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感是儿童道德成长中的重要情感资源(三)

秩序感是个体生命中对道德发展有奠基作用的早发性情感。蒙台梭利通过观察大量幼儿的生活情况,证实了幼儿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时有一种本能地对秩序的敏感和追求,并从中获得秩序与和谐的感觉。尽管这时个体的秩序感可能带有自然一生物性质,但它却是幼稚儿情绪的正向表达,是合乎生命的表达,是健康的,所以我们要及早地尊重和珍视这种有价值的情感,对其进行教育的开发。

首先应为儿童秩序感的培育创设一个有序的时空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比如美丽、整洁的幼儿园的物质空间;友善、和谐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一张一驰、有松有紧,富有节奏的学习过程。同样家庭环境也需要秩序,父母可帮助孩子创设一个温馨、可爱、整洁的小天地。除此之外,建立一种融洽的家庭关系也十分必要,因为家庭内部的争吵、打架、夫妻分居、离婚等都会使孩子受到严重的伤害,使他们感到混乱、恐惧,从而失去安全感、归属感。

人离不开生活,尤其是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生活中度过的,所以秩序感的培育应立足于他们的日常生活。首先通过走、站、坐、跑、跳、吃等基本动作的练习,协调儿童的大脑、神经以及肌肉的活动,使它们具有整体性和秩序性。其次让儿童学习一些社会礼仪和规则,养成一种自觉遵守人际规范,维护人与人间的和谐秩序关系的意识。第三,让儿童学会美化和整理自己的户内户外环境,养成爱劳动、爱卫生的习惯,同时也获得清洁感、秩序感。第四,对于儿童的睡眠、饮食都要适当地控制和调节,保持一定的度.培养他们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自然感性教育也是培养幼儿秩序感的有效途径。可通过呼吸、拍手、跳跃、摇摆以及肢体紧张与放松的动作练习,组织孩子用身体中的“管弦乐队”来独奏和合奏,开发身体各部分的节奏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他们对人体的节奏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引导孩子逐渐认识生命运动形式,如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规律,感受自身的新陈代谢规律,学会调节、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智力节律、情绪节律和体力节律,使它们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同时也要引导儿童亲身体验如昼夜交替、四季变更、阴晴圆缺等自然现象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的秩序模式,让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领会和认识自然的秩序。例如,通过他们肌肤的冷热来感受四季的变化;在不同的季节带他们到公园、户外去体验自然,感受风、感受云、感受自然美景;夜晚和他们一起欣赏天空的星座,观察月亮的圆缺,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儿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有规律的自然界中。经过大自然中无数秩序的陶冶和熏陶、通过身体内在秩序与外在秩序无数次的相互作用,儿童的自然秩序感受才会变得更加丰富、持久和稳定。

培养儿童秩序感的最直接方式是艺术教育,因为艺术中最鲜明、最集中地体现了秩序的形式一一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和谐等,而且人们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也是追求秩序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一方面进行独立的音乐、美术、文学教育,充分发挥各自的独特性,培养孩子的秩序感。例如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自然律动感。因为音乐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节奏和旋律,所以经常听、唱歌曲,并且让孩子在音乐的感染下,身体随着旋律的起伏自由运动,能使乐音的流动与人的身心活动节律达到深度和谐的交融。另一方面,音乐、美术、文学间又有相通之处,它们审美形式的基本法则如对称、均衡、节奏、和谐等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可以提取三个领域中共同性的审美要素,以综合的方式加以统整和沟通,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例如以绘画作为参照,寻找发现音乐、文学中的类似结构,如单轴对称画面与ABA曲式结构音乐和同类结构的诗歌、故事匹配,可以用两个娃娃围绕鲜花作镜式跳舞的画面与曲式结构匹配,听A段音乐,相当于画面左边的娃娃,听B段音乐相当于画画中间的花,听第二个A段音乐相当于画面右边的娃娃。

通过艺术教育,不仅直接促进了儿童秩序美感的发展,而且能够冶情养性,梳理、调控他们的情感,使之达到协调、平和的状态。孔子就极力强调音乐对于人内在情理调和的作用,他认为音乐中具有最和谐的结构和最动人的节奏,这种节奏、旋律把人的内在世界梳理、调整,使情与理融合无间,使心境达到动态平衡。所以在艺术教育的作用下,儿童的情感水平会不断地提高,而且这也将促进幼儿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和谐、融洽和有序。

秩序感是个体生命中对道德发展有奠基作用的早发性情感。蒙台梭利通过观察大量幼儿的生活情况,证实了幼儿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时有一种本能地对秩序的敏感和追求,并从中获得秩序与和谐的感觉。尽管这时个体的秩序感可能带有自然一生物性质,但它却是幼稚儿情绪的正向表达,是合乎生命的表达,是健康的,所以我们要及早地尊重和珍视这种有价值的情感,对其进行教育的开发。

首先应为儿童秩序感的培育创设一个有序的时空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比如美丽、整洁的幼儿园的物质空间;友善、和谐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一张一驰、有松有紧,富有节奏的学习过程。同样家庭环境也需要秩序,父母可帮助孩子创设一个温馨、可爱、整洁的小天地。除此之外,建立一种融洽的家庭关系也十分必要,因为家庭内部的争吵、打架、夫妻分居、离婚等都会使孩子受到严重的伤害,使他们感到混乱、恐惧,从而失去安全感、归属感。

