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项羽是潮了吗?(读[史记]笔记之一)201503

鸿门宴上的项羽是潮了吗?

——读《史记》笔记之一

最近读《史记·项羽本纪》,对鸿门宴上刘项之间的明争暗斗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自古以来,大多数人包括史学家在内,都习惯于贬低项羽的有勇无谋,褒扬刘邦的大智大勇,甚至赞同范增的“杀人当及时”的建议,认为项羽不该放走刘邦,导致后来的败走垓下,既丧失了位子(皇帝)、车子(乌骓马)、妻子(虞姬),也丢掉了性命,怎么看也是下下之选。那么,项羽在这件事的处理上真的错了吗?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入关,根据约定具备了称王的资格,但可贵的是,刘邦根本都没有称王,而且连自己的部队都驻扎在秦都之外。这样一来,刘邦用自己的行动封住了天下人的嘴巴—把自己放到了道德制高点上,继续和天下诸侯还保持在同一起跑线上,没有给任何人留下把柄。两个月后,项羽大军姗姗来迟。一边是刘邦的先入为主,在关中安心以逸待劳,一边是各路诸侯军的静观其变,在各地坐等鹬蚌相争。况且,刘邦手握十万重兵,虽然和项羽的四十万大军尚有差距,但经过几个月的苦心经营和周密部署,远道而来的项羽未必能占到便宜。综合考虑,尤其是在刘邦“政治正确”的前提之下,项羽的道德窘境显露无疑。

如果说项羽是反秦的红一方面军总指挥,那么刘邦则是

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从骨子里说,让项羽对曾经的盟友突然发动进攻,他绝对有心理障碍。况且,各路诸侯之所以跟随他项羽入关,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代表了反秦的民间意志正义,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如果这个时候对革命同志大开杀戒,谁能肯定各路武装会做出什么举动出来。因此,无论是主观抑或是客观,都不允许项羽对同一阵营的刘邦大开杀戒。

面对这一形势,身为“亚父”的范增显然是一个蹩脚的军师。他与项羽在黄河北岸和秦军主力章邯恶斗,而刘邦却奉命西征,一路过关斩将,如同一把匕首直接插入了秦始皇的心脏。看到了生米做成了熟饭,亚父眼里冒火,心生恶念,不顾客观条件,必欲除刘邦而后快。他这样激将道:“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这段说辞看似有理,认真分析起来却是毫无道理,他提出必须进攻刘邦的理由有两个:一是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刘邦有大志,有志气就要被杀吗?二是断定刘邦已呈现天子气相,这纯粹是涨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如果刘邦出现天子气,项军又为何与天斗?如果一切按照范增的主意行事,不仅将陷项羽于不义,也必将加速反秦阵营的大分裂,最终导致反秦大业的终结。所以说,杀刘邦是一种缺乏政治眼光的恶劣举动,这一点项羽明白、刘邦明白、项伯明白、张良明白,但范增却不明白,或者说被追求胜利的野心冲昏了头脑,或者是因为已经70岁高龄、也不能延

迟退休的他,再不建功立业就要青史无名了!

当项羽发出“击破沛公军”的号令之时,面对即将可能发生的联军危机,作为核心管理层成员的项伯挺身而出,他想到一个人,就是刘邦营中的张良。他“素善留侯张良”,与张良关系非同一般。抱定阻止这次刺杀事件的想法,他第一时间赶到了刘军驻地,“欲呼张良与俱去”。项伯知道,自己对于张良的判断不会错,张良有足够的忠诚,正处于默默无闻的时期,作为一个典型的投机主义者,不会臵刘邦于不顾而独自求生,必然借助这次机会打个翻身仗。所以他力邀项伯走进刘邦大帐,受到了刘邦的恭敬对待,甚至结为了儿女亲家。其实刘邦不知道,项伯这样做,是想通过帮助刘邦来挽救项军以及反秦大业;我们也可以猜测,项羽也默许了这个做法,巧妙地通过项伯达到了暂时和解、再图徐进的目标。

刘邦的赴宴,是建立项羽根本不会杀人的前提之下,他早就料定项羽此刻不会杀掉自己,才放心前来,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就像当年毛太祖坦然赴会蒋介石一样。但这确实是一次仓促的宴会,项羽的秘书班底几乎没有准备,对于宴会的议程、祝酒词、用餐标准、白酒档次等等,都没有经过项羽的首肯和精心安排;而客人刘邦准备得却相当充分,他掌握了项羽的底牌,也知道项羽的真实态度,有了这些至关重要的信息,刘邦就知道了如何敬酒示弱、如何制造悲情、如何实施尿遁。所以对于宾主双方来说,这也可能是一场信息不对称的宴会。

