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文言文的艺术魅力1

领悟文言文的艺术魅力,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得到重视是理所当然的。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当今社会,不管是初、高中还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本里,文言文都会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要求背诵的。这充分说明文言文的重要性。

我们根植于这块土地,就应当对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所学习与了解。现在有不少的人,包括部分学生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重视文言文,甚至是一点也不感兴趣,他们只想学那些“现买现卖”的内容,对眼前功效不大又有些生涩难懂的古文内容因觉得无用,就不去学。这种只看眼前、目光短浅的行为和现象,是应该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教育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文言文经历了几千年的淘洗,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被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似乎并未展开其迷人的魅力,教学效率的低下也是不争的事实。

(1)较长时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侧重于“言”,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下,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对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的讲堂。如此一来,“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了不二选择,见“言”重“言”而忽视“文”漠视“文”的课堂比比

皆是。

(2)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串讲,逐词翻译、逐句讲解,事事都有教师越俎代庖而求其通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样的课堂给人的感觉是:喋喋不休、独霸话语。

(3)学生在热衷网络语言、迷醉武侠小说的同时,他们的阅读兴趣正与古文渐行渐远。在文言文课堂上,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成了字词句的刻录机,很少有灵动的智慧火花闪现,教学主体在神圣的教学殿堂上渐趋萎靡。教师一腔爱古文的感情,却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尴尬,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文字的锱铢必较,留给学生的必是零星琐碎的印象。要想提高古文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应该从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愿意学的内容。吕叔湘先生对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归纳为四种:一是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典故;二是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是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是为了写好白话文。

因此,教师对文言文进行必要的文字疏理是不可或缺的;要适当地点拨,把那些死的知识讲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与积累的良好习惯。我认为把握好以下“三要”是关键。 1 、要“文”“言”并重,析词理趣,两手并抓

文言文,首先是“文”,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把握了文意也

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既要懂文内之意,也要懂文外之意。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它是借十分凝结的语言来承载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可从疏理到感悟,结合学生实际从“言”和“文”两方面进行教学。

古典文学经历了上千年的锤炼,淘沙炼金,去粗取精,如《史记》、《论语》等,都蕴含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这些以生命写成的颇见性情的篇章,表现出来的是独特语言形式,是那个时代历史风貌、政治概况、文化风情的绝好体现,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由此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不知不觉间情感会变得雅致、俊朗、博大。古文是一篇篇文质兼美、蕴含着作者情思的文章,不能把它看成由古文字堆积而成的语言材料,领悟了就能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

古文中无不蕴含着灿烂的古代文化。有多少思想、道理是从其当中得来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上善若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等等,这些精彩的语句俯首皆是,可以回味一生,终身受用。由于时代的变迁,学生对中国的古代文化了解越来越少,但是民族的文化必须传承,充分利用古文教学的机会,让学生

了解和积累古文知识,理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责任。

2、 要注重对成语典故的积累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成语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对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学生的文化素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门庭若市”;《礼记》中的“教学相长”、“玉不琢,不成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史记》的“毛遂自荐”、“运筹帷幄”、“青云直上”;《鱼我所欲也》的“舍生取义”;《五柳先生传》中的“不求甚解”;《劝学》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庖丁解牛》中的“游刃有余”;《秋水》中的“贻笑大方”、《老子》中的“祸福相倚”等。对于成语,要理解其意思,学以致用。

在古文中还有许多典故:《察今》中的“循表夜渋”、“刻舟求剑”、“引婴投江”;《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赤壁赋》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陈情表》中的“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琵琶行》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促织》中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等。对于典故,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还要理解其含义,使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运用典故,提高文采,丰富内涵。 3 、要从诵读中感知文言文的魅力

古人在学习方法上早就总结出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读

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在诵读中可积累语言知识,可培养语感,可陶冶情操。我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是坑坑洼洼、结结巴巴、破句连连、有气无力,没有美感的机械性的读书。只要真正走进文本,与人物同呼吸,与经典相融合,我们才会读出个体读到的体悟,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达到忘我之境界。从根本上激发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古文经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后,学生理解感染了,就会认为读或背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对课文过多的解读是无法代替学生诵读的。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自然地理解,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样交给学生的是活的知识,是自己悟到的知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让学生在诵读中加以品味,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他们才会愿意接触,包括在课外。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能使文言文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血脉中。

面对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我们要通过学习先哲们的经典文章,来倾听圣贤之教悔,沐浴母语之灵光。传承深邃厚实的古代文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古文阅读习惯,通过教师的引导、督促,提高学生重视文章的解读和文化内涵的体悟,进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因此,文言文的积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人生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领悟文言文的艺术魅力,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得到重视是理所当然的。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当今社会,不管是初、高中还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本里,文言文都会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要求背诵的。这充分说明文言文的重要性。

我们根植于这块土地,就应当对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所学习与了解。现在有不少的人,包括部分学生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重视文言文,甚至是一点也不感兴趣,他们只想学那些“现买现卖”的内容,对眼前功效不大又有些生涩难懂的古文内容因觉得无用,就不去学。这种只看眼前、目光短浅的行为和现象,是应该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教育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文言文经历了几千年的淘洗,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被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似乎并未展开其迷人的魅力,教学效率的低下也是不争的事实。

(1)较长时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侧重于“言”,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下,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对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的讲堂。如此一来,“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了不二选择,见“言”重“言”而忽视“文”漠视“文”的课堂比比

皆是。

(2)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串讲,逐词翻译、逐句讲解,事事都有教师越俎代庖而求其通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样的课堂给人的感觉是:喋喋不休、独霸话语。

