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篆刻欣赏

名家篆刻欣赏

1.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三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变成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

邓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线条婉转,夸张屈曲,又很刚健;白文印也流动圆转,独创一格。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笔歌墨舞

春涯

家在四灵山水间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我书意造本无法

意与古会

2.文彭

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他饱读诗书。能书画,精研文字学。他的父亲文征明是著名的艺术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曾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动,只好又请刻工刻。后来,他得到四筐青田冻石,始自己篆刻。

文彭刻的印在当时流传很多,但没有辑成印谱。后世所流传的,伪作极多。历来论者认为文彭的篆刻雅正秀润,风格遒劲。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二、诱发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成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始祖。

倚南窗以寄傲

忘己事之己拙

笑古人之本工

3.吴 昌 硕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

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

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成就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修养和思想,具体表现在:

诗熔于印。他写诗喜欢用"硬语迸向",刻印间用"钝刀硬入"。他写诗,把西湖的"南北高峰作印看",将诗与印熔在一起。他刻的"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一印,是唐周朴题安吉董岭水诗的起句;下面接句是"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他很欣赏这首诗,认为这十个字"笔力著墨处在无字处,每用此印,辄陟遐想"。这印特刻起句,意在"无字处",颇为含蓄,真所谓"印中有诗"。

画熔于印。他的画起大落,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感极强。

书熔于印。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这个"丑"主要在"残破"上),古而今(象古印又是新的),变而正(变化多又是合于正规的)的特点。

吴昌硕的篆刻,今天学习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从1898年开始就向吴昌硕请教,并向日本篆刻界介绍,产生极大的影响。吴昌硕著有《缶庐集》

《缶庐印存》。

鲜鲜霜中菊

泰山残石楼

千寻竹斋

千寻竹斋

千寻竹斋

千寻竹斋

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

4.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益甫,号悲盒、无闷、冷君、憨寮,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咸丰年间举人,曾做过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等县知县。 他的篆刻开始学浙派,后来又学邓石如一派,由于写得一手好篆书,又擅长绘画,在北京又致力于文字训诂和金石书画考证,所见极广,篆刻突飞猛进,创造了自己的风格。

他在我国篆刻艺术发展史上,贡献很大,一是开辟了新的摹汉印道路。以汉印作为学习目标,是明清以来篆刻家所走的道路。赵之谦悟出了"汉印之妙,不在斑驳,而在于浑厚"。他就在"浑厚"二字上下功夫,不求"斑驳",而取光洁,突出个性。二是扩拓了印章文字的广阔前景。无论是白文印或朱文印,在文字的取材上大胆吸取汉镜、钱币、权、诏、汉器铭文、砖瓦以及碑额等文字入印,使篆刻艺术更丰富了金石的内涵。三是大胆探索边栏的艺术。白文印的四周出较宽的地位,以作边栏;朱文印的边栏或破或曲,或一边无栏,形式不一。四是开创了印章边款艺术的新纪元。他的边款,有颜体,有一般行书,后来大量用魏体书法,或用生动的图画,有阴的、有阳的。边款的文字有笔墨有刀,金石味很浓。

他的篆刻不但对国内影响深远,而且对日本也有重大的影响。

赵之谦

茶梦轩

伯寅藏书

二金蝶堂

汉后隋前有此人

汉学居

丁文蔚 灵寿花馆 5. 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84),有又铁三、益甫、冷君、无闷等别号,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晚清杰出的艺术家。他在书法与绘画方面都有创造性的表现,在碑刻考证、诗文研究方面的造诣颇深;但能代表其艺术最高成就的,则当首推篆刻。赵之谦是一位非常富有才情的文人篆刻大师,他的艺术才华很全面。赵之谦的篆刻初学浙派,进而对秦汉玺印、宋元朱文、皖派篆刻均有深邃的研究。他从邓石如使用各种篆文刻印受到启发,将秦权诏版、汉碑篆额、钱币、镜铭的篆体广泛地入印,取材广泛、意境清新,刀法简练而能传神,突破了秦汉玺印的程式。在刻款上则更是开创了兼用六朝造像、阳文款识,开拓了刻款装饰的新形式,开辟了前无古人的新天地。

