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事案件抗诉条件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 内容 摘要】该文论述了民事案件抗诉条件的含义,并依据其错案因素作为标准将其划分为四种情况: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立案证据不足的;二、原判决、裁定适用 法律 确有错误的;三、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 影响 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四、审判人员在审理民事案件时有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并根据工作实践,列举了四种抗诉条件的内容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形,根据错误裁判的情形,指出了具体抗诉工作中应当注意的 问题 及解决问题的 方法 。

【关键词】 民事案件 抗诉条件 民事案件抗诉条件的内容,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5条第1款中已有明确规定,但各地检察机关在办案实践中对该条款的理解和运用又有一定差异,为了规范民事案件抗诉工作,保证案件质量,提高民事审判监督工作的水平,本人试就民事案件抗诉条件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做一些论述。民事案件抗诉条件,是指人民检察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所依据的因素及其标准。①民事诉讼法第185条第1款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的有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二)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三)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四)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按照这一条规定,民事案件抗诉条件的内容,依其错误原因作为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民诉法第185条第1款规定的这一抗诉条件,习惯上称为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事实错误是原判决的根本性错误,而事实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对证据的具体运用不符合证据规则。 目前 ,认定事实的错误也就是采纳证据的错误,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也就是认定事实错误。构成民事案件在认定事实上的错误,包括以下三种情形:(一)原判决、裁定认定案件的主要事实错误案件的主要事实根据已确定当事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性质、各自的权利义务和民事责任等重要内容的基本事实。在这些事实上认定错误,符合抗诉条件的,应当依法抗诉。案件主要事实错误,是指原判决认定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或者表现与客观实际截然相反,或者表现与客观实际有偏差。这两种情况都属于案件主要事实错误。造成该错误的原因有二:一是因客观原因造成的认定事实错误,是审判人员由于客观情况的限制,调查工作疏忽大意,官僚主义、当事人和证人出示是伪证等原因,致使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与客观事实不符合甚至相悖。另一种情况是主观认定事实的错误,审判人员在庭审、调查中收集的证据足以认定有错误,或者主观臆断、或者故意作出错误认定。(二)认定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认定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是指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没有基本证据或者没有足够的基本证据支持,因而使案件的事实无法成立。裁判具有这种情况的应视为错案,符合抗诉条件的可以抗诉。主要证据是基于案件的基本事实而言,能够证明案件基本事实的,具有足够证明力的、必不可少的证据。证据不足,是说证据的数量不够,达不到“证据充分”的标准。证据足与不足,没有绝对标准,是相对于待定的案件事实而言的,现有证据足以支持案件事实的,就是证据充分,反之就是主要证据不足。主要证据不足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认定的事实没有证据证明;二是案件的证据与认定的案件事实没有必然联系;三是有证据证明事实,但不充分,证明力不足。以认定事实主要证据不足作为抗诉条件,不以判决认定的事实有错误为必要案件。在有些情况下,以认定事实主要证据不足为由提出抗诉的,经再审搜集证据证明原判决认定事实是正确的,这种情况并不是抗诉不当,而是通过抗诉,使再审搜集到了足够的证据证明了案件事实,增强了裁判的权威性,使当事人服判,正是抗诉成功的表现。(三)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主要事实不准在实务中,很多人把事实不清和主要证据不足当成一回事,这是不正确的。二者有相互关联的一面,又有原则不同。证据不足是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数量不够,使案件事实没有或者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案件事实不清则是根

