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戏曲作品中的梦幻艺术

汤显祖戏曲作品中的梦幻艺术

寇涛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文学历来与梦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文学的不断成熟,

梦也逐渐褪去了其神秘色彩,成为文人抒情言志的一种表达方

式,承载着作家的人生体验、社会认识。汤显祖在其代表作

“临川四梦”中将其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悟寄寓梦境,他的“至情”信仰

在梦境中得以自由释放,

同时丰富了作品的审美意蕴,并加强了梦在文学作品中的结构功能.

关键词:汤显祖;“至情”说;梦;审美意蕴;结构功能

中图分类号:J61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5-0213-02

引言

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梦的描绘。早在《诗经》

中就有梦熊罴虺蛇、蝗鱼旐旟的描写。诸子说理散文中所记之梦

多含有政治色彩和哲理意味。《

左传》等叙事散文中记梦颇多,但多具有对战争等重大事件的预示性。《史记》所体现的实录精

神使许多与梦相关的记录也史实化。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

、南柯太守传》借佛道故事阐述功名富贵皆如梦幻的主题思想,

此时作品中的“梦”已经开始具有一定的结构功能,后世汤显祖以此为蓝本创作了《邯郸记》和《南柯记》

。汤显祖在“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观念下完成了戏曲名作“临川四梦”,可以说将

梦幻艺术作为一种文学表达方式并到汤显祖达到成熟和丰收。

1临川之情

汤显祖一生历经明中晚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倡导“至情”,这与明代中后期王学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活跃密切相关。他的思想发展受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罗汝芳,异端哲人李贽和达观

和尚的影响。他说:“如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

人之雄,

听以李百泉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罗汝芳是王艮的三传弟子,王艮开创了泰州学派,他主张“以百姓日用之道为本”,将哲学范畴内的“道”与百姓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肯定人的

合理要求,追求个性的的自然发展,认为圣人也无特别之处。思

想家李贽提倡人欲、人性,形成“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的思想,

冲破将文学视为载道之器的传统观点,进一步强调文学的的独立性,肯定文学表现真情的情感作用。汤显祖接受李贽的“童心

说”、公安三袁的“性灵说”,反对“内欺己心,外拂人情”,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主义思想,歌颂永存人间的真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至情思想。即“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

庙记》);“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缘境起情”(《临川

县古永安寺复寺田记》)。认为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

生,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把“情”视为与生俱来,圣凡

皆有的东西。至情”就是真情、深情、极情,否则就是假情、矫情、

虚情。“情”是与“理”对立的,即“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

无”(《寄达观》)。汤显祖将“至情”提高到超越生死的高度,正

如他在《题词》

中所讲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寻找到“梦”这一审美载体,将其淋漓尽致地呈现出

来。可以说《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对“有情之天下”,对

“善情”的礼赞,《南柯记》和《邯郸记》是对“有法之天下”,对“恶情”的控诉。

2临川之梦

“临川四梦”以其个性鲜明的主题和奇妙的艺术风格成为汤

显祖一生文学成就的代表,四剧均对梦境有所描述,并通过梦意象来传情达意。

第一梦《紫钗记》中的梦境叙述尚不成熟。在第四十九出晓窗圆梦”中霍小玉因思念李益梦见“一人似剑侠非常遇,着黄

衣。分明递与一緉小鞋儿”,四娘说:“鞋者谐也,李郎必重谐连

理。”后果然有黄衫客带李益来到霍府,李益、小玉两人劫后重逢。此剧中梦境描述简单,作用也只停留在对事实发展的预示方面。而在时隔三年后,汤显祖的得意之作《牡丹亭》出,全剧开场

之初“柳生梦梅”,作品的浪漫主义气息就扑面而来。“游园惊梦”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点,更是汤显祖至情思想的的浪漫呈现。平时不出闺门的大家闺秀杜丽娘偶然又走进自己的后

花园,被园中春色吸引:“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她慨叹

“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

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游罢回房,幽怨无比,昏

昏入睡。睡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遇,二人在牡丹亭畔共成云雨之

欢。花神在一旁守护他们,

使他们得以尽情欢幸。然后,花神丢下一片落花瓣儿,将她惊醒。醒后杜丽娘回味梦中情景,难以放

怀。次日,

去花园寻梦,只有一株梅树迎风而立。从此她寝食不安,即“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后二