在篆刻中追求"墨趣"是赵之谦的一大创造。他的篆刻很少流露出刀刻的痕迹,倒是在那一绿缕的印文中饱含着浓浓的笔墨情趣。

八求精舍

悲 盦

餐经养年

陈宝善子余印信长寿

大慈悲父

大兴刘铨福家世守印

定光佛再世堕落娑婆世界凡夫

会稽赵之谦字撝叔印

鉴古堂

钜鹿魏氏

均初

灵寿華馆

均初所有金石

灵寿華馆

穷鸟

6.张大千

张大千(1899.5.10 -1983.4.2)原名权,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祖籍广东番禺,生于四川内江。

1917年与二哥善孖留学日本,在京都学染织 。 1919年回国拜曾熙、李瑞清学书画 。 1925年首次个人展在上海举行 。

1933年参加巴黎印象主义博物馆主办的中国近代画展,《荷》被该馆购藏 。

1936年应徐悲鸿邀,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一年,《张大千画集》首次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

1941年赴甘肃敦煌石窑,潜修临画,计276件,1944年出版《大风堂临抚敦煌壁画》二册 。

1949年前在北京、上海、重庆、成都举办个人展十余次 。 1949年赴台北,后转赴香港暂居 。 1950年留印度大吉岭年余,后迁港 。

1952年举家移居阿根廷,名所居为“呢燕楼” 。 1953年首度访美 。

1954年从阿根廷移居巴西圣保罗附近的摩诘 。 1956年首次游欧洲,晤毕加索于尼斯 。 1958年,《秋海棠》被美国纽约“国际艺术学会”赠予金质奖章 。

1963年,在纽约展出六屏通景荷花,以14万美元售予读者文摘社,创当时国画售价最高纪录 。

1967年,敦煌壁画自摹本62件赠台北故宫博物院 。 1968年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授赠荣誉博士学位 。 1977年返台北筹建“摩耶精舍”,1978年于台北定居 。

从1950年以来在世界各国举办个展60余次,出版有《张大千书画集》等多种选集 。

1983年6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馆联合在北京举办“张大千画展”,并于中国美术馆举办座谈会研讨其艺术 。 著有《画说》 。

作品有《华山云海图卷》、《长江万里图》、《庐山图》等 。

7.篆刻流派

篆刻流派之先驱米芾的篆刻虽受时代的局限,不过能得粗拙浑厚之趣。 米芾(1051-1108)

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米芾嗜石,《宋史》本传记有其事。元倪镇有《题米南宫拜石图》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据此诗,米芾对此癖好自鸣得意,自写《拜石图》。后世画家亦好写此图,于是米芾拜石一事便喧腾人口,传为佳话。米氏宝晋斋前也有异石,以供清玩,《书异石帖》记有此石。相传米芾有“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

8.篆刻流派

篆刻流派之先驱赵孟頫所刻的细圆朱文印秀逸圆工,宛转疏朗中带朴拙俊拔之气。

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赵氏楷书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

9.篆刻流派

篆刻流派之先驱吾丘衍在理论上提出了以说文为正宗、印章法秦汉的审美观。 吾丘衍(1272—1311)

元代篆刻家。一作吾衍,清初避孔丘讳,作吾邱衍,字子行,号贞白,又号竹房、竹素,别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称贞白先生,太末(今浙江龙游)人,寓居杭州。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篆隶,谙音律,著有《周秦石刻释音》、《闲居录》、《竹素山房诗集》、《学古编》等。《学古编》成书于大德庚子(13OO)年,卷一为《三十五举》,次载《合用文籍品目》,尾系附录。《三十五举》为此书主体,阐述篆隶演变及篆刻知识,甚多创获,故后人往往直呼该书为《三十五举》。

10篆刻流派

文征明(1470-1559)