据案件的现有证据无法认定案件的事实。以这条理由抗诉,不必考察判决、裁定的使用法律正确与否,直接引用民诉法第185条第1 款第1项制作抗诉书。法院再审时,应当查清事实,重新判决。出现查清的事实与原判决认定的事实相一致的结果也是可能的,这并不说明检察机关抗诉不当,而是说明法院在检察机关的监督下,重新查清了案件事实。二、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却有错误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不是指适用法律形式上的错误,而是指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的实体上、结果上的错误,是实体处理违反了法律规定,使判决、裁定发生了必须予以纠正的错误。依据民事司法实践和民法原理,以下情形属于适用法律确有错误,应当依法抗诉。(一)认定基本法律关系的性质确有错误最基本的法律关系有三种,即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这些基本法律关系的性质,决定分别构成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并由法院的不同审判庭审判、适用不同的法律。基本法律关系性质认定错误,如将刑事法律关系错误认定为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或者将民事法律关系错误的认定为行政法律关系等,都是在选择适用基本法上的错误,属于最严重的适用法律错误。凡属于上述几种情况之一的,都具备抗诉条件。(二)认定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确有错误指原判决、裁定将民事法律关系的不同性质相混淆,将此民事法律关系认定为彼民事法律关系,造成适用法律错误。民事法律关系是由各种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组成的。从总的分类看,可分为物权法律关系、债权法律关系,人身权法 律关系、继承权法律关系、亲属权法律关系和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债权法律关系又分为合同之债、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和无因管理之债4种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在合同之债法律关系中,又分为买卖、赠与、租赁、借用等30余种合同法律关系。在这三个等级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将任何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与另一种民事法律关系相混淆,都构成适用法律错误,应当提出抗诉。(三)认定民事行为是否有效确有错误按照我国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和可变更或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审判工作中,凡是涉及到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案件,都涉及到这种民事行为有效、无效或者部分有效、部分无效的确认问题。如果原判决将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确认为无效行为,或者将无效确认为有效、将全部无效确认为部分无效等等,都是适用法律错误。同样,对于可变更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一方当事人主张变更、撤消,法院没有正确理由不准许变更、撤消的,也是适用法律错误。确认原裁判在认定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上适用法律是否正确,应当严格依照民法通则第55条至第60条的规定进行。凡违反上述规定的,均应视为适用法律确有错误。(四)确认民事法律关系主题确有错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该民事权利义务的承担者。民事主体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不同,民事主体是公民 、法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参加者的资格,包括一切具有民事权力能力的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应当是特定到某一特定的民事法律关系上的主体,是享有或承担某一具体民事权利、民事义务的公民或者法人。在一个具体民事案件中,都有一个以上的民事法律关系,每一个法律关系都有其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民事审判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适用法律的环节,就是确认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确认真正的当事人,确认其中一方享有合法的民事权利,并予以保护,确认另一方面赋有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并判令其依法履行。如果裁判确认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发生错误,即将非主体认定为主体或者将主体确认为非主体,权利义务主体发生倒置,错判是必然结果。(五)对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各自的权利、义务确认确有错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是双方当事人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认定有错误,就从实体上改变了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原判决对正当、合法的权利义务关系予以变更或否定,就会形成不公正的判决结果,应予以抗诉。

【 内容 摘要】该文论述了民事案件抗诉条件的含义,并依据其错案因素作为标准将其划分为四种情况: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立案证据不足的;二、原判决、裁定适用 法律 确有错误的;三、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 影响 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四、审判人员在审理民事案件时有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并根据工作实践,列举了四种抗诉条件的内容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形,根据错误裁判的情形,指出了具体抗诉工作中应当注意的 问题 及解决问题的 方法 。