梦的故事情节主要发生在梦的结构框架中,

《南柯记》第十出淳于棼听禅归来饮酒烂醉,昏然而睡。睡梦中听到车铃叮当,一辆牛车停在榻前,两名紫衣使者下车拜曰

:“槐安国王遣小臣致命奉邀。”说着扶淳于梦上车,向古槐树穴下驶去。自此主人公的一生功名由此开始,直到妻子瑶芳公主去世,遭右相段功挑拨在

四十二出中被国王以以“他族”之名被遣回人间。《邯郸记》第四

出卢生在吕洞宾面前悲叹不得意。吕洞宾问:“何等为得意?”卢生说:“大夫当建功树名,出将人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宗族茂盛而家用肥饶,然后可以言得意也。”说着困倦起来,想打个

盹,吕洞宾便从囊中取出一个磁枕递给卢生。睡梦中闯入崔氏大

宅,自此便开始了自己的

“得意人生”。可见在这二剧中梦是主人公主要活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二人的功名理想得以实现。

这位大戏曲家在他的剧作中借助对梦境的叙述提高了作品

文学界·213·

““《“

的艺术性和社会意义。以“梦”的形式突出了“情”与“理”的矛

盾冲突,

以“梦”为武器使“真情”冲破“理”的束缚。在这种“至情”的追求中,作品没有顾及事物之“常理”和“理之有无”,梦中

之事可以虚,但梦中之情却必定是真实的。

3梦之作用

(1)丰富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历代文人多喜欢写梦,

梦因虚实相半、真幻混同比纯虚或纯实更有美学感染力和广阔的书写情感的空间。

“似幻实真,似奇实确”(汤显祖《异梦记总评》

)的梦为戏曲作品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有“梦”的戏曲作品让人分不

出哪个是梦哪个是戏,哪个是现实哪个是虚幻。汤显祖的梦幻美

构成其戏曲的独特风格。“梦幻”是个体存在的重要的心理机

能,是潜意识的生命本能的活动形式,具有对现实存在的否定性

和超越性。因而精神分析学说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完全合理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满足。

”霍小玉的相思之情,杜丽娘的情爱渴望,淳于棼和卢生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有在梦中得以成全。

《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引发青春之感,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遇彼此生情并行云雨之事,这在礼教森严的明朝社会对于未出阁的女子是罪大恶极的,只有在梦中人的真情才能得到自由。

《南柯记》中淳于棼以人类入蝼蚁之国的经历实为奇异,他

梦中娶公主、

任太守、御外敌、拜国相皆可视为这位仕途不济的封建文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幻想。《

邯郸记》中卢生梦中被贬到陕州任知州,凿石修路开河,陕州地处华阴山外,三百里官路尽是

顽石,

可卢生却用柴烧、醋浇、盐蒸之法,很快开通了河道,现代生活的科学常识使我们很容易就认识到这一情节的荒诞性。

汤显祖心怀“至情”理想,为我们创设了浪漫或近似荒诞的

梦境,青年女子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落魄书生对功名利禄的向往都在梦中得以实现。在梦中他们是自由的,在这一虚幻的舞台上主人公可以卸下现实的种种枷锁,展现了叛逆者对真情的和社会现实的黑暗。

(2)结构功能梦境在“四梦”中的结构功能较之前文学作品得到极大的发挥。在戏曲中,王实甫首次营造了似真似幻的梦境,随后出现关

汉卿的《蝴蝶梦》、《西蜀梦》,马致远的《黄粱梦》,吴昌龄的《东

坡梦》,乔吉的《扬州梦》等。《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窦娥托梦,通过这个梦,死去了的窦娥与做了官的父亲相见,向父亲陈述自

己的冤情,

窦天章也才能继续往下追查,为自己的女儿平冤。这个梦是连接作品前后部分的重要环节,但这个梦发生在故事的高潮之后。

在《牡丹亭》当中,男女主人公都做了梦,梦意象在整个作品结构当中担负着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柳梦梅在全剧的开场之初“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让

我们知道了柳梦梅名字的由来,而且还为接下来的

“游园惊梦”埋下伏笔。也正因为这个梦的出现,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在花间

相会的时候才会发出“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元一言”

