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的概念.发展阶段

企业战略的概念

“战略”一词的希腊语是strategos,意思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原是一个军事术语。20世纪60年代,战略思想开始被运用于商业领域,并与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思想共同成为战略管理学科的两大思想源流。

钱德勒(Alfred Chandler)在《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1962)一书中认为战略是决定企业的基本长期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采取的行动和分配资源。该定义被认为是最早用于商业领域里的战略定义。安索夫(Igor Ansoff)在《公司战略》(1965)一书中认为战略是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对目前从事的和将来要从事的经营活动而进行的战略决策。明茨伯格(Herry Mintzberg)认为战略是由五个“P”组成的,即战略是一种计划(plan),一种策略/手法(ploy)、一种方式/模式(pattern),一种定位(position),一种期望(perspective)。日本著名的战略家大前研一提出,所谓战略,就是这样一种方式,通过该方式,一个公司在运用自己的有关实力来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的同时,将尽力使自身区别于竞争者。

可见,战略并非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实质上它有明确而具体的内涵,涉及企业具体讲要从事的经营范围选资源配置 的取向及经营网络的构建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战略是企业为取得或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通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经营范围、核心资源与经营网络等方面的界定,通过配置、构造、调整与协调其在市场上的活动来确定创造价值的方式。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对生产经营和持续、稳定发展中的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目标的谋划和决策。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的谋划和决策;2企业战略谋划的主体是企业;3、谋划的目是企业为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持续与稳定发展;4、谋划的核心是具有全面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目标。

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历程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传统战略理论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早期战略思想阶段

在企业战略管理早期思想阶段,没有出现完整的战略理论体系,却产生了很精彩的战略思想。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总结了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的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20 世纪初,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将工业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划分为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六大类,并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 第二种观点是1938 年,美国经济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首次将组织理论从管理理论和战略理论中分离出来,认为管理和战略主要是与领导人有关的工作。另外,他还提出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的效率,其它的管理工作则应注重组织的效能,即如何使企业组织与环境相适应。这种关于组织与环境相“匹配”的主张成为现代战略分析方法的基础。

第三种观点是19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四个构成要素。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属于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观和渴望属于企业内部因素。他还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优化资源的配置,形成独特的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

传统战略理论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形成了各种理论流派。60, 70年代主要是建立了“环境——战略——组织理论”及相近的两个学派:“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其代表人物分别是:钱德勒、安德鲁斯和安索夫。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在《战略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中,钱德勒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论点。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设计学派”以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教授为代表。他们将战略构造区分为

制订与实施两大部分,在制订过程中要用SWOT分析法,即全面分析组织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的相互制约因素。他们要求企业战略要通过一种模式,将企业的目标、方针政策、经营活动和不确定的环境结合起来,使企业形成自己的特殊战略属性和竞争优势。

“计划学派”以安索夫为代表。安索夫根据已有的战略研究理论和自己在企业中总结的实际经验,提出一整套关于制订公司战略的方法。1979年他在《战略管理》一书系统地提出了战略管理模式,即企业的战略行为模式,主要包括外部环境、战略预算、战略动力、管理能力、权力、权力结构、战略领导、战略行为等八大要素。安索夫提出的战略管理理论,修正了钱德勒关于战略与结构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环境服务组织的观点,同时运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战略管理。

这些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和具体主张虽不尽相同,但从根本上说,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企业的战略出发点是适应环境,战略目标是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战略的实施要求组织结构变化及与之相适应。

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理论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竞争战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战略理论在企业竞争环境分析和选择上的不足。他在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S)——行为(C)——绩效(P)分析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

为了正确地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和确定自己的竞争优势定位,波特提出用五种竞争力量(分别是进入威胁、替代威胁、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和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形成的竞争模型来进行分析。这五种力量的强度在不同的行业中是不同的,企业可以通过战略对这五种力量施加影响,并影响产业(市场)结构,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提高获利能力。波特认为在五力分析的基础上,有三种通用战略可以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分别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

与波特强调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外部,即企业所选择的市场位置不同,企业能力与企业资源学派则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那些在要素市场不能够买到、内生于企业连续行动所积累的资源与企业能力。

1990年,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从此,关于核心能力的研究热潮开始兴起,并且形成了战略理论中的“核心能力学派”。该理论强调的是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保持竞争优势以及获取超额利润的决定性作用。这表现在战略管理实践上,要求企业从自身资源和能力出发,在自己拥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进行经营活动,从而避免受产业吸引力诱导而盲目进入不相关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

核心能力理论在弥补了注重企业外部分析的波特结构理论的缺陷之同时,本身也存在其固有的缺陷。由于过分关注企业的内部,致使企业内外部分析失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5年科里斯和蒙可马利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资源竞争:90年代的战略》一文。该论文对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认识更深了一层,提出了企业的资源观。他们认为,价值的评估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且要将企业置身于其所在的产业环境,通过与其竞争对手的资源比较,从而发现企业拥有的有价值的资源。公司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拥有的有价值的资源。