【关键词】 民事案件 抗诉条件 民事案件抗诉条件的内容,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5条第1款中已有明确规定,但各地检察机关在办案实践中对该条款的理解和运用又有一定差异,为了规范民事案件抗诉工作,保证案件质量,提高民事审判监督工作的水平,本人试就民事案件抗诉条件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做一些论述。民事案件抗诉条件,是指人民检察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所依据的因素及其标准。①民事诉讼法第185条第1款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的有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二)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三)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四)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按照这一条规定,民事案件抗诉条件的内容,依其错误原因作为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民诉法第185条第1款规定的这一抗诉条件,习惯上称为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事实错误是原判决的根本性错误,而事实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对证据的具体运用不符合证据规则。 目前 ,认定事实的错误也就是采纳证据的错误,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也就是认定事实错误。构成民事案件在认定事实上的错误,包括以下三种情形:(一)原判决、裁定认定案件的主要事实错误案件的主要事实根据已确定当事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性质、各自的权利义务和民事责任等重要内容的基本事实。在这些事实上认定错误,符合抗诉条件的,应当依法抗诉。案件主要事实错误,是指原判决认定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或者表现与客观实际截然相反,或者表现与客观实际有偏差。这两种情况都属于案件主要事实错误。造成该错误的原因有二:一是因客观原因造成的认定事实错误,是审判人员由于客观情况的限制,调查工作疏忽大意,官僚主义、当事人和证人出示是伪证等原因,致使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与客观事实不符合甚至相悖。另一种情况是主观认定事实的错误,审判人员在庭审、调查中收集的证据足以认定有错误,或者主观臆断、或者故意作出错误认定。(二)认定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认定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是指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没有基本证据或者没有足够的基本证据支持,因而使案件的事实无法成立。裁判具有这种情况的应视为错案,符合抗诉条件的可以抗诉。主要证据是基于案件的基本事实而言,能够证明案件基本事实的,具有足够证明力的、必不可少的证据。证据不足,是说证据的数量不够,达不到“证据充分”的标准。证据足与不足,没有绝对标准,是相对于待定的案件事实而言的,现有证据足以支持案件事实的,就是证据充分,反之就是主要证据不足。主要证据不足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认定的事实没有证据证明;二是案件的证据与认定的案件事实没有必然联系;三是有证据证明事实,但不充分,证明力不足。以认定事实主要证据不足作为抗诉条件,不以判决认定的事实有错误为必要案件。在有些情况下,以认定事实主要证据不足为由提出抗诉的,经再审搜集证据证明原判决认定事实是正确的,这种情况并不是抗诉不当,而是通过抗诉,使再审搜集到了足够的证据证明了案件事实,增强了裁判的权威性,使当事人服判,正是抗诉成功的表现。(三)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主要事实不准在实务中,很多人把事实不清和主要证据不足当成一回事,这是不正确的。二者有相互关联的一面,又有原则不同。证据不足是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数量不够,使案件事实没有或者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案件事实不清则是根

据案件的现有证据无法认定案件的事实。以这条理由抗诉,不必考察判决、裁定的使用法律正确与否,直接引用民诉法第185条第1 款第1项制作抗诉书。法院再审时,应当查清事实,重新判决。出现查清的事实与原判决认定的事实相一致的结果也是可能的,这并不说明检察机关抗诉不当,而是说明法院在检察机关的监督下,重新查清了案件事实。二、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却有错误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不是指适用法律形式上的错误,而是指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的实体上、结果上的错误,是实体处理违反了法律规定,使判决、裁定发生了必须予以纠正的错误。依据民事司法实践和民法原理,以下情形属于适用法律确有错误,应当依法抗诉。(一)认定基本法律关系的性质确有错误最基本的法律关系有三种,即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这些基本法律关系的性质,决定分别构成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并由法院的不同审判庭审判、适用不同的法律。基本法律关系性质认定错误,如将刑事法律关系错误认定为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或者将民事法律关系错误的认定为行政法律关系等,都是在选择适用基本法上的错误,属于最严重的适用法律错误。凡属于上述几种情况之一的,都具备抗诉条件。(二)认定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确有错误指原判决、裁定将民事法律关系的不同性质相混淆,将此民事法律关系认定为彼民事法律关系,造成适用法律错误。民事法律关系是由各种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组成的。从总的分类看,可分为物权法律关系、债权法律关系,人身权法 律关系、继承权法律关系、亲属权法律关系和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债权法律关系又分为合同之债、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和无因管理之债4种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在合同之债法律关系中,又分为买卖、赠与、租赁、借用等30余种合同法律关系。在这三个等级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将任何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与另一种民事法律关系相混淆,都构成适用法律错误,应当提出抗诉。(三)认定民事行为是否有效确有错误按照我国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和可变更或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审判工作中,凡是涉及到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案件,都涉及到这种民事行为有效、无效或者部分有效、部分无效的确认问题。如果原判决将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确认为无效行为,或者将无效确认为有效、将全部无效确认为部分无效等等,都是适用法律错误。同样,对于可变更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一方当事人主张变更、撤消,法院没有正确理由不准许变更、撤消的,也是适用法律错误。确认原裁判在认定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上适用法律是否正确,应当严格依照民法通则第55条至第60条的规定进行。凡违反上述规定的,均应视为适用法律确有错误。(四)确认民事法律关系主题确有错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该民事权利义务的承担者。民事主体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不同,民事主体是公民 、法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参加者的资格,包括一切具有民事权力能力的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应当是特定到某一特定的民事法律关系上的主体,是享有或承担某一具体民事权利、民事义务的公民或者法人。在一个具体民事案件中,都有一个以上的民事法律关系,每一个法律关系都有其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民事审判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适用法律的环节,就是确认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确认真正的当事人,确认其中一方享有合法的民事权利,并予以保护,确认另一方面赋有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并判令其依法履行。如果裁判确认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发生错误,即将非主体认定为主体或者将主体确认为非主体,权利义务主体发生倒置,错判是必然结果。(五)对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各自的权利、义务确认确有错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是双方当事人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认定有错误,就从实体上改变了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原判决对正当、合法的权利义务关系予以变更或否定,就会形成不公正的判决结果,应予以抗诉。


