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

【提要】16 世纪初以来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种种社会主义模式都未能实现。苏联模式是第一个实现了的社会主义模式。实际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低标准、歪标准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既取得很大成就,又有严重弊病,因长期延误改革终遭失败。要吸取苏联模式的失败经验,在21 世纪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五个扬弃、五个创新,还要排除五种误读。

1991年苏联悄然自尽,不能不令我痛切深思苏联兴亡之道和奥秘所在。以往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受苏联的影响很深。五十年代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这也就是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以苏联为样本,以苏联为标准。我们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切实思考如何改革苏联模式的弊病。1985年我在广州社会主义讲习会上曾经做过一个题为《当代社会主义模式问题初探》的报告,探讨社会主义模式问题。本文是我第二次谈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社会主义是在16世纪初欧洲发展资本主义的时候,一些社会先进人士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这两个名称,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欧洲人发明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定义有很多。本文各用21个字下的定义是:资本主义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由资本家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欧洲人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应该是推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的。

历史上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的是一些先进的思想家。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是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提出来的。他的代表作是《乌托邦》。后来人们把这种思想叫乌托邦社会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三百多年当中,欧洲有上百位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社会主义模式的构想,但都没有实现。到19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并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但是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论证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没有实现。

20世纪初,列宁审时度势,勇于在落后的俄国由共产党领导工农大众夺取政权,带头探索通往社会主义之路。俄国终于首先实现了社会主义。1936年,苏联共产党宣布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同年,苏联修改宪法,把社会主义的成果用宪法的形式巩固下来。当时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很自豪,他们自以为已经在世界上实现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确实是世界上第一个实

现了的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理应比资本主义更高级,但苏联为什么在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之后,过了55年,在1991年的时候又突然垮台了呢?这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为个别领导人背叛造成的,而是有更深层的原因。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可以发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低标准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模式有很多严重的弊病。这种模式并不是不可以改,但苏联长期延误了改革,最后被苏联人民抛弃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失败,在于它长期超不过资本主义,最后被西方和平演变过去了。

苏联领导人在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是不切实际的。苏联当时并没有建成够标准、高标准的社会主义。苏联为什么没有能够建成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标准的社会主义呢?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内因,第二是外因。

从内因来看,十月革命前的俄国远远落后于英、法、德、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是在西欧首先实现的。社会主义先在俄国实现,比之欧洲先进的英、法、德等国落差是很大的。俄国1861年以后才开始发展资本主义,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现代工业只约占42%。由于战争破坏,到1917年,俄国的工业只占全国经济的20%多。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俄国的国情注定了它不可能在短期内建

成标准的社会主义社会。苏共领导人急于求成,偏重用行政命令、群众运动方式加速消灭私有制,忽视了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封建主义残余的首要性。以致苏联1936年建成的社会主义是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社会主义。

从外因来看,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几乎同时胜利的社会主义。而俄国社会主义只在一国胜利并长期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包围之中。俄国要花很大、很多力量去对付资本主义的包围,这也注定了它不可能短期内建成标准的社会主义。具体来看,苏联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都是有社会主义内容的,但是又都有弊病。 在经济模式方面,苏联有很大成就。它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电气化,消灭了各种私有制,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是苏联经济模式中的社会主义的本体。同时,苏联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保存了生活资料和消费品的市场。在按劳分配方面,工人阶级实行8级工资制,农民则是按劳动日记工分,干部实行等级工资制。但是这个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有很多弊病。按照苏联1936年宪法的规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苏联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并不明确归工农所有,公有制被严重地空泛化了。公有制在颇大程度上是官有制。无论是国营工厂还是集体农庄都是由国家权力和官员掌控,所以1991年苏联剧变时没有工农大众奋起保卫社会主义公有制。此外,苏联共产党还培养了一个高薪官

僚特权集团。官僚特权集团的高工资和低工资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1936年,高低工资的差距是30多倍;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时,差距是50多倍;到80年代勃列日涅夫时期是100多倍。 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属于国家的特权阶级。他们享受专门的医疗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购买免税低价的西方进口奢侈品,住上国家提供的公寓和别墅,有专用的车队和位于马路中央的专用快车道,还有专用的狩猎林区和疗养海滩。他们的子女可以轻易地入党,进入名牌大学深造,并在党政军各机关及外交部、外贸部和驻外使馆这些地方找到最好的工作。这个阶层还包括军队、克格勃的首脑,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官员。次一等的阶级为工厂厂长、银行经理、地方党政领导这样的人物。他们控制物资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权。同时,政府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几卢布,其中还包括了供热费、电话费和水费。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这个高薪官僚特权集团是阻碍苏联改革的特殊利益集团,他们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掘墓人。普通干部实行的是有严重平均主义倾向的按劳分配,而高级干部实行的是特权主义,这很不公平。苏联并没有吸收资本主义经济市场化的积极成果。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实际上远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计划经济,而是政府统制经济。苏联领导人只看到商品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没有认识到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基础上是难以建成社会主义的。

