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对酒当歌

  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这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5月出版的《声音与愤怒》一书的副标题,该书回顾了六零年代至今摇滚乐介入政治的不同策略和实践可能,挖掘了音乐作为一种反叛能量的可能性和局限。      坐在我对面的就是作者张铁志,看得出来,他是个冷静的研究者,也是热情的歌迷。他说,他的童年愿望是做个在舞台上翻来覆去砸吉他踢音箱的摇滚巨星,青年时期的想象则是蓄长发留胡渣儿背着吉他走唱街头的抗议歌手。   大学毕业以前,他只以为音乐是一生的嗜好,攻读政治学且以知识作为政治和社会实践的武器则是人生的志业。没想到在他人生的第三个十年,会不断尝试把这两者结合。如今他在台湾《中国时报》香港《信报》,大陆《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新京报》等媒体撰写专栏。   如果《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是提出问题,那么,此次出版的《时代的噪音》则通过分析不同音乐人的生命轨迹,尝试提出答案,虽然答案可能不止一种。   从“唱人民的歌,为人民歌唱”的伍迪・格斯里,到“像一块滚石”的鲍勃・迪伦;从“掀起白色暴动的朋克”的冲击乐队到“用音乐杀死资本主义”的比利・布雷格;从“永不妥协的民歌之后”琼・贝茨到“相信民众力量的诗歌摇滚”帕蒂・史密斯,等等,不同时代的西方音乐人用他们的音乐去记录历史、对抗不义、抵抗体制。有的人是抱着改变世界的革命抱负,有的人则仅是想说出心中的话。   本书除了书写音乐人的创作理念,也试图刻画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反抗史: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与工运早期阶段、三四十年代的左翼运动、五十年代的麦卡锡主义、六十年代的反战运动和民权运动,七八十年代的经济转型和里根的新自由主义,以及九十年代的全球化、反全球化、战争与和平、发展与贫穷。   还记得前年出版的《声音与愤怒》,就有王小峰、郝舫、马世芳、方无行等人为其联合推荐,此次则是由乐评人张晓舟和被戏称“腰封小王子”的梁文道联合作序推荐。   梁文道在序《音乐的态度》中回忆着他几年前曾经批评过一些大陆乐坛的地下乐队貌似反叛,其实什么也颠覆不了。他们会在舞台上摔吉他,醉了酒狂言乱语用粗话喝骂观众,甚至抽大麻吸毒品,被公安提到派出所好几次,并且没有把自己卖给懂得炒作市场的大公司,“但是,这就够了吗?他们批评过这个社会的任何不公吗?他们愤怒,但这股愤怒并不来自广阔的同情,也不指向任何公共议题。”   对此,梁文道觉得有失偏颇,“假如以为所有音乐人都该效法他们,走上这条介入社会的道路,才叫做有内容有实质的反叛的话,这也未免太过狭隘了。”他认为音乐精神首先是套自觉的意识,自觉到艺术的独立性质,意识到艺术场域与其他社会场域的断裂之必要,“于是它尊重一切自发的倾向和本真的价值,抗拒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招降与吸纳,反对一切形成体制的艺术语言与惯习。”   针对当下的音乐现状,张晓舟写下了《请不要穿着敌人的裤子去骂敌人不穿裤子》。他认为抗议歌曲的悖论和危险在于,在“音乐杀死枪”的激情裹挟下反而容易沦为音乐的自杀,“抗议”不幸杀死了歌曲,“我们不得不承认,‘抗议之声’也好,‘抗议歌手’也罢,其定义是有先天缺陷的。”   而在我们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抵抗之声”的两难悖论在于:一方面,中国摇滚和民谣的抗议之声星星之火远未燎原。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谨防对中国摇滚和民谣由来已久的泛政治和意识形态化的解读,事实上,无论是崔健、左小祖咒,还是周云蓬,和很多优秀歌手一样,他们都发出过“抵抗之声”,却不能被称作“抗议歌手”。   “时代的噪音”并不仅仅只是“抗议之声”的同义重复,假如将“噪音”理解为对于参差多元世界的包容,那么“噪音”就要大于“抗议之声”。“苦难的现实有时容易让人们的心灵变得粗糙而丧失对美的感受力,我们在抗议苦难、长歌当哭的同时,何妨对酒当歌、漫卷诗书、吟咏落日、仰望星空,歌唱不会说话的爱情。”张晓舟这样感慨道。       100个即将消失的地方   译者:李芳龄   作者:Co+Life A/S   定价:43.50元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0年10月   以简明生动的文字和绝美的独家照片,讲述了全球气候变化给地球上100个地方造成的巨大威胁。       此时此地   作者:艾未未   定价:35元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0年9月   书中所收文章全部选自他曾经的博客,选取内容是博客文字与艺术、建筑、摄影相关的文章和一部分他对艺术家所做的访谈。   

