法规定,但是在刑事领域所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罪由于其立法目的不同于民事和行政领域,故对 ...

  •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 篇一:<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 ...

  • 公司法律风险防范
  • 目录 一. 公司权益与法律风险 二.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 三. 合同风险防范与运用 四. 其他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犹太人带着一头牛和一只鸡去集市,在途中遇到洪水,在他快要被淹死的时候,他祷告说:"如果上帝能救我,我就把卖牛的钱捐给教堂."上帝听到后把他救了起来.犹太人平安后内 ...

  • 保守商业秘密协议
  • 编号: 保守商业秘密协议 甲 方:*************有限公司 乙 方: 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已经(或将要)知悉甲方的商业秘密.为明确乙方的保密义务, 经甲乙双方本着诚信原则平等协商,自愿签订如下保守商业秘密协议: 乙方确认在签署本协议之前已经详细审阅了协议内容,并已理解协议各条款含义. (乙 ...

  • 保守商业秘密协议(公司)
  • 保守商业秘密协议 甲 乙 方: 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已经(或将要)知悉甲方的商业秘密.为明确乙方的保密义务, 经甲乙双方本着诚信原则平等协商,自愿签订如下保守商业秘密协议: 乙方确认在签署本协议之前已经详细审阅了协议内容,并已理解协议各条款含义. (乙方签字) 第一条 本协议所称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