在政治模式方面也有成就。苏联宪法第一条开宗明义规

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规定:苏联之政治基础为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维埃本是俄文普通名词音译,意为会议。十月革命前俄国工农在罢工斗争和武装斗争中选出代表,召开代表会议进行决策,民主选举领导人。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成为国家各级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第三条规定:一切权力属于由劳动人民代表苏维埃所代表的城乡劳动人民。但是一百二十六条又规定,苏联共产党是劳动群众的先锋队,“是一切团体和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这里面就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既然宪法规定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么党怎么去领导人民呢?怎么去领导苏维埃呢?苏共实行的是以党代政制,结果苏维埃这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被架空了。从苏联宪法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联消灭了所有的剥削阶级,实现了工农当家作主。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说苏联的政治体制是同沙皇时代一样的。但是苏联的政治体制没有吸收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成果。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

【提要】16 世纪初以来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种种社会主义模式都未能实现。苏联模式是第一个实现了的社会主义模式。实际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低标准、歪标准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既取得很大成就,又有严重弊病,因长期延误改革终遭失败。要吸取苏联模式的失败经验,在21 世纪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五个扬弃、五个创新,还要排除五种误读。

1991年苏联悄然自尽,不能不令我痛切深思苏联兴亡之道和奥秘所在。以往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受苏联的影响很深。五十年代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这也就是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以苏联为样本,以苏联为标准。我们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切实思考如何改革苏联模式的弊病。1985年我在广州社会主义讲习会上曾经做过一个题为《当代社会主义模式问题初探》的报告,探讨社会主义模式问题。本文是我第二次谈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社会主义是在16世纪初欧洲发展资本主义的时候,一些社会先进人士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这两个名称,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欧洲人发明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定义有很多。本文各用21个字下的定义是:资本主义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由资本家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欧洲人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应该是推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的。

历史上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的是一些先进的思想家。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是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提出来的。他的代表作是《乌托邦》。后来人们把这种思想叫乌托邦社会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三百多年当中,欧洲有上百位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社会主义模式的构想,但都没有实现。到19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并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但是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论证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没有实现。

20世纪初,列宁审时度势,勇于在落后的俄国由共产党领导工农大众夺取政权,带头探索通往社会主义之路。俄国终于首先实现了社会主义。1936年,苏联共产党宣布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同年,苏联修改宪法,把社会主义的成果用宪法的形式巩固下来。当时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很自豪,他们自以为已经在世界上实现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确实是世界上第一个实

现了的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理应比资本主义更高级,但苏联为什么在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之后,过了55年,在1991年的时候又突然垮台了呢?这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为个别领导人背叛造成的,而是有更深层的原因。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可以发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低标准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模式有很多严重的弊病。这种模式并不是不可以改,但苏联长期延误了改革,最后被苏联人民抛弃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失败,在于它长期超不过资本主义,最后被西方和平演变过去了。

苏联领导人在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是不切实际的。苏联当时并没有建成够标准、高标准的社会主义。苏联为什么没有能够建成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标准的社会主义呢?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内因,第二是外因。

从内因来看,十月革命前的俄国远远落后于英、法、德、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是在西欧首先实现的。社会主义先在俄国实现,比之欧洲先进的英、法、德等国落差是很大的。俄国1861年以后才开始发展资本主义,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现代工业只约占42%。由于战争破坏,到1917年,俄国的工业只占全国经济的20%多。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俄国的国情注定了它不可能在短期内建

成标准的社会主义社会。苏共领导人急于求成,偏重用行政命令、群众运动方式加速消灭私有制,忽视了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封建主义残余的首要性。以致苏联1936年建成的社会主义是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社会主义。