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擅长诗文书画,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师法沈周,典雅秀丽,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明谢在杭《五杂俎·卷七》称赞文征明小楷:“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他的大字有黄庭坚笔意,苍秀摆宕,骨韵兼擅。与祝允明、王宠并重当时。

名家篆刻欣赏

1.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三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变成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

邓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线条婉转,夸张屈曲,又很刚健;白文印也流动圆转,独创一格。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笔歌墨舞

春涯

家在四灵山水间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我书意造本无法

意与古会

2.文彭

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他饱读诗书。能书画,精研文字学。他的父亲文征明是著名的艺术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曾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动,只好又请刻工刻。后来,他得到四筐青田冻石,始自己篆刻。

文彭刻的印在当时流传很多,但没有辑成印谱。后世所流传的,伪作极多。历来论者认为文彭的篆刻雅正秀润,风格遒劲。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二、诱发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成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始祖。

倚南窗以寄傲

忘己事之己拙

笑古人之本工

3.吴 昌 硕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

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

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成就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修养和思想,具体表现在:

诗熔于印。他写诗喜欢用"硬语迸向",刻印间用"钝刀硬入"。他写诗,把西湖的"南北高峰作印看",将诗与印熔在一起。他刻的"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一印,是唐周朴题安吉董岭水诗的起句;下面接句是"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他很欣赏这首诗,认为这十个字"笔力著墨处在无字处,每用此印,辄陟遐想"。这印特刻起句,意在"无字处",颇为含蓄,真所谓"印中有诗"。

画熔于印。他的画起大落,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感极强。

书熔于印。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这个"丑"主要在"残破"上),古而今(象古印又是新的),变而正(变化多又是合于正规的)的特点。

吴昌硕的篆刻,今天学习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从1898年开始就向吴昌硕请教,并向日本篆刻界介绍,产生极大的影响。吴昌硕著有《缶庐集》

《缶庐印存》。

鲜鲜霜中菊

泰山残石楼

千寻竹斋

千寻竹斋

千寻竹斋

千寻竹斋

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

4.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益甫,号悲盒、无闷、冷君、憨寮,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咸丰年间举人,曾做过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等县知县。 他的篆刻开始学浙派,后来又学邓石如一派,由于写得一手好篆书,又擅长绘画,在北京又致力于文字训诂和金石书画考证,所见极广,篆刻突飞猛进,创造了自己的风格。

他在我国篆刻艺术发展史上,贡献很大,一是开辟了新的摹汉印道路。以汉印作为学习目标,是明清以来篆刻家所走的道路。赵之谦悟出了"汉印之妙,不在斑驳,而在于浑厚"。他就在"浑厚"二字上下功夫,不求"斑驳",而取光洁,突出个性。二是扩拓了印章文字的广阔前景。无论是白文印或朱文印,在文字的取材上大胆吸取汉镜、钱币、权、诏、汉器铭文、砖瓦以及碑额等文字入印,使篆刻艺术更丰富了金石的内涵。三是大胆探索边栏的艺术。白文印的四周出较宽的地位,以作边栏;朱文印的边栏或破或曲,或一边无栏,形式不一。四是开创了印章边款艺术的新纪元。他的边款,有颜体,有一般行书,后来大量用魏体书法,或用生动的图画,有阴的、有阳的。边款的文字有笔墨有刀,金石味很浓。

他的篆刻不但对国内影响深远,而且对日本也有重大的影响。

赵之谦

茶梦轩

伯寅藏书

二金蝶堂

汉后隋前有此人

汉学居

丁文蔚 灵寿花馆 5. 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84),有又铁三、益甫、冷君、无闷等别号,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晚清杰出的艺术家。他在书法与绘画方面都有创造性的表现,在碑刻考证、诗文研究方面的造诣颇深;但能代表其艺术最高成就的,则当首推篆刻。赵之谦是一位非常富有才情的文人篆刻大师,他的艺术才华很全面。赵之谦的篆刻初学浙派,进而对秦汉玺印、宋元朱文、皖派篆刻均有深邃的研究。他从邓石如使用各种篆文刻印受到启发,将秦权诏版、汉碑篆额、钱币、镜铭的篆体广泛地入印,取材广泛、意境清新,刀法简练而能传神,突破了秦汉玺印的程式。在刻款上则更是开创了兼用六朝造像、阳文款识,开拓了刻款装饰的新形式,开辟了前无古人的新天地。