的感慨。“游园惊梦”更是在剧中担负着重要的结构功能,堪称全篇情节发展中至为重要的关键一环。此梦是链接

·214·文学界

现实与冥间的过渡,是杜丽娘与柳梦梅在剧中的第一次相遇,是

杜丽娘单调闭塞的闺阁生活的结束,

亦是她大胆追求爱情、勇敢反抗现实的开始。正是因为这个梦,杜丽娘身上原本潜藏着的少女情思一下子变得炙热起来。爱情之火的熊熊燃烧才使得杜丽娘日后的寻梦而死、为爱还魂等离奇的情节有了坚实的情感依托,也让杜丽娘的行动转换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契合点。缺少了这个梦意象,故事就无法进入到下一步的高潮阶段。因为梦与人

的心理机制紧密连接,

通过梦中杜丽娘的大胆行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位大家闺秀的内心需求。这种对于梦意象结构功能

的发现与运用,

已经大大超越了前人之作,已经成为《牡丹亭》的一个显著特点。

后二梦的剧情大致“始于入梦,结于出梦,梦似乎是一个镜

框,镜框中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又荒诞的世界。”南柯记共44

出,梦境占33出,邯郸记共30出,梦境占26出。假若舍弃这一镜框,二剧就成了单纯叙述书生发迹变泰的人物传记,剧中荒诞情节也无法解释。更重要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没有了立

足之地。淳于棼第在四十二出梦醒

“寻寤”后立地成佛,卢生在第二十九出梦醒“生寤”后入道,前面梦中的一切被否定,这正是

作者对现实黑暗社会的愤慨之情的宣泄,

又是他无法找到解决途径的苦闷之情的表达。

4结语

汤显祖如此写梦,恍惚间读者已很难看到梦境与现实的界

线,

这正如幔亭过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在汤显祖心中真情至上的世界,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但他用自

己的无边文采描绘了一个让现实的功名富贵黯然失色的世界,

展现了一个受到礼教压迫女子们共同追寻的梦。“四梦”中的梦意

象所担负的结构功能是经过历代文学之后更为成熟的形态,

成为文人创作中抒发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可见文人逐步发现了梦意象的审美文化特征的同时,也对梦意象的结构功能有了更为成熟的了解与认识,开始有意识地让梦意象承担起更重要的结构功

能。汤显祖在“四梦”中精心描绘了奇幻的梦境,通过不同梦境

的构思和描写,使“四梦”中的梦意象成为意蕴与结构并重的典

型。

参考文献:

[1].汤显祖戏曲集[M].[2].汤显祖诗文集[M].[3]汤显祖评传[M].[4]邹自振著..[5].曲学初步[M].[6]中国梦文化.[7].释梦[M][8]邹自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试论汤显祖的戏剧观[

J].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10-13.(寇涛(1986-)女,陕西榆林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汤显祖戏曲作品中的梦幻艺术

寇涛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文学历来与梦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文学的不断成熟,

梦也逐渐褪去了其神秘色彩,成为文人抒情言志的一种表达方

式,承载着作家的人生体验、社会认识。汤显祖在其代表作

“临川四梦”中将其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悟寄寓梦境,他的“至情”信仰

在梦境中得以自由释放,

同时丰富了作品的审美意蕴,并加强了梦在文学作品中的结构功能.

关键词:汤显祖;“至情”说;梦;审美意蕴;结构功能

中图分类号:J61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5-0213-02

引言

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梦的描绘。早在《诗经》

中就有梦熊罴虺蛇、蝗鱼旐旟的描写。诸子说理散文中所记之梦

多含有政治色彩和哲理意味。《

左传》等叙事散文中记梦颇多,但多具有对战争等重大事件的预示性。《史记》所体现的实录精

神使许多与梦相关的记录也史实化。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

、南柯太守传》借佛道故事阐述功名富贵皆如梦幻的主题思想,

此时作品中的“梦”已经开始具有一定的结构功能,后世汤显祖以此为蓝本创作了《邯郸记》和《南柯记》

。汤显祖在“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观念下完成了戏曲名作“临川四梦”,可以说将

梦幻艺术作为一种文学表达方式并到汤显祖达到成熟和丰收。

1临川之情

汤显祖一生历经明中晚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倡导“至情”,这与明代中后期王学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活跃密切相关。他的思想发展受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罗汝芳,异端哲人李贽和达观