相关内容

  • 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研究
  • 检察机关民事诉讼监督探究 陆三平* 贺伟龙** [内容摘要]我国宪法第129条把检察机关的性质定性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该规定为确立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赋予了宪法依据.因此,对民事诉讼活动进行检察监督必然成为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这项职能是由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性质决定的. ...

  • 刍议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监督
  • 内容摘要: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监督是2012年<民事诉讼法>新增加的内容,需要处理好与审判监督.当事人权力救济.对调解书监督的关系,把握好审判人员违法与审判程序违法的界限,准确运用好检察建议. 关键词:审判人员违法 程序违法 检察建议 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 ...

  • 民事抗诉事由的解析
  • 业务实践 青海检察 o o00oooo0 青海省人 民检察 院 王水 明 20年 1月2 日, 届 全 国人人 常委 会第 三 十 次 08 0 8 十 会议 通过 了关 于修 改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民事 诉 讼法 > 的决 定 . 民事 诉讼 法对 现行 民事 抗诉 制度 进 ...

  • 民事抗诉制度若干程序性问题探析
  • 民事抗诉制度若干程序性问题探析 赵华宝 检察机关对抗诉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动摇了民事诉讼机制的平衡性.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民事诉讼程序公正的重要标准,它不允许任何一方享有比对方更多的权利. 一.引言 我国民事抗诉制度的设计,主要是在学习和引进前苏联民事诉讼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

  • 论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关于再审程序的完善研究与分析
  • 论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关于再审程序的完善 肖建华 再审实质上的功能是对有重大瑕疵的确定判决进行救济.它是法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有重大瑕疵的判决进行再次审理的一种非常途径,大陆法系国家一般称为"非常上诉途径"和"再审之诉".比较而言,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程序具有 ...

  • 人民检察院的职责
  • 根据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人民检察院的职权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职务犯罪侦查权. 2.批准或决定逮捕权. 3.公诉权. 4.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权,包括立案.侦查.审判和刑罚执行的监督. 5.对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权. 6.法律赋予 ...

  • 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
  • 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 张弘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下面我就有关民事诉讼法的修改给大家做一个介绍.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在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其进行了第一次修正.这是1991年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后 ...

  • 新民事诉讼制度的理解与适用问题
  • 新修改民事诉讼制度的理解与适用问题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的决定>,是继2007年以来对民事诉讼法的一次全面修改,表现在:一是创设新的诉讼制度多:二是修改的内容广,从总则到基本制度,包括所有具体 ...

  • 民事再审理由
  • 摘要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民事再审理由的修改是一大亮点,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民事再审理由做了较为具体和系统的规定.但是,随着再审案件数量的激增,再审理由在司法实践中陷入困境.本文从审判实践现状出发,立足于再审程序的价值目标,从当事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三个主体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