实际中,竞争优势往往并不是简单的源自外部市场或是企业内部,而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企业战略理论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我们已处于经济形态急剧变化的“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与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具有4点明显不同的特征:一是信息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小了全球各国之间的时空界限。二是经济全球化。经济活动已冲破国家和地域界限,走向全球。三是资源知识化。知识特别是创新知识,成为经济领域价值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四是管理人本化。既指经济活动以满足顾客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又指创新源泉的人,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已经逐步形成新的思维特征。安索夫认为,适应新经济发展特点,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应该具备2个新特征:①其科学视角应是更多学科(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互作用;②其问题空间应包含构造性和动态性的组织战略行为的相互作用。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得认为,“新经济时代”的战略管理应致力于创造未来,重构竞争空间。

企业战略的概念

“战略”一词的希腊语是strategos,意思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原是一个军事术语。20世纪60年代,战略思想开始被运用于商业领域,并与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思想共同成为战略管理学科的两大思想源流。

钱德勒(Alfred Chandler)在《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1962)一书中认为战略是决定企业的基本长期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采取的行动和分配资源。该定义被认为是最早用于商业领域里的战略定义。安索夫(Igor Ansoff)在《公司战略》(1965)一书中认为战略是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对目前从事的和将来要从事的经营活动而进行的战略决策。明茨伯格(Herry Mintzberg)认为战略是由五个“P”组成的,即战略是一种计划(plan),一种策略/手法(ploy)、一种方式/模式(pattern),一种定位(position),一种期望(perspective)。日本著名的战略家大前研一提出,所谓战略,就是这样一种方式,通过该方式,一个公司在运用自己的有关实力来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的同时,将尽力使自身区别于竞争者。

可见,战略并非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实质上它有明确而具体的内涵,涉及企业具体讲要从事的经营范围选资源配置 的取向及经营网络的构建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战略是企业为取得或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通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经营范围、核心资源与经营网络等方面的界定,通过配置、构造、调整与协调其在市场上的活动来确定创造价值的方式。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对生产经营和持续、稳定发展中的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目标的谋划和决策。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的谋划和决策;2企业战略谋划的主体是企业;3、谋划的目是企业为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持续与稳定发展;4、谋划的核心是具有全面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目标。

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历程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传统战略理论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早期战略思想阶段

在企业战略管理早期思想阶段,没有出现完整的战略理论体系,却产生了很精彩的战略思想。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总结了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的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20 世纪初,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将工业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划分为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六大类,并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 第二种观点是1938 年,美国经济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首次将组织理论从管理理论和战略理论中分离出来,认为管理和战略主要是与领导人有关的工作。另外,他还提出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的效率,其它的管理工作则应注重组织的效能,即如何使企业组织与环境相适应。这种关于组织与环境相“匹配”的主张成为现代战略分析方法的基础。

第三种观点是19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四个构成要素。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属于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观和渴望属于企业内部因素。他还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优化资源的配置,形成独特的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

传统战略理论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形成了各种理论流派。60, 70年代主要是建立了“环境——战略——组织理论”及相近的两个学派:“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其代表人物分别是:钱德勒、安德鲁斯和安索夫。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在《战略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中,钱德勒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论点。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设计学派”以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教授为代表。他们将战略构造区分为

制订与实施两大部分,在制订过程中要用SWOT分析法,即全面分析组织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的相互制约因素。他们要求企业战略要通过一种模式,将企业的目标、方针政策、经营活动和不确定的环境结合起来,使企业形成自己的特殊战略属性和竞争优势。

“计划学派”以安索夫为代表。安索夫根据已有的战略研究理论和自己在企业中总结的实际经验,提出一整套关于制订公司战略的方法。1979年他在《战略管理》一书系统地提出了战略管理模式,即企业的战略行为模式,主要包括外部环境、战略预算、战略动力、管理能力、权力、权力结构、战略领导、战略行为等八大要素。安索夫提出的战略管理理论,修正了钱德勒关于战略与结构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环境服务组织的观点,同时运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战略管理。

这些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和具体主张虽不尽相同,但从根本上说,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企业的战略出发点是适应环境,战略目标是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战略的实施要求组织结构变化及与之相适应。

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理论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竞争战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战略理论在企业竞争环境分析和选择上的不足。他在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S)——行为(C)——绩效(P)分析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

为了正确地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和确定自己的竞争优势定位,波特提出用五种竞争力量(分别是进入威胁、替代威胁、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和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形成的竞争模型来进行分析。这五种力量的强度在不同的行业中是不同的,企业可以通过战略对这五种力量施加影响,并影响产业(市场)结构,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提高获利能力。波特认为在五力分析的基础上,有三种通用战略可以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分别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