和尚的影响。他说:“如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

人之雄,

听以李百泉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罗汝芳是王艮的三传弟子,王艮开创了泰州学派,他主张“以百姓日用之道为本”,将哲学范畴内的“道”与百姓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肯定人的

合理要求,追求个性的的自然发展,认为圣人也无特别之处。思

想家李贽提倡人欲、人性,形成“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的思想,

冲破将文学视为载道之器的传统观点,进一步强调文学的的独立性,肯定文学表现真情的情感作用。汤显祖接受李贽的“童心

说”、公安三袁的“性灵说”,反对“内欺己心,外拂人情”,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主义思想,歌颂永存人间的真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至情思想。即“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

庙记》);“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缘境起情”(《临川

县古永安寺复寺田记》)。认为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

生,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把“情”视为与生俱来,圣凡

皆有的东西。至情”就是真情、深情、极情,否则就是假情、矫情、

虚情。“情”是与“理”对立的,即“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

无”(《寄达观》)。汤显祖将“至情”提高到超越生死的高度,正

如他在《题词》

中所讲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寻找到“梦”这一审美载体,将其淋漓尽致地呈现出

来。可以说《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对“有情之天下”,对

“善情”的礼赞,《南柯记》和《邯郸记》是对“有法之天下”,对“恶情”的控诉。

2临川之梦

“临川四梦”以其个性鲜明的主题和奇妙的艺术风格成为汤

显祖一生文学成就的代表,四剧均对梦境有所描述,并通过梦意象来传情达意。

第一梦《紫钗记》中的梦境叙述尚不成熟。在第四十九出晓窗圆梦”中霍小玉因思念李益梦见“一人似剑侠非常遇,着黄

衣。分明递与一緉小鞋儿”,四娘说:“鞋者谐也,李郎必重谐连

理。”后果然有黄衫客带李益来到霍府,李益、小玉两人劫后重逢。此剧中梦境描述简单,作用也只停留在对事实发展的预示方面。而在时隔三年后,汤显祖的得意之作《牡丹亭》出,全剧开场

之初“柳生梦梅”,作品的浪漫主义气息就扑面而来。“游园惊梦”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点,更是汤显祖至情思想的的浪漫呈现。平时不出闺门的大家闺秀杜丽娘偶然又走进自己的后

花园,被园中春色吸引:“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她慨叹

“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

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游罢回房,幽怨无比,昏

昏入睡。睡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遇,二人在牡丹亭畔共成云雨之

欢。花神在一旁守护他们,

使他们得以尽情欢幸。然后,花神丢下一片落花瓣儿,将她惊醒。醒后杜丽娘回味梦中情景,难以放

怀。次日,

去花园寻梦,只有一株梅树迎风而立。从此她寝食不安,即“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后二

梦的故事情节主要发生在梦的结构框架中,

《南柯记》第十出淳于棼听禅归来饮酒烂醉,昏然而睡。睡梦中听到车铃叮当,一辆牛车停在榻前,两名紫衣使者下车拜曰

:“槐安国王遣小臣致命奉邀。”说着扶淳于梦上车,向古槐树穴下驶去。自此主人公的一生功名由此开始,直到妻子瑶芳公主去世,遭右相段功挑拨在

四十二出中被国王以以“他族”之名被遣回人间。《邯郸记》第四

出卢生在吕洞宾面前悲叹不得意。吕洞宾问:“何等为得意?”卢生说:“大夫当建功树名,出将人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宗族茂盛而家用肥饶,然后可以言得意也。”说着困倦起来,想打个

盹,吕洞宾便从囊中取出一个磁枕递给卢生。睡梦中闯入崔氏大

宅,自此便开始了自己的

“得意人生”。可见在这二剧中梦是主人公主要活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二人的功名理想得以实现。