人离不开生活,尤其是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生活中度过的,所以秩序感的培育应立足于他们的日常生活。首先通过走、站、坐、跑、跳、吃等基本动作的练习,协调儿童的大脑、神经以及肌肉的活动,使它们具有整体性和秩序性。其次让儿童学习一些社会礼仪和规则,养成一种自觉遵守人际规范,维护人与人间的和谐秩序关系的意识。第三,让儿童学会美化和整理自己的户内户外环境,养成爱劳动、爱卫生的习惯,同时也获得清洁感、秩序感。第四,对于儿童的睡眠、饮食都要适当地控制和调节,保持一定的度.培养他们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自然感性教育也是培养幼儿秩序感的有效途径。可通过呼吸、拍手、跳跃、摇摆以及肢体紧张与放松的动作练习,组织孩子用身体中的“管弦乐队”来独奏和合奏,开发身体各部分的节奏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他们对人体的节奏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引导孩子逐渐认识生命运动形式,如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规律,感受自身的新陈代谢规律,学会调节、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智力节律、情绪节律和体力节律,使它们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同时也要引导儿童亲身体验如昼夜交替、四季变更、阴晴圆缺等自然现象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的秩序模式,让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领会和认识自然的秩序。例如,通过他们肌肤的冷热来感受四季的变化;在不同的季节带他们到公园、户外去体验自然,感受风、感受云、感受自然美景;夜晚和他们一起欣赏天空的星座,观察月亮的圆缺,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儿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有规律的自然界中。经过大自然中无数秩序的陶冶和熏陶、通过身体内在秩序与外在秩序无数次的相互作用,儿童的自然秩序感受才会变得更加丰富、持久和稳定。

培养儿童秩序感的最直接方式是艺术教育,因为艺术中最鲜明、最集中地体现了秩序的形式一一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和谐等,而且人们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也是追求秩序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一方面进行独立的音乐、美术、文学教育,充分发挥各自的独特性,培养孩子的秩序感。例如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自然律动感。因为音乐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节奏和旋律,所以经常听、唱歌曲,并且让孩子在音乐的感染下,身体随着旋律的起伏自由运动,能使乐音的流动与人的身心活动节律达到深度和谐的交融。另一方面,音乐、美术、文学间又有相通之处,它们审美形式的基本法则如对称、均衡、节奏、和谐等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可以提取三个领域中共同性的审美要素,以综合的方式加以统整和沟通,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例如以绘画作为参照,寻找发现音乐、文学中的类似结构,如单轴对称画面与ABA曲式结构音乐和同类结构的诗歌、故事匹配,可以用两个娃娃围绕鲜花作镜式跳舞的画面与曲式结构匹配,听A段音乐,相当于画面左边的娃娃,听B段音乐相当于画画中间的花,听第二个A段音乐相当于画面右边的娃娃。

通过艺术教育,不仅直接促进了儿童秩序美感的发展,而且能够冶情养性,梳理、调控他们的情感,使之达到协调、平和的状态。孔子就极力强调音乐对于人内在情理调和的作用,他认为音乐中具有最和谐的结构和最动人的节奏,这种节奏、旋律把人的内在世界梳理、调整,使情与理融合无间,使心境达到动态平衡。所以在艺术教育的作用下,儿童的情感水平会不断地提高,而且这也将促进幼儿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和谐、融洽和有序。


相关内容

  •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标
  •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版) 第一部分 前 言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 ...

  •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
  •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 ...

  • --构建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性评价操作体系的实践研究
  • 激励评价 焕发儿童生命光彩 --构建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性评价操作体系的实践研究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 周爱芬 内容提要: 构建以激励为核心的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性评价操作体系,主要包括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两部分.保障机制,侧重于学校德育工作评价,重在提升学校德育的软件建设和制度建设.运行机制,侧重于学生道德 ...

  • 教育学基础知识
  •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及其教育意义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使有些问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会基于相关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并且这种解释并不都是胡乱的猜测,而是从相关的 ...

  • 聊城大学函授专升本期末考试
  • 聊城大学 2013级 课程与教学论 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语文"这个学科名称是由___C__ 确定的. D. 夏丏尊 2.提出"在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孩子是不够的.学生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B.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及日常 ...

  • 2015版思修第五章
  •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教学目的]学习和认识在公共生活中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特点和作用,了解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学习与恋爱婚姻有关的道德与法律规范 ...

  • 2013-2014三年级品社上册教学计划
  •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学科:品德与社会 班级: 三年级 姓名: 二0一三年九月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一)本套教材编排体系及特点: 这是一套由课程标准组专家亲自编写的实验教材.本套教材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 ...

  •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一直在追寻着人的发展规律.从古代三哲开始就探寻着如何根据人的身体和心理生长变化的规律来教育人. 有关人的科学为我们揭示的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知识可以称之为规律的,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以下的几方面: 第一,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身体方面:先头部后四肢.先中心后边缘: 心理方面:具体 ...

  • 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观察研究
  • 作者:陈素园王小丽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07期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9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指南>明确说明,在实施<指南>时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