(3)学生在热衷网络语言、迷醉武侠小说的同时,他们的阅读兴趣正与古文渐行渐远。在文言文课堂上,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成了字词句的刻录机,很少有灵动的智慧火花闪现,教学主体在神圣的教学殿堂上渐趋萎靡。教师一腔爱古文的感情,却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尴尬,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文字的锱铢必较,留给学生的必是零星琐碎的印象。要想提高古文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应该从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愿意学的内容。吕叔湘先生对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归纳为四种:一是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典故;二是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是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是为了写好白话文。

因此,教师对文言文进行必要的文字疏理是不可或缺的;要适当地点拨,把那些死的知识讲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与积累的良好习惯。我认为把握好以下“三要”是关键。 1 、要“文”“言”并重,析词理趣,两手并抓

文言文,首先是“文”,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把握了文意也

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既要懂文内之意,也要懂文外之意。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它是借十分凝结的语言来承载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可从疏理到感悟,结合学生实际从“言”和“文”两方面进行教学。

古典文学经历了上千年的锤炼,淘沙炼金,去粗取精,如《史记》、《论语》等,都蕴含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这些以生命写成的颇见性情的篇章,表现出来的是独特语言形式,是那个时代历史风貌、政治概况、文化风情的绝好体现,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由此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不知不觉间情感会变得雅致、俊朗、博大。古文是一篇篇文质兼美、蕴含着作者情思的文章,不能把它看成由古文字堆积而成的语言材料,领悟了就能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

古文中无不蕴含着灿烂的古代文化。有多少思想、道理是从其当中得来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上善若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等等,这些精彩的语句俯首皆是,可以回味一生,终身受用。由于时代的变迁,学生对中国的古代文化了解越来越少,但是民族的文化必须传承,充分利用古文教学的机会,让学生

了解和积累古文知识,理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责任。

2、 要注重对成语典故的积累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成语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对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学生的文化素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门庭若市”;《礼记》中的“教学相长”、“玉不琢,不成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史记》的“毛遂自荐”、“运筹帷幄”、“青云直上”;《鱼我所欲也》的“舍生取义”;《五柳先生传》中的“不求甚解”;《劝学》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庖丁解牛》中的“游刃有余”;《秋水》中的“贻笑大方”、《老子》中的“祸福相倚”等。对于成语,要理解其意思,学以致用。

在古文中还有许多典故:《察今》中的“循表夜渋”、“刻舟求剑”、“引婴投江”;《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赤壁赋》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陈情表》中的“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琵琶行》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促织》中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等。对于典故,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还要理解其含义,使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运用典故,提高文采,丰富内涵。 3 、要从诵读中感知文言文的魅力

古人在学习方法上早就总结出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读

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在诵读中可积累语言知识,可培养语感,可陶冶情操。我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是坑坑洼洼、结结巴巴、破句连连、有气无力,没有美感的机械性的读书。只要真正走进文本,与人物同呼吸,与经典相融合,我们才会读出个体读到的体悟,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达到忘我之境界。从根本上激发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古文经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后,学生理解感染了,就会认为读或背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对课文过多的解读是无法代替学生诵读的。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自然地理解,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样交给学生的是活的知识,是自己悟到的知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让学生在诵读中加以品味,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他们才会愿意接触,包括在课外。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能使文言文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血脉中。

面对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我们要通过学习先哲们的经典文章,来倾听圣贤之教悔,沐浴母语之灵光。传承深邃厚实的古代文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古文阅读习惯,通过教师的引导、督促,提高学生重视文章的解读和文化内涵的体悟,进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因此,文言文的积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人生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相关内容

  • 鲁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设计
  • 鲁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峨峨""洋洋""谓"等逻 ...

  • 10册教学反思
  • <草原>的教学及反思 开学教学第一课<草原>,板书课题后,看到课题草原会想到什么?举手回答的人够多的.接着让学生整体读文,一篇长文读下来时,有些学生就不能一直坚持精神读下去,读书不是好主动的,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被逼读完的.这样读与思的效果就差好多了,以后可得注意转变读的方式.针 ...

  • 2012年至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 语文科 一.命题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

  • 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言文的"美"?
  • [内容摘要]教材中的文言文距现代的时间很久远,但它们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巧妙而恰当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到文言文的"美",把古人高远的的思想境界.情操志趣.意志品质化为自己内在的"血肉",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个人修养. [关键词] 文 ...

  • 高中语文评课稿范文
  • 篇一:语文听课评课稿 语文 评课稿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 徐银花 开学以来,我听了 杜主任.冒爱玉.杨正龙.张建华.孙茂洲.刘燕.周迎年.陈怀龙.顾汉吕.祁燕.周丽 娟.严主任等老师共21节语文课,收获颇丰. 整体来说每堂课都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 结合.教学目标明确,并能在教学过程中鲜明地体现重点突出 ...

  • [狼]的教学设计
  • <狼>教学设计 光山二中 赵丰文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 单元(第30课). 二.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清朝作家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是一篇小说.叙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 ...

  • 2013七年级上期人教版语文课程纲要
  • 2013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 (一)课程元素: • 科目名称:语文 •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 总课时: 70课时 • 日期:2013年9月------2014年1月 • (二)学科价值: 尊重.欣赏.求真.尚美 一.工具性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 ...

  • 2010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2010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黄喜霞 一.指导思想: 1.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原则和语文教育的规律,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知道,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培 ...

  •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 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  赵亚平一.学情分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阶段一年的学习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心理和思维能力方面较高一阶段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能够对人生和社会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另外,在学习完高中阶段的五个必修模块后,学生已积累了较为系统的文言知识和一定的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