这位大戏曲家在他的剧作中借助对梦境的叙述提高了作品

文学界·213·

““《“

的艺术性和社会意义。以“梦”的形式突出了“情”与“理”的矛

盾冲突,

以“梦”为武器使“真情”冲破“理”的束缚。在这种“至情”的追求中,作品没有顾及事物之“常理”和“理之有无”,梦中

之事可以虚,但梦中之情却必定是真实的。

3梦之作用

(1)丰富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历代文人多喜欢写梦,

梦因虚实相半、真幻混同比纯虚或纯实更有美学感染力和广阔的书写情感的空间。

“似幻实真,似奇实确”(汤显祖《异梦记总评》

)的梦为戏曲作品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有“梦”的戏曲作品让人分不

出哪个是梦哪个是戏,哪个是现实哪个是虚幻。汤显祖的梦幻美

构成其戏曲的独特风格。“梦幻”是个体存在的重要的心理机

能,是潜意识的生命本能的活动形式,具有对现实存在的否定性

和超越性。因而精神分析学说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完全合理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满足。

”霍小玉的相思之情,杜丽娘的情爱渴望,淳于棼和卢生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有在梦中得以成全。

《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引发青春之感,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遇彼此生情并行云雨之事,这在礼教森严的明朝社会对于未出阁的女子是罪大恶极的,只有在梦中人的真情才能得到自由。

《南柯记》中淳于棼以人类入蝼蚁之国的经历实为奇异,他

梦中娶公主、

任太守、御外敌、拜国相皆可视为这位仕途不济的封建文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幻想。《

邯郸记》中卢生梦中被贬到陕州任知州,凿石修路开河,陕州地处华阴山外,三百里官路尽是

顽石,

可卢生却用柴烧、醋浇、盐蒸之法,很快开通了河道,现代生活的科学常识使我们很容易就认识到这一情节的荒诞性。

汤显祖心怀“至情”理想,为我们创设了浪漫或近似荒诞的

梦境,青年女子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落魄书生对功名利禄的向往都在梦中得以实现。在梦中他们是自由的,在这一虚幻的舞台上主人公可以卸下现实的种种枷锁,展现了叛逆者对真情的和社会现实的黑暗。

(2)结构功能梦境在“四梦”中的结构功能较之前文学作品得到极大的发挥。在戏曲中,王实甫首次营造了似真似幻的梦境,随后出现关

汉卿的《蝴蝶梦》、《西蜀梦》,马致远的《黄粱梦》,吴昌龄的《东

坡梦》,乔吉的《扬州梦》等。《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窦娥托梦,通过这个梦,死去了的窦娥与做了官的父亲相见,向父亲陈述自

己的冤情,

窦天章也才能继续往下追查,为自己的女儿平冤。这个梦是连接作品前后部分的重要环节,但这个梦发生在故事的高潮之后。

在《牡丹亭》当中,男女主人公都做了梦,梦意象在整个作品结构当中担负着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柳梦梅在全剧的开场之初“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让

我们知道了柳梦梅名字的由来,而且还为接下来的

“游园惊梦”埋下伏笔。也正因为这个梦的出现,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在花间

相会的时候才会发出“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元一言”

的感慨。“游园惊梦”更是在剧中担负着重要的结构功能,堪称全篇情节发展中至为重要的关键一环。此梦是链接

·214·文学界

现实与冥间的过渡,是杜丽娘与柳梦梅在剧中的第一次相遇,是

杜丽娘单调闭塞的闺阁生活的结束,

亦是她大胆追求爱情、勇敢反抗现实的开始。正是因为这个梦,杜丽娘身上原本潜藏着的少女情思一下子变得炙热起来。爱情之火的熊熊燃烧才使得杜丽娘日后的寻梦而死、为爱还魂等离奇的情节有了坚实的情感依托,也让杜丽娘的行动转换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契合点。缺少了这个梦意象,故事就无法进入到下一步的高潮阶段。因为梦与人

的心理机制紧密连接,

通过梦中杜丽娘的大胆行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位大家闺秀的内心需求。这种对于梦意象结构功能

的发现与运用,

已经大大超越了前人之作,已经成为《牡丹亭》的一个显著特点。

后二梦的剧情大致“始于入梦,结于出梦,梦似乎是一个镜

框,镜框中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又荒诞的世界。”南柯记共44

出,梦境占33出,邯郸记共30出,梦境占26出。假若舍弃这一镜框,二剧就成了单纯叙述书生发迹变泰的人物传记,剧中荒诞情节也无法解释。更重要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没有了立