与波特强调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外部,即企业所选择的市场位置不同,企业能力与企业资源学派则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那些在要素市场不能够买到、内生于企业连续行动所积累的资源与企业能力。

1990年,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从此,关于核心能力的研究热潮开始兴起,并且形成了战略理论中的“核心能力学派”。该理论强调的是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保持竞争优势以及获取超额利润的决定性作用。这表现在战略管理实践上,要求企业从自身资源和能力出发,在自己拥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进行经营活动,从而避免受产业吸引力诱导而盲目进入不相关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

核心能力理论在弥补了注重企业外部分析的波特结构理论的缺陷之同时,本身也存在其固有的缺陷。由于过分关注企业的内部,致使企业内外部分析失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5年科里斯和蒙可马利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资源竞争:90年代的战略》一文。该论文对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认识更深了一层,提出了企业的资源观。他们认为,价值的评估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且要将企业置身于其所在的产业环境,通过与其竞争对手的资源比较,从而发现企业拥有的有价值的资源。公司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拥有的有价值的资源。

实际中,竞争优势往往并不是简单的源自外部市场或是企业内部,而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企业战略理论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我们已处于经济形态急剧变化的“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与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具有4点明显不同的特征:一是信息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小了全球各国之间的时空界限。二是经济全球化。经济活动已冲破国家和地域界限,走向全球。三是资源知识化。知识特别是创新知识,成为经济领域价值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四是管理人本化。既指经济活动以满足顾客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又指创新源泉的人,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已经逐步形成新的思维特征。安索夫认为,适应新经济发展特点,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应该具备2个新特征:①其科学视角应是更多学科(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互作用;②其问题空间应包含构造性和动态性的组织战略行为的相互作用。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得认为,“新经济时代”的战略管理应致力于创造未来,重构竞争空间。


相关内容

  • 员工关系的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政策选择
  • 员工关系的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政策选择 2014年03月24日 10:58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 作者:刘昕 张兰兰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doi :10.3782/j.issn.1006-0863.2013.11.11 [摘要]最近几十年来,企业和员工之间关系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现 ...

  •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正本清源
  • 摘要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外延界定的分歧在于:是否包括经济责任;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界定的分歧在于:是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还是促进企业各相关主体利益的责任.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为股东谋求利润最大化之外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负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被划分为两种层级: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关键词企业 社会责任 ...

  •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正本清源[1]
  • 理论新探理论新探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正本清源张继青摘要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外延界定的分歧在于:是否包括经济责任: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界定的分歧在于:是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还是促进企业各相关主体利益的责任.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为股东谋求利润最大化之外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负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被划分为两种 ...

  • 项目概念阶段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 [摘 要]本文以项目概念阶段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探索企业工程建设项目概念阶段的管理方法和注意事项,不仅是企业自身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保证投资收益的需要,更是实现项目的管理目标.打牢企业的各项管理基础所需,同时还能引导和促进项目概念阶段科学管理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项目概念阶段:管理理 ...

  • 基于西尔斯案例的零售商业模式要素组合创新
  • 201I/02 总第406期商业研完 CoMMERCIALREsEARCH 文章编号:1001-148X12011)02-0071一07 基子西尔斯案例的霉售商业摸式要素组合创新 盛亚1,吴蓓2 (1.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杭州310018: 2.浙江农业银行嘉兴分行,浙江嘉兴313000) 摘 ...

  •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发展的创新路径
  • [经济思想研究] 文章编号:1003-6636(2011) 02-0013-05; 中图分类号:F092. 7, F235. 1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发展的创新路径 刘常青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会计学系, 河南郑州 450015) 摘 要: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经过30年的发展, ...

  • 建筑业初级经济师考试大纲
  •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考试内容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人类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商 ...

  • 企业的概念
  • 企业的概念 企业,一般是指根据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某种商品生产.流通或者服务等活动,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 企业,一般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从事生产.流通与服务等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组织. 对企业概念的基本理解. (1) 企业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 ...

  • 2009年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考试大纲
  • 2009年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考试大纲 一.经营战略管理 考试目的 本章主要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含义.特征.体系构成.管理过程及一些典型的战略类型进行了论述.通过本章的学习和考试,要求学员在掌握战略的含义.特征.构成及管理过程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战略分析.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的 ...

  • 新共赢领导力
  • 新共赢领导力 第一讲共赢领导力概念基础 定义领导 领导是一个影响的过程,是一种影响个体和群体去实现目标的能力.领导并不必然是老板或者上司,当自己能影响他人甚至自己的上司去做事的时候,自己就是领导. 1.划分三类领导者 从是否事必躬亲的角度,领导者大致可分为三类:"用自己型"的领导 ...