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的杨绛先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严欣久

  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扎了一把,要我送给钱钟书、杨绛夫妇。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笑吟吟地把我迎进了屋。钱先生说:“你送我们礼物,我们也要送礼物给你。”说着取出一本《围城》,用毛笔写上“欣久同志览存钟书奉”,杨绛先生送了我一本她的译作《小癞子》,是用圆珠笔签的字。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道了好几声谢谢。见两位老人如此平易近人,我提出有机会想写写他们。这时,钱先生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郑重地说:“不要,我们是朋友,不要搞这套东西。”我这才知道,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

  《我们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出于对杨先生的尊重,有几天杨先生家的电话快打爆了,使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7月5日,她本要吃完晚饭,散步时顺便到我家,看望一下我婆婆,并取一张她要的报纸,可那晚,她没来。阿姨来取报纸时说,杨先生太累了,一天接了太多的电话,又忙着查出版社要的资料,就不出来了。我们都很理解,也并未在意,谁知第二天晚上,杨先生在阿姨的陪同下真的来看望她的老学友了。我们说她客气,她则说,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起,我和婆婆称赞《我们仨》写得好,真挚、感人,特别是第二部分最艺术化,非常打动人心。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欣赏这本书。”

  《我们仨》面世前,我在报上看了部分摘登,其中写到1949年,钱、杨夫妇应聘于清华,杨先生考虑到爱女钱瑗身体羸弱,需要恢复,决定让她休学,自己来教她初中的课程。我感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杨先生是个文人,数理化也能教得了么?恰好那天看了文章,散步时遇见了杨先生,便问她,“您让钱瑗休学,自己给她当老师,您年轻的时候理科一定很好吧?”杨先生笑了,说:“我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学理科的料呢,后来我选择了文科,老师们都感到很遗憾。”“那您为什么要从文呢?”“因为我喜欢文学,喜欢读书,而我父亲主张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杨先生的父亲杨荫杭是江南有名的才子,精通音韵学,并是一位著名的律师,思想民主、激进,家传的博学,培养出杨先生这样的才女。“只要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我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假如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

  杨先生记忆力惊人,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尽管当时她还是个小孩子,由于她的父亲经常在家议论时政,在她幼小的心里也早早地萌发了民主与科学的种子。

  杨先生很注意锻炼,只要天气好,她一定会出来走走。院子里的人说她能活120岁,她听了笑笑说:“活那么久太苦。”可见她对生死的豁达。

  杨先生散步时,遇上人总是笑眯眯地打招呼。她对小孩子尤为喜爱,见了孩子会停下脚步,与他们玩玩,遇上院子里的绿化员工,她也会提个建议,指出哪些树的布局不够合理,相互遮挡阳光,枝叶枯萎了,应该梳理。

  体力好的时候,杨先生有时也会走出院子。看见休闲的老人放风筝,也要亲手放一放。

  我还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杨先生在全力完成了钱先生的遗著遗稿出版善后诸事之后,捐出毕生积蓄给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这里,我想引用一段杨先生《回忆我的父亲》的文字,以彰显杨先生的读书精神。“父亲一次问我:‘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我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我说,‘一星期都白活了……’”至今,她依然如此。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节)

(1)

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钱钟书夫妇拒绝接受采访,是因为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搞这套东西太虚伪。

B.

《我们仨》出版后,杨绛先生家的电话快被打爆了,一方面看出读者对杨先生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写出了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

C.

本文介绍杨绛先生的父亲,不仅丰富了传记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说明了杨先生成功的原因。

D.

杨绛先生从小就具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参加过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

E.

这篇传记的标题是“院子里的杨绛先生”,所记叙的传主事迹也是发生在院子里,标题在结构上有统帅全文的作用。

(2)

从文本看,杨绛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人格魅力?请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篇传记选材独特,作者没有介绍传主在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而是选取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结合本文,谈谈“读书精神”对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1.AD;解析:

(1)

A项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D项不是参加而是“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选对一项给1分)

(2)

(3)

以小见大(2分)。从杨绛的生活小事中选材,写出了杨绛的人格魅力(2分),具有真实性,给人亲切感,吸引读者阅读。(2分)。

(4)

  ①杨绛身上所体现出的读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1分)

  ②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杨绛拒绝采访。(1分)

  ③上学的时候喜欢读书。(1分)

  ④捐出毕生积蓄,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严欣久

  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扎了一把,要我送给钱钟书、杨绛夫妇。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笑吟吟地把我迎进了屋。钱先生说:“你送我们礼物,我们也要送礼物给你。”说着取出一本《围城》,用毛笔写上“欣久同志览存钟书奉”,杨绛先生送了我一本她的译作《小癞子》,是用圆珠笔签的字。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道了好几声谢谢。见两位老人如此平易近人,我提出有机会想写写他们。这时,钱先生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郑重地说:“不要,我们是朋友,不要搞这套东西。”我这才知道,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

  《我们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出于对杨先生的尊重,有几天杨先生家的电话快打爆了,使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7月5日,她本要吃完晚饭,散步时顺便到我家,看望一下我婆婆,并取一张她要的报纸,可那晚,她没来。阿姨来取报纸时说,杨先生太累了,一天接了太多的电话,又忙着查出版社要的资料,就不出来了。我们都很理解,也并未在意,谁知第二天晚上,杨先生在阿姨的陪同下真的来看望她的老学友了。我们说她客气,她则说,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起,我和婆婆称赞《我们仨》写得好,真挚、感人,特别是第二部分最艺术化,非常打动人心。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欣赏这本书。”