宴会进行中,范增多次给项羽递眼色,又多次举起身上

佩戴的玉诀向项羽示意。但是,项羽是个有原则的人,也是有极高政治智慧的人,所以当范增把项庄弄来即兴表演的时候,在实质上是范增在没有主令的一次谋反,谋杀的不仅是刘邦,更是项羽的联军盟主地位,这决定了项羽决不可能听之任之,才会有项伯的挺身而出。

可以说,鸿门宴不仅不是项羽的一次政治失误,而是楚汉交手中的一次辉煌胜利,既维护了盟军的团结、避免了分裂,也展示了项羽的人格魅力、巩固了盟主地位。这也根本称不上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因为直到若干年后的彭城大战时,项羽仍具备彻底击垮刘邦的实力。鸿门宴之后,项羽一路烧杀掳掠,进入了秦都咸阳,而后大封天下。从分封名单可以看出,当时整个反秦阵营里面的诸侯们的关系错综复杂,其中有一批本来就是刘邦的朋友或者支持者,如果鸿门宴上项羽敢对刘邦痛下杀手,不仅红二方面军会另立新主、揭竿再起,后面的红三、红四、红五等各大方面军只怕也会浑水摸鱼,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鸿门宴上的演员可以有很多,主角也可以有数人,但是导演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楚霸王项羽。

鸿门宴上的项羽是潮了吗?

——读《史记》笔记之一

最近读《史记·项羽本纪》,对鸿门宴上刘项之间的明争暗斗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自古以来,大多数人包括史学家在内,都习惯于贬低项羽的有勇无谋,褒扬刘邦的大智大勇,甚至赞同范增的“杀人当及时”的建议,认为项羽不该放走刘邦,导致后来的败走垓下,既丧失了位子(皇帝)、车子(乌骓马)、妻子(虞姬),也丢掉了性命,怎么看也是下下之选。那么,项羽在这件事的处理上真的错了吗?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入关,根据约定具备了称王的资格,但可贵的是,刘邦根本都没有称王,而且连自己的部队都驻扎在秦都之外。这样一来,刘邦用自己的行动封住了天下人的嘴巴—把自己放到了道德制高点上,继续和天下诸侯还保持在同一起跑线上,没有给任何人留下把柄。两个月后,项羽大军姗姗来迟。一边是刘邦的先入为主,在关中安心以逸待劳,一边是各路诸侯军的静观其变,在各地坐等鹬蚌相争。况且,刘邦手握十万重兵,虽然和项羽的四十万大军尚有差距,但经过几个月的苦心经营和周密部署,远道而来的项羽未必能占到便宜。综合考虑,尤其是在刘邦“政治正确”的前提之下,项羽的道德窘境显露无疑。

如果说项羽是反秦的红一方面军总指挥,那么刘邦则是

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从骨子里说,让项羽对曾经的盟友突然发动进攻,他绝对有心理障碍。况且,各路诸侯之所以跟随他项羽入关,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代表了反秦的民间意志正义,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如果这个时候对革命同志大开杀戒,谁能肯定各路武装会做出什么举动出来。因此,无论是主观抑或是客观,都不允许项羽对同一阵营的刘邦大开杀戒。

面对这一形势,身为“亚父”的范增显然是一个蹩脚的军师。他与项羽在黄河北岸和秦军主力章邯恶斗,而刘邦却奉命西征,一路过关斩将,如同一把匕首直接插入了秦始皇的心脏。看到了生米做成了熟饭,亚父眼里冒火,心生恶念,不顾客观条件,必欲除刘邦而后快。他这样激将道:“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这段说辞看似有理,认真分析起来却是毫无道理,他提出必须进攻刘邦的理由有两个:一是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刘邦有大志,有志气就要被杀吗?二是断定刘邦已呈现天子气相,这纯粹是涨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如果刘邦出现天子气,项军又为何与天斗?如果一切按照范增的主意行事,不仅将陷项羽于不义,也必将加速反秦阵营的大分裂,最终导致反秦大业的终结。所以说,杀刘邦是一种缺乏政治眼光的恶劣举动,这一点项羽明白、刘邦明白、项伯明白、张良明白,但范增却不明白,或者说被追求胜利的野心冲昏了头脑,或者是因为已经70岁高龄、也不能延

迟退休的他,再不建功立业就要青史无名了!