在篆刻中追求"墨趣"是赵之谦的一大创造。他的篆刻很少流露出刀刻的痕迹,倒是在那一绿缕的印文中饱含着浓浓的笔墨情趣。

八求精舍

悲 盦

餐经养年

陈宝善子余印信长寿

大慈悲父

大兴刘铨福家世守印

定光佛再世堕落娑婆世界凡夫

会稽赵之谦字撝叔印

鉴古堂

钜鹿魏氏

均初

灵寿華馆

均初所有金石

灵寿華馆

穷鸟

6.张大千

张大千(1899.5.10 -1983.4.2)原名权,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祖籍广东番禺,生于四川内江。

1917年与二哥善孖留学日本,在京都学染织 。 1919年回国拜曾熙、李瑞清学书画 。 1925年首次个人展在上海举行 。

1933年参加巴黎印象主义博物馆主办的中国近代画展,《荷》被该馆购藏 。

1936年应徐悲鸿邀,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一年,《张大千画集》首次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

1941年赴甘肃敦煌石窑,潜修临画,计276件,1944年出版《大风堂临抚敦煌壁画》二册 。

1949年前在北京、上海、重庆、成都举办个人展十余次 。 1949年赴台北,后转赴香港暂居 。 1950年留印度大吉岭年余,后迁港 。

1952年举家移居阿根廷,名所居为“呢燕楼” 。 1953年首度访美 。

1954年从阿根廷移居巴西圣保罗附近的摩诘 。 1956年首次游欧洲,晤毕加索于尼斯 。 1958年,《秋海棠》被美国纽约“国际艺术学会”赠予金质奖章 。

1963年,在纽约展出六屏通景荷花,以14万美元售予读者文摘社,创当时国画售价最高纪录 。

1967年,敦煌壁画自摹本62件赠台北故宫博物院 。 1968年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授赠荣誉博士学位 。 1977年返台北筹建“摩耶精舍”,1978年于台北定居 。

从1950年以来在世界各国举办个展60余次,出版有《张大千书画集》等多种选集 。

1983年6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馆联合在北京举办“张大千画展”,并于中国美术馆举办座谈会研讨其艺术 。 著有《画说》 。

作品有《华山云海图卷》、《长江万里图》、《庐山图》等 。

7.篆刻流派

篆刻流派之先驱米芾的篆刻虽受时代的局限,不过能得粗拙浑厚之趣。 米芾(1051-1108)

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米芾嗜石,《宋史》本传记有其事。元倪镇有《题米南宫拜石图》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据此诗,米芾对此癖好自鸣得意,自写《拜石图》。后世画家亦好写此图,于是米芾拜石一事便喧腾人口,传为佳话。米氏宝晋斋前也有异石,以供清玩,《书异石帖》记有此石。相传米芾有“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

8.篆刻流派

篆刻流派之先驱赵孟頫所刻的细圆朱文印秀逸圆工,宛转疏朗中带朴拙俊拔之气。

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赵氏楷书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

9.篆刻流派

篆刻流派之先驱吾丘衍在理论上提出了以说文为正宗、印章法秦汉的审美观。 吾丘衍(1272—1311)

元代篆刻家。一作吾衍,清初避孔丘讳,作吾邱衍,字子行,号贞白,又号竹房、竹素,别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称贞白先生,太末(今浙江龙游)人,寓居杭州。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篆隶,谙音律,著有《周秦石刻释音》、《闲居录》、《竹素山房诗集》、《学古编》等。《学古编》成书于大德庚子(13OO)年,卷一为《三十五举》,次载《合用文籍品目》,尾系附录。《三十五举》为此书主体,阐述篆隶演变及篆刻知识,甚多创获,故后人往往直呼该书为《三十五举》。

10篆刻流派

文征明(1470-1559)

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擅长诗文书画,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师法沈周,典雅秀丽,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明谢在杭《五杂俎·卷七》称赞文征明小楷:“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他的大字有黄庭坚笔意,苍秀摆宕,骨韵兼擅。与祝允明、王宠并重当时。


相关内容

  • 书画篆刻闲章"词语"解析
  • "书画篆刻闲章"词语"解析" 的更多相关文章 书画闲章朱文随形章近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璇琮坑 书画闲章朱文随形章近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阿德篆刻书画闲章朱文随形章近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2013-12-14 20:42:11) 闲章不闲_马永良篆刻艺术hans ...