  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这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5月出版的《声音与愤怒》一书的副标题,该书回顾了六零年代至今摇滚乐介入政治的不同策略和实践可能,挖掘了音乐作为一种反叛能量的可能性和局限。      坐在我对面的就是作者张铁志,看得出来,他是个冷静的研究者,也是热情的歌迷。他说,他的童年愿望是做个在舞台上翻来覆去砸吉他踢音箱的摇滚巨星,青年时期的想象则是蓄长发留胡渣儿背着吉他走唱街头的抗议歌手。   大学毕业以前,他只以为音乐是一生的嗜好,攻读政治学且以知识作为政治和社会实践的武器则是人生的志业。没想到在他人生的第三个十年,会不断尝试把这两者结合。如今他在台湾《中国时报》香港《信报》,大陆《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新京报》等媒体撰写专栏。   如果《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是提出问题,那么,此次出版的《时代的噪音》则通过分析不同音乐人的生命轨迹,尝试提出答案,虽然答案可能不止一种。   从“唱人民的歌,为人民歌唱”的伍迪・格斯里,到“像一块滚石”的鲍勃・迪伦;从“掀起白色暴动的朋克”的冲击乐队到“用音乐杀死资本主义”的比利・布雷格;从“永不妥协的民歌之后”琼・贝茨到“相信民众力量的诗歌摇滚”帕蒂・史密斯,等等,不同时代的西方音乐人用他们的音乐去记录历史、对抗不义、抵抗体制。有的人是抱着改变世界的革命抱负,有的人则仅是想说出心中的话。   本书除了书写音乐人的创作理念,也试图刻画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反抗史: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与工运早期阶段、三四十年代的左翼运动、五十年代的麦卡锡主义、六十年代的反战运动和民权运动,七八十年代的经济转型和里根的新自由主义,以及九十年代的全球化、反全球化、战争与和平、发展与贫穷。   还记得前年出版的《声音与愤怒》,就有王小峰、郝舫、马世芳、方无行等人为其联合推荐,此次则是由乐评人张晓舟和被戏称“腰封小王子”的梁文道联合作序推荐。   梁文道在序《音乐的态度》中回忆着他几年前曾经批评过一些大陆乐坛的地下乐队貌似反叛,其实什么也颠覆不了。他们会在舞台上摔吉他,醉了酒狂言乱语用粗话喝骂观众,甚至抽大麻吸毒品,被公安提到派出所好几次,并且没有把自己卖给懂得炒作市场的大公司,“但是,这就够了吗?他们批评过这个社会的任何不公吗?他们愤怒,但这股愤怒并不来自广阔的同情,也不指向任何公共议题。”   对此,梁文道觉得有失偏颇,“假如以为所有音乐人都该效法他们,走上这条介入社会的道路,才叫做有内容有实质的反叛的话,这也未免太过狭隘了。”他认为音乐精神首先是套自觉的意识,自觉到艺术的独立性质,意识到艺术场域与其他社会场域的断裂之必要,“于是它尊重一切自发的倾向和本真的价值,抗拒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招降与吸纳,反对一切形成体制的艺术语言与惯习。”   针对当下的音乐现状,张晓舟写下了《请不要穿着敌人的裤子去骂敌人不穿裤子》。他认为抗议歌曲的悖论和危险在于,在“音乐杀死枪”的激情裹挟下反而容易沦为音乐的自杀,“抗议”不幸杀死了歌曲,“我们不得不承认,‘抗议之声’也好,‘抗议歌手’也罢,其定义是有先天缺陷的。”   而在我们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抵抗之声”的两难悖论在于:一方面,中国摇滚和民谣的抗议之声星星之火远未燎原。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谨防对中国摇滚和民谣由来已久的泛政治和意识形态化的解读,事实上,无论是崔健、左小祖咒,还是周云蓬,和很多优秀歌手一样,他们都发出过“抵抗之声”,却不能被称作“抗议歌手”。   “时代的噪音”并不仅仅只是“抗议之声”的同义重复,假如将“噪音”理解为对于参差多元世界的包容,那么“噪音”就要大于“抗议之声”。“苦难的现实有时容易让人们的心灵变得粗糙而丧失对美的感受力,我们在抗议苦难、长歌当哭的同时,何妨对酒当歌、漫卷诗书、吟咏落日、仰望星空,歌唱不会说话的爱情。”张晓舟这样感慨道。       100个即将消失的地方   译者:李芳龄   作者:Co+Life A/S   定价:43.50元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0年10月   以简明生动的文字和绝美的独家照片,讲述了全球气候变化给地球上100个地方造成的巨大威胁。       此时此地   作者:艾未未   定价:35元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0年9月   书中所收文章全部选自他曾经的博客,选取内容是博客文字与艺术、建筑、摄影相关的文章和一部分他对艺术家所做的访谈。   