当项羽发出“击破沛公军”的号令之时,面对即将可能发生的联军危机,作为核心管理层成员的项伯挺身而出,他想到一个人,就是刘邦营中的张良。他“素善留侯张良”,与张良关系非同一般。抱定阻止这次刺杀事件的想法,他第一时间赶到了刘军驻地,“欲呼张良与俱去”。项伯知道,自己对于张良的判断不会错,张良有足够的忠诚,正处于默默无闻的时期,作为一个典型的投机主义者,不会臵刘邦于不顾而独自求生,必然借助这次机会打个翻身仗。所以他力邀项伯走进刘邦大帐,受到了刘邦的恭敬对待,甚至结为了儿女亲家。其实刘邦不知道,项伯这样做,是想通过帮助刘邦来挽救项军以及反秦大业;我们也可以猜测,项羽也默许了这个做法,巧妙地通过项伯达到了暂时和解、再图徐进的目标。

刘邦的赴宴,是建立项羽根本不会杀人的前提之下,他早就料定项羽此刻不会杀掉自己,才放心前来,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就像当年毛太祖坦然赴会蒋介石一样。但这确实是一次仓促的宴会,项羽的秘书班底几乎没有准备,对于宴会的议程、祝酒词、用餐标准、白酒档次等等,都没有经过项羽的首肯和精心安排;而客人刘邦准备得却相当充分,他掌握了项羽的底牌,也知道项羽的真实态度,有了这些至关重要的信息,刘邦就知道了如何敬酒示弱、如何制造悲情、如何实施尿遁。所以对于宾主双方来说,这也可能是一场信息不对称的宴会。

宴会进行中,范增多次给项羽递眼色,又多次举起身上

佩戴的玉诀向项羽示意。但是,项羽是个有原则的人,也是有极高政治智慧的人,所以当范增把项庄弄来即兴表演的时候,在实质上是范增在没有主令的一次谋反,谋杀的不仅是刘邦,更是项羽的联军盟主地位,这决定了项羽决不可能听之任之,才会有项伯的挺身而出。

可以说,鸿门宴不仅不是项羽的一次政治失误,而是楚汉交手中的一次辉煌胜利,既维护了盟军的团结、避免了分裂,也展示了项羽的人格魅力、巩固了盟主地位。这也根本称不上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因为直到若干年后的彭城大战时,项羽仍具备彻底击垮刘邦的实力。鸿门宴之后,项羽一路烧杀掳掠,进入了秦都咸阳,而后大封天下。从分封名单可以看出,当时整个反秦阵营里面的诸侯们的关系错综复杂,其中有一批本来就是刘邦的朋友或者支持者,如果鸿门宴上项羽敢对刘邦痛下杀手,不仅红二方面军会另立新主、揭竿再起,后面的红三、红四、红五等各大方面军只怕也会浑水摸鱼,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鸿门宴上的演员可以有很多,主角也可以有数人,但是导演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楚霸王项羽。


相关内容

  • 从[项羽本纪]看[史记]的传记文学特色
  • 论<史记>的传记文学风格 --读<项羽本纪> 系 别: 中 文 系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08级中本4 姓 名: 王 志 东 学 号: [1**********]8 任课教师: 黄 桂 凤 完成时间: 2010年12月10日 论<史记>的传记文学风格 ...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

  • 鸿门宴(1)
  • 鸿门宴 一 知识梳理 1知人论世[作者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 ...

  • [论项羽的悲剧]毕业论文
  • 江西师范大学 论 文 题 目 指 导 老 师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院 系 专 业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项羽的悲剧> : : : :继续教育学院 :汉语言文学 论 文 提 纲 一.拟定论文题名为<论项羽的悲剧> 二.总论点:项羽的最终悲剧有其自身原因,更是一种历史的 ...

  •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2)了解<史记>和司马迁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

  • 重析[鸿门宴]中的人物表现
  • 重析<鸿门宴>中人物表现 摘要:本文抓住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着重分析里面的人物表现.本文把按人物关系分为四组进行分析,第一组是刘邦对项羽:第二组是张良对范增:第三组是樊哙对项庄:第四组是项伯对曹无伤.通过四组人物的分析,着重分析<鸿门宴>中两军对垒中各自的表现,特别是作为两军 ...

  • 项羽和刘邦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礁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烛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中的这首小词同样道出了秦末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历史场景,其中刘邦项羽的是非成败最为引人注目.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 ...

  • 刘邦项羽分析
  • 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浅析<史记>对项羽与刘邦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quo ...

  • 论文修改3
  • 浅谈<鸿门宴>的氛围描写与人物个性化语言 作者:黄丽慧 单位:伊图里河高级中学 摘要:西汉王朝到武帝时期臻于鼎盛,文学创作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历史散文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杰作,这就是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