足之地。淳于棼第在四十二出梦醒

“寻寤”后立地成佛,卢生在第二十九出梦醒“生寤”后入道,前面梦中的一切被否定,这正是

作者对现实黑暗社会的愤慨之情的宣泄,

又是他无法找到解决途径的苦闷之情的表达。

4结语

汤显祖如此写梦,恍惚间读者已很难看到梦境与现实的界

线,

这正如幔亭过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在汤显祖心中真情至上的世界,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但他用自

己的无边文采描绘了一个让现实的功名富贵黯然失色的世界,

展现了一个受到礼教压迫女子们共同追寻的梦。“四梦”中的梦意

象所担负的结构功能是经过历代文学之后更为成熟的形态,

成为文人创作中抒发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可见文人逐步发现了梦意象的审美文化特征的同时,也对梦意象的结构功能有了更为成熟的了解与认识,开始有意识地让梦意象承担起更重要的结构功

能。汤显祖在“四梦”中精心描绘了奇幻的梦境,通过不同梦境

的构思和描写,使“四梦”中的梦意象成为意蕴与结构并重的典

型。

参考文献:

[1].汤显祖戏曲集[M].[2].汤显祖诗文集[M].[3]汤显祖评传[M].[4]邹自振著..[5].曲学初步[M].[6]中国梦文化.[7].释梦[M][8]邹自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试论汤显祖的戏剧观[

J].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10-13.(寇涛(1986-)女,陕西榆林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相关内容

  • 艺考必备文学常识.戏剧部分基础知识
  • (一)填空 1.中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总称百戏,汉代又称角抵戏. 2.中国古代最早的戏曲剧目是汉代的<东海黄公>. 3.中国南北朝的乐舞节目<踏谣娘>反映了妇女的痛苦生活. 4.唐宋时期流行的参军戏渊源于秦汉时的俳优. 5.宋元时南方的曲调统称南曲,盛行于元明. 6.我国民间出 ...

  • 论儒_道_释文化对_牡丹亭_艺术境界的建构
  • 第15卷第5期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No.5 Vol.15 2007年10月 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 Published in October.2007 论儒.道.释文化对<牡丹亭>艺术境界的建构 杨玉军 (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

  • 元明清小说戏曲研究
  • <元明清小说戏曲研究>作业题 1.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答: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是:(1)宋金元经济和城市的持续发展繁荣,是元杂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物质基础.(2)文人地位的变化:专业作家群的形成是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3)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元杂剧是 ...

  • 至情至梦的汤显祖
  • 至情至梦的汤显祖 汤显祖认为无论什么体裁的文学作品,不管诗文还是戏曲小说,都重在一个"情"字."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耳伯麻姑游诗序>)只要是真实的情至之语,皆为天下之至文.反映在艺术创作上,汤显祖特别强调"情"的 ...

  • 昆曲游园惊梦
  • 情不知所从起,一往而深-- 汤显祖的<牡丹亭>,千古流传的经典之作,能够经得起大浪淘沙,自有其弥足珍贵之处. 一段时间以来,很喜欢去搜索很多与<游园惊梦>相关的文字和视频,这还是起源于春节期间看到了于丹讲解的<游园惊梦>电视系列片.片子整体剪辑的很好,于丹的讲解, ...

  • 有关戏剧的文学常识
  • 有关戏剧的文学常识 一. 概念: 1.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 表演艺术的总称. 2.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3.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 偶戏等. 4.每一种艺术都有特殊的表现手段,从而构成形 ...

  •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 浅析<牡丹亭>的文学成就 (毕业论文) 2004级汉语言文学(本) 姓名:乔纪东 学号:134 浅析<牡丹亭>的文学成就 摘要: 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其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明代戏曲的优秀代表.它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这是一 ...

  • 名词解释明
  • 明 1.台阁体 台阁体是明代前期从成祖到英宗,几十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三杨,即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之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 ...

  • 杜丽娘形象变迁和20世纪戏曲文本研究
  • 摘要:20世纪学界对杜丽娘形象的阐释关涉的价值取向.学术旨趣.审美趣味.研究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基本采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一历史批评方法:80年代中期以后则呈现原型批评.心理分析.比较研究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在世纪末,则实现从目的到手段的过渡,即通过形象内涵的解析来折射更广泛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