相关内容

  • 让他三尺又何妨?
  •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一封家书,来自清朝康熙年间的宰相张英. 我无意中翻看<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在第二篇<孝悌友爱>中读到了<六尺巷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宰 ...

  • 课堂乱点又何妨
  • 课堂乱点又何妨 坊脚小学 林淑贞 如今课堂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课堂上那种教师包揽全堂的局面已基本扭转,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学生姿态整齐划一犹如一潭死水的课堂正逐渐活起来,且有汹涌澎湃之势.可有些教师又抱怨这样的课堂有点乱,先前那些所谓的课堂纪律正在淡化,担心长此以往课堂终成菜市场.课堂乱点好吗? ...

  • 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 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超人脱下他的袍子后也只是个会从马背上摔下导致瘫痪的普通人,然而演员克里斯托福·里夫懂得在消沉的黑暗期中让思维转弯,"„禁止通行‟的路牌不是要你停下,而是在提醒你该转弯了". 有些事单凭一腔热血和一份坚持是无法完成的,正如格林兄弟永远无法找出那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 ...

  • 何妨吟啸且徐行--品味逆境中的苏东坡
  • 何妨吟啸且徐行 --品味逆境中的苏东坡 欲拥有精金美玉的人品,定要经过烈火的煅烧,若想做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题记 你,那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你,那位"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行者:你,那个高唱"大江东去" ...

  • 人生得一知己,死又何妨
  • 人生得一知己,死又何妨?于女子而言,古语云:"女卫悦己者容",而温碧泉八杯水也许正是女子的知己吧. 何为知己?知己者就是知人冷暖,贴心舒畅的,说温碧泉八杯水是女子的知己实在是当之无愧.对女孩子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该就是自己的容貌了,怎样的女孩子才算是漂亮的呢?在中国有两 ...

  • 老人晚睡晚起又何妨
  • 即使上了年纪,人们还是都尽量遵守着规律,早早起床.大概是因为他们觉得早晨全家一起吃早餐,气氛温馨,其乐融融吧. 然而,对老年人来说,严守着早睡早起的规律,在精神上并非利大于弊.因为早睡早起,晚上老人经常会在一家团聚最欢乐的时刻缺席或离席,而好看的电视节目也常和他们的睡眠时问相左.况且,每天一大早,老 ...

  • 借他10分又何妨
  • 思品试卷发下后,同学们"几家欢喜几家忧".小海急切地拿到试卷后,一直呆呆地坐着,脸色很难看.我知道一向家教极严.自信极强的小海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面对叽叽喳喳的学生,我说:"如果有改错的地方,或合错分数的同学,课下找老师纠正." 接下来,我和同学们一起紧张地进 ...

  • "秀"又有何妨?
  • 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一直以来都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教师把自己对于教育教学的思考和理念通过这些课展示出来,供大家研讨借鉴.许多优秀的教师从这些课中脱颖而出,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也通过这样的平台被大家所熟知.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就曾说过:"我们须互相打开教学的大门,互相听课.研课, ...

  • 即使这样又何妨?
  • 即使这样又何妨? 我几乎是突然间发现,农历的年也即将过去.近日,总接到家人.朋友以及同学的电话,问的最多一句话就是,"什么时候放假?"."班长召集同学聚会,务必要让我参加".单位让写对上一年的工作总结,并在全体员工会议上进行述职报告,无穷无尽的形式.打开QQ的 ...

  • 胸中元自有丘壑,盏里何妨对圣贤--谈高考古诗词鉴赏有效复习策略
  • Gaokaoyuwen 纵横 胸中元自有丘壑,盏里何妨对圣贤 --谈高考古诗词鉴赏有效复习策略 云南 王兆林 古诗词鉴赏属高考鉴赏评价能力层级,是对古诗词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能力的考查,也是高考语文最高能力层级的考查.帮助学生构建诗歌解读的有用知识,实现古诗词复习的有效性,是历届备考师生的共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