从外因来看,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几乎同时胜利的社会主义。而俄国社会主义只在一国胜利并长期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包围之中。俄国要花很大、很多力量去对付资本主义的包围,这也注定了它不可能短期内建成标准的社会主义。具体来看,苏联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都是有社会主义内容的,但是又都有弊病。 在经济模式方面,苏联有很大成就。它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电气化,消灭了各种私有制,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是苏联经济模式中的社会主义的本体。同时,苏联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保存了生活资料和消费品的市场。在按劳分配方面,工人阶级实行8级工资制,农民则是按劳动日记工分,干部实行等级工资制。但是这个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有很多弊病。按照苏联1936年宪法的规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苏联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并不明确归工农所有,公有制被严重地空泛化了。公有制在颇大程度上是官有制。无论是国营工厂还是集体农庄都是由国家权力和官员掌控,所以1991年苏联剧变时没有工农大众奋起保卫社会主义公有制。此外,苏联共产党还培养了一个高薪官

僚特权集团。官僚特权集团的高工资和低工资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1936年,高低工资的差距是30多倍;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时,差距是50多倍;到80年代勃列日涅夫时期是100多倍。 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属于国家的特权阶级。他们享受专门的医疗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购买免税低价的西方进口奢侈品,住上国家提供的公寓和别墅,有专用的车队和位于马路中央的专用快车道,还有专用的狩猎林区和疗养海滩。他们的子女可以轻易地入党,进入名牌大学深造,并在党政军各机关及外交部、外贸部和驻外使馆这些地方找到最好的工作。这个阶层还包括军队、克格勃的首脑,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官员。次一等的阶级为工厂厂长、银行经理、地方党政领导这样的人物。他们控制物资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权。同时,政府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几卢布,其中还包括了供热费、电话费和水费。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这个高薪官僚特权集团是阻碍苏联改革的特殊利益集团,他们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掘墓人。普通干部实行的是有严重平均主义倾向的按劳分配,而高级干部实行的是特权主义,这很不公平。苏联并没有吸收资本主义经济市场化的积极成果。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实际上远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计划经济,而是政府统制经济。苏联领导人只看到商品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没有认识到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基础上是难以建成社会主义的。

在政治模式方面也有成就。苏联宪法第一条开宗明义规

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规定:苏联之政治基础为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维埃本是俄文普通名词音译,意为会议。十月革命前俄国工农在罢工斗争和武装斗争中选出代表,召开代表会议进行决策,民主选举领导人。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成为国家各级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第三条规定:一切权力属于由劳动人民代表苏维埃所代表的城乡劳动人民。但是一百二十六条又规定,苏联共产党是劳动群众的先锋队,“是一切团体和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这里面就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既然宪法规定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么党怎么去领导人民呢?怎么去领导苏维埃呢?苏共实行的是以党代政制,结果苏维埃这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被架空了。从苏联宪法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联消灭了所有的剥削阶级,实现了工农当家作主。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说苏联的政治体制是同沙皇时代一样的。但是苏联的政治体制没有吸收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成果。


相关内容

  • 苏联模式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理论探索>2001年第1期 苏联模式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田其治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审视苏联模式的兴衰及中国改革的成功,说明社会主义不仅 必须改革,而且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并指出那种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归结为苏联模式失败 ...

  • 论文: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 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摘要: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它的发生对于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毫无疑问将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我觉得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应用"以史为 ...

  • 9-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概念阐述]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势力叛乱;苏俄粮食等经济问题严重.目的: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大中小企业均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商业流通领域取 ...

  • 苏联原因和教训
  •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成立的, 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并没有盲目照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 而是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 并在此过程中常常扬弃和矫正自己以前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对列宁的思想有所丰富和发展.他领导 ...

  • [苏联演变的原因与教训]序言
  • 张全景 2005年春节前,看到周新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苏联演变的原因和教训>的书稿,周新城教授请我为这本书写一个序言.我感到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即欣然应允. 20世纪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世纪.1917年,列宁领导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 ...

  • [社会主义发展史]整理参考题答案
  • <社会主义发展史>整理题参考答案 1.社会主义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有哪几次历史性飞跃?P3-5 答: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变为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转换.‚四个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用了300多年,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出版了第 ...

  • 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作者:黄宗良 中共党史研究 2011年02期 [中图分类号]D616:F1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0)-07-0036-06 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百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两个最重大的互相衔接的实践,是世界现代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

  • 匈牙利改革
  • 匈牙利改革的曲折进程及启示 Meffy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欧和亚洲的一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很多的弊端.许多国家也因此走上了改革的道路,其中也包括曲折的匈牙利的改革以及著名的"匈牙 ...

  •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曾经霸极一时的社会主义大佬土崩瓦解.究其原因,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苏联的剧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是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外因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但和平演变之所以奏效,关键原因还是出在苏联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