  《我们仨》面世前,我在报上看了部分摘登,其中写到1949年,钱、杨夫妇应聘于清华,杨先生考虑到爱女钱瑗身体羸弱,需要恢复,决定让她休学,自己来教她初中的课程。我感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杨先生是个文人,数理化也能教得了么?恰好那天看了文章,散步时遇见了杨先生,便问她,“您让钱瑗休学,自己给她当老师,您年轻的时候理科一定很好吧?”杨先生笑了,说:“我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学理科的料呢,后来我选择了文科,老师们都感到很遗憾。”“那您为什么要从文呢?”“因为我喜欢文学,喜欢读书,而我父亲主张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杨先生的父亲杨荫杭是江南有名的才子,精通音韵学,并是一位著名的律师,思想民主、激进,家传的博学,培养出杨先生这样的才女。“只要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我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假如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

  杨先生记忆力惊人,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尽管当时她还是个小孩子,由于她的父亲经常在家议论时政,在她幼小的心里也早早地萌发了民主与科学的种子。

  杨先生很注意锻炼,只要天气好,她一定会出来走走。院子里的人说她能活120岁,她听了笑笑说:“活那么久太苦。”可见她对生死的豁达。

  杨先生散步时,遇上人总是笑眯眯地打招呼。她对小孩子尤为喜爱,见了孩子会停下脚步,与他们玩玩,遇上院子里的绿化员工,她也会提个建议,指出哪些树的布局不够合理,相互遮挡阳光,枝叶枯萎了,应该梳理。

  体力好的时候,杨先生有时也会走出院子。看见休闲的老人放风筝,也要亲手放一放。

  我还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杨先生在全力完成了钱先生的遗著遗稿出版善后诸事之后,捐出毕生积蓄给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这里,我想引用一段杨先生《回忆我的父亲》的文字,以彰显杨先生的读书精神。“父亲一次问我:‘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我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我说,‘一星期都白活了……’”至今,她依然如此。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节)

(1)

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钱钟书夫妇拒绝接受采访,是因为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搞这套东西太虚伪。

B.

《我们仨》出版后,杨绛先生家的电话快被打爆了,一方面看出读者对杨先生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写出了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

C.

本文介绍杨绛先生的父亲,不仅丰富了传记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说明了杨先生成功的原因。

D.

杨绛先生从小就具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参加过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

E.

这篇传记的标题是“院子里的杨绛先生”,所记叙的传主事迹也是发生在院子里,标题在结构上有统帅全文的作用。

(2)

从文本看,杨绛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人格魅力?请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篇传记选材独特,作者没有介绍传主在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而是选取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结合本文,谈谈“读书精神”对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1.AD;解析:

(1)

A项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D项不是参加而是“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选对一项给1分)

(2)

(3)

以小见大(2分)。从杨绛的生活小事中选材,写出了杨绛的人格魅力(2分),具有真实性,给人亲切感,吸引读者阅读。(2分)。

(4)

  ①杨绛身上所体现出的读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1分)

  ②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杨绛拒绝采访。(1分)

  ③上学的时候喜欢读书。(1分)

  ④捐出毕生积蓄,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1分)


相关内容

  • [老王]教案
  • <老王>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心.善心.同情心 ...

  • 人生边上,还有更远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生边上,还有更远 潘启雯 <我们仨>问世四年后,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就会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旧作<写在人生边上>, 钱钟书先生说:"人 ...

  • 大家│杨绛,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士
  •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钱钟书生前曾称其"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温馨提示:由于本篇文章转自2014年第29期<环球时报>的文章,文中提到杨绛先生年龄均以当年为准,有不便之处敬请 ...

  •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阅读答案
  •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傅小平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杨绛不 ...

  • 潇洒钱钟书阅读答案
  • 潇洒钱钟书 仲利民 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钱钟书,偏偏不喜抛头露面,拒绝记者的采访,躲避摄影记者的镜头.最有趣的一次,钱钟书与夏衍同住一病房,夏老过生日,他的孙女将蛋糕也送了一大块给钱钟书,这时的摄影记者从后面开始偷偷地拍摄,当记者大着胆子转到前面来的时候,钱钟书先生居然拉起了被子连人带蛋糕一起盖起来 ...

  • 少女杨绛和她的父亲阅读答案
  • 篇一:少女杨绛和她的父亲阅读答案 篇二:少女杨绛和她的父亲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杨绛和他的父亲孙莲莲杨绛,原名扬季康,江苏无锡人.除了作为钱钟书夫人为人所熟知外,她本人更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和著名学者.李健吾评价她"不是那种飞扬躁厉的作家",而是有着" ...

  • 读书是风雅乐事阅读答案
  • 阅读<读书是风雅乐事>,回答问题. 读书是风雅乐事 鲁先圣 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 要领,还可以不 ...

  • 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 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共六个大题 温馨提示:请将客观题1-9题涂在答题卡1-9题位置上,主观题(含作文)10-15题工整书写在答题纸10-15题位置上.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共27分) 一.基础知识部分(1-6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 ...

  • 2017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精编)
  • 2017年高考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由青蒿素产业化带来的双创启示 草容 屠呦呦荣获诺奖,是对她个人的奖励,也是对青蒿素产业化的褒奖.屠呦呦之所以能在科研成功40多年后获奖,是由于青蒿素在使用中所产生出的巨大社会影响,为这一奖项的实至名归,增添了厚重的分量.这其中,产业化功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