  • 小学(篆刻)校本课程教材
  • 篆刻(试用)本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目 录] 第一章:中国篆刻史 1.中国篆刻史 2.篆刻分类 3.篆刻欣赏 第二章:篆刻入门 4.了解篆刻 5.什么时候学习篆刻 6.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 7.篆刻规则 第三章:如何篆刻 8.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 9.篆刻分几个步骤 10.篆刻技法 第四章:篆刻误区 ...

  • 篆刻临摹技法
  • 篆刻临摹 1.篆刻工具約有下列幾種 刻刀:平口斜口均可,順手為要,初學者以中刀平口為佳.刻石用平口刀,刻銅用斜口刀,刻木竹則 用刃刀.印床:木製楔式為佳,其用以穩定印石.刻石普通左手持石,右手持刀,石轉刀動,進退自如 .但 若印面太小,則須靠印床輔助,才能得心應手.印石:初學以巴林石.青田石習刻既可 ...

  • 篆刻教案1
  • 篆刻教案 黔东南州民族高级中学美术罗先桃 一.课前准备 1.教具:各种字体的碑帖及名家书法作品数幅: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纸.砚.墨.印泥.砂纸(粗细两种)圆镜.毛刷等演示用具:刻好的印章二枚.供学生仔细看. 2.学具:刻刀(一把).小毛笔(小楷笔.勾线笔).墨(北京.红星.一得阁). ...

  • 五周年庆典活动方案
  • 一、展示类 1、书法篆刻名家题贺展 操作方式:网站发专函请各地名家题词并制作成专贴展出,作品收入《中国篆刻网五周年》纪念画册。 时间:已经开始,4月底展示。 负责版主:原斋李平、谷松章 2、名家新作展 操作方式:网站发专函请各地名家提供新作3-5方并制作成专贴展出。 时间:已经开始,4月底展示。 负 ...

  • 篆刻的临摹
  • 编者按:我们开设"小小刀客"栏目以来,陆续收到一些同学们寄来的习作,其中不少是临摹汉印的作品.可以说同学们的取法途径是正确的.但是从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同学的临摹方法可能存在问题,临作的质量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专门撰写了这篇文章,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临摹篆刻的方法. 篆刻的 ...

  • 篆刻名家徐坚
  • □李嘉球 清朝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钱泳在<履园丛话>曾叙说:"余颇嗜篆刻,十五六(岁)时始见吴江张雨槐,是专学顾云美.陈阳山者.比长,闻光福镇有徐翁友竹亦擅此技,乃投刺谒之.一见倾倒,--吴中篆刻,自云美后又一变矣!"文中所说"徐翁友竹",即一代篆刻 ...

  • [名家专访]--徐之麾,海派可自信三百年
  • 小编按语:上海青年篆刻班在浦东篆刻研究会有条不紊的组织下热烈开展,连续十期课程已近尾声,此次课程班得到了诸多名家的支持.带着感恩和问学之心,青书协编者近期拜访了青年篆刻班导师.西泠印社社员.海上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徐之麾先生. 徐之麾先生亲切接待青书协实习记者许非同 篆刻情,之麾说 我在书法界算是有点 ...

  • 郭君飞书法欣赏
  • 郭君飞,師漢廔主人,男,1951年3月出生于湖南益阳.大学毕业于湖南省工艺美术学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益阳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益阳市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2011年访学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师从我国书法泰斗欧阳中石先生. 书法作